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区造林技术.docx
草原区造林技术主要讲授草原退耕地造林(种草)技术(-)草原区退耕还林还草的意义上个世纪以来,随着人口增加,人类活动逐渐增多,大 量移民也涌入草原,违背自然和经济规律,对草原进行大面 积掠夺式的垦荒种粮,再加上过渡放牧,出现了草原植被退 化、土地沙漠化,成为沙尘暴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如乌兰察 布盟后山地区被开垦的耕地80%沙化或砾石化,走上了一条 粮化一沙化一贫困化的路子,成为全国生态环境最为恶劣, 人民生活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乌兰察布盟在总结历史经验 教训的基础上,于1994年在全区率先实施“种树种草发展畜 牧业”的战略。近几年来国家又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草原区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大规模全面展开,通过采用先进的 技术和合理的经营,建立以灌木为主、乔灌草相结合的恢复 保护性和生产性兼顾的人工生物群落,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 生态环境,扼制土地沙化和沙尘暴,同时生产出优质饲草饲 料,发展畜牧业。对加快生态环境治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灌草配置模式灌草间作是草原区退耕地主要治理模式,也可以称作灌 草复合经营,当地称作灌草草场,常有以下配置方式:(1)灌木两行一带,带间距8-10川,带间播种牧草,适用 于条件好的退耕地,建成封闭式打草场。(2) 4m (4行)灌木带,间作4-8m草带。用于一般退耕 地。(3) 4m (4行)灌木带,保留4-8m空白荒草带。用于风 蚀沙化严重,有沙石的地段、建成开放式牧场。(4) 柠条与沙打旺、草木樨混合后喷播。播种量7. 5kg/hm2,其中柠条3. 75kg/hn?、沙打旺3. Okg/hmM草木樨 0. 75kg/hm2o由于各植物种种粒大小不同,喷播时落种距离 不同,这样就形成了灌木带一灌草带一草带相互交错的配置 模式。(5)分别喷播30m草带、20nl灌木带,喷播时相互之间重叠10m。形成20m宽的草带、10m宽的灌木带、10m宽的灌草 混合带。(6)灌草网格化种植。灌木带宽10-15m,每个网格规格 50X100m,网格内种植牧草。(三)造林技术措施1 .整地一般采用全面整地,整地深度20cm以上,翻耕后进行耙 糖。因为是退耕熟地,一般采用随整地随造林。2 .造林种草柠条采用播种造林,多采用农用点播机点播或农用条播 机条播,撒播的采用喷播机喷播。点播和条播株距0. 5-1. 0m, 行距1-2m。播种时间在雨季前的6月中下旬,播种量 6-7. 5kg/hm2o播后镇压。牧草一般采用4BQD型气力喷播机喷播,播后立即镇压。播 种时间在6月中下旬,播种量7.5kg/hn?左右。最好采用多草 种混播,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3 .经营利用灌木以平茬采条作冬季饲草用或作为薪材用。造林后 3-5年开始平茬,间隔期3-5年。为不降低防护作用,采用分 年度隔行或隔带平茬。牧草每年刈割作饲草,牧草生长周期(5-8年)过后, 根据情况采用人工种草更新或依靠自然恢复。也可以在自然 植被恢复的基础上,进行人工补播,最终过渡成自然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