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国学经典读后感.docx
2022年国学经典读后感 第一篇:国学经典读后感 国学经典读后感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才智和美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的光线,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 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究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需通过它的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化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忱和志向。” 这个暑假我仔细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颇深。 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肯定会是中华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性著作。我觉得千字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据史书记载,这篇构思精致、富有韵致的千字,是南朝梁武帝时一位叫周兴嗣的人于一夜间编成的。公元六世纪初,梁武帝萧衍博通众学,擅长学,雅爱书法。他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因而命人从王羲之的墨迹中,选出一千个各不相同的字,让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用四言韵的形式将其编撰成,字句间要求有亲密联系,且要富于采和韵味,以供儿童学习识字,并从中驾驭必要的学问。周兴嗣才思灵敏,一夜便将千字编成,不过,其次天,他竟已是两鬓花白。千字迄今已有1400多年了。流传到今日,作为一部启蒙读物,它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书中还有关于学习的,如“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说明古人很早就相识到光阴的珍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笃初诚美,慎终宜令。”修身、求学,重视开头当然不错,但始终如一坚持到最终更是难能珍贵。做学问不行以半途而废、虎头蛇尾,应当坚持不懈,最终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说的是每个人要保持善性,学习要专一,不要转移意志,甚至玩物丧志。“孤陋寡闻,愚蒙等诮。”学问浅薄,见识少,就会被别人嘲讽。我们不能只读死书,还要多增长见识,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否则就会成为“井底之蛙”。书中还写了很多历史传闻,经典故事:如夜明珠,盘古开天,让我大开眼界。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书读一百零一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在多读、多背中享受这部经典美带给我们的乐趣吧! 再如读论语时,我对论语及其作者也有了进一步的相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渐渐知道我们的许多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原来都来自于论语,论语在2500多年后仍能拥有如此深的影响,而且在世界许多地方也广为流传。论语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的确,只学习而不思索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索而不学习,就会怀疑而不能确定。它教人学习要动脑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题海战术,要学会思索和总结。只有在努力的基础上,学会思索,自己的学习成果才能更上一层楼。假如仅仅思索而不学习,那就像种庄稼想坐享其成一样。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示着自己,工作也要讲究方法,不要一股劲走到头,才发觉是个死胡同,要常常反思自己的工作,从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时刻提示着自己,只有亲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报,不要有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尝试,去付诸行动。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肯定不会缺憾。 阅读国学经典,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国学经典与教化读后感初识国学经典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经典的份量,它定是我国学界中的奇葩,并且觉得那是孺志士的专属区。像我这种肤浅的学造诣不高之辈怎能领悟其中的奇妙。我带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在上查阅起来。 详识国学经典让我豁然开朗,想想自己的学识只是冰山一角。国学经典风靡坛,故事流传广及民间,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雅俗共赏。不知多少人对它们肃然起敬。像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 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其实<<论语>>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得心灵欢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它所传递的是一种朴实暖和的生活看法。我们说孔子是圣人,因为在他生活的那片土地上他是一位最具人格魅力的人。曾有这么一种说法,现在姚明代表中国,而在古代代表中国的却是孔子。这说明孔子的影响力深远。像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这些句子朗朗上口影响久远。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感受最深的孔夫子,我观赏他学的精神。如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三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扪心自问,我是何其肤浅,何其妙小。我为自己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而惭愧,这是个信息化,络泛滥的时代,学习条件优越极了。可每当要我们学习各种理念理论时,总是一副心烦意冗的样子。