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机械、装备制造发展战略综合研究报告.pdf

    • 资源ID:93817924       资源大小:4.67MB        全文页数:40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机械、装备制造发展战略综合研究报告.pdf

    目录 IX IX 目 录 第一篇 机械制造强国战略研究 1 课题组成 员名 单 2 总论 4 第一章 我国机械工业 发展 现状 5 1.1 产业规 模世界第 一 6 1.2 进出口 贸易稳步 上升 6 1.3 中小企 业、民营 企业 活力增强 8 1.4 产业竞 争力提升 10 1.5 绿色发 展有所改 善 11 第二章 存在的问题 13 2.1 创新能 力不强 13 2.2 质量效 益不高 15 2.3 基础薄 弱 16 2.4 数字化 水平不高 16 2.5 制造服 务业发展 缓慢 17 2.6 发展方 式粗放 17 第三章 我国机械制造 发展 战略 19 第四章 机床制造业强 国战 略研究 21 4.1 现状与 差距 22 4.2 趋势与 借鉴 30 4.3 强国标 志 40 4.4 战略目 标 45 4.5 重点任 务 47 4.6 保障措 施 50 参考文献 52 第五章 基础制造工艺 与装 备强国战 略研 究 53 5.1 现状与 差距 53 5.2 发展趋 势 61 5.3 强国标 志 63 5.4 发展思 路与目标 68 5.5 重点任 务 69 5.6 政策措 施 75 X 制造强国 战略研究领域卷(一)X 第六章 机械基础件制 造强 国战略研 究 76 6.1 现状与 问题 77 6.2 发展趋 势 80 6.3 强国标 志 83 6.4 发展思 路与目标 84 6.5 重点任 务 85 6.6 政策措 施 90 第七章 工程机械行业 强国 战略研究 92 7.1 现状与 差距 93 7.2 趋势与 借鉴 107 7.3 强国标 志 112 7.4 发展思 路与目标 115 7.5 重点任 务 118 7.6 保障措 施 126 第二篇 航空装备制造强国战略研究 129 课题组成 员名 单 130 总论 131 第一章 建设航空装备 制造 强国的必 要性 132 1.1 航空制 造业是战 略性 产业 132 1.2 航空强 国是制造 强国 的重要标 志 134 第二章 世界航空强国 的对 比分析 136 2.1 航空制 造强国的 内涵 13 6 2.2 世界航 空工业的 基本 格局 137 2.3 世界航 空强国的 对比 分析 140 2.4 我国与 发达国家 对比 分析 144 2.5 有待突 破的关键 瓶颈 和重要短 板 148 第三章 航空制造强国 的主 要标志 150 3.1 主要标 志 150 3.2 发展预 测 151 第四章 我国航空装备 制造 强国发展 战略 152 4.1 发展思 路 152 4.2 发展目 标 152 4.3 发展路 径 153 第五章 我国航空装备 制造 强国发展 重点 任务 154 5.1 重大技 术 154 5.2 重大产 品 159 目录 XI XI 5.3 重大创 新能力建 设 163 5.4 重大工 程 164 5.5 重大科 技专项 167 5.6 保障措 施 168 参考文献 168 第三篇 航天装备制造强国战略研究 169 课题组成 员名 单 170 总论 172 第一章 航天强国内涵 与课 题研究定 位 173 1.1 航天强 国的概念 与特 征 174 1.2 航天制 造的特征 175 第二章 中国航天产业 发展 现状与趋 势 177 2.1 中国航 天产业发 展现 状 177 2.2 与航天 强国的比 较分 析 178 2.3 中国航 天制造与 产业 化存在的 问题 180 2.4 发展趋 势与需求 182 第三章 提升航天装备 制造 能力的思 路与 路径 185 3.1 中国航 天产业发 展的 战略任务 185 3.2 提升航 天装备制 造能 力的总体 路径 185 第四章 提升航天装备 制造 能力的重 点任 务 188 4.1 航天产 品制造与 产业 化工程 188 4.2 装备快 速响应制 造应 用工程 190 4.3 航天数 字化、智 能化 工程 191 4.4 重大制 造技术开 发与 创新工程 194 4.5 提升核 心基础能 力工 程 199 4.6 质量保 障工程 201 第五章 措施建议 205 5.1 以市场 为导向,加强 体制机制 创新,完善产 业发 展环境 205 5.2 推进优 化重组,提升 航天产业 资源 配置水平 205 5.3 大力推 进先进研 制生 产模式和 先进 制造技术 应用 206 5.4 持续推 进国产替 代工 程,提升 基础 能力自主 保障 水平 207 参考文献 207 第四篇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强国战略研究 209 课题组成 员名 单 210 总论 211 第一章 我国轨道交通 装备 产业发展 现状 分析 213 1.1 产业状 况分析 213 XII 制造强国 战略研究领域卷(一)XII 1.2 装备技 术现状分 析 223 1.3 轨道交 通装备产 业与 强国差距 226 第二章 轨道交通装备 制造 强国的发 展战 略 229 2.1 战略依 据 229 2.2 战略目 标 232 2.3 发展战 略选择 234 2.4 发展战 略路线 236 第三章 我国轨道交通 装备 强国战略 重点 任务 240 3.1 研制新 技术产品 240 3.2 提升产 业基础 243 3.3 推动数 字化、智 能化 发展 245 3.4 组织实 施重大创 新示 范工程 249 第四章 轨道交通领域 建设 制造强国 的保 障措施 253 4.1 提高原 始创新能 力 