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东营市垦利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pdf
2021届东营市垦利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一、单 选 题(本大题共1 2小题,共4 0.0分)1 .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酒精挥发 B.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C.食物腐败 D.电灯泡通电发光2 .下列厨房中的用品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天然纤维的是()A.食品保鲜膜 B.瓷碗 C.棉布围裙 D.不锈钢菜刀3 .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A.铜离子-C u+2 B.氯化钾-K C 1()3C.三个氧原子一。3 D.亚硝酸钠-N a N O z4 .从如图获取的信息错误的是()A.硒属于金属元素B.硒的原子序数是3 4C.硒的相对原子质量是7 8.9 6D.硒原子中的电子数是3 45 .下列涉及学科观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微粒观:水是由氢、氧原子构成的B.分类观:纯碱属于碱C.转化观:C O 2和C a C()3可以相互转化D.守恒观:1 0m L质量分数为2 0%的硫酸,加 入1 0m L水后质量分数为1 0%6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A.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B.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木条复燃C.熟石灰与(N H Q 2 S O 4混合研磨后,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D.镁条插入硫酸铜溶液中,镁条表面有红色物质7 .区分实验室的下列物质,方法正确的是()A.用燃着的木条区分氮气与二氧化碳B.用蒸发的方法区分食盐水与石灰水C.用二氧化钵区分水和双氧水溶液D.用尝味道的方法区分白酒与白醋8.以下对生活中的一些事实解释不正确的是()A.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B.碳酸氢钱不和熟石灰混合施用是为了防止氮元素的损失C.油锅着火时盖上锅盖是为了隔绝空气D.热水器安装烟囱是为了防止CO2中毒9.从水分解的微观模拟图中我们能获得许多信息,其中错误的是()A.水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和1个氢原子构成的OB.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C.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是最小的粒子D.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10.对盐酸的叙述正确的是()A.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C.盐酸使无色酚酷试液变红11.下列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A.沸点 B.酸性12.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B.纯净的盐酸往往带有黄色D.盐酸具有强烈的吸水性C.可燃性 D.毒性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所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氢元素B.金属是单质能导电,所以能导电的单质只能是金属C.离子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D.置换反应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所以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二、填 空 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1 3.某地厂房发生火灾,经查火灾是由电线线路老化漏电引起塑料泡沫天花板燃烧而引发的。塑料泡沫属于(选 填“金属”、“合成”或“复合”)材料。从燃烧条件分析:漏电产生的电火花所起的作用是 o三、简 答 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3.0分)14.如图是某同学做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实验装置,他用白磷燃烧,试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1)白 磷 燃 烧 的 现 象 是。白 磷 燃 烧 的 方 程 式;实验中瓶底要铺一层细沙,目的是。(2)白磷燃烧结束,观察天平,从而得出实验结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重量_ _ _ _ _ _。(3)实验过程中玻璃管上若不套气球,实验结果可能是天平指针向 偏,原因是15.请根据图a、b、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间题:。)在t2C时,向盛有50g a物质的烧杯中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o(2)若 a 物质中混有少量b 物质,最好采用 的方法提纯。(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3)若将M 点处c 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 以 选 择 的 方 法 是(填 序 号)降低温度增加溶质蒸发溶剂(4)将12久时 a 和 b 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蒸发10g水,然后降温至溶解度相同的温度,得到溶液a和溶液b。对于溶液a 和溶液b,下 列 说 法 正 确 的 是。A.都是饱和溶液B,溶液质量a bC.溶质质量a=bD.溶剂质量a bE.溶质的质量分数a=b16.化 学与社会生活(1)空气、水和食物是人类生命活动离不开的物质。下列行为能导致空气中PM2.5含 量 增 加 的 是(填 字 母)。A.大量使用化石燃料B.露天焚烧垃圾C.发展轨道交通,低碳出行合理搭配饮食是我们的健康理念。比如早餐搭配:牛奶、面包、黄油、水果等,其中含有的营养素有油脂、糖类、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2)近年比较流行的“自热火锅”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自热火锅”主要由料包和发热包(主要成分为生石灰、焙烧硅藻土、活性炭、铁粉、铝粉、碳酸钠等)组成,食用方法如图所示。请回答:发热包发热的一种原理是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反 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为。焙烧硅藻土、活性炭都有疏松多孔的结构,能起到 作用。“自热火锅”的内、外盒由聚丙烯塑料材质制成,随意丢弃会带来 问题。化学与传统文化(3)东晋葛洪 抱朴子记载:“以曾青(硫酸铜)涂铁,铁赤色如铜”.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理(4)春秋末期齐国的工艺官书 考工记中载有“沫帛”的方法,即利用“灰(草木灰)和 蜃 (贝壳灰)混合加水所得的溶液来洗涤丝帛。