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资源ID:93873730
资源大小:31.53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综合检测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 (2022.德州三模)下表为汉武帝时期部分官员的任职及学术方向状况。这反映出当时()姓名官职学术方向公孙弘丞相学春秋杂说主父偃丞相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张欧御史大夫治刑名韩安国御史大夫尝受韩子、杂家说于邹田生所汲黯主爵都尉学黄老言然好游侠郑当时大农令以任侠自喜好黄老言A.百家争鸣局面延续B.选官方式走向多元C.儒生成为官僚主体D.用人标准灵活务实2. 隋文帝采纳高颖的建议,行输籍之法,“定其名,轻其数,使人知为浮客,被强家收大半 之赋;为编氓、奉公上,蒙轻减之徵(征)”。后人认为“隋代之盛,实由于斯”,这是由于 输籍法的推行()A.促进了人口流动B.调整了租佃关系C.增加了政府编户D.稳固了均田制度3. (2022沈阳三模)唐王朝因羁縻州区域广大,内部情况复杂,并不全面推行内地行政制度, 但是原则上又要不同程度地推及统一的政治、制度、法律。这强调了唐代羁縻州制() A.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性B.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C.兼具特殊性与共同性D,实施有效的集权统治4. (2022.佛山一模)宋代科举相较于唐代的“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变为“糊名考校,一决 文字而已”。这反映了宋代()A.社会阶层流动加强B.选官完全公平公正C.录取人数大大增加D.科举制度日趋僵化5. (2023重庆巴蜀中学月考)宋朝,专门为皇帝学习经书、史书开设的经筵逐渐制度化。程颗 在经筵讲书时常以师道自居,多所规谏,使得皇帝畏惧,他认为:“天下重任唯宰相与经筵 君德成就责经筵。”据此可知()A.官僚集团内部矛盾激化B. 士大夫有效制约了皇权C.宋朝的文官政治较发达龄、婚姻限制到法律上取消限制;从不允许通过考试平等竞争各类文官职位到法律上规定可 以通过考试平等竞争各类文官职位。主要原因:英国代议制民主制度不断完善;英国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妇女的不断斗争;英 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主要因素:英国殖民扩张、工业革命、扩军备战及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导致政府管理职 能急剧扩展(只回答“政府管理职能急剧扩展”亦可);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 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强烈;通过考试择优录用机制的运行使许多有才能的人进入文官队伍。 评价:英国文官人数增多为当时的国家治理提供有力保障;但是文官人数增多在一定程度上 造成政府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D.尊师重道成为主流思想6. (2022北京东城区二模)在传统中国社会,事实上存在着两种秩序或力量。一种是官治秩序 或国家力量,另一种是乡土秩序或民间力量。前者以皇权为中心,自上而下形成等级分明的 梯形结构;后者以家族为中心,聚族而居,形成村落自治共同体。下列图示符合这一叙述的是()三公-中朝-尚书台官仓 鸠杖A中书省-尚书省-六部十家牌法福田院B三司-转运司-知县义学 义田C中书省-行省-郡家训善堂D7. (2023重庆巴蜀中学月考)明太祖朱元璋派国子监监生武淳到各地丈田绘制鱼鳞图。鱼鳞图 以“随粮定区”为原则,载明田亩方圆、四周界至、土地肥瘠和户主姓名等内容。编制鱼鳞 图册旨在()A.抑制土地兼并B.进行赋役征发C.实行社会救济D.维护社会治安8. 康熙朝编纂的清文鉴经多次增订,编纂成满、汉、蒙、藏、回5种不同民族文字的辞 书御制五体清文鉴;乾隆朝编纂的西域同文志,用满文、汉文、蒙古文、藏文、托忒 文(新疆地区使用的蒙古文)、维吾尔文修成,是第一部五种民族文字对照的辞书。这些现象 反映出清朝()A.思想文化的专制B.多元一体的特点C.多民族的国家观D.华夷观念被打破9. (2022.临沂二模)某“族约”曰:“今恐吾宗散乱,或为习俗所移,不守先训,则是上贻辱 于前人,下有愧于厥后,故吾姓子孙者,告之以孝悌忠信之行,申之以礼义廉耻之教,务要 为子孝,为臣忠,父义母慈,兄友弟恭。”该“族约”的主要功能是()A.注重血缘纽带,推动理学普及B.激励家族成员,追求功名利禄C.强化宗族特权,维护家族秩序D.凝聚宗族力量,加强基层教化10. (2022.烟台三模)明清时期,族规需要宗族向地方政府申请批准,逐步普及了朱熹家礼 对冠婚丧祭四礼的礼节,族长需要政府委任。据此可知()A.社会治理能力增强B.宗法社会逐步消解C.儒家伦理得到重塑D.礼法合流趋势加强11. (2022北京门头沟区模考)下表为晚清政府的海关情况。据此可知晚清时期()清政府设立海关情况18541860 年设置上海、广州、汕头3处海关18611895 年增设福州、汉口、温州、芜湖(安徽辖地)、蒙自(云南辖地)等12处海关1895年以后增设沙市(湖北辖地)、长沙、哈尔滨等15处海关A.中国贸易主权开始遭到破坏B.洋务运动实现“富国”目标C.西方列强的侵略在不断深入D.政府逐渐收回了关税自主权12. 1861年以后,清政府的关税征收主要由户部、工部管理的常关和总税务司控制的洋关组 成,1901年辛丑条约后,列强以常关税抵还赔款,规定洋关口岸五十里以内的常关划归 税务司管理。