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答案.pdf
-
资源ID:93811672
资源大小:16.97MB
全文页数:10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答案.pdf
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分析一、教学内容: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 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一一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二、教学目标:1 .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2 .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3 .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 8 0。4 .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6 .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7 .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8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三、教学重点难点1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2.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难点。四、教材的编写特点1 .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2 .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3 .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5 .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情 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教学进度1、四则运算.(6课时)1.加法的意义2.减法的意义3.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4.乘法的意义5.除法的意义6.解决问题2、观察物体.(2课时)1.观察1个几何组合体2.观察3个不同的几何组合体3、运算定律.(11课时)1.加法运算定律2.乘法运算定律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0课时)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3.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4.小数与单位换算5.小数的近似数整理和复习5、三角形.(4课H寸)6、小数的加法和减法.(6课时)1.小数加减法2.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律推广到小数7,图形的运动(二).(4课时)8、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6课时)1.平均数2.复式条形统计图营养午餐.1课时9、数学广角鸡兔同笼.(4课时)10、总复习.(4课时)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材分析(-)教材说明: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己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其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 的运算。(二)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三)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四)教学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五)教学建议:本单元中一个新的亮点就是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目标中学生既要掌握运算顺序,又要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步骤。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运算基础,因此建议:1、以应用题型为经,以运算顺序为纬。视学生情况,各有侧重。2、加强基础运算,保证计算的正确率。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第一课时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23 页 例 1 与“做一做”,练习一第卜5 题。课标要求: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分析: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二次备课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其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学情分析: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在一到三年级时己经学习了较多关于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能初步理解混合运算的作用,体会运算顺序。在第二学段本册的教学内容中,学生已经具备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基础,能够较好的理解比较抽象的运算顺序,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教学目标:1 .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2 .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3 .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引导法与尝试练习法教学媒体选择: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从华宁到江川长2 9 千米,从江川到玉溪2 1 公里,从华宁到玉溪长多少千米?根据以上已知条件,如何解决问题?修改已知条件,尝试解决问题。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教师活动:过渡语:导学里的第一步应用的是什么运算?1、理解加法的意义。出示例1 (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 1 4 k 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 1 4 2 k 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8 1 4 +1 1 4 2 =1 9 5 6 或 1 1 4 2+8 1 4 =1 9 5 6师:为什么用加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二次备课2、理解减法的意义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教师活动: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加 数+加 数=和 被 减 数 一 减 数=差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出示:814+1142=1956814=1956-11421142=1956-814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和=加 数+加数加数=和一另一个加数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出示:800-350=450800=450+350350=800450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一差6.练 习“做一做”学生活动:借助导学小组尝试解决例题1 中的问题,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四、总结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二次备课作业设计二次备课1、口算。2 7 4-3X 73X 6 +92 5 4-5 X 84 5+8-2 36 34-7 X 82 4-8+1 02 8 4-4 X 735+2 4-1 24 8 4-8 4-92、一箱橙汁4 8 元,芳芳要买三瓶,共需付多少元?板书设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 1 4 k 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 1 4 2 k 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2)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两道减法应用题。(3)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加 数+加 数=和 被 减 数 一 减 数=差加数=减数=第 2 课时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5 6页例2、3与“做一做”,练习二第1 5题。课标要求:1 .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2 .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教学目标: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2 .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3 .