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习题.docx
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怀(其二)孟郊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梧桐枯峥嵯,声口句如哀弹。【注】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秋怀 为此时所作。印病文:指病卧已久,肌肤上印着席子的花纹。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秋月写起,诗人感觉连可寄托乡思的秋月竟也是脸色冰冷,且自己一生的壮志已 经消磨殆尽,景况凄凉。B.第二联采用虚写,寓意深长,既写住房破陋,寒夜难眠,也写梦想破灭。句中的"滴''梳 二字妥贴而形象。C.第三联写病和愁,用印病文说病卧已久,用转愁盘说愁思不断,而第四联则写诗人 在无奈中宽慰自己。D.尾联融情于景,以景结情,用枯桐取喻,也是诗人自况,借梧桐树的声音如琴音哀鸣, 来寄托诗人心中之情。2.苏轼评孟郊诗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请简要分析诗中之愁。参考答案:1、B2.仕途失意孤单之愁。首联''老客包含其毕生奔波、仕途失意的遭遇,单字透漏出人 单势孤的感慨。生活穷困难耐之愁。住房破陋,冷风吹骨,寒夜难眠,既实写居处的简陋,生活穷困, 也喻梦想破灭,为一生壮志、人格消损而寒心。老病无奈之愁。席上印病文,指病卧已久,转愁盘,愁思不断。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织妇辞 解释:首先,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两句诗,写易水送别的典故,易水送别友人的壮烈 场景,展示出了诗人对荆轲慷慨赴义的敬仰之情,也侧面写出了荆轲勇猛的英雄形象。其次,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诗中,通过英雄已逝与易水仍寒进行对比,写出了诗 人对英雄已逝的感慨;而现实中,结合诗后的注释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 是苦无时机的压抑与无奈,使得诗人陷入了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等内容,可知,诗人自己佗像失志,身受迫害,通过与荆轲的对比,抒写对现实不满以及想 如英雄一般为李唐王朝效力而无处施展的愤懑与苦闷之情。最后,这首诗的题目是于易水送人,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以易水送别的典故,来表达 对友人的勉励之情。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秋怀(其二)孟郊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煤,声响如哀弹。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从秋月写起,既是起兴,也是比喻寄托。秋月常被客居异乡的人们当成倾吐乡思的旅 伴,如今也颜色冰冷,寒气森森。B. 冷露二句形象突出,虚实结合,既写出了住房破陋,寒夜难眠的现实窘境,又写出了 诗人一生壮志、人格梦想被消损的种种往事。C.滴字写露喻泪,使诗人抑郁忍悲之情跃然而出;梳字写风喻忆,写出了秋风吹过, 诗人从头到脚彻骨寒,辗转难眠的情状。D. 峥噪指不平凡貌,这两句写出了梧桐虽然树叶凋零,在秋风的吹拂下瑟瑟作响,但依 然倔强不屈,哀鸣不止的奋发精神。2.苏轼评价孟郊的诗诗从肺腑出,出则愁肺腑,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苏轼评价的理解。参考答案:1、D2.诗歌抒写了诗人穷愁境遇,真实动人,发自肺腑。前四句借环境烘托诗人客居异乡的真实处境:孤独、困窘,梦想与壮志也在不断受打击中破灭。紧接着四句从诗人身心状 态着笔:疾病缠身,愁思不断,只能安慰自己不要无端猜想,也不要听没来由的瞎说,形象 体现了诗人想摆脱困境而不能的无奈与苦闷;最后两句用枯桐自喻,寄托了自己苦吟一 生而穷困一生的失意的悲哀,令人叹惋,让人心有戚戚焉。真是“诗从肺腑出,出则愁肺腑。 解释:诗从肺腑出,出则伤肺腑是评价孟郊诗抒写诗人真实的境遇,表达真情实感,因而 感人肺腑。因此答题时应从文本出发,概括诗歌从哪几个角度抒写自己的真实处境的。诗歌前四句借景写自己的现实处境。古人客居异乡,一轮明月往往是倾吐乡思的旅伴。而此 刻,诗人却感觉连秋月竟也是脸色冰冷,寒气森森;与月为伴的老客一一诗人自己,也已 一生壮志消磨殆尽,景况凄凉。'老客二字包含着他毕生奔波仕途的失意遭遇,而一个单 字,更透露着人孤势单的无限感慨。'冷露二句,字面明写住房破陋,寒夜难眠;实际上, 诗人是悲泣梦想的破灭,是为一生壮志、人格被消损的种种往事而感到寒心。中间四句写诗人的病和愁以及无奈的自我安慰,是为身心状况。席上二句写病和愁。印 病文喻病卧已久,转愁盘谓愁思不断。''