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新版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pdf
-
资源ID:93806370
资源大小:23.80MB
全文页数:17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2023新版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pdf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新版)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二 单 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 三 单 元 角的初步认识第 四 单 元 表 内 乘 法(一)第 五 单 元 观 察 物 体(一)第 六 单 元 表 内 乘 法(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第 八 单 元 数学广角一一搭配(一)第九单元总复习课题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1.联系生活实际,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直观且有效的学习手段,也是 课程标准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节课的设计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通过测量物体的长度等具体操作活动,使学生建立1厘米长度表象。通过体验认识一一动手操作一一应用,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知数学活动对学习数学知识的有效性。2.建立1厘米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注重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借助观察尺子、图钉等实物,通过不断感知、思考、测量、判断和验证的活动过程,加深1厘米的表象,逐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3.练习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活动中,通过全面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学习,全面巩固新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变枯燥为有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学习目标L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作用。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同时,尝试地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初步学会用尺子量长度是整厘米物体的长度。3.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认识测量单位。4.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合作意识,探索并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习重点1.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测量物体的方法。2.能正确灵活地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学前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尺子学具准备:学生尺图钉小正方体油画棒铅笔课时安排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1.了解长度单位的产生过程。(1)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 例1上半部分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2)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 例1下半部分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1.(1)发挥想象,各抒己见。明确:情境图中的人用伸开双臂的方法来测量石头有多宽。(2)观察、讨论、汇报。明确: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单位去1.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标准去量。2 .填一填。用“挂”量课桌面的长,老师量的结果是3挂,而我们量的结果是5挂,这是因为长度单位(不 统 一)的 原 因。3.用H估一估。一、引入图,想一想,古代的人们测量物体的长度。新课。最初是用什么方法进行测量的?2.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引导学生用“挂”2.(1)实际操作,测量课桌的长。(2)小组内交流。发 现1:虽然测量的都是课桌面的长,但是结果不一样。大 约(5)个U长。4.量比较短的物体时,通常用厘米作单位。5.观察尺子填空。作单位,量自己课桌的发 现2:有的同学手大,有的i|iiii|iiii|iiii|i|i|iiiq iiii|iiii|in i|iih|o Icm2 3 4 5 6 7 81长。同学手小,所以测量的结果(1)尺子的亥度从 0“至卜 3(2)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测量结果,想一想,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就不一样。是3厘 米,从“1”到“6”是5厘米。(2)尺子的刻度从“2”到“5”1.认识尺子。1.根据生活实际,各抒己见,是3厘米,从“7”到“4”是畅所欲言:说说你在生活见过的尺子有:刻度尺、半3厘米。中见过的尺子。尺、皮尺、卷尺等。(3)在尺子上从刻度2到刻二、自主2.课件展示各类在生活2.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尺度5是3厘米。探索,体验新知。中用的尺子。它上面都有子上有:长短不一的刻度线,6.看一看,铅笔长几厘米?什么?有数字、而且是从小到大连r w n T n T T jT T T T n T n T T n j T jn n n fflin n iT T n0 lcm2 3 4 5 6 7 8 13.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认续的数字。答:8厘米。识刻度、刻度线,知道厘米 用“c m”表示。3.观看课件演示,倾听老师的介绍,理 解0刻度、刻度7.量一量,连一连。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厘米。