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3年年白马寺导游词(七篇).docx

    • 资源ID:93653343       资源大小:40.15KB        全文页数:4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3年年白马寺导游词(七篇).docx

    2023年年白马寺导游词(七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确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识吧。信任很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须要的挚友。 白马寺导游词篇一 佛殿 位于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上,从前到后依次分布着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凉爽台和毗卢阁等主要建筑。其中,天王殿为单檐歇山式,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4间,内供明代夹纻弥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韦驮天将像等;大佛殿为单檐歇山式,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4间,内供一佛,文殊、普贤二菩萨,迦叶、阿难二弟子,二供给人,观音菩萨等塑像;大雄殿为悬山式,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4间,内供释迦、阿弥陀、药师“三世佛”,韦驮、韦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23尊元代夹纻造像,韦力天将泥塑像等;接引殿,硬山式,面阔3间,进深2间,内供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像;毗卢阁为重檐歇山式,位于凉爽台之上,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4间,内供毗卢佛及文殊、普贤二菩萨。 钟鼓楼 位于山门内南北中轴线东侧和西侧。其中,钟楼由日本国中村包行先生捐资400万日元、白马寺出资60万元人民币于1991年6月建成;鼓楼于1992年竣工。钟鼓楼同为方形角楼,高7米,重檐歇山式,上覆灰色筒瓦,额枋彩绘,同建于石砌台基之上。钟鼓楼的建成复原了寺院晨钟暮鼓的礼佛仪式,复原了历史悠久的洛阳八大景之一“马寺钟声”。 法宝阁与藏经阁 分别位于凉爽台的东、西两侧,坐落在东西长25.2米,南北宽22.5米,高5米的台基之上。1995年建成。二阁形制相同,重檐歇山式,坐北朝南,面阔5间,进深4间,长18.5米,宽12.95米,朱漆圆柱,额枋彩绘,上覆灰色筒瓦。其中,藏经阁内供奉着泰国佛教界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保藏有龙藏经、中华大藏经、日本大藏经、西藏大藏经、敦煌大藏经等10余种藏经;法宝阁内供奉着1993年印度总理拉奥访华时赠送的一尊铜佛像,并保藏有数十种“法宝”。 泰式佛殿 位于寺院西侧墙外100米处,始建于1992年,1995年4月竣工。该殿坐西朝东,建于长27.3米,宽21.3米,高1.2米的台基之上。大殿南北长14.4米,东西宽7.5米,高10米,其廊柱与墙面均用大理石镶嵌,三重檐,顶饰琉璃瓦,具有显明的泰式建筑风格。在该殿之中,供奉泰国友人赠送的铜佛一尊。 卧玉佛殿 位于大佛殿东侧,原为斋堂,1996年辟建。该殿为五开间硬山式建筑,南北长17.25米,东西宽5.4米,建于石砌台基之上,殿中供奉卧玉佛一尊。 玉佛殿 位于大佛殿西侧,原为禅堂,五开间硬山式建筑,南北长17.25米,东西宽5.4米,建于石砌台基之上,殿内供奉玉佛一尊。 六祖殿 位于大佛殿西侧南部,原为祖堂,硬山式建筑,西阔七间,南北长24.5米,东西宽5.4米,建于石砌台基之上。殿内供奉禅宗六祖木雕像。 齐云塔院 齐云塔院是河南唯一的一所比丘尼道场。院内主要建筑是金代重修的齐云塔和新建的斋堂、客堂、禅房等。其中,齐云塔始建于东汉明帝时,本称“释迦舍利塔”,后屡毁于战火,至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得以重修。金修释迦舍利塔为四方形密檐式砖塔,13层,高约25米,是洛阳一带现存最早的金代地面建筑之一;清代,白马寺住持如琇依据东汉明帝创建齐云塔的记载改称“齐云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洛阳市人民政府对齐云塔实施爱护,于1990年建成,占地15亩的齐云塔院。该院坐北朝南,平面为长方形。在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上分布着山门、放生池、石拱桥、齐云塔等建筑。在齐云塔的东西两侧分布着附属建筑:西侧修建有3间念佛堂、3间斋堂;东侧修建有3间客堂、3间培训班教室,另修建有禅房,全部建筑均为硬山式。在山门的两侧为大型佛教碑廊,西边为禅宗三十三祖画像及传法偈,东边为“释迦牟尼应化事迹”及高僧大德墨宝。1999年前后,白马寺寺院把白马寺镇政府所建的“狄公祠”收归寺院全部,并进行改建。此外,还新建了假山、欣赏亭、放生池等巡游设施。 碑刻 白马寺保存的古代碑刻40余方。其中,最具历史价值的有:宋崇宁二年刻石、金“重修释迦舍利塔记”碑、元“龙川和尚遗嘱记”刻石、元“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明“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等。 