这 种 溶 液 能 洗 涤 丝 帛 主 要 是 因 为 其 中 含 有(写化学式)。(注: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贝壳灰的主要成分为生石灰)as一内食一 科包篁二步四、探 究 题(本大题共1 小题,共 9.0分)17.小 明同学对家中久置的袋装固体食品双吸剂的成分产生了兴趣(品名和成分如图所示),于是和同学-起设计实验,进行了如下探究【提出问题】久置固体食品防腐剂的成分是什么?品 名:504双口及剂成 分:铁 粉、生石灰 查阅资料】铁与FeCb溶液在常温下发生反应生成FeCk。【做出猜想】久置固体食品双吸剂中可能含有Fe、Fe2O3 CaO、Ca(OH)2CaCO3【实验探究】甲同学的探究方案如下表所示: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足量蒸储水溶解,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滴加无色酚酗溶液固体溶解时试管外壁发烫,试管底部有不溶物;上层清液滴加无色酚醐溶液后变红固体中一定含有_ _ _ _ _ _和C a(O H)2。此过程的化学方程式为 _ _ _ _ _ _(2)另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固体逐渐消失,有大量无色气体产生,得到浅绿色溶液固体中一定含有F e,一定不含F e2O3(3)将(2)中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固体中一定含有t a C O 3【交流与反思】(1)“5 0 4 双吸剂”中的铁粉可以吸收空气中的 和(填化学式)。(2)实验操作(2)可观察到“有大量无色气体产生”的实验现象,根据甲同学的整体探究方案推测,无色气体中一定含有 ,可能含有 。(3)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操作(1)不能得出固体中一定含C a(O H%的结论,理由是。(4)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操作(2)不能得出固体中一定不含F e 2()3 的结论,理由是。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 小题,共 2 0.0 分)1 8.在一堂化学实验课上,老师为每组同学分别提供了一瓶氢氧化钠溶液,让他们用7.3%的稀盐酸图1图2图3(1)甲组同学的实验如图1 所示:在烧杯中加入2 0 g 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酬溶液,用滴管慢慢滴入7.3%的稀盐酸,并不断搅拌,至溶液颜色恰好变为无色为止.请回答:酚醐溶液的作用是 ;边滴加稀盐酸,边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 .当溶液恰好变为无色时,共用去稀盐酸1 0 g,则甲组这瓶氢氧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2)乙组同学的设想是: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用滴管慢慢滴入7.3%的稀盐酸,并不断搅拌,通过用pH试纸多次测定溶液pH的办法,达到实验目的.下列使用pH试纸的方法正确的是(填字母).A.将 pH试纸剪成几段节约使用B.将 pH试纸直接插入待测液中C.将 pH试纸润湿后放在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D.将 pH试纸放在白色点滴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由于用pH试纸需多次测定较繁琐,且所测数值不够精确.在老师指导下,乙组同学取了 20g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了数字化实验,由计算机描绘出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溶液pH 的变化图象(图2).请回答:图 2 中 a 点表示的含义是 ;b 点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有 (填离子符号);乙组同学要计算出本组这瓶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除了用到已有数据外,你认为还需要补充的数据是 .(3)丙组同学在滴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中有少量气泡产生.这一“异常现象”激起了他们的探究欲望,通过实验证明:该组用的这瓶氢氧化钠溶液已经部分变 质.请 用 化 学 方 程 式 表 示 其 变 质 的 原 因 ;若要除去溶液中变质生成的杂质,可加入适量 溶液(填化学式)后,再过滤.丙组同学继续实验探究变质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取该溶液样品100g滴入稍过量的氯化钢溶液 50g充分反应,得到的数据如图3,求变质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小数点后保留一位).(写出计算过程)19.2(TC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将 40 g 氯化钠加入100 g 20汽的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精确到0.1%)【答案与解析】1.答案:C解析:解:A、酒精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B、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C、食物腐败生成有害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D、电灯泡通电发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Co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酒精挥发、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电灯泡通电发光都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2.答案:C解析:天然纤维是自然界原有的或经人工培植的植物上、人工饲养的动物上直接取得的纺织纤维,是纺织工业的重要材料来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天然纤维是自然界原有的或经人工培植的植物上、人工饲养的动物上直接取得的纺织纤维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A、食品保鲜膜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错误.B、瓷碗是用陶瓷制成的,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C、棉布围裙是用棉布制成的,属于天然纤维,故选项正确。D、不锈钢菜刀是用不锈钢制成的,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故选:Co3.答案:D解析:解:A、铜离子符号为C/+,错误;B、氯化钾的化学式为K C 1,正确;C、3个氧原子表示为3 0,错误;D、亚硝酸钠的化学式为NaN()2,正确;故选:D。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4.答案:A解析:解:A.硒元素是石字旁,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不是金属元素,故错误;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表示原子序数为34;故正确;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故正确;D、原子的质子数=原子序数=电子数,硒原子的原子序数是3 4,故其电子数是3 4,故正确。