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名师(9篇).docx
-
资源ID:93604559
资源大小:27.11KB
全文页数:3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年《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名师(9篇).docx
2023年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名师(9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须要留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须要留意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名师篇一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知道做事要用心,不能三心二意。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重点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简笔画猜课题。 2.生读课题回答问题(读懂什么?还想懂什么?)。 1.音乐起,师朗诵第一,其次自然段,接着问:小猴子扛着玉米会去哪?会干什么呢?然后用手势提示学生读课文。 2.问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师依据生的回答贴出挂图) 1.读课文。 2.品“又大又多”。 3.品“特别”。 4.品“掰”字。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刚才我们跟小猴子去玉米地的时候,我们先是通读课文知道小猴子在玉米地里干什么?接着想象小猴子见到的玉米是怎样的?然后仿照小猴子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它当时的心情;最终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法:通读想象仿照朗读) 请同学们用刚才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跟小猴子接着往前走,自由组成学习小组自学余下的'课文。自学完后可以用表演的形式,朗读的形式或讲故事的形式来汇报学习状况。 小猴子这次下山一无所获,空着手回家啦!你知道它为什么只能空着手回家吗? 学生依据这一课的内容演课本剧。 1.假如小猴子其次次下山它会去哪,会怎样做?(同桌探讨,再指名说) 2.请大家把小猴子其次次下山发生的事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 3.指名读自己写的小故事。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名师篇二 同学们,你们喜爱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 老师来告知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节,我们就来学习第13小猴子下山。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页,老师范读文。学生想:这篇文主要讲了一什么事? 2、学生自由朗读文,画诞生字,标出自然段。 3、指名认读生字。 4、分段指名朗读文,订正生字的读音。 、学习第一自然段 、小猴子下山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用动作演示“掰、扛、扔、捧、摘”这些动作。 、为什么要掰玉米?又为什么要扛着走? 、这一段中哪些词应当重读,画出应当重读的词语,自己试着读读看。边读边用动作表演出。 2、想一想老师刚才提出了哪些问题? 学生自学文的2、3、4自然段。、读一读: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 2、议一议:小猴子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哪些词应当重读?画出重读的'词。 3、演一演:请你边有感情的朗读边表演这一段文。 、喜爱学哪一段就学习哪一段;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探讨学习。 、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3、我们一起学习文的第五自然段,齐读第五自然想一想,小猴子下山望见那么多的好东西,最终的结果怎么样?它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 4、填空练习。填空后任选括号里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指1、2名学生看投影复述文内容。 6、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自己平常做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学生检查自己平常做事的方法是否正确。 7、表演文内容。 8、想象扩展:探讨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 9、续编文:编一个小猴子其次次下山的故事。下一节评一评,讲一讲看谁编得精彩。 小猴子下山 玉米地又大又多掰扛 桃树下又大又红扔摘空着手 西瓜地又大又圆扔摘回家去 往回走蹦蹦跳跳扔追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名师篇三 1、同学们,喜爱小猴子吗? 2、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小猴子?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3、小猴子的家经常安在山上的树林里,可是,时间一长啊,小猴子就觉得树上的野果吃腻了,山上也不好玩了,它想下山去好好玩玩,顺便找点好吃的东西。 4、齐读课题: (1)老师特别想知道课文写的是谁,怎么读? (2)老师特别想知道课文写的是小猴子干什么,怎么读? (3)再来一次,读出你独特的感受吧。 5、看到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留意:每个小挚友只能提一个你最想知道的。问题。想想,你最想问什么?想好再问。 6、归纳问题并简洁板书。(为什么要下山?到了哪些地方?干了些什么?结果怎样?) 1、单幅图视察。 我会看一幅图一幅图地出示:要求: a、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猜一猜:之前小猴子还到过哪里?) b、用一句话说说图上的小猴子在干什么? c、我会说看图说词竞赛:图上的内容真丰富,细致视察图画,你能照这样说出多少个美丽的词儿来? 出示:又又的(什么)(什么样)的(什么) 2、把四幅图连起来视察:你又看出了些什么?(比比谁最聪慧。) (1)小猴子起先很兴奋的样子,最终没精打采的。 (2)今日天气真好!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小猴子心情肯定很好。 (3)小猴子空着手下山,最终仍旧空着手回去。 这么好玩的故事,作者叔叔是怎么写的呢?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抽读自然段,评比段落朗读擂主。 