佛像 1990年以后,白马寺先后接受了国际友人和居士们赠送的佛像,分别供奉于不同的殿堂之内。 泰国佛像供奉于泰式佛殿内,1991年泰国内务部长瓦塔纳先生和友人常媛女士到白马寺朝拜时赠送。佛像铜质鎏金,通高7.2米,重达6.68吨。 释迦太子像供奉于法宝阁内,1993年9月印度总理拉奥访华期间参观白马寺后赠送。佛像通高1.50米,螺纹高肉髻,着偏左袒式袈裟立于弥须座上。 中华古佛拇指般大小,铜质鎏金,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是世界上仅有的造型奇美的佛像。源于中国东汉时期,始塑于洛阳白马寺,后流落民间,由西域传至南亚、东南亚,最终分别保藏于泰国博物馆和泰国一富商家中。1995年,泰国复制两尊,其中一尊归宗白马寺,供奉于藏经阁。 卧玉佛是1996年前后,在弘法寺本焕大和尚及白马寺印贤法师的感召下,深圳、广州的部分居士捐资,用缅甸玉敬雕成卧玉佛像,1996年12月由印贤法师护送到白马寺,供奉于卧玉佛殿内。1997年12月19日,白马寺特地实行了开光法会。该佛像用缅甸玉雕刻而成,身长5米,重8吨,侧卧于榻上。 白马寺导游词篇二 挚友们: 今日我要带领大家参观的是洛阳市一处闻名的旅游景点-白马寺。白马寺位于今洛阳城东约12公里处,这里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宝塔高耸,殿阁峥嵘,长林古木,肃然幽静。在它的东面不远处,蒿榛丛莽的古城垣,依旧断断续续逶迤在伊洛平原之上,勾勤出一座从前大国京都的雄伟轮廓。那就是东汉洛阳城的旧址。 关于白马寺的创建,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即“白马驮经”说。据在关佛籍记载,东汉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见一个身高丈六,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其次天早上,汉明帝召集大臣,把这个梦告知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道:臣听说,西方有神,人们称其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信以为真,于是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蔡音等人于公元65年,告辞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切邀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非常兴奋,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支配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因此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 “寺”字。再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说到白马寺,不少游人都会把它和“唐僧取经”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其实从时间上看,白马寺要比“唐僧取经”早560多年。 我们眼前的这两匹石马,原是宋代太师太保、右卫将军、驸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两件优秀的宋代石雕作品。1935年前后,主持僧德浩法师重修白马寺时,将它们迁置于山门前。大家看到的这座山门,为牌坊式歇山顶,建于明代。1987年翻修了顶部,木质匾额上的“白马寺”三字,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三个门洞,象征着佛教所说的“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磐之门。三个门洞都是用砖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从字体上看此种券石应是东汉遗物,是白马寺内现存最早的文物。 白马寺山门内西侧,有一巨大的半截残碑,残高约1.7米,宽1.4米,相传此碑为宋代翰林学士、闻名文人苏易简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长行通写究竟,而是用短行分成几排写出来,别具格式,故称“断文碑”,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山门东侧,为元代所遗存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通高3.5米,宽1.15米,碑额“洛京白马寺祖庭记”八字为篆书。此碑立于元代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华严名僧仲华文才撰文,内有“上梦金人,自西飞至,身光炜,以迟旦告所梦于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访至天竺,遇沙门迦摄摩腾、竺法兰 ”等句子,碑文称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并说“释源居中天,权舆佛法之地”,实为“腾、兰二神僧开教之绪”。仲华文才后来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成为五台山名刹佑国寺的开山第一代主持。