十几减几教学反思7篇.docx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7篇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篇1 “十几减9”是小学一年级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索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定是多种的,教师应敬重学生的想法,鼓舞学生独立思索,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基于这一理念,我实行了让学生独立思索,小组合作,全班沟通的方式,使学生知道“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并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爱的算法。而我作为教师则重在关注学生主动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 课后,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不但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整堂课还较好地表达了新课标的理念。也表达了算法多样化,学生思维活泼,畅所欲言。不但让学生独立尝试、探究,沟通,充分确定学生的合理算法,而且还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算法,教学民主,使学生学习的共性化得到了较实在的表达。但从学生的课堂作业反映出来的状况看,学生算题的错误率比拟高,课后我对班上的学生进展了访谈和教学效果检测,结果出乎意料:多半学生只知道自己的方法,对其他同学的算法不怎么明白,有的学生由于受教师的夸奖,选择了自己的算法进展计算,而未把别人的好方法承受。另有一小半的学生把握了两种或三种算法。最让我受不了的是个别学生仍旧在借助扳手指计算。这些问题令我担忧,看来这堂课是形式上的喧闹,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很抱负,也就是说沟通在形式上是发生了,而学生的理解并未有实质性的思维碰撞。我反问自己:“让学生充分沟通的目的是什么?沟通中教师该做些什么?”看来,我应当好好静下心来,客观地反思一下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了。学生想出的方法许多,要不要引导学生比拟各种算法的合理性,培育学生的优化意识?另外,有些学生的发言在重复别人已说过的内容,还自认为想到了新的算法,说出来却是已沟通过的,是学生不留意倾听吗?我愣住了,我留意了教学形式的外表,而忽视了实在的东西,甚至未加考虑,也就是说学生的沟通没有实效。 我又重新翻开了数学课程标准,一段话跃入我的眼帘:“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应引导学生通过比拟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我的目光停留在“引导”二字上面,同时,头脑中上课的一幕又重新消失在我眼前,我认真搜寻我在学生沟通时的“引导”,哦!我恍然大悟,这堂课学生没有实现有效沟通的缘由就在于教师的“引导”无方。当学生把多种算法探究出来的时候,我只是不停地重复“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真聪慧!”等一些不能引导学生沟通的话;另外,在板书中也没有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展整理的示意;在总结中没有意识到要引导学生进展合理、优化的推断。我翻阅了大量的数学教育理论方面的资料,里面都有强调在学生的沟通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相当关键,失去了教师对学生有价值的引导,剩下的往往是虚假的主体性。我明白了,我知道该怎样做了,正如叶澜教授说过的:“没有聚拢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拢的目的是为了进展。”在教学中,当学生探究出多种方法时,教师的作用应是引导学生对多种算法进展梳理。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篇2 ?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的第一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学习“十几减 9 ”的计算方法。它是在学生把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它既是为学生学习退位减法铺路,又为四则计算奠定根底。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留意表达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 本节课教材共安排了两道例题,主题图为我们供应的资源是元旦游园会的场景图,通过气球图提问“还有多少个?”引出不同的计算方法,表达算法多样化。例1展现的是“做减想加”、“破十法”的计算过程和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培育学生的观看、比拟、抽象、概括力量和动手操作力量,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教师应敬重学生的想法,鼓舞学生独立思索,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基于这一理念,我实行了让学生独立思索,小组合作,全班沟通的方式,使学生知道“十几减 9 ”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并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爱的算法。