3、阅读第一自然段: (1)问一问:依据老师的提问读出段中的句子;留意老师都提 了哪些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2)议一议: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会怎么想?会怎么说? (3)读一读:又大又多特别掰扛板书 (4)演一演:表演读。(重点:动作夸张掰扛) (5)总结四步读书法。 4、阅读其次自然段: (1)谁来做小老师,学着老师问一问? (2)小猴子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又会怎么想?会怎么说? (3)哪个朗读大王可以为大家读一读? (4)小演员上台演一演。 5、同桌自由选学三四自然段。 (1)同方商议选学哪段。 (2)根据问一问议一议读一读演一演的方法学 习选定的段落。(一问一读共议一起读一读一演。) (3)快速导读两段。补充板书。 6、共同学习第五自然段。 (1)齐读: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2)探讨:小猴子下山来,看到了那么多好东西,为什么最 后却是空着手回家呢? (3)练习用板书说话: (小猴子下山来,它先,它又接着它,然后它,最终,。) (4)拓展: a、这只小猴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练说:这是一只的小猴子,因为) b、想象: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会对猴妈妈说 些什么?猴妈妈又会说些什么? c、你想对它说点什么? d、想象:又是一年过去了,夏天又到了,玉米、桃子、西瓜又成熟了,小猴子又下山来了,猜一猜,结果会怎么样? 抽三人上台演,五个学生分读五段。其他人边听边看:谁读得好?谁的动作设计得好而且演得好? 1、故事学完了,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2、老师把这么长的课文变成了一首儿歌,想读一读吗? 小猴小猴真兴奋。 跑下山来找东西。 扔了玉米摘桃子, 扔了桃子摘西瓜, 扔了西瓜追兔子。 空手回家有缘由, 要问缘由是什么, 小猴小猴太贪心! 板书: 玉米地又大又多掰扛 桃树下又大又红扔摘空手回家 瓜地里又大又圆扔摘 树林边蹦蹦跳跳扔追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名师篇四 小猴子下山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四课。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望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望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望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终,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具有教化意义以外,教材还留意到了本文的构段,并把“提手旁”的字集中在一起当作这篇课文的生字来进行学习,让识字规律可循。 1、 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 相识“猴、结、掰、扛、满、扔、摘7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非、常”2个汉字。 3、 了解故事内容。 4、 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精确性。 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学生对动词的精确运用。 教具打算: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贴画。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相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非、常”。 3、 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过程 一、 出示谜语,激趣导入 1、 师出示一则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仿照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生自主阅读并猜出谜底是猴子。(师出示猴子的图片和“猴子”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 和小猴子打招呼!(学生打招呼) 3、 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小猴子?(可爱的、机智的、淘气的)把“小猴子”三个字读的可爱一点,谁来试试? (指名读“小猴子”,读的机智可爱)“子”要读成轻声,谁能读好轻声? 4、 学习“猴”字,(出示卡片“猴”)谁有好方法能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反犬旁”+“侯”(小结:“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动物有关)。识字方法:加一加。 预设2:形声字。 5、 师激趣:这只小猴子呀,它每天待在山上,都待得不耐烦了。这一天,它打算下山去玩,会有什么好玩的故事发生呢?这个故事就藏在书本里,赶快打开书本找到它。(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二、 初读故事,借助故事图了解故事内容。 1、 (1)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请用“_”划出。 2、 读后沟通: (1) 玉米地 (2) 桃树下 (3) 瓜地里 (4) 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 摆放路途图。 故事还藏在这些图画中,谁能把小猴子来到哪些地方根据依次排一排。(听录音读) 4、 师生看路途图一起梳理故事内容: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一块玉米地,然后再走到一棵桃树下,接着来到一片瓜地里,最终往回走时,望见了一只兔子。 三、 精读,学习1、2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 要求:(1)同桌共读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线”画出,小猴子望见了什么?是怎么样的? 2、指名学生沟通,明确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师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沟通( )又( )又( )。师小结:前后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点。(翻开作业本p63,第三题) 4、正音“结”,懂意义,记生字。 5、(1)用“ 小三角 ”把小猴子的心情标出来。 (2)用“o”把小猴子的动作圈出来。 6、引导学生抓住“特别兴奋”来体会小猴子的心情,拓展想象当小猴子看到这一片玉米地时会想些什么,在此过程中,师对于学生特性化阅读体验要赐予充分的敬重和激励。 