疑虑二句,说还是不要作无根据的猜想,也不 要听没来由的瞎说,纯是自我解慰,是一种无聊而无奈的摆脱。最后两句则以枯桐自喻,抒发自己的悲苦。作者摄取了一个较有诗意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况 的形象:取喻于枯桐。桐木是制琴的美材,显然寄托着诗人苦吟一生而穷困一生的失意的悲 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岁除夜有怀(唐) 五更钟漏欲相催, 帐里残灯才去焰, 渐看春逼芙蓉枕, 守岁家家应未卧,孟浩然四气推迁往复回。炉中香气尽成灰。顿觉寒销竹叶杯。相思那得梦魂来。1 .“岁除夜是中国传统()A.春节B.中秋C.元宵D.除夕2 .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内容看,本诗属于思乡抒怀。B.从体裁看,本诗属于七言律诗。C.残灯去焰炉香成灰暗写时间的推移。D.芙蓉枕竹叶杯点明主人公格调高雅。3.下列对作品风格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哀婉悲凉B.凄楚含蓄C.清幽质朴D.旷达闲适参考答案:1、D; 2. D; 3. C;解释: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风格的把握能力。常见的作品风格有:平实质朴、含蓄隽永、哀 婉悲凉、旷达闲适、绚丽飘逸、沉郁顿挫、雄浑壮丽、粗犷豪放、悲壮慷慨等。依据诗歌意 象及内容把握诗歌风格特点。岁除夜有怀表达了羁旅他乡的诗人除夕夜对家人的思念之 情。四气推迁往复回写新旧时序代谢,光阴易逝,四季推移,岁月无痕的自然现象,大气 清新;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写诗人独坐帐中,借酒遣愁,幽美的画面之中有 质朴的思乡情愫;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最后两句作者以想象的手法,表达 了自己思念亲人而不得的淡淡哀伤。哀婉悲凉程度太重,诗句点出相思所以不是''凄楚 含蓄,旷达闲适也不符合,依据分析,本诗的风格为清幽质朴。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两句,既写夕阳余晖匆匆而落,又写池上月亮渐渐东升,景象变化之间暗含着 对老友不在身边的失落、伤感。B.诗歌第三、四句,写自己为了享受夏夜的凉爽,沐浴后披散头发,打开窗户,闲卧凉榻, 这也暗点出了诗题中的南亭。C.诗歌第七八句,写诗人受环境影响,想要取琴来弹奏,可是却生出''恨无知音赏的感慨, 流露出自己怀想友人的情愫。D.诗歌最末两句,诗人直抒胸臆,写自己到了夜半时分都还在梦中苦苦地思念老友,表达 出对友人深切地关怀。2.孟浩然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写出真切的感受。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诗人发 掘出了哪些自然和生活之美?参考答案:1、A2.夕阳西下,素月东升;披发闲卧,开窗乘凉;荷花飘香,露滴清响;感慨良宵,梦见故 人。解释: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的意思是:傍山的日影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从东面 慢慢升起。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他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素月东升的实际感觉, 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对此诗人表现出了一种纳凉时满足的心理 快感。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的意思是: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 地方。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享受着清凉的感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意思是: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 出清脆的响声。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 响。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纳凉的快感。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的意思是:心想取来鸣琴轻弹一曲, 只恨眼前没有知音欣赏;感此良宵不免怀念故友,只能在夜半里梦想一场。诗人是多么希望 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可人期不来,自然会生出许多惆怅。