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pdf
-
资源ID:93907095
资源大小:3M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届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pdf
济宁市微山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 择 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负责交涉 南京条约的官员认为战前广东的苛捐杂税是引起战争的原因之一,而条约明文规定收税标准是一个釜底抽薪的办法。但新的税收标准比旧的还要高一点,所以他们认为这次交涉是成功的。这反映清代官员()A.寻找到了解决“华夷矛盾 的方法 B.试图通过以夷制夷缓解危机C.顽固坚持“天朝上国 的传统观念 D.尚未形成近代国家利益观念2.太平天国的斗争.是一场悲壮的斗争。其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是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由此可以得出太平天国运动()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B.客观上刺激了洋务运动的出现C.具有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 D.引起了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3.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20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表现在()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4.某条约规定: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以下关于该条约的说法,正确的是()A.1900年签订的 辛丑条约 B.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C.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斗争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5.1903年清政府颁行的癸卯学制基本上照搬了当时的日本学制,只是将学科名称作了改换,如将理科改称格致科,古文书学改称金石文字学,经济学改称理财学等等。这反映了晚清政府是在A.借鉴日本学制,复兴传统教育 B.坚守传统教育,抗拒制度变革C.回应改革诉求,兼顾文化尊严 D.顺应世界潮流,追求全盘西化6.作为身体的一部分,头发在清末民初社会变革中,再次成为政治的一个目的。在激烈的政治、社会变革中,王国维从不公开发表政见的知名学者,但他的辫子却显然公开发出了一种不和谐的声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王国维留辫子只为表达他对大清的效忠 B.王国维留辫子纯粹是为了标新立异C.王国维留辫子说明他动了复辟帝制的心 D.王国维的辫子被赋予一种理性的意义7.文学革命期间,陈独秀曾给胡适写过一封信,信中有这么一段话: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讨论,固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至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根据材料可以得出()A.陈独秀彻底背离了 民主 科学 精神 B.反对者信奉封建伦理道德C.新文化运动带有激进主义的色彩 D.西方的新文化适合于现代社会8.如图为18001850年中国白银、制钱购买力变动图。其中,18401850年间两者变化的相关性反映出1800 1805 1810 1815 1820 1825 1830 1835 1840 1845 1850(年份)A.传统制钱逐渐退出流通领域 B.中国出口贸易规模持续扩大C.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不断加强 D.民间对白银的使用偏好增强9.有学者认为,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的宣传者和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倡导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高明 的共同之处是()A.借助传统文化外衣 B.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建立政党宣传新思想10.1890年,马建忠在 富民说中指出:治国以富强为本,而求强以致富为先.欲中国之富,莫若使出口货多,进口货少。出口货多,则已散之财可复聚:进口货少,则未散之财不复散。其或散而未易聚也,莫若采取矿山自有之财”材料反 映 了()A.清政府鼓励民间设厂 B.外国资本输入不断加剧C.发展民族实业的主张 D.求富以自强政策的改变11.有材料记载:1895年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外国资本就像钱塘大潮一样涌进中国,过去几十年中国人无法梦想的增长迅速实现,开平煤矿等资源很快得到发展。根据推断该材料的 观 点()A.甲午战争使中国遭受到严重的经济侵略B.西方经济侵略阻碍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C.西方侵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西方资本涌入促进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12.下表是一些学者对辛亥革命的看法,以下材料可以看出几位学者都认为辛亥革命观点出处辛亥革命开创的政治、经济生活新局面是中国共产党得以产生发育的社会条件。郑艳凤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主义的初步传播,为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列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吴 建 红 不同视角下辛亥革命史教育价值刍议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准备和培养了干部,教育和锻炼了群众。卢澄明、李 俊 宏 浅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贡献A.完成了民主主义革命任务 B.与社会主义道路前后相继C.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特点 D.