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附随堂练习)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附课后练习).pdf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附随堂练习)教学计划一、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1、历数物体个数的活动,认 识 20以内各数,掌 握 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知道几和第几;认识数0,知道一个物体也没有要用0表示,直尺上刻度的起点是Q知 道 0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结合计数器初步认识个位、十位,初步知道十位上的1个十;个位上的几表示几个一,知 道 10个一是1个十;认识符号=、aH勺含义,能够用符号或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2、在分与合的活动中理解并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联系把两部分物体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和从总数里去掉一些求剩下多少的实际问题,理解加、减法的含义,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联系实际问题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会口算2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两步计算。3、结合钟面认识时针、分针,会正确说出钟面上的接近整时的时间大约是几时。4、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状的物体。5、在堆、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活动中,初步感受“平面”和“曲面”。6、初步认识并会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7、经历把物体按种类、形状、颜色、用途或其他特征分类的过程,初步感受“分一分”是整理、统计数据是时的重要方法。8、会用简单的象形统计图表示分类的结果,会把统计得到的数据填入相关的表格,会利用象形统计图和表格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9、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情产生好奇和兴趣,初步喜欢学习数学,喜欢观察并提出问题。10、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能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初步具有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具有经过独立思考认识数学知识的体验。11、在观察、操作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知道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二、本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分与合、加和减(一)、加和减(二)教学难点:分与合、加和减(二)三、班级情况分析一(1)班:共53人,男 生 3 2 人,女 生 2 1 人,全班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浓,思维活跃、敏捷,发言积极,学习自觉性较好,但由于男生多,上课特别活跃,有个别男生习惯于我行我素,上课或是开小差,或是乱插嘴,注意力及容易分散,还有几个如鲍雨甜、蒋晶晶思维缓慢,且做事动作不快,导致计算的速度慢,正确率差。一(2)班:共52人,男 生 2 4 人,女 生 2 8 人,全班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较好,能认真听讲,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整体来看思维不够敏捷,表达能力不够理想,上课气氛不够活跃,个别男生学习习惯相当差,上课不懂的怎么听,经常拖拉作业,注意力容易分散,如张晶、黄泸杰等,还有几个由于是不足龄的,学习上比别的学生接受起来慢,做事动作不快,导致计算的速度慢。第一单元 数一数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接触1-10各数,经历简单的数数过程,并在数1-10的过程中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数学的音识。教学重点:感受分类薮的方法,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教学难点:扶、放结合,教给学生分类数数的方法。教具、学具:学具盒、多媒体课时安排:数一数 1课时教学课题:数一数教学内容:教 科 书 第2.3页。教学目标:1、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2.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3,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显示事物,渗透应用意识;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乐趣。教学重点:使学生会看、会数,学会用点子表示数。教学难点:教给学生分类数数的方法。教具、学具: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自主探索,体验领悟谈 话:小 朋 友 喜 欢 玩吗?