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物理真题选及解析:机械运动.pdf
2021年中考物理真题选及解析:机械运动一.选 择 题(共 12小题)1.(2021济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描绘了一幅阐述运动相对性的完美画卷,诗中的意境如图所示。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我们说舟中人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A.白帝 B.江陵C.两岸 D.轻舟【解析】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我们说乘船的人是静止的,即人相对于船的相对位置没有改变,故是选择船(轻舟)为参照物的,故 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o2.(2021绵阳)甲、乙两辆汽车在某段公路上行驶,它们的路程s 随时间t 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0lO m in,甲车平均速度大于乙车平均速度B.1 0-2 0 m in,甲车平均速度等于乙车平均速度C.2030m in,甲车平均速度小于乙车平均速度D.030m in,甲车平均速度大于乙车平均速度【解析】A、由图可知,0lO m in,甲车行驶的路程小于乙车行驶的路程,所以甲车平均速度小于乙车平均速度,故 A 错误;B、1020m in,乙车的路程没有变化,所以乙车处于静止状态,而甲车的路程有变化,所以甲车平均速度大于乙车平均速度,故 B 错误;C、2030m in,甲车行驶的路程小于乙车行驶的路程,所以甲车平均速度小于乙车平均速度,故 C 正确;D、030m in,甲、乙两车行驶的路程相等,所以甲车平均速度等于乙车平均速度,故 D错误。故选:Co3.(2021德州)如图是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的s-t 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 v 甲 丫 乙B.由图象得,甲、乙两车速度之比为4:9C.若它们相对地面均向东行驶,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东行驶D.甲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乙车需行驶3小时【解析】A B、甲乙的s-t 图像都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可知甲的速度:V 1 =1:-:Qkm=9 0 k m/h,乙的速度:v2=12Ukm=4 0 k m/h,%2h t2 3h所以v,v乙,甲、乙两车速度之比为9:4,故 A正确,B错误;C、若它们相对地面均向东行驶,因 v,p v 乙,所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西行驶,故C错误;D、由图可知甲2小时行驶的路程为1 80 k m,乙 3小时行驶的路程为1 2 0 k m,路程不相等,故 D错误。故选:A o4.(2 0 2 1 宿迁)我们的生活已经步入高铁时代,长 约 2 0 0 m 的复兴号列车,若 以 2 88k 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约6 0 0 0 m 的隧道,对此分析符合实际的有()以隧道为参照物,列车是静止的以列车为参照物,隧道是运动的列车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约为7 5 s列车全部在隧道内行驶的时间约为7 2.5 sA.B.C.D.【解析】以隧道为参照物,列车与隧道之间发生了位置的变化,是运动的,故错误;以列车为参照物,隧道与列车之间发生了位置的变化,是运动的,故正确:列车完全通过隧道通过路程:s=6 0 0 0 m+2 0 0 m=6 2 0 0 m,v=2 88k m/h =80 m/s;列车完全通过隧道时间:t=2=幽 更=7 7.5 s;故错误;v 80 m/s列车完全在隧道通过的路程:s,=60 0 0 m-20 0 m=5 80 0 m,v=288k m/h =80 m/s;列车完全通过隧道时间:f=旦=5 80 0 m =7 2.5S;故正确。故选:D。v 80 m z s6.(20 21上海)P、Q 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0 m 的两点,甲、乙两小车分别经过P 点向Q 点做直线运动。s-t 图像分别如图(a)、(b)所示,甲比乙早3 秒通过Q 点,则()(a)(b)A.甲比乙早1秒经过P 点 B.乙比甲早1秒经过P 点C.甲比乙早2 秒经过P 点 D.乙比甲早2 秒经过P 点【解析】因为P、Q 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0 m 的两点,P 点是起点(图象上是点O),Q 点是 终 点(Q 点位于纵轴的1 0 m 处)。由图可知:当两车的纵坐标都是10 m 时,甲车对应的时间是3 s,而乙车对应的时间是5 s,已知甲比乙早3 秒通过Q 点,如果两车同时从P点出发,则甲比乙早2 秒通过Q 点,所以,甲比乙早1秒经过P 点,故 A正确。故选:A。8.(20 21济宁)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其 s-t 图像如图所示,其中甲的图线为直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乙两物体是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的B.以乙物体为参照物,甲物体一直在运动C.第 4 s 第 19 s,甲和乙的平均速度相等D.