253 4.2 持续强 化工业基 础 254 4.3 构建国 际标准体 系 255 4.4 推进产 业集聚发 展 256 4.5 支持国 际化经营 257 4.6 推进工 业化与信 息化 深度融合 258 4.7 健全行 业管理体 系制 度 259 参考文献 260 第五篇 船舶制造强国战略研究 263 课题组成 员名 单 264 总论 265 第一章 世界船舶工业 发展 概况 266 1.1 世界船 舶工业发 展历 程及现状 266 1.2 船舶工 业发展面 临的 新形势 268 第二章 船舶制造强国 的特 征与评价 指标 274 2.1 船舶制 造强国内 涵和 特征 274 2.2 船舶制 造强国综 合指 数 275 2.3 我国船 舶制造强 国进 程预测 277 第三章 我国船舶工业 发展 现状与面 临机 遇 279 3.1 我国已 成为世界 造船 大国 279 3.2 船舶制 造业仍然 大而 不强 282 3.3 船舶工 业发展面 临新 形势 284 目录 XIII XIII 第四章 我国船舶制造 强国 发展战略 287 4.1 指导思 想 287 4.2 发展思 路 288 4.3 发展目 标 289 第五章 我国船舶制造 强国 重点任务 291 5.1 强力提 升自主创 新能 力 291 5.2 加快船 舶产品优 化升 级 292 5.3 着力培 育海工产 业支 柱地位 293 5.4 提升配 套产业发 展能 力 295 5.5 强化产 业发展基 础能 力 296 5.6 创新突 破产业发 展模 式 297 5.7 深入开 展国际化 发展 战略 298 5.8 加强完 善人才队 伍建 设 299 第六章 保障措施与政 策建 议 301 6.1 保障措 施 301 6.2 政策建 议 302 参考文献 303 第六篇 汽车制造强国战略研究 305 课题组成 员名 单 306 总论 307 第一章 中国汽车工业 现状 308 1.1 入世以 来发展成 效显 著 308 1.2 汽车工 业大而不 强 312 1.3 由大到 强的发展 需求 31 6 第二章 中国与汽车强 国的 差距分析 319 2.1 汽车强 国评价指 标体 系 319 2.2 各国汽 车工业评 价 321 2.3 中国与 汽车强国 的差 距分析 322 2.4 汽车强 国的启示 与借 鉴 324 2.5 中国实 现汽车强 国的 时序预测 331 第三章 实现汽车强国 面临 新的挑战 和机 遇 333 3.1 产业环 境变化提 出新 挑战 333 3.2 工业革 命背景下 的新 机遇 337 第四章 实现汽车强国 的战 略与路径 345 4.1 总体思 想 345 4.2 战略目 标 347 XIV 制造强国 战略研究领域卷(一)XIV4.3 实现路 径 351 第五章 实现汽车强国 的重 点任务 359 5.1 打造协 同高效的 汽车 工业共性 技术 创新体系 359 5.2 打造汽 车核心零 部件 及配套体 系 360 5.3 打造具 有国际竞 争力 的龙头企 业并 建立领跑 机制 361 5.4 推进低 碳化的节 能与 新能源汽 车大 规模发展 362 5.5 推进互 联智能汽 车创 新发展 363 5.6 推进汽 车设计/制造/服务的数 字化、网络化、智 能化 364 5.7 实施汽 车产品质 量全 面提升工 程 365 第六章 建设汽车强国 的保 障措施 366 6.1 在国家 层面成立 汽车 强国建设 工作 小组 366 6.2 组建非 营利性的 国家 汽车工程 研究 院 366 6.3 完善企 业管理与 业绩 考核机制 367 6.4 采取有 效措施扶 持汽 车优势领 域 367 6.5 通过财 税手段推 动节 能与新能 源汽 车发展 368 6.6 完善高 品质汽车 产品 与技术标 准体 系 368 6.7 尽快全 面布局中 国互 联智能汽 车发 展 368 参考文献 369 第七篇 能源装备制造强国战略研究 371 课题组成 员名 单 372 总论 373 第一章 产业发展现状 及趋 势分析 374 1.1 能源装 备制造业 发展 现状 374 1.2 能源装 备制造强 国特 征 376 1.3 我国与 强国的对 比分 析 376 1.4 能源装 备制造业 发展 趋势 377 1.5 我国成 为能源装 备强 国的时间 预测 378 第二章 发展战略及发 展目 标 380 2.1 发展战 略 380 2.2 指导思 想 380 第三章 实现强国战略 的技 术路线 383 3.1 技术路 线 383 3.2 数字化、智能化、制 造的发展 路线 图 387 第四章 实现制造强国 的重 点任务 390 4.1 提高自 主创新能 力 390 4.2 提升产 品质量 414 目录 XV XV4.3 强化制 造基础 414 4.4 推行绿 色制造 415 4.5 发展服 务型制造 415 4.6 建设具 有国际竞 争力 的产业集 群或 产业基地 415 第五章 保障措施 416 5.1 建议工 信部成立 强国 战略专项 实施 办公室 416 5.2 加强创 新能力建 设 416 5.3 加快产 业结构转 型、完善产业 布局 的步伐 416 5.4 财税政 策 417 5.5 树立品 牌 417 5.6 开拓国 际市场 417 参考文献 418 第一篇 机械制造强国战略研究 004 制造强国 战略研究领域卷(一)总 论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国要在 2020 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对我国制造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制造业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已经是一个“制造大国”,但还不是一个“制造强国”,我国制造业要实现由大变强的转变,面临着极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柱产业。