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pdf
目 录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学科教学计划表.2科学之旅(序言).3第一章:机械运动.4第1节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5第2节:运动的描述.9第3节:运动的快慢.13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20第 二 章 声现象.25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5第 二 节 声音的特性.29第 三 节 声的利用.33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35第 三 章 物态变化.39第 一 节 温 度.39第 二 节 熔化和凝固.43第 三 节 汽化和液化.46第四节升华和凝华.50第 四 章 光 现 象.52第 一 节 光的直线传播.52第 二 节 光的反射.55第 三 节 平面镜成像.60第四节光的折射.65第五节光的色散.68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74第 一 节 透 镜.74第 二 节 生活中的透镜.77第 三 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80第四节眼睛和眼镜.84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88第六章质量与密度.91第 一 节 质 量.91第二节密度.92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94第四节密度与社会生活.962 0 1 6-2 0 1 7 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学科教学计划表周次内 容课时量备注1科学之旅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2运动的描述3课时21.3运动的快慢1.4测量平均速度本章复习3课时3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2声音的特性3课时42.3声的利用2.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本章复习3课时53.1温度 3.2熔化和凝固3课时63.2熔化和凝固 3.3汽化和液化本章复习3课时7 8期中复习检测3课时94.1光的直线传播 4.2光的反射3课时1 04.3平面镜成像 4.4光的折射3课时1 14.5光的色散 本章复习3课时1 25.1透镜 5.2生活中的透镜3课时1 3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5.4眼睛和眼镜3课时1 45.5显微镜和望远镜 本章复习3课时1 56.1质量 6.2密度3课时1 66.3测量物质的密度6.4密度与社会生活3课时1 7-1 8期末复习检测科学之旅(序言)学习目标:1、了解什么是物理?2、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3、探讨学习物理的方法。重、难点:如何激发学生探索物理的兴趣。关 键:能否利用实验、现象激发学生思维。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器材:电脑、透镜、喇叭、烧瓶、玻璃杯等。教材分析:1、本节是第一堂物理课,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探讨学习物理的方法,并没有具体的物理教学内容,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实验、现象、录像等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不加解释,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探索物理。2、围绕“探索”进行学习,让学生去观察讨论有关实验、现象等,并小结出物理的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无-因为暂无相关内容二、导学达标:1、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科学之旅引入课题,得出:物理是研究光、电、热、力等现象的科学。2、学生实验:(1)、凸透镜的使用成像(2)、惯性、过山车学生讨论,得出结论:3、物理是有趣的学生观看第二部分录像有趣的物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物理兴趣4、利用课本图片、资料让学生观察、分析:物理有用吗?有什么用?你在日常生活用到哪些物理知识?学生讨论,得出结论:5、物理是有用的学生观看第三部分录像有用的物理,激发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念。6、探就:如何学好物理?讨论小结如下:(1)、注重观察与实验。(2)、勤于思考,注意理解。学生观看第四部分录像怎样学好物理,利用实例说明。三、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四、达标测评:无,因本节无具体考察内容五、课后活动:我生活中的物理探索板书设计科学之旅物理是研究光、电、热、力等现象的科学。第一节物理是有趣的。第二节物理是有用的。如何学好物理?(1)、注重观察与实验。(2)、勤于思考,注意理解。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 长 度、时间及其测量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二、过程与方法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长度的品位、长度的测量。难点:测量长度单位概念的具体化和测量中的读数。三、教学策略本节主要内容为长度测量和时间测量。首先让学生了解测量的重要性,测量单位的意义,统一测量单位的道理,并引出国际单位制,接着介绍长度和时间单位以及它们的换算关系。重点介绍长度和时间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从测量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入手,通 过“测量活动”展开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及师生之间的交流等方式,使用学生在测量的实践中,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一些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学会时间的测量。在教学中应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讨论交流。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资源、钢直尺、钢卷尺、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等。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观 察 图1中的甲、乙两幅图,在图甲中帽檐直径AB、帽子高CD哪个较长?在图乙中中心的两个圆面积样大吗?问 题1:不用尺,如何证实自己的目测结果是否正确?问题2:你能确切知道课桌的长比宽长多少吗?1 S看甲 乙图1目测后回答。办法:用一-根线作为标准,来比较上述物体的长度。领悟目测不可靠。事先选一个标准才可以比较。新课教学(20分钟)一、长度的单位提出问题:想一想在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自学课本知道还有哪些新的单位?讨论交流:复习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归纳总结: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为m,常用长度单位还有千米(符号为km)、分 米(符号为dm)、厘 米(符号为cm)5毫 米(符号为mm)、微米(符号为(im)、纳 米(符号为nm)。它们同米的换算关系为:lkm=1000m=103m;ldm=0.lm=10Im;lcm=0.01m=102m;lmm=0.001m=103m;lgm=0.00000lm=106m;lnm=0.00000000lm=109m例题:下面是小亮同学做的长度单位换算的几个算式,请指出他在换算过程中的错误,并写出正确的算式。5.2m=5.2mx 100=520cm强调:进行单位换算时,正确的格式是数字不变,把相应的单位作等量代换。发现:由于选取的标准不一,难以对不同课桌进行比较,即使对同一张课桌也不能方便地知道长比宽多多少。体现制定公认标准的必要性。深化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掌握单位换算的书写过程。二、长度的测量(一)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活动一、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 工 具(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活动二、观察图2中的刻度尺,回答下列问题:(1)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2)它的量程是多少?