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模板6篇).docx
-
资源ID:93743980
资源大小:37.13KB
全文页数:4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年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模板6篇).docx
2023年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模板6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苦的人民老师,经常要依据教学须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当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篇一style="color:#125b86">本单元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下表是第一学段各册教材中乘法的教学支配。 二年级(上册) 相识乘法,乘法口诀,表内乘法。 求几个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二年级(下册) 两位数乘一位数,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年级(上册) 三位数乘一位数,连乘计算的两步实际问题。 三年级(下册) 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验算。 本单元的内容分成四部分,依次是比较简单的两位数乘整十数(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以及须要笔算的两位数乘整十数。还编排了一道思索题,探究两位数乘11的积的规律;编排了一篇“你知道吗”,介绍我国明朝计算乘法的方法“铺地锦”。 1.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第2829页) 两位数乘整十数是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必需进行的一步,因此,在教学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前应当先教学两位数乘整十数。教学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支配是从两位数乘10起先,然后向两位数乘几十迁移。 例题创设了一个搬牛奶的现实情境,依据问题列式12x10,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两位数乘10。虽然学生以前没有算过12x10,但现实情境能给学生启发,于是出现多种不同的算法。如图中已有9箱牛奶,又往上放1箱会启发学生算12x9+12;图中把10箱牛奶平均分成两堆,会启发学生算12x5x2学生的各种算法中,有的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交融的产物,有的是类比推理的结果,这些算法都是学生数学思索与解决问题的详细表现。组织学生沟通算法,很多人会自动选用从12x1=12类推出12x10=120这种方法。教材刚好支配“试一试”,学生计算12x30,可能转化成12x10x3进行,也可能从12x3类推,再次组织算法沟通,更多学生能接受因为12x3=36,所以12x30=360这样的推理。教材在“想想做做”第1题里,让学生先算32x3,再算32x30;先算4x21,再算40x21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较好地驾驭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想想做做”分引、练、用三个层次编写。第1、2题是“引”,发挥“题组”的作用,引导学生利用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带出相应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第3、4题是“练”,提倡同桌学生合作,以口答为主,提高练习的效率。第5题是“用”,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体验数量关系:每盒的数量x盒数=一共的数量。 2.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第3032页) 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例题以订牛奶为题材,为了计算订一份牛奶一年要花多少钱列出算式28x12。例题不急于教学竖式的算法,仍旧让学生应用已有的阅历解决问题。这样一方面培育学生的探究精神,另一方面为学习笔算积累一些感性材料。学生可以估计,也可以通过已经驾驭的计算来解决。在沟通时要突出“番茄”卡通的算法,即先算10个月和2个月各要多少钱,再合起来就是12个月要的钱,这种思路和竖式算理是一样的,应当让全体学生都理解这种方法。 “试一试”中调换28和12的位置相乘,既让学生独立进行一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又让他们看到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调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也是不变的,并应用这个规律验算乘法。 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要求是驾驭算法,能正确地计算,一般不提速度要求。教材认为,通过例题和“试一试”的教学,学生能理解并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须要再以文字叙述的法则指导学生怎样算。教材这样处理,并不是不要总结法则,而是要组织学生在自己体验的基础上总结算法。“想想做做”避开了大量的机械训练,假如学生能把教材中的题算对、算好,既能减轻负担,也能达到教学目的。 