你们最希望到哪儿去玩呢?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老师猜,小朋友一定非常希望到儿童乐园去玩吧。(媒体出示主题图)初步感知。(1)问:图上画了些什么?(2)描述: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阴,鲜花怒同桌互说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学生边听老师的描述,边观察媒体。放,鸟儿欢快地唱着歌,花蝴蝶欢乐的飞舞着,小朋友自由自在地在儿童乐园里尽情游玩着,他们有的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看!他们笑的多开心呀!学完今天的本领,咱们也到儿童乐园去玩,好吗?看主题图数数。(1)问:图上画了滑梯、秋千、木马等东西,还画了人、鸟、花等,你能数出每一种有多少个吗?(2)师:要按顺序数,在数较多的物体时,可以数一个划掉一个,防止遗漏。总结方法。(1)怎样数数又对又快?(2)小结:数数时,要一个一个按顺序数,可以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数,也可以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数,这样就不会多数或少数了;如果数的是书上的图,可以用笔点着数,或者数一个用笔作一个记号,这样数就有对又快了!最后数到几,就说明一共有几个物体。按顺序抢答。根 据 图 意 找 用1、人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然后集体父流。小组讨论后再集体交流学 生 自 己 看 着1 0幅图说图意。学生发挥想像,设计用三、巩固深化,寓教于乐四、总结提升,激发学习责任感3 10表示的东西有哪 些?比一比谁说得好?用点子图表示个数。(1)问:我们可以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想用哪些符号表示?(2)讨论:我们就先用点子来表示吧!有 1个滑 梯 就 用 1 个点子表示。(出示点子图)怎样表示秋千的个数?为什么?怎样表示木马、小飞机、蝴蝶、小鸟、气球的个数?(3 探索:图中什么物体的个数可以用7个点子 来 表 示?8 个点子呢?怎样表示气球的个数?1 0 个点子表示什么?门票游戏说明:只要完成每人门票上的题目,就能进入儿童乐园了。门票上的题目:用点子图表示物体的个数。1个小天使、2个南瓜博士、3个茄子老师、4个豌豆、5个蘑菇老师、6个小萝卜、7个小番茄、8枝铅笔、9个苹果、10只香蕉。找数活动(D找一找我们自己身上藏着多少个数?(2)找一找我们学校里合适的符号表示物体的个数。让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用点子表示数。由点子的个数,让学生到图中去找与他相对应的物体。学生自己画点子表示找到后与好朋友交流教学板书:数一数藏着多少个数?谈话: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我们每个小朋友都能从现在起认真学习数学,与数学交朋友,长大后为祖国作贡献。教学后记:1、学生对看图数数很有兴趣,并能根据图说话,掌握了数数的技能。2对于事物与图的对应(点的对应)不太清楚。3、学生还不太能按一定的顺序和方向数数。第221元 比1 比教学目标:1、初步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使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2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大小、轻重的含义,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大小、轻重。3.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教学重点: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大小、轻重。教学难点:比轻重教具、学具:学具盒、多媒体课时安排:比长短、高矮 1课时比大小、轻重 1课时教学课题:第 一 课 时 比 长 短、高矮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页。教学目标:1、经历对客厅场景观察的过程,体会比较长短、高矮是生活中的数学。联系生活实际认识长短、高矮的含义,了解长短、高矮是比较的结果。2初 步 建 立 比 意 识,学会比较的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较完整、正确地叙述比较的结果;发展初步的动手实践能力,初步的推理、判断能力。3.初步养成认真观察,积极动脑的习惯,体会生活中的数学。教学重点: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的方法。教具学具: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二、自主探究,体会领悟三、巩固深化,提高能力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和老师比身高。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到小芳家去做客,你们想和我一起去吗?那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比一比物体的长短和高矮,好吗?看一看出示主题图,观 察:请小朋友从左往右或从上往下观察主题图,说一说 客 厅 里 有 些 什 么 东西?比一比(1)出示吸管图、连衣裙图,再 出 示“白菜老师”的 要 求:长的画 ”,短 的 画“O”。(2)继续出示两个茶杯、两盆花草,两张图片,以 及“茄子老师”的要求。(3)小结: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可以联系自 己 的 生 活 经 验 看 一看,想一想。