故选:Ao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5.答案:C解析:解:A、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错误;B、纯碱属于盐,故错误;C、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碳酸钙高温煨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氧化钙,故正确;D、10mL质量分数20%的硫酸的质量大于1 0 g,而 10mL水的质量等于1 0 g,混合后质量分数大于平均值1 0%,等质量混合时才是1 0%,故错误。故选:CA、根据物质的微粒构成解答;B、根据纯碱属于盐解答;C、根据二氧化碳和碳酸钙的性质解答;D、根据质量可以加减而体积不可以直接相加减进行解答。该题考查了物质的微粒构成、物质的分类、能量的转化及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一道基础题。6.答案:A解析:解:A、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B、氧气能支持燃烧,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木条复燃,故选项说法正确.C、(NH4%S04属于镀态氮肥,熟石灰与(NH4)2SC)4混合研磨后,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D、镁条插入硫酸铜溶液中,生成硫酸镁和铜,会观察到镁条表面有红色物质,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A、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C、镂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研磨后能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镀态氮肥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7.答案:C解析:解:A、氮气和二氧化碳都不具有助燃性,所以用燃着的木条检验都会熄灭,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A错误;B、食盐水和石灰水,蒸发后都会有固体析出,蒸发的方法不能鉴别,故B错误;C、取样品,加入二氧化锌,有气泡产生的是过氧化氢溶液,没有明显现象的是水,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C正确;D、实验室不能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故D错误。故选:CA、根据氮气和二氧化碳都不具有助燃性进行分析;B、根据食盐水和石灰水,蒸发后都会有固体析出进行分析;C、根据二氧化镭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进行分析;D、根据实验室不能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进行分析.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被鉴别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8.答案:D解析:解:A、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正确;B、碳酸氢镂不和熟石灰混合施用是为了防止氮元素的损失,因为镂态氮肥和显碱性的物质反应能生成氨气,从而降低肥效.正确;c、油锅着火时盖上锅盖是为了隔绝空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正确;D、二氧化碳无毒,热水器安装烟囱是为了防止CO中毒.错误.故选D.油锅着火时盖上锅盖可以隔绝氧气,二氧化碳无毒,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碳酸氢锈和熟石灰混合施用时能降低肥效.解答本题要掌握爆炸,二氧化碳的性质,灭火的方法及其镀态氮肥的使用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9.答案:A解析:解:A、通过水的微观示意图,可以看出,每个水分子是由2 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故 A 错误;B、反应前水分子由氢、氧原子构成;反应生成的氢气分子、氧气分子分别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因此,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变,可确定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故 B 正确;C、由微观示意图可发现,在变化前后原子没有改变,只是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因此,化学变化过中原子是最小的微粒,故 C 正确;D、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D 正确。故选:AoA、根据水的微观示意图,分析水的微观构成;B、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根据微观示意图中原子的变化情况,分析判断反应中元素的变化情况;C、对比微观示意图中原子、分子在变化前后的改变情况,总结出化学变化中不改变的微粒为原子;D、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的变化。本题通过微观粒子的反应模型图,考查了分子、原子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会从微观的角度看物质,用微粒的变化分析物质的变化。10.答案:A解析:解:A、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B、纯净的盐酸是无色的液体,工业用盐酸因含杂质而显黄色,故 B 不正确。C、盐酸显酸性,不能使无色酚酷试液变红,故 C 错。D、盐酸有挥发性,不具有吸水性,故 D 错。故选:Ao考查学生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和保存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浓盐酸敞口冒白雾,是因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浓盐酸敞口时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跟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的缘故.11.答案:A解析:解:A、沸点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B、酸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C、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D、毒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故选Ao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等,化学性质一般包括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稳定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物质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12.