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声声慢》导学案声声慢教案(十五篇).docx
-
资源ID:93598777
资源大小:79.47KB
全文页数:10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年《声声慢》导学案声声慢教案(十五篇).docx
2023年声声慢导学案声声慢教案(十五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老师,经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胜利、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备的教案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 教案篇一 1.学问目标:品读意象,把握作者情感。 2.技能目标:深化解析词人愁绪的丰富内涵。 3.情感目标:体会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作品的影响。 教学重点 品读意象,把握作者情感;解析词人愁绪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体会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作品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写出来李清照青春年少时欢愉自得的好心情;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是她后期创作的蕴含了深广愁思的作品。今日就来学习她凝聚了万般愁情,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二、走近词人 李清照,(1084-约1151),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留有作品集漱玉词。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 少年历经繁华,中年饱经离乱,晚年漂泊孤苦。 (课件展示) 三、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 找同学朗读,同学点评、探讨,师补充朗读需留意的问题(精确,语速,语调,情感)。 找同学再读,播放音乐。(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诵读。 2.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课件展示问题) 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板书:愁。) 次第:光景,状况。“这”指代什么? 这:“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 四、文本探究 1.初读,赏愁景(课件展示问题) (默读词作)思索:词人描绘了哪几幅画面,找出画面中的意象,进一步分析这些画面或意象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愁绪的?(留意画面内容,景物特点,营造出的氛围) 淡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晚风:渲染愁情,环境凄清,衬托心境凄凉。 过雁:视觉,听觉。物是人非,怀乡怀人。 黄花:喻词人憔悴的容颜,孤苦飘舞的晚境。 梧桐细雨:视听结合的画面,是一种悲怆凄婉的寄寓。雨滴敲碎人心,衬托环境之静。(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大唐天子失去爱妃后失魂落魄的状态) 词中的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氛围?(冷清、凄苦、哀愁,此景在这种氛围之下,作者的愁苦的确浓得无化解。) 画面中的人物把景串连起来(动态),悲苦、孤寂、迷茫,突显愁思之深。 (找同学读词作,感受词中意境。) 2.再读,悟愁心(课件展示问题)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思索:词人愁从何来?可以和醉花阴中的愁比较。(体会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作品的影响)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41页第一个注解思索这个问题。 早期之愁:花自飘舞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后期之愁:丧夫之悲,亡国之恨,漂泊之苦。 作者的愁意蕴深广,从词中的意象画面中也能看出。以 “雁过也,正难过,却是旧时相识”为例,北雁南飞,旧时相识-睹雁思乡;大雁可以北归,自己却无家可归-亡国之恨;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曾经鸿雁传书,现在孤苦一人-睹雁思人。 (在此基础上再找同学读,读出词人内心深处的愁绪。) 诗人的人生际遇对其创作影响很大,作品本身就是诗人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读诗词肯定要“知人论世”。 3.细品,析手法(课件展示问题) 思索:全词主要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作者无法排遣的愁苦的? a.借景抒情 b.干脆抒情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难言之痛,欲说又休,全词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再找同学读,读出这种欲说又止的难言之痛,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c.叠词运用 寻寻找觅:动作,寻找什么?(茫然无着) 冷冷清清:环境,心情?(孤独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感受?(凄凉惨淡) 加强情感,奠定了全词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再读诗歌,品尝词人情感。) 小结:这首词主要运用干脆、间接抒情手法及叠词,营造了一种无法驱散的孤独悲苦的氛围,让我们触摸得到词人心底的累累伤痛。 四、拓展延长(课件展示问题) 词人的苦楚震撼人心,下面让我们也来写一写词人们的愁绪。 原来愁绪也可以写得如此漂亮, 它是李煜的一江春水,连绵不尽; 它是柳永的 ; 它是李清照的 。 小结:这首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一个饱经离乱的妇女在一个秋日黄昏的真实生活感受。