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设计初步课程GBS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docx
-
资源ID:93817192
资源大小:21.92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有关设计初步课程GBS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docx
有关设计初步课程GBS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摘要:设计初步课程是城市规划设计系列课程的准备及起步阶段,而设计初步课程系列中的“构成设计”部分则为初学者接触色彩、形态、体量、空间等设计基础要素的启蒙。把握好这部分教学环节将对初学者感知形态设计理念、空间组织方法等有重要意义。在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授课模式以及教学环节的改良过程中,引入GBS教学设计理念,将原有的以“构成”为目的转化为以“构成”为手段,以“获取构成方式的能力”为目的。有助于初学者目的明确的展开练习,掌握学习方法,效果显著。关键词:GBS,构成设计,阶梯式,目标化引言所谓“构成(Composition)”,是一种科学的认识和创造方法,也是现代设计教育的基本训练手段。它是将不同形态的几个以上的单元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新单元,并赋予审美意义的可视形象,以实体占有空间、限定空间、并与空间一同构成新的环境、新的视觉产物。由此,人们给了它们一个最摩登的称谓“空间艺术”。构成设计改良的必要性日本著名构成教育家朝仓直先生说过:“一位优秀的设计艺术家,需要有敏锐的美感(Sense)及丰富的创意(Idea),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思维。”设计初步课程是城市规划设计系列课程的准备及起步阶段,而设计初步课程系列中的“构成设计”部分则为实现上述要求的直接途径。初学者通过构成接受色彩、形态、体量、空间等设计基础要素的启蒙,进行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思维训练活动。能否把握好这部分教学环节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同时也会对初学者感知形态设计理念、学习空间组织方法等有重要影响。就设计初步课程中构成部分的传统和现实情况而言,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形式保守且发展缓慢,大多院校依然沿用传统的“三大构成+美学原则”的旧模式,生搬硬套,无论从单元设置到作业目的要求,均以基本技法训练和美学原则的把握为主要项目。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之间毫无关联,只一味的要求符合抽象的均衡、对称、韵律等等美学原则,教学目地不明确,而技能性的图纸绘制和表现几乎占据了学生全部的时间。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在进入二年级的设计课程时,对小型建筑单体设计以及实际的空间组织很难和初步中构成设计的相关知识相联系,对于空间的认识、形体的控制、规范性知识的了解以及对整体环境的把握感到迷茫和困惑。因此,对于设计初步课程体系中构成环节的新型构架的研究是不能回避、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GBS的新型构成模式的原则和特点GBS是美国著名人工智能专家Schank于1992年提出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其英文全称为“Goal-based Scenario”,即“基于目标的学习计划”。它以使学习者获取现实的问题解决技能为目的,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获取各种技能或程序性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对于设计初步中构成设计部分的授课模式以及教学环节的改良过程中,引入GBS理念,将原有的单纯以“构成”为目的转化为以“构成”为手段,以“获取构成方式的能力”为目的。针对学科对于构成的需求以及高年级设计训练环节构建平台,“有的放矢”,打造新型构成设计体系,层层推进的解决现实问题。GBS构成模式的主要内容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要求城市规划人员要向综合性、高能力、多元化发展,同时也要求我们的教育环节在设计的入门阶段就要引导初学者向着技术性综合型人才发展。陈旧的教育模式不仅难以满足社会对于设计人员的综合要求,也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需求。构成设计是公认的设计课程的基础环节,在新型构成设计环节的构建中,以GBS的教学设计主旨为原则,将原有的“三大构成+美学原则”的教育模式打破,结合当代大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突出等特点,以“搭建”的模式形成“阶梯式”学习构架,引导初学者一步步达到预定的目标,最终登上接轨后期设计课程的大平台。第一阶段:平面格局分析(1周)自选优秀的绘画、雕塑、摄影、广告、海报等平面作品,从平面的角度归纳抽象其基本形态,分析其组织规律及对于画面主题表达的作用。基本形态的归纳尽可能简化、概括,以说明问题为目的,对作品的主题与形态关系进行合理的分析,并对几个作品进行比较。通过分析比较,使学生理解形态对于画面表达的意义,体会形态给人的心理感受是怎样影响画面意境塑造的,总结其规律,并作为理解设计和运用形态进行设计的基础。第二阶段:形态变化与构成(1.5周)结合“平面格局分析”中对于二维空间的体会,自行设计基本形和结构骨骼,从形态的特征、量、位置、角度、结构线等几方面进行规律变化,在此规律变化中将二维空间的主要组成因素点、线、面等抽象形态加以组织,并赋予视觉化的、力学的观念。