国民经济、国防工业的发展都有赖于机械工业为其提供装备。在信息化时代,与电子信息等技术融合的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也需要机械工业提供各种基础设备。我国制造业要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转变,机械工业必须要先行。根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对我国机械工业统计口径,机械工业包括 13 个子行业,分别为农业机械、内燃机、工程机械、仪器仪表、文化办公设备、石油化工通用机械、重型矿山机械、机床工具、电工电器、机械基础件、食品包装机械、汽车、其他民用机械。按照“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组的总体安排,项目下设 6 个综合课题组和 13 个领域课题组。13 个领域课题组分别为机械、航空装备、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船舶、汽车、电力装备、信息电子、冶金、化工、纺织、家电和仪器。考虑到机械工业若干子行业已经列为“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相关领域课题组研究内容,故机械课题组选择了对制造业发展起基础作用和通用性强的 4 个领域,即机床、基础制造工艺与装备、机械基础件(轴承、齿轮、液压气动密封件)和工程机械作为重点。分别研究了 4 个领域的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借鉴世界机械制造强国经验,提出 4 个领域的强国标志、发展战略和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第一篇 机械制造强国战略研究 005 第一章 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现状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运行逐步转向稳中求发展,加快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规模平稳增长,进出口贸易稳步上升,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活力增强,产业竞争力提升,绿色发展有所改善。20102013年,我国机械工业产业规模平稳增长。主要经济指标的走势见表 1.1.1。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统计,近年来我国机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从 2010 年的 13.96万亿元持续增长到 2013 年的 20.43 万亿元,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稳定在 20%左右;机械工业的利润总额也从 2010 年的 1.17万亿元增长到 2013 年的 1.415 万亿元,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稳定在 22%以上;机械工业的出口交货值也从 2010 年的 1.44 万亿元稳定增加到2013 年的 1.79 万亿元,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持续保持在 15%以上;企业数量 2010 年为106969 家,自 2011 年起,企业数量从 70699 家增长到 2013 年的 79173 家,占全国比重基本保持在 23%左右(需指出的是,企业数量从 2010 年到 2011年减少是由于统计口径变化引起的。2010 年前年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 500 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从 2011 年年报开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 2000 万元及以上(含 2000 万元)的工业法人企业)。表1.1.1 20102013年我国机械工业行业主要经济指标 指标 年份 主营业务收入 利润总额 出口交货值 企业数 平均从业人员 指标值/万亿元 占全国工业比重(%)指标值/万亿元 占全国工业比重(%)指标值/万亿元占全国工业比重(%)指标值/个 占全国工业比重(%)数量/万人 占全国工业比重(%)2010 13.96 20.00 1.17 22.05 1.44 15.83 106969 23.62 1840 19.27 2011 16.48 19.55 1.201 22.02 1.699 16.66 70699 22.57 1744 19.42 2012 18.00 19.65 1.225 22.04 1.70 16.78 76456 22.93 1838 19.82 2013 20.43 19.85 1.415 22.52 1.79 15.74 79173 22.46 数据来源:2010 年的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统计与信息工作部;20112013 年的数据来源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公布的中国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与市场分析 2012.2、中国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与市场分析 2013.2、中国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与市场分析 2014.2。