这篇碑文,应是他卓锡白马寺时所撰。碑文楷书,字体潇洒工整,丰神秀骨,实为不行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书丹者姓名,碑文原委出自谁手,遂成一桩悬案。但字体为“赵体”。 前面这座东西对称的建筑,东侧为新建的钟楼,钟楼前有民国时期所建的五间“门头堂”;西侧为新建的鼓楼,鼓楼前有民国时所建的“云水堂”。“门头堂”、“云水堂”现已辟为佛教法物流通处和旅游接中心。 在钟楼以东、鼓楼以西,靠近东西两侧围墙,分别为摄摩腾、竺法兰二位印度高僧之墓。二位高僧曾长期禅居白马寺内译经传教,在这里他们共同译出了中国最早的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他们先后圆寂于白马寺,就葬于寺内,现墓前有明代崇祯七年(1634年)所立墓碑,“腾兰墓”也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白马寺导游词篇三 佛像上面的这一座大佛龛,共雕有五十多条姿态各异的龙,雕工细腻,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艺术品。 大殿内两侧,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刚”,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长天王,右手持伞,左手握妖;西方广目天王,一手握龙,一手持宝珠;北方多闻天王,手托宝塔。根据中国个习惯,一他们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们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四大天王身材魁梧,威严凛凛,是一组清代泥塑作品。 这尊面北站像为韦驼天将,被称做“护法神”,着武将装,立于弥勒像后,正对释迦牟尼佛,执行着维护讲经道场,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东西两侧,种植着很多石榴树。人们说“五月石榴红似火”,但在白马寺却恰恰相反,因为这里的石榴颜色是白色的。每至农历四五月份,树上开满了石榴花,晶莹雪白,如玉似雪,非常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 大佛殿是白马寺的其次重大殿,大佛殿前东侧,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黄锦撰文的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高3.8米,宽1.03米,这方石碑对探讨白马寺的历史沿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佛殿是寺内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动,均在这里实行。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虽经后世重修,单仍不失明代建筑风格。 殿内正中佛坛之上供奉着七尊造像,正中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像高2.4米。 这里的塑像,据说是他最终一次讲经说法时的形象,此次讲经,他并不讲话,叫做“不语说法”,只用右手持一朵鲜花,让众人揣测,即所谓“涅磐会上”“捻花示众”。大佛胸口字符号,表示大佛“福德无量”,“万德圆融”,所以身有瑞相,表示“祥瑞之所集”,武则天定此符号读音为“万”。 释迦牟尼的左侧,为大弟子摩诃珈叶,在这次“不语说法”中,惟有他懂得了佛的真正用意,从而破颜微笑,后来被推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国禅宗推崇他为印度传承的第一代祖师。 右侧站像为大弟子阿难,他博闻强记,被称为“多闻第一”,中国禅宗又推他为在印度传承佛法的其次代祖师。 珈叶左侧为文殊菩萨,右持经书,般若经,以学问渊博,聪慧才智著称;阿难右侧为普贤菩萨,手持如意钩,德行圆满,功过无边,以“行愿”著称。 白马寺导游词篇四 白马寺山门内西侧,有一巨大的半截残碑,残高约1.7米,宽1.4米,相传此碑为宋代翰林学士、闻名文人苏易简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长行通写究竟,而是用短行分成几排写出来,别具格式,故称“断文碑”,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山门东侧,为元代所遗存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通高3.5米,宽1.15米,碑额“洛京白马寺祖庭记”八字为篆书。此碑立于元代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华严名僧仲华文才撰文,内有“上梦金人,自西飞至,身光炜,以迟旦告所梦于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访至天竺,遇沙门迦摄摩腾、竺法兰”等句子,碑文称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并说“释源居中天,权舆佛法之地”,实为“腾、兰二神僧开教之绪”。仲华文才后来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成为五台山名刹佑国寺的开山第一代主持。这篇碑文,应是他卓锡白马寺时所撰。