全词就抒写一个“愁”字,从不同角度反复描写渲染,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困难的思想感情,读后使人感觉哀愁满纸。本词表现情感的手法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五、巩固练习(课件展示问题) 同为婉约词人的李煜也有很多抒发愁绪的作品,试选取一首比较其和本词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并体会词人生平际遇对作品的影响。 张继全 声声慢教学设计(市优质课)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 教案篇二 声声慢教学设计 豪情、才情,红颜薄命。 1、豪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才情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夫婿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借秋风黄花表现彻骨的爱恋。醉花阴*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先为情所感,后为词的艺术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他闭门谢客,三日得词五十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自叹不如。 3、红颜薄命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居无定所,嫁给了张汝舟。这个张汝舟,却是个衣冠君子,为觊觎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最终撕下文人的面纱,拳脚相加,大打出手。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宝贵,哪里受得这种窝囊气,便确定与她分手。这次婚姻的失败在李清照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愈合的疤痕!她心中的爱火恒久的熄灭了! 上苍有意要磨练这位孤独无伴的绝世才女!欲成其名,必先夺其情,苦其心。先是让赵明诚离她而去,再派一个张汝舟试其心志。 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身边没有自己的孩子,身边没有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读懂她的心。她一个人孤寂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了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伤心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寻寻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难过,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积累。憔悴损,如今有谁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原调名胜胜慢。慢:即慢词、慢曲,为词的长调。 二、先朗读,问题设计 1、本词的基调?哪一句、哪一字最能体现出? 2、“寻寻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能否改成“觅觅寻寻,清清冷冷,戚戚凄凄惨惨” “点点滴滴”可否换成“滴滴点点”(主要是压韵) 明确: 这题难度大,但又必需解决,只要学生明白“音乐美”与“程度上的递进”即可。 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胜利地运用了叠字。开篇三句十四个叠字,表达出三种境界。“寻寻找觅”,写人的动作、神态;“冷冷清清”,写环境的悲凉;“凄凄惨惨戚戚”,写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同时,这几对叠字还造成音律的回环往复,加强了词作的音乐性。 附: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曾申说其婉妙: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寻寻找觅。房栊宁静,空床无人,故曰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 傅庚生中国文学观赏举隅的论说,最能传其奇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迭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迭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行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行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 3、为了抒“情”(愁),词人借助哪些“景物”(意象)。 “淡酒”借酒浇愁。能否换成“淡茶”? “晚风”秋风萧瑟 “过雁”北雁南飞,思乡。 “黄花”联系“战地黄花格外香” “梧桐”丧偶意象 “细雨”与相思愁丝有关。 再朗读,借助这几个意象尝试背诵 4、联系时代背景与词人遭受,思索“怎一个愁字了得”愁字的内涵。 国愁,家愁,情愁;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孤苦无告。 5、古代诗词中写“愁”的有哪些句子?请你用一个形象的比方句写出“喻愁”的句子。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举杯浇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 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诵读品尝,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 2、体会作者生平遭受与创作的亲密关系。 3、抓住意象,体验意境,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4、通过本词的学习,驾驭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个人生活遭受与作品创作的亲密关系。 2、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借物言情)来表现心境方法。 3、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读一读,议一议,品一品。