006 制造强国 战略研究领域卷(一)1.1 产业规模世界第一 20102013年,我国机械工业销售收入连续 4年位居世界第一。以 2013 年为例,世界主要机械工业生产国,如中国、日本、美国、德国 4 个国家的机械工业销售收入合计为 66178亿美元(见表 1.1.2)。其中,我国机械工业销售收入为 32129亿美元,在四国机械工业销售收入中的占比高达 48.6%,位居第一。美国、日本、德国分列 2-4 位。且我国机械工业增长态势良好,2013年较 2012 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 15.88%。相比之下,2013 年美国机械工业销售收入为 15041.1 亿美元,同比增长 7.14%;德国为9416.8 亿美元,同比增长 6.82%;日本为 9590.3亿美元,同比负增长 31.28%。表1.1.2 20102013年世界主要机械生产国销售占比及位次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销售收入/万亿美元 位次 销售收入/万亿美元 位次 销售收入/万亿美元位次 销售收入/万亿美元 位次 中国 2.06 1 2.54 1 2.77 1 3.21 1 日本 1.33 2 1.42 2 1.39 3 0.96 3 美国 1.20 3 1.20 3 1.40 2 1.50 2 德国 0.79 4 0.93 4 0.88 4 0.94 4 数据来源: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公布的中国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与市场分析 2011.3、中国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与市场分析 2012.2、中国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与市场分析 2013.2、中国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与市场分析 2014.2。1.2 进出口贸易稳步上升 20102013年,我国机械工业进出口贸易增速放缓,实现平稳增长(见表 1.1.3)。2013年,我国机械工业累计进出口总额 6712.84 亿美元,同比增长 3.72%。其中进口 2988.18亿美元,同比增长 0.74%,进口增速相比 2012 年由负转正;出口 3724.66亿美元,同比增长 6.25%,出口增速回落。进出口贸易顺差高达 736.47 亿美元。第一篇 机械制造强国战略研究 007 表1.1.3 20102013年我国机械工业进出口情况 指标 年份 进口 出口 贸易差 总额/亿美元 同比增长(%)总额/亿美元 同比增长(%)总额/亿美元 同比增长(%)2010 2553 2585 32 2011 3094 21.2 3218 24.5 124 288 2012 2966-4.1 3506 8.9 540 335 2013 2988 0.74 3725 6.25 736 36.5 数据来源: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公布的中国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与市场分析 2011.3、中国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与市场分析 2012.2、中国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与市场分析 2013.2、中国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与市场分析 2014.2。在我国机械工业进出口贸易中,出口目的地较为分散,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较弱。2013年,对欧盟、美国、东盟、日本的出口在机械工业出口总额中占比仅有四分之一强,为28.18%。其中,出口至欧盟的占比为 9.0%(其中出口至德国的占比为 2.01%),出口至美国、东盟、日本的占比分别为 8.38%、8.12%、2.68%。进口来源地相对比较集中,主要是欧盟、日本、美国。2013 年,来自欧盟、日本、美国的进口合计在我国机械总进口总额中占比达 51.94%。其中,来自欧盟的进口总额为901.13 亿美元,占比 30.16%(其中来自德国的进口总额为 513.87 亿美元,占比 17.20%);来自日本的进口总额为 409.75 亿美元,占比 13.71%;来自美国的进口总额为 241.08 亿美元,占比 8.07%。由表 1.1.4、1.1.5 可看出,近三年,我国进出口产品结构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排在前几位的集中在汽车(包括整套散件)、汽车零件、低压电器、金属加工机床、电线电缆等产品上,但进口基本为技术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仍然以中低档产品为主。