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考试考点重点资料-优质版.pdf
-
资源ID:93503843
资源大小:369.10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3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山东省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考试考点重点资料-优质版.pdf
山东省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考试考点重点资料 第六章 课程 1、什么是课程?简述课程的内涵?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内涵:(1)课程指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2)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3)课程规定了各门学科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2、课程的类型有哪些?按设计形式: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按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按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按课程的制定者: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基础。4、简述课程理论的发展情况?最早使用“课程”一词的是朱熹,西方是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博比特“活动分析法”拉尓夫*泰勒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编制课程四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 现代课程理论:学科中心、学生中心、社会改造课程理论 第二节 课程设计 1、课程计划的含义?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习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构成要素: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设置、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编制课程计划的主要原则是什么?(1)以教育目的与任务为前提,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2)以科学的课程理论为依据,体现基础性与多样性(3)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体现知识的衔接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4)以课堂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活动。3、课程计划对中学教师的要求有哪些?第一、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计划,了解中学教学和其他活动的全面安排和要求 第二、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开设的年级、顺序、教学时数,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了解自己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衔接 第四、综观学校教学、教育全局,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自己的教学、教育工作。4、什么是课程标准?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5、课程标准包括哪些内容?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6、怎样理解和执行课程标准?(1)认真研究和把握课程标准(2)全面系统地理解课程标准(3)严格执行课程标准(4)以课程标准作为自己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 7、什么是教材?试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1 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2 新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编写的多样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4 教材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8、什么是教科书?其作用有哪些?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作用:(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2)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3)教科书是统筹教学与各种活动的根据。9、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正确使用教科书?(1)整体把握教科书(2)重点设计教科书(3)充分利用教科书(4)及时引进新知识(5)适当补充乡土材料(6)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 10、什么是课程资源?广义的课程资源和狭义的课程资源的区别是什么?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广义的课程资源包括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素材性课程资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条件性课程资源)。11、作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1)进行社会调查;(2)审查学生活动;(3)开发实施条件;(4)研究学生情况;(5)鉴别校外资源;(6)建立资源数据库。12、怎样理解教师、学生和教学过程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且他本身还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信息、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奇异多彩的想法,这些应该是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是动态的,新的思想、新的问题、新的态度都是可以成为教育学生的素材,同时也是影响师生互动的条件。因此,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课程资源。第三节 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1、什么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影响因素:(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2)交流与合作(3)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4)教师的培训(5)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2、什么是课程评价?怎样理解课程评价的内涵?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计划及其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内涵:(1)课程评价的对象应是多元的(2)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3)课程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作出贡献(4)课程评价的直接意义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 3、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有哪些?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CSE评价模式 第四节 我国当前中学课程改革 1、新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什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2、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理解?3、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什么?4、试述我国中学课程设置的要求?1 符合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2 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4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5、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包含哪几部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的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包括两部分内容:指定行与非制定性内容。指定性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四大领域。6、试述我国中学课程的结构?1 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 2 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3 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点,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 4 选择并确定与学生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5 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 6 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7 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本章重点:儿童权利公约等法律法规 教师的职业特点 教师的专业素养(简答,论述)第一节 学生 1、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P73 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2、学生的社会地位:传统认识:没有把青少年儿童看作是有个性的独立存在的人,在社会上处于从属和依附的地位,对双亲或教师要绝对服从,存在鞭挞、体罚儿童或学生的习俗。现代教育思想:由于中小学生属于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不仅享有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而且在某些权益方面受到特殊保护,如身心健康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等,以及在教育过程享有的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家长要做到:(1)承认和确立青少年、儿童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2)切实保障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2、1989 年 11 月 20 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公约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我国还有宪法 婚姻法 教育法 义务教育法 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未成年学生享有的权利:(1)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明义权、荣誉权等。(2)受教育权,包括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的教育意义: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权威性,这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并不是盲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不同的特殊素质及个人的独立意志。教师只有在尊重并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合理并巧妙运用自己的权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不珍惜甚至滥用权威,将阻碍学生的发展。第二节 教师 1、教师职业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职业?(1)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2、教师职业的本质(或说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3、教师职业的特点 是什么?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 6 种: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4、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论述简答)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2)了解该学科相关知识;()了解该学科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5、教师应具有的教育能力中对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语言准确、明了、有逻辑性;富有感情,有感染力;有个性。要掌握对话艺术,善于独白。在对话过程中,善于对学生的谈话作出迅速而有针对性的语言反应,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完整准确地表达思想,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6、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包括:热情慷慨、善于交际、乐于助人、有责任心、仁慈友善、合群合作、公平客观、耐心周到、有幽默感。第三节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1、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最基本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师生关系包括哪些方面:(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是授受关系;(2)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关系;()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2、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促成学生不再依赖教师,学会学习、判断、选择。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世界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多元化。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不可能终身不变,在学校就必须认可并鼓励学生善于根据变化的实际情况作出判断、选择、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