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docx
陶瓷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陶瓷工艺学课程编号:16118541学时/学分:40/2.5开课学期:6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课程类型:专业方向选修课一、课程说明本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选修课,主要面对建筑材料方向。本课程主要掌握 陶瓷原料、坯体的工艺基础、釉层的工艺基础及陶瓷的生产过程。熟悉陶瓷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物理一 化学变化,掌握工艺因素对陶瓷产品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和基本的实验技能。能够从技术与经济的角度 分析陶瓷生产中的问题和提出改进生产的方案,为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二、课程对 毕业要求的支撑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具有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材料专业知识,并能够将其应用于解决 本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指标点1.5:掌握材料制备、生产、应用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并结合数学、自然科学、工程 基础知识,用于解决本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 过文献研究分析材料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指标点2.2:能够应用物理、化学知识对材料的组成、结构、物相、性能以及相互关系进行识别、 表达和分析,并获得有效结论。毕业要求4研究:掌握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分析方法、实验设计和材料的制备与加工工艺,具 备设计和开展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有效分析并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指标点4. 1:掌握材料制备与加工的方法和相关设备,能够根据材料研究的需求选择不同设备、工艺条 件、操作过程,并能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三、课程的教学目标1 .掌握陶瓷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应用等工程问题的基本原理和专业知识。2 .能够理解陶瓷材料的组成、结构、物相、性能以及相互关系。3 .具备分析复杂工程问题、制定解决方案、评价合理性、开展实施及综合分析的能力。四、四、课程基本 内容和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2学时)知识点:陶瓷材料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国内外发展概况,陶瓷材料生产的一般工艺流程,陶瓷 材料的分类方案;重点:陶瓷材料的分类方案;难点:陶瓷材料生产的一般工艺流程,陶瓷材料的分类方案。第二章陶瓷原料(10学时)知识点:原料质量与陶瓷生产工艺与产品性能的关系,二氧化硅的晶型、性质及其在陶瓷生产中 的作用,氧化铝的生产方法,氧化铝的晶型、性质和用途,二氧化错和二氧化钛的晶型、性质和一般 用途,氧化铅、氧化锌等氧化物类原料及其在陶瓷生产中的用途,粘土的成因及产状,粘土的化学组 成、矿物组成和颗粒组成的具体含义,高岭石、蒙脱石化学组成、晶体结构、性质和用途,叶腊石、 伊利石的化学组成、晶体结构、性质和用途,粘土的工艺性质,长石的种类和性质,钾长石、钠长石 的化学组成、性质和熔融特性,长石类原料在陶瓷生产中的作用,滑石、硅灰石、碳酸盐、硼酸盐等 原料在陶瓷生产中的作用;重点:二氧化硅的晶型、性质及其在陶瓷生产中的作用,粘土的工艺性质,长石类原料在陶瓷生 产中的作用;难点:高岭石、蒙脱石化学组成、晶体结构、性质和用途,叶腊石、伊利石的化学组成、晶体结 构、性质和用途。第三章坯体的工艺基础(12学时)知识点:主要陶瓷品种的坯体组成,配方的依据、计算方法,可塑泥团的流变特性,影响泥团可 塑性的因素,泥团的颗粒取向及其对陶瓷制品性能的影响,陶瓷泥浆的流变特性,影响泥浆流变性能 的因素,影响泥浆浇注性能的因素,注浆过程中发生的物理一化学变化,压制成型过程中粉料的致密 化过程,影响坯体密度的因素,调整坏料性能的添加剂的种类、性能及作用等,陶瓷材料显微结构的 组成,工艺因素对显微结构的影响,普通陶瓷坯体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变化,陶瓷材料强度的特征,影 响陶瓷材料常温强度的因素,提高常温强度、克服陶瓷脆性的方法,陶瓷材料的高温力学性质及影响 高温力学性质的因素,晶界状态与陶瓷高温力学性能的关系;重点:主要陶瓷品种的坯体组成,配方的依据、计算方法,陶瓷泥浆的流变特性,陶瓷材料显微 结构的组成,工艺因素对显微结构的影响;难点:主要陶瓷品种的坯体组成,配方的依据和计算方法。第四章釉层的工艺基础(10学时)知识点:釉的概念,釉的作用和分类方案,各种成分在釉中所起的作用,确定釉料组成的原则,釉料配 方的计算,釉层形成过程的反应,坯釉中间层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釉层的显微结构,坯 一釉适应性的调控方法及其对陶瓷制品性能的影响,釉熔体的析晶过程、影响釉熔体析晶的因素及析 晶对釉面性能的影响;重点:坯釉中间层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釉层的显微结构,坯一釉适应性的调控方法及其对陶 瓷制品性能的影响;难点:确定釉料组成的原则,釉料配方的计算。