表1.1.4 2013年我国机械工业进口总值位居前 10名的产品及近 3年进口位次的变化 产品名称 数量 金额(亿美元)同比增长(%)位次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汽车(包括整套散件)1 192 249 辆 487.25 2.60 1 1 1 汽车零件 239.28 9.97 2 2 2 低压电器 142.33 4.60 3 3 3 金属加工机床 73 733 台 100.15-25.37 4 4 4 光学元件、零件、附件 26 901 170 千克 66.86 15.53 6 6 5 电子测量仪器 479 501 273 台 65.42-3.08 9 5 6 电线电缆 294 980 655千克 61.30 9.96 8 7 7 分析仪器 28 044 057 台 55.60 16.61 15 9 8 阀门 551 944 911 套 51.93 12.90 13 10 9 电动机 51.13 4.24 10 8 10 数据来源: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与市场分析 2012.2、中国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与市场分析 2013.2、中国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与市场分析 2014.2。008 制造强国 战略研究领域卷(一)表1.1.5 2013年我国机械工业出口总值位居前 10名的产品及近 3年出口位次的变化 产品名称 数量 金额(亿美元)同比增长(%)位次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汽车零件 244.19 13.24 1 1 1 电线电缆 2 054 624 858 千克 194.37 11.56 2 2 2 低压电器 120.58 6.61 3 4 3 汽车(包括整套散件)923 739 辆 119.90-5.38 4 3 4 电动机 104.23 7.47 5 5 5 电力电子元器及静止变流器 90.84 8.33 6 6 6 复印机 13 662 735 台 75.13-0.63 7 7 7 阀门 3 061 823 807 套 62.56 6.58 12 10 8 电动工具 201 001 611 台 62.07 9.24 10 11 9 工程机械零部件 60.75 2.74 11 9 10 数据来源: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公布的中国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与市场分析 2012.2、中国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与市场分析 2013.2、中国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与市场分析 2014.2。以 2013 年为例,我国机械工业进口总值排在第 1 位的是汽车(包括整套散件),进口数量为 119.22 万辆,进口金额为 487.25 亿美元,平均每辆进口金额为 4.09万美元。而我国机械工业出口总值排在第 1 位的是汽车零件,出口金额为 244.19 亿美元。汽车(包括整套散件)的出口排在第 4 位,出口数量为 92.37 万辆,出口金额为 119.9 亿美元,平均每辆出口金额为 1.3 万美元。1.3 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活力增强 20112013 年,我国机械工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的规模、盈利能力仍处于主体地位,但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活力不断增强。我国机械工业大、中、小型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见表 1.1.6表 1.1.8。从我国机械工业发展规模来看,我国中型企业从 2011 年的 9084 个持续稳定增加到 2013 年的 10686 个;小型企业从 2011 年的 60929 个持续增加到 2013 年的 66585 个,中小型企业规模持续扩大。以 2013 年为例,中、小型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分别达到 23.99%、39.76%;利润总额占比分别达到 23.17%、36.21%;出口交货值占比分别达到 29.54%、23.24%,虽然中小企业的这三项指标不稳定,但总体情况呈现上升趋势。第一篇 机械制造强国战略研究 009 表1.1.6 我国机械工业大型企业主要指标构成分析 指标 年份 企业 数量/个 主营业务收入 利润总额 出口交货值 指标值/亿元 占比(%)指标值/亿元 占比(%)指标值/亿元 占比(%)2011 686 46448.14 28.18 4039.40 33.63 5345.39 31.47 2012 1848 62720.10 35.67 4791.70 39.68 7951.94 46.67 2013 1902 74045.71 36.25 5747.03 40.62 8431.32 47.22 数据来源: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公布的中国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与市场分析 2013.2、中国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与市场分析 2014.2。