晚清关税征收体制变化的结果是()A.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清政府彻底地失去了税收的管理权C.商业税成为清政府主要收入来源D.列强进一步加强对中国财政的控制13. (2022潍坊模考)1941年,陕甘宁边区制定边区公务员考核奖惩暂行条例,规定边区 公务员考核实行赋分制,工作50分,学习25分,操行25分。考核等级按分数多少定为七等, 一等升级六等降级,七等解职。这些规定()A.推动了干部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B.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反映了品行是考核干部的主要依据D.扩大了边区政权阶级基础14. (2022北京石景山区月考)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 科全书”。它的颁布说明了我国()A.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B.依法治国方略开始实施C.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完善D.法制体系逐步走向健全15.(2022青岛二模)法兰克王国成立初期,国王赏赐贵族和功臣的土地不附带任何条件。到 8世纪早期,国王以分封土地为条件,要求受封者宣誓为其效忠,战争时提供兵员并承担其 他封建义务。这反映了()A.中央权力逐步加强B.商品经济不断发展C.西欧城市逐渐兴起D.基督教会控制思想16. (2022天津红桥区一模)1648年,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参与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 起草,和约承认彼此的主权和平等,认为政治和外交事务应由各个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 而不是服从想象中的帝国、教皇,或是任何其他至高无上的权力。这表明() A.国际争端通过谈判来彻底解决B.近代外交制度得以建立C.主权国家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D. “大国一致”原则确立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宗族组织不仅是封建伦理秩序的维护者,而且是国家政权维护基层治 安秩序的重要辅助力量。近代以来,宗族组织在西法东渐之下逐渐开始瓦解,成建制的国家 法律体系触动了宗法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土地 改革、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社会再组织过程,宗族权威丧失了合法性,国家权力以前所未 有的规模和程度实现了对乡村社会发展的主导。摘编自潘振华、李小波古代宗族组织在基层乡村治安控制中的作用及启示 材料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推进,商品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城乡基层 管理也发生了巨大变革。20世纪90年代初,在借鉴国外社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我国提出 了 “社区建设”思路,即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在 199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中,整合成立了民政部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司。1999年,民政部开展 了 “全国社区建设试验区”工作,并制定了全国社区建设试验区工作实施方案。2001年 开始,农村社区进入地方自发试点阶段。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减少村委会管治 的任务,完整地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概念。摘编自李昌庚、段东升中国基层社区治理的历史镜鉴与现代转型 材料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成效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建立 健全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第二,以国 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加强机构设置改革,优化职能配置,尤其是在国家层 面组建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应急管理部以及个别地方的行政审批局、“多合一”体制 改革,有效解决了社会治理中的多头管理问题。第三,基层社区共建共治机制不断完善。第 四,推动社会组织体制改革,社会组织得到了快速成长,社会治理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不断 提升。摘编自陶希东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五大历史性成就根据材料一,概括不同时期中国基层治理的主导力量。(3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区建设的特点。