学生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假如发生错误,较多地集中在进位上。教材“想想做做”里的题,一般都不连续进位,先让学生学会算法,树立信念。然后从练习三起支配一些须要连续进位的题。为了削减进位时的计算错误,教学时要常常组织一些一位数乘一位数再加一位数的口算练习,如3x7+2、6x8+5 3.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第3335页) 这是新增加的教学内容,因为日常生活里常常须要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估计的方法往往是多样的,虽然有的估计误差大一点,有的估计稍精确一点,都不影响估计在生活里的作用,都是具有肯定数感的表现。 例题呈现29x42的积比800多、比1500少、在1200左右三种估计,教材提示学生探讨“他们各是怎样估算的”,通过探讨学会估计,选择自己喜爱的估计方法。学生在二年级(下册)估计36x2的积大约是多少时是这样想的:因为36在30和40之间,所以36x2的积在60和80之间。在三年级(上册)估计613x8的积时是这样想的:613接近600,613x8的积接近4800。这些已有的估算实力支持学生现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他们可能把29与42分别看作20与40,于是推断29x42的积比800大;也可能把29与42分别看作30与50,于是推断29x42的积比1500小;还可能把29与42分别看作30与40,那么28x42的积在1200左右。 “想想做做”里有很多估算练习。第2题算一算同组的三道题,比一比中间的题与上、下两题的乘数与积,就能发觉47x23的积比40x20的积大,比50x30的积小,在800和1500之间。第3题在第2题的基础上进行,不求出积是多少,只估计积的范围。第4题让学生自己选择估算方法,可以估计积的范围,也可以估计积大约在多少左右。练习四第2题组织合作学习,在小组里相互估计卡片上的乘式的积。 这段估算教学,形式比较多。有估计积的范围,也有估计积大约是多少。就估计积的范围,又有比多少大些、比多少小些、在多少和多少之间。回答问题的形式又有说出估算结果,还有选择适当的答案。教材中出现这些形式,其主要缘由是激励学生估计策略与方法的多样性,允许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动身选用估计方法。并且还能调动学生估算的主动性,发展其特性。众多估算形式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不笔算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精确积,利用口算求得积的近似值,都是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比较接近的整十数乘法,都是满意解决实际问题的须要。教学时绝不能重形式、轻本质,要把握形式与实质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形式虽然不同,思想方法和基本策略都是一样的;要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形式和方法进行估计,不要强求统一。如第34页第4题,可以估范围,也可以估大约是多少。即使估范围也可以比几大些、比几小些或在几与几之间,只要方法正确,结果合理,都是可以的。 教材里还支配了一些笔算,在笔算前先估一估积大约是多少,笔算后看一看是不是和估计的一样,使笔算和估算相互促进。练习四第3题渗透乘法的运算律,这里仅是渗透,要让学生感觉到,但不对乘法运算律进行概括性的描述。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同组的两道题的得数为什么会相同,只要说明中有一点“味”就可以了。 4.列竖式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第3638页)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中假如不须要进位,可以让学生口算;假如须要进位,一般都列竖式笔算。对例题里的25x30,由于有前面的学习为基础,有的学生可能会先算25x3得75,再推理出25x30=750。也会有学生干脆列出25x30的竖式计算。教材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出积,再在沟通中比较两种算法,体会25x30的积只要在25x3的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并把这种思索写成25x30比较简便的竖式。竖式上标的一条红色虚线,指出了乘的方法和操作的程序:先写成虚线左边的25x3得75,再在虚线右边写上一个“0”,积是750。教学中要让学生经验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竖式有些“特别”,“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已经列好的竖式上计算,从第2题起让学生自己列竖式。第2题还从两位数乘整十数带出整十数乘两位数。 第38页第2题通过题组再次让学生体会“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得数末尾添0”这种方法的合理性。同时还通过题组引导学生笔算40x23时可以把竖式写成 第37页第5题,通过解题和沟通,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从“租4条船正好坐20人”可以知道每条船坐5人,无论是5x7=35、35<38还是38÷5商7余3,都能推断“7条船不够”。 第38页第5题结合填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通过解题初步概括“速度x时间=路程”和“路程÷速度=时间”。这些数量关系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要让他们有所体会。 5.单元复习。 复习的内容大致有两部分:先整理本单元教学的口算、笔算和估算,再解决实际问题。 第5题渗透积的改变规律。由于学生还不能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所以在填表后,只让学生把左边的第一列与其他各列分别比较,从中发觉改变规律。