4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找到 1 厘米。(2)还有哪段是1 厘米?你还有什么发现?(3)引导学生在尺子上分别找出3c m、6 c m、7 c m。(4)小组学生动手测量小正方体的边长、图钉的长,自己动手画出1 厘米。(5)引导学生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5.用厘米量。活动:估一估,量一量油画棒、数学课本和文具盒的长度。线及c m 表示的意义。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4.(1)同桌交流得出:先找到刻度“,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 厘米。(2)观察、交流。生 1:0 1,2,2 3都是1 厘米。生 2: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都是1 厘米。生 3:有几个大格,就有几厘米。(3)先独立完成,再同桌交流,全班汇报。(4)动手测量、交流。得出:小正方体的边长、图钉的长大约都是 厘米。(5)交流、汇报。食指的宽度、一颗花生米的长、田字格的宽、橡皮的厚度大约都是1 厘米。5.小组内交流,动手测量验证估测结果,小组代表汇报测量方法。课桌高1 5厘米铅笔长(8川!米手掌 宽/、6()厘米8.选一选,大约是1 厘米的画“V工(1)食指的宽度。(J)(2)图钉的宽度。(J)(3)书桌的高度。()(4)磁带盒的厚度。(V)三、巩固练习。1.讨论:小明想测量一把小刀的长,可他只有一把断尺,没 有0刻度,他该如何测量?2.小 华想用串珠做一个手链,但必须知道手腕一圈的长度,用尺子量怎么都不方便,你能帮小华想个好办法吗?1.小组交流、汇报、总结:把小刀的一端对准断尺的任意一个较小的刻度,再看小刀的另一端对准了哪个刻度,用较大刻度减去较小刻度,就得到这把小刀的长。2.交流、汇报:办 法1:可以用纸条绕手腕一圈,然后量出纸条的长度就行了。办 法2:也可以用绳子先量手腕的长度,再量绳子的长度,就得到数据了。办 法3:可以用皮尺量。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四、课堂总结。1 .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2 .布置作业。1 .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2 .自由谈一谈。五、教学板书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1厘 米荷 中“甲叫,”甲叫”,甲”野 甲 叫”叫”1”1”|.”甲”甲,|0 lcm2 3 4 5 6 7 8、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应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六、教学反思认识厘米时,让学生拿出尺子,帮助学生认识尺上的刻度及实际长度。让学生先测量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这个手指的宽度,通过这样的方法帮学生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再让学生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东西跟这根手指的宽度是差不多的,以此来巩固他们对1厘米长度观念的认识。在让学生实际测量纸条以及其他物体的长度时,虽然我强调了测量时要把物体的左端对准“0”刻度,从0、从有刻度的地方开始量,但还是有几个学生没有对准,量得不准确,这是我以后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点评和总结: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认识米和用米量”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进行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基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地探究新知、感受新知和运用新知,灵活、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1 .自主探究、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创设学生用小尺子测量黑板长度的情境,有意给学生设“难。让学生在动手测量的过程中体会到用尺子测量黑板的长很困难,从而引起认知的冲突,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探索、创造的欲望,使认识米尺成为一种精神需要,在思维的碰撞中体会到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2.开展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1米”的正确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单位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并能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巩固初步建立起来的“米”的表象,为估计、测量以及培养数感积累活动经验。学习目标1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了 解“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 立1米的长度表象;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 0 0,会简单的换算;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会估测较长物体的长度。2.让学生经历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 知1米的实际长度。3.积极愉快地进行操作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重点1.建 立1米的长度表象,掌握用米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2.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联系,知 道1米=1 0 0厘米。学前准备教具准备:课 件1 8厘米长的刻度尺米尺学具准备:刻度尺米尺绳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创设情景,激趣生疑。课件动画播放一一学生用小三 角 尺(约1 0 c m)量黑板长的搞笑场景。师:你看后有什么想法,请跟大家交流一下。预设:我感觉动画中的同学测量黑板的长用的时间太长,测量结果很不准,感觉很麻烦。1.填一填。(1)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2)食指宽大约1厘米。(3)下图中的蜡笔长(4)厘米。f n 11II1111111(11;3 4 5 6 7 8二、自主探究,理解释疑。1.动手测量,释疑。