整个过程中,甲的速度总是大于乙的速度【解析】A、由图可知乙在甲出发3 s 后才出发,所以甲乙不是同时出发的,故 A错误;B D、由图可知第24 s 以前,甲乙之间的距离一直在发生变化,则以乙物体为参照物,甲物体一直在运动,但 24 s 后两物体的s-t 图象是一组平行线,两物体之间的距离不变,即两物体运动的速度相等,所以以乙物体为参照物,甲物体静止,故 BD错误;C、第 4 s 第 19 s,甲和乙运动的路程均为5 7 m-12 m=4 5 m,运动时间相等,根据速度公式可知甲和乙的平均速度相等,故 C正确;故选:C o9.(20 21安徽)利用地震波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不同可以监测震源的位置。图示两条直线分别表示这两种波从震源开始传播的距离(s)与所用时间(t)的关系,若测得这两种波先后到达某监测站的时间间隔为10 s,则震源到该监测站的距离为()C.7 5 k m D.10 0 k m【解析】由图可知,纵波的速度为:v i =L=L=5 k m/s,横波的速度为:11 5sV2=-=7 5 k m =3 k m/s,t2 25s测得这两种波先后到达某监测站的时间间隔为10 s,由题意可得:工-工=1 0 s,即v2 V1?-J=1 0 s,3km/s 5kmz s解得:s=7 5 k mo故选:C o10.(2021泸州)甲、乙两位同学在同一考点参加800m体考,t=0 时同时起跑,U 时刻同时到达终点,其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0ti时间内甲、乙两同学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B.“t2时间内甲、乙两同学保持相对静止C.0t3时间内甲同学的路程小于乙同学的路程D.刚到达终点时,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解析】。U 时间内甲、乙两同学的v-t 图象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说明两人都在做加速运动,故 A 错误;tlt2 时间内甲、乙两同学的速度不变,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但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所以甲、乙两同学的距离越来越大,故 B 错误;t4时刻同时到达终点,t3t4时间内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所以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总路程相同,则 0t3时间内甲同学的路程小于乙同学的路程,故 C 正确;刚到达终点时,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 D 错误。故选:C,II.(2021牡丹江)甲、乙两列火车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匀速行驶,两车交会时,甲车上的乘客从车窗看到地面上的树木向东运动,看到乙车向西运动。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B.甲车向东运动,乙车向西运动C.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D.甲、乙两车都向东运动【解析】甲车座位上的乘客从车窗看到地面上的树木向东运动,说明甲车是向西运动的,又因为是两车交会,所以乙向西,所以选项A、B、D 不符合题意。故选:Co(2021 安顺)吕氏春秋嚓今篇记载了刻舟求剑的故事,当中有这样的文句:“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文中对舟和剑运动状态的描述,可选择的共同参照物是()A.舟中人 B.舟C.剑 D.江岸【解析】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意思是舟已经向前行驶了,但剑没有行进,即舟是运动的,剑是静止的。A、以舟中人为参照物,舟相对于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剑相对于人的位置发生变化,是运动的,故 A 错误;B、以舟为参照物,剑相对于舟的位置发生变化,是运动的,舟不能以自身为参照物,故B 错误;C、以剑为参照物,舟相对于剑的位置发生变化,是运动的,剑不能以自身为参照物,故C 错误;D、以江岸为参照物,舟相对于江岸的位置发生变化,是运动的,以江岸为参照物,剑相对于江岸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均以江岸为参照物,故D正确。故选:D。二.填 空 题(共6小题)14.(2021柳州)在纸板上扎一个小孔,将纸板与地面平行放置,当阳光直射地面时,在地面上可观察到圆形的光斑,经测量,光斑的直径为2 cm,纸板与地面距离为2 m,已知太阳光从太阳传到地球需要500s,光的传播速度为3X108M S,根据以上信息估算,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为 1.5x10“m,太阳的直径为 1.5X1Q9 m,【解析】由丫=且得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为:s=vt=3 xl()8m/sx500s=1.5xl0“m;t光斑的直径与光斑到小孔的距离的比值是一个定值。根据光线传播的可逆性可知:太阳直径和太阳与小孔之间的距离的比值是一个定值,且和光斑的直径与光斑到小孔的距离的比值相等。太阳的直径:d=2W 01.5xlom=CIU x l5 x io m 1.5xlQ9mo2m 200cm故答案为:1.5x10”;1.5X109O15.(2021淮安)小明同学参加了全程7.5km的迷你马拉松比赛,用时45m in,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10 km/h,悬挂在道路两旁的横幅相对于奔跑中的小明是运动(填“运动”或“静止”)的。