碑文楷书,字体潇洒工整,丰神秀骨,实为不行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书丹者姓名,碑文原委出自谁手,遂成一桩悬案。但字体为“赵体”。 前面这座东西对称的建筑,东侧为新建的钟楼,钟楼前有民国时期所建的五间“门头堂”;西侧为新建的鼓楼,鼓楼前有民国时所建的“云水堂”。“门头堂”、“云水堂”现已辟为佛教法物流通处和旅游接中心。 在钟楼以东、鼓楼以西,靠近东西两侧围墙,分别为摄摩腾、竺法兰二位印度高僧之墓。二位高僧曾长期禅居白马寺内译经传教,在这里他们共同译出了中国最早的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他们先后圆寂于白马寺,就葬于寺内,现墓前有明代崇祯七年(1634年)所立墓碑,“腾兰墓”也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大殿称为天王殿,是白马寺内第一重大殿。此殿因殿内供四大天王而得名。迎面而坐的是大肚弥勒佛,他笑容满面,亲善可亲,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带,形象生动好玩,为明代造像作品。在中国汉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弥勒佛。人们进入佛寺中,首先看到这一乐呵呵的形象,会对佛门产生一种亲切之感。 佛像上面的这一座大佛龛,共雕有五十多条姿态各异的龙,雕工细腻,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艺术品。 大殿内两侧,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刚”,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长天王,右手持伞,左手握妖;西方广目天王,一手握龙,一手持宝珠;北方多闻天王,手托宝塔。根据中国个习惯,一他们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们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四大天王身材魁梧,威严凛凛,是一组清代泥塑作品。 这尊面北站像为韦驼天将,被称做“护法神”,着武将装,立于弥勒像后,正对释迦牟尼佛,执行着维护讲经道场,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东西两侧,种植着很多石榴树。人们说“五月石榴红似火”,但在白马寺却恰恰相反,因为这里的石榴颜色是白色的。每至农历四五月份,树上开满了石榴花,晶莹雪白,如玉似雪,非常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 大佛殿是白马寺的其次重大殿,大佛殿前东侧,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黄锦撰文的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高3.8米,宽1.03米,这方石碑对探讨白马寺的历史沿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佛殿是寺内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动,均在这里实行。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虽经后世重修,单仍不失明代建筑风格。 殿内正中佛坛之上供奉着七尊造像,正中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像高2.4米。 这里的塑像,据说是他最终一次讲经说法时的形象,此次讲经,他并不讲话,叫做“不语说法”,只用右手持一朵鲜花,让众人揣测,即所谓“涅磐会上”“捻花示众”。大佛胸口字符号,表示大佛“福德无量”,“万德圆融”,所以身有瑞相,表示“祥瑞之所集”,武则天定此符号读音为“万”。 释迦牟尼的左侧,为大弟子摩诃珈叶,在这次“不语说法”中,惟有他懂得了佛的真正用意,从而破颜微笑,后来被推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国禅宗推崇他为印度传承的第一代祖师。 右侧站像为大弟子阿难,他博闻强记,被称为“多闻第一”,中国禅宗又推他为在印度传承佛法的其次代祖师。 珈叶左侧为文殊菩萨,右持经书,般若经,以学问渊博,聪慧才智著称;阿难右侧为普贤菩萨,手持如意钩,德行圆满,功过无边,以“行愿”著称。 释迦牟尼佛与文殊,普贤菩萨,合称为“释迦三圣”,这是三尊明代泥塑造像作品。东西侍立的是两尊供给天人,手持鲜花,体态娇娜,也称“散花天女”。在大佛讲经时,供给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纷纷散花,“天花乱坠”一词由此而来。 大佛殿东南角悬挂的是一口明代大钟,由太监黄锦所铸,重二千五百斤。据说白马寺内原来还有一口大钟,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更深人静之时,僧人敲击,钟声四野传响,经久不绝,可远闻数十里。更奇异的是,只要这口大钟一响,远在二十五里之外的洛阳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也会应声而和,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一响,白马寺的大钟也立即响起来,这就是“马寺钟声”,为“洛阳八大景”之一,也称“夜半钟”,是白马寺六景之一。 殿西南角为大法鼓。这里的钟、鼓都是僧人们进行佛事活动时所敲打的乐器。