区议一议:小芳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比比长短、高矮?1、“想想做做”1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说一说比的结果。同桌互相说一说,比一比,按要求填在书上。指名说说怎样做的,怎样比的,互相评价。学生小组交流,做在书上,再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比较高矮的。学生观察图,分组讨论,集体交流。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教学板书:比 长 短、高 矮四、总结评价,拓展应用媒体出示,问:哪个人高?2.“想想做做”2师:走比较直的路要近一些,走比较弯曲的路要远一些。工“想想做做”3组织学生观察图,引导学生体会:在同一时间内,树高,影子也大;树矮,影子也短。4 “想想做做”4课后到学校和家里再看看,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比长短、高矮。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学生观察:哪棵树的影子长?为什么?学生观察,体会最高、最矮的含义 O O教学后记:1、本节学生对大小的比较容易掌握,对于轻重的比较则比较难。2、最大和最小的定义也比较难区分。教学课题:第 二 课 时 比 大 小、轻重教学内容:教 科 书 第 7页。教学目标:1、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大小、轻重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大小、轻重。2.发展初步的动手实践能力,初步的推理、判断能力。区 初步养成认真观察,积极动脑的习惯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体会生活中的数学。教学重点: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大小、轻重,体 会“大的东西不一定重,小的东西不一定轻”。教学难点: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教具学具:多媒体、气球、皮球、天平。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场景引入,激发兴趣二、尝试比较,主动探索谈话:有一位美丽可爱的小姑娘,非常好客。有一天,她家来了一些客人,怎么招待呢?这个小姑娘非常着急,大家能帮她想想办法吗?叙述:小姑娘采用大家的好办法,现在正在和妈妈在厨房里忙着呢!(出示场景图)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场景图,小组内互相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看谁观察得最仔细,看得多,说得好。2,比一比(1)问: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说得真好,那么,我们能不能把看到的比一比?问:茄子老师也从图中找 出 两 种 物 体 进 行 比较,你能帮它比一比大小吗?(2)老师也从图中找出了一些物体,请你帮我比一比,谁轻谁重。小结:用掂一掂的方法可比较出物体的轻重。(3 土豆、萝卜出示:支 架 并 介 绍请同学们借助支架来比较。小结:用掂一掂或借助支架等工具可比较出物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四人一组,学生交流后,再集体交流。学生讨论,在小组内自由发言。第六页完成在书上,并说说你是怎样比较出大小的。学生亲自操作,动手掂一掂。想一想:用掂一掂的办法是不是能比较出土豆和萝卜的轻重。第 六 页 独 立 完 成 在 书卜。教学板书:比大小、轻重三、活动深化,拓展应用四、总结评价体的轻重。1、“想想做做”1问:哪个套环大?哪个套环小?2.“想想做做”2谈话:瞧,小花猫和一群小鸡在争论什么呢?小花猫说:我重!4只小鸡说:我们和你一样重。小朋友来当裁判,看看一只小花猫和一只小鸡谁重?3.“想想做做”3谈话:狐狸想考考小鸡和小花猫。狐狸说:我这儿有一个气球和一个小皮球,小花猫重,应拿轻的,同学们,你们说它们应该怎么拿呢?4“想想做做”4谈话:大象伯伯说话了,你 们 懂 得 了 这 么 多 知识,我给你们买些水果吃,你们得说出谁重谁轻?问:你们能说一说这节课我们都知道了什么吗?(板书课题)回家后,把学会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再找一些事物比一比,好吗?口答,并说明理由,独立填在书上。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并填写结果。学生讨论,得出结果: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轻。学生口答,并独立填写。学生口答 O A O教学后记:学习过程中的讨论需老师加强指导,由于年龄小,一时组织不起来。比轻重时缺少工具:天平,学生只能凭已有经验判断:大的就重,小的就轻。如果能借助工具来分辨,将会使学生认识上更准确,不止产生片面的理解。第三单元 分一分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2 初步培养学生整理物品的习惯。教学重点:学会按一定的标准给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教学难点:学会按一定的标准给物体进行分类。教具、学具:学具盒、多媒体课时安排:分一分 1课时教学课题:分一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区 初步培养学生整理物品的习惯。教学重点: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教学难点: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教具学具:学具盒、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谈话:小朋友,你们的星期天一般是怎么过的?