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4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教学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引导法与尝试练习法教学媒体选择: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二、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导学里的第一步应用的是什么运算?前面我们学习了加减的混合运算,今天我们来探究乘除1、乘法的意义出示例2(1)用加法算:3+3+3+3=12用乘法算:3 X 4=12师:为什么用乘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2、理解除法的意义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出示例2 (2)(3)(1)问:与 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列式计算:12 4-3=4 12 4-4=3(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引导学生观察:第、与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概括:积=因 数 X因数一个因数=积+另 一 个 因 数.(板书)引导学生观察第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 除 数+除 数 除 数=被 除 数+商 被 除 数=商 又 除 数二次备课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4、做一做5、教学例3.关于0在除法中的特性,启发同学想: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得什么数?引导学生自己举例。老师提问:为什么相除的结果都是0?教师强调: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才得0,所以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商都是0.学生讨论: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教师说明:如5 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5.0+0不可能得到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三、课堂巩固。完成练习二1-3题。二次备课四、总结、布置作业 练习二4、5题。板书设计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 数X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因数=积+另一个因数.被除数=商义除数任何数加上0还是0。任何数乘0都等于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两个不等于0的相同数相除,商一定是1。0不能做除数。作业设计:1、口算100+0=0+568=0X78=0+23=128-128=0+76=235+0=54-0=99-0=49-49=0+319=0X29=36+0=0+68=0X68=0+28=128-0=04-36=25+0=99-0=49-49=0+39=0X9=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203-1344-2 28+120X8 9 7-1 2 X 6+4 3 2 6X 4-12 5+53、解决问题。(1)同学们植树,四年级140人,每人植树2棵;五年级120人,每人植树3棵。这两个年级一共植树多少棵?(2)果园里有苹果树4 8棵,桃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2倍,梨树的棵数比苹果树和桃树的总数多12棵。果园里有梨树多少棵?第3课时课题:带括号的四则运算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9页例4与“做一做”,练习三第1-3题。课标要求:通过学习,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引导法与尝试练习法教学媒体选择: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二、新知探究出示例 4:964-12+4 X 21、说说运算顺序。2、如果在964-12+4X 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 成964-(12+4)X 2,运算顺序怎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964-(12+4)X 2=96+16X 2=6X 2=123、如果在96+(12+4)X 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变成另一个算式964-(12+4)X 2 ,运算顺序怎样?(学生活动:观察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964-(12+4)X 2=96+16X2二次备课=34、阅 读“你知道吗?”5、总结:运算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三、巩固练习1、做一做2、选择题:(1)47与 33 的和,除以36与 16的差,商是多少?正确列式是()A,47+334-36-16(47+33)4-(36-16)(36-16)4-(47+33)(2)750减去25的差,去乘20加 上 13的和,积是多少?正确列式是()A、(750-25)X(20+13)B、(20+13)X(750-25)C、750-25X20+13四、课堂总结五、布置作业练习三1、3 题。板书设计带括号的四则运算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二次备课第 4课时课题:租船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1 0 页例5,练习三第4-6 题。课标要求:情境创设,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教学目标:1、情境创设,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学会倾听,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引导法与尝试练习法教学媒体选择: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小朋友们,大家好!听着动听的歌曲.伴着柔和的春风!今天老师想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公园划船,你们说好吗?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1、出示例5:(1)师:我们来到了租船处,在这个图中你都发现了什么信息呢?(2)现在有了这几个数学信息,老师有个问题要让大家帮着老师解决。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我们去租船吧!(出示问题)2、解决问题分析:如果都租小船3 0 4-4=7 (只).2 (人)7+1=8 (只)2 0 X 8=1 6 0 (元)如果都租大船:3 0+6=5 (只)3 5 X 5=1 7 5 (元)全租小船,但 有 1 条船只坐了 2人,没坐满。是不是还可以再省钱呢?把这2人和另一条小船的4人都安排坐1 条大船,还可以省钱。6条小船:2 0 X 6=1 2 0 (元)1 条大船:3 5 元。共 花:1 2 0+3 5=1 5 5 (元)3、回顾与反思: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先假设,再调整)三、巩固练习PH第 4 题四、课堂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跟大家分享一下。二次备课五、作业练习三4、5题。板书设计 租船问题方案一:如果尽可能多的租大船;32+6=5(条)2(人)5条大船,1条小船一共;30X5+24X1=174(元)方案二:如果全部都租小船:32+4=8(条)24X8=192(元)二次备课第5课时课题:整 理 和 复 习 一 一 四则运算课型:复习课教学内容:四则运算的整理和复习课标要求:1、让学生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掌握有关o的特性,知道在运算过程中0不能做除数。教学目标:1、复习四则运算,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两、三步式题。2、让学生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掌握有关0的特性,知道在运算过程中0不能做除数。教学重点:对各知识点的知识的整理与复习。教学难点:如何有序整理知识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引导法与独立练习法教学媒体选择: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回忆梳理构建网络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整数的四则运算,下面来总结一下都学了哪些内容?知识网络:四则运算:知道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r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没 有 括 号 的 七的帕臣、宵右的顺序计算。I由 二小僧#1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四则运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r 一个和加卜或者减圭。.年 果 得 原一个数减去它本身得0。.有关o的 运 算J 一个数和 相乘,仍得。o除以一个非o的数,还得(C木 的 作K仝二次备课二、典型例题沟通联系例 1.7 4+-1004-5X3学生计算后思考先算一算?再说说这类三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师:谁来当小老师,给大家讲讲这题是怎样算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生:先算除法、乘法,再算加法。师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加法或减法,又有乘法、除法,仍然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例2.计算:(440-280)X(300-260)学生计算后思考先算一算?再说说这类三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师:谁来当小老师,给大家讲讲这题是怎样算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生: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乘法。