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兼爱》 学案.pdf
-
资源ID:93902710
资源大小:2.08M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兼爱》 学案.pdf
兼爱 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学习本课中说理的方法和论证逻辑。3.体 会“兼爱”的思想内涵,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二学法指导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 握“当”“恶”“亡”等的读音和意义。2.结合本文的语言和例子理解墨子的思想。3.体 会 墨 子 的 思 想,辩证分析墨家文化在当时和现代的意义。三知识拓展1.作 者 作 品墨 子(约 前468前3 7 6),名 翟(d i),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在先秦时期的影响很大,与 儒 家 并 称“显学”。墨 子 提 出 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墨 家 的 思 想 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2.背景资料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时期。在那个礼崩乐坏、王权衰败、诸侯争锋的时代,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与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剧烈的变革之中。广大劳动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极度渴望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思考,认为一切的灾难和邪恶都是人们不相爱带来的恶果,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坚决地维护劳动人民的生存与安危。3.文题解读 兼爱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人们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这种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4.知识链接 墨子 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根 据 汉书记载,墨子应有7 1 篇,而当前通行本的 墨子只有5 3 篇,佚失了 1 8 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无原文。墨子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的言行,阐述墨子的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包 括 经上 经下 经说上 经说下 大取 小取6篇,主要反映后期墨家的思想,一般 称 作 墨辩或 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墨子一书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军事思想都比较突出,尤其是它的逻辑思想,是先秦逻辑思想史的奠基之作。墨子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其中所反映的思想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正因为如此,它不被统治阶级所认同。到了秦汉时期,墨家已没有多大的影响力,墨子的事迹知之者甚少,连史学家司马迁为墨子所作的传,也只有寥寥数语。四整体感知1 .预习检查(1)识记字音恶(w t i)施 亡(w i i)有(2)通假字当察乱何自起(当,同“尝”,尝试)故不孝不慈亡有(亡,同“无”,没)(3)古今异义起不相爱(古义:互相亲爱、友好。今义:互相爱慕。)(4)一词多义焉.我 能 治 之(连词,于是)-风雨 兴 焉(兼词,相 当 于“于之”,从这里).焉 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其盗爱其室(代词,自己的)一其孰能讥之乎(疑问副词,难道,表示反问语气)爱 诸侯各爱其国(动词,爱护)二 不爱珍器而宝肥饶之地(动词,吝惜)(5)词类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兄之不慈弟(形容词用作动词,慈爱)名词的活用谁 贼(名词用作动词,劫夺财物)(6)特殊句式判断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者也,表示判断)此所谓乱也(也,表示判断)倒装句父自爱也(宾语前置句,即“父爱自也”)兄自爱也(宾语前置句,即“兄爱自也”)君自爱也(宾语前置句,即“君爱自也”)2.图文导航治天卜.君必知乱的根源 比 喻 论 证 )医生治疗病人-父子、兄弟、君 臣 之 间 兼 不 相 爱-盗贼致乱-正面逐层论证爱 大夫、诸侯相攻-“若使”假设论证.结论: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3.主旨点睛“兼爱”是墨家的核心主张之一。本文认为天下之乱起源于“不相爱”。父与子、兄与弟、君与臣,都是更加爱自己而不爱对方、亏人而自利的,因此天下混乱;盗贼自爱而不爱他人,因此行窃和残害别人;诸侯大夫自爱其国与家,而不爱他人之国与家,故相互攻伐与侵害。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如己,则所有窃夺攻伐的现象都会消除,天下就会太平安定。4.重点难点重点(1)文章是如何一步步表明自己观点的?文章开篇首先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乱必须要知道混乱产生的源头,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冶好一样。接着指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文章的论述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分层论述乱“起不相爱”的观点。然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天下兼相爱”。最后归纳论点,肯定结论,总结全文。(2)墨子为什么提出“兼爱”思想?墨子认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因此他提出“兼相爱”,认 为“兼相爱”是治理天下混乱的良方。墨子认为,如果天下人都彼此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天下还会混乱吗?