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语文第七单元测试.docx
一、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苏轼“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 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真是妙不可言 的语句是“,(2)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 的感叹“,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表达宇宙万物无穷无尽的句子是“,O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赤壁赋结尾处主客的精神到达了本质的飞跃:“”忘记了 空间;“”忘记了时间。(2)苏轼赤壁赋中“, 两句,指出了月亮圆缺 更替、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3)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暂,个体渺小”的句子是“,.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渺小的句子是(2)赤壁赋中,苏轼举流水和月亮的例子,辩证地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观点。其中, 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看待万物的句子是“,(3)苏轼在赤壁赋中侧面衬托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O2 .赤壁赋(1)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 短暂的感叹:", (2)成语“沧海一粟”由苏轼赤壁赋中的“, ”演化而来。(3)苏轼赤壁赋中,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的语句:“, (4)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 句:“,。”(5)赤壁赋中,写箫声的作用和力量,蛟龙听了飞舞起来,寡妇独处孤舟中,听到箫声想到自己身世凄凉,不禁泣下的语句:“, (6)赤壁赋中描写月亮升起后,对游人依依眷恋,脉脉含情,实则是游人对明月喜 爱的句子:", (7)赤壁赋中概写苏轼与客人在江面上饮酒,引吭高歌,朗诵诗经中章节的句7J :, ,o(8)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而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所以不必羡慕江水和明月。(9)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 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10)在赤壁赋中,苏轼饮酒甚酣扣舷而歌,借用“美人”来抒发情怀的两句:“.理解性默写。(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两句,描写了大浪搏 击江岸的壮丽景色。(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两句,侧面表现洞箫之声 极富感染力。(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两句写出曹操志得意满、趾 高气昂地饮酒吟诗的情境。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登泰山记中描写太阳将出时的景色是“,",这是说,在 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霎时间成为五彩缤纷。(2)登泰山记中“, ”两句把泰山的水景由两条河铺开成面 写去,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3)登泰山记中“, ”两句,描述横亘在阳谷与阴谷分界处的 古长城给泰山增添了雄奇的色彩。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姚鼐在登泰山记中,写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掷具的句子是“,姚鼐登泰山记中,写夜色已退,晨曦初现,太阳的形体未现,光芒已可见的句子曰 CC,7H , ©姚鼐登泰山记中“, ”两句,描述横亘在阳谷与阴谷分界处的古长城给泰山增添了雄奇的色彩。姚鼐登泰山记中“,”两句,写高高耸立的日 观峰的所在位置,为下面观日出的主要活动埋下伏笔。(5)姚鼐登泰山记中“, ”两句,通过云雾障目和 冰滑难登突出了登山之艰险,进一步点明了风雪中登山的特点。(6)姚鼐登泰山记中", , " 三句,写作者在山顶上远望所见到的景象。姚鼐登泰山记中", , ” 三句,通过描摹色彩,把太阳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二、选择题.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耳得之而为声知不可乎骤得寄蜉蟾于天地挟飞仙以遨游*A.哀吾生之须臾*5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C.月出于东山之上D.举匏樽以相属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上食埃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或师焉,或不焉非能水也顺流而东也 侣鱼虾而友麋鹿泣孤舟之凝妇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小学而大遗 A./B./C./D./.下列对赤壁赋中相关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望:过了望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望,农历十五日;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日; 晦:农历每月第一日。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C.羽化,古代道教徒认为成仙能飞升变化,故把道土成仙或人死叫作羽化。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 的集合叫宿。10 .下列对赤壁赋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写作者夜游赤壁的情景,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 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这段文字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B.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一曲洞箫,凄切婉转,隐喻了客 人怅惘、失意的胸怀,也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C.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从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着一种 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当时思想的一个方面。D.在第四段中,作者为客人指出了一条通向快乐的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 寄托。这段文字采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客人的悲观衬托苏轼的豁达。11 .与“何为其然也”句式相同的一组是()A.托遗响于悲风B.固一世之雄也C.而今安在哉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下列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B.石苍黑,多平方,少圜 C.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D.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1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其级七千有余B.石苍黑,多平方,少圜C.或得日,或否D.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1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侣鱼虾而友麋鹿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B.羡长江之无穷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C.徘徊于斗牛之间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D.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相与枕藉乎舟中 16.下列各句从句式上看与其他句不一致的是()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B.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C.稍见云中白若樗茄数十立者,山也。D.或日,此东海也。1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汶水西流西:向西B.复循西谷循:巡行C.崖限当道者限:像门槛一样D.苍山负雪负:背,覆盖 *1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当其南北分者遂至其巅 B.古长城也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C.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余始循以入 D.越长城之限古谓之天门溪水 1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和“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山南水北称为 阳,山北水南称为阴。B. “五鼓”也叫五更或五夜,是古代记时的方法。古人一般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用鼓 打更报时,提示民众。C. “七月既望”中的“望”是指农历十五,“既望”指农历十六。“戊申酶”中的“酶”是指农历 每月的最后一天。D. “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月丁未”中的“丁未”以及“乾隆三十九年”等都使用了干支 纪年、纪月的方法。20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乘”“历不穿”“越”“至于”等动词领起的短句记录了旅程的路线。B.第三段主要写观日出的情景,按照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过程。C.结尾句把作者雪中赏景的形象与风雪弥漫的泰山融为一体,回味悠长。D.作者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登泰山的路径以及山上的古迹,可谓得心应手。21 .用选文原句,将下面一段文字补充完整。本文写景状物主要采用抓住景物特征、侧面烘托的写法。例如写泰山的高峻,不直接写 泰山之高,先用“”暗暗点出,然后借人在山顶俯视所见“”的景象及站 在日观亭时“”的图景来进行烘托。答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自其不变者 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易错“徘徊”“须臾”“羡工1.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寄蜉蟾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易错字有:“藉”“盈”“蟾”“沧一2. 寄蜉螭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舞 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蔑妇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蜉”“蟾”“渺”“粟”“瞬”“壑”“蛟”“釐” O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寄蜉蟾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寄蜉螭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釐妇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触胪千里 旌旗蔽空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注意以下字词书写:须臾、羡、蜉蟾、粟、幽壑、蔑、徘徊、属、窈窕、曾、瞬、触胪、旌、 渺。3.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蔑妇酉丽酒临江横槊赋诗易错的字词有:幽壑、潜、婺、醐、槊、赋。4.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极”“臾”“采”“汶稍见云中白若樗茄数十立者 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当其南北分 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望晚 日照城郭 汶水、徂彳来如画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日上 正赤如丹 下有红光动摇承 之5. D 9. B 10. A 11. D 12.C 13.D 14.C 15.C16.B 17.B 18. B 19. D 20. A21. 其级七千有余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或:而皆若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