要是到了交论的时间,国学经典中的那些华丽辞藻那能从我这种庸俗之辈的笔尖中“陈设”出来。大多在上东拼西凑,借东家梁换西家柱。就这样西稀里糊涂上交了一篇牛头不对马嘴的章。正如法言·修身中所言:“三年不目日,视必盲;三年不目月,精必朦”。意思是:“三年不见日光,瞪眼而看不见;三年不见月亮,目光就短浅。长期不学习必定愚昧短浅。”看来立志学习才是当前明智之举。正如礼记·儒行中:“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意为:“广泛地学习永不满意,身体力行永不懈怠。”也只有不断为自己“充电”才能成为一名不被时代淘汰的老师。 通过这次学习我感受到了古代人那份虚心、豁达、坦然和乐观。像老子:“不自矜,故长。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我,故有功。”意思是:“不自高自大,所以能保持许久。不自我表现,所以别人能理解你。不以为自己肯定正确,所以能是非分明。不自我夸耀,所以才有功劳。又如孟子·滕公下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猛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为:“富贵不能迷乱心愿,贫贱不能变更志气,威猛不能屈节,这才叫大丈夫。”再如贞观政要·刑法中:“乐不行报,极乐成哀;欲不行纵,纵欲成灾。”意为:“享乐不能过分,过分就会带来哀愁;欲念不能放纵,放纵就会酿成灾祸”。 通过这次学习我收获颇多,感受也颇多。也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语出培根随笔中的论读书中的语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物理使人深厚,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正如古人所云:学皆成性。不仅如此,连心智上的各种障碍都可以读适当之书而令其开豁。这说明读书的重要性。自古都有“书中自有语无玉,书中自有黄金无”的说法。 通过这次学习坚决了我立志学习的意志和信念。如出自明·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立志的:“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意思是:“志向不确立、如同无舵之船,无绳之马,漂浮放纵,到何处去呢?”又如礼记·中庸中的:“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意思是:“君子不断自我反省,无损自己的志向。”再有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美”。意思是:“不学就不能增加才智,无志向就不能成学业。”这些都证明了孔子所言,我们应当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实现其人生价值。只有通过读书,才能使人变得聪颖睿智. 宋·杨万里诗论中说到:“愧斯娇,娇斯复、复斯善。“意思是惭愧就会改过,改过就能回头,回头就成为人。”我真希望通过这次学习能正真变更自己。试想想自己,昨天的我像一匹稚嫩激情昂扬的马驹有驰骋沙场的欲望;可在残酷的现实中这匹有追求有理想的马驹变成了今日的未老先衰、没有目标、颓废的拉着石磨的驴;通过这次洗脑,希望明天的我能成为一匹体态丰盈的骆驼载着才智,载着希望,载着毅力穿过迷茫的沙漠找寻到一片新的绿舟。 国学的天空是一部国人都应当看并且能看懂的书。 提到国学就不得不提到儒家和道家,他们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古代中国的化历史。 对于入世者,孔孟之道可谓必修;出世者则与老庄相伴。 孔子主见“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性的价值必需由内而发,人道确立则万物亦得以安排。孟子认为“思诚者,人之道”,只要真诚,就可以体验自我要求的力气,走上人生正途,由此活出人格的尊严与宏大。 老子的修养方法是虚与静,以道为本源,由此孕生才智,则人生的逆境与虚无之感化解于无形。庄子信任人的最高才智在于明白“未始有物”,既然哪些,在现实生活中,人生何必执着?何不逍遥自得,与道同游。 儒道两家亦颇有渊源,孔子多次问礼于老聃。而在一百零一家争鸣后,唯有儒道两家存在至今。究其因缘,大有说头。 两者既有对立,也有互补。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对中国历史起过很大的作用。在汉初,养精蓄锐的政策之实施正是对道家之学的借鉴。而武帝时期,重用儒生也是国家要强盛的一种思想须要,正所谓不立不破。 对于中国的士人来说,儒家之学可立伟业,道家之学养天年。两家之学为中国读书之人供应了两条可以选择的路,此路不通还有一条,众人又何乐不为呢?当然了,一般都是先想平天下的嘛,人最初的志向总是很雄伟的。在现实的打击下,志向破灭了,心灵须要安慰。这就找到道家之学。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在汉武帝罢黜一百零一家独尊儒术后,道家仍可存在发展。当然也和起清静无为,与世无争有关。 举荐阅读:国学经典与教化考试题答案部分试题预览: 一、推断题 1、孟子认为有无先天和善本性是人和禽兽相区分的重要标记。 正确 2、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老师心存畏惧,并要求老师能带头“责善”的教化家是孔子。错误 3、颜之推提倡“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是指人要博览群书,不要接触世务,籍以培育自己的独立思索实力。错误 4、孔子认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 正确 5、黄宗羲的教化思想主要见于学校、取士上和取士下三篇中。 正确 6、王夫之认为所谓后天之性就是指人的自然之质。 正确 8、对贤良策提出独尊儒术;设立太学;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其教化作用是: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待教而后善。错误 9、梁启超把教化看作是振兴民族精神的最重要的途径。 正确 10、一个人的聪慧与坚毅是在坚韧的学习中培育出来的。 正确 11、朱熹认为,为学应当从博学起先,进而使博学与专精结合起来。 正确 12、中学语教材选有梁启超的作品少年中国说。 正确 13、教化对于人民来说就像寒暑,不刚好对人民教化就会有伤世风。 正确 14、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对“公”和“私”的正确说法是:用天下光明正大的道理去处理事物,便是为公;用利于自己的心愿去处理事情,便是为私。 正确 15、荀子提出“性善论”,充分确定和强调了教化的作用。错误 16、荀子否定道德先验论,确定人之善是后天环境与教化的产物,论述了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具有朴实的唯物主义因素。 正确 17、高校着重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修养的目标。 正确 18、孔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错误 19、颜之推主见父母在子女面前要肃穆庄重,树立肯定的威信,不主见父母对子女的慈祥。 错误 20、中庸就是以“中立”的哲学理念为指导,以自然和社会的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 错误 二、单项选择题 21、王夫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d.