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中学考试重点版.docx
湖南省2013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适合高中及高中以下教育心理学备注(非常重要的必考的 红线。老师末重点划记的但可能考的)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学习与教学的主要构成要素有: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主要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创建、发展、成熟、完善。6、教育心理学可为实际教学提供一般性的原则和技术。7、美国心理学家展速,从19世纪末起,开始从事动物的学习研究,在1903年著书教育心理学,后 来又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角度来着重探讨人的本性、学习心 理、个性差异与测量。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专著,也是世界公认的科学教育 心理学专著,教育心理学学科从此产生。8、20世纪30年代后,学科心理学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内容;50年代,信息论思想及相关成果影响到 教育心理学。9、在东方,维里茂基主张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并提出“文化发展论”、“内化说二 10.1924年,廖世承为师范教育的需要编写了我国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理论体系学科正在形成,注重结合实际,注重为学 校教育服务。70年代,奥苏伯尔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研究学生学习。11.20世纪80年代,在心理学完善阶段,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的成果表现为四个方面:主动性学习、反 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性研究。12.补充知识:教育心理学创建阶段:1)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第一次提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思想。2) 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在论教学方法中首次提出了 “教育要心理学化”。3)德国的赫尔巴特在普通 教育学中提出要把教学理论绵研究建立在科学(心理学)基础上,提出“四段教学法中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2、心理发哪儿几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11、1214、15岁)这是个体从童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 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其抽象思维占玉览地位, 但仍要以形象作支柱,出现反省思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他们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也可集中精力学习。身体剧变,成人 感产生,独立意识强烈。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道德行为更 zzxzvszxzwzxzwzxzvv*zzv/xzz>zw>zv/zv>/v/>z/zwzw>zw/w/>/vzwz/v<zzzxz>zs/ZWXZWZXZWZZVX/XZV*XZVZV/*/W*WX<*WZ/N/ZWZW自觉;但自控能力不强。2)、青年初期(高中14、15 17、18岁)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基本成熟的时期。 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人生观情感占主要地 位,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都有深刻的发展。能比较客观的看待自我,表现自我,敏感的防卫自我, 珍重自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对未来充满 zz/zz/zz/v*zzszzzszzzszzvzszzz/zxzzszzzzzsz理想,好的意志品质也有发展,但又会出现与生活脱节的幻想。zx/zzszzzz/xzz/zzzz>zzz>zzzzx/zv4、学习准备,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5、关键期是指最易学会和掌握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6、皮亚杰是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发展就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一种建构过 程,个体内部认知结构不断变化。图式:认知结构的基本单元,表现出某种可以重复的动作模式或思 有外向攻击型问题行为和内向退缩型问题行为。"XZSZVSWWWWWWWSZW13.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预防,非语言暗示,表 扬,言语提醒,有意忽视,转移注意)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1、根据教学评价实施时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根据资料处理方式:常模参照测评与标准参照测 评。