体会在此过程中抽象因素由简及繁的形态变化过程,理解复杂形态与基本形态的关系,认识形态的转化和构成的规律性,并初步掌握一种抽象形态变化和构成的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基本造型能力及创造能力有很大帮助。平面构成是初学者在设计序列课程中首次接触的对于具象元素的抽象组织训练,对于初学者而言,高中时期大都以理科为主,以往对于知识的公式化学习养成一种较深的逻辑思维和求同思维的思维模式,而设计工作需要的是恰好与其相对立的发散性和创新性思维。形态变化构成环节的设置,以在“平面格局分析”中对于二维空间组织的体会为基础,运用相对逻辑化的方法解决对于具象要素的抽象组织,将原本对立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的融合,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的接受比较陌生的概念,更快捷的领悟新的知识领域。第三阶段:形态空间转换(2周)将自己的“形态变化与构成”作业成果作为平面图,将其中不同的区域给以不同程度或方向的拉伸,转化为三维的立体形态,运用美学基本原理确立空间结构。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由二维到三维的转换,进行线到体,面到体,块到体的练习,了解线、面、块的形态特征和不同组合方式,以及各种形态元素的特征,由此体会如何巧妙地利用它们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形态。在练习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以求在变化的过程中对新形态的创造增加理解和感受,体会形态通过外力作用出现的无限可能性。同时要分析体形态变化的规律,从中领悟,积累经验,提高形态评价能力,增强创造欲。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不同点在于,立体构成侧重于对学生空间意识或空间直觉的培养,要求能通过抽象的立体形态体现形式美的原则,它应用非常广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立体物,其中:建筑、家具、服装、生产用的机器、生活中的工具、器皿以及各种装饰雕刻制品等等,都是立体构成设计的产物。立体,是实际占有空间的实体,按照几何学的定义,即是平面进行运动的轨迹。比如:一个方形平面,沿一定的方向进行运动,它的轨迹就是正方体或者长方体;矩形以其一边为轴,进行旋转运动,它的轨迹就是圆柱体;一个圆形平面,以直径为轴进行旋转运动,它的轨迹就是球体等等。除此之外,我们运用线群框架所包围的封闭空间;平面、曲面经过切割、折屈、压屈、拉伸或对空间的围绕封闭;或者数个形体叠加,以及从一个形体中挖出另一个形体等等手法,都可以形成多种变化的新的具有三度空间的立体造型。传统的立体构成环节任务设置条件限制小,目标不明确,往往使学生无从下手。以自己的平面构成作业成果作为基础,从二维到三维创造立体或空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并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立体或空间的构成过程,体会点、线、面、体、空间的存在转换关系和情感特征,体会立体构成所必须的逻辑、形式美、形态、空间、材料、肌理等几大要素的共同作用,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第四阶段:建筑造型设计(1.5周)从“形态空间转换”作业成果中选取最能体现建筑个性的一种形体加以发展,适当区分主体、附属部分、场地、小品等等建筑及环境构成要素,制作草模观察、推敲比例尺度等因素。体会特定的空间感受与建筑性质的关系,充分发挥构成元素的特性,理解造型设计与具体设计的关联。第五阶段:色彩构成及渲染(2周)通过对于色彩基本知识、色彩表现与构成原理及运用的讲解,引导初学者掌握色彩美的实质及组合原理,学习色彩表现的方式方法,拓宽自身的色彩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培养对于色彩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审美运用能力,并训练学生掌握水彩渲染的技法以及表现能力。将色彩作为设计元素进行平面设计,增进对于色彩基本知识与表现方式的理解,培养运用图纸表达创作意图的能力。在建筑立面渲染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建筑轮廓、光影、质感、调子等基本要素,学习表现基本技法。建筑是三维的艺术,空间的表演,城市作为建筑的载体涵盖了更加丰富的构成要素。如何运用抽象的空间思维来把握具象的建筑形态、城市空间是进行设计类教育的关键环节。通过对抽象造型设计训练内容的分解整合重组,以GBS教育理念为基本原则构架起新型构成设计模式,使学生参与的每一次构成环节都成为下一阶段的基础和构成要素,在整体过程中经历从二维到三维、从平面到空间、从感知到操作、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练习。目标明确,层层递进,以构成作为手段,以获取构成能力作为目的,最终到达建筑设计、空间组织的终极目标,构建设计类课程的构成设计大平台。结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面对全球性的变化,大学和校园的应变能力是一个社会能否力争上游的关键,因为大学既是树人之地、传播知识推动科技发展的基地,也是创新之源。作为城市规划设计人员所要掌握的“构成”概念早已超出形体的范畴,扩展为科学、技术、工业、经济和社会的综合体。我们的教育事业只有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更新观念、推陈出新、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特色,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构建科学的课程构架,才能挑战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水平在新世界中处于不败的地位,培养真正的多元化综合型新型高素质人才。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