大佛殿内后部,这尊面对北方的坐像,为观世音菩萨,由于背对大佛,又称“倒坐观音”。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第三重大殿-大雄殿。大雄殿,本为元代所重建,明、清时重修。殿门外东侧壁间,嵌有宋代重立的摩腾入汉灵异记刻石,毕无说它“字体绝类圣教序,北宋人书,犹有晋唐风格,良可爱也。”此刻石记载了汉明帝修建齐云塔的起始原委。 殿内天棚上。画有艳丽的莲花图案;殿中心,这个巨大的木雕贴金双层佛龛,精雕细刻,金碧辉煌,看起来非常壮丽。在上层龛额正中,浮雕着一只大鹏金翅鸟,鸟吻人身。在鹏金翅鸟的两边,还各浮雕有三条龙。佛教传闻,大鹏金翅鸟最喜爱吃龙,龙万般无奈,只好找如来佛“告状”,如来佛即从所披袈裟之上抽出一束丝,用一根丝覆盖一条龙。从今,龙受到如来佛的爱护,不再担忧受大鹏鸟之害了。如来佛又运用神通,让供品改变的无限多,用供品代龙,满意了大鹏金翅鸟的要求,解决了双方的冲突,龙、鸟皆大高兴。佛龛上的图案,也许就源于这个佛教传闻故事吧。 佛龛内的三尊主佛,皆盘双膝坐于莲花宝座中,正中为释迦牟尼,尊称“大雄”,即像大勇士那样神通广阔,法力无边。像高2.25米,整个形象给人以无限庄重、圣洁、安静之感。释迦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这三尊佛形制、风格大体相同。 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对而站的是韦驮、韦力二位“护法神”。 殿内两侧供置十八罗汉,这一组十八罗汉,都是坐像,形态各异,通高介于1.551.61米之间。西侧有一尊罗汉,头戴花冠,上衣下裙,完全是一位端庄、娴雅的女性形象,而其余十七尊则削发光顶。有些游人就把他们戏称为十八罗汉一枝花。 大雄宝殿的三主佛、二天将、十八罗汉都是元代造像,与天王殿的弥勒佛,共二十四尊,是1973年从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调入的,为传世极稀的文物珍宝,国内已特别罕见。其中十八罗汉为国内仅存的一套,是白马寺的镇寺之宝。 东西山墙上为木雕千佛壁龛,供有壁佛5056尊。 殿后站的韦力天将,为寺内现今仅存的一尊元代泥雕作品。 接引殿是寺内的第四重大殿。按佛教说法,佛教徒修行到肯定时候,有了肯定的功果,便可由阿弥陀佛迎接、引导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正中主尊为阿弥陀佛,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状;左手指向西方“极乐世界”。右侧为观音菩萨,左侧为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均为清代泥塑作品。接引殿于清代同治年间毁于火灾,光绪年间重建,是白马寺内修建最晚,规模最小的殿。 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登上凉爽台,相传,凉爽台原是汉明帝刘庄小时候避暑、读书之处;后来二位印度僧在此居住并译经传教,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就是大此译出的。自东汉以后,历来均以此为藏经之所。凉爽台之名,源自清如秀和尚,被誉为白马寺六景之首。如秀能文能诗,书画俱佳。他把白马寺内的六项重要古迹,题为白马寺六景,分别是凉爽台、焚经台、齐云台、以及前面已介绍过的夜半钟、腾兰墓和断文碑。 整个台上,以毗卢阁为中心,四周环绕配殿、僧房和廊庑等,构成一个封闭式的院落。毗卢阁是寺内最终一重大殿,为明代重修,重檐歇山顶,殿内佛坛上中间主尊为摩诃毗卢遮那佛,简称毗卢佛,意为“大日佛”,象征着光明普照,佛法广阔无边。毗卢佛,是佛教中一个重要教派-密宗(也叫真言宗)所尊奉的最高的神。 毗卢佛的左侧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这一佛二菩萨,合称“华严三圣”均为清代泥塑像。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兴盛,于是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佛教宗派。这些宗派之间相互联系,互为影响,也互为斗争。自唐武宗灭佛之后,惟有禅宗弘而不衰,成为汇合各宗派的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其中以祖宗和净土宗、密宗、律宗结合得最紧密。作为“释源”和“祖庭”的白马寺,对于中佛教的这种历史现象有明显的反映。宋元之后,白马寺虽为禅宗寺院,但寺内的接引殿及阿弥陀佛主要是净土宗的内容,而毗卢阁及毗卢佛,则又主要是密宗的内容。 在凉爽台东西两侧,分别新建有藏经阁、法宝阁各一座,供奉着泰国佛教世界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和印度前总理拉奥赠送的释迦牟尼铜像。 现在我们来到齐云塔院。此院位于白马寺山门外东南约200米处,齐云塔是一座方形密檐工砖塔,十三层,高约25米。齐云塔外形呈抛物线,造型新颖,玲珑妩媚。据寺内现存宋代刻石记载。齐云塔初建于东汉永平十二年,即公元69年,创建白马寺的其次年,应当是中国最古老的一座佛塔。现存的砖塔,则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年建,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洛阳一带地面现存最早的古建筑,1990年齐云塔被辟为河南省第一座比丘尼道场。 齐云塔有一奇,假如站在塔南约20米处,用击掌,便可听到从塔身发出“哇哇”的声音,似乎田野里青蛙的叫声。所以当地人传闻,在齐云塔上住有一保金蛤蟆。