7、沟通“掰”和“扛”,出示图片,并结合动作示范来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师小结识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红,江(换一换) 8、我会说。用“小猴子走到望见做了”的句式对第一自然段再次认知。 9、朗读。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1)在第2自然段中, 用“小猴子走到.望见. 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同桌相互说一说。 2、指名学生沟通,师适当小结:小猴子来到了一颗桃树下,看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师出示“满树又大又红桃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又大又红”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当小猴子看到桃子时会想些什么。 4、师出示“满”,满桌,满树,满星,理解“满”。(组词) 5、出示图片、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动作。师小结识字方法,“扔”和“奶”偏旁不同(换一换);“摘”,摘苹果,摘桃子,摘花(组词) 6、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7、比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关的。动作。(翻开作业本p63,第四题) 四、指导书写“非”“常” 1、学生视察,指导书写。 “非”:独体字,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其次竖比第一竖长,留意同样的笔画在同一个字里也有改变,在写横时,留意间距均等。 “常”:加上两根魔术棒,一看就很清晰,“小字头”和“巾字底”宽度一样。“秃宝盖”要伸展,口字形体小又扁。 2、书空,范写,练写。 五、课堂小结 小挚友们,那今日我们学习了小猴子来到玉米地和桃树下的场景,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名师篇五 小猴子下山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1、课前嬉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打算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挚友们一起学习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日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留意:“猴” 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习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还相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终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习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接着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索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特别多。 谈话:假如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兴奋)理解“特别兴奋”(特殊兴奋),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殊兴奋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详细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习其次、三、四自然段 采纳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生依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习二、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望见了桃子就喜爱桃子,扔了玉米;望见西瓜,扔了桃子;望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终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缘由。(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来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儿歌 6.课堂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读编故事:小猴子其次次下山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名师篇六 学问与技能 1.会认“猴、结、掰”等生字,会写“块、非、常”等生字。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并能结合插图讲解并描述故事。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小猴子的“掰、扛、扔、摘、捧、抱”等动词。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 一、以图导言,激趣导入 老师板画一座小山。老师:同学们都很喜爱小动物,瞧,今日我们的课堂上就来了一只小猴子。(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学生自由发言)今日我们就来讲讲这只小猴子的故事。(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大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在文中画出小猴子都去了哪里。 3.分组朗读课文,思索: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给下列汉字注音。 ()掰()扔()摘 ()捧()蹦()追 三、学习第1自然段(掰玉米) 1.小猴子下山来了,他首先来到玉米地里。他望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他做了什么呢?(板书:玉米地) 课件出示: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他望见,特别兴奋,就。 2.理解“掰、扛”两个动词。 (1)指名上台做“掰、扛”的动作。 (2)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用“掰”“扛”这样的动作,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 3.