下面一起来看看小兰的星期天是怎么过的?1、师引导学生观察图2 师:这些东西要怎样进行整理?提示:想一想哪些东西应该放在文具盒?哪些东西又应该放在学具盒里呢?你能把它们分出来吗?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观察并说说课桌上有些什么?讨论并口答。学生动手整理,直接全部分完。汇报交流:你是怎样整理的?分成了几部分,各是哪些物品?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三、巩固深化,再次体验。一起来研究怎样把东西有规律地分一分?1、寻求“分类”的策略。2.动 手 操 作,体验分类。区 反馈分类的结果。师:在你们的帮助下,小 兰 也 把 东 西 整 理 好了,你们和她分得一样吗?(媒体演示)4小结刚才我们按这些物品的用途把它们分成学具和文具两类。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我们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一些物品分一分,这样东西的摆放就显得更整齐了,我们用起来也更方便。5.练一练“想想做做”第1题想一想:下面的动物哪些生活在水里?圈一圈:把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圈出来。说一说:你认为哪些动物生活在水里?1、“想想做做”第2题。继 续 播 放“小兰的星期天”:小兰在小朋友的帮助下顺利地整理好了自(1)同桌讨论:你准备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2)交流分的方法,相互评价。同桌合作把这些物品分别放入文具盒和学具盒中,并说说每盒中的东西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并核对。学生明确分类整理的好处。学生看图观察,然后按要求圈一圈,同桌说一说,再集体交流,各自说说分类的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课前准备的物品进行分类,选2-3个小组上己的书包。这时电话响了,妈妈接了电话后说,有客人要来,她要上街去买菜,让小兰做妈妈的“小帮手”,收拾一下家里,小兰高兴地答应了。客厅的桌上摆着许多东西,把它们放在两个袋子里,该怎样放才合适呢?我们一起和小兰来比一比,看谁分得又快又好。2 “想想做做”第3题。继 续 播 放“小兰的星期天”:整理好客厅后,小兰来到弟弟的房间,瞧,调皮的小弟弟把玩具扔的满地都是。(1)说说它们各在哪里行驶?(2)客人就快来了,我们来帮帮小兰好吗?就根据刚才那些玩具在哪里行驶的特点来分一分。(3)你还能按别的特点来分一分吗?4“想想做做”第4题继 续 播 放“小兰的星期天”:当小兰刚把房间整理好,妈妈就回来了,她买了些什么呀?哟,红红绿绿的,多新鲜多好看呀!这些又可以怎样分呢?区 这时客人来了,在这些客人中你发现藏台演示,说说分类的依据。同桌互说。学生把同类的玩具作上标记。同桌互相检查,然后汇报圈的结果。(1)小组讨论可以按什 么 特 点 来 分类。(2)2组活动:把分类的结果。(3)评价每组的分类结果。学生自己发现可以根据客人的年龄、性别、穿教学板书:分 一 分(有规律)文具 学具四、全课总结,拓展思维。着什么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着、身高等多种标准来分类。教学后记:1、学生能很好区分每一种不同的东西。2.对于生活中比较少见的事物学生比较难掌握他们的分类。入实践操作有些同学缺少条理性,不会将自己的东西分层放开。第四单元 认位置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2使学生能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能比较正确地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3.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与应用意识,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能比较正确地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教学难点:能正确地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教具、学具:书、学具盒、教学挂图课时安排:四、认位置 2课时认上下、前后 1课时认左右1课时教学课题:认 位 置(认上下、前后)教学内容:教 科 书 第10 U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方位。2使学生能按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能比较正确地用上下、前后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区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与应用意识,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能比较正京地用工下、前后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教学难点:能比较正确地用上下、前后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教具学具:教学挂图、文具盒、尺、垫板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二、讨论交流,感悟新知。1、观 察:小朋友观察自己宽敞、漂亮的教 室,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2.设 疑: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呢?3.