表1.1.7 我国机械工业中型企业主要指标构成分析 指标 年份 企业 数量/个 主营业务收入 利润总额 出口交货值 指标值/亿元 占比(%)指标值/亿元 占比(%)指标值/亿元 占比(%)2011 9084 49009.33 29.73 3571.57 29.73 7318.27 43.08 2012 10307 40170.93 22.84 2728.36 22.60 4871.58 28.59 2013 10686 49013.29 23.99 3277.98 23.17 5275.11 29.54 数据来源: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公布的中国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与市场分析 2012.2、中国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与市场分析 2013.2、中国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与市场分析 2014.2。表1.1.8 我国机械工业小型企业主要指标构成分析 指标 年份 企业 数量/个 主营业务收入 利润总额 出口交货值 指标值/亿元 占比(%)指标值/亿元 占比(%)指标值/亿元 占比(%)2011 60929 69377.82 42.09 4402.08 36.64 4323.51 25.45 2012 64301 72957.72 41.49 4554.65 37.72 4214.12 24.73 2013 66585 81216.06 39.76 5122.21 36.21 4148.99 23.24 数据来源: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公布的中国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与市场分析 2013.2、中国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与市场分析 2014.2。分析我国机械工业国有、民营、三资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的增长及在机械工业全行业的占比情况,见表 1.1.9和表 1.1.10,从 2011 年到 2013 年,在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和出口交货值绝对值方面,国有企业基本保持不变或略有增加,但是增长率和占比均略有下降;而民营企业这三项指标均有较大幅度增加。(1)主营业务收入方面,20112013 年,民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从 8.81 万亿元增长到 11.59 万亿元;占机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也从 53.47%提高到 56.74%。(2)利润总额方面,20112013 年,民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从 5854.30 亿元增长到7584.85 亿元;占机械工业实现利润中的比重也从 48.73%提高到 53.61%。(3)出口交货值方面,20112013 年,民营企业出口交货值从 5052.41 亿元增长到5691.23 亿元;占机械工业出口交货值的比重从 29.74%提高到 31.87%。010 制造强国 战略研究领域卷(一)表1.1.9 我国机械工业国有企业主要指标构成分析 指标 年份 主营业务收入 利润总额 出口交货值 指标值/亿元 占比(%)指标值/亿元 占比(%)指标值/亿元 占比(%)2011 37899.13 22.99 3083.03 25.66 1758.53 10.35 2012 36812.22 20.93 2708.08 22.43 1699.79 9.98 2013 42375.58 20.74 3175.87 22.45 1828.65 10.24 数据来源: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公布的中国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与市场分析 2013.2、中国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与市场分析 2014.2。表1.1.10 我国机械工业民营企业主要指标构成分析 指标 年份 主营业务收入 利润总额 出口交货值 指标值/亿元 占比(%)指标值/亿元 占比(%)指标值/亿元 占比(%)2011 88139.98 53.47 5854.30 48.73 5052.41 29.74 2012 97694.05 55.56 6483.91 53.70 5138.65 30.16 2013 115902.21 56.74 7584.85 53.61 5691.23 31.87 数据来源: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公布的中国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与市场分析 2013.2、中国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与市场分析 2014.2 1.4 产业竞争力提升 20112013 年,机械工业的仪器仪表行业、机床工具行业、通用基础件行业等在经济运行方面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主要经济指标见表 1.1.11。