而我作为教师则重在关注学生主动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 合作沟通、动手操作的目的是培育学生主动探究学问的精神,培育学生探究新知思维程序和方法和培育和进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力量。本节课,要让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必需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亲自去体会,去发觉。但是,本节课学生的实际操作效果并不抱负,课堂中学生把留意力观注在”动”中,遗忘了”思”,反而不利学生思维的开拓。那课堂中如何给学生的操作思维以导向,怎样来组织学生的操作才最有效?都是我今后应当值得思考的。 对算法多样化的思索,算法多样化既是教学改革的趋势,也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算法多样化化,是提高学生计算力量的重要环节。本节课以及后面的几节课,提倡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思索,而实际教学中学生更多的喜爱采纳“破十法“。什么是更好的方法?还是让学生在应用中比拟、在比拟中感悟,符合学生思维的方法为最好的。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篇3 最近教授本节课,另外听了2节其他教师执教的本节课,采纳的的教学流程都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出问题,列出算式15-9= 然后合作探究,可以摆小棒,可以写,然后汇报沟通,学生想到的方法1、数小棒2、破十法3、平十法、4、想加算减。第5总倒着数有的班级能想到,6、连减法。有的想不到,课后针对本节课有几个问题又认真琢磨了一下: 1、本节课学问的生长点在哪里? 几位教师都在问题抛出后就合作探究了,学生无从下手,本节课学问的生长点应是15-3=不退位减法,本节课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它的生长点应当是20以内的不退位的减法,如15-3=直接从个位拿走3个,现在拿走9个,个位上不够了,怎么办?然后在让学生去探究,而且探究时小棒的预备,应当是1捆加5根,而不是直接15根。有了复习,有了学具预备,学生先想到的应当是连减,那有5个,不够怎么办,把10位拆开,把1捆变成是根,再拿走4根,这是连减,其实我认为这也是破十。然后在引导,有无简洁方法,学生可能想到,拆开1捆,直接从里面拿走9. 2、破十法真的破十了吗? 有教师对破十理解不到位,毕竟是把15拆成10和5,破出一个十来叫破十,还是把10位1捆破城10根交破十,明显是后者,这将在第3条说明。 3、本节课的后续学问是什么? 本节课直接后续学问是十几减8、7、6等,但我认为本节后对下面几节课的学习,仅仅是计算方法的铺垫,是计算方法的迁移,方法拿过去用即可,不存在学问本身一个深层次的铺垫,这局部真正的后续学问应当是竖式计算,退位减,个位不够减怎么办?从十位节1当十,从这一点看破十确定就是破1捆当10根。由此看出,本局部破十假如处理不到位,后续的竖式计算还会消失障碍。 4、方法那么多,既然都解决同一算式,那确定有共性的东西,共性的东西是什么? 共性的东西应当是减法的意义,就是从15里拿走9,由此看出1捆加5根的学具预备很重要,1根1根拿走,倒着数,那拿走5根再拿走4根,连减,直接从10里拿走9,破十,先拿走10,再还回1根,平十。 5、课后练习找规律的用意何在? 11-9=2 12-9=3 13-9=4 14-9=5 发觉差的个位都比减数对1 此题重点应在1、找规律的过程,提升观看力量。2、多的那个1哪里来的?10-9剩的1,从而加深理解破十法。 基于上面思索觉得课堂中个别环节调整一下 15-9=出来以后,观看算式特点,发觉两位数减一位数,学过吗?学过,比方15-3=,复习怎么做的?从个位那有3,现在也这样做,还行吗?不行,个位不够了?已发认知冲突,那怎么办,合作探究,探究式预备1捆5根小棒,动手操作,然后展现,展现过程重点演示破1当十的过程。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篇4 时间过得很快,开学已经两周了,第三节课是我的公开课,虽然在上课之前细细预备了,可课堂上还是会有突发状况,让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课堂是变化的,申教师对我的点评更是让我茅塞顿开、恍然大悟。课堂每一个环节的过渡语言都很重要能让课堂内容前后连接、让我们的课堂更加自然,下课后申教师急躁的和我分析这个问题应当怎样提,这个重点要怎样才能讲透彻,才能让学生更简单理解。 我上的是十几减9,在主题图局部从孩子们在公园“卖气球”“卖风车”“猜字谜”“套圈嬉戏”引出十几减9的三个算式,从而引出课题。书中例题介绍了两种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一是“想加算减法”、二是“破十法”,除了这两种方法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孩子们都很聪慧,有几个孩子想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可是站在讲台上的我没有仔细的倾听学生的答复,没有准时表扬鼓舞那些爱思索问题的孩子。就象申教师说的我们可以尽量让学生多说,不管他的答复正确与否,都说明他在思索了,这节课其实很好拓展,你喜爱哪种方法?还可以怎样计算?