指导表情朗读。 (1)小猴子第一次下山,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他坚决果断地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甭提有多兴奋了!现在请同学们戴上小猴子的头饰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有表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2)指名上台表演读。2.依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猴子来到了,看到的玉米。 3.小猴子特别兴奋。“特别”一词可以用来替换。(填序号) a.时常 b.非常 c.常常四、回顾所学,小结学法 1.刚刚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1自然段,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小猴下山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老师板书:掰玉米又大又多掰、扛) 2.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总结出学习第1自然段的方法。 (1)小猴子来到哪里,做了什么? (2)理解小猴子的动作。 (3)有表情地朗读课文。4.照样子,说一说。 (又大又多的)玉米 ()苹果 ()葡萄 其次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课文第14自然段结构类似,下面,四人小组选择第24自然段中你们喜爱的一个自然段尝试用老师刚才运用的方法进行学习。 二、利用学法学习第24自然段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由选择一段学习。 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学习向导: 读一读:把课文读通顺,争取读明白。 想一想: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小猴子是怎样做的? 议一议:找出文中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学着做一做。 演一演:有感情地朗读并表演。 2.各小组汇报学习状况。老师板书。 3.依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猴子后来去了和。摘到了和。桃树下(扔摘捧) 西瓜地里(扔摘抱) 回家路上(扔追) 三、学习第5自然段 同学们,小猴子下山来,它掰到过又大又多的玉米,摘到过又大又红的桃子,摘到过又大又圆的西瓜,追过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他这次下山来看到了那么多的好东西,最终却空着手回家。这是为什么呢? 1.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出示:喜新厌旧) 喜新厌旧导致的结果是什么?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一无所获) 2.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化:说说自己有没有做过像小猴子一样的事情呢。假如有,今后你打算怎样做?6.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 四、复习生字、学习词语 1.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2.学习量词。 (1)出示课件,让学生找出课本中的量词填入括号里。 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终望见了一()小兔子。 (2)指名学生读句子,学习量词的运用。 3.积累并学会运用“又()又()”的词语。 (1)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又()又()”的词语。 (2)出示图片,让学生将上面“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三个词语贴在对应的图片处。 (3)拓展运用。 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知道的“又()又()”的词语。 老师提示:完全不行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来连接的。 那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这样的“又()又()”方式来说一说它吗? 4.说话练习。用今日所学的动词说一句话。 5.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量词。 一()玉米地 一()玉米 一()桃树 一()瓜地 一()小兔子 6.选择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掰扛扔摘捧抱 小猴子下山 玉米又大又多掰扛扔 桃子又大又红摘捧扔 西瓜又大又圆摘抱扔 小兔子蹦蹦跳跳追空着手回家 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文章。全文配有五幅图,形象生动,有很强的教化意义。在执教这一课时,我首先示范讲解一个自然段,教学生总结学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支配课堂,学生的自学主动性很高。 在学生自主学习,读懂课文后,我抓住文本特点,让学生自主积累课本中的好词,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起到良好效果。在字词教学上不但要擅长发觉规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注意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从识记到运用的落实。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名师篇七 1、借助朗读,相识“猴、结”等12个生字,利用范读及例句比较等方式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通过范写、临摹写“块、常”等7个生字。 2、朗读课文,图文比照,读懂前四个自然段中相同相异的部分,利用表格,提取整合导致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主要信息,进行简洁推断,并通过此过程理解“掰、扛”等动词的意思。 3、仿照课文形式,说说小猴子假如其次次下山会怎样,并适当运用所学动词。 朗读课文,语境中识字写字。 从反复的结构中,能推断出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缘由。 (一)出示谜语,导入新课。 1、爬杆上树是高手,爱吃香蕉和桃子,家里没有山上有。 (1)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2)舌前舌后音要读标准,相识猴子的猴,侯爵的候,时候的候。反犬旁还有哪些字?猪·狗·猫等,和动物有关。 (二)朗读课文,识字。 (1)范读课文,请仔细听准每个音。 (2)圈诞生字,借助拼音读生字。