答案:A解析:解:A、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故正确;B、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是金属单质的重要性质,石墨这种非金属单质也具有良好的导电能力,故错误;C、离子是带电的粒子,但是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例如电子也带电,故错误;D、置换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所以只有生成物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不一定是置换反应,如一氧化碳和氧化铜的反应等就是这种情况,故错误;故选:Ao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金属单质能导电,石墨等非金属单质也有良好的导电性分析;C、根据质子和电子带电分析;D、依据置换反应的特点分析解答。逻辑推理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应提倡学生学习这种学习方法,但应注意推理的合理性、正确性。13.答案:合成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解析:解:塑料泡沫属于合成材料-;物质燃烧必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充分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从燃烧条件分析:漏电产生的电火花所起的作用是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选:合成;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根据材料的分类以及燃烧的条件来分析。本题考查了材料的分类以及燃烧的条件,难度不大。14.答案:(1)产生大量白烟;4 P +5。/”“2 X0 5;防止炸裂锥形瓶;(2)仍然平衡;不变;(3)右;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可能会扩散到锥形瓶外。解析:解:(1)白磷燃烧的现象是产生大量白烟;白磷燃烧的方程式为:4 P +5。/管2 R S,;实验中瓶底要铺一层细沙,目的是防止由于温度过高而导致锥形瓶炸裂。故填:产生大量白烟;4 P +5。i里2乃。,;防止炸裂锥形瓶。(2)白磷燃烧结束,观察天平仍然平衡,从而得出实验结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重量不变。故填:仍然平衡;不变。(3)实验过程中玻璃管上若不套气球,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可能会扩散到锥形瓶外,可能导致天平指针向右偏。故填:右;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可能会扩散到锥形瓶外。(1)点燃条件下,白磷能够在空气中剧烈地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白色固体;(2)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3)实验过程中玻璃管上套气球,是为了防止生成物向外扩散。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15.答案:80降 温 结 晶 A B D E解析:解:(1)在t 2 C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6 0 g,所以向盛有5 0 g a物质的烧杯中加入5 0 g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8 0 g;(2)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若a物质中混有少量b物质,最好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3)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若将M点处c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选择的方法是: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故选:;(4)将t 2 C时a和b的饱和溶液各1 0 0 g分别蒸发1 0 g水,然后降温至溶解度相同的温度,得到溶液a和溶液b,a、b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对于溶液a和溶液bA、溶解度减小,都是饱和溶液,故正确;B、a 物质的溶解度变化较大,b 物质的溶解度变化较小,所以溶液质量a b,故正确;C、溶质质量ab,故错误;D、t 2 时 a 和 b的饱和溶液各1 0 0 g 中,溶剂质量ab,所以分别蒸发1 0 g 水,然后降温至溶解度相同的温度,溶剂质量ab,故正确;E、溶解度相等,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a =b,故正确。故选:A B D E o故答案为:(1)8 0;(2)降温结晶;(4)A B D E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6.答案:A、B 蛋白质 C a O+H20 =C a(OH)2 吸附 白色污染 C u S O4+F e =C u +F e S O4 K O H解析:解:(1)A.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产生的烟尘导致P M2.5 的含量升高;B.露天焚烧垃圾产生的烟尘导致P M2.5 的含量升高;C.发展轨道交通,低碳出行不会增加空气中P M2.5 的含量。故填:A、B;牛奶富含蛋白质、无机盐和水;面包富含糖类;黄油富含油脂;水果富含维生素;故填:蛋白质;(2)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并放出大量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 a O+H20 =C a(OH)2;故 填:C a O+H2O=C a(OH)2;焙烧硅藻土、活性炭都有疏松多孔的结构,能起到吸附作用;故填:吸附;“自热火锅”的内、外盒由聚丙烯塑料材质制成,属于塑料制品,随意丢弃会带来白色污染问题;故填:白色污染;(3)该反应是由硫酸铜和铁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化学方程式为C u S 04+F e=C u +F eS 04;故填:C u S 04+F e=C u +F eS 04;(4)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熟石灰与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钾,所以这种溶液能洗涤丝帛主要是因为其中含有氢氧化钾;故填:K O H。(1)根据导致空气中P M 2.5含量增加的原因、食物中富含的营养素来分析;(2)根据氧化钙的性质及化学反应的原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废弃塑料对环境的影响来分析;(3)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以及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4)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关乎我们的生存、健康和社会的发展,是中考热点之一。17.