【解析】已知 s=7.5km,t=45m in=h=士h,60 4他全程的平均速度:丫=旦=乌%=10km/h;以小明为参照物,悬挂在道路两旁的横幅的位置发生改变,所以悬挂在道路两旁的横幅相对于奔跑中的小明是运动的。故答案为:1 0;运动。16.(2021 毕节市)甲、乙两辆小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其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05s内,甲、乙两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速度为 4 m/s:比甲车的速度 大(选填 大 或 小);甲车在追上乙车时离出发地点 20 mo【解析】由图可知,乙车在05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的速度为v 乙=皿=4m/s;t 5s根据图像可知,在 0 5 s 内,运动相同的时间,乙车通过的路程大于甲车通过的路程,根据丫=且可知,乙车的速度要大于甲车的速度;t根据图像可知,在 15s时,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相同,所以甲车在追上乙车时离出发地点20m故答案为:4;大;2017.(2021黑龙江)高铁全程长约300km,运行时间大约lOOmin,试求高铁列车运行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180 km/h:试想坐在高铁列车上,穿行于绿色林海之中,美丽迷人的景物纷纷“前来欢迎”远方客人,这 是 以 列 车 为参照物。【解析】(1)高铁全程长s=300km,运行时间t=100min=互11,3则列车运行全程的平均速度:v=300km=180km/h;t 5 Th(2)坐在高铁列车上,穿行于绿色林海之中,以列车为参照物,景物与列车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美丽迷人的景物纷纷“前来欢迎”远方客人。故答案为:180;列车。18.(2021自贡)甲、乙两辆小车在平直的路面上向东运动,小林测出它们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由所测数据作出了相应的s-t 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v 单 v乙(选填“”、“=”或“”),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 西(选填“东”或“西”)运动。【解析】(1)由图知,甲和乙车都通过60m的路程时,t 甲;西。三.实 验 探 究 题(共 2 小题)19.(2021河池)光电门是物理实验中用来测量时间的一种常用设备,如图甲所示,S 是光源,K 是光接收器,当有不透明物体通过光电门时,物体会遮住光源,接收器K 接收不到光信号,计时器便开始计时,当物体通过后,接收器K 重新接收光信号,计时结束,即可记录物体通过光电门所用的时间。如图乙所示,某同学用光电门测量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的速度,小车上安装有遮光板,A、B 是安装在斜面上不同位置的两个光电门。甲z(1)若小车上的遮光板宽度为d,小车通过光电门时,计时器记录的时间为t,则小车通过光电门的速度V=_且t(2)若已知遮光板宽度d=l c m。让小车从斜面顶端以一定的初速度开始沿斜面向下运动,两光电门计时器记录的时间分别为tA=0.0 1 s,tB=0.0 0 5 s,则小车通过A、B两位置的速度分别为V A=1 m/s,V B=2 m/s;(3)由实验可知:小车沿斜面向下做 加速(选“匀速”、“加速”或“减速”)运动【解析】(1)小车通过光电门的速度就是小车通过光电门时的平均速度,即丫=旦;t(2)已知 d=l c m=0.0 1 m,则 V A=-=,l m =l m/s,t 0.0 1 sV B=d =0.U l m =2 m/s;t 0.0 0 5 s(3)小车沿斜面下滑,根 据(2)可知V B V A,所以小车沿斜面向下做加速运动。故答案为:(1)旦;(2)1;2;(3)加速。t2 0.(2 0 2 1 丹东)小明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使小车从带刻度尺的斜面上由静止下滑,如图所示。(1)该实验的原理是 丫=旦。t(2)A B段距离S A B=4 0.0 c m,小车在A C段平均速度V A C=0.3 m/s。(3)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 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 C段的平均速度会 偏 大(选填“偏大”、偏小”或 不变(4)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B 。(5)小明进一步实验测得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前半程平均速度为V”后半程平均速度2v 1 v o为V2,则小车全程平均速度V=_(用字母V和V2表示)。vl+v2【解析】(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V=旦;t(2)根据图示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2 cm,则AB间的长度:SA B=4 0 cm;AC间的长度:SA C=9 0 cm;A C段所用的时间:t A C=3 s;AC段的平均速度:VAC=士组=也 出=3 0 cm/s=0.3 m/s;tA C 3 s(3)如果让小车过了 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所计时间偏短,而路程不变,由丫=且可得,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大;t(4)小车在斜面上运动速度越来越快,做加速直线运动,A.