这节课就有孩子想到计算十几减9可以用连减的方法,在计算129时,他首先计算122=10,再来计算107=3;还有个孩子他想到了这种方法在计算129时先计算1210=2,比9多减去了1所以还要再加上一个1,2+1=3所以129=3其实这两种方法都是很好的,也正告知我们孩子们的思维是特别活泼的,而教师在感慨孩子们聪慧的同时更要准时的鼓舞,还可以让他把这种方法介绍和全班的孩子共享,这样就很大的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这种才能真正把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在教学的过程中当学生对新学问有话要说时,我们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要追问学生为什么,一年级的学生语言表达有限可能他自己心里清晰可是却无法用简练的语言让身边的人明白,这个时候我们要准时的引导,一步步引导学生把他的想法完整的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熬炼和教师的鼓舞孩子们的表达力量会更好。倾听不是只对学生来说的也是对教师说的,仔细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今日申教师还给我说了一下课堂时间的把握,教室里的播送坏了,孩子们听到隔壁班的声音就以为下课了在那里说“李教师,下课了”,一下让我慌了神,由于我让学生做的练习题还没有讲解,所以前面的练习题就讲的快些,而后面的练习讲的明显的慢些,感谢学校领导的听课、评课让我受益匪浅。 最终,感谢申教师和戴教师长期以来对我的指导和帮忙,对我提出那么多珍贵的建议,我觉得我很幸福,由于我在一个暖和的大家庭里有这么多帮忙我的家人,当我怀疑时是他们帮忙我走出怀疑,给我力气,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我会更加努力的。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篇5 从教十几年来,我始终特别注意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地更新观念,大胆地将新的教育理念融注于实际教学中。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本,注意培育他们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的力量,因此,在我的课堂中,气氛融洽、民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兴趣深厚,对此,我颇有点儿得意。直到有一次区教师进修校的数学教研员来我校指导工作,听我上了一节课题为“十几减9”的课。自那节课后,我开头冷静下来,客观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十几减9”是小学一年级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索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定是多种的,教师应敬重学生的想法,鼓舞学生独立思索,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基于这一理念,我实行了让学生独立思索,小组合作,全班沟通的方式,使学生知道“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并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爱的算法。而我作为教师则重在关注学生主动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于是有了下面的教学片断: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真能干!” 在游园活动的情境下消失例题:129或159,教师揭题并绽开以下的教学过程: 师:小朋友的桌上已经有你们解决问题需要的用具,现在你们就可以用你们的方法来算一算129的差是多少,然后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独立思索后在组内沟通,然后全班沟通。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你的方法,你是怎么想的。 生1: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一个一个地数,1、2、39拿走9个,1、2、3,剩下了3个风车,所以1293。 生2:把12根小棒分成两局部,一局部摆10根,另一局部摆2根。先从10小棒里拿走9根,剩下的1根和2根合起来就是3根,所以1293。 生3;把12根小棒分成两局部,一局部摆10根,一局部摆2根,先拿走2根,再从10根里面拿走7根,剩下3根,所以1293。 生4:把12根小棒分成两局部,一局部摆9根,一局部摆3根,把9根拿走,剩下就是3根,所以1293。 生5:想加法,算减法,由于3912,所以1293。 生6:先用12减10,得2,多减了一个,要把多减的一个加回来,所以再用123,所以1293。 在学生的沟通过程中,我一边板书,一边把学生的话复述给全班小朋友听,并且反复用:“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真聪慧!”“真能干!”等语言组织沟通,用“你怎么想的?”“为什么?”引导发言的学生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 师: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来计算129,黑板上的这几种方法你最喜爱哪一种?在今后的计算中,你喜爱哪一种就可以用那种来进展计算。 课后,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不但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整堂课还较好地表达了新课标的理念。同组的教师也点头赞扬,有位教师说:这堂课,表达了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精神,学生思维活泼,畅所欲言。