看待父亲、兄长及君王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情呢?视人如已、爱人如己,就不会出现君不惠、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的情况,也就不会出现大夫乱家、诸侯相攻的情况,甚至连小偷和强盗都没有了,像这样天下就治理好了。天下人彼此相爱,天下就能治理好,天下人相互厌恶,天下就会变得混乱,所以墨子提出了“兼爱”的思想。难点(1)儒 家 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思想有什么异同?相同之处:基本内涵一致。“仁爱”与“兼爱”,二者皆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 子 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二者在主张人人相爱关爱民众,反对以强凌弱的意义上显然是相通的。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孔于的“仁爱”思想和墨子的“兼爱”思想都是产生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不同之处:具体内涵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差别的爱,是有先后等级顺序的,是由“爱亲”到“爱人”,最后才是“泛爱众”。它要步接照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墨 家“兼爱”思想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没有尊卑、亲疏、贵贱的差别,即“兼相爱”,借此达到利人如己、无私利他的“交相利”的目的。爱的倾向性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责,不问自己的权利。墨子的“兼爱”思想则是站在功利的角度上,提出了对等互报的原则,即“兼相爱,交相利”。总体看来,儒家的“仁爱”是一种有差别和等级的爱,即要求以对父母兄弟之爱为同心圆的圆心,层层外推,逐渐扩展到对宗族、国家和社会的爱。而墨家的“兼爱”是一种无差别和等级的爱,它要求人们抛却血缘和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爱人如己。(2)“兼爱”的思想可谓是墨子为当时的乱世开出的药方,它在当时的社会可能实现吗?不可能实现。一是时代特征。当时墨子所处的时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奴隶制度迅速瓦解,残酷的战争屡见不鲜,统一是必然的趋势。各国国君都希望通过战争兼并其他国家,使自身强大从而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墨 子“兼爱”的思想在那个战火纷飞、利益重组的时代是不合时宜且没有立足之地的。二是阶级局限。墨子提 出“兼爱”的思想,是站在当时社会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的人们的愿望。但是,这 种“兼爱”的思想在等级社会中是难以施行的,墨子的“兼爱”思想超越了阶级局限,他希望各国的国君通过实施“兼爱”的主张来减少战争,爱别人的国家,爱他国的国民。墨子试图调和统治阶级和劳动者之间的矛盾,希望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维护各方的利益,但是,这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此时所出现的社会动乱并不是墨子简单理解的由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其根本的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墨子这种“兼爱”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五阅读指导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开篇提出议论的焦点,提出以治理天下为事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第二部分:分析原因,列举事例,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起不相爱”。第三部分: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第四部分: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六文本特色A善用铺排逻辑清晰(1)善 用 铺 排,质 朴 充 实。本 文 善 于 使 用 铺 排,多处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进行列举和说 理,使 句 式 整 齐 而 富 有 变 化。文 章 不 加 修 饰,能 就 近 取 譬,语言 浅 近 通 俗,重 在 以 理 服 人,显 得 质 朴 而 充 实。(2)结 构 严 密,逻 辑 清 晰。本文结构严密,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论述逐步深入。本文逻辑清晰,逐层进行详细论证;举例论证的使用,使得说理形象生动,大量的举例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排比句式的使用,使得句式整齐,论述有力而富有气势。七课后阅读训练(一)基础知识1.对 下 列 句 子 中 加粗 词 的 解 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破碎乱行(h a n g)|少 食 恶(白)衣B.群(z a n g)羊之裘I练帛之冠(g u a n)C.百 人 有(y b u)余I贵 必 敖(a o)贱D.好士细要(y d o)I苟 君 说(y u 6)之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既以非之,何以易之B.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C.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D.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3.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视:看待B.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易:改变C.胁息然后带 带:腰带D.是以仁者非之 非:反对4.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A.相同,相同B.相同,不同C.不同,相同D.