(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零刻度线出程八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学生思考,体会。培 养 学 生观察能力。叩|叫叫叩|叫II叩叩川叫 叫岬川叫叫叫Ocm 1 2 3 4 5 1 7 单位 分度值图2在上图所示的刻度尺中,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 的 量 程 为08cm,也就是说它最多能测8cm的长度,它的分度值是0.1cm。教师强调: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如果磨损,要从一个清晰的整数刻度线量起。(-)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的方法活动三、学生分组实验,测量铅笔的长度、圆柱体的高、木块的长度、物理课本的长和宽等,教师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要求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归纳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 选、放、读、记1.选,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2.放,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如 图3甲所示),不 能 歪 斜(如图乙所示)。学 生 仔 细 观察刻度尺,并对 老 师 的 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比较、归纳。图3甲在 实 际 操 作的基础上,归纳 体 会 刻 度尺 的 正 确 使用方法。通 过 具 体活 动 掌 握使 用 刻 度尺 测 量 长度 的 正 确方法。图3乙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图丁所示)。/I加 ii叫川|叫川沙|叩叩川p叫iiiipiiiiiiupiiiiiiiipiuiii甲njnn厂)bcm 2 4 4 k 4 io II,1图3丙(cm 4 5&7 8图3 丁3.读,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4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 数 值(估读值)。图中铅笔长度为69.5m m,其中69mm是准确值,0.5mm是估读值。74.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图 5中木块长度为2.7 7 c m o|0 cm2 3 4图 5三、时间的测量提出问题:你知道的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时间单位有哪些?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交流总结:(1)时间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 号 为 S o 除了“秒”之外,常用单位还有小 时(符 号 h)、分 钟(符 号 m i n)。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l h=6 0 m i n,1 m i n=6 0 s,l h=3 6 0 0 s(2)计时工具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石英钟、电子手表;运动场和实验室常用的机械停表、电子停表。分组实验:(1)练习停表的使用:如何开启、停止、归零;如何读数。(2)用停表测量脉搏跳动1 0 次所用时间以及I m i n内脉搏跳动的次数。归纳总结:秒表的外形如图6 所示,A为归零按钮,B 为计时秒针控制按钮。使用时,你应该先进行调节,就是按下归零按钮,使秒针指在“0”处。再按动秒针控制按钮开始计时。计时结束时,要按动秒针控制按钮,这时秒针会停在最后计时处,就可以读出时间值。图 6学 生 思 考 回答:秒、分、时、年等;秒表、电子表、钟等。仔 细 观 察 秒表,获得秒表结构、使用方法、读数方法。掌 握 时 间的 测 量 方法。四、误差提出问盲: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教师讲解:由于受所用的仪器、测量方法的限制和学 生 交 流 讨体 会 误 差只能减小,教学板书:测量者的不同,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别,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作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交流讨论:减小误差有哪些方法?错误与误差有什么不同?归纳总结: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论,领悟到误差的存在。得出 减 小 误 差的举措。但 不 可 能消除。总 结(5分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学 生 归 纳 总结。培 养 学 生总 结 归 纳的能力。知识反馈(5分钟)让学生完成本节随堂练习,检查这节课的收获。教师巡回辅导。学 生 独 立 完成。巩固提高,深 化 所 学知识。1 .测量的含攵;2 .长度的单位及换算;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4.一些特殊的长度测量方法;5.时间的单位和测量。教学反思:第2节:运动的描述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 .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例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 .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 .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二、教学重难点 运动的描述是学生认识机械运动的开始,也是力学的基础知识。它深深影响运动、运动和力、机械能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理解本节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机械运动的引出,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教材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实例,形成机械运动的概念,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科学抽象事物本质的能力。本节内容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重要的作用。重点:参照物概念、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难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三、教学策略机械运动的现象很普遍,学生也非常熟悉,要充分利用实例(图片或录像),在课堂中进行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变化的运动,认识运动的普遍性。参照物在机械运动中起到“标准”作用,通过课本内容学习使学生体验类似的场景,使学生体验到:对于同一个物体,由于参照物的选择不同得到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从而进一步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身边实例通过分析思考,理解运动物体的共同特点(即它们位置的改变),掌握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学生简单的实验及对实验的.分析,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进而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并能根据指定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会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参照物,获得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整合网络、钢尺、橡皮筋、木梳子。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入课5)导新H丙-乙/甲B.r p/乙 rC.rfp v v j-D.。乙 o甲丙 0丁分析:要比较速度的大小,应先统一单位。可把单位都换算成m/s。1r 6=18km/h=18X 3.6m/s=5m/s100p 丙=450cm/s=450X s 4.5m/s1病.v y=1200cm/min=1200X 60$=0.2 m/s所以:v vrw V y答 案:B慢,光速最快。