揭 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一认它们之间的位置。(板书:认位置)出示主题图一教室问:观察主题图,图上画 的 什 么 地 方?(教室)教室里有些什么?告诉学生图上四个小朋友的姓名。国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小明在小军的什么位置?问:国旗在黑板的上面,还可以怎样说?小明在小军的前面还可以怎样说?问: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4联系教室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指出:两物体之间有一学生观察后,逐个回答。指名说说。各组推荐一名同学说一说。小组讨论,然后黑板。引导学生用另一种方法叙述。讨论后汇报:地球仪在讲台的上面,讲台在地球仪的下面。小组学生相互说一说、指一指,教室里的人或物的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三、拓展应用,深化提高。定的位置关系,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下面。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前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后面。游戏。(1)指一指你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2)拍 手:上 拍 拍,下拍拍,前拍拍,后拍拍,你拍拍,我拍拍,上、下、前、后认得准。1、“想想做做”第 1 题。2.“想想做做”第 2 题。区 想想做做”第 3,45 题。情 境 1:有几只小动物,看到小朋友能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也高兴地赶来了。(媒体演示动物图)问:小朋友,你能说说这些动 物 之 间 的 位 置学生指一指,说一说,初步建立上下、前后的概念。先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在让学生转换位置后说一说。(1)按 照 指 定 的要求,学生独立摆一摆。(小 组 内 相 互检 查 摆 得 对不对。(3)小 组 采 取 互帮活动,把小朋 友 把 得 不对 的 地 方 纠正过来。小组讨论后汇报。排队的小朋友分别说一说,我前面有几个同学,教学板书:认位置四、总结评价。关系吗?情 纂 2小动物们为了答谢 小 朋 友说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想邀请一 些 小 朋友到它们家做客,想去的小朋友上来排队。情 境 3:小朋友,你能根据冰箱里的物品摆放的位置,用上和下说一句话吗?情 境 4最后,小动物们还邀 请 小朋友去看电视呢!(出示组合家庭影院)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一 说 它们的位置关系吗?1、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哪些本领?2.回家以后,把家里各种物品间的位置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后面有几个同学?学生看图,尝试用一句话叙述物品的位置关系。小组交流后汇报。先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上下 前后教学后记:1、学生对于前后、上下的区分较易掌握,基本上没什么问题。2.学生对于左右就比较难掌握。教学课题:认 位 置(认左右)教学内容:教 科 书 第 13页。教学目标:1、在具体场景里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所在的左右位置。2 能按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能采用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概念。3.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敏锐地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认识物体之间的左右位置关系。教学难点:转换方向后的左右位置关系。教具学具:教学挂图、文具盒、书等学习用品。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左右的位置。1、围绕身体的某些部分,让学生初步认识左、右方位。问:小朋友,你们喜欢画画吗?画的时候用的是哪只手,请把它举起来,好吗?你们知道举的这只手是什么手吗?说明:这只手在身体的右边,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右手。接着举起左手问:你能猜一猜在身体左边的这只手叫什么手吗?引导学生认识左耳、右耳,左眼、右眼,左脚、右脚等,进一步认识和巩固左、右的方位。2,通过同桌间的座位关系,进一步理解左右相对的位置关系。问:小朋友,人的手、脚、眼睛、耳朵都有左右之分,那么我们坐的位 置 有 没 有 左 右 之 分呢?我们一起看画面中的小明和小红是同桌,你能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谕:小 芳 说“小明坐在左边”,这种说法对吗?学生回答后,举起右手。明确为什么叫右手。学生根据前面所学进行推理。学生自己指,同桌判断对不对。同桌讨论,尝试说说小明与小红的位置关系。交流反馈,引导学生正确说出小明坐在小红的左边,小红坐在小明的右边。讨论使学生明确:在描述 两 个 人 的 位 置 关 系时,要说清楚谁在谁的二、通过练习强化左右的位置关系。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考考你为什么?1、“想想做做”第1题。说一说自己左边是谁,右边是谁?2.选同桌两个小朋友,请其他小朋友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3.