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列主义13.1897年,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任总教习时,强调学生要进行 体操锻炼。严复根据进化论原理,在 原强中写道:身体 逸则弱,劳则强。这些主张()A.重视发展近代体育事业 B.深化洋务运动的核心思想C.保障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有利于君主立宪政体确立14.下表中的 时报评论反映出当时报人1911年 10月 1 2 日倘政府不善对付议员 则今日为议员以不见容于政府,安之明日不可投身于革命?1911年 10月 1 4 日为政府之敌者,不在革党而在响应之民。究其终极,而在政府之自失民心。1911年 12月 3 0 日满清之君主于今日默认退位,民国之总统于今日实行选举。.一凡我国民,安可以不纪念也?A.保持政治立场中立 B.参与民主社会建构C.积极鼓吹暴力革命 D.注重追求新闻真实15.1902年,清政府官员铁良检阅安徽武备练军,见其 多系举人、縻贡、秀才之优秀分子。1905年12月22日 大公报报道,有举人,秀 才30多人 充当兵勇。由上述现象可知A.社变动引发了价值观念变化 B.维新变法解放了知识分子的思想C.西学传播开启了军队近代化 D.科举制废除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16.民国时期,民族资本家周学熙认为企业 无政治之力,则不易推动;有官僚之习,则将成腐化,故必以商业化之方式,而佐以官厅之督导。这反映出A.官商勾结严重阻碍中国近代化 B.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有待改善C.政府全面干预经济发展 D.奠定了官僚资本产生的基础17.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党人希望帝国主义保持善意的 中立 或授助中国革命。直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革命党人仍对帝国主义拖有幻想.对帝国主义拥护和支持袁世凯破坏革命的行径,从未有过明确、坚决的表示。这反映了A.袁世凯企图窃取革命果实 B.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的强大C.革命党人坚持共和的决心 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18.1879年,郭嵩煮出使英、法归国后,指出:天地自然之利,百姓皆能经营,不必官办督率。若经由官开采,则将强夺民业,烦扰百端。他极力主张官府不要采取行政手段干预工商业,只要 创置器械推行之各省,俟民之择而从焉”即可。郭嵩煮的这一认识A.奠定了洋务运动的思想基础 B.顺应了实业救国的思想潮流C.反映了民族企业发展的要求 D.推动了民族工业的独立发展19.清末民初,江苏无锡男聘结一女,以择日迎娶。女方收信告之男方,说 这门婚事是家见一人之意”,本人死不顺从。男方知晓真相,退 还 庚 贴(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的八字帖),这件事被当时的报纸称为 婚姻文明之滥觞这反映出,当时A.婚姻中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 B.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共识C.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被打破 D.进步青年崇尚婚俗简约20.1880年8月9日 申报刊 登 的 劝捐直隶丁赈启写道:南中人士无一不被圣天子厚恩,直省灾黎无一非同中国赤子,此时欲为报国计,不妨先为恤灾计,忍竟不为报国计乎?”,各善堂绅士或簪缨世族,各劝心力,迅速筹募,舍此塔尖,拯彼乃溺,内以苏畿甸之民,外以壮中国之气。这体现出当时的赈灾理念是()A.宣扬圣天子的皇恩浩荡B.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C.主张赈济与报国相结合D.呼吁南方绅士的援助2 L 1911年 12月 5 日,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向英国政府报告:“中国所有口岸的海关税收现已完全置于海关税务司的控制下,供偿付和赔偿之用.”2 7 日,英国第3 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安格联说:各地革命政府都已确认自己的义务,把关税全部汇解总税务司账内,清政府也把北方各口岸税收交给税务司管理。”这 表 明()A.辛亥革命取得了英国政府支持B.英国意图维持在华的独霸地位C.关税主权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D.政局变化未触动英国在华利益22.1900年 9 月,上海一家外国报纸评论说:中国的被发现,晚了整整一个世纪,如果上海不是在1842年,而是在1742年就被占领,那么,今天就不会有义和团.不会有过去几个月里面中国所蒙受的永恒耻辱。这一观点()A.深刻地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源B.全面评价了西方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C.大肆渲染中国的闭关锁国而否定其近代转型D.片面宣扬西方的文明而掩盖了其侵略的实质23.诗 人 徐 志 摩(18961931)说:在2 4 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可以用来说明()A.国民革命的作用 B.民主科学的影响C.文学革命的兴起 D.传统文化的衰落24.如表是晚清时期一些国人的思想主张,由此可知当时人物思想主张冯桂芬洋务为国家招携怀远一大政 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李鸿章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郑观应目击时艰,无可下手,而一言以蔽之日:莫如自强为先。张之洞方今万国盟聘,事变日多,洋务最为当务之急。A.洋务思想引发世人关注 B.变法图强成为朝野共识C.纲常伦理受到严重挑战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25.清末民初,企业吸收储蓄存款的方式由之前的私下招揽到开始利用广告公开招揽,吸收储蓄存款对象则由以往的熟人向社会公众转变,一些企业设立储蓄部专司吸收社会储蓄存款事宜。企业吸收储蓄存款的这些变化()A.抵制了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 B.瓦解了中国自然经济C.推动了民族工业的稳定发展 D.冲击了传统金融秩序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 小题,共 50分)26.(18分)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外形势的变化,有识之士纷纷就 立国 富强 提出各自的经济主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 料 18671870年,游历英国的早期改良派代表人物王韬主张以商为“国本二他说:“迁拘之士动谓朝廷宜闭言利之门,而不尚理财之说。