根据教学评价功能:有配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根据严谨程度: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2、教学测量与评价包括:认知,情感,技能三方面。3、自编测验前的计划:1确定测验目的2确定测验要考查的学习结果3列出测验要包括的课程内容4写 出考试计划或细目表。4、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具有效度(测量的正确性)、信度(测验的可靠性)、区分度(项目的效度)。第十五章教师心理*教师的角色:1)知识的传播者;2)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3)榜样和模范公民;4)教学的研 究者。1、教师的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包括哪些方面?(一般都成正相关的)1)教师的认知特征: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一级思维的系统、条理、 合理性等与教学效果有高度相关。2)教师的监控能力(教学能的核心):对教学活动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 调节的能力。3)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热情和同情心,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对教育影响效果最显著。4)教师的教学效能感2、福勒和布朗,将教师成长分为三阶段: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3、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活动、微型教学训练、教学决策训练、校本培训(坚 持针对性、重视主体性、形式多样性、以校为本)、反思教学经验(对活动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为活 动反思)、教师参与研究。4、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波斯纳采用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5、布鲁巴奇提出教学反思的4种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附录资料:不需要的可以自行删除竹材重点知识1竹材及非木质材料作为原料的应用特点与局限A非木质原料应用中具有的优点1)来源广泛,价格低廉;2)原料单一,对稳定产品质量有利,生产工艺易于控制;3)备料工段设备简单(竹材除外);4)工业生产中动力消耗较木质原料少(加工、干燥等)。B不利因素5)原料收获季节性强。为保证常年生产,工厂需储备8-9个月的原料,而该类原料体积蓬松,占用地面与空间很大,造成储存场地之困难;6)原料收购局限性强。非木质原料质地松散,造成收集与运输上的不便,为降低成本, 收集半径一般不超过100公里;7)非木质原料储藏保管较难。非木质原料所含糖类、淀粉及其它易分解的物质较木质 材料高,易于虫蛀或产生霉变与腐烂(采取的措施:高密度打包储存,切段堆积储 存,干燥后储存,喷洒药剂储存等,但增加了工序和成本);8)非木质原料含杂杂物多(蔗渣含20%以上的蔗髓,棉杆含残花和泥沙,芦苇有苇髓 和叶鞘,稻壳含米坯等),对产品质量有影响,生产前应分离,增加了工序与成本;9)其它尚未解决的问题:棉杆皮韧性大,缠绕设备造成堵塞、起火;原料易水解,湿 法生产中造成的污染大;稻壳板硬度大,对刀具磨损十分严重等,目前尚无参考模 式,有待进一步研究克服。2 .分布概况:竹子是森林资源之一。中国竹类资源分为四个区:黄河-长江竹区、长江-南岭竹区、华南 竹区、西南高山竹区。3地下茎:竹类植物在土中横向生长的茎部,有明显的分节,节上生根,节侧有芽,可萌发而为新的地下 茎或发笋出土成竹,俗称竹鞭,亦名鞭茎。因竹种不同,地下茎有下列三种类型:单轴型、合轴型、复轴 型。4 .竹秆:竹秆是竹子的主题部分,分为秆柄、秆基和秆茎三部分。1)秆柄:竹秆的最下部分,与竹鞭或母竹的秆基相连,细小、短缩、不生根,俗称螺丝钉或龙眼鸡 头,是竹子地上和地下系统连接输导的枢纽。2)秆基:竹秆的入土生根部分,由数节至10数节组成,节间短缩而粗大。秆基各节密集生根,称 为竹根,形成竹株独立根系。秆基、秆柄和竹根合称为竹苑。3)秆茎:竹秆的地上部分,端正通直,一般形圆而中空有节,上部分枝着叶。每节有两环,下环为 律环,又叫鞘环,是竹薛脱落后留下的环痕;上环为秆环,是居间分生组织停止生长后留下的环痕。 两环之间称为节内,两节之间称为节间。相邻两节间有一木质横隔,称为节隔,着生于节内。竹秆 的节、节间形状和节间长度因竹种而有变化。5 竹子各部位之间的关系竹连鞭,鞭生芽,芽孕笋,笋长竹,竹又养鞭,循环增殖,互为因果,鞭竹息息相关的统一有机整体。6竹林的采伐竹林采伐时必须做到“采育兼顾。才能达到竹林永续利用、资源永不枯竭之 目的。正确确定伐竹年龄、采伐强度、采伐季节、采伐方法四个技术环节是竹林采伐的关键 所在。7 .采伐竹龄:竹林为异龄林,一般只能采取龄级择伐方式,根据竹类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 竹笋成竹后,秆形生长基本结束,体积不再有变化,但材质生长仍在进行,密度和力学强度 仍在增长和变化,根据其变化情况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材质增进期,材质稳定期和材质下降 期。竹子的采伐年龄最好在竹材材质稳定期,遵循“存三(度)砍四(度)不留七(度)”的 原则。8 .伐竹季节:春栽夏劈秋冬伐。一般竹林应该在冬季采伐,应在出笋当年的晚秋或冬季(小年春前)。花年竹林,应砍伐 竹叶发黄、即将换叶的小年竹,而不应砍伐竹叶茂密正在孵笋的大年竹;丛生竹林,一般夏 秋季节出笋,采伐季节选在晚秋或早春,使新竹能发枝展叶。原因:a.该季节竹子处于休眠状态,竹液流动慢,同化作用较弱;b.可溶性物质变成复杂的有机物储存,竹材力学性质好,不易虫蛀;c.冬季,林地中主要害虫处于越冬状态,不会对采伐后的竹林造成伤害;d.该季节新竹尚未发出,可避免采伐时造成损伤。9 .竹材的储藏与保管具体要求:1)按照不同质量分类保管;2)按照规格大小,分别存放;3)先进先出,推陈出新;4)防虫防蛀,喷熏药物。10 .竹材的缺陷及其发生规律:1)虫蛀和霉腐一般发生规律如下:孔竹黄较竹青严重;b.6-7年生竹材较轻,3-5年生以下较重;c.冬季采伐的较轻,秋 季次之,春季采伐的较重;已山地生长的较平地生长的轻;£通风透光储藏遭受损害的较少, 阴暗不透风的则多。