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学:以史为鉴:论中国古代书院对当今高中教育发展的启示.docx
-
资源ID:93522322
资源大小:16.94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中教学:以史为鉴:论中国古代书院对当今高中教育发展的启示.docx
以史为鉴:论中国古代书院对当今高中教育发展的启示黄彪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315200摘要: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机构,其自身完备的教育体制、系统的管理模式 和独特的学术氛围,对当今我国的高中发展、高中教师专业成长以及高中生学习都有着深 刻借鉴意义。关键词:书院;高中教育;启示书院,中国古代特有的有别于官学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它是集教学、藏书和祭祀三 位一体的教育机构,也是私学的制度化,它与政府官学共同构成中国封建社会两大教育体 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和学术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尽管随着清末改制,古代书院实现 了成功转型,走完了它几经曲折的艰难历程,步入了近代新时期的学堂教育,但不可否认, 古代书院自身完备的教育体制、系统的管理模式以及独特的学术氛围,对当今我国大学乃 至高中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仍有着深刻借鉴意义。本文所作就是试图从古代书院的发展特征 中挖掘出点滴能为当今高中教育发展带来启发性的信息。一、对当今高中发展的启示(-)注重人文学科建设,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古代书院的教学内容主要为大学、 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以及诗、书、礼、易、春秋五经。由于自 宋开始,程朱理学兴起,名师巨儒们为了传道授业著书立说,纷纷择山林僻静之地创设书 院,所以儒家经典便理所当然的成为其必修课程,而朱熹给四部儒家经典作注的四书集 注更是被奉为教材中的经典,历朝历代学生竞相研读。从当今社会的角度来看,古人沉 迷于儒家四书五经仿佛给人一种迂腐落后的感觉,培养出来的也只是些善于八股毫无是处 的腐儒。其实不然,在当今众人狂热追求功利的浮躁环境下,能静下心了适度重温古代传 统优秀文化也是一种时代需要。现在太多的学生甚至是初中生、小学生都开始过早地涉入 成人世界,竞选班级干部勾心斗角、为争取好的座位私下竞相给班主任送礼、小小年纪就 盘算好了以后要从事什么行业最赚钱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人文素 养培育的不足所致。而在四书五经的熏陶下,至少我们不能否认,学生们知道了怎样去明 辨是非,知道了什么是礼义廉耻,知道了怎样去追求忠孝节义。所以,教育要发展,人文 学科的建设至关重要,健全的人格培养有赖于此。此外,学校人文教育的建设,除了渗透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外,更应上升到宏观制度层 面。古代书院非常注重学规的制定和完善。所谓学规,即为学生日常行为守则。古代第一 个系统完备的书院学规,当属南宋朱熹制定的“白鹿洞学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 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具列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具列如左:言忠信,行笃敬,惩 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右处事之要。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右接物之要。”此学规一出台,众书院顿时仿而效之,甚至连官学也不甘落后,纷纷采纳,如宋元 学案载:叶武子调州官学教授,“一以白鹿洞学规,为褚生准绳”,又如程瑞梦和其友生 董铢据白鹿洞学规而制定出一个程董二先生学规,作为一般官学之学规。可以说,后朝 历代书院和官学大多以此为基础,或删繁或就简或改进,从而制定出各种学生规章制度。 如宋代吕祖谦在丽泽书院除规定“孝、悌、忠、义”外,还增加了责令退学之条列。又如 清代为加强对学生的控制,制定了严格的管教措施,甚至是体罚,据碑传集载:武威 的刘作垣主讲天梯书院“严立课堂,不与以暇,坐止语默,绳以礼法,稍有逾闲,苛责立壬 守守。(二)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完善教学内容体系。