必需重视实践 22、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见的著作是。c.学记 23、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24、“国民教化之道之端”中“道”的意思是。a.途径、方法 25、颜之推特殊重视为人之道的教化,最主要的主见是。a.强调为人厚重 26、“学而优则仕”体现了关于教化目的的主见之一。a.孔子 27、朱熹的“教人有序不行说等”的最精确理解是。b.按部就班 28、朱熹:“国家建立学校之官,遍于郡国,盖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学校教化的主要任务是。a.修身 29、礼云:“欲不行纵,( )不行满。”d.志 30、自天子以至于,壹是皆以修身为本。a.庶人 31、中庸是四十九篇中的一篇。c.礼记 32、“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讲过的的关系。d.行与知 33、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不包括。a.广师说 34、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a.格物 35、传习录是他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分为上、中、下卷。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著作。a.哲学 36、王夫之所说的“先天之性”不应理解为。b.后天的学习 37、朱熹认为小学教化重在“教事”不同,高校教化内容的重点是,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a.教理 38、是故君子有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a.诸 7.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此话意在说明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穿后返归到上去。 a.简约b.困难c.炫耀d.化 28.在中国教化史上开创了与教化“内发说”截然相反的教化“外铄论”。 a.孔子b.孟子c.墨子d.荀子 29.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的治国思想。 a.取信于民.b.为政以德c.讲究礼节d、.因材施教 30.孟子以为教化思想的理论基础。 a.人性恶b.人性善c.人性无善恶d.人性有善恶 31.2022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与“教化机会均等”相类似的朴实主见,他的“有教无类”的观点体现了 a.教化起点机会均等b.教化过程机会均等 c.教化条件机会均等d.教化结果机会均等 32.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 33.孟子认为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 a.教化b.政治c.经济d.军事 34.孔子在上主见“仁者爱国”,“克己复礼”。 a.教化b.政治c.经济d.军事 3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映了教学的(d)。 a.因材施教原则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d.教学相长原则 36.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以这则“拔苗助长”的寓言说明白的重要性。 a.巩固性b.启发性c.按部就班d.因材施教 37.孔子在方面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主见。 a.教化b.政治c.经济d.军事 38.在对人性的看法上,荀子主见 a.人性善b.人性恶c.人性无善恶d.人性有善恶 39.“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 就是学记强调的。 a.博学于b.开而弗达c.强而弗抑d.道而弗牵 40.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 a.智之端b.仁之端c.义之端d.礼之端 41.荀子以作比方,说明人借助学习,可以有很大的进步。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专心一也。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2.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最根本的是。 a.教化b.政治c.经济d.军事 43.春秋时期是思想家一百零一家争鸣的时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a.墨子b.孔子c.韩非d.老子 108.君王制作乐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 a.打发时间b.制造气氛c.变更民风,感化民俗d.其他 109.诗曰:“夙夜匪解。”是什么意思? a.从早到晚都在解题。b.从早到晚都不懈怠。 c.早出晚归d.早上和晚上都没有时间。 110.“乐”的声音是在什么状况下发出来的? a.天灾人祸b.社会和谐c.国家衰亡d.其他 111.圣明的君王在乱世中继承王位后会做什么? a.严禁学术b.焚书坑儒 c.扫除乱世迹象,复原教化d.什么也不做 112.古代的君王将什么作为管理人民的重大事务? a.教化b.物质诱惑c.行暴政d.其他 113.“然则常玉不瑑,不成章。”出自以下哪篇? a.三字经b.一百零一家姓c.千字d.对贤良策 114、“强勉行道”的“行道”指什么? a.行动b.替天行道 c.践行圣人的学说或道理d.人行横道 115.汉代时称呼学校为什么? a.校b.庠c.序d.庠序 116.秦朝继承周朝之后,“重禁学”,这里的“学”指: a.儒家学说b.现代学c.当代学d.其他 117.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仁来熏陶人民,用义来砥砺人民,用礼来规人民就能使人民习俗美善。 b.假如教化已经显明,习俗已经成就,子孙遵循下去,过个五六一百零一年仍旧不会衰败。 c.汉朝没有很的治理的缘由就在于应当改革时却没有改革。 d.乐是用于给君王行乐,而不是用来变更民风、感化民俗的。 118.“夫虞氏之不为政久矣”中的“虞氏”指: a.虞舜b.虞姬c.虞美人d.其他 119.纵观周朝、秦朝,君王统治因为缺少什么而导致灭国? a.货币b、实权c.王道d.法度 120.“朽木不行雕也,粪土之墙不行圬也。”出自: a.孝经b.诗经 c.论语?公冶长d.千字 121.天所给予人的就叫做 a.道b.教c.性d.义 其次篇:国学经典 读后感11月 国学经典读后感 中华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国学经典是中华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最近始终在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国学经典弟子规,每次和孩子们一起晨读的时候,都颇有感受,特殊是书中的以下几点,感受最深。 