第 五章生产过程(6学时)知识点:原料的精选方法,原料预烧的目的,原料合成的目的、作用和方法,坯料的质量要求,原料粉 碎的目的、方法,球磨粉碎的原理、设备、影响球磨机粉碎效率的因素,其它原料细粉碎的方法,泥浆 脱水的方法、原理,造粒的原理、一般造粒方法,坯料陈腐和真空处理的目的和作用,基本注浆方法的 原理和方法,热压注成型的原理、工艺流程,流延法成型的基本原理,滚压成型工艺原理、特点及控制 因素,塑压成型方法,注塑成型的原理及工艺流程,轧膜成型工艺,压制成型工艺,等静压成型的原理、 工艺流程和设备,粘土的干燥敏感性,陶瓷坯体的干燥动力过程及成型方法对干燥收缩的影响,干燥开 裂的类型及产生条件,坯体干燥后性质的影响因素,影响干燥速度的因素,确定干燥介质参数的依据, 各种干燥方法的原理、工艺及特点,釉浆的制备工艺,釉浆的质量要求及控制,基本的施釉方法,静电 施釉、干法施釉工艺,与陶瓷制品烧成相关的基本概念,陶瓷材料的烧结机理,烧成制度对产品性能的 影响,拟定烧成制度的依据,低温烧成与快速烧成的原理及应采取的工艺措施,热压烧结的原理、设备、 工艺过程及其特点,热等静压烧结的原理、设备、工艺过程及其特点,真空烧结的原理、设备、工艺过 程及其特点,陶瓷生产使用的窑具;重点:原料预烧的目的,坯料的质量要求,原料粉碎的目的、方法,釉浆的制备工艺,釉浆的质 量要求及控制,陶瓷材料的烧结机理,烧成制度对产品性能的影响,拟定烧成制度的依据,低温烧成 与快速烧成的原理及应采取的工艺措施;难点:陶瓷材料的烧结机理,烧成制度对产品性能的影响,拟定烧成制度的依据。序号章节内容教学模式对应毕业要求 指标点对应课程教学 目标1绪论讲课2学时1.512陶瓷原料讲课5学时,小测1学时,实验4学时1.5, 2.21, 2, 33坯体的工艺基础讲课9学时,小测1学时,港2学时1.5, 2.2, 4.11, 24釉层的工艺基础讲课10学时4.12, 35生产过程讲课2争寸,小测1学时, 实验2学时1.5, 2.2, 4.11, 2, 36复习课复习1学时1.5, 2.2, 4.11, 2, 3合计40学时五、结合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实验陶瓷工艺实验安排在课程内,开设4个实验:序号项目内容和要求实验学时主要仪器设备备注(1)烧结温度和烧1.掌握烧结温度与电阻炉、抽真空装置结温度范围的测定烧结温度范围的 测定原理和测定方 法;2.了解影响烧结 温度与烧结温度 范围的复杂因素; 3.理解烧结温度 与烧结温度范围 对陶瓷生产的实际意义。2或水浴锅、感量0. 001g天平、挤泥设 备、游标卡尺、烘箱、 干燥器、铁钳、防户手 套,烧杯、毛巾、毛刷、煤油、铁盒、铁 架(2)陶瓷坯釉应力的 测定1.掌握施釉陶瓷制 品坯釉应力的测定 原理和测定 方法。2电阻炉、100目筛子、 研钵、三种不同配方 釉粉、石膏模、泥浆(3)泥釉料含水率、细 度的测定L 了解泥釉料含 水率测定对生产 的指导作用;2.掌握测定泥釉料 含水率测定的 原理及方法。2恒温干燥箱、感量 不低于0. 01g 的大平、100ml瓷蒸发 皿、干燥器、玻璃棒、 生烟钳、(4)球磨机粉磨实验1 .了解筛分法测 粉体粒度分布的 原理和方法;2 .根据筛分分析数 据绘制粒度累计分 布曲线和频率分布曲 线;掌握球磨机粉磨 机理。2球磨机、分子筛、 烘箱1 .课程设计(无)六、先修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性能学七、建议教材或参考书教材:陶瓷工艺学,马铁成,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参考书:1 .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王培铭,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陶瓷工艺学,张锐,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八、考核方式和要求期末考试形式闭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课程成 绩 (100%)考试 成绩 (50%)内容及比例陶瓷原料10%左右;坯料、釉料工艺40%左右;显微结构与性质、坯、釉料制备30%左右;陶瓷坯体的成形、陶瓷材料的烧成20%左右。题型及比例填空题15%;选择题15%;简答题20%;分析论述题25%;计算题25%o平时 成绩 50%考勤及课堂表现(10%)满勤,课堂表现好(10分);旷课1次扣2分;迟到、早退、 课堂表现差等每次扣1分;本项最多扣10分。作业(10%)1次/10分;缺交扣10分、迟交X0.8、雷同0分小测(30%)3次/每次10分九、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表教学目标毕业要求123指标点1.5q指标点2.2q指标点4.1q十、课程的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课程考核结束后,任课教师对本课程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进行相应的分析。主要根据学生的课程考 试试卷、平时作业和考勤情况进行分析。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委员会指派2-3名教授对任课教师的课程 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进行审核。教师应根据达成度分析结果,改进相应教学方法、内容、考核环节, 以便学生更好达到毕业要求。除了学院的本科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对课程进行审核外,教师也要根据校、院两级督导的听课检 查情况、在答疑和批改作业或试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自评和及时总结,并加以改进。本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选修课,主要面对建筑材料方向。,随着陶瓷材料新成果、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教学内容上根据课时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