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苏教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学期全册知识点复习(含工作总结).pdf
-
资源ID:93806270
资源大小:1.55M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1苏教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学期全册知识点复习(含工作总结).pdf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个人工作总结转眼间,一个学期即将结束。回顾一学期的科学教学工作,有得有失。一学期来,我本着全面培养学生创新力、努力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为原则、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应该说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将工作以以下几方面来总结:一、学情分析:大部分人都比较勤奋好学,上进心强,学习目的明确,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观念。但仍有小部分学生学习、纪律都较松散,学习能力较弱。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听课的技巧相对欠缺。课堂上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动手实验时,常常是在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去玩,想出办法了再玩,因此学生课堂上常常表现的是玩完后,一问三不知。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本学期的科学课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要对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发展学生们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学期中从抓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种植、小实验、小调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结合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合理的运用电教媒体,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把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落实到科学教学中去,使科学教学进入到一个走进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二、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三、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 一,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形式多样,不拘泥于书面作业,多种方式交替进行,减轻学生的负担,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四、抓好常规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新教材理论知识,课堂上设计新颖、愉快的教学方法,增强趣味性,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技能。发挥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了学生乐学的兴趣。平时我细心观察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调查小结工作,针对不同性质的学生,根据其的实际情况拟订学习目标,以目标来激励学生进步。五、做好每一节课的课前准备和课后反思:自始至终做到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情,坚持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实验、探索、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对科学课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对科学进行探索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觉自愿地了解有关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从中激发学生的爱科学、爱生活的高尚情操。一位优秀合格的教师,要做到会反思,才会进步。因此,我将每节课堂教学活动中所发生的教学情况,都会进行及时反思,“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什么地方?失败在哪个环节?为什么会失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都会在活动反思中进行详细的总结,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不再发生类似的情况。六、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在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自己经验的不足,仍存在不足之处,如还有小部分学生的学习仍不够自觉,缺乏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等,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克服,使教育、教学质量更上一个新的台阶。最 新 苏 教 版 四 年 级 科 学 下 册 全 册 知 识 点 汇 总第一单元冷和热第一课冷热与温度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2、光凭感觉是无法准确判断出物体的温度的:(温度计)可以准确测定物体的温度。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拿温度计时,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上端。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要等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让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4、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由快到慢)5、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有(电子水温计)、(电子体温计)、(干湿温度计)、(红外线感应温度)等。第二课热胀冷缩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打开灯帽,将灯帽竖放在灯旁。用点着的火柴从灯芯下端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的外焰上加热。加热完成后,用灯帽自灯芯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然后取下灯帽再盖一次。2、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大)受冷时,体积会(缩小)。这种现象叫作(热胀冷缩)。3、生活中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有:圈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能够复原。夏天架电线时,电线不能拉得太紧。轮胎在夏天容易爆胎等。第三课水受热以后1、冰受热后从固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融化)。