老师为学生的情感体验赐予肯定的指导,对学生的发言作好点拨、补充和总结,充分发挥老师的课堂主导作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最漂亮的诗歌是最无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眼泪和愁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轻拂历史的尘烟,闲逛文学的殿堂,多数的词人诗人,写着多数的悲怀愁情的诗词。(让学生回忆有关“愁”的诗词名句)。老师总结:真是愁有景,愁有声,愁有泪;国愁、家愁、情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被词评家誉为“写愁第一高手”李清照的情感世界,专心灵来倾听、来感受浓缩了她一生痛楚的千古绝唱声声慢吧! 二、作者简介,学会“知人论世” 1、先让学生回答老师做最终总结,强调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出示幻灯片李清照简介)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闻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闻目睹,也聪慧伶俐,擅长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你吟诗来我作对。赵还热衷与金石的探讨,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华蜜。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今,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变更而变更。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始终不如意,经验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务、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受。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风格清爽婉丽;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爽明快的词风而充溢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2、让学生分别猜出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属前期还是后期作品,以加强学生对作者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明白,鉴赏词要联系作者的生平遭受和时代背景,要知人论世,不能孤立地解读文本。 (出示幻灯片,显示前两首词) 三、整体感知 1、学习诗歌,很讲究诵读。况且声声慢又是一首词作。我们知道,词极具音乐性。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词,边读边揣摩,怎样朗读才能表达出词人的感情。 2、提问:朗读声声慢时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发言探讨,相互补充印证。 明确:愁苦。 3、让学生自由发言,归纳出本词的朗诵方法并作示范朗读。 4、全班同学按以上几位同学总结的方法齐读全词。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特点。 5、(出示flash朗读课件),听范读,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白自己的不足。 老师总结:诵读不是比谁的气门长,不是看谁嗓门大。诵读有肯定的艺术性要求。我们应当以一种和文学作品所包含的心情相协调的感情来掌控好我们的声音。诵读时还应尽快进入角色,设身处地,想象自己现在就是孤苦零丁、凄婉哀绝的李清照。 四、深化探讨,理解意象 1、提问:请大家找出词中干脆抒情的句子。 明确:“寻寻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出示幻灯片,显示板书) 2、词中描写了哪些场景?面对此情此景,你认为作者当时的心情会怎样? 明确: 淡酒浇愁 秋风急吹 征雁南飞 黄花憔悴 独首窗儿 雨打梧桐 (出示幻灯片,显示板书) 3、过渡:是啊,面对“秋风”“征雁”“黄花”“雨打梧桐”等极易让人忧愁的景象,词人怎能不愁呢?更甚者,连“愁”字都无法表达她忧愁之心。这种把诗歌中的形象、景象与作者的思想情感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我们称之为“意境”;其中用来表达情感的形象与景象,我们则称之为“意象”。可以说,在诗词鉴赏中,通过把握意象来理解情感,是我们诗词鉴赏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考虑到高一学生较难理解“意象”,在教学中用探讨的方式在无意识中让学生意识到“意象”在整个诗词鉴赏中的重要地位并学会运用。) (出示幻灯片,显示板书) 4、本词写了哪些典型意象?怎样表达词人内心的愁苦? 明确:淡酒,秋风,过雁,梧桐,黄花,细雨。 老师示范分析“过雁”这一意象后让学生自己探讨解决其他意象是如何表达词人内心的愁苦,老师适时点拨释疑。 (出示幻灯片,显示板书) 五、鉴赏品尝。 让学生说说声声慢里自己最喜爱的句子或感受最深的意象。 六、师生总结词的鉴赏方法 1、熟读成诵 2、知人论世,联系词人的生活遭受来鉴赏。 3、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鉴赏。 (出示幻灯片,显示板书) 七、联想拓展,体验创建美。 请同学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创建美。1、读或唱。 2、写对联,赏意境。 上联:月满西楼,一败涂地寄绵绵情思 请同学们据声声慢的意境描写对出下联。可以相互探讨,集中集体才智。(多媒体呈现上联。) 学生探讨酝酿后,沟通发言。老师随机评点三至五名。示例并品读: 月满西楼,一败涂地寄绵绵情思 雁过南窗,梧桐细雨写点点离愁 (出示幻灯片,显示佳作) 3、请大家用几句诗意的话写写自己的酸甜苦辣,试着运用“借物言情”的写法。 八、布置作业 为了帮助同学更深化地了解李清照,我选了几首李清照的诗词作品,同学们可以任选一首,运用所学方法鉴赏评析。 九、课堂小结 老师自作一首小诗,师生共读一遍表达我们对一代才女的钟爱和仰慕。 冷月花魂李清照 生活不幸诗家幸, 一路坎坷一路歌。 身在江南思归去, 心向故土度进退。 梧桐细雨藏离愁, 天接云涛溢豪情。 清丽婉约溢芳馨, 自是花中第一流。 (出示幻灯片,显示诗作)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 教案篇四 新课标要求: 1、感受形象,品尝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索,驾驭文本思想。 