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学设计第三轮.docx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学设计张树岭知识目标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并能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蒸腾作用的关系。2、能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观察叶片的各部分结构。能力目标通过制作徒手临时切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临时切片标本,使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 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养成敢于实践、乐于探究的生物科学素养;逐渐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教学程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视频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吸引学生有意注意,那植物一生吸收多少水分呢?以小小的一株玉米为例, 从出苗到结实玉米一生所需的水分约200千克,其中作为植物组成成分的水分约,维持植物生理过程的水分 为,两者的水量加起来仅占玉米吸入体内水分总量的1%,那其余的99%的水分到哪里去了呢?学生顿时产 生了疑惑,形成了认知冲突,并萌发了浓厚的兴趣,顺势引入课题。问题驱动,实验探究实验探究一: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提前一天由兴趣小组同学做好实验,课堂上一是呈现实验过程 录像,二是呈现实验装置现在的状态。通过观察比对实验初始与现在的状态,学生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教师 引导学生思考:叶为什么可以进行蒸腾作用呢?学生自然意识到功能与其结构是相适应的,由此过渡到实验探 究二。实验探究二: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对于制作徒手临时切片,请同学们按照“四个步骤”展开:明确目的要求;阅读方法步骤;讲解 操作要领。合作展开实验。在讲解操作要领时强调以下内容:一要垂直于叶脉,二要用锋面切割,三是一次 迅速切割,四是每次切完蘸水。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会有失误,不要加以制止,可以适时点拨,学生在寻找科学 真相的道路上需要探索的勇气和热情,这是我们所乐意看到的。汇报交流环节,意在使学生积极客观评价自己 小组的实验成果,反思改进实验操作步骤,最后真正掌握临时切片的制作方法。“实践一一反思一一优化”的 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情感的交流,观点的碰撞中使师生双方的情感认知都进一步升华。引 导学生对叶片的基本结构有个基本感知。那水分到底是从叶片中的什么结构中散失的呢?继而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更加细微的气孔上来。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气孔是否真的存在,通过展开实验探究三达成目标。实验探究三:观察气孔通过兴趣小组实验数据,学生确定气孔确实存在,进而通过菠菜上下表皮气孔的数目对比,总结气孔一般 主要分布在下表皮。那气孔到底由什么构成的?又是如何张开和闭合的?通过图片分析,使学生明确气孔是由 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保卫细胞控制气孔的张开和闭合。引导学生阐述气孔与蒸腾作用的关系, 让学生初步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并归纳总结出气孔的作用一一蒸腾失水的门户,也 是气体交换的窗口。课堂展示,小组评价各小组展示本节课学到了什么?课代表对课堂各小组表现予以评价。特色作业,拓展提升1、用橡皮泥或瓦棱纸制作植物叶片的结构模型。2、调查5种以上植物的叶片表面气孔的分布特点,及其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撰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研 究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