中国自古以来重农而轻商,贵谷而贱金,农为本富而商为末富。如行泰西之法,是舍本而务末也。盖富强即治之本也。”“泰西诸国以通商为国本,商之所至,兵亦至焉。担任过洋行买办、长期从事洋务企业经营管理的郑观应指出:“中国以农立国,西洋以商立国。今也不然,各国并兼,各图利己,借商以强国,借兵以卫商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安得谓商务为末务哉!”“状元实业家”张骞认为:“立国之本不在商也,在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盖农不生则工无所作,工不作则商无所鬻。相因之势,事所固然。”一一摘编自张霞 民国时期“三农”思想研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晚清社会经济思想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2 7.(3 2 分)材料一今日中国不受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约而论之,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一 严 复 救亡决论(1 8 9 5 年)材料二 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一 严 复 与熊纯如书(1 9 1 8 年)材料三 就世界观和基本的价值观而言,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这导致他对中国的传统进行无情的批判笼统地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医治中国的弊病只能利用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一 美 费正清等编 剑桥中国晚清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1 0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严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8分)(3)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对严复的评价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6分)(4)综上,结合当今时代,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8分)高三历史答案1.D 解析:根据 但新的税收标准比旧的还要高一点,所以他们认为这次交涉是成功的。可得出 南京条约中的协定关税权明显损害了中国的关税主权,但清政府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说明政府尚未形成近代国家利益观念,D 项正确;方法并没有找到,排除A 项;材料没有体现以夷制夷的方法,排 除 B 项;顽固坚持 太绝对,排除C 项。故选D 项。2.C 解析:根据材料 太平天国的斗争.是一场悲壮的斗争。.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 可知,天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但没有走出农民起义的历史结局,要么被镇压,要么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这里的“封建东西”即为农民阶级自身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C 项正确;材料凸显的是太平天国的悲剧意义,而不是其积极作用,排除A 项;材料中也没有提到洋务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之间的联系,排 除 B 项;材料中也没有提到晚清时期中央和地方、满汉之间的力量对比出现变化,排除D 项。故选C项。3.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发生在 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 指的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B 项正确;洋务运动没有带来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排除A 项;洋务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但目的不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排除C 项;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所以促进西方民主自由思想传播与洋务运动不符,排 除 D 项。故选B项。4.C 解析:A 项错误,1901年签订了 辛丑条约;B 项错误,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成为了列强侵华的工具;D 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战后。C 项正确,从材料 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可以看出。故选C。5.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 新政 的教育改革,基本采用日本学制,并用格致、金石、理财等传统概念命名新学科,反映了晚清政府在回应社会改革诉求的同时,兼顾文化尊严,C 项正确;复兴传统教育与“照搬了当时的日本学制”不符,排除A 项;“癸卯学制 不是对传统教育的 坚守,清末 新政 整体上是对形势的顺应,预备立宪 等体现的是回应潮流并非抗拒制度变革,排 除 B 项;追求全盘西化与“将学科名称作了改换,设立 金石文字学 等不符,排 除 D 项。故选C 项。6.D 解析:依据材料 王国维从不公开发表政见的知名学者,但他的辫子却显然公开发出了一种不和谐的声音 得出辫子其实是变乱时代王国维对自我个体存在的一种标识,象征着他对文化记忆的忠实,是对辛亥前后流产的社会思想变革的个人抗议,D项正确;在一个连皇帝本人都剪去辫子的时代,留辫与忠清实际上已经没有直接联系,只为 二字也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纯粹是为了标新立异”用词过于绝对,对于王国维留辫行为的分析也只是停留在表层而已,排 除B项;王国维虽然曾做过溥仪的国文老师,但材料中并能看出他有 复辟之心,而且材料中提到 王国维从不公开发表政见,排除C项。故选D项。7.C解析:依据材料“独至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结合所学可知时代需要的是以白话文取代文言的正宗地位,以此便于新思想的传播,而要撼动源远流长的古文,就必须矫枉过正,把文言说得一文不值,陈独秀等人推动了白话文兴起的时代到来,但他们的激进态度容不下反对的声音,C项正确;民主、科学 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陈独秀不可能彻底背离,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指明反对者的主张是什么,排除B项;西方的新文化是否就适合于现代社会,从材料当中得不出,排 除D项。