2、了解词的表现手法,体会艺术表现力。 3、培育主动的鉴赏看法,注意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教学目标: 1、感受作品的意境,品尝平淡自然的语言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阅历。 教学重难点: 1、鉴赏词的意境美,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育自己的情感体验; 2、品尝语言美、音乐美,驾驭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赏读: (1)观赏词朗诵mtv(录音范读,配以金粉世家的主题曲暗香的音乐曲调;黄花满地,雁排长空,李清照深思凝视,自饮自酌的flash投影),营造氛围,进入意境,品尝音韵美; (2)学生集体随读; (3)女生诵读,男生和读。 二、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婉约词派的代表,其词被称为易安体。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化,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经常在一起诗词唱和,观赏金石拓片。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情感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词风真挚细腻、委婉动人。 但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安静的生活。汴京失守,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其次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化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迥然不同,充溢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充溢了浓重的哀愁。 概括板书: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境凄凉。 三、声声慢赏析: 品尝意境,鉴赏佳妙,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老师预设的问题如下: 问题一、古诗词非常重视字句的锤炼,有“诗眼”“词眼”之说。请找出声声慢中的“词眼”。(老师引导:“眼”,传神之所。“词眼”,最能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字词。) 学生自由回答然后确定“愁”字 问题二、综观全词,一字一泪,满是悲愁,但全词写来没有一个“泪”字,也只在结尾点出一个“愁”字。作者是如何传达这渗透血泪的深愁巨痛的呢?(学生自由选取诗句赏析,自由探讨,自由回答。名句做重点鉴赏,其余简略分析) 明确: 1、首句:寻寻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此14个叠字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为何?(选取此句鉴赏的学生自由沟通,老师总结。以下词句鉴赏方法相同。) 老师引导:挖掘“寻寻找觅”这四字后面隐含的信息; 挖掘“冷”后面隐含的丰富情感。 这14个叠字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14个字虽是重叠运用,却绝无重复累赘之感,朗读起来,只觉徘徊低迷,宛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难过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你能感觉到她心中塞满了愁苦,她须要发泄,须要倾诉,她想一口气把心中全部的愁苦全都吐出来。 细细地体会,开篇的“寻寻找觅”是找寻的动作,词人就似乎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是什么呢?是流亡以前安定、闲适的生活,是丈夫在世时的情意,还是心爱的金石拓片?词人“寻寻找觅”地找,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这反映词人内心空荡,无可排遣寄予。然而找寻的结果是“冷冷清清”,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凄凉的气氛包围。“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由环境而感染到心情,由外而内。一句“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此三句,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词人孤苦无告的凄凉心境。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覆盖全篇。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老师引导:李煜“罗衾不耐五更寒”为何已是暮春还会感觉“寒”? 这两句,要说的是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环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 这是借气候之冷暖无常,写飘舞憔悴之苦。 3、“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看到写酒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愁,本要说的是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抗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用意含蓄,言酒“淡”,其实是说愁“浓”,以至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比较少女时的醉酒)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照旧”。知否,知否?应当绿肥红瘦。 4、“雁过也,正难过,却是旧时相识。” 引导:古诗词“雁”意象的固定内涵。 借“雁”之意象来传达内心的愁苦。 雁到秋天,由北向南,词人亦是北方人,避难南下,所以说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居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际沦落之感。 