(1)用课前准备的长约1 2 cm的三角尺测量黑板的长,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2)交流测量过程、质疑。2.导入单位“米工量比较长的物体,像黑板的长,通常用比“厘米”高级一些的单位一 一“米”作单位。补 充:米 可 以 用 字 母“m”表z j s o1.(1)小组代表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汇报。(2)交流测量过程,质疑:生L这把尺子太短,量黑板太麻烦。生2: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吗?我想用尺子量。(老师纠正:应该是高级一些的单位)2.明确单位“米”及用字母“m”表示。2.填一填。(1)从尺子的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2)从尺子的刻度2到刻度5是3厘米。(3)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 字 母m表Zj O3 .1米=(1 0 0)厘米1 0 0厘米=(1)米6米=(6 0 0)厘米5 0 0厘米=(5)米4米=(4 0 0)厘米3 0 0厘米=(3)米三、实物体验,感受新知。1 .认识米,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1)出示米尺,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学生尺和米尺,看看米尺有什么特点。(2)用尺量一量,看看米尺上一个小格有多长。(3)用尺子量一量或者数一数,你发现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 米=1 0 0 厘米)2.用米量。(1)实际体验:1 米到底有多长?组织学生互测臂展长度。(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绳子的1 米、2 米给大家看。(4)自愿用米尺测黑板的长和宽,感受与用学生尺测量的不同。1.(1)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汇报:米尺上的刻度是 1 0、2 0、3 0.o(2)比较、测量。发现:米尺上一个小格是1 厘米。(3)小组分工,测量、数出1 米里面有多少个厘米。得出:1 米=1 0 0 厘米2.(1)同桌合作,动手测量臂展长度,感知1 米的实际长度。(2)互测身高,在 1 米处贴上标签,感知身高比1米高出或少了多少。(3)小组活动,各组对比,看看哪组测量的数据最准确。(4)学生自愿测量后汇报结果,说感受:用米尺量黑板的长方便、准确、速度快。4 .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1)我们的教师宽约6(米)。(2)黑板长约3 (米)。(3)小明身高1 2 6(厘米)。(4)课桌高7 0 (厘米)。(5)教室门高2 (米)。5 .估一估,填一填。狗熊高约(1)米。小狗高约(2 0)厘米。四、巩固练习。1 .小组合作:测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2.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 米?再动手量。1.动手测量,小组内交流测量结果。2 .根据形成的“米”的表象找实例,并测量。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五、课堂总结。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2.布置作业。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2 .自由谈一谈。六、教学板书1.1米=10()厘米*,川以田守却.,,方2.不 可 以 用 子 句m表小七、教学反思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节课中,渗透了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建 立 1 米的长度观念,知 道 1 米=100厘米。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学会实际操作的方法。在 建 立 1 米长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 知 1 米的实际长度,形 成 1 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师点评和总结:课题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1.让学生成为探索新知的发现者。线段的特点是通过学生活动、观察,由他们自己发现的。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学到新知识,学会解决问题,而且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2.让学生成为生活大课堂的验证者。日常生活中有大量能触发学生探究思维的问题。通过让学生找生活中的线段,关 注“身边事”“身边物”,激发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身边问题。3.让学生成为成功的体验者。问题的挑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用正方形纸创造了线段,用线段设计了有趣的图形,品尝了成功所带来的甘甜。学习目标1.能认识线段,会用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用尺子测量线段的长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会数线段的条数。2.亲身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认识线段、测量线段、画线段、数线段的过程。3.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明白数学产生于生活,应用于生活。1.认识线段的特征,能用尺子画线段和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2.建立线段的表象,会分辨线段。学习重点学前准备教具准备:P P T 课件红领巾长方形纸方桌面学具准备:细线学生尺长方形纸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1 .播放课件:两只小猴正在争论,都说自己撕下的纸条长,裁判小松鼠也为难了,看着两条蜷弯曲的纸条,不知判谁赢,你能说说小松鼠为什么为难吗?2.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L学生自由发言:因为纸条是弯曲的,不好比。2.动手操作,作出长短,小组内1.小兰用米尺量黑板的长,正好量了 4 次,黑板长(4)米。2 .你能看出下面哪条线长吗?在长的线段后 打“J(一、引入新课。细线,同桌相互比一比两根线的长短。3 .谁能介绍你们是怎么比的?4 .导入新知:这根拉直的交流结果。3 .学生:先把细线的一端对齐,然后把线拉直,再看另一端。4 .倾听教师的描述,明确学习内容。(V)3.指出下面哪些是线段,在()里画“J”。线,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有()(V)工、关线段的知识。