在叙述自己的发觉时,可以说成:一个乘数乘几,另一个乘数不变,积也乘几。因为学生还没有学过“扩大几倍”“缩小几倍”这些数学概念。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篇二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3-3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手势操作探究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学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视察实力、想象实力和合情推理实力。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加应用数学学问解决问题的意识,增加学好数学的自信念。 教学过程: 一、在手指嬉戏中以旧引新 老师与一学生玩石头、剪子、布的嬉戏,让其余学生视察两人各出了几个手指。(如5和2) 师:你能比较它们的大小, 并像这样说一句话吗?(指名说,齐说) ( )比( )多( ), ( )比( )少( ), ( )和( )相差( ), 算式是( )。 与学生再玩一次(如:2和0),师:你会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吗?同座相互说说看。 师小结:我们在一年级时就知道两个数相比,假如不是同样多,必定有大有小,我们通常把较大的叫做大数,较小的叫做小数,两个数之间的差叫做相差数。那要求大数比小数多几,或小数比大数少几,也就是要求两个数相差几,用什么方法?对,求相差数用减法。那求大数或小数该用什么方法呢?今日我们就来接着探讨这类问题。(板书:大数 小数 相差数 5-2=3 2-0=2) 二、在手指嬉戏中初建数学模型 1.求较大数。 师:老师伸出几个手指?(5)请你们伸出跟老y币同样多的手指。比老师多伸出1手指,是几个?可见:比5多1是几?怎样列式?(5+1=6)请小挚友边比划手指边齐说:比5多1是6,5+1=6。 师:比5多2、3、4、5又各是多少呢?同座边比划边齐说。后让四大组依次边比划手指边视察边口述:比5多( )是( ),( )+( )=( )。 师:大胆猜想一下:比5多的数确定是大数,还是小数,用什么方法?(求较大数用加法)我们不妨再用手指嬉戏验证一下! 师与男生合作,示范比划:比10多1是 ,算式是 。师与女生合作比划:比10多2是 ,算式是 。比10多3,4,5,等等呢?同座合作边比划边说说看。(边视察手势边思索边口述边倾听。)集体沟通后,师小结:求较大数用加法就行了。 2.求较小数。 师:既然求较大数要用加法,那求较小数会用什么方法呢?请小挚友再大胆猜想一下。(减法)让我们同样用手势嬉戏来验证一下。师做手势边问:比10少1是( ),算式是 。(指名说,一、二大组齐说。)比10少2是( ),算式是 。(指名说,三、四大组齐说。)比10少3、4、5呢?(请同座合作,一人做手势,一人口述。) 猜一猜:师做比5少4的手势,让学生猜是什么意思,口述:比5少4是( ),算式是: 。(同座相互玩我做手势你来说的嬉戏。指名两位学生上台展示比划嬉戏。) 师小结:求较小数用减法就行了。 三、实际运用 师:通过刚才的大胆猜想和实际验证,我们知道了: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驾驭了求大数和小数的方法,就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很多好玩的问题。 1.教学例题。(出示幻灯片) (1)师:图中有哪几个小挚友?他们正在干什么?老师扮演小英,男生扮演小华,女生扮演小平,将他们摆花片的状况读出来。 师:假如要求小华要摆多少个,该抓住哪句话来分析?(板书比字句:我比小英多摆3个)在这个比字句中是谁跟谁比,谁多谁少?(我与小英比,我的多,小英的少)所以谁的是大数,谁的是小数? 学生说出(我摆的是大数,小英摆的是小数)后画批: 我比小英多摆3个 大 小 师:谁能连起来说是谁跟谁比,谁的是大数,谁的是小数?(指名说,齐说:我与小英比,我摆的是大数,小英摆的是小数。) 师:既然小华摆的是大数,求小华的该用什么方法求?怎样列式?(11+3=14(个) 师:刚才我们是通过哪几步求得小华摆的?(先找与问题相关的比字句,然后画批出谁和谁比,谁大谁小,最终依据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来正确列式。板书:找比字句,画批大小,确定加减。) (2)师:假如要求小平要摆多少个?,你会用以上3个步骤解题吗?试试看! 指名板书:我比小英少摆3个 小 大 11-3=8(个) 师:这个比字句是指谁跟谁比,谁的是大数,谁的是小数,为什么用减法?学生沟通。 小结:我们是通过怎样的步骤来解决比多比少问题的?怎样确定加减?(找比字句,画批大小,确定加减;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 2.想想做做1。 要求学生读题,找比字句,画批,列式计算。后沟通思路:我与你比,我的是大数,你的是小数,求我的就是求大数,用加法。 3.想想做做2、3。(步骤同上,指2入板书。)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比多比少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在解题时,要抓住比字句仔细画批,精确推断谁和谁比,谁大谁小,然后依据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来正确列式解答。 五、拓展创新 师:最终,老师想给小挚友看一道更有挑战性的题目,你能提出怎样的问题? 立定跳远竞赛中,洋洋眺了110厘米,周周跳了140厘米,蒙蒙比周周少跳20厘米,奇奇比洋洋多跳2厘米。 ?(屏幕显示) 生提问题,屏幕同步显示出来,指名口答列式。 教后反思 1.借助手指嬉戏奇妙建模。 我让学生边比划手指边看边想边说边听:比多(少)是,算式是+(),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手、眼、口、耳、脑等,并最大限度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学生在充分经验、感受、体验、感知的基础上,大脑中生成了丰富的数形表象。