选横排里三个小朋友,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说明:说B在右边是相对 于A来说,即B在A的右边;说B在左边,是 相 对 于c来说的,即B在C的左边。因此我们在描述某一物体位置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说清楚,说完整,它在谁的左边或它在谁的右边,而不能光说它在左边或右边。摆一摆。(“想想做做”第2题)教师读题说一说。(1)“想想做做”第3题。(2)“想想做做”第4题。站一站。听口令,做动作。右边或左边。让 每 一 个 学 生 先 自 己说,再同桌交流,最后指名回答。让学生根据站起来的同学,说一说他俩的位置关系。引言学生讨论:为什么一 会 说B在左边,一会说B在右边?学生操作,摆好后同桌学生相互检查,帮助摆错位置的同学纠正。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由学生任选一物体,说说它的上下、左右各是什么。在让学生说一说这个物体的位置。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法可以不同,说对就行。让 学 生 说 一 说“都是靠右走,谁走错了。左 右出 示“想想做做”第5题的图。教学板书:Vk位置教学后记:学生分辨左右比较困难,要掌握需很长时间,教师要有心地在以后的课上或课余有意无意地让学生分辨并记忆。第五单元 认 数(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熟练地数出数量是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理 解10以内每个数的具体含义,会读、会 写0-10各数。2使 学 生 掌 握10以内数的顺序,能够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初步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了 解“同样多”以 及“多”“少”的含义,认 识 符 号=、和4勺含义,会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10以内数的大小。区 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学会交流,体会数存在于日常生活里,初步培养用数学的观念观察事物的习惯。教学重点:理 解10以内每个数的具体含义,会读、会 写0-10各数,了解“同样多”以 及“多”“少”的含义,认 识 符 号=、不 口 教学难点:能够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符号和词语等描述10以内数的大小。教具学具:学具盒、多媒体课时安排:认 数(一)7课时教学课题:第一课时认识1 5教学内容:教 科 书 第15页。教学目标: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1 5各数的过程,认 识1-5,会读、写 5各数。2.培养学习兴趣,能按顺序用数描述物体的个数并进行交流。3.会 用5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物体的个数,体会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初步建立数感。教学重点:认 识1-5,会读、会 写1 5各数。教学难点:写1 5各数。教具学具:教学挂图、图片、计数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激情引趣。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谈话:小朋友们喜欢小动物吗?我们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这么多可爱的动物中,你喜欢哪一种?数清你所喜欢的动物的个数,用相同个数的小圆片表示出来。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说说你喜欢的动物有几只?小结:小朋友们所摆出的圆片都在1-5之间,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一工1、摆一摆。你能根据所摆圆片的个数,从你的学具卡片里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吗?2拨一拨。讲述:小朋友们摆得很正确,下面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新的学习伙伴一计数器。问:我在计数器上拨了几个珠子?又添了几个?现在是几?2添上1是几?3添 上1是几?4添 上1是几?下面请大家在自己的计数器上依次从1拨 到5,再 从5拨 到1,好吗?如果任意给你一张数字卡片,你能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吗?学生观察大屏幕。学生动手摆圆片。小组讨论:你喜欢的动物是什么?你是用几个圆片来表示这种动物的只数的?学生边摆边说。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学生的操作情况。指名上台摆出圆片和数字卡片,全班交流。学生拨珠,边拨边说学生看卡片区 又2 4L学生一起操作。学生组内进行拨数活三、巩固新知。谈话:像老师一样,一个小朋友出示卡片,组内的其他小朋友来拨一拨。2写 写o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1-5,你们愿意写一写吗?自己先来试一试,把这些数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从1写到上看谁写得最好。教师示范书写1-5,重点指导写5,第2笔,在斜竖靠上的地方写横,注意要平。3.说一说。问: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 到 过1一5这几个数?看,那是几路公共汽车?丁丁家住几号楼几单元?1、小朋友知道教师节是几月几日吗?教师节这天,小朋友把教室打扮的漂漂亮亮。看!