答案:C a O C a O +H20=C a(O H)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H20 02二氧 化 碳 氢 气C a O与水反应后也得到C a(O H)2 F e2()3与稀盐酸反应生成F eC%后,铁与F eC 溶液在常温下反应生成F eC 解析:解:【实验探究】(1)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热,因此固体中含有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 a O +=C a(0H)2。故填:C a O;C a O +H2O =C a(0H)2(3)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填: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交流与反思】(1)“504双吸剂”中的铁粉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水和氧气。故填:H20;02O(2)将步骤(2)中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也可能含有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故填:二氧化碳;氢气。(3)实验操作(1)不能得出固体中一定含C a(O H)2的结论,理由是氧化钙与水反应后也得到氢氧化钙。故填:C a O与水反应后也得到C a(O H)2。(4)实验操作(2)不能得出固体中一定不含F e2C)3的结论,理由是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后,铁与氯化铁溶液在常温下发生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也呈浅绿色。故填:F e2()3与稀盐酸反应生成F eC k后,铁与F eC k溶液在常温下反应生成F eC l?。【实验探究】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 热。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交流与反思】“504双吸剂”中的铁粉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水和氧气。将步骤(2)中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也可能含有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实验操作(1)不能得出固体中一定含C a(O H)2的结论,理由是氧化钙与水反应后也得到氢氧化钙。实验操作(2)不能得出固体中一定不含F e2()3的结论,理由是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后,铁与氯化铁溶液在常温下发生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也呈浅绿色。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18.答案:指示剂帮助判断反应的发生;加快反应速度;4%;AD;恰好完全反应;H+和N a+;稀盐酸的密度;C O2+2N a O H =N a2C O3+H2O;C a(O H)2或B a(O H)2解析:解:(1)酚醐遇碱性溶液变红,酚麟溶液的作用是:判断反应是否恰好完成;在中和反应过程中,边滴加稀盐酸,边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使反应物充分接触,完全反应;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7.3%x 1 0 g =0.7 3 g设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Na OH+HC 1 =Na C l +H204 0 3 6.5x 0.7 3 g40 _ 36.5X 0.73g解得:X =0.8 g甲组这瓶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器 X 1 0 0%=4%;(2)A.将 p H 试纸剪成几段节约使用,方法正确;B.将 p H 试纸直接插入待测液中,会污染试剂,方法错误;C.将 p H 试纸润湿后,测得碱液的p H 偏小,方法错误;D.将 p H 试纸放在干净的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 H 试纸上,方法正确;由溶液p H 的变化图象可知,在 a 点时,溶液的p H 等于7,说明了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中和;在b 点时,溶液呈酸性,氢氧化钠全部与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溶液中还有剩余的盐酸.所以溶液中的阳离子是:Na+、H+;要求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质量分数,须知盐酸的质量,由题中的条件可知,还需要的数据是稀盐酸的密度.(3)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反应的方程式是:C 02+2 Na OH=Na 2 c O3 +H2 O.由于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和碳酸钙,既除去了杂质碳酸钠,又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所以,要除去溶液中变质生成的杂质,实验方案是:加适量澄清石灰水,过滤.设碳酸钠的质量为yBa C l2+Na 2 c O3 =Ba C O3 i +2 Na C I1 0 6 1 97x 5.91 g106 _ 197x-5.91gX =3.1 8 g变质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常X 1 0 0%=3.2%.故答案为:(1)指示剂帮助判断反应的发生;加快反应速度;4%;(2)AD;恰好完全反应;H+和Na+;稀盐酸的密度(3)C O2 4-2 Na OH=Na 2 c O3 +H2O:C a(OH)2Ba(OH)2;3.2%.(1)根据酚醐遇碱性溶液变红,可以用来检验酸碱是否发生中和反应;根据玻璃棒的作用分析回答;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由盐酸溶质的质量求出氢氧化钠的质量,再求出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2)根 据p H试纸使用方法分析判断;根据溶液p H的变化图象的意义,分析a的含义、b点溶液中的阳离子;由盐酸的体积和密度可求出盐酸的质量.(3)根据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写出氢氧化钠变质的方程式,根据碳酸钠的性质分析设计除去碳酸钠的实验方案;根据生成碳酸钢的质量计算碳酸钠的质量,进一步求变质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本题是考查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p H的变化情况的,我们要知道向酸中加碱和向碱中加酸时,溶液p H的变化趋向.明确不同指示剂的变色范围.19.答案:2 6.5%解析:解:将 40g氯化钠加入100g2(rC 的水中充分溶解后,能够溶解36g,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36g X 100%=26.5%,100g+36g故填:26.5%。溶质质量分数=萼 x 100%。溶 液 质 量本题主要考查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比较简单,只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