1L竹壁:竹秆圆筒状的外壳。一般根部最厚,至上部递减,自内向外分为竹青、竹肉和竹黄 三个部分。12.影响竹材密度的因素:A.竹种:与其地理分布有一定的关系,分布在气温较低、雨量较少的北部地区的 竹材(如刚竹)密度较大,反之,则密度较小。B.竹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密度不断的提高和变化(因竹材细胞壁和内容物是随 竹龄的增加而逐渐充实和变化的),可根据其规律性作为确定竹材合理采伐年龄 的理论依据之一。C.立地条件:气候温暖多湿,土壤深厚肥沃的条件下生长好,竹竿粗大,但组织 疏松,维管束密度小,从而密度小,反之密度大。D.竹秆部位:同一竹种,自基部至稍部,密度逐渐增大,同一高度上,竹壁外侧 高于内侧,有节部分大于无节部分。13竹材与木材相比,具有强度高、韧性大,刚性好、易加工等特点,使竹材具有多种多样 的用途,但这些特性也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其优越性的发挥,竹材的基本特性如下: 1)易加工,用途广泛:剖蔑、编织、弯曲成型、易染色漂白、原竹利用等;2)直径小,壁薄中空,具有尖削度:强重比高,适于原竹利用,但不能像木材一样直接进行 锯切、刨切和旋切,经过一定的措施可以获得高得率的旋切竹单板和纹理美观的刨切竹薄木; 3)结构不均匀:给加工利用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如竹青、竹黄对胶粘剂的湿润、胶合性能几 乎为零,而竹肉则有良好的胶合性能;4)各向异性明显:主要表现在纵向强度大,横向强度小,容易产生劈裂5)易虫蛀、腐朽和霉变:竹材比木材含有更多的营养物质造成;6)运输费用大,难以长期保存:壁薄中空,体积大,车辆实际装载量小,不宜长距离运输; 易虫蛀、腐朽和霉变,不宜长时间保存;砍伐季节性强,规模化生产与原竹供应之间矛盾较 为突出O.竹材人造板的构成原则:以克服竹材本身固有的某些缺陷,使竹材人造板具有幅面大且不 变形、不开裂等特点为出发点的,主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1)对称原则:对称中心平面两侧的对应层,竹种、厚度、层数、纤维方向、含水率、制 造方法相互对应。2)奇数性原则:主要针对非定向结构的多层人造板.竹材人造板的结构特性:1)结构的对称性:尽可能的克服各向异性2)强度的均齐性:材料在各个方向强度大小的差异,以均齐系数表达(竹纤维板、碎料板趋 于Do3)材质的均匀性:能提高板材外观质量,也可减少应力集中造成的破坏。(板材优于竹材, 结构单元越小的板材均匀性越好).14 .胶层厚度:不产生缺胶的情况下,越薄越好(2050微米)?1)薄胶层变形需要的应力比厚胶层大2)随着胶层厚度的增加,流动或蠕变的几率增大3)胶层越厚,由膨胀差而引起界面的内应力与热应力大4)坚硬的胶粘剂,胶合界面在弯曲应力的作用下,薄胶层断裂强度高5)胶层越厚,气泡或其他缺陷数量增加,早期破坏几率增加17.竹材胶合板:是将竹材经过高温软化展平成竹片毛坯,再以科学的、比较简便的、连续化 的加工方法和尽可能少改变竹材厚度和宽度的结合形式获得最大厚度和宽度的竹片,减少生 产过程中的劳动消耗和胶粘剂用量,从而生产出保持竹材特性的强度高、刚性好、耐磨损的 工程结构用竹材人造板。竹材的高温软化展平是该项工艺的主要特征。A原竹截断截断:a. 先去斜头;b.由基至稍,分段截取;c.截弯存直,提高等级;d.留足余量。B竹片软化的目的:将半圆形的竹筒展平,则竹筒的外表面受压应力,内表面受拉应力,其应力大小为: 。二E - S/2r减小E值是减小竹材展平时反向应力的有效手段,从而可以减少展平时竹材内表面的裂缝的宽度和深度。减小竹材弹性模量的方法和措施统称为竹材软化。C.软化方法: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提高竹筒含水率和温度是提高竹材本身塑性、减小竹材 弹性模量,从而达到减小展开过程中方向弯曲时拉伸应力的有效措施。D.刨削加工目的:1)去青去黄,改善竹材表面性能,提高胶粘效果;2)使竹片全长上具有同一厚度,以获得较高胶粘性能和较小的厚度偏差。E.竹片干燥:实践证明,使用PF时,竹片的含水率应低于8%,而使用UF时,应小于12%, 才能获得理想的胶合强度。1)预干燥:目的为了提高竹片的干燥效率,主要设备是高效螺旋燃烧炉竹片干燥窑,干燥周期较长,一般10-12小时,终含水率由35-50%降至12-15%。2)定型干燥:因竹片是由圆弧状经水煮、高温软化、展平而成平直状,但在自然状态中仍 具有较大的弹性恢复力,故需采用加压的干燥和设备。F组坯:将面、背板竹片和涂过胶的芯板竹片组合成板坯的过程成为组坯。1)板坯厚度的确定:£s=100s合/ (100-/)式中:Es为板坯厚度(各层竹片厚度之和,mm), s合为竹材胶合板厚度(mm), /为板坯 热压时的压缩率()。板坯的压缩率与热压时的温度、压力和竹材的产地、竹龄等多种因素 有关。通常温度为140-145C,单位压力为时,板坯的压缩率为13.0%-16.0%。 2)组坯操作注意事项:a.面、背板竹片应预先区分好。b.组坯时芯板与面、背板竹片纤维方向应互相垂直。面板与背板竹片组坯时,竹青面朝 外,竹黄面朝内;芯板竹片组坯时,为防止竹材胶合板由于结构不对称而产生变形,应将每 张竹片的竹青、竹黄的朝向依次交替排列。c.竹片厚度较大,宽度较小(平均100毫米左右),涂胶量不大,因而其吸水膨胀值(绝 对值)不大,故芯板组坯时不必留有吸水膨胀后的间隙,只需将竹片涂胶后紧靠排列即可。 d.组坯时面、背板及芯板竹片组成的板坯要做到“一边一角一头”平齐,可为锯边工序提供 纵边和横边两个基准面。G热压胶合1)工艺过程:竹片涂胶以后组成板坯,经过加温加压使胶粘剂固化,胶合成竹材胶合板的过 程称为热压胶合,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可压力变化情况可分为三个阶 段:A第一阶段:从放第一张板坯进入热压板至全部热压板闭和并达到要求的单位压力,称为自由加热期。B第二阶段:从热压板内的板坯达到要求的单位压力至降压开始,称为压力保持期;C第三阶段:从热压板的板坯降压开始到热压板全部张开,称为降压期。在降压期,因压力降低,板坯中的水蒸气急剧向外溢散,同时呈过热状态的水也很快变为水 蒸气,因此产生板坯内外压力不平衡的现象,降压越快,压力不平衡就越大,严重的可使胶 层剥离,即“鼓泡”,层数越多,鼓泡现象越多。所以降压时务必缓慢进行,应在板坯内外的 压力基本保持平衡的状态下进行,为防止“鼓泡”现象的发生,通常要求实行三段降压,即: 由工作压力降至“平衡压力”(即与板坯内部蒸汽压力保持平衡的外部压力,PF胶一般为 0.3-0.4Mpa,这一阶段的降压速度可以快一点,一般3层板掌握在10-15S内完成);由“平衡压力”降至零,该阶段易发生鼓泡或“脱胶”,降压速度要缓慢,要求降压速度与水 蒸气从板坯中排除的速度相适应,一般3层板约在30-50S内完成,多层板应适当延长;由零到热压板完全张开,该段可打开阀门,以最大速度卸载,使热压板张开。