图中v -t 图象为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说明速度大小不变,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 A不符合题意;B.图中v-t 图象为一过原点的直线,说明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小车做加速直线运动,故B符合题意;C.图中s-t 图象为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说明小车位置相对于O 点没有变化,处于静止状态,故 C不符合题意;D.图中s-t 图象为一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距离与时间成正比,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B。(5)由丫=且可知,前半程所用时间:口 =工,后前半程所用时间:t 2=3-,t v2则小车全程平均速度v=四=.-=2-2。t 总 t i+t2 上_-V1+V2V1 v22 v 1 v o故答案为:(1)V=旦;(2)4 0.0;0.3;(3)偏大;(4)B:(5)。t V i+v2四.计 算 题(共 3 小题)2 1.(2 0 2 1 怀化)高速铁路总长2 4 6k m,设计最高速度为3 5 0 k m/h。假设通车后,小君和她家人从怀化坐高速列车去张家界旅游,若该次高速列车的平均速度为3 0 7.5 k m/h o求:站名到达时间开车时间怀化始发站0 9:0 8吉首1 0:3 81 0:4 4张家界1 2:2 91 2:4 0.(1)小君和她家人经过多少分钟到达张家界;(2)如表中为目前怀化站到北京西站的K 2 68次列车运行时刻表(部分),请比较,小君和她家人坐高速列车去张家界比坐K 2 68次列车去张家界节省多少分钟?【解析】(1)由丫=且得,小君和她家人到达张家界的时间:tt=._ 4 4 61k m =0.8h=4 8m i n;v 3 0 7.5 k m/h(2)从 K 2 68次列车运行时刻表中可以看出,K 2 68次列车从怀化到张家界的运动时间为:t/=1 2:2 9 -9:0 8=3:2 1=2 0 1 m i n,节省的时间为:t=t -t/=2 0 1 m i n -4 8m i n=1 5 3 m i no答:(1)小君和她家人经过4 8 分钟到达张家界:(2)小君和她家人坐高速列车去张家界比坐K 2 68次列车去张家界节省1 5 3 分钟。2 3.(2 0 1 5 宁夏)一种“定点测速”,即监测汽车在某点的车速;另一种是“区间测速”,就是测算出汽车在某一区间行驶的平均速度。如果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若监测点A、B相距2 5 k m,全程限速1 2 0 k m/h,一辆轿车通过监测点A、B的速度分别为 1 0 0 k m/h 和 1 1 0 k m/h,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探头毕:匚巨探头亨:时间|10:31 时间|10:41(1)采用“定点测速”,该轿车通过监测点A、B 时会不会被判超速?(2)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在该路段会不会被判超速?(请通过计算进行说明)。【解析】(1)因 为 1 2 0 k m/h U0 k m/h 1 0 0 k m/h,所以该轿车通过监测点A、B 时不会被判超速:(2)图中所示轿车在该路段所用的时间是1 0:4 1 -1 0:3 1 =1 0 m i n=A h;6S 1 2 5 k m所以轿车在该路段的速度v i=-=1 5 0 k i Wh,1 5 0 k m/h 1 2 0 k m/h,所以这辆轿%6车在该路段会被判超速。答:(1)采用“定点测速”,该轿车通过监测点A、B 时不会被判超速;(2)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在该路段会被判超速。五.解 答 题(共1小题)2 4.(2 0 1 6 江西)便捷的交通与互联网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王爷爷带小孙子驾车到萍乡北站,然后乘高铁去南昌参观滕王阁,8:2 0 开车出发,并看到路边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此刻吩咐小孙子通过铁路1 2 3 0 6 网站查询列车时刻表,如表。(1)在交通正常的情况下,依据以上信息并通过计算,爷孙俩最快能赶上哪一车次?(2)该趟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 m/h?车次萍乡北开南昌西到运行距离G 1 3 4 60 8:3 80 9:4 02 4 0 k mG 1 6 9 20 8:4 91 0:0 52 4 0 k mG 1 4 8 20 9:1 11 0:3 12 4 0 k m【解 析】(1)由图知,s=3 0 k m,限 速v=6 0 k m/h,由 丫=且 可 得,驾车到萍乡北站所用的最少t时 间:t=些S_=0.5 h=3 0 m i n,v 60km/h他 们8:2 0开车出发,到达萍乡北站的时间为8:5 0,由于到站时火车G 1 6 9 2已出发,根据表中信息可知,爷孙俩只能赶上G 1 4 8 2车次;(2)根据列车时刻表可得,乘 坐G 1 4 8 2到达南 昌 所 用 时 间 甘=1 0:3 1-9:H =l h 2 0 m i n=8 0 m i n,总 路 程s,=2 4 0 k m,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v=t 240km60h1 8 0 k m/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