古有雁足传书之说,而此时见雁,却无亲人的音讯,那份思乡之愁绪怎能不油然而生。真是“家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5、“满地黄花积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里“满地黄花积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词人自己因悲伤而憔悴,非指菊花枯萎凋谢。古人有九九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但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妙,诗词唱和,整理古籍,观赏金石拓片。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穷无尽的孤独的煎熬了。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渗透着深刻的生命悲伤。 6、“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日长难熬,度日如年,孤孤寂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极写愁苦已极,孤独难耐的苦痛。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 7、“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试描绘诗句展示的凄惨情景。并指出此句手法之高妙。 梧桐叶落,细雨霏霏,细雨落在梧桐上,又点点滴滴洒到地上。这是梧桐在落泪,不也是词人的心头在滴泪吗!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苦痛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情景交融更添愁绪,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8、“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试分析结句之妙。 词人用口语的形式,脱口而出:这情形、这光景,又怎么是一个“愁”字包括得了、担当得了、说明得了?“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哽咽,笔笔写愁,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真可谓人生大悲伤,社会大哀思。这结尾,即是收,又是放;即是对前文的概括,又把诗意推动一层,使通篇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尽。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 四、师生共同归结鉴赏方法。 1、知人论世 2、找词眼,悟主旨 3、赏析意象 4、联想想象 5、缘境明情。 详细分析: 1、了解一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世经验以及他的思想感情,这对我们很好地赏析其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说杜甫,知道安史之乱后他过着颠沛流离、贫困潦倒的生活,就会明白他为什么把自己比做远浮天涯的一片孤云,悬挂于长夜中的一轮孤月“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也就理解了当他在浣花溪搭建起一座简陋的茅屋时他何以会如此欣喜。当秋风卷走屋上的茅草,雨水漏湿了屋内的地面,作者彻夜难眠,面对艰苦的境况,杜甫发出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又是多么难能珍贵。历史上多少豪宅大院比起杜甫的茅屋,不知坚实豪华多少倍,可早已湮没于历史中。而杜甫的茅屋,却得到世人的敬重,被一代代保存下来,成为一处陶冶人们情操的闻名旅游景点杜甫草堂。那是人格的坚实、精神的坚实,穿越时空,赛过单纯的物质的坚实。 比方说王维,知道他的诗中有画,知道他晚年信佛,求静。这反映在诗中:往往描绘一种静谧的意境,多运用“空”字,“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空山不见人”,而“空”并非是“无”,而是表达一种安静、清冷、空明的意韵,且多以声衬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这对我们赏析其诗作,会有很大得帮助。 诗词下的注释 2、诗的题目送元二使安西苦喜孤客 “词眼”是一首中最精练传神、最表情达意的一个字。抓住了“词眼”,领悟了主旨,也就驾驭了作者的情感脉搏。 3、意境是由意象及意象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情感组成的,品尝意境要从意象上入手。有些意象本身就有某些比较稳定的含义。柳惜别之情,明月寄予相思,雁雁足托书,盼望亲人的消息,鹤君子的象征,蜜蜂勤劳,菊花恬淡自然的胸襟,梅花孤傲,绝不同流合污。 描写这些意象用了什么样的字眼,从这些用语中再体会作者的情感。明月寒月,春风秋风寒风。 5、中国的文学作品讲究含蓄,讲究意境,披文入境,是很重要的鉴赏方法。但文学作品中,从来就没有单纯写景的,写景都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服务,入境并非最终的目的,入境是为了能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怀。 五、引导学生对全词的艺术手法及语言特色进行归结: 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哽咽”。你能说说这首突出的艺术手法及语言特色吗? 1、此词采纳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声声慢写的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纵观全篇,“乍暖还寒”的天气,晚来的急风,南去的大雁,满地的菊花,梧桐细雨,句句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而句句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情委婉,含蓄韵致。 2、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 六、结语 讲离愁,讲孤寂,讲悲秋,李清照的声声慢当推榜首。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孤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给予它浓郁的感染力。