师总结:在混合运算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小括号里面有加、减,又有乘、除,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或者说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小括号里面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应当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例3二次备课 安3 本共3 6 元 一套5 本共4 5 无 一妾2 本售本1 5 元注;同套书中均本价格相等学生看图思考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三、知识应用 能力拓展1.口算下面各题,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30+24+6 100-60+5 90+5+4 25X 10-4(30+24)4-6(100-60)4-5 90+(5+4)25X(1 0-4)2、填一填:(1)一个数加上0,还 得();被减数与减数相同时,差 为();(2)一个数与0相乘,都 得();0除以非0的数,还得0;0不能做除数。3、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584-2X0 0+14+63+7 244-(7567)9+9X 9-94、一头牛重480千克,一只大象的体重是牛的6倍,一只大象比一头牛重多少千克?5、(列综合式子解决)一台彩电售价6500元,小红目前有5600元存款,如果从现在起她每个月存90元,她要几个月才能买上彩电?四、小结质疑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得真不错,谁再来说说刚才我们都复习了哪些内容。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是最容易错的,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地方?第 6 课时二次备课课题:知识整理课型:复习教学内容:教科书1112页练习三,练习三第4-6题。课标要求: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系统掌握加减乘除之间的关系。2、系统整理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3、深化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应用能力。重点难点:系统整理四则混合运算相关知识。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引导法与独立练习法教学媒体选择: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学习完本单元,你都有什么收获或提高?学生充分说出己有的知识。二、知识整理1、进一步整理四则运算间的关系,(1)说说各运算的意义。(2)用图表的形式进行归纳。加法(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乘法逆运算 逆运算减法 除法2、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边归纳边进行简单的举例:(1)算式里没有括号的;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2)算式里有小括号的:只有小括号有小括号和中括号三、课堂练习1、填 空(单元达标检测第一题)2、计算比赛(单元达标检测第五题)四、课堂小结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二)(共2课时)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包括由低到高观察同一物体和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和在实际生活中有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经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比较,体验到从不同位置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2、能力目标: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养成数学思考的习惯,发展空间观念。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教 学 重 点: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 学 难 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7课时课题:观察物体(二)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13页 例1,练习四第1-3题。课标要求:通过观察立体图形,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三个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立体图形,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三个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二)过程与方法。借助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的活动,经历观察、想象及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模型的形状。教学难点:根据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视图,能用正方体进行拼搭。教学准备:课件、立方体模型、摄像头、方格纸。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教法:以教师的引导为主导,体 现“先导后教”、进 而“无为而教”的教学思想。二次备课学法: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体 现“先做后学”、进 而“自主学习”的学习思想;采取个人自主探究与小组学习有机结合,以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会学数学、想数学、用数学。教学媒体选择: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师:宋代大诗人苏轼有 一 首 题西林壁你会背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师:我们要从多角度观察物体,通常我们从几个方向观察物体?生:从正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教师板书:从正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师:如果给你一个组合的立体图形,你会观察吗?我们就从这三个方向进一步全面的观察物体,看看大家能够有什么收获?(板书题目:观察物体)(二)探索新知二次备课1 .观察同一立体图形(1)师:请看屏幕这是由四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有三位同学进行了观察:小明 小丽 小刚 F H n你能想象一下这三位同学分别是从哪几个方向进行观察的吗?生:小刚从上面看的,小丽从正面看的,小明从左面看的。(2)师:到底对不对呢?你们的桌子上也有四个小正方体,请你们轻轻搭出这个立体图形,实际观察一下。(3)出示活动建议: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立体图形。在方格纸上拼摆出你看到的图形。验证拼摆的图形与观察到的是否一样。(4)学生活动,师巡视。(5)汇报信息:(将学生作品贴黑板上)(6)集体反馈:问:谁的观察结果和他的一样?看看,我们刚才的判断对吗?(7)小结:我们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了这个立体图形,通过从不同方向进行的观察,对于这个观察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吗?生:通过观察这个立体图形,我们发现: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2 .观察不同立体图形(1)师: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这个由老师搭成的立体图形,搭建的方法有很多,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试试?(2)一生任意将四个小正方体拼摆成几何体(教师黑板上贴出学生对应作品)类型1:住 于 缶正面 上面 左面二次备课田E 日正面 上面 左面类型3:Illi I I I 正面 上面 左面正面 左面 上面(3)师:请你先想象一下,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几何体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状。(4)学生动手操作(5)反馈交流,展示作品3.确定方法。(1)师:我们已经观察了两个不同的几何体,结果和大家想象的相同吗?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应该如何想象呢?有什么方法吗?同桌讨论一下。(2)集体交流(3)方法提炼:先确定集合体的长、宽、高,从正面看到的是儿何体的长和高这两个要素:从上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宽这两个要素;从左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宽和高这两个要素。(三)巩固提高1.基础练习:二次备课下面的图形分别是小强从什么位置看到的?连一连(1)学生试连线(2)动手拼摆,验证想象2.提高练习:练一练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五)布置作业 14页做一做从上面看第8课时课题:观察物体(二)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1 4页例2,练习四第4-7题。