问:仔细观察,与小组的同学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哪位同学能用数说说你所看到的事物?2抢答:看图说数。3.猜数游戏。2后面的数是几?3和5之间的数是几?动。学生写完后,小组内的小朋友相互评价学生练习书写。学生举例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学生看图回答。随着实物图的不断出现,学生站起来说数,比比谁说得又对又快。同桌相互玩一玩猜谜的游戏。学生数后回答。教学板书:认 数4前面的数是几?4你们爱吃水果吗?(屏幕出示)这些水果分别有几个?,出示花瓶图。在这幅图中,每个花瓶里都缺少几朵花,用水彩笔画出花瓶里缺少的花。1 2 3 4 5教学后记:学生由于年纪比较小,写字时,不能按要求工整的书写,可能是受印刷体的影响,有的学生仿照印刷体进行书写。教学课题:第二课时认识几和第几。教学内容:教 科 书 第 17页。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活动、交流的过程,初 步 理 解“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2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学重点:初 步 理 解“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教具学具:教学挂图、水彩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感知新知。出示排队买票图。启发:这 里 的 第 2指的是几个人?第 5指的是几个人?(1)学生观察:图上有几 个 人?他们在干什么?(2)数一数:戴帽子的小朋友排在第几?不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几?(3)反过来看,排在第2 的是谁?排 在 第 5 的是谁?教学板书:几和 第几1、2 3 1二、进一步感知三、巩固深化四、应用拓展五、总结评价1想想做做 3森林里的小动物听说那边有场精彩的比赛,正兴 高 采 烈 地 去 看 比 赛呢?教师读题。2.“想想做做”4问:山那边在举行什么比赛啊?从图上你能说出什么呢?前3名是几号车?最后1名是几号车?第3名是几号车?启发:前3名 和 第3名一样吗?为什么?1、“想想做做”1涂一涂2.“想想做做”2师:一 般 楼 房 的 第 几层?是从下往上数的。3.“想想做做”54说一句带有几和第几的话。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思考:排 在 前 面3个是哪几个人?后4个是哪几人?谁 排 在 第4学生口答。思考:除了这几个问题以 外,你 还想到了什么?和你的小伙伴说说。再指名说。独立完成,问:4个和第4个有什么不同?观察:小女孩住在第几层?你是怎么数的?说说小动物住在几楼几室?如:自己坐在几排几座?教学后记:1、2.学生基本上能掌握几和第几的定义。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用几和第几说活。通过三个游戏使学生巩固掌握几和第几的定义。教学课题:第 三 课 时0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 8-1 9页。教学目标:1、理 解0的具体含义,2.掌 握0-5的顺序,加深认识数的排列顺序。区体会0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的意识。教学重点:理 解0的具体含义,读、写0,掌 握0-5的顺序。教学难点:在田字格中把0写好。教具学具:教学挂图。教学过程: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谈话:你见过0吗?知道0表示什么意思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a(板书课题)1、学习例1师:一个星期天,四只小兔约好了去野外采蘑菇,我们来看看,它们采了多少?是啊!我们小朋友做任何事情都要一心一意,可不能学这只小白兔哟!2.学习例2及0的写法(1)出示例2图强调:一个萝卜也没有用0表示。(2)你会写。吗?示范写0,强调:0的拐弯要圆滑。3.学习例工师:0可以表示一个也没有,但是不是所有的0都表示一个都没有。学生思考并回答。思考:每只小兔采了几个蘑菇,可以用几表示?为什么最后一只小兔会一个都没有采到?知道:一个也没有要用0表示。观察:两幅图上讲了什么事?和同桌说一说。想:地上原来有几个萝卜?现在呢?想一想:怎 样 写(P书空独立在日字格里写两个。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看一看直尺开始的地方是几?教学板书:0的认识三、多样练习,巩固新知四、全课总结五、布置作业(出示尺)4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说 说 0能表示什么意思?1、“想想做做”1么“想想做做”23.“想想做做”34“想想做做”4启发:你在哪儿见过(?小朋友,你知道0表示什么意思吗?课后找一找,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能见到在直尺上的数是怎样排列的?从左到右依次读一读。说一说每幅图表示什么意思?可以填几?学生独立填写,然后汇报交流,说 说 0表示什么?学生给Q 1、2,3 45排队,可以怎么排?在书上填一填。看课本中画了什么?再联系实际再说一说。0 表示一个也没有,也表示起点。教学后记:学生通过有趣的故事比较容易掌握0所表示的意义;0的书写顺序小朋友已养成了错误的习惯,比较难改正。教学课题:第 四 课 时 认 识 不 3读作:5大 于33.学习用同样的方法教学。4总结问:今天,我们认识了哪几位新朋友?师述:而 农 得 很 像,老师经常会把它们给认错了。诵读儿歌:开口朝大数,尖 头 对 小数。1、“想想做做”12.想想做做 23.想想做做 3问:小朋友,今天这节课你认识了哪几位朋友呢?学到了什么?谁能帮老师很快记住哪个是大于号,哪个是小于号?学生跟着老师说。指名填空,其余学生自练。集体订正,选二题说说是怎么想的。看清谁和谁比,在。里填上合适的符号。学生先思考,再组织交流。