学生朗读课文,留意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 (3)出示字卡,粘贴到白板上。 带拼音读三遍。 去掉拼音读三遍。 第一句中的“空”是要下雨了一课中的,读kn,猜一猜,其次句中的“空”是什么读音? 玉米结(ji)得又大又多。 小猴子下山来,最终的结(jié)果是空手而归。 这两句话中的“结”读音不同,想想课文中的“结”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说这样的句子吗? (4)细致看课后第3题的插图,先读准字音,再做一做动作。 (5)认读其他生字,组词巩固。男女生读词,开火车读词。 (三)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同桌带动作朗读课文,了解动词意思,体会小猴子的情感改变。 2、图文结合,朗读汇报,再结合课后第3题的插图,说说这些动作都与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关,哪个动作是这几次中都有的。 3、结合课文最终一幅插图,比较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为什么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4、你想对小猴子说什么? (四)情境创设,信息整合,简洁推断。 小猴子知错就改,以后会怎么样呢? (五)生字书写。 重点指导“空”字和“常”字的中心对称。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情境延长:其次天,小猴子又下山了,他会做什么,想些什么?画一画,写一写,假如能用上几个刚刚学过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就更好了。 1、通过朗读,识字释词示意。 学习朗读是通过朗读可以识字学词,可以理解内容,也可以学习语用。所以,本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朗读的学习来完成。学生初读,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老师范读,不但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初步感知内容及反复的结构。通过朗读理解内容,体会结构特点。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程度。加上表情和动作,使学生自主完成对人物心情的体会、对动词意思的理解。正是通过多次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多次感受相像的做法和相像的心情。也正是在多次朗读的过程中,生字多次“复现”,建立了音、形、义三者的联系。多音字的学习,在语境中据意辨音,使得朗读的学习和字词学习、阅读理解有机结合。 2、调整视角,使推断有迹可循。 呼应单元语文要素,本课要整合信息,作简洁推断。在小猴子下山空手而归的结果已然明确的前提下,推断就要由果溯因。所以,将课后第2题调整为: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他会想到些什么? 3、借助插图,情境延长,思维和语言相互促进。 语言的学习、思维的发展都要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而且要留意学用结合。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具备了肯定的读图和说图的实力,课文的每幅插图又情趣盎然,因此课始就让学生看图按“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终怎么样”的句式,大体说一说图的内容;结合单元课文,试着再运用“要是就”的句式,建立结果和行为之间的联系;表格中重点词语、动作词语的选择填空;情境延长出小猴子其次天又下山了,他会怎样做,怎样想。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使学练结合,语言和思维相互促进和提升。 因为本课要担当“信息整合,简洁推断”训练,所以,在朗读课文、内容理解上,老师引导得相对较多。实际教学时,面对不同的学情,可采纳不同的策略,削减教的成分,增加学的重量,使教学更有效。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名师篇八 1读准本课8个生字的音。相识“掰、扛、扔、摘、捧、抱、蹦”7个字。 2看懂图意,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读准本课的生字及词语。 2读通课文,比照插图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 一、以图导言激趣: 老师板画一座小山,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老师提问:请大家看图上的这只小猴子要做什么呢?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课题:13小猴子下山。老师接着说:“一天小猴子下山找东西吃,在路上它都经过了什么地方,它望见很多好吃的东西,它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相识生字。 1借助汉语拼音,留意把句子读通顺。 2再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和标画诞生字和会认的.字。 3自己把标出的生字和会认的字,多读几遍。 4同桌同学互读生字和会认字。 5抽读生字单片,实行领读、指名读、开火车等多种形式巩固字音。 6做识字嬉戏调动学生识字的主动性。 三、图文比照,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听读音是否正确? 2再请同学读课文,通过学生的读你知道了什么? 3出示四幅插图,请同学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4依据插图内容找出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自然段。 5让学生结合题目小猴子下山“把四幅图按依次看一看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做了些什么事?结果是什么?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名师篇九 这也是一篇动物故事,通过小猴子下山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的经验和结果,说明一个道理:目标不明确,做事不用心,是不会有收获的'。课文语言通俗浅显,故事情节单纯明白。易于被少儿读懂。但应假设对立的状况, 使 学生明白:只有巩固成果,才能不虚此行的道理。 本课安排两课时 1、熟记和相识本课词语,留意动词的运用,积累语言; 2、朗读理解,从故事中体会道理 3、假设相反状况,拓展课文寓意 重点:熟悉词语,朗读课文 难点:拓展相识,巩固理解 动物故事贴近儿童心理,内容又贴近生活实际,启发假设,对比课文,可益智怡情。 在朗读中感知内容,在假设中比照课文,沟通成果,同步提高 录像碟片、ppt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2、熟记词语,学会运用 重点 :熟记词语,学会愚弄 难点 :学习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