古代书院历经了上千年的发展,然而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威逼,中国内忧外患不断加重,全国上下进步人士开 始了漫长的救亡图存的历程,由洋务运动的物质层面,到维新派的政治层面,甚至后来再 上升到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文化方面,但贯穿始终的都是要求教育改革,学习西方先进文 化。张之洞,袁世凯等旧官僚也不得不上书,请求改革书院为学堂,以求文化之进步,名 族之觉醒。形势所趋、人心所向,清末改制,书院成功转型,走完了它几经曲折的艰难历 程,步入新时期的学堂教育。可见,在时代大发展的脚步下,学校教育内容也当与时俱进, 为整个时代发展的需要开设适当的课程。古代书院一味强调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却 一直忽略了自然科学的传授,致使近代整个科技乃至国力远远落后于西人。反观我们现在, 无论是自然科学亦或是人文科学,二者在学校教育中都不能偏废其一,应当形成较为完善 合理的内容体系,即使高二文理分班后的学生,也不要形成文科生只学人文学科、理科生 只学自然学科的局面。(三)广开渠道,促进校内外文化的多元交流。尽管古代书院多代表不同的学术派别, 各自为学传经授道,但并不是说各书院之间紧闭门户老死不相往来,相反,为了交流思想 扩大影响,他们经常举行讲会活动,类似于当今学校里的学术交流讲座。如宋史陆九 渊传载: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二月,朱熹邀请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给学生讲解“君 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一章,教育士子要做一个“专志乎义”、“供其职,勤其事,心乎 国,而不为身济”的君子,不要追求“官资崇卑,禄縻厚薄”的小人。朱熹和陆九渊虽属 不同的学术派别,但是他却对陆九渊的这次讲课深赞不已,并且请陆九渊将其写成讲义刻 印在石碑上,自己为之撰写跋语。又如先正事略卷二十八载:孝感熊文端出先生门下, 仪封张清恪(伯行),平湖陆清献(稼书)亦常与东林讲会。明后期这种讲会模式得到了很 大发展,而且形式也更加正规,要求各书院主讲先标出自己的“话头”以供开讲等等。所 以,这种经常性的讲会活动不仅仅能促进彼此间的经验交流,也是一种有效的文化互补。 当然,这种交流不只是局限在学校与学校之间,也可以运用于教师与教师之间,甚至是教 师与学生之间,比如开办各学科园地,由教师组织定期举行沙龙等等。(四)开源节流,丰富学校图书馆文化。藏书是书院日常主要活动之一,历来许多书 院都设有专门的藏书房,相当于今天学校里的图书馆。如宋初的应天府书院藏书数千卷, 杜洲书院特设库房以藏书等等。而书院的藏书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除了书院自身购买和政 府的赐书外,私人的捐赠也是一种重要途径。如:南宋孝宗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 熹任南康军太守,修复白鹿洞书院后,赠送书院汉书四十四通,并于淳熙八年(公元 1181年)请皇帝赐监本九经注疏给书院。又如碑传集卷十七载:张伯行“建鳌峰 书院以祀宋五先生,广置学舍百二十间于会城,俾有志正学者肄业,出家所藏书千卷,充 韧其中,又广搜先儒文集遗书,次第刊书,士皆鼓舞振兴,理学复明,上闻,御书'三山 养秀'四字以颜其堂,又赐御纂性理精义诸书,至今弦歌不绝J所以,图书馆书源的 扩大,我们还可以充分调动广大校友、社会人士的捐赠。另外,书院还经常性地大规模刻印书籍。自宋以后,书院大规模兴起,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印刷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书籍的大量刊印,也给书院教学和藏书提供了可能。如丽泽 书院于理宗绍定三年(公元1230年)重刻司马光切韵指掌图二卷,象山书院绍定四年 (公元1231年)刻袁燮德家塾书抄等等。清代刊印书籍更是活跃,如江阴南菁书院专 设书局以供刊印之便。可见,图书馆除了藏书,拓展职能范围也未尝不可一试,如刊印校 本学修课程,既可以颁发给学生人手一份,还可以适量库存于图书馆,作为以后学生借阅之用。二、对当今高中教师成长的启示(-)准确定位自身,潜心教书育人。自宋代以后,名师巨儒们为了传道授业著书立 说,纷纷择山林僻静之地创设书院,远离了功名利禄的追逐,如朱熹修复白鹿洞书院强调 “格物致知”之学、陆九渊在象山书院传授“先立平大”之道等等,他们正是避开了喧嚣 尘世而潜心授业,所以后来也都桃李天下培养了众多名儒。古人尚且做到如此,为何今日 大量的高中教师却无心学校教学,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花费在了家教、辅导班等兼职、外 块的追求上?