4=4 45 3 53 5 8-1 4+5 7+26 n 8+0 8 4 A 2 V4 口算比赛练习四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统计计算情况,表扬优秀。用数的分与合来想加法和减法,能算得又对又快。式。思考:看了这四道算式,你想到些什么?学生齐读算式。学生独立看题,并列出指名对,并说说:每个算式在图里表示什么意思?小组活动:用卡片摆一摆,说一说相应的算式。学生边摆边说。指名说。开火车口算。学生比赛指名校对。练习四4+B5+)7+1=81+7=89-5=1&-1=78-7=1教学后记:通过专题练习,学生基本掌握了看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进一步理解了加减法的含义,找朋友游戏使学生在活动中巩固了知识,锻炼了口算技能。教学课题:第十课时 练 习 四(2)教学内容:教 科 书 第 5 4 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借助图画,让学生从画面上收集信息和数据,学会提出问题并解答。2让学点学会看图并会用简短的语言描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重点:正确看懂图意,表述图意。教学难点:能从数学角度观察生活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具学具:习题图片、数字卡片、圆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一图四式二、看图列式1、把 8 个圆片抛一抛会有什么情况,你能列出四个算式吗?2 把 9 个圆片抛一抛,你 也 能 列 出 四 个 算 式吗?1、练习四 4(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求什么数学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为什么用加法算?2 练习四 4(2)可以求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算式?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减法算?3,练习四 5(1)问:小红说:“我后面有8 人”是什么意思?同桌合作抛圆片,并说说算式。同桌合作说算式。同桌说,指名说。学生思考并口答同桌讨论,说说图意。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看图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学生口答,并说说你是教学板书:练习四三、看图提问题比赛。这一队一共有多少人?我们用一个小棒代替一个人来摆一摆。,练 习 四5 Q)问:最后一个小朋友前面有几人呢?练习四 6(1)图上都画了些什么?(2)你能根据图上告诉我们的信息来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怎么想的?独立列算式,填写书本。看图,讨论:红 旗 上 的“8人”是什么意思?用学具摆一摆。怎样列式?指名口答,填写书本。同桌相互讨论。(1)同桌说说,指名说。(2)你会计算吗?列出算式?(3)选一个问题,在书上列式。O O O O O O O O O-/-1+8=9?人O O O O O O O O-V-8-1=78人教学后记:不必用统一的表述模式去要求所有的学生,能联系具体情境说清楚就可以了,开放题的算式,只要符合题意,就予以肯定。教学课题:第十一课时 和 是1 0的 加 法 和1 0减几教学内容:教 科 书 第55-56页。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正 确计算和是1 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算式,加深认识相应的加法和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2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具有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愿望。区逐步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往的能力。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 会 和 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教学难点:理解相应的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教具学具:多媒体光盘,学具卡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自主探究1、学习例题老 师 有10个硬币,要把它们放在两个口袋里,可以怎样放?1、通 过“看看想想”,探 索 和 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全部算式的计算方法。(1)引 入:你们喜欢踢足球吗?球场一角,小朋友也在踢足球呢!仔细看一看,这些小朋友 可 以 分 成 哪 两 部分?师: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在足球比赛中,一般是按服装 颜 色 的 不同分成两队。(2)你能说出哪些算式?你们想自己算出得数吗?总结:小朋友的办法真多!可 以 利 用10的合成来算,也可以利用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来算等等。这些算式就是今天 要 学 习 的 和 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这类加减 法 还有很多题目,你们想自己学习吗?(板书课题)2通 过“玩玩想想”,探 索 和 是10的加法与指名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