这种怀念故人的 情绪一直延续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在梦中会见了自己的好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汴州留别韩愈孟郊不饮浊水澜,空滞此汴河。坐见绕岸水,尽为还海波。四时不在家,弊服断线多。远客独憔悴,春英落婆娑。汴水饶曲流,野桑无直柯。但为君子心,叹息终靡他。【注】汴河之水多浑浊,唐人常以浊水代指汴河。靡他:无二心。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题目透露出了写作的地点、对象、事件等信息,表明写作缘起。B.开篇两句触景生情,因浑浊的汴河之水不能饮用,作者产生空滞之感。C.第五、六句易使人联想到慈母手中线句,但情境比之更令人悲哀伤感。D.本诗用语平易,表达的情感丰富,有离别的不舍、友情的深厚和对君子的渴慕。2.前人评论此诗时认为它善用汴河意象,表达委婉有致。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 分析。参考答案:1、D2.全诗三次用汴河意象来表情托意,表达委婉;开篇两句写因厌恶汴河浊水之名而生发空滞汴州不归的焦虑感;中间六句顺以江水东流入海引出久客不归之叹;末四句则以汴水多弯曲引发诗人对韩愈的惜别之情。解释:汴河在这首诗歌中出现了三次,汴河这一意象很是独特,展现出作者内心委婉的 感受。不饮浊水澜,空滞此汴河写的是对汴河水浑浊的厌恶,突出内心的焦虑感受。坐 见绕岸水,尽为还海波。四时不在家,弊服断线多。远客独憔悴,春英落婆娑这几句传递 出的是以汴水东流入海引出久客不归之叹,突出内心的悲凉之感。汴水饶曲流,野桑无直 柯。但为君子心,叹息终靡他通过汴水多曲流,委婉地传达出诗人对韩愈的依依惜别之感。孟郊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 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 官家榜村路,更索栽桑树。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两句直呼夫,表明妾怨恨自己嫁给他不曾有一天好日子过。B.诗歌前六句叙述平淡,七、八句转质问,顿生波澜,深沉有力,令人深思。C.七、八句与“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芝麻”同样包含着自己的控诉。D.全诗借用织妇的口吻,语言直白浅近,感情真实,诉说了封建社会的罪恶。2.诗歌最后两句官家榜村路,更索栽桑树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A2、表层意思是官家在村头的路边张榜告示,又命令百姓栽种桑树。深层含意是官家要压榨 老百姓更多的血汗。老百姓多栽桑就能多养蚕,多养蚕,官家就会有更多的丝绢,统治者就 可以尽情享用。诗人借此控诉官家贪得无厌,欲壑难填。解释:官家榜村路,更索栽桑树,意思是官府在村中的道路上张贴告示,要农民广栽桑树 养蚕绿丝,表层意思是官家命令百姓栽种桑树,实际上官家贴出告示要农民植桑养蚕的目的 是任其挥霍,他们要压榨老百姓更多的血汗。老百姓多栽桑就能多养蚕,多养蚕,官家就会 有更多的丝绢,统治者就可以尽情享用。至此,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官家”就是劳动人民受 苦受难的真正根源。诗人在这里含而不露地批判了敲骨吸髓的统治阶级,控诉了官家贪得无 厌,欲壑难填的丑恶嘴脸。3、阅读下面诗,完成下面小题。晚度天山有怀京邑骆宾王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华。云疑上苑叶,雪似御沟花。行叹戎麾远,坐怜衣带赊。交河浮绝寒,弱水浸流沙。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宁知心断绝,夜夜泣胡笳。注上苑,上林苑,汉代官苑名,此处指唐代皇宫。瓜,瓜时,瓜熟之时,出自左 传庄公八年,借指任职期满。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四句想象丰富。眼前之景让诗人想起了京城美景,紧扣了第二句中的想物华。B.五、六句写行军途中,诗人感慨军营离京城十分遥远,诗人叹息衣带都跟着自己遭罪。 C.七、八句描写了塞外悲壮、凄凉的景象,形象地回答了五、六句中的叹怜二字。 D.九、十句巧妙用典,诗人写人在旅途,漂泊不定,想到离任满交接回归的日子还很长。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宁知心断绝,夜夜泣胡笳”的含意和所蕴含的情感。参考答案:1、B2、含意:这种生活令人心思断绝,每当夜里听到那悲凉的胡笳之音,就禁不住潸然泪下。 情感:边地环境艰苦、凄凉,行军旅途艰辛,表达了诗人对京城的思念之情;生活漂 泊不定,不知归期是何时,抒发了诗人的伤感之情。解释:首先要读懂诗歌大意,理解宁知心断绝,夜夜泣胡笳的含意;然后要结合诗歌内容 分析宁知心断绝,夜夜泣胡笳所蕴含的情感;最后概括,分点作答。宁知心断绝,夜夜泣胡笳意为:这种生活令人心思断绝,每当夜里听到那悲凉的胡笳之音, 禁不住潸然泪下。