人步行的速度约1.lm/s,自行车的速度约5m/so巩固速度单位的换算方法。三、匀速直线运动先让学生观察列车在平直路面上前进和过山车运动的图片,再让学生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1)机械运动是如何分类的?(2)什么叫作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有何特点?(3)什么叫作变速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有何特点?怎样反映做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快慢?归纳总结:学生阅读、思考。培养阅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1)机械运动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在直线运动中,按照速度是否变化,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2)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其特点是:速度应该是一个定值,即速度与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无关。所以这时不能将r=s/理 解 为 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3)物体速度改变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对变速运动做粗略研究时,可以用平均速度表示物体在某一段路程中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_8平 均 速 度 可 以 用 来 计 算,s是物体通过的某一-段路程,1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求 出 的r就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四、有关速度的计算让学生根据速度公式=7变形,得t=-到8 =诃或 V ,指出利用这些公式可以在已知速度、路程或时间当中的两个量的情况下,求出第三个物理量。例1.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2 0 0 4年雅典奥运会上勇夺1 1 0 m跨栏金牌并打破奥运会纪录,成 绩1 2.91 s。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结合例题,强调解题时,要养成先分析题意,再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了解在利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解题时,需要注意下列问题:(1)公式中的三个物理量八s、t必须是同一物体在同一过程中的三个量。(2)三个量的单位要对应。一 般 用两套单位:s、m/s为一套单位;km、h、km/h为另一套单位。常常在写已知的时候划成统一单位。(3)将已知条件代入公式时,既要代数值,又要代单位。例2.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 0 m用时6 s,后5 0 m用 时7 s,小明前、后5 0 m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学生分析、思考。培养学生规范化地解题意识。结合例题,强 调(1)涉及不同的物体,或涉及不同的运动过程,同一物理量要用上角标或下角标进行区别。例如题目中涉及两个物体的速度,我们可以分别用小及来分别表示两者的速度,与 此 对 应 用S 2来分别表示两物体运动的路程,用右、友来分别表示两物体运动的时间,一定不要乱用x、y之类的字母。(2)在解答比较复杂的运动问题时,要画出表示物体运动过程的示意图,以便更快地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提倡用列方程的方法解题。(3)求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一定要明确路程和时间的对应关系。即使是同一运动过程的不同部分的平均速度也可能不同。课堂小结(5分钟)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梳理机械运动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板书设计第 三 节 运动的快慢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1 .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2.比 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取单位时间或路程来比较它们的路程或时间。三、速度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公式:;3.单位:即m/s或 m.s-1;常用单位是km/h或 km.h-10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j 概念.2.变速鲁线运动计算公式;教学反思:第 4 节测量平均速度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承上”是因为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说“启下”是因为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体会间接测量物理量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教材设计实验来巩固平均速度的知识,练习用停表测时间,用刻度尺测长度,选用的器材比较简单,只有木块、斜面和小车,通过在斜面的中间放上铁片,用来划分两段路程,在小车或小球撞击铁片时记录时间,两段时间之和就是小车在斜面上的总路程所通过的时间。教材要求学生计算前半程和总路程的平均速度,应当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在计算中复习巩固解决物理计算题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体会说到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 明 是“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三、教学策略创设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例子,学生容易判断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也能猜想出物体速度是怎样变化的。但是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必须进行速度测量。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要测量速度,必须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测量下滑的小车在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巩固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同时让学生巩固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分析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让学生知道平均速度的数值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或不同的路程段中其大小会不同。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5多媒体播放一组视频或图片: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从房檐下落的水滴,从斜坡自动滑下的自行车等。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物体速度是否变化?怎样知道速度是如何变化的?学校即将召开秋季运动会,初 二(3)班的李老师和本班四位参加4 X 1 0 0 m接力赛跑的同学到运动场进行赛前训练。练了一会儿,同学们开始讨论:甲、乙两同学都认为丁同学跑步途中的速度越来越慢;丁同欣赏,阅读,并思考。学生容易判断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也能猜想出物体速度是怎样变化的。但是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必须进行速度测量。学生思考:只要测量出丁同学从熟悉的实例入手,引出物理问题,体现分钟学则认为甲、乙的观察都不准确,他感觉自己跑步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的。李老师看到同学们争论起来,笑了笑说:“同学们,证明自己或别人的看法是否正确,需要收集有说服力的证据才行,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证明丁同学跑步速度是越来越慢,还是越来越快的呢?”