(4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意义。(5分)18. (14分)积谷备仓是古代社会救济的重要手段,下表为从隋朝到清朝粮仓经历的主要变化 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隋朝到清朝粮仓经历的主要变化朝代粮仓设置时间名称所在地存粮来源管理和监督隋朝585年义仓社捐献社长唐朝627年义仓? 附加税? 北宋963年义仓州县附加税地方官南宋1181 年社仓乡村捐献地方管理,官员 监督元朝1269 年义仓社附加税地方管理,官员监督明朝1529 年社仓社附加税地方管理,官员监督清朝1654 年(1679 年)义仓社仓城镇集市捐献地方管理,官员 监督摘编自萧公权中国乡村:19世纪的帝国控制提取表中有关信息,并结合所学予以说明。(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 晰。)19. (12分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其中奏定初等小学章程部分内容摘要如下:立学总义设初等小学堂,令凡国民七岁以上者入焉,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 童身体,每星期不得过三十点钟,五年毕业历史科目其要义在略举古来圣主贤君重大善美之事,以养国民忠爱之本源。采本境内乡贤名 宦流寓诸名人之事迹,令人敬仰叹慕地理科目其要义在使知今日中国疆域之大略,五洲之简图,以养成其爱国之心。宜悬本县图、 本省图、中国图、东西半球图、五洲图于壁上格致科目其要义在使知动物、植物、矿物等类之大略形象、质性,以备有益日用生计之用。 当先就庭院中动物、植物、矿物,为其解说其生活变化作用摘编自程美宝由爱乡而爱国:清末广东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材料二 下图为“初等小学堂四年完全科国文教科书第2册”中的插图(1911年) 危 祝L 货!1 西有废事 晨乏花旗者 我四心旗也我受我囱 故爰我团圆<综合以上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 表述清晰。)20. (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20世纪前期,政府逐步接纳妇女进入文官行列。但在很长时期内,广大妇女不能进 入重要岗位,只能担任抄写、打字和收发之类的工作,多数是临时雇员,而且受到年龄和婚 姻限制,同工不得同酬I。面对种种不合理现象,英国文官界妇女在社会进步势力的声援下, 长期坚持斗争。1919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任何人不应因性别或已婚而被剥夺担任文官的 资格。两年后财政部又首先制定接纳妇女担任文官的实施细则,允准妇女参加文官考试,平 等竞争各类文官职位,但同时又规定女文官候选人必须是单身女子,一旦结婚必须辞职。正 因为如此,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仍然只有少数妇女能获此幸。部分妇女进入高级文官 阶层,则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1870年英国枢密院文官制度改革令颁布后人数变化情况年份文官人数年份文官人数188150 8391914280 900189179 241192231772119011164131939387 4001911172 3521943710 400摘编自G德鲁雷、T.布切尔现代文官制度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以来英国妇女在入职文官职位方面发生的变化并简要分析产生 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文官人数不断增多的主要因素,并对“文官人 数不断增多”这一现象进行简要评价。(6分)参考答案1 . D 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的部分高级官员的学术方向并不统一,方向多样,说明 汉武帝选拔人才不拘一格,标准灵活务实,故选D项;汉武帝时期百家争鸣已经不在延续, 排除A项;表格信息无法说明选官方式,排除B项;据“韩安国” “尝受韩子、杂家说 于邹田生所”可见这些官员并不都是儒生,并不能说明儒生成为官僚的主体,排除C项。2 .C3. C 题干未提及唐王朝给予羁縻州的自治权力,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羁縻州的风俗信 息,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唐王朝对羁縻州的政策的成效,排除D项。4. A5. C 据材料可知,宋代经筵逐渐制度化,程颖在经筵讲书时时常规谏皇帝,并认为天下 重任唯宰相与经筵,充分说明宋朝的文官政治比较发达,故选C项;材料不涉及官僚集团 内部的矛盾,排除A项;士大夫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有效”说法错误,排除B项; 尊师重道只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方面,儒学早在汉代就成为主流思想,排除D项。6. C 三司一转运司一知县属于“以皇权为中心,自上而下形成等级分明的梯形结构”的 “官治秩序或国家力量”,义学、义田是“以家族为中心”的“村落自治共同体”,故选C项。