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联考作文“孔子学琴”导写及范文.docx
-
资源ID:93463492
资源大小:12.46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届高三联考作文“孔子学琴”导写及范文.docx
2023届高三联考作文“孔子学琴导写及范 文【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孔子向师襄学琴,十天没有学习新曲。师襄询问,他说:“我只熟悉 了乐曲的形式,还没有掌握演奏技巧。"掌握演奏技巧后,他说"还没有 领会曲子的志趣和意境”;领会志趣和意境后,他又说"还没有了解作者 的为人”。最后,孔子说:"通过曲子,我了解作者了,那人体型顽长, 眼光明亮,思想深邃,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如果不是周文王,谁能 创作这样的乐曲呢?"师襄听了,起身下拜,说:"这支曲子,正是文 王操哇。"孔子学琴,颇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 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立意】L循序渐进,扎扎实实。2 .做,就要做到最好。3 .用心专一,收获无限。4 .急于求成,功亏一箫。【文题解析】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材料提供的是孔子学琴的故事。孔子学 琴,锲而不舍,学习一首琴曲,不单会弹,还要深入到更深的层次里。孔 子不断深入,从会弹,到掌握技巧,又进一步到了解它的意趣,进而再去 领会曲子所描述的人物。由此可知,孔子学琴有两大特点:一是从外在到 内在,循序渐进;二是学则学透,彻底掌握曲子的一切。这样的学习,对 于我们做事创业,都有相当强的警示意义。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都 不可仓促冒进,而应该顺着应有的程序进行,扎扎实实;无论做什么,不 做则已,做就做到最好。另外,就孔子本人来讲,他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 的人,他对所学习的琴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所以才能悟到他人难以悟到 的东西。现今,我们学习圣贤教诲也同样如此,单单会背、会写、会说, 只是学个表面,还当更加深入,用心领会圣贤的存心,并将道理用于生活 中,实践出来,亲自体证。如此,则会有更深、更广、更入微的体会,也 会有更加坚定的信心。写作的时候,应对孔子学琴之事作简要分析,从中抽取出恰当的论点。 也可引用一些名人名言谈学习的内容,如培根的名言,引出学习的重要性。 然后紧承前文,指出学习很重要,学会学习当然更重要。由此则可根据材 料从循序渐进、深入体会等角度谈学习的方法。如果从老师的角度,也可 以谈教书育人,需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那样体会更深刻,更有成就 感。当然,也可不谈学习,从为人做事应该注意循序渐进、抓住本质等方 面谈也可以。文章最后,则可从能做到这些会有什么良好的效果等论述方 面进行总结。【优秀范文】专一探求,领悟真谛孔子学琴艺,用心悟,用情品,一连几十天专一地探求,竟然感知到 作曲者是文王。这启示我们:对待学问艺术,要以专一之力,深入研究; 并用心品悟,探求情志,领悟真谛。孔子学琴,立志高远,孜孜不倦,这锲而不舍的精神,彰显的正是专 一的力量。专一正是对事情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态度,不仅是对艺术, 生活中各种事业都需要我们专一以赴。曾国藩说:"凡行一事,必当锲而 不舍、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诚哉斯言!我见孔子专一而识曲,司 马相如专一而攻词赋;我见顾方舟一生只做一件事研制"糖丸";"西瓜 霜大王"邹节明毕生致力于西瓜霜的研究与推广;王曙群专精细作,把螺 钉"拧进太空";马宏达专一地刮腻子,取得世界金牌。做事专注,用力 专一,研究深入,方可识得真曲,取得真经。"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除了专研深究的态度, 还要用心品悟,探求情志,才能领悟真谛。习得技法只能流于浅层,感受 情志、悟透真理才能登堂入室,达到高深造诣。一书一曲,一歌一章,跨 过空间、时间的重重阻隔触动心弦,这艺术之美、人情之美,使人丰富头 脑的褶皱,增加心灵的层次。昔时伯牙弹奏,钟子期赏得了他曲中的韵律 和心中的思绪,留下高山流水的千古佳话;今人唐圭璋一吟苏轼的江城 子记梦双泪涌流,他专于业,深于情,想到自己的妻子,体会了东坡的 长歌当哭中的深深思念。孔子弹其曲,想见其为人,几百年后,司马迁对 孔子也是"读其文,想见其为人",人类伟大的心灵精神正是在"披文入 情、想见其人"中代代相传。文学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结晶,对待它们不仅要探究作者的情志,想象 作者的为人,投以真情,动以真心,聆听远方的呼吸,寻找心灵的知音, 岂不美哉?细细用心品味,才知道鲁迅先生悲观后的积极、犀利后的温柔; 才知道梵高忧郁后的奔放、扭曲后的热烈;才知道老子淡漠后的愤怒、无 为后的无奈。于是,通过真情,我们走进了作者,体会了他们的心灵,这 对读者来说是莫大的收获和触动,这才是艺术与品味的力量。用真情品味艺术,远赴艺术惊鸿宴,一睹人间盛世颜;用求知之心与 专一之力行事,终可不乏源头活水,终可一剑破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