故选C项。8.C解析: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白银的购买力在上升,而铜钱的购买力在下降,说明白银越来越成为主流货币。而白银是当时国际贸易中的主要货币,由此可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不断加强,C项正确:钱的购买力下降不代表钱逐渐退出流通领域和中国出口贸易规模持续扩大,排除AB项;图示内容无法体现民间对白银使用的偏好,排 除D项。故选C项。9.A解析:据材料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的宣传者和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倡导者的手段都很高明 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维新思想宣传中康有为借孔子的权威宣传变法,称孔子是 托古改制”的先师,以减少变法的阻力:文艺复兴借助复兴希腊罗马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故A项说法是其共同之处,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无论是中国的维新思想,还是文艺复兴都没有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排除B项;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宣传新思想,并未组织团体,C项不符题意,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无论是中国的维新思想,还是文艺复兴都没有建立政党宣传新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10.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马建忠在主张 使出口货多,进口货少。出口货多,则已散之财可复聚 其或散而未易聚也,莫若采取矿山自有之财”,反映了他发展民族实业的主张,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清政府鼓励民间设厂,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外国资本输入不断加剧,排除B项;材料强调发展民族实业,D项未体现,排 除D项。故选C项。11.D解析:根据材料1895年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外国资本就像钱塘大潮一样涌进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大规模资本输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强调西方资本涌入促进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 项;材料体现了西方资本涌入促进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B 项说法不符合材料,排 除 B 项;C 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 项。故选D 项。12.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郑艳凤认为辛亥革命开创的政治、经济生活新局面,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发展创造了社会条件;吴建红认为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主义的初步传播,为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列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卢渔明、李俊宏认为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准备和培养了干部,教育和锻炼了群众。由此可知,这些学者都认为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与社会主义道路前后相继,B 项正确;成立强调的是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及社会主义的关系,未涉及辛亥革命完成了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排除A 项;材料只强调辛亥革命的影响,未体现辛亥革命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特点,排除C 项;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排 除 D 项。故选B 项。13.A 解析:梁启超和严复都主张强身健体,这些主张体现了其重视近代体育事业,A 项正确;梁启超和严复是维新派,排除B 项;上述主张并不能直接产生保障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以及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效果,排除C 项、D 项。故选A 项。14.B 解析:根据材料”则今日为议员以不见容于政府,安之明日不可投身于革命 而在政府之自失民心”民国之总统于今日实行选举。.凡我国民,安可以不纪念也”等信息可知,当时报人评论时事要闻,发表政治主张,参与民主社会建构,B 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报人主张民主政治,而不是保持政治立场中立,排除A 项;材料得不出报人是赞成或者反对暴力革命,而是强调报人参与民主社会建构,排除C 项;材料不涉及注重追求新闻真实的信息,排除 D 项。故选B 项。15.A 解析:据材料见其1902年,.多系举人、原贡、秀才之优秀分子”。1905年 12月2 2 日 大公报报道,有举人,秀才3 0 多人 充当兵勇 可见,1902年 1905年的清政府军队里已有许多举人、腰贡、秀才,这说明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加深,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A 正确;维新变法运动是资产阶级上层的思想文化运动,而不是解放了所有知识分子的思想,B 以偏概全;清政府军队里已有许多举人、縻贡、秀才,当时科举制内容是儒家经典选拔人才,与军队近代化无关,C 错误;据所学可知,1905年 9 月才废除科举制,而与材料1902年,.多系举人、腹贡、秀才之优秀分子 不符,D 错误。16.B 解析:根据材料.