诗人在历数自己一路转徙的生活之后,悲哀、伤感之情终于不可抑制,随 着泪水喷涌而出。那般痛彻心扉的悲怆之情随着胡笳之音萦绕在读者心头,余韵悠远。 情感:依然想物华意为:不由想起京城中那美丽的自然景色。诗人经由瞬间的惊异、喜悦之余, 又陷入了对京城的思念;行叹戎麾远,坐怜衣带赊意为:行军途中常常慨叹军营离京城十分遥远,因为叹息、忧虑, 我的衣带都变得松弛不少。行军辛苦,忧思边人,以致形容枯槁;由以上内容可概括出:边地环境艰苦、凄凉,行军旅途艰辛,表达了诗人对京城的思念之情。 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意为:旅途之中像木偶人一样漂泊不定,遥想离任满交接回归的 日子还长着呢。这是诗人对从戎在外,生活起伏,不知何时可以结束的忧伤、惆怅,用典巧 妙,让人觉得漂泊之人的凄凉境遇古今都是一样的。据此概括出:生活漂泊不定,不知归期 是何时,抒发了诗人的伤感之情。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注语出论语4散子孔子使子路问津。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 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 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1、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襄水曲表明作者家住襄水之滨,楚云端则表现出对家乡的仰望。句意平淡却情感含 蓄而浓烈。B.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作者所在地方距离家乡遥远,还表明此时与家乡两地隔绝,不能归 去,用词贴切。C. 孤帆天际看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朝着家乡的方向极目远眺,内心充满难以 诉说的悲凉。D. 迷津欲有问运用典故,表现出作者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又想求官做事、以展宏 图的矛盾心理。2、该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参考答案:1、C2、尾联通过化用典故和借景抒情巧妙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迷茫(矛盾)与愁苦之情。"迷 津欲有问用孔子使子路问路的典故,生动点出内心的迷茫,即从政与归隐的心理矛盾。平海夕漫漫写景,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诗人以这样 的景色恰到好处地烘托出自己的愁苦心情。解释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意思是: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无所见, 只见江海水漫漫。迷津欲有问,结合注释可知,是用论语彳散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化用典故,借 孔子与隐土间关于从政与隐居的冲突,表达了自己隐居与从政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如今孟浩然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境况颇与孔子相似,瞻念前途渺茫, 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 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平海夕漫漫最后又以景作结,写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 昏。作者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与诸子登觇首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注释】鱼梁: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羊公碑:晋书羊祜传,羊祜镇守 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百姓于觇山建碑立庙。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开篇笔调宏阔,道出了一个平凡的真理和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B.颔联语句平实,由实入虚,承古启今,阐明登临之事,内涵丰富。C.尾联中的一个尚字内蕴丰厚,面对古迹,诗人可谓百感交集。D.全诗用典贴切,语淡味浓,体现出了孟浩然诗作古朴清远的风格。2.本诗与杜甫登高都为登临之作,但思想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B2.