7. B8. C 据材料可知,康熙、乾隆朝分别编纂满、汉、蒙、藏等不同民族文字的辞书,反映 出清朝多民族的国家观,故选C项;清朝编写的不同民族文字的辞书,有利于各民族文化 交流,而非思想文化的专制,排除A项;多元一体强调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 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此时仍盛行华夷观念,排除D项。9. D 根据该“族约”中“今恐吾宗散乱,或为习俗所移”可知其功能是凝聚宗族力量, 根据“族约”中“故吾姓子孙者,告之以孝悌忠信之行,申之以礼义廉耻之教,务要为子孝, 为臣忠,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可知其功能是加强基层教化,故选D项。10. A11. C 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清政府设置海关的地点越来越深入内陆,说明列强的侵略在 不断深入,故选C项;中国的贸易主权在鸦片战争后开始遭到破坏,排除A项;洋务运动 没有能够实现“富国”目标,排除B项;关税自主权的收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排除D项。12. D 根据材料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的常关税也逐步落入列强控制的税务司 手中,使列强对近代中国的财政控制进一步加强,故选D项;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开始卷 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规定洋关口岸五十里以内的常关划 归税务司管理”说明清政府依然享有少部分洋关(五十里之外)的税收管理权,排除B项;土 地税和各种杂税是清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排除C项。13. A 据材料可知,陕甘宁边区颁布公务员考核条例,明确考核标准,按分评级,有奖 有惩,这推动了干部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故选A项。14. D 一部法律不能说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排除A项;1997年,党的十五大首次 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已经完善”说法错误,排除C项。 15. A 材料仅涉及政治层面的封君封臣制度,“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西欧城市逐渐兴 起” “基督教会控制思想”均与材料不符,排除B、C、D三项。16 . C17 .(1)主导力量:古代是宗族组织;近代是国家法律体系;新中国成立后是国家权力。特点: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借鉴国外的经验;政府主导与地方自主相结合;逐步推 进,不断完善。意义: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提高行政效率;促进基层民主的发展;促进国家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动社会组织体制的改革。18 .示例信息:古代中国政府比较重视通过积谷备仓进行社会救济。说明:从隋朝到清朝,政府通过建立义仓和社仓等地方粮仓体系来贮存粮食。义仓是公益粮 仓或设在乡镇的粮仓,社仓是社区粮仓或乡村粮仓。义仓和社仓贮存的粮食不同于常平仓的 粮食由官府提供,而是主要来自乡绅富民的捐献,以及征收的附加税。早期建立的义仓设有 社长,由地方官管理和监督,后期逐渐演变为由地方乡人管理,受当地官府监督。如此演变 的原因在于,乡人管理可以更好地保证粮食的来源,官员监督可以确保乡村粮仓体系的运作。 古代粮仓的建立对政府控制灾荒、救济饥民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19 .示例论题: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重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论述: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传统教育和科举制度已经不适应人才培养和官员 选拔的需要。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将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 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 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晚清教育改革旨在培养近代化人才,特别重 视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要求所有学生七岁入学,培养爱国的根基。通过历史、地理、格致 等学科的学习,培养小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国家的情怀;在国文教学中,引导 小学生热爱国旗和国家。总之,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传统忠君教育转变为爱国教育,从培养科举人才到培养综合人才, 大大促进了近代教育发展和社会转型。20 . (1)变化:从禁止到逐步接纳;从普通、临时性的雇员到成为高级文官成员;从受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