跑步的速度就容易判断了。学生观察讨论,得出:小车运动速度越来越快。要测量小车速度需要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的路程S,用停表测出小车运从生活到物理的课程理念。激起学习的兴趣如 图1,让小车从斜面滚下,观察小动速度是否改变?怎样测量小车的i车的运求度?_ 8动 的 时 间3由公式”一 可算出小车的平均速度。.图1新课教学(3W钠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实验的内容,要求学生明确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各个器材的作用和用法。交流总结: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_ S实 验 依 据 的 原 理 是 需 要 测 量 的 是 运动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主要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刻度尺的作用是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要“放好”“读对”“记全”。停表的作用是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使用停表前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使用停表的方法: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动暂停,长短指针暂时停止转动;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迅速回到零点。金属片的作用:便于测量路程和时间。1.实验前的准备指导学生将斜面调整好坡度,坡度既不能学生阅读思考并通过交流讨论其行回答。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本领。为后面的太陡,这样会使小车滑下的时间太短;坡度也不能太小,由于摩擦,小车可能无法自行下滑。还要调整好小车的运动方向,不要使它从斜面上中途滑下。做好小组内人员的分工,哪一个学生操作小车,哪一个操作停表,哪一个记录数据,要分工明确,并协调好。学生练习用停表计时,先将小车放于斜面顶端,将金属片置于斜面底端,并开始数数:“5、4、3、2、1、0”;读到“0”时操作小车的同学释放小车,负责计时的学生迅速启动停表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停表,并报出数值。应让学生练习几次,熟练以后会使测量的结果更准确些。2.学生分组实验要求按图2组装器材,注意调节斜坡坡度,小车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越长,越容易计时,测量的误差越小。按照下列步骤进行:(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把s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分组实验做好必要学生按要求操作。的准备。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体会间接测量物理量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3)根据测得的S、九利用公式 4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r,o(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g(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员所用的时间的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侬学生通过思考回答:(1)不相同因为斜面的坡度、选取路程等彳同。(2)可以根据公式:力-力进行计算。(3)因为不同口间或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一般彳同。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tx V i=S2=右2 =v2=教师巡视,随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辅导,纠正错误操作。数据展示:将几组学生填好的实验表格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对比每组的实验数据,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求得的不同路程里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讨论总结: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大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强调:求解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物体通过的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一注意对应关系。思考:(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2)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的后半段的平均速度?(3)为什么说到物体的平均速度时,必须要指明是物体在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3.填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简单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记录(一般用表格呈现)、实验结果。在实验报告的后面还可以提出问题并对本实验提出意见和建议,请同学们填写完整实验报告的内容。课堂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月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i培养学生总结归纳(1)小结(5分的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的能力。梳理机械运动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第二章声现象第 一 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二、过程与方法L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难点组织、指察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教 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教学用具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监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 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二、进行新课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生丙用鼓棒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宏亮的击鼓声.生丁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生戊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 我 们 从1数 到1 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生甲1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生乙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拨动.生丙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师生共同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vibration)产生的.师 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谜底,为我们的成功合作 鼓掌.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情绪十分高涨.