入则孝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父母呼喊,应刚好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即动身去做,不行拖延或推辞偷懒。这一点自己做的特别不,常常都是爸爸妈妈呼唤了几次,自己才不耐烦的起身去做,有时还跟父母生气,实则不该。想想年仅半一百零一的父母,他们身体又不是很,但仍旧不求回报的为我们做着一切,而自己作为子女,为父母做的真的太少太少,尤其是现在父母不在身边,更是很少给家人打电话,时常是父母主动打电话过来,关切我的工作与生活状况。而我总以工作繁忙为理由,真的是很不孝。其实只要抽出几分钟的时间给他们打个电话,让他们听到自己的声音,知道自己过的很华蜜,家人就会特别兴奋的。 另外一句“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也深有体会。父母教育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应当尊敬的倾听。做错了事,父母责怪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行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难过。对于婚后的处世之道,父母是过来人,有许多阅历,老人常说的“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不是没有道理,可是终归年头不同,自己总觉得他们的一些老观念跟我们现在想法不同,处世之道早已过时。所以常常是不听劝说,后果可想而知“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 1 出”。事情既没得到妥当解决,还惹妈妈生气,实在是不应当啊!父母都是为了我们,应当细致倾听他们的训诲,不行狡辩,让父母生气。 “敬爱的爸爸妈妈,女儿不在身边,你们过的还吗?女儿以前做了那么多惹你们生气的事情,请你们宽恕,我真诚的向你们致歉。爸爸妈妈, 我恒久爱你们!”愿全部的儿女们,都能用行动来表示你们对父母的爱! 阅读国学经典,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第三篇:国学经典读后感 读国学经典中论语有感 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肯定会是中华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性著作。当然,其中许多是出名的且经久不衰的著作,也有许多是很普遍却道理深刻的警句。 这个寒假我仔细诵读国学经典中最闻名的论语,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颇深。不但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更让我明白了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中。下面我就简洁地谈谈我的收获。孔子的经典语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日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学者甚至政治家探讨的经典之作。可见,论语之影响深远而巨大。 我们今日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原委在哪里?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知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须要的那种欢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得心灵欢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老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1、修身养性,德行人生。论语中提到并最具 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醉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恳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挚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巧语花言的人交挚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假如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处,以拥有许多贤德的挚友为欢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欢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白,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当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老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缘由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老师担当着 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将来,必需赐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人生观的引导,教化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老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人生观,因此,老师必需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2、勤于学,终身不懈。有关勤奋学孔子也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诗能感发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向善;礼能规约束人的行为,使人能够单立于世,而音乐能够熏染人的心魄,使人德行圆满。总之,孔子认为学可以涵养完备的人格,所谓君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美的品质,都应当归功于学时潜移默化的力气。 这些观点和思想,我们今日要仔细总结和借鉴。一是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以学问,更要留意培育他们的品质,即坚持教书育人是每个老师的职责。二是老师自身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溢自己,让读书成为习惯,终身不懈。三是新课改的新目标,即学问、实力、情感、看法、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老师除了自己终身学习外,还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人生过程中, 勤于学,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利于将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人。 