以机床为例,自 2009 年开始实施的“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04 专项)加快了新产品开发进程。据 2011 年统计,“04 专项”共立项 344项,涉及企业 170 余家、科研院所 36 家、院校 36 家,部分项目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该重大专项的实施使我国数控机床的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加快,相关企业开发了一批国家急需、长期依靠进口、受制于国外的高档数控机床,如多(五)轴联动车铣复合加工中心、五轴五面加工中心、双主轴车削中心、纳米精度磨床、超重型曲轴加工机床等。一批高精、高速、高效,以及多坐标、复合、智能型,大规格、大吨位、大尺寸的数控机床新产品已投入应用。这些新产品满足了国家重点领域用户和军工建设的需求,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第一篇 机械制造强国战略研究 011 表1.1.11 20112013年我国机械工业部分行业主要经济指标 行业 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出口交货值/亿元 利润总额/亿元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仪器仪表 5815.76 6791.53 7612.92 1179.89 1131.48 1109.19 496.55 553.10 646.25 机床工具 7166.21 7695.39 9022.03 419.98 436.37 461.93 519.48 505.26 574.67 通用基础件 13635.37 15060.61 17109.87 1301.19 1398.27 1483.18 922.67 954.08 1091.66 数据来源:机械工业联合会公布的中国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与市场分析 2013.2、中国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与市场分析 2012.2。工程机械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 2003 年工程机械行业年销售额突破千亿元(1036 亿元)之后,2013 年销售额达到 5663 亿元,年均增长率 20%左右,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目前,工程机械行业本土品牌产品已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的 90%以上。2013 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出口金额达到 195.3 亿美元,相比 2003 年的 10.50 亿美元提高了近 20 倍。我国工程机械企业正逐渐成为国际工程机械领域的重要参与者,部分企业对自身的定位已经从国内领先变为国际领先,其品牌影响力、国际化程度、企业管理水平和价值链整合能力等方面都有大幅度提高。工程机械行业部分产品已经实现突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例如,我国的混凝土泵车、塔式起重机已是国际领先水平的代表,汽车起重机、全路面起重机、履带起重机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履带推土机、装载机、压路机、叉车已接近了国际先进水平。因此,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无论是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和制造能力,还是产业链掌控能力都实现了跨越式的提升。1.5 绿色发展有所改善 实现机械工业的节能减排,不仅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中国科学院、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分别对未来制造技术发展预测,将绿色和智能列为未来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我国机械工业“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绿色为先战略。一方面,机械工业自身生产过程要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和环境友好;另一方面,积极发展高效节能产品,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为各行各业用户的节能降耗减排提供先进装备;同时机械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也要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理念。