不同,不同(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子墨子南游于楚,见楚惠王,楚惠王以老辞,使穆贺见子墨子。子墨子说穆贺,穆贺大说,谓子墨子曰:“子之言则成善矣,而君王,天下之大王也,毋乃曰 贱人之所为,而不用乎?”子墨子曰:“唯其可行。譬若药然,草之本,天子食之以顺其疾,岂曰 一草之本 而不食哉?今农夫入其税于大人,大人为酒醴粢盛,以祭上帝鬼神,岂曰 贱人之所为而不享哉?故虽贱人也,上比之农,下比之药,曾不若一草之本乎?且主君亦尝闻汤之说乎!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日: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女所知也。今有药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彼苟然,然后可也。”子墨子曰:“商人之四方,市贾倍徙,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今士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此为倍徙不可胜计,然而不为,则士之计不若商人之察也。”子墨子北之齐,遇日者。日者曰:“帝以今日杀黑龙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子墨子不听,遂北,至淄水,不遂而反焉。日者曰:“我谓先生不可以北。”子墨子曰:“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其色有黑者,有白者,何故皆不遂也?若用子之言,则是禁天下之行者也。是围心而虚天下也,子之言不可用也。”子墨子曰:“吾言足用矣,舍言革思者,是犹舍获而攘粟也。幺其言非吾言者,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注】倍徙:倍,指一倍;徙,指五倍。日者:古时占卜预测吉凶的人。5.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士坐而言之 言:讲,说B.舍言革思者 革:改变,变更C.则士之计不若商人之察也 察:考察D.是围心而虚天下也 围:束缚6.下列对文中蓝色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B.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C.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D.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认为,一切言语行动都要服从于义,天下事没有比义更重要的。B.在天下没有谁行义的情况下,墨子的老友劝阻他到楚国推行自己的主张。C.墨子被楚惠王以老为由拒绝接见,他的主张学说也被楚惠王视为“贱人之所为”。D.墨子认为今之士人只知“坐而言义”,即使无任何艰难险阻也不去行义。8.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译文:(2)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译文:参考答案1.A【解析】B项,“冠”读g u d n。C项,“有”读y 6 u;“敖”通“傲”,读d o。D项,“要”通“腰”,读y d。2.D【解析】A项,第 一 个“以”通“已”。B项,“驯”通“训”。C项,“辩”通“辨”。3.C【解析】C项,带:名词作动词,系好腰带。4.D【解析】所以:名词,”的(原 则)方 法”。名词,”的原因”。代词,自己的。代词,他的。5.C【解析】察:精明。6.B【解析】“子墨子”是对墨子的称呼,不能切分,据 此 排 除C、D两项。“子”是朋友对墨子的称呼,是“独自苦而为义”“不若已”的主语,前面应断开,据此排除A项。7.B【解析】老友是 阻 止 墨 子“独自苦而为义”,没有阻止他到楚国去行义。8.(1)如今天下没有谁行义,那么你应该鼓励我去行义,为什么还要阻止我呢?(2)拿他的言论反对我的言论,这好比拿蛋来击石头,将天下所有的蛋都用完了,那石头还是原样,是不会被打坏的。【解析】注意翻译出关键词语“为”“如”“劝”“止”“以”“非”“尽”“是”的准确意思,判断句式翻译时要加上判断动词“是”。【参考译文】墨子说:“世间所有的事情没有比义更可贵的了。假使现在对一个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而砍断你的手和脚,你肯做这样的事吗?这人一定不肯,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鞋帽不如手脚重要啊。然后又对这人说:给你天下,而杀死你,你肯做这样的事吗?这人一定不肯,什么原因呢?因为天下不如自己的身体重要啊。人们为争一句话而相拼杀,这是由于相比身体更重视道义啊。所以说:世间所有的事情,没有比义更重要的了。”墨子从鲁国到齐国去探望一位老友,老友对墨子说:“现在天下没有谁行义,而你却独自苦苦去行义,你不如停止吧。”墨子说:“假使现在此地有一个人,他有十个儿子,其中只有一个儿子耕田,其余九个闲着,那么耕田的人不能不更加努力。什么原因呢?因为吃的人多,而耕田的人少。如今天下没有谁行义,那么你应该鼓励我去行义,为什么还要阻止我呢?”墨子南游到楚国,见到楚惠王,楚惠王以老为借口不用墨子,派穆贺去见墨子。墨子游说穆贺,穆贺听了非常高兴,对墨子说:“你的话的确好,只是我们君王,是天下的大王,他也许认为这是贱人出的主意,因此不采用吧?”墨子说:“只要可行就是好的。譬如药一样,一棵草根,天子吃了它能把病治好,难道因为它是草根而不吃吗?现在农夫交税给贵族们,贵族们拿来做酒食祭品,祭祀上帝鬼神,难 道 说 那是贱人生产出来的就不享用吗?所以即使是低贱的人,上可比农夫,下可比药,难道连一棵草根都不如吗?况且你也曾听说过商汤的传说吧!从前,商汤将去见伊尹,派彭氏之子驾车,彭氏之子半路上问汤:君王将到哪里去?汤说:将前去见伊尹。彭氏之子说:伊尹是天下的贱人。如果君王想见他,下令把他召来好了,这样做,对他已经是恩赐了。汤说:这不是你能明白的。现在这里有一种药,吃了它能耳聪目明,那我必定高兴地尽力把药吃下去。今天伊尹对国家的重要,就好比良医妙药。你不让我去见伊尹,这是你不希望我好。于是令彭氏之子下车,不让他驾车了。如果楚王真能像汤一样,他就会采用贱人之言。”墨子说:“商人到四方去做买卖,只要交易中有一倍或五倍的利,即使有关卡桥梁的阻拦,盗贼的危险,也一定要去做。现在士人坐着谈义,没有关卡桥梁的阻拦,盗贼的危险,这种功利不是商人那一倍五倍的利可计算的,却没人去做,士人计利远不如商人那么精明。”墨子往北到齐国去,遇见一个占卜的人。占卜的人说:“今日天帝在北方杀黑龙,先生你的脸色黑,不能往北。”墨子不听,继续往北行,到达淄水,不能渡水而返回。占卜的人说:“我说过先生不能往北的。”墨子说:“南方人不能到北,北方人不能往南,脸色有黑有白,为什么都不能渡呢?如果按你的说法,那就要禁止天下人走路了。这是束缚人的思想而使天下虚无人迹,你的话不能听。”墨子说:“我的话足够用的了,舍弃我的学说而改变我的思想,这好比放弃收割而去拾穗一样。拿他的言论反对我的言论,这好比拿蛋来击石头,将天下所有的蛋都用完了,那石头还是原样,是不会被打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