应注意的是压 机最下面一个工作间隔中的板坯,在表显示为零的时候,实际上还承受着所有热压板自重的 压力,因此压板张开要适当放慢速度,以防“鼓泡”。2)影响胶合质量的因素:A.压力的影响:压力过大,重者压溃被胶合的材料,破坏其自身的结构,轻者加大了热 压时的压缩百分率,增大了材料的消耗,降低了竹材的利用率。适宜的单位压力是保证胶合 质量和材料利用率的重要因素。目前生产中使用的单位压力是3.0-3.5Mpa,板坯的压缩率为 13-16%,随着竹片加工精度的提高,热压时的单位压力可随之下降。B.温度的影响:温度是促使胶粘剂固化的重要条件。热压胶合时,温度高可适当缩短胶 合时间,但同时胶合板内的温差较大,内应力也较大,板子容易变形,另一方面同一压力条 件下,温度越高,板坯的压缩率越大,则竹材的利用率越低,因此不能为了缩短热压时间, 采用过高的热压温度,通常竹材胶合板生产中,PF的热压温度以135-140C为宜,UF的热压 温度以115-120为宜,压制厚胶合板时,温度应适当降低,单位压力适当增加。C时间的影响:板坯在热压胶合过程中,所有胶层全部固化所需要的时间称为热压时间, 其在工艺中的具体表现是热压板全部闭合达到工作压力开始至降压时为止的这段时间。PF和 UF在热压固化时会产生放热反应,因此生产上热压时间的确定一般可考虑在远离热压板的胶 层固化率达到85%时,板子即可卸出热堆放,这样既能保证充分固化,又可节省热压时间, 一般竹片板坯每1mm厚度加热加压时间Limin可以达到良好的胶合性能。D.竹片质量:主要指表面残留的竹青、竹黄量,竹片表面的光洁度,竹片的厚度偏差及 竹片的含水率(6-8%为宜)等。表面质量直接影响到胶粘剂的用量,热压时的工作压力,胶 合强度。3)热压胶合中产生的缺陷:A.脱胶(部分或大面积相邻层竹片互相分离的现象)或胶合强度(胶合强度达不到标准规定 的要求)低下(产生的原因有竹片含水率过高或部分竹片受潮;降压速度过快;胶粘剂变性 或质量不符合要求;热压时间不足或温度偏低等)。B.鼓泡(竹材胶合板热压过程中产生的局部脱胶现象)(主要原因是降压速度过快)。C叠芯、离缝(装板时人为碰撞造成芯板移位而引起的)。D.表面污染(压板表面不干净,组坯中胶液污染板面及人为污染面、背竹片)。E.透胶(竹片厚度较大,一般不出现,但当竹片整体或局部含水率过高,易产生该现象)。18.竹编胶合板采用逐步升压工艺和分段降压工艺两种形式,前者是使胶粘剂在低压下流展 渗透,以防止胶粘剂从竹席中挤出;后者则是为了防止鼓泡,并蒸发一部分水分。19水煮(浸)一冰冻一干燥保存强度(简称为保存强度):是检验竹编胶合板胶合性能的指标,是在模拟加速老化后测定材料的静曲强度来表示的,它间接反映了板材胶层的胶合性能 在水、温度的作用下的变化情况,也反映了材料在正常使用状态下,胶层和整个胶合材料的 耐水、耐候性能。竹材质量、竹席的含水率、竹席的编织质量、涂胶量、热压工艺等都与保 存强度有关。20蔑片浸胶及浸胶后的干燥是生产竹麓积成胶合板的关键工序。竹蔑积成胶合板与其它板 的不同之处是含水率较高,产品较厚(多在25mm以上),故热压过程中排水困难,常采用热 进冷出的热压工艺。21竹材胶合板生产中提高竹材利用率的主要途径原料准备工序:合理截断,严控余量;竹筒中心尽可能对准刀具中心,保证剖开竹片宽度相 近压刨工序:保证蒸煮软化、展平及辐压质量;控制单次刨削量,以尽量减少损失铳边工序:控制铳削量组坯工序:按照适当的压缩率确定正确的板坯厚度,并合理配置;严格遵守对称性原则,并 保证“一边一角一头齐、面、背板摆放口寸相互靠紧,防止人为叠、离而增加修补工作量,同 时增加了材料消耗。维模式。圆化:主体把新刺激组合到原有图式中,使原有图式丰富和扩大的过程。顺应:当主体不能 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的情境时,对自身图式进行相应的改变和创新,以适应新情境。认知发展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感觉动作阶段(从出生到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 B (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 15岁)。四个阶段的特征:1)感觉动作阶段的突出成就出现了客体永恒性;2)前运算阶段中,儿童出现了象征思维和直觉思维。直觉思维表现出集中化、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化。3)具体运算中,儿童思维有明显的逻辑性,突出成就是获得守恒概念,此外,儿童还获得分类和序列 能力。4)形式运算阶段个体的特点:个体的认知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能归纳概括个别事物的共同本质特 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和检验假设。具有命题思维能力。具有演绎推理能力。"WXZWWWWWVZWVZWWSZXZSZW自我中心化倾向:儿童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只会从自己的观点着眼,不会考虑别人的不同看法。泛灵论倾向:将任何事物都看作是生命或类生命的活动。守恒指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7、维果斯基强调社会文化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是社会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理论的先驱。他的认知 发展观: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zzxzzzxzzzxzszzs/wzzzzzxzwxz/w/*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他的观点是学习先于发展并促进发展。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 动中发展起来的。中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观察事物的自觉性逐步增强;观察的持久性增强;观察的精确度提高;感受 性增强;概括性明显发展(初二是转折点)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上升到理论型;初二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8、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皮亚杰的观点)2)教学促进认知发展。 (维果斯基)教娶支架j指儿童在试图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或者更有能力的同伴 所给予的支持和指导。9、人格是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和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必须经历8个互相联系的阶段,1)婴儿期信任感对不信任感;2)幼儿期自 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3)儿童早期主动感对内疚感;4)儿童晚期勤奋感对自卑感;5)青少年期自 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6)青年期亲密感对孤独感;7)成人感繁殖感对停滞感;8)老年期自我整合对 绝望感。自我同一性是指整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自我,并形成一致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 10、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教师的品行素质、班级环境、课外训练活动)、 同辈群体。11、如何建构健康的人格?人格统合包括三个方面的统合,即自我内部的统合(树立自我意识、培养乐观 生活态度)、自我与社会的统合、自我与自己实践活动的统合。12、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从形式上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从内容上分为:生理的我、心理的我、社会的我;从自我观念上分为:现实的我、投射的我、理想的我。自我意识的发展:出现:儿童2、3岁左右;加速发展:小学;突变时期:青少年时期。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获取积极的自我体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13、皮亚杰认为,青少年产生了一种新的自我中心,出现了两种认知歪曲:“假想的观众” “个人的虚构" 14、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指个体偏爱的习惯采用的加工信息方式。有以下几种:1)场依存型(对 物体的知觉倾向于外部参照物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和场独立型(内部线索参照,不受外来事物干扰); 2)冲动型与沉思型;3)整体型和序列型15、认知能力也即智力:涉及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方面的信息加工能力。智力是个体的先天因素与后天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有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量和质的差异)与群体差异(性别、年龄、种族差异)。人们的智力水平呈正态分布。16、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1)创设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布 鲁姆的掌握学习);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斯金纳的程序教学)17、心理学家将性格分解为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18、性检是指个体字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类型分为:1)机能类型说(英国的培因将其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2)向性说(瑞士的荣格提出内向型和外向型);3)独立一顺从说(奥地利的阿德勒提出)补充:*中学生观察发展特点:自觉性、精确性、概括性、顺序性*中学生记忆发展特点: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2)意义记忆能力不断提高3)抽象记忆发展快*中学生行为表现发生的变化:喜欢争论、理想主义* *性格差异对学生学习有何影响:1)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2)影响学习的速度与质量3)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广义的学习: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人类的学习:在社会实践中,以造言为史必直觉的、积极主动的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人类学习的特殊形式(专门的学校、老师、有目的)1、(美)加涅将学习层次分为八类1)信号学习2)刺激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 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学习8)问题解决学习(最高层次的学习)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学习2)智慧技能学习3)认知策略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嫁衣 ZW>SZWW'WXZWXZWW>1ZWW'控制调节和管理的学习)4)动作技能学习5)态度学习*我国将学生的学习分为1)知识的学习2)技能的学习3)社会规范的学习3、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的作用,在刺激和行为之间建立联结。强化在此过程中有重要作 用。分为经典性条件作用与操作性条件作用。