其实这是一种回音现象,它比北京天坛的明代回音壁(1530年)要早三百五十多年。 中国第一座古刹是白马寺;中国第一座古塔是齐云塔;第一次“西天取经”始于洛阳;最早来华的印度僧人禅居于白马寺;最早传入梵文佛经“贝叶经”保藏于白马寺;最早的译经道场是白马寺内的凉爽台;第一相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是在白马寺译出的;第一本汉文佛律僧祗戒心始译于白马寺;第一场佛、道之争发生于白马寺;第一个汉人和尚朱士行受戒于白马寺。这十项第一,我们可以称之为“祖庭十古”。正是这“祖庭十古”,使洛阳折马寺能够稳居中国伽蓝之首座,而恒久彪炳于中国佛教史册之卷首。 白马寺导游词篇五 青海白马寺藏语原称“扎西切浪涛”,意为“祥瑞佛法州”(不同于中原佛教的河南白马寺)。她位于青海省贵德县,距省会城市西宁约74公里。由第一世尼隆活佛创建于1596年,初建于加毛山下,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由二世关嘉智巴嘉措活佛将白马寺重建后又迁址于此。从今历任转世的“关嘉活佛”在此传经布施,惠泽四方百里。 青海白马寺作为省级重点文物爱护单位,不仅在于她历史悠久和重要的寺院地位,是四周汉,藏,土等各民族群众求祥瑞保平安的圣地,同时还特殊在于它精致奇妙的建筑,令人观叹。 远望该寺,依山而建,凿孔架梁,似凌空而起。走进她的身边,玲珑精致的门楼使你眼前一亮。门楼为三层横木方斗拱歇山顶式阁楼,每层四周皆以斗拱托起屋顶,简瓦铺面,四角高挑,横脊竖脊以镂空雕花青砖砌成,上饰龙头砖雕。最高层横脊上塑有镏金双鹿灵芝,光芒耀眼。门楼木结构以矿物颜料绘以金龙金凤,浮云花卉,色调明丽,经久不褪。门楼整体雄伟险峻,雍容华贵。据说像这种建筑的门楼在青海再无其次。不仅 如此,其门楼尚有玄妙之处,大风刮来,整个楼体颤颤悠悠,左右摇摆,但自建成已有200多年结构还完好如初。 经过门楼走进寺院,便是平整宽大的经堂院。东,西,南三面建有两层回廊式楼房,中间是跳“官经”的场所。 踏上正北十多层青砖台阶寺院建筑的其次层大经堂。大经堂坐北朝南,为砖木结构的歇山顶式二层空心楼。面阔九间,进深九间,屋顶重檐叠堆,雕花砖砌。 大经堂正门两侧为彩色壁画,上绘封神演义中的魔家四将。打开经堂正门,里面幽暗深造,朦朦胧胧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百根方形红漆大柱,纵向望去,一排排走向深处,真不知经堂深有几许。正中数根通天屋柱,真有顶天立地之势。 大经堂中,共有各种宝贵佛像及两部甘珠尔,胜乐金刚佛像,班禅大法台,祥瑞天女,乃穹护法等,造型精致,活灵活现。 大经堂后是大佛殿,为白马寺的第三层,内塑大佛一座,高约10米。走进大殿须仰视才能见到佛面。大佛堂西侧有一尊石雕大佛像,藏语称“弥勒望河”。古朴浑厚,线条粗犷,佛像背依险峰,面临潢水,左手托钵,右手前伸,似推挡潢水冲击,以保山寺安稳。石雕佛像背后有一石窟,窟内有宋代壁画,约有8平方米,依稀可辨,为佛本身故事。 相传九世班禅从西藏回青海塔尔寺传经说法,白马寺活佛曾派遣使者牵白马去塔尔寺邀请班禅。白马寺距塔尔寺约百十里路程,途中还要穿过乱石积累的峡谷,翻越白雪皑皑海拔3400米的拉鸡山,但这白马来回只用了一天时间,因此被视为神马,白马寺也因此而得名。 白马寺在藏传给佛教格鲁派的寺院中,由于一世至五世的“关嘉活佛”均任塔尔寺密宗学院的堪布,大发台,并在塔尔寺建有自己的府邸,所以白马寺很早就是塔尔寺的属寺。现任七世关嘉洛桑协主彭措尖活佛是白马寺管委会主任,为塔尔寺的四大排位活佛。目前寺里仍设有显宗学院,僧侣经40余人。每年正月十五,端午节及佛教纪念日,方圆几百里,甚至西藏,甘肃等地的各民族佛教徒都来此顶礼膜拜。该寺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影响却远及国内藏区,沐泽青藏高原。 白马寺导游词篇六 挚友们: 今日我要带领大家参观的是洛阳市一处驰名的旅游景点-白马寺。白马寺位于今洛阳城东约12公里处,这个地点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宝塔高耸,殿阁峥嵘,长林古木,肃然宁静。在它的东面不远处,蒿榛丛莽的古城垣,照旧断断续续逶迤在伊洛平原之上,勾勤出一座从前大国京都的雄伟轮廓。那肯定是东汉洛阳城的旧址。 白马寺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正式创建的第一座寺院,是源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在广袤的中华大地赖以旺盛发展的第一座菩提道场,故历来被佛教界称为“释源”和“祖庭”。“释源”即佛教之发源地,“祖庭”即祖师之庭院。它对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和发展,对增进中外思想文化沟通和发展各国人民的友情,是起了重要作用的。1961年,国务院颁布白马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爱惜单位。1983年,国务院又颁布白马寺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前不大会儿,即20xx年6月2日,白马寺又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 白马寺自东汉创建起,到董卓火烧洛阳时第一次被毁,其后兴衰毁建,到武则天时,由主持薛怀义大兴土木,达到了鼎盛。随后又毁建不断,最近一次大规模重修是1972年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经周总理批示而进行的。 现存白马寺坐北朝南,为一长方形的院落,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左右。