无政治之力,则不易推动;有官僚之习,则将成腐化,故必以商业化之方式,而佐以官厅之督导”可知,周学熙认为民族企业发展应该以商业经营与政府督导相结合,这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存在弊端,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有待改善,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官商勾结,故 A 项错误;民国初年,政府并不是全面干预经济,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官僚资本主义的基础,而且民国初年官僚资本主义并未产生,故 D 项错误。17.D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资产阶级革命派对于帝国主义始终抱有幻想,甚至在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破坏革命之时,资产阶级革命派也未明确、坚决的反对,这反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成长起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D 正确;A 脱离材料主旨,排除;B 与题干中 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党人希望帝国主义保持善意的 中立 或授助中国革命”不符,排除;C 与题干信息相反,排除。18.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兴起,郭嵩煮一方面主张扩大民间办厂的权利,另一方面主张由政府主导吸收外来先进技术,这反映了民族企业发展的要求,故选C 项;19世纪60年代初,洋务运动已开始,排除A 项;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于 19世纪末,排除B 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始终未取得独立发展地位,排 除 D 项。故选C 项。19.A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清末民初无锡一女子拒绝父母的包办婚姻,说明的是当时婚姻中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A 正确;B 错在“共识,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20.C 解析:根据材料 此时欲为报国计,不妨先为恤灾计 各善堂绅士或簪缨世族,各劝心力,迅速筹募”可知,材料主张将赈济与报国相结合,C 项正确;ABD项对材料理解片面,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 项。21.D 解析:根据材料 中国所有口岸的海关税收现已完全置于海关税务司的控制下,供偿付和赔偿之用 各地革命政府都已确认自己的义务,把关税全部汇解总税务司账内,清政府也把北方各口岸税收交给税务司管理”可知,辛亥革命导致政局动荡,但英国在华利益并未受到影响,依然享有特权,D 项正确;A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 项;B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 除 B 项;材料未体现列强争夺关税主权,排除C 项。故选D 项。22.D 解析:由材料 如果上海不是在1842年,而是在1742年就被占领,那么,今天就不会有义和团 不会有过去几个月里面中国所蒙受的永恒耻辱”可知该报纸认为中国的被发现,上海的被占领,都意味着先进对落后的拯救,在宣扬西方文明的同时掩盖了侵略战争的实质,D 项正确;材料认为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在于鸦片战争应该早一些发生,这是对中国历史的误解,排除A 项;全面评价 表述过于绝对,排 除 B 项:材料认为中国就是落后保守的象征,鸦片战争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没有大肆渲染中国的闭关锁国,排除C 项。故选D项。23.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徐志摩对 相对论”感兴趣是受到 赛先生(科学)的影响,对 民约论 感兴趣则是受到“德先生(民主)的影响,B 项正确;A 项时空有误,24岁以前 即1920年以前,此时未开始国民革命,排除A 项;C 项与题意不符,排除C 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状况,排 除 D 项。故选B 项。24.A 解析:根据材料 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洋务最为当务之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格中表述的人物属于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思想,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这有利于洋务思想的传播,A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变法图强属于维新派的主张,材料涉及的是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排 除 B 项;结合所学知识,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主体仍然是儒家伦理纲常,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洋务派进行洋务运动发展的是洋务经济,并不等同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排 除 D 项。故选A 项。25.D 解析:根据材料 由之前的私下招揽到开始利用广告公开招揽、由以往的熟人向社会公众转变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西方金融也进入到了中国,清末明初企业吸收存款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私下到公开,由熟人到公众,这样吸收到的存款增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冲击了 IH的金融秩序,D 项正确;吸收存款方式的变化无法抵制列强的资本输出,排除A 项;B 项说法错误,瓦解 一词过于夸大其作用,排 除 B 项:吸收存款方式的变化可以推动经济发展,但不能推动其稳定发展,排除C 项。故选D 项。2 6.示例: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武力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社会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紧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中国传统自然经济遭受冲击,逐步瓦解。