与诸子登觇首:诗人与诸人登临晚山,说明胜迹犹存,光阴流逝的真理;借羊祜 典故,追悼先贤名垂千古;对照自己,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哀。登高:诗人垂暮之年只身登台,抒发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衰、国运不济的悲哀,也 在自我劝勉中蕴含着对生命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解释:第一联用松柏不改其"青青之色"起兴,并以此相喻来引发第二联,写贫士志坚,恪守 人生准则,不改其道,不为他图。这一比兴为志士守节增添了庄严的色彩。第三联写独善其 身,与风波为伴的清贫境遇,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富有诗意的山林隐土图。诗人独自抚琴瑟于 山林之中,周围松涛阵阵,风波飒飒与瑟音相唱和,风清瑟凉,楚楚感人。表现了诗人处于 困境之中,不但不会改变志向,反而会更加坚守志向。第四联写知音,潇湘瑟里、风波声中有失意的悲凉,只有知音才能听到,感受到,并为之感 动下泪。这一联没有明写,实际是与郭郎中对话,郭便是诗人心中的知音。第五联以激动的 声调呼出永存坚与贞这样的志向,以此报谢知音之恩、知音之情。孟郊是一介贫士,与友 表心意,不重物而重情,更显露出清贫高雅之风。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晚度天山有怀京邑骆宾王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华。云疑上苑叶,雪似御沟花。行叹戎麾远,坐怜衣带赊。交河浮绝塞,弱水浸流沙。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宁知心断绝,夜夜泣胡笳。【注】此诗作于诗人出塞第二年。漂梗:即泛梗,指生活动荡不定。典出战国策 赵策。瓜:指瓜时,即瓜熟之时。典出左传庄公八年;后代称任取期满,等待移交之 时为瓜时。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应该写于作者离开京城前往边塞登上天山、对京城有所思之时。B.首联用忽写出到达山顶时,见开阔之景而惊异、喜悦、思念,开宗明义,直指题目。 C.第三联写诗人行军途中常慨叹军营离京城十分遥远,因长期艰辛行军衣带变得松弛。 D.尾联诗人觉得生活令人伤感,夜闻胡笳之时悲哀之情难抑,泪水自然而然地随之而流。2.典故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可能比原有内涵更丰富,请结合第五联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 c2.漂梗指生活动荡不定,诗人借此写出其边塞生活的漂泊不定以及内心的不安。瓜 时指移交职务之时,诗人借此透露出自己渴盼任职期满、赶快踏上归程的急切。解释:五联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意为:旅途之中像木偶人一样漂泊不定,遥想离任满 交接回归的日子还长着呢。其中“漂梗典出战国策赵策,指生活动荡不定。诗人此处用典不仅写出自己因从军西域 而过着漂泊不定的军旅生活,而且包含内心的不安,一个徒字表达出诗人的无奈。瓜指 瓜时,即瓜熟之时。典出左传庄公八年;后代称任取期满,等待移交之时为瓜时。归 期写出诗人对回家的渴望;未及瓜颇有等不及瓜熟移交职务之意,此处用典表达了诗人 渴望任职期满、赶快踏上归程的急切。此句用典巧妙,让人觉得漂泊之人的凄凉境遇古今都是一样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汴州留别韩愈孟郊不饮浊水澜,空滞此汴河。坐见绕岸水,尽为还海波。四时不在家,弊服断线多。远客独憔悴,春英落婆娑。汴水饶曲流,野桑无直柯。但为君子心,叹息终靡他。【注】汴河之水多浑浊,唐人常以浊水代指汴河。靡他:无二心。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题目透露出了写作的地点、对象、事件等信息,表明写作缘起。B.开篇两句触景生情,因浑浊的汴河之水不能饮用,作者产生''空滞之感。C.第五、六句易使人联想到''慈母手中线句,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但更悲哀伤感。 D.本诗用语平易,表达的情感丰富,有离别的不舍、友情的深厚以及焦虑、悲凉之感。2.前人评论此诗时认为它善用汴河意象,表达委婉有致。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 分析。参考答案:I. c2.全诗三次用汴河意象来表情托意,表达委婉;开篇两句写因厌恶汴河浊水之名而 生发空滞汴州不归的焦虑感;中间六句顺以江水东流人海引出久客不归之叹;末四句 则以汴水多弯曲引发诗人对韩愈的情别之情。解释:汴河在这首诗歌中出现了三次,汴河这一意象很是独特,展现出作者内心委婉的 感受。不饮浊水澜,空滞此汴河写的是对汴河水浑浊的厌恶,对滞留汴州不能回去的感到焦虑。坐见绕岸水,尽为还海波。四时不在家,弊服断线多。