借助丰厚的感性相识和生活阅历以及老师刚好的引导点拨,他们很简单就感悟到:比多的数是大数,用加法,比少的数是小数,用减法。此时的抽象概括是感性相识积累到肯定量后必定的理性飞跃!数学模型的有效生成,使学生由动作思维过渡到表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从而更好地促进新知的内化建构,拓展了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育了学生全面的思维实力。通过石头、剪子、布的嬉戏复习什么是大数、小数和相差数,以及求相差数用减法,为新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接着通过比划比10多几是几和比5多几是几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比几多几的数是大数,用加法算;最终通过比划比10少几是几和我做你猜的嬉戏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比几少几的数是小数,用减法算。整个建构过程流畅自然而富有改变,学生始终兴致盎然、乐此不疲! 2.借助画批深悟数量结构。 其实,让学生理解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求相差数用减法并不难,学生依据生活阅历和认知直觉就能感悟到;但让学生由比字句驾驭其中的数量结构,精确地分清谁是大数、谁是小数谁是相差数,却并不简单。因为从来没有谁带领他们这样理性地分析过,而且由于生活阅历的负面影响,他们常将牛比羊多3只机械错误地理解为羊多(因为生活中我们进行比较时常说省略的比字句,例:谁多?我多)。由于读不懂比字句的含义,他们只能停留在生活阅历的感知层面,模模糊糊地跟着感觉走,以至于到了五、六年级,还有学生分不清谁是大数,谁是小数,见多就加,见少就减。这就是低年级教学时没有将学生的相识刚好提升到理性层面而造成的恶果。所以借助画批帮助学生精确而深刻地驾驭比字句的数量结构和数量关系特别重要。北京特级老师马芯兰就始终主见借助画批来指导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当学生能借助画批精确地分析比字句的数量关系后,比多比少应用题的解答就易如反掌。把这类问题作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全部学完,不仅是轻而易举的事,而且能发挥教材的整体结构功能,使学生站在更高的起点用全局眼光整体建构学问,提高所学学问的通识性,使学生在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时能融会贯穿,并为后继学习注入无穷动力。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篇三 教学内容: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改变p43p45 教学目标: 1、理解并驾驭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改变规律。 2、能运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改变规律进行计算,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3、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育视察比较、概括的实力。 教学重点: 发觉并驾驭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改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为什么会引起小数大小的改变。 教学打算: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复习旧知。 出示题目:比较大小:0.26和0.260 1.500和1.5 1.42和14.2 50.2和5.02。 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o,不变更数的大小,其缘由在于没有移动小数点的位置。而后两题,因为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移动,所以数的大小也发生了变更。 2、导入新课。 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今日我们就来探讨小数点移动带来的小数的'大小改变。 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改变。 二、探究发觉 第一环节 探究规律 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情境图,让学生依据连环画的内容,讲一讲这个故事。 指名回答,老师板书:0.009m、0.09m、0.9m、9m。 引导学生思索:小数点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有什么关系? 2、小数点移动后引起小数怎样的改变? 把0.009m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改变? (1)0.009m等于多少毫米?(板书:0.009m= 9mm) (2)移动0.009m的小数点。 向右移动一位,变为多少毫米?大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板书:0. 09m= 90mm,扩大到原来的10倍) 向右移动两位,原来变为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有什么改变? (板书:0. 9m= 900mm,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篇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师: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在遥远的大森林里,动物乐园要实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小动物们都要来帮忙,可喧闹了同学们相不相去帮忙呀?