洋务派创办了我国第一批近代民族企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随之兴起。作为对政治、经济领域巨变的反映,有识之士试图冲破传统经济观念的束缚,探寻以经济变革实现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王韬反对中国传统重义轻利和重农抑商的观念,主张学习西方,以商为本,追求富强。郑观应与王韬在反对传统、以商立国方面主张一致,除此之外,他还强调抵制列强经济侵略和维护民族权利。张骞虽主张农为尤要,但他旨在为近代工商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与传统重农思想有本质区别。晚清有识之士应时局变迁,主张向西方学习,试图对传统社会经济政策进行变革,以达到“立国 富强 的目标,具有鲜明的爱国性、进步性。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立国 富强”的目标终难实现。解析: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对晚清社会经济思想的理解;然后,阅读材料,提取材料 内外形势的变化 立国 富强 早期改良派代表人物 以商为国本 重农而轻商”泰西之法 富强即治之本“商之所至,兵亦至焉”中国以农立国,外洋以商立国 各国并兼,各图利己 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在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 相因之势,事所固然”等;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即可指出中国近代社会思想变化的历史背景、概括王韬、郑观应和张骞的经济主张,最终对其进行辩证评价即可。27.(1)态度:材料一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4 分)原因:维新变法时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足以救亡,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变法;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社会现状不满,一战又使其对西方文明失望。(6 分)(2)分析:与当时的思想主流不符;(2 分)新文化运动时期全面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俄为师 成为新的救亡选择,严复的态度相对保守。(6 分)评价:不准确。(2 分)理由:维新变法时期,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全面否定;一战后,严复反思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肯定。(4 分)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要继承,也要反思:要增强文化自信:对于传统文化如何扬弃,既要放到具体时空予以具体分析,也要在一个长时段内加以总体评判。(8 分)解析:(1)态度:据材料一中“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得出材料一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据材料二中“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 利己杀人,寡廉鲜耻 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得出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原因:据材料一中的出处“严 复 救亡决论(1895年)”并结合所学戊戌变法的背景,得出维新变法时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足以救亡,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变法;据材料二中的出处 严复 与熊纯如书(1918年)并结合所学一战、新文化运动,得出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社会现状不满,一战又使其对西方文明失望。(2)据第一小题的态度可知,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结合1918年近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为新文化运动、李大钊举起社会主义大旗,得出与当时的思想主流不符;新文化运动时期全面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俄为师 成为新的救亡选择,严复的态度相对保守。评价:据第一小题的答案可知,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据材料三中 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得出不准确;理由:比对材料一中 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 并据材料三中“笼统地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得出维新变法时期,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全面否定;比对材料二中“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 利己杀人,寡廉鲜耻 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并据材料三中 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得出一战后,严复反思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肯定。对于任何一个历史现象,包括传统文化,我们首先要坚持两分法,从而得出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要继承,也要反思;再结合目前的习近平总书记的四个自信一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及严复对传统文化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看法,得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对于传统文化如何扬弃,既要放到具体时空予以具体分 析,也要在一个长时段内加以总体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