另一位教师说:这堂课让学生独立尝试、探究,沟通尤其充分,教师不仅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沟通,而且还能充分确定学生的合理算法,而且还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算法,教学民主,使学生学习的共性化得到了较实在的表达。一旁的教研员也确定了这堂课的优点,同时还提出了一大串疑问:学生沟通好像很充分、很喧闹,但在请学生发言时,却又消失了学生与教师一对一的局面,好像这个学生只是和教师在沟通,教师倒是理解了这个学生的发言,但是不是学生之间也相互都听懂了呢?这节课“自主尝试小组沟通全班反应”的教学形式是有了,但实质呢?学生的各种算法是建立在什么样的根底之上的?学生想出的方法许多,要不要引导学生比拟各种算法的合理性,培育学生的优化意识?另外,有些学生的发言在重复别人已说过的内容,还自认为想到了新的算法,说出来却是已沟通过的,是学生不留意倾听吗?我愣住了,教研员的意思是指我留意了教学形式的外表,而忽视了实在的东西,甚至未加考虑,也就是说学生的沟通没有实效。我有些不服气,为了验证教研员的问话,我对班上的学生进展了访谈和教学效果检测,结果出乎意料:多半学生只知道自己的方法,对其他同学的算法不怎么明白,有的学生由于受教师的夸奖,选择了自己的算法进展计算,而未把别人的好方法承受。另有一小半的学生把握了两种或三种算法。最让我受不了的是个别学生仍旧在借助扳手指计算。这些问题令我汗颜,看来这堂课确实是形式上的喧闹,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抱负,也就是说沟通在形式上是发生了,而学生的理解并未有实质性的思维碰撞。“让学生充分沟通的目的是什么?”“沟通中教师该做些什么?”教研员的话不时地在我脑海中回荡。看来,我应当好好静下心来,客观地反思一下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了。 我又重新翻开了数学课程标准,一段话跃入我的眼帘:“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应引导学生通过比拟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我的目光停留在“引导”二字上面,同时,头脑中上课的一幕又重新消失在我眼前,我认真搜寻我在学生沟通时的“引导”,哦!我恍然大悟,这堂课学生没有实现有效沟通的缘由就在于教师的“引导”无方。当学生把多种算法探究出来的时候,我只是不停地重复“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真聪慧!”等一些不能引导学生沟通的话;另外,在板书中也没有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展整理的示意;在总结中没有意识到要引导学生进展合理、优化的推断。我翻阅了大量的数学教育理论方面的资料,里面都有强调在学生的沟通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相当关键,失去了教师对学生有价值的引导,剩下的往往是虚假的主体性。我明白了,我知道该怎样做了,正如叶澜教授说过的:“没有聚拢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拢的目的是为了进展。”在教学中,当学生探究出多种方法时,教师的作用应是引导学生对多种算法进展梳理,使学生了解多种算法,经受与同伴沟通各自算法的过程,同时,利用与同伴比拟异同的方法引导学生相互沟通、理解,并培育优化意识。 找到了问题所在,我马上改良教学,在另一个班上了同样一节课。这节课中,我留意了引导学生进展有效的沟通,我引导的语言有:“谁听懂了他的想法?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你的算法与他不同在哪里?”“和他的方法一样的有哪些同学?”“与他的算法差不多的有吗?”“没有听懂的小朋友还有吗?能不能提提自已的疑问?”“谁再来解释一下?”“有道理,有与他们不一样的方法吗?”“为什么要把小棒分成10和2呢?”“你真行,你发觉了自己的方法与同学的是一样的。”“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在我适时介入的适当的引导下,学生不仅了解了算法的多样性,还理解了算法的合理性、培育了优化意识。通过比拟,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在热闹的沟通中知已知彼,才智的火花在不断地出现,碰撞。课后,我再次进展了访谈和检测,效果不言而喻,大多数学生能理解同伴的算法,能把握两种或三种算法,学生的沟通有了实效。 “十几减9”这课教学,让我感受颇深,首先最直接的是我知道了在学生的沟通中教师应怎样适时介入引导,其次,我悟出这一做法不仅仅适用于计算局部的教学,它还适用于整个数学学科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当前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各个学科都要求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因此,我认为这样的做法适用于全部学科的教学。我想告诫我的同行们,千万不能像我一样满意于现状,被一些形式上的蒸东西所迷惑,华而不实,要认仔细真、仔认真细地品读各类教育教学理论,绝不能停留在对新课程理念的泛泛理解上,在教学新方法上不仅要把握形式,更要注意实效和本质。 课堂教学是一门圆满的艺术,经常教后才知缺乏,毛主席曾说:“从实践到理论,还要从理论到实践。”要想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必需要使我们的教学经受“实践反思再实践”这一过程,我想,这不仅仅是对我们教育工自己负责,更重要的是对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负责,对国家负责。