(V)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1.在操作中感知。请一位同学把一条线段拉成各种形状,引导学生观察、感知是不是线段,并说明原因。1.观察,回答提问。(1)是线段,两只手捏住了两端,而且中间还是直的。(2)是线段,是倾斜的线段。(3)不是线段,尽管是用手捏4.填一填。(1)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2)两点之间可以画(-)条线段。-形状:(2)-(3)2.观察发现:课件展示几条长短不同的线段:请认真观住线的两端,但是线没有拉直。线段应该是直的,而这条线是弯的。5.数一数,图中有(10)条线段。察,你发现线段是什么样子的?3.举例说明线段。(1)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线段。(2)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看成是线段。4 .教学画线段。(1)引导学生画线段。(2)组织学生画指定长度的线段。(3)组织学生画一条和已知线段等长的线段。2 .交流发现:线段要画直,在线的两头各点上一个点表示端点,也可以用两个小竖表示。3 .找线段,并汇报。(1)生 1:作业本的一条边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生 2:两块瓷柄中间的缝儿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2)全班交流:一根直的木棍,织毛衣的针等都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4 .大胆动手尝试。(1)动手画线段,并汇报是如何画出线段的。(2)尝试画出线段后,小组内展示、交流,并汇报:用左手按住尺子,使它不动。从尺的刻度0 开始画到刻度3的地方,再画两个小竖,就画成了一条长3 厘米的线段。(3)尝试画线,交流画法:应该先测量,再画线段。口6.画一画。(1)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2)画一条比7厘米短 2 厘米的线段。(3)画一条比2厘米长 4 厘米的线段。答案:L F 3 厘米(2)L 11F 5 厘米(3)L 一1一1-1 一 6 厘:长三、巩固练习。1.找、折线段。(1)出示一条平铺的红领巾,一张长方形的纸,一张方桌面,提问:这些物体上哪里可以看成是线段?(2)你能用一张纸动手折线段吗?2.我是设计师。用线段设计一个你最喜欢的图形。1.(1)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指一指、说一说自己找到的线段。(2)学生折纸,并交流汇报折痕就是线段。2.用线段设计图形,展示图形。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四、课堂总结。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2.布置作业。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2.自由谈一谈。五、教学板书 1 .线段是 直 的。认 识 线 段 和 量 画 线 段1 2.有2个 端 点。1*3.线段 是 有K有 短 的。六、教学反思在整节课的环节设计上,我通过“拉线段一一找、折线段一一画线段一一数线段一一连线段 五步来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认识、理解直至掌握线段。这样的设计师完全符合教学的认知规律,也十分切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的。不管是教学的细节,还是教学的环节,也不管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如果我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敏锐地抓住教学的契机,并满足学生真实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堂课就应该能更精彩。一堂课是由许许多多的教学细节与教学环节构成的,而课的成败,也恰恰体现在这些教学细节与环节的设计与处理上,对于我的课堂而言还需从细节上认真把握。教师点评和总结:练习课学习目标会统一长度单位,会认识厘米、米,会认识线段和解决问题。学习重点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 道1米=100厘米。学前准备教具准备:P P T 课件学具准备:计算器刻度尺米尺细线教学环节导案达标检测知 识 点 1:认识厘米、米。L.量一量下面纸条的 度。()厘米分析:纸条一端在0 c m 处,另一端在6 c m 处,所以长度为6 c m。答案 6 c m1.看一看,铅笔长()厘米不。J,闻“用”皿”则篇“皿,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i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0 1 厘 米2 3 4 5 6 7 8|iiii|iiii|iiii|illipiii|ilil|iiii|ilil|iiii|liHpiil|iiii|iiii|iiii|iiii|iin答案:8知识点2:认识线段。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 1 题。2.指出下面哪些是线段。分析:线段应该是直的并且有2个端点。答案:第 2个和第3个是线段。2.下面的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O/O答案:4 5布置作业1 .完成教材第6 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7 页“做一做”。课堂总结1 .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2 .谈一谈身边物体的长度。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2 .自由谈一谈。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教学反思本节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 .以情境入手,贯穿始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本节课中,还重视了对解决问题的相关练习,利用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点评和总结:课题解决问题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1.从描述生活中熟悉事物的长度入手,进一步巩固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上课开始,先让学生用手画1厘 米 和1米有多长,通过学生的活动和交流,进一步让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实际长度得到认知。接着让学生描述尺子、身高等自己熟知的事物的长度,培养学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估测的意识,增强学生的估测能力,为判断旗杆的高度作好铺垫。