远客独憔悴,春英落婆娑这几句写 的是汴水东流入海,而自己久客不归,衣服破旧,独自在外漂泊,渐渐年老憔悴。以汴河水 引出内心的悲凉之感。“汴水饶曲流,野桑无直柯。但为君子心,叹息终靡他通过汴水多曲流,委婉地传达出诗人 对韩愈的依依惜别之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游凤林寺西岭(唐)孟浩然共喜年华好,来游水石间。烟容开远树,春色满幽山。壶酒朋情洽,琴歌野兴闲。莫愁归路暝,招月伴人还。1 .从体裁看,这首诗属于(C.古体诗C.古体诗D.曲子词.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A.典雅绮丽B.清新明快C.豪迈奔放D.空灵飘逸.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参考答案:1. A; 2. B;3.此诗写春游山野情趣,起句即点出喜字,抒发结伴游览水石的喜悦,风华正茂,意气 风发。颔联融情于景,描写弥漫的雾霭散去,露出了远处的树林,整座幽山春色展现在诗人 面前,愉悦之情跃然纸上。颈联描写朋友们山中饮酒欢歌的场面,逸兴飞扬。尾联写大家陶 醉山间,流连不忍离去,直待明月相伴而归,“招月伴人还一句似月亦有情,移情想象,人 月为伴,生动地表现出游赏之乐,整首诗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情趣盎然。解释: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和技巧的能力。游凤林寺西岭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作 的一首诗。这首诗写与年轻的伙伴们同游的逸兴。作者这次春游,正当良辰美景,所以心情 极好。移情于景,于是满目青山,一片明丽。共喜年华好,来游水石间,首联扣题写诗人 与友人趁着良辰美景同游山水之事,一个'喜字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愉悦之情。烟容开远树, 春色满幽山,颔联描写了烟雾散开、远树初露、春色满山、一派清幽的美丽景象,景中融 情,作者赏景的乐趣在对景物生动的描写中展现了出来。壶酒朋情洽,琴歌野兴闲,颈联 直抒胸臆,写诗人与友人饮酒酣歌,情谊款洽,逸兴遗飞。诗人既通过对乐事的记叙表达愉 悦,还通过洽闲这两个形容词表现了出来。莫愁归路暝,招月伴人还,尾联中莫愁 不仅通过议论直接表明观点,'招字还将月亮拟人化,移情想象,不仅表达了诗人愉人悦己 的心情,而且也反映出年轻人无所不能的朝气,用得传神,颇具浪漫主义色彩。整首诗直接 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情趣盎然。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于易水送人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注】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 狱。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苦无时机的压抑与无奈,使得诗人陷入了彷徨企求 的苦闷之中。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壮士发冲冠高度概括了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壮士指当年白 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B.首句破空而来,直入史事,同时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巧妙地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 此刻之易水送人两个场面融为一体。C.从诗歌的写作内容来看,本诗既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作者在荆轲这一 形象中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D.末句的寒字,移情入景,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 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2.本诗借易水送别友人关联荆轲故事,表达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A2. (1)通过咏怀荆轲,表达了作者对慷慨赴义的荆轲的崇敬仰慕之情。(2)通过荆轲与自己的对比,表达不满现实的愤慨之情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3)借荆轲古事与友人壮别,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期许与互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