想想议议麻亍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生甲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生乙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生丙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生丁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生戊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生己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生庚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师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很好.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生我们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师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生甲声音由发声体传播出去,可能沿直线传播.生乙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生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等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师刚才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medium).生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师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生意见有分歧.有的认为不需要介质,有的认为需要介质.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大家的想法.演示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同学们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生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最后直到听不到铃声.师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生随着空气逐渐进入,铃声逐渐加强.师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真空不能传声.师点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生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师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看录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soundwave).想想议议 而亍同学们已经知道固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那么,声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请同学们找出事实或实验来支持你的想法.生甲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生乙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生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生丁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师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我们已经知道了: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媒介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儿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投影问 题 1:声音在15 和 25 C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问题2:声音在25 的空气和蒸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生甲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生乙 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25 时蒸储水中的声速为1497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生丙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想想做做 而亍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第一组:百米赛跑时,测出计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s,再测出计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t,利用尸上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t第二组:测出海底的深度S,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用的时间r,利用尸空就可以算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t第三组:对着山崖喊话,测出从喊声发出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再测出喊话者距山崖的距离 S,利用尸型,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t第四组:利用声纳对着墙壁发出超声波,它会自动记录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被墙壁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共用的时间3再测出声纳与墙壁之间的距离S,利用尸交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tJ5第五组:两个同学相距较远的距离S,让其中的一位同学喊话,并记下开始喊话的时刻小当另一位同学听到喊声时,也记下听到喊声的时刻公 则利用尸-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师同学们刚才设计的方案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祝贺同学们成功的设想,课后若同学们能通过实验测出声速,就更加完美了.动手动脑学物理1.学生想出了许多办法说明桌子声是由桌面的振动引起的.方 法(1):在桌子上固定一根弹性较好的细棍,细棍顶端固定一根细弹簧,弹簧上连接一个轻质小球,敲打桌子,轻质小球也随着跳起舞来.方 法(2):在桌面上撒一些碎纸屑,用力敲打桌面,纸屑会跳动起来.方 法(3):把手放在桌面上,当用力敲打桌面时,感觉手在振动,说明桌面在振动2.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1500 k m,快车的速度也=105 km/h,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i=14.3 h%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为52=1200 k m,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速度吸=600 km/h,则喷气式客机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2=-=2 h匕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也=340 m/s,北京到上海的距离53=1000 k m,声音传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 3=0.8 h匕3.能听到两次敲打声.第一次声音是由铁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由铁管中的空气传来的.三、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四、布置作业P16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写在作业本上.五、板书设计产 生:由物体的振动(vibradon)产生声(sound乂传播:声传播需要介质(EediuE)I声速:决定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教学反思: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声音的特性.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L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