2.以旧知作铺垫,在探究中实现知识迁移。在复习过程中比较13厘米和13米的长短,让学生明确13米长、13厘米短。然后引出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问题的解法。由于有了复习题的铺垫,学生很自然就找到了参照物,使旧知到新知的迁移水到渠成。学习目标1.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能运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及参照物的方法,解决简单的估测物体长度的实际问题,会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2.积极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学习活动,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能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3.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学习重点1.理解并掌握单位和数据相结合的判断方法。2.学会借助参照物进行判断和估测物体的长度。学前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尺子学具准备:学生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引入新课。1.话说光头强当了“护林员”,镇长为了对他表示嘉 奖,特 别给他定做制服,电话询问他的身高,光头强说:“本人标准身材,体 重7 0千克,身高1 7 0米。”镇长听后差点笑掉大牙。你能说说为什么吗?2.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3.你们知道1 3厘 米 和1 3米哪个长吗?为什么?1.学生交流、讨论、自由发表看法:学 生1:光头强身高1 7 0米,太高了吧!学 生2:姚明的外号叫小巨人,只 有2米多,光头强有几十个姚明那么高。学 生3:我们教室长不足1 0米学 生4:光头强身高1 7 0厘米才对。2.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并说自己的身高相当于几个尺子长。3.独立思考,回答问题。学生:1 3米长,因为我的身高是1米多,1 3米 都 有1 0个我那么长了,1 3厘米还没有尺子长呢,所 以1 3米长。L填空。(1)6 米=(6 0 0)厘米(2)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 用(米)作 单 位。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2.在O里填上“”、“”或a _,一 O3米3 0厘米8 0厘米7 9厘米1米=1 0 0厘米2 9 5厘米3米3.判断。(对的画“J”,错的 画“X )(1)小华今年读二年级,他的身高是1 2 8厘米。(2)1米长的绳子比1 0 0厘米长的绳子短。()(3)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1 .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旗杆是1 3 厘米还是1 3 米,并说明理由。(1)组织学生讨论、交流。(2)师生共同小结确定长度单位的方法。想一想:旗杆确实是1 3米高,大家分别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判断的呢?2.新知应用。完成教材第7 页“做一做。说一说你是怎么确定长度单位的。1.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1)学生1:我认为旗杆是1 3米。因为我有1 米多高,旗杆比我高,所以应该是1 3 米。学生2:我也认为是1 3 米。因为我的尺子是2 0 厘米,1 3 厘米比2 0 厘米短,旗杆比尺子高,所以应该是1 3 米。(2)学生对比、交流后明确:都是先找到一个参照物,然后用参照物和旗杆比较,最后得出正确答案。今后在确定某个物体的单位时,就可以用找参照物的方法。2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汇报自己的想法。段,从尺子的刻度1 开始画到刻度8。()(4)爸爸的身高是1 7 8 米。()(5)一座楼房高2 0 米。(V)(6)一张桌子长1 厘米。()(7)小明的手掌宽8 厘米。(V)(8)一个杯子高1 0 厘米。(V)4.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一把凳子大约高(B)oA.42米 B.4 2厘米(2)一棵树大约高5 (A)。A.米 B.厘米三、巩固练习。1 .完成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 8 题,并说一说自己的理由。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小明身高12 0()。黑板长3()0手指宽为1 ()o一本书厚约1 ()o手掌宽约8()。操场长为6 0()。1 .独立完成,并交流判断的依据。2.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做法。小明身高1 20 (厘米)。黑板长3 (米)。手指宽为1 (厘米)。一本书厚约1 (厘米)。手掌宽约8 (厘米)。操场长为6 0 (米)。课桌高约6 5 (厘米)。一条跳绳长2(米)。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课桌高约6 5 ()。一条跳绳长2()。四、课堂总结。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2.布置作业。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2.自由谈一谈。五、教学板书1.单位和数据相结合。2.借助参照物。1 3厘米V 1 3米,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 3米。六、教学反思这部分知识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因此,我在教学中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会选择用厘米还是米作长度单位。特别是运用孩子感兴趣的身边事物,很多孩子都很有热情,学习劲头高,学习效率也高。确实,这节课看起来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直尺和窗外的电线杆比、用铅笔和教室门的高度比等等,还有大量的估测活动,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教师点评和总结: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单元第二单元课型新授课时第1课时总 第 课 时教学目标L掌握两位数加一 位 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竖式计算,提高计算能力。2.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教学重点掌握竖式的算理和规范的书写格式。