我们就去看看,究竟来了哪些动物?(出示课件:场景1) 2、师:从这幅图中,你发觉了来了哪些小动物来帮忙?请你数一数、找一找。(反馈沟通,请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方法数的?) 二、引导比较、学习方法 1: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数出了来帮忙的小动物的个数。现在动物乐园的老师要点名了,他想看看究竟哪些动物来得多,哪些动物来得少。于是小动物们就争辩起来了。(课件出示争辩的场面及声音)小熊和小鹿争辩得最激烈,你们能不能帮助他们呢? 2:我们先来数一数小熊吧!出示课件(小熊从场景中跳出来)学生边看边数。小熊有多少只?(生反馈,师板书)我们再来数小鹿有多少只?课件出示小鹿,学生齐数。(板书) 3:小熊现在要找小鹿当挚友,一只小熊只能找一只小鹿,你发觉了什么?(出示课件对比)(小熊4只,小鹿4只,它们是同样多的) 同样多我们用什么表示呢?(我们用等号表示。4和4中间就用等号连接起来。) 出示课件(等号)这就读作4等于4。(指导学生读一读,再学习等号的写法。) 4:现在我们来看看小白兔和小猴子吧。(出示课件) 请学生摆小圆片当作小白兔、小三角当作小猴子。 师:现在你为小白兔去找小猴子作挚友,1只小白兔只能找1只小猴子作挚友,你们找找看,你发觉了什么?(学生视察、操作后沟通。) 小白兔5只,小猴子3只,所以小白兔比小猴子多,也就是5只比3只多。就是5比3大,5更大写在前面,3更小写在后面。 那么5和3中间应当用一个符号表示,用什么呢? (出示课件)我们就用这个符号表示。>这个叫大于号。这就读作5大于3。 (请学生读一读。) 5:小白兔5只,小猴子3只,小白兔比小猴子多,也就是5大于3,那么谁更少呢? (小猴子比小白兔少,小猴子的3只比小白兔的5只少,也就是3只比5只少,就是3比5小。) 3更小写在前面,5更大写在后面。3和5中间也要用一个符号来表示,猜一猜,我们用什么符号表示? (我们用这个符号(出示课件),<这个符号读作小于号。 这个算式该怎么读?(请学生读一读。) 6:师:刚才我们帮助小白兔和小猴子解决了谁多谁少的问题,学习了大于号和小于号,(指着板书)还知道了大的数在前,小的数在后,我们就在中间写大于号。 小的数在前,大的数在后就在中间写小于号。你们会写了吗? (学生在书上练习写大于号和小于号。) 写后进行反馈沟通,并说一说怎样分清这两个符号,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他们? (引导发觉:一条大鱼和小鱼,一条大鱼和小鱼,大鱼在前读大鱼;口子大的朝大数;开口朝左的是大于号、开口朝右的是小于号;开口朝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合作沟通、尝试比较 1、师:刚才我们帮助了小鹿和小熊,小白兔和小猴子比较了谁多谁少的问题,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你还能找到哪些小动物进行比较,小组的说说是谁多谁少?怎样表示? (学生独立视察、思索,试着用符号表示书本13页反馈练习,然后在小组内进行沟通,最终进行全班反馈。) 2、在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比较的学问? 四、实践练习,巩固拓展。 学生独立完成13页的填一填,完成后进行沟通反馈。 (有的方框里能满意条件的数不是唯一的,不要求学生找出全部的答案,只要能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即可,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老师应激励他们寻求其他的答案。)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问,相识了哪些新挚友?又有些什么收获呢?(组织学生进行沟通。) 板书设计 动物乐园 4=44等于4 5>35大于3 3<53小于5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篇五 在此基础上,对重点章节和各章节的要点、难点和关键,要从教材内容的联系中去把握。因此,老师要探讨大纲、教材,要仔细反复的熟读,狠抠教材。今日我在这里整理了一些人教版一年级小学数学上册2023最新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单元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下表是第一学段各册教材中乘法的教学支配。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相识乘法,乘法口诀,表内乘法。 求几个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二年级(下册) 两位数乘一位数,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年级(上册) 三位数乘一位数,连乘计算的两步实际问题。 三年级(下册) 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验算。 本单元的内容分成四部分,依次是比较简单的两位数乘整十数(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以及须要笔算的两位数乘整十数。还编排了一道思索题,探究两位数乘11的积的规律;编排了一篇“你知道吗”,介绍我国明朝计算乘法的方法“铺地锦”。 1.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第2829页) 两位数乘整十数是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必需进行的一步,因此,在教学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前应当先教学两位数乘整十数。教学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支配是从两位数乘10起先,然后向两位数乘几十迁移。 例题创设了一个搬牛奶的现实情境,依据问题列式12x10,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两位数乘10。