门前有宽敞的广场。寺内的主要建筑,都散布在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前后有五座大殿,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毗卢阁,东西两侧分别有钟、鼓楼,斋堂、客堂,禅堂、祖堂,藏经阁、法宝阁等附属建筑,左右对称,布局规整。山门前的这两匹石马,通高1.8米,身长2.2米,形象温驯,雕工圆润。大家可能会问,这两匹马是否和白马寺的创建历史有关呢? 关于白马寺的创建,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即“白马驮经”说。据在关佛籍记载,东汉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见一个身高丈六,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其次天早上,汉明帝召集大臣,把这个梦告知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道:臣听说,西方有神,人们称其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信感觉真,因此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蔡音等人于公元65年,告辞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切邀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非常兴奋,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款待,并支配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因此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 “寺”字。再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说到白马寺,很多游人都会把它和“唐僧取经”的故事联系在一起。事实上从时间上看,白马寺要比“唐僧取经”早560多年。 我们眼前的这两匹石马,原是宋代太师太保、右卫将军、驸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两件优良的宋代石雕作品。1935年前后,主持僧德浩法师重修白马寺时,将它们迁置于山门前。大家看到的这座山门,为牌坊式歇山顶,建于明代。1987年翻修了顶部,木质匾额上的“白马寺”三字,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3个门洞,象征着佛教所说的“三摆脱门”佛教称之为涅磐之门。3个门洞都是用砖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从字体上看此种券石应是东汉遗物,是白马寺内现存最早的文物。 白马寺山门内西侧,有一巨大的半截残碑,残高约1.7米,宽1.4米,相传此碑为宋代翰林学士、驰名文人苏易简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长行通写究竟,而是用短行分成几排写出来,别具格式,故称“断文碑”,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山门东侧,为元代所遗存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通高3.5米,宽1.15米,碑额“洛京白马寺祖庭记”八字为篆书。此碑立于元代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华严名僧仲华文才撰文,内有“上梦金人,自西飞至,身光炜,以迟旦告所梦于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访至天竺,遇沙门迦摄摩腾、竺法兰 ”等句子,碑文称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并说“释源居中天,权舆佛法之地”,实为“腾、兰二神僧开教之绪”。仲华文才后来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成为五台山名刹佑国寺的开山第一代主持。这篇碑文,应是他卓锡白马寺时所撰。碑文楷书,字体潇洒工整,丰神秀骨,实为不行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书丹者姓名,碑文终归出自谁手,遂成一桩悬案。但字体为“赵体”。 前面这座东西对称的建筑,东侧为新建的钟楼,钟楼前有民国时期所建的五间“门头堂”;西侧为新建的鼓楼,鼓楼前有民国时所建的“云水堂”。“门头堂”、“云水堂”现已辟为佛教法物流通处和旅游接中心。 朱仙镇导游词 ·中岳庙导游词 ·岳飞庙导游词 ·河南嵩山少林寺导游词 在钟楼以东、鼓楼以西,靠近东西两侧围墙,分别为摄摩腾、竺法兰二位印度高僧之墓。二位高僧曾长期禅居白马寺内译经传教,在这个地点他们共同译出了中国最早的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他们先后圆寂于白马寺,就葬于寺内,现墓前有明代崇祯七年(1634年)所立墓碑,“腾兰墓”也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现如今我们看到的这座大殿称为天王殿,是白马寺内第一重大殿。此殿因殿内供四大天王而得名。