3、诲人不倦,因材施教。论语给我最深刻的感悟则是从教应诲人不倦,因材施教。论语·述而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是说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意,训诲别人而不感到厌倦。纵观论语全篇,孔子这里的诲人不仅指训诲他人以学问,还包括训诲他人为人处事的看法。作为教化先祖的孔子,可谓教书育人的典,孔子从而立之年起先教授学生,而且长久不渝,终生以之,他一生“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三三”,这是中国教化史上的佳话,也是世界教化史上的奇迹。孔子的教化事业获得了极大的胜利,除了他的“诲人不倦”的看法,还有就是他“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方法, 这里给我的启示有:一是要有终生从教无怨无恨无悔无倦,充溢激情,始终如一,酷爱教化的情感。二是要同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不分城乡、干群、贫富,男女等因素,对他们的看法要一样。三是教法要敏捷,要因人而异,量体裁衣,做到详细状况详细分析,包括表扬、指责、要求等,否则,难以收到志向的效果,甚至产生师生隔阂,仇恨的心 理。 4、修己治人,仁爱至上。纵观全书,其核心还是围绕“仁”这一重要思想绽开的。修己治人,仁爱至上孔子无论谈“修己”还是“治人”,最终归依还是人生道德。孔子所重视的德行,所包括的围甚广,而这些都可用“仁爱”来总括。“仁爱”是孔子所树立的最高的人生道德志向。在论语中有一一百零一零一多次提到“仁”,虽然详细语境的差异各不相同,但所指都是一种道德的修养境界,是一切德行的总和,孔子提出“仁爱”,是对人的情感、情操、修养的重视。因此,老师在与人打交道过程中,肯定要讲诚信,否则,你就会失去影响力,号召力,有损自身的形象,尤其是在和家长、学生打交道时,事先肯定要仔细思索,不能做到的不要承诺,已承诺的要准时按要求兑现,包括我们对学生的奖惩,对学生的要求等。老师对学生的看法要慈善,“惠则足以使人”,慈善,在我看来,就是关切、关爱、关怀学生,这种关切、关爱应当是全面的,不仅是学习方面,还有生活方面,情感思想方面,不仅是大事情,而应当体现在微小处。有老师埋怨,学生不听话,不管,我们应当反思自己,赐予了他们多少爱,多少关切,不然,怎么不能“足以使人”呢?对待家长和学生要宽容,老师观念 要变更,不能居高临下地要求和训斥家长和学生。总之,孔子论语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作,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在今后的教化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地探讨论语,体会论语的精华思想。 第四篇:国学经典读后感2 对于学记,以前只是了解它是古代一部阐述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的一篇章,但是并没有读过它的原,更没有深化地去了解它、体会它内在的含义。最近学习国学,仔细的把学记读了一遍,感悟其精辟、敦厚、浓浓的书香在心间四溢。 学习了学记之后,我才发觉在这篇章里,蕴含了许多值得我们思索的道理,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从事教化教学工作的老师来说,更有重要的作用。 学记里阐述了作为一名老师所应当具备的品质,自古至今,关于为师之道的阐述有许多,我想为师之人做以下三点很重要: 一、厚积薄发 教学之路像一条长河,要想保持河流的澄澈和活力,就必需有众多的支流来滋润它、充溢它。假如我们懒散起来,教化的河流就将变得浑浊乃至枯竭。所以想做一个合格的老师,应当先是一个积累丰厚的人。在阅读中积累,在反思中积累,在实践中积累?读书可以让我们体验不同的人生,延长自己的生命;读书可以为我们添一些厚重的质感,读书可以为我们添一些化的雅致;为我们的工作增加一些奇妙与机灵;除了读书,我还要学会反思。反思,事实上就是与心灵对话,学会反思,可以让我们的头脑更醒悟、思想更进步。作为一名老师,我觉得应当多去读书,多学习。平常有各种理由为自己的不积累开脱,是的,时间是自己去找,而并非等时间来找你,只有厚积方可薄发。 二、方法引航 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关于教学方法、为师之道的阐述。“不学操缦,不能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在此告知我们课外积累的重要性;“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在此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为师者若提前驾驭这些规律,再去教学生,信任教化效果会更!有句俗话说“浓缩的都是精华”,而学记里有关教化的阐述无疑是精华中的极品。的东西相伴一生,今后在自己的教学上也要多运用里面的方法。新学期伊始,学记为新的学期找到了引航坐标。 三、师之道也 上学时,对于为师者的理解就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自己真正站在三尺讲台上,才知道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素养教化遍地开花的今日。评价一个老师的标准有许多,我想为师之日,就是重任在肩之日。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作为一名老师,在知道自己责任的基础之上,还要有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老师,“师”的内涵很广泛,“师”的底蕴更重要。 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一段话让我感受颇深,“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其大意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虽然有极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 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勉上进。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是啊,这世间的学问学问自己又能知道多少呢?那么多的精神食粮我为什么不去吸取?会不会有一天我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会不会有一天因为不学习根本跟不上这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这些问题在我读完后一遍遍问自己。的确,还可以利用许多的时间来读书学习,我还可以学习更多学问,特殊是作为一名老师,这一点至关重要。现在科技发展快速,学问更新的很快,我们必需常学习,多学习,来适应学生的要求,适应社会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运用各种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建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穿地驾驭学问的同时,培育创新意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实力。