虽然学生以前没有算过12x10,但现实情境能给学生启发,于是出现多种不同的算法。如图中已有9箱牛奶,又往上放1箱会启发学生算12x9+12;图中把10箱牛奶平均分成两堆,会启发学生算12x5x2学生的各种算法中,有的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交融的产物,有的是类比推理的结果,这些算法都是学生数学思索与解决问题的详细表现。组织学生沟通算法,很多人会自动选用从12x1=12类推出12x10=120这种方法。教材刚好支配“试一试”,学生计算12x30,可能转化成12x10x3进行,也可能从12x3类推,再次组织算法沟通,更多学生能接受因为12x3=36,所以12x30=360这样的推理。教材在“想想做做”第1题里,让学生先算32x3,再算32x30;先算4x21,再算40x21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较好地驾驭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想想做做”分引、练、用三个层次编写。第1、2题是“引”,发挥“题组”的作用,引导学生利用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带出相应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第3、4题是“练”,提倡同桌学生合作,以口答为主,提高练习的效率。第5题是“用”,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体验数量关系:每盒的数量x盒数=一共的数量。 2.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第3032页) 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例题以订牛奶为题材,为了计算订一份牛奶一年要花多少钱列出算式28x12。例题不急于教学竖式的算法,仍旧让学生应用已有的阅历解决问题。这样一方面培育学生的探究精神,另一方面为学习笔算积累一些感性材料。学生可以估计,也可以通过已经驾驭的计算来解决。在沟通时要突出“番茄”卡通的算法,即先算10个月和2个月各要多少钱,再合起来就是12个月要的钱,这种思路和竖式算理是一样的,应当让全体学生都理解这种方法。 “试一试”中调换28和12的位置相乘,既让学生独立进行一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又让他们看到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调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也是不变的,并应用这个规律验算乘法。 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要求是驾驭算法,能正确地计算,一般不提速度要求。教材认为,通过例题和“试一试”的教学,学生能理解并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须要再以文字叙述的法则指导学生怎样算。教材这样处理,并不是不要总结法则,而是要组织学生在自己体验的基础上总结算法。“想想做做”避开了大量的机械训练,假如学生能把教材中的题算对、算好,既能减轻负担,也能达到教学目的。 学生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假如发生错误,较多地集中在进位上。教材“想想做做”里的题,一般都不连续进位,先让学生学会算法,树立信念。然后从练习三起支配一些须要连续进位的题。为了削减进位时的计算错误,教学时要常常组织一些一位数乘一位数再加一位数的口算练习,如3x7+2、6x8+5 3.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第3335页) 这是新增加的教学内容,因为日常生活里常常须要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估计的方法往往是多样的,虽然有的估计误差大一点,有的估计稍精确一点,都不影响估计在生活里的作用,都是具有肯定数感的表现。 例题呈现29x42的积比800多、比1500少、在1200左右三种估计,教材提示学生探讨“他们各是怎样估算的”,通过探讨学会估计,选择自己喜爱的估计方法。学生在二年级(下册)估计36x2的积大约是多少时是这样想的:因为36在30和40之间,所以36x2的积在60和80之间。在三年级(上册)估计613x8的积时是这样想的:613接近600,613x8的积接近4800。这些已有的估算实力支持学生现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他们可能把29与42分别看作20与40,于是推断29x42的积比800大;也可能把29与42分别看作30与50,于是推断29x42的积比1500小;还可能把29与42分别看作30与40,那么28x42的积在1200左右。 “想想做做”里有很多估算练习。第2题算一算同组的三道题,比一比中间的题与上、下两题的乘数与积,就能发觉47x23的积比40x20的积大,比50x30的积小,在800和1500之间。第3题在第2题的基础上进行,不求出积是多少,只估计积的范围。第4题让学生自己选择估算方法,可以估计积的范围,也可以估计积大约在多少左右。练习四第2题组织合作学习,在小组里相互估计卡片上的乘式的积。 这段估算教学,形式比较多。有估计积的范围,也有估计积大约是多少。就估计积的范围,又有比多少大些、比多少小些、在多少和多少之间。回答问题的形式又有说出估算结果,还有选择适当的答案。教材中出现这些形式,其主要缘由是激励学生估计策略与方法的多样性,允许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动身选用估计方法。并且还能调动学生估算的主动性,发展其特性。众多估算形式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不笔算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精确积,利用口算求得积的近似值,都是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比较接近的整十数乘法,都是满意解决实际问题的须要。