此外,在古代书院的教学模式中,很注重老师的合理引导和学生的自学问难,二者齐 头并进相互作用,所以说古代书院更类似于当今的大学、研究生教育。但是,此种教学模 式其实也同样适用于高中教育,课堂上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 位,角色不明、定位不准是无法发挥课堂有效性的。(二)注重教与研相结合,既授知识也教经验。书院的名儒大师们除了教授四书五经 以外,还时常教以自己的著作、讲义、语录和注疏,如周敦颐太极图说,朱熹小学集 注、近思录,明湛若水的心性图说等等。就像现在高中教育所强调的一样,教师一 方面要钻研教学基本功,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教研论文的撰写,应时常将自己教学中的所思 所想形成一个体系加以研究。这一举措也的确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从实践中提炼 出理论,再将理论用于指导实践。但是,除了日常的教学反思和研究以外,高中教师也应 及时涉猎来自高校的相关专业学术前沿,毕竟,源于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来自专家的理论学 术都能促进自身日常教学的提升。另外,书院的名儒大师们还经常总结自身治学求解之经验,以供学生参考借鉴,如朱 熹曾提出六项读书的原则:一.居敬持志;二.循序渐进;三.熟读精思;四.虚心涵泳;五. 切己体察;六.着紧用力。朱熹的学生元代著名教育理论家程端礼也曾作程氏家塾读书分 年日程一书,渐成书院的课程系统。所以,名儒大师们时常会将学习方法渗透到日常教 学中,帮助学生更快更有效地去领悟知识。同理,在现今巨大的高考升学压力下,学生背 负着沉重的学习压力,与其授之以鱼还不如授之以渔,学习方法的掌握对学生也非常重要。三、对当今高中生学习的启示(一)学贵有疑,敢于挑战权威。俗语有言“尽信书不如无书”,古代书院的教学模式 中,一方面注重教师的积极引导,另一方面强调学生自我修养的提高,提倡学生主动积极 的钻研教材并阐发己见,如朱熹认为读书须当有疑,“疑者足以研其微”、“疑渐渐解,以致 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二)勤做笔记。古代书院时常勉励学生勤做日记,如清代上海龙门书院就有如下规 定:“诸生各置行事日记册,读书日记册”,“读书有心得,有疑义,按日记于读书册,所记 宜实,毋伪;宜要,毋泛,不得托故不记,逢月之五、十,呈于师前,以请业请益。”紫阳 书院时,也要求听讲学生“各备日录一本,记日行何事,接何人,存何念,读何书,吐何 论。须忠实记载,于下次会讲时交到讲会”,以便“查实录,定赏罚,登记考核成绩”。甚 至有的书院还将日记整理刊印成书,如苏州的正谊书院,就曾把每日读弓心得,疑惑记于 日记后,整理刊编为学古堂日记,以供后人研窕之用,史料价值堪称珍贵。俗语有云: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确,真理性的经验在早期书院当中已被大规模提倡。(三)尊敬老师、崇拜知识。古代书院的另一特点就是举行祭祀,并形成一大传统。 祭祀的对象主要为儒家的“先贤”、“先师”,以及宋明理学大家们,甚至还包括各学派的创 始人或代表人物。如元兴建太极书院之时,就设立周敦颐祠,并以程颐、张载、游酢、朱 熹等人配飨。祭祀仪式一般不设塑像,而是用木片立一牌位作为代替,以便与佛教崇拜相 区别。可以说,通过这种祭祀活动,我们能清晰地分辨出书院各自所代表的政治倾向和学 术宗旨。如明代书院当中,“属于姚江学派的多祀王守仁,属于甘泉学派的多祀朱熹、湛若 水”,而清代时“阮元等人主持的书院力复汉学,特祭郑玄,许慎等汉代学者”等等。以上就是本人对古代书院的点滴粗略认识,定有顾此失彼之处,以待后期改进和完善。 但是重点在于去其糟粕之后,我们能从中得到很多的经验和借鉴,以供现今教育发展和改 革之用。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知识的信息化到来,中国现代化建设面临很多的突出问题, 如何正视困难寻求出路,关键一点在于人才建设,而人才培养又源于教育,所以我们在探 寻海外文明之时,更要纵观历史长河,从前人先辈的经验中吸取精华为今所用,意义则更 为重要。参考文献:1邓洪波著.中国书院史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2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3李弘祺,朱汉民等.中国书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4朱汉民著书院精神与儒家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肖永明著.儒学书院社会:社会文化史视野中的书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黄彪(老师);287266853qq.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