李清照的声声慢采纳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读着它,我们好像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黄昏孤灯。无疑这是一种凄厉的美。 七、背诵全词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 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及婉约派2、朗读 3、理解该词,体验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词 体验情感 品尝语言 教学过程预设: 导入:人字是一个象形字,演化到今日,你们猜想为什么会上尖下大?(学生言说) 其实对人的相识,古人达到很深的高度,老子有过“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相识;易经把“三才”作为其结构的框架,而“三才”就是指天地人。人处于天地之间,与天地休戚相关。现在我们要从课文读一个活在北宋南宋之间的李清照,该如何解读? (学生言说)(老师总结)我们就围绕“天、地、人”三个字学习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慢词声声慢。 感受思悟体验: 一、读“天” 1、朗读词 2、找寻与“天”有关的内容。 乍暖还寒时候 黄昏 秋天(黄花)晚|风 细雨 3、学生活动,沟通 4、老师指导,共同明确 二、读“地” 风急 满地黄花积累 梧桐更兼细雨 雁 |窗儿 三、读“人” 1、人的活动 寻寻找觅 三杯两盏淡酒 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2、人的所感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最难将息 怎敌 正难过 独 怎一个愁字了得 3、人的性别、身份、经验? 联系背景资料 四:想象体验情境 五、把握主旨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和着血泪写下的千古绝唱 六、品尝语言: 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难过,却是旧时相识 (触景生情) 2、满地黄花积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移情入景)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寓情于景) 参考:用酒消愁是不顶事的,只能更增愁苦。“雁过也“三句,是说南来秋雁飞过的时候,正好托它带信,可是丈夫已死,这信寄给谁?想想只有”难过”。再一看,这只雁原来是曾经替她给丈夫带过信的“旧时相识”,这就叫她更难受了。 “憔悴损”是指黄花而言,还是指人而言?正确的说明是指人。“黄花积累”即菊花盛开,自己由于悲伤愁苦而憔悴瘦损,无心摘花。 从“守着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极,比“寻寻找觅”三句更深一层。“独自怎生得黑”,言外之意好象老天有意不愿黑下来,使人更为熬煎、难受。特殊是听到“点点滴滴”的梧桐雨,“这次第”即这一连串的情景(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只用一个“愁”字怎能概括得尽。 附板书: 天:秋 黄昏 风急 细雨 国 家 自己 寻寻找觅 亡国之恨 声声慢 李清照 淡酒怎敌 丧夫之哀 过去 现在 守着独自 孀居之苦 地:家 窗儿 黄花梧桐 雁 背景资料: 1、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女词人。闻名学者李格非之女。十八岁时,与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生活安适美满。他们以诗词相互唱和,并共同整理、保藏书画、金石。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宋室南渡后,她流寓南方,不久明诚病逝。金兵南下,她只身漂泊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境遇更加孤寂凄苦。 补充资料: 写完(金石录(三十卷)宋秘阁修撰,知湖州事,东武赵明诚撰)后,叫丫环把酒和菜上好,文房四宝预备好,摆到院子里菊花畦边。李清照披了件外衣,把素笺用镇纸压着,端起酒杯,前尘往事,蓦地升上心头,她接过把三杯酒倾在地上,说道:“明诚,我们夫妻惨淡经营几十年的金石书画,一毁于战火,再毁于盗寇,如今已所剩无几了。今后,我活一日,便与这些书画厮守一日,你就放心吧!或许,那些被毁的书画,是你在冥冥中有知,斤斤疼惜,不愿让它留在人间吧!假如是那样,我也就心安了。”然后回屋写起金石录后序来,在金石录后序中她最终写道: “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 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了,人得之,又胡足道!” 写完这篇后记,已是黄昏时分,她独自倚着窗儿,恰见一群归雁,拂过长空:一只 孤雁,远远跟随在后。不多时,淅淅沥沥,又下起小雨来,无限孤寂、悲凄、痛楚,抑 郁之情从心头涌出,她急步走向案前,奋笔疾书,写下声声慢(寻寻找觅)。 2、迭字运用,创意稀奇 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包含恍惚、孤独、哀痛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曾申说其婉妙: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寻寻找觅。房栊宁静,空床无人,故曰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 下半阕又用点点滴滴两组迭字,赢得历代读者无比赞美。有认为创意稀奇者,有认为情景婉绝者。或以为工于熬炼,稀奇胜格;或以为造句新警,绝世奇文;或推崇其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或以为公孙大娘舞剑器手,或以为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其中,傅庚生中国文学观赏举隅的论说,最能传其奇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迭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迭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行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行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 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