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算理和规范的书写格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修改调整一、谈话导入(出示单元主题图。)今天可真热闹,光明小学的同学们要去参观博物馆,同学们请看图,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让学生看图说。生1:每个班由2名老师带队。生2:二(1)班 有3 5人。生3:二(2)班 有3 2人。生4:二(3)班 有3 7人。生5:二(4)班 有3 4人。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问。)教师引导: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二、探究新知1.尝试列式。要求“一共多少人?,我们先要知道哪些条件?在小组里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再和全班同学说。学生:二(1)班的学生人数和带队老师的人数。提问:你能找到这些已知条件吗?二(1)班3 5人,带队老师2人。求一共多少人,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3 5+2=o)追问:3 5加2等于多少呢?2.领悟算理,巩固拓展。(1)交流口算方法。你能口算吗?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摆一摆。指名说口算过程,结合摆小棒,边说边摆。学生互相说,教师巡视指导。指名上台演示。教师小结:3 5 有 3个十和5个一,摆 3 捆小棒是3 0,5 根小棒是5,再拿2 个一,和 5 个一合起来就是7 个一,合成3 个十和7个一,所以3 5 加 2等于3 7。(2)用计数器拨。十位上拨3 个珠子,个位上拨5 个珠子来表示3 5,再把2 个珠子拨在个位,合成7 个一,合起来就是3 7。追问:“2”为什么拨在个位上,拨在十位上可以吗?(不可以。它是个位数。)(3)竖式计算。这样的算式也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根据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到:十 个 十个十个3 5 -3 5 _ _ _3 5+2 +2+273 7教师:边讲解边板书:先写“3 5”,在 3 5 的左下方写“+”,再写“2”,再画“一一”(等号线),最后在等号线下面写出得数。追问:“2”写在什么位上,和哪个数对齐,为什么不和十位上的“3”对齐?教师指出:2是个位数,个位与个位对齐。计算时,把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注意竖式的书写格式,严格要求数位对齐,等号线用尺子画。请学生自己写竖式,指名在投影仪上展示,集体订正,其他学生同位互查。三、反馈完善1.练一练。(1)完成教材第12 页“做一做”第 1题。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课本上填写。集体交流:32+6 列竖式时6 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2 4+3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5+4 3列竖式时,5 在什么位置,和 4 3中的哪个数对齐,为什么?(2)完成教材第12 页“做一做”第 2 题。学生独立看图列式计算,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2.判断对错。5 3+2 0=5 6 3+4 6=7 6 4+2 5=6 55 3 3 4+2 +46+255 6 7 6 6 5学生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强调:列竖式时,个位与个位对齐。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 补【教后反思】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单元第二单元课型新授课时第2课时总 第 课 时教学目标1.结合直观演示初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和从个位加起的算理列竖式计算的。2.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教学难点列竖式计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修改调整一、谈话导入(多媒体出示例2情境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二(1)班 35 人,二(2)班 32 人。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让学生提问,教师板书:二(1)班 和 二(2)班一共多少人?追问:要知道两个班共有多少人?怎样列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5+32=)二、探究新知1.这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你能计算吗?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计算“35+32”,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用摆小棒的方法或是用竖式计算或是口算。2 .交流算法。(1)先请摆小棒的学生边摆边说计算过程。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口算时应注意什么?(从个位加起,注意:相同数位相加要对齐。)为什么把5根小棒和2根小棒合起来?(它表示5个一和2个一,合起来是7个一。)为什么把3捆 和3捆合起来?(表 示3个十和3个十,合 成6个十。)结果是多少?(把6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6 7。)(2)竖式计算。让学生试着写一写。教师巡视,指名学生展示演算过程。课件演示笔算过程。十 个 十 个3 5 -3 5 _ _ _+3 2+3 27十 个3 5+3 26 7教师追问:为什么3 和 3 对齐,5 和 2对齐?(两个3 都在十位上,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对齐,5和 2在个位上,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对齐。)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个位,再算十位。)引导: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学生交流,尝试归纳。教师小结: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3.练一练。判断对错。5 4+3=8 4 6 2+2 4=8 6 4 5+14=9 55 4 6 2 4 1+3+24+548 4 8 6 9 5学生自主判断,并说明理由。教师指导: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个位和个位对齐。