4、桑代克的试误学习论,认为“学习即联结”,学习的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5、俄国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提出了学习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泛化、辨别6、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提出了学习的基本规律:强化、逃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 他认为个体行为分为2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7、塑造或促进良好行为的方式有:1)普雷马克原理(用调频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2)在为 塑造(也叫连续接近法,指通过强化每一个小的进步达到预期行为目标的有效方法)8、根据联结学习原理,消除不良行为的策略有:庵足、代价、结合消退和强化。9、格式塔的顿悟学习,也称为完形心理学,是一个德国的心理学派理论,代表人物苛勒。10、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他提出的学习观是发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 转化和评价的三个过程;他提出的教学观是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掌握学科基本结 构的教学原则认知结构:反映事物之间稳定联系的内部认知系统,是用来感知和概括新事物的一般方式。 /XZZN/ZXZX/ZXZ/ZXZXZXZSZZZ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11、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 意义学习即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 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实现意义学习主要条件1)学生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2)学习 材料具有逻辑意义3)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观念。* *接受学习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先行组织者可分为两类:陈述性和比较性的组织者。ZZZ'w*ZZ/XZSZ'w*ZSZZ.* *认知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1)重视对关系的了解20重视结构和顿悟的作用3)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12、建构主义学习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决定的。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其所谓的 知识观1)并非预先确定,更非绝对正确2)只能以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3)知识在具体情境的复 杂变化中不断深化。学习观,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观,教学应把学的现有的经验 作为新知识的知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 是知识的处理和转化。*建构学习论在课堂中的应用1)研究性学习2)合作学习3)教学对话第四章学习动机1、迎,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具有三种功能: 激活、指向、维持。*学习动机指激发个体进过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 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有两个基本成份:学习需要 和学习期待。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建习噩要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因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透因二与学习需要相联系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如表扬、奖励等。*学习动机的种类1)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2)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3)认知 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2、认知内驱力;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 经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附属内驱力:一个人想获得长者的赞许和认可, 取得应有的常识。3、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有启动、定向和维持作用。*此外,学习的结果也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4、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一致的,表现为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提高成绩。但学习动机与学习 效果之间的关系不是完全成正比的(倒U型)。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以学习行为为中介。