2、冰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是:融化前温度(持续上升),融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融化后温度(持续上升)。3、在一般情况下,水受热后,体积会(变大),当温度升高到(1 0 0 C)时,水会沸腾,并产生大量气泡,此时温度将(不再升高)。水沸腾时的温度叫作(水的沸点)。第四课水遇冷以后1、水蒸气遇(冷)后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做(凝结)2、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时,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3、水是在自然界中能以(液态)、(气态)、(固态)三种状态存在的物质。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且达到一定程度时,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第五课地球1、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形状变化推测地球是(球形)物体。2、1961年,人类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宇 航 员(加加林)从太空看到了地球-颗蓝色的星球。3、像地球这样,自身不发光,围绕太阳运行,且质量足够大的天体,被 称 为(行星)。4、(地球)表面有液态的水,温度适宜,是太阳系中目前唯一已知有生物,特别是有高级智慧生物的行星。5、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照片上白色部分可能是(云层、冰川);蓝色部分可能是(海洋);咖啡色部分可能是(山地、沙漠);绿色部分可能(耕地、森林和草原)。第六课月球1、400多年前,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2、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大部分是由(来自宇宙的流星撞击)而形成的。3、在宇宙中,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被称为(卫星)、(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是地球的卫星。4、世界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是美国的(阿姆斯特朗)、5、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分),缺乏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6、月球自己并不发光,但能够反射(太阳光)。第七课太阳1、太阳是一个自身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天文学家把太阳这样的星球称为(恒星)。2、(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3、太阳离地球约有(1、5亿)千米。4、阳光照射到地面上,阳光与地平面的夹角就是(太阳高度角),可以表示太阳的高度。第八课太阳钟1、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方向的变化规律是(由西到东),影子长短的变化规律是(由长变短再到长)。2、太 阳 的(位置)和(高度)决定了影子的方向和长短。3、一天中最短的影子出现在(中午)。4、古代人早就注意到太阳的移动与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有关系,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于是制造出了计时工具。这一类计时工具在西方被称为(“太阳钟”),在中国被称为(“日辱第三单元昆虫第 九 课 庞 大 的“家族”1、至今,科学家已经发现了约1 5 0万种动物,其中数量和种类最 多 的 是(昆虫),约占动物总数的8 0%。2、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多数有一或两对(翅)。3、(甲虫)是数量最多的昆虫,它们身体外部有硬壳,前翅质地坚硬,角质化。4、身边常见的昆虫有(蜜蜂)、(蝴蝶)、(蚂蚁)、(蜻蜓)、(螳螂)等。第十课养昆虫1、昆虫的一生在(形态)、(生活习性)方面会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可以通过饲养昆虫来了解它。2、蚕卵是(椭圆)形的,呈(淡灰)色,中间凹陷。刚出壳的小蚕,全身乌黑,布满细毛,形似蚂蚁,因此叫(蚁蚕),只有两三毫米长。3、蚕的一生分为(蚕卵)、(蚕,即幼虫)、(蛹)、(蚕蛾,即成虫)四个阶段。第十一课探究昆虫的奥秘1、除了通过观察、分析和整理观察日记,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昆虫更多的奥秘。2、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3、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实验设计要(合理)。第四单元繁殖第十二课用种子繁殖1、种子是有(生命)的。一粒种子就是一个新生命,只要落在适合的环境里,它就能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新的植物。2、蚕豆是(双子叶)植物,种子是由种皮和胚组成的,胚包括(胚根)、(胚芽)和(子叶)。3、玉米是(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胚由(胚乳)、(胚根)、(胚芽)和(子叶)构成。4、无论种子怎么摆放,发芽后总是根(朝下),芽(朝上)5、有(空气)、(适当的温度)和(水),种子才能萌发。第十三课用根、茎、叶繁殖1、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外,还可以用(营养器官)来繁殖。2、宝石花、芦荟是用(叶)进行繁殖;胡萝下、红薯是用(根)进行繁殖;吊篮、菊花是用(茎)进行繁殖。3、人们利用有些植物的根、茎、叶在自然条件下就能够进行繁殖的特性,创造了(杆插)和(嫁接)等人工营养繁殖的方法。第十四课动物的繁殖1、在自然条件下,大多数动物通过(雌雄结合)产生后代。2、动物的繁殖包括(求偶)、(交配)、(生产)以及(哺育)等一系列复杂的行为,这些行为都是动物与生俱来的本领。3、动物求偶的方式多种多样,如(雄蛙鸣叫)、(孔雀开屏)、(角马搏斗)、(弹 涂 鱼“跳舞”)等。4、像鱼和鸟那样产卵或下蛋的繁殖方式叫(卵生)。像人、马、猫等哺乳动物那样直接生出小动物的繁殖方式叫(胎生)。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第十五课生物与非生物1、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2、所有的生物都会生长变化,会繁殖、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几乎都需要水、空气、温度、阳光。3、生物的生存离不开(非生物)。第十六课动物的庇护所1、和我们人类一样,动物也有自己的家,如(松鼠的洞)、(燕子的窝)、(黄鳍的穴)、(蜜蜂的巢)等。2、大自然为植物提供了生存所需要的水、空气、温度、阳光和土 壤,还为动物提供安家所需要的(各种材料)。3、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第十七课环境变化以后1、生物要依赖(环境)生存,大自然中的非生物因素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为应对某些变化,生物有自己适应(环境)的方式。2、当季节更替时,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很多,如(雷鸟会变换羽毛颜色)、(北极狐的毛色和毛量会发生变化)、(麻雀的脂肪和毛量会发生变化)、(秋季一些树木的叶子会变黄、飘落)等。3、自然环境在不停地发生变化,有缓慢的、有规律的(气候变化),也有急速的(天气变化),还有海啸、火山喷发、陨石撞击这些(灾害性事件)o4、环境的变化,除了自然原因以外,还有(人为)原因,如(砍伐森林)、(城市扩张)、(工业污染)、(海洋污染)等。当生物无法适应环境变化时,等 待 它 们 的 只 有(死亡)5、有些鱼类需要在不同的水域进行周期性的迁徙,以保证它们的正常繁殖或越冬,这 种 行 为 被 称 为(涧游)。鱼道是供鱼类涧游通过水闸或大坝的(人工水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