教学时绝不能重形式、轻本质,要把握形式与实质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形式虽然不同,思想方法和基本策略都是一样的;要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形式和方法进行估计,不要强求统一。如第34页第4题,可以估范围,也可以估大约是多少。即使估范围也可以比几大些、比几小些或在几与几之间,只要方法正确,结果合理,都是可以的。 教材里还支配了一些笔算,在笔算前先估一估积大约是多少,笔算后看一看是不是和估计的一样,使笔算和估算相互促进。练习四第3题渗透乘法的运算律,这里仅是渗透,要让学生感觉到,但不对乘法运算律进行概括性的描述。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同组的两道题的得数为什么会相同,只要说明中有一点“味”就可以了。 4.列竖式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第3638页)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中假如不须要进位,可以让学生口算;假如须要进位,一般都列竖式笔算。对例题里的25x30,由于有前面的学习为基础,有的学生可能会先算25x3得75,再推理出25x30=750。也会有学生干脆列出25x30的竖式计算。教材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出积,再在沟通中比较两种算法,体会25x30的积只要在25x3的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并把这种思索写成25x30比较简便的竖式。竖式上标的一条红色虚线,指出了乘的方法和操作的程序:先写成虚线左边的25x3得75,再在虚线右边写上一个“0”,积是750。教学中要让学生经验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竖式有些“特别”,“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已经列好的竖式上计算,从第2题起让学生自己列竖式。第2题还从两位数乘整十数带出整十数乘两位数。 第38页第2题通过题组再次让学生体会“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得数末尾添0”这种方法的合理性。同时还通过题组引导学生笔算40x23时可以把竖式写成 第37页第5题,通过解题和沟通,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从“租4条船正好坐20人”可以知道每条船坐5人,无论是5x7=35、35<38还是38÷5商7余3,都能推断“7条船不够”。 第38页第5题结合填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通过解题初步概括“速度x时间=路程”和“路程÷速度=时间”。这些数量关系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要让他们有所体会。 5.单元复习。 复习的内容大致有两部分:先整理本单元教学的口算、笔算和估算,再解决实际问题。 第5题渗透积的改变规律。由于学生还不能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所以在填表后,只让学生把左边的第一列与其他各列分别比较,从中发觉改变规律。在叙述自己的发觉时,可以说成:一个乘数乘几,另一个乘数不变,积也乘几。因为学生还没有学过“扩大几倍”“缩小几倍”这些数学概念。 教学内容: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改变p43p45 教学目标: 1、理解并驾驭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改变规律。 2、能运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改变规律进行计算,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3、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育视察比较、概括的实力。 教学重点: 发觉并驾驭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改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为什么会引起小数大小的改变。 教学打算: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复习旧知。 出示题目:比较大小:0.26和0.260 1.500和1.5 1.42和14.2 50.2和5.02。 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o,不变更数的大小,其缘由在于没有移动小数点的位置。而后两题,因为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移动,所以数的大小也发生了变更。 2、导入新课。 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今日我们就来探讨小数点移动带来的小数的'大小改变。 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改变。 二、探究发觉 第一环节 探究规律 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情境图,让学生依据连环画的内容,讲一讲这个故事。 指名回答,老师板书:0.009m、0.09m、0.9m、9m。 引导学生思索:小数点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有什么关系? 2、小数点移动后引起小数怎样的改变? 把0.009m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改变? (1)0.009m等于多少毫米?(板书:0.009m= 9mm) (2)移动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