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篇6 本单元的学习是学生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数的熟悉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根底上进展学习的。它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的学问根底,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阶段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开学第一课中,我带着孩子们初步熟悉一年级下册数学书的”时候,让学生选出自己最感兴趣、最想学的一节课,发觉孩子们对于20以内退位减法这一单元不太感兴趣。这可能是学生还没有真正了解到什么是20以内退位减法,或者学习了20以内进位加法以后的畏难心情。所以在本单元的第一信息窗,我实行了以下措施: 一、充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发觉孩子们在刚刚完毕的寒假中,都去了各个地方玩耍。因此,我由孩子们寒假游玩、去公园看花灯的话题导入,一年级的孩子对于游玩的情境比拟感兴趣,但是教师需要在此处加以引导,掌握课堂纪律。然后再展现课本中的情境图,引导孩子们去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并在孩子们汇报的时候,重点强调有用的、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二、通过列算式解决数学问题,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依据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绝大多数的孩子可以很快的列出算式,但是对于为什么这么列算式,只有少局部的学生能够说清晰。我先找几个口头表达力量强的同学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列算式,然后依据剩余学生的反响来进展总结,帮忙全班的孩子理解:从总人数中去掉女生的人数,剩下的就是男生的人数也就是从15里面去掉9,所以用减法计算。 三、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把握计算方法。 列出算式后,让学生算出15-9=?,大局部学生还停留在画圆圈来计算结果,有一局部学生用手中的小木棒来摆一摆,并很快的摆出一捆和5根小木棒代表15个学生,但是在减去9的过程中,都是一根一根的去掉。这个时候,我在展台上展现,如何利用“破十法”“连减法”来计算15-9,并在摆的过程中,清楚完整的说出来过程,引导孩子们直观的理解算理和计算方法。最终将这几种计算方法进展总结。这整个过程中,我注意对于学生动手力量和语言表达力量的培育,我先示范,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说一说。学生刚从寒假中回到学校,课堂纪律有点乱,这一过程,我相对削减了学生联系的时间,假如能给充分的时间就更好了。结合练习进展稳固,为将本节课学问迁移到十几减8、7打下根底。 四、按挨次列出全部的十几减9的算式,引导学生发觉规律。 在把握了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之后,让学生观看这些算式,借助破十法,引导学生发觉十几减9的得数比被减数的个位数多一。在这个环节中,由于时间的限制,我没有留给孩子很长的时间去探究,在以后的课程中,将整个20以内的退位减法放在一起,再探寻规律。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篇7 这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课时,学好本课对于后面十几减几的学习意义重大。本节课教材供应了北方庙会中“卖气球”、“卖风车”、“套圈”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发觉问题、提出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作用。 教学时,我们可以赐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观看主题图,为了提高学生对获得的信息进展分类和依据信息提出问题的力量,在学生观看之后,我把学生获得的信息有序地写在黑板上(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以后能学会对信息进展类),要求学生依据给出的信息提出问题。如,(1)有15个气球,卖了9个。(2)我投了14个圈,有9个没套中。由于这些都是学生熟识的生活情景,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大多数学生能提出与题意相符合的问题,并能正确列式。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由于学生有了“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根底,因此,在我提出:你预备怎么计算15-9时,有的说:我想9+6=15,所以15-9=6,大多数学生认可这种方法。我紧接着问:你还有别的算法吗?还有一个学生说:先算10-9=1,再算1+5=6,一小局部学生也认同了这种算法。最终,经过对十几减9的算式找规律这一活动后,大局部学生转而认同了破十法计算,认为这样比拟快,我认为这从思维上来说也算是一个提升的过程。不过,我觉得很圆满的是其它的算法在这个班的学生中没有再消失,而在我上一届学生中则还有很多种,新课程提倡的“算法多样化”在这个班的学生中好像始终得不到表达。 今日的课堂练习我要求学生在计算十几减9时,要说出:你是怎么算的,我采纳的是开火车的形式,一半的学生能过关。今日的家庭作业,也要求把计算方法说个家长听,不知孩子们说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