即做到学记中所说的“善喻”。新课程改革特殊强调培育特性健全、素养全面、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实力的学生。只要老师在教化教学中真正贯彻启发性原则,以启发式教学方法思想为指导,擅长创设问题情境去激发和调动学生,教化教学就能朝着新课程的要求不断接近。 作为一名年轻老师,作为一名当代老师,我们肩负着每一个家庭的希望,时代给予我们更重的责任,我们要在平常的教化教学工作中,多向有阅历的老师、同事虚心学习,永不满意,努力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实力,做一名领导认可、同事认可、家长认可、学生认可的既有良的道德品质,又有丰富的实践阅历的老师。 学记可以说是中国人教化中国人的最的教化方法。今日我们来相识它、学习它,了解、相识和驾驭过去教化世界的胜利阅历,从小处说,是为了进一步改进我们的教与学;从长远说,是为了预料将来教化的发展和创建更为美的现实。 以上只是我读完学记之后的一点感想,它里面还隐藏着很多耐人深省的道理,须要我们细致的去研读。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才智和美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的光线,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究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需通过它的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化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忱和志向。”我仔细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颇深。 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肯定会是中华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性著作。我觉得千字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据史书记载,这篇构思精致、富有韵致的千字,是南朝梁武帝时一位叫周兴嗣的人于一夜间编成的。公元六世纪初,梁武帝萧衍博通众学,擅长学,雅爱书法。他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因而命人从王羲之的墨迹中,选出一千个各不相同的字,让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用四言韵的形式将其编撰成,字句间要求有亲密联系,且要富于采和韵味,以供儿童学习识字,并从中驾驭必要的学问。周兴嗣才思灵敏,一夜便将千字编成,不过,其次天,他竟已是两鬓花白。千字迄今已有1400多年了。流传到今日,作为一部启蒙读物,它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书中还有关于学习的,如“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说明古人很早就相识到光阴的珍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笃初诚美,慎终宜令。”修身、求学,重视开头当然不错,但始终如一坚持到最终更是难能珍贵。做学问不行以半途而废、虎头蛇尾,应当坚持不懈,最终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说的是每个人要保持善性,学习要专一,不要转移意志,甚至玩物丧志。“孤陋寡闻,愚蒙等诮。”学问浅薄,见识少,就会被别人嘲讽。我们不能只读死书,还要多增长见识,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否则就会成为“井底之蛙”。书中还写了很多历史传闻,经典故事:如夜明珠,盘古开天,让我大开眼界。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书读一百零一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在多读、多背中享受这部经典美带给我们的乐趣吧! 再如读论语时,我对论语及其作者也有了进一步的相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渐渐知道我们的许多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原来都来自于论语,论语在2500多年后仍能拥有如此深的影响,而且在世界许多地方也广为流传。论语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确,只学习而不思索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索而不学习,就会怀疑而不能确定。它教人学习要动脑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题海战术,要学会思索和总结。只有在努力的基础上,学会思索,自己的学习成果才能更上一层楼。假如仅仅思索而不学习,那就像种庄稼想坐享其成一样。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示着自己,工作也要讲究方法,不要一股劲走到头,才发觉是个死胡同,要常常反思自己的工作,从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时刻提示着自己,只有亲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报,不要有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尝试,去付诸行动。论语不仅 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肯定不会缺憾。 阅读国学经典,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中华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国学经典这本书正是中小学生国学启蒙的一本书。每个单元都由经典要义、故事、生活、实践和经典诵读四个部分组成。不仅出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喜闻乐见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本书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常的日常生活,让中小学生更简单理解,便利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更让我明白了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中。比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警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奢侈。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化我们要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