5、学习动机的理论:1)斯金纳提出强化论2)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前者包 括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后者包括自我实现,即追求完整、丰满的人性实现和个人潜能的实 现)3)维纳提出的归因论(三个维度:内部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和不可控归因 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部环境)4)阿特金森代表的成就动 机理论(追求成功的和避免失败的)5)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论(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 事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天因素的影响,行为 结果因素即强化,有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1)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主要受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影响;2)归因方式可 使个体的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出现变化;3)自我效能感还受替代强化的影响6、如何树立自信心?1)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通过要求学生形成适当的预期来实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更多的成功;通过提供挑战性任务来实现2)设置合理的目标:*具体的、短期内能实现的、中难度的目标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动机;对学习目标达到与否的反馈或评价有助于激发动机。3)进行归因训练:皿教师帮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对于低成就的学生,还必须教授他们有效的学习方法。习得性无助:学习者认为无论自己怎样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并由此产生沮丧,丧失动机,甚至不去避 免失败,放弃学习的无助行为。第五章学习迁移*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的种类1)正、负迁移2)顺向、逆向迁移3)水平与垂直迁移4) 一般与具体迁移5)同化性、应 性与重组性迁移*关于迁移的基本理论:早期理论:1)形式训练说(沃尔夫提出,官能自动迁移到活动中);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提出);3) 经验类化说(贾德提出,关键在于概括);4)关系转化说(格式塔书心理学家,理解和顿悟)xZ>ZZZZ,ZWZ>ZZ/ZZW/,XZ>ZZZZ现代迁移理论:1)认知结构迁移论、(以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为基础)2)产生式论(辛格莱 sZS/SZSZS/SZS/S/SZSZVS/SZWZXZX/'wZZZVZZVZZVSZZZ'和安德森提出)、3)情境性理论(格林诺为代表提出的) V/V/S/SZKZ'w*KZVZZS/XZSZZ*认知结构的组织特征是实现学习迁移的“最关键因素”包括认知结构的可以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1、影响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1)相似性(学习材料、学习目标与过程、学习情境)2)原有认知结构(相 应的背景水平、原经验的组织性、相应的认知技能和策略)3)学习定势(先于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 种心理准备状态,也叫心向。2”如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1)精选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 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5)在真实生活中学习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知识的类型:1)感性(感知和表象)与理性(概念和命题);2)具体与抽象3)陈述性与程序性知 识1、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主要用来说明怎么做。包括心智技能和认 知策略。* *知识学习的类型:1)也号、概念和命题学习;2)工< (类属学习,分为派生和相关类属学习)、上 位(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知识学习的过程:获得、保持、提取。* *知识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行成对有关事 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2、知识直观的类型: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3、(简答)课堂提高知识直观的方法: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的形式;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3)运用 感知规律,突出直观性对象的特点;(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 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一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 物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