要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上,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上。三、反馈完善1.算一算。(完成教材“练习二”第 1题。)让学生看题,直接写出得数。集体交流,说说计算方法,交流得数是否正确。2 .列式计算。(完成教材“练习二”第2 题。)学生列式计算,重点检查9 2+4、3+4 5、13+7 2 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 补【教后反思】课题进加位单元第二单元课型新授课时第 3 课时总 第 课 时教学目标L利用情境图和动手摆小棒,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笔算进位加法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法则。2.正确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体会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的法则。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修改调整一、谈话导入算一算:6 5+3 2=5 2+3=3 4+2 0=请学生用竖式计算,集体订正。请学生说说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二、探究新知1 .教师出示教材例3 情境图。(1)提出问题: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要求一共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引导得出:把两个班的人数相加。(2)谁能列算式?学生集体回答。(教师板书:3 5+3 7=)(3)怎样计算3 5+3 7?可以选择摆小棒、竖式计算或口算,请学生在小组里用小棒摆一摆,再说一说。2 .指名回答,交流算法。(1)请摆小棒的学生回答。提问:5 根和7 根合起来超过1 0 根怎么办?引导学生发现:1 0 根可以捆成1 捆。(2)请列竖式的学生回答。提问:你在列竖式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困难?从哪一位加起?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改正的?结论是什么?结合小棒与列竖式讲解:3 5 是 3 个十和5 个一,3 7 是 3 个十和7 个一,我们把5 个一和7 个一合起来,发现满十了。把 1 0 根捆成1 捆就是1 个十,还有2个一。因此,在写竖式时,5+7 等于1 2.满十了,在写得数1 2 时,在个位写上个位的2,满的十,进到十位,就是满十进1,再把这进上来的一个十和原来的6个十合起来就是7个十。教师示范列竖式的书写格式,并板书:|3 5|3 51+3,7 -|+3,7|2|7 2个位上5加7得1 2,向十位进1,个位写2。(3)请口算的学生回答。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口算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回答时教师注意引导:个位相加满十了,要把这个十放在哪位上?(向十位进1。)3.比较小结。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时,要注意什么?小结:笔算加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再相加;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三、反馈完善刚才我们计算 了 二(1)班 和 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现在,我们一起出发,去数学王国解决实际问题。第一站:我能算。(完成教材第1 4页“做一做”)边计算边思考书上提出的问题。第二站:快速写得数。(完成教材“练习二”第4题)出示竖式,让学生直接写得数,并说说算法。交流反馈,检查学生进位情况。第三站:啄木鸟捉害虫。(完成教 材“练习二”第5题)判断小树上算式的对错,说说哪些树“生病”了,找出原因,帮小树治病。学生先独立计算。教师指名改错,并说一说错在哪里。提醒学生在计算时不要犯同样的错误。第四站:趣味算式。(完成教材第1 4页“做一做”图框中的题)1 8 2 7+8 1 +729 9 9 9你发现了什么秘密?能接着写几道算式吗?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 补【教后反思】课题练习二单元第二单元 课型 练习 课时第4课 时 总 第 课 时教学目标进一步熟练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笔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笔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修改调整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列竖式计算,谁能说说,列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这节课我们要检测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情况,看谁掌握的最牢。二、师生互动1.出示教材第1 5页第3题。出示表格,小兰喜欢收集邮票,这是她收集邮票的种类和数量。(1)风景邮票和人物邮票共有多少枚?让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列式解答。你是怎么算的?说说计算方法。(2)动物邮票和建筑邮票共有多少枚?让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列式解答。(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2.出示教材第1 5页第6题。想一想:2 6+4 8=口4中的口里应该填几?为什么?小结: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 十 位 进1,十位上两个数加起来要再加1。让学生思考,再填数。3.出示教材第1 6页第8题。比较算式的大小。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让学生说说各自的想法。小结方法:观察算式左右两边有没有相同的数,相同的数加上的数大,算式的得数就大;相同的数减的数大,算式的得数就小;没有相同数的算式的比较,我们要通过计算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4 .练练手。(1)出示教材第1 6 页第7 题。看图,算出飞机上的算式的得数,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2)出示教材第1 6 页第9 题。小白兔采蘑菇,看谁采得多,采得快。学生完成后教师讲评,给予适当的鼓励。三、综合练习1 .完成教材第1 6 页第1 0 题。出示卡片:算出每张卡片上的两个数的和。2 .完成教材第1 6 页第1 1 题。(1)怎样求一共要用多少钱?(用加法。)(2)小玲有5 0 元钱,可以买哪几样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