课标要求:通过观察多组由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并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多组由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并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二)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想象、拼摆、验证的过程,体验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物体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情况的变化性和多样性。教学重难点: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教法:1.演示操作法:借助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观察法: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四人合作、交流,自主探寻发现通过等量关系来列方程。这些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学法:1 .合作学习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比较、交流、分析等过程,鼓励学生把发现的规律都说出来,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2 .自主学习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注重探索过程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听为自主学,学生积极动脑去思考、动口去表达。通过交流、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突破难点,提高效率。教学准备:课件、立方体模型、方格纸。教学过程:(-)复习引入1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手影游戏吗?人们用灵巧的双手能够变换出很多活灵活现的影像。让我们欣赏一下。2 .在刚才的视频里,你们观察到什么变了,什么不变?预设:二次备课生:人的手没变,影子的形状变了。3.师:你知道吗?在对图形观察的过程中,也会存在类似这种的变与不变的现象。今天我们就从这个角度来研究对物体的观察。(板书:观察物体)(-)探索新知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观察了这个由四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其实搭建的方法还有很多,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试试?出示图形:2 .活动建议:(1)用4个小正方体搭出一个立体图形。(2)想象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并在纸上摆出来。(3)观察立体图形,验证想象的结果。(强调:只摆一个立体图形观察)3 .学生活动,师巡视调样。4.师:哪组愿意把你们的作品到前面来展示?第一组展示:(1)师:他们组摆了一个这样的立体图形(黑板贴图),他们摆的和观察到的形状一样吗?(2)师: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些从不同方向看得到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吗?预设:生:从正面看和从左面看相同。(3)师:前面我们发现“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4)通过观察这个立体图形,你又有什么新想法呀?预设: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第二组展示:二次备课 ft m S从 正 面 看 从 上 面 看 从左面看(1)师:还有哪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的作品?(2)问:这个立体图形,检验一下,他们摆的和观察到的形状一样吗?(3)师:比较一下这两组的观察结果,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预设: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从同一方向进行观察,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5 .同时出示三组 图 形(1)师:为什么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从同一方向进行观察,所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呢?(2)师:这3个物体,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怎样可以快速判断?6 .学生分组讨论7 .交流信息预设:生:看三个物体的长、宽、高,对应两个数据相等时,从对应角度观察才有可能相等。8.师:我们还有很多种拼摆的方式,是不是也会有这种现象呢?我们来看一看。(展示其他方案,应用观察方法对比)(三)巩固练习P 14做一做这3个物体,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2)集体交流结果:预设:生:这3个物体从左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3)实物验证并说明方法的正确性(四)提炼升华1.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生:要全面观察2.师:是呀,观察要全面!请看屏幕,看到这张图片你有什么感受?二次备课3.师: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再来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五)总结。人生的起起落落、浮浮沉沉是难免的。对不同的生活际遇,我们应以乐观、豁达的态度来看待。有时候换个角度看,你会发现,人生原有另一番滋味,另一道风景。正如清钱 泳 履园丛话水 学 三江:“大凡治事必需通观全局,不可执一面论。”(六)作业设计画图。1、下列几何体共有 个小正方体.分别画出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形状。前卅H I m正面 上面 左面2、分别画出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3、如图的立体图形从上面、正面、左面看到的形态分别是什么?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共 1 0 课时)教学内容:运算定律教材分析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难点:探索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教学策略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第 9课时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P 1 7 P 1 8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难点:由具体上升到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授1、出示教材第1 7 页情境图。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自行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课件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你看,这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2、获取信息。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3、师小结信息,引出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二)探索发现第一环节 探索加法交换律1、课件继续出示:“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 4 0 k m,下午骑了 5 6 k m,一共骑了多少千米?”二次备课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出示:40+56=96(千米)56+40=96(千米)你能用等号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40+56=56+40你还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学生独自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写出的等式,互相检验写出的等式是否符合要求。2、观察写出的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全班交流。从这些算式可以发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可以用符号来表示:+=+;可以用文字来表示:甲数十乙数=乙数十甲数。3、如果用字母a、b 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又可以怎样来表示发现的这个规律呢?a+b=b+a教师指出:这就是加法交换律。4、初步应用:在()里填上合适的数。37+36=36+()305+49=()+305 b+100=()+b47+()=126+()m+()=n+()13+24=()+()第二环节 探索加法结合律1、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例2 情境图。师:从例2 的情境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师生交流后提出问题:要求“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以怎样列式?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汇报预设:方法一:先算出“第一天和第二天共骑了多少千米”:(88+104)+96=192+96=288(千米)方法二:先算出“第二天和第三天共骑了多少千米”:88+(104+96)=88+200=288(千米)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道等式:(88+104)+96=88+(104+96)2、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45+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