012 制造强国 战略研究领域卷(一)近年来,随着绿色为先战略、节能减排等工作的开展,我国机械工业在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节能减排方面,近年我国机械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呈下降趋势。我国机械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从 2005 年的 0.65 吨标煤下降至 2009年的 0.425 吨标煤,再下降到 2011 年的 0.407 吨标煤,预计到 2015 年将降至 0.31 吨标煤(见表 1.1.12)。在铸造技术方面,推广中频炉双联熔化技术,示范应用高精密近净成形、铝镁合金挤压铸造等技术及装备。在锻压技术方面,发展直驱式(离合器)螺旋压力机及锻造与冲压数字化伺服压机技术,加快非调质钢的应用,推广冷锻设备、近净成形锻造等工艺。在热处理技术方面,合理选择热处理电加热设备,加强采用气体燃料的热化学重整技术对传统设备改造,推进陶瓷纤维代替耐火砖材料的应用。在轴承方面,优化轴承制造工艺,采用节能型热处理技术,加强轴承生产过程中的节材,到 2015 年钢材利用率提高10%以上。表1.1.12 我国机械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情况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5*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吨 0.65 0.56 0.46 0.45 0.425 0.407 0.31 备注:2015 年数据为机械工业“十二五”规划预测数据。在发展高效节能设备方面,也涌现了大批科技成果。例如,大连某机床公司通过建立机床轻量化设计的概念-单元技术体系,采用机床零部件结构单元化设计方法,完成了轻量化机床的单元和整机性能试验,实现典型样机平均减重 8%10%。在工程机械轻量化设计技术方面,开发了轻量化变速箱、装载机、挖掘机、叉车等新产品。6t 装载机工作装置减重 5.1%,前后车架分别减重 19.0%和 18.9%,整机减重 6.7%;20t、36t 挖掘机工作装置分别减重 8.9%、10.3%,整机工作质量分别减重 5.7%、9.4%;2t和 3t 叉车整机分别减重 10.2%、10.2%;新型变速箱减重 27.9%。在绿色生产工艺研究方面,开展了面向机械产品的绿色工艺技术评估研究。以机床为例,其研究包括以下几方面:典型加工工艺比能耗计算与建模;制造过程碳排放定量分析与测试、工艺基础数据关联模型、低碳制造工艺过程反馈机制等。在此基础上,开发基础工艺、经济投入产出、能耗、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等数据库和评价工具。绿色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李东茹中国绿色制造技术发展与展望。第一篇 机械制造强国战略研究 013 第二章 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机械工业尚未完全摆脱粗放型、外延式发展的倾向,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相比,在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产业基础、信息化水平、产业结构、发展方式等方面仍存在差距。2.1 创新能力不强 我国机械工业的产业规模虽已居世界首位,但高端机械产品尚不能满足我国制造业日益增长的需求,很多关键设备和零部件仍依赖进口。行业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严重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其原因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研发投入不足,研发条件落后,研发人才缺乏。在体现各国技术实力的机械领域专利申请数中,参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统计,20072011 年,日本在机械工业的部分子行业中的专利申请量占比均位居第一,见表 1.2.1、表 1.2.2。其中:在机床领域,日本、德国、美国专利申请量分别是我国的 2.5倍、1.8 倍、1.8 倍,热处理和加工设备方面,日本的专利申请量是我国的 2 倍以上,在机械元器件方面,日本、德国、美国专利申请量分别是我国的 4.7 倍、4.2 倍、3.2 倍。014 制造强国 战略研究领域卷(一)表1.2.1 20072011年机械工业的部分子行业各国的专利申请量占比情况(%)国家项目 日本 德国 美国 中国 法国 韩国 合计占比 搬运设备、装卸设备、起重运输设备 26.87 13.16 19.62 4.48 4.07 6.02 74.21 机床 24.94 17.92 17.88 10.00 2.96 7.57 81.27 发动机、泵、汽轮机 28.49 19.32 17.72 5.19 5.67 6.14

    注意事项

    本文(机械、装备制造发展战略综合研究报告.pdf)为本站会员(鸥鸥)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