迎面而坐的是大肚弥勒佛,他笑容满面,和气可亲,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带,形象生动好玩,为明代造像作品。在中国汉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弥勒佛。人们进入佛寺中,首先看到这一乐呵呵的形象,会对佛门产生一种亲切之感。 佛像上面的这一座大佛龛,共雕有五十多条姿态各异的龙,雕工细腻,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艺术品。 大殿内两侧,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刚”,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长天王,右手持伞,左手握妖;西方广目天王,一手握龙,一手持宝珠;北方多闻天王,手托宝塔。根据中国个适应,一他们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们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四大天王身体魁梧,威严凛凛,是一组清代泥塑作品。 这尊面北站像为韦驼天将,被称做“护法神”,着武将装,立于弥勒像后,正对释迦牟尼佛,履行着爱护讲经道场,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东西两侧,种植着很多石榴树。人们说 “5月石榴红似火”,但在白马寺却恰恰相反,因为这个地点的石榴色调是白色的, 每至农历四5月份,树上开满了石榴花,晶莹洁白,如玉似雪,非常好看,真是“5月榴花白如雪”。 大佛殿是白马寺的其次重大殿,大佛殿前东侧,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黄锦撰文的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高3.8米,宽1.03米,这方石碑对探讨白马寺的历史沿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佛殿是寺内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动,均在这个地点进行。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虽经后世重修,单仍不失明代建筑作风。 殿内正中佛坛之上供奉着七尊造像,正中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像高2.4米。 这个地点的塑像,据说是他最终来一次讲经说法时的形象,此次讲经,他并不讲话,叫做“不语说法”,只用右手持一朵鲜花,让众人推想,即所谓“涅磐会上”“捻花示众”。大佛胸口 字符号,表示大佛“福德无量”,“万德圆融”,所以身有瑞相,表示“祥瑞之所集”,武则天定此符号读音为“万”。 释迦牟尼的左侧,为大弟子摩诃珈叶,在这次“不语说法”中,惟有他明白得了佛的真正用意,从而破颜微笑,后来被推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国禅宗推重他为印度传承的第一代祖师。 右侧站像为大弟子阿难,他博闻强记,被称为“多闻第一”,中国禅宗又推他为在印度传承佛法的其次代祖师。 珈叶左侧为文殊菩萨,右持经书,般若经,以学问广博,聪慧才智著称;阿难右侧为普贤菩萨,手持如意钩,德行美满,功过无边,以“行愿”著称。 释迦牟尼佛与文殊,普贤菩萨,合称为“释迦三圣”,这是三尊明代泥塑造像作品。东西侍立的是两尊供给天人,手持鲜花,体态娇娜,也称“散花天女”。在大佛讲经时,供给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纷纷散花,“天花乱坠”一词由此而来。 大佛殿东南角悬挂的是一口明代大钟,由太监黄锦所铸,重二千五百斤。据说白马寺内原来还有一口大钟,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更深人静之时,僧人敲击,钟声四野传响,经久不绝,可远闻数十里。更奇异的是,只要这口大钟一响,远在二十五里之外的洛阳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也会应声而和,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一响,白马寺的大钟也连忙响起来,这肯定是“马寺钟声”,为“洛阳八大景”之一,也称“夜半钟”,是白马寺六景之一。 殿西南角为大法鼓。这个地点的钟、鼓都是僧人们进行佛事活动时所敲打的乐器。 大佛殿内后部,这尊面对北方的坐像,为观世音菩萨,由于背对大佛,又称“倒坐观音”。 现如今我们看到的是第三重大殿-大雄殿。大雄殿,本为元代所重建,明、清时重修。殿门外东侧壁间,嵌有宋代重立的摩腾入汉灵异记刻石,毕无说它“字体绝类圣教序,北宋人书,犹有晋唐作风,良可爱也。”此刻石记载了汉明帝修建齐云塔的起始原委。 殿内天棚上。画有艳丽的莲花图案;殿中心,这个巨大的木雕贴金双层佛龛,精雕细刻,金碧光辉 ,看起来非常壮丽。在上层龛额正中,浮雕着一只大鹏金翅鸟,鸟吻人身。在鹏金翅鸟的两边,还各浮雕有三条龙。佛教传奇,大鹏金翅鸟最喜爱吃龙,龙万般无奈,只好找如来佛“告状”,如来佛即从所披袈裟之上抽出一束丝,用一根丝覆盖一条龙。从今,龙受到如来佛的爱惜,不再担忧受大鹏鸟之害了。如来佛又运用神通,让供品改变的无限多,用供品代龙,满意了大鹏金翅鸟的

    注意事项

    本文(2023年年白马寺导游词(七篇).docx)为本站会员(1868****340)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