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共七类).doc
-
资源ID:93909036
资源大小:58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8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共七类).doc
高考语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代词代词是代替词、短语和句子的词。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的词语重复使用,使文章简洁。(一)人称代词 1、 第一人称代词:吾、予、余、我。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2、第二人称代词:而、汝(女)尔、若、乃、子、君。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诲女(同"汝")知之乎?(论语·为政)与尔三失,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若入前为寿。(鸿门宴)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氓)3、第三人称代词:之、其、彼、厥、渠。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彼与彼年相若也。(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4、人称复数:文言文中将“辈、属、侪、族、徒、类”等放在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的后面,表示多数。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与妻书)“我辈”,我等,我们。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人。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柳敬亭传)“吾侪”,我辈。士大夫之族,日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师说)“之族”,这类人。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之徒”,这些人。(二)指示代词用来指示和区别人或事物的代词。可代人、代物、代事。1、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可译成"这个、这里、这样"。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是”,这。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此”,此处。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助。((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斯”,这篇;“兹”,这。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之”,这。何为其然也?(赤壁赋)“然”,这样。2、远指代词:彼、夫、其。可译成“那、那个”。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柳子厚墓志铭)“彼”,那个。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夫”,那,那个。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其”,那。3、旁指代词:他。可译成"别的、其他的"。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他”,别的。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他”,别的,其他的。4、虚指代词:或、某。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或”,有的人。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报刘一丈书)“某”,某人。5、无定指代词:莫。可译成“没有谁、没有什么、没有哪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阙者。(逍遥游)“莫”,没有什么。6、辅助性代词:所、者。(三)疑问代词1、代人:谁、孰。王曰:“谁可使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译为“谁”。2、代事物:胡、奚、曷、何、盍。可译为“什么”。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并序)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3、代处所:安、焉、恶(乌)。译为“哪里”。沛公安在?(鸿门宴)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二、副词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形容词等,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一)程度副词表示性质、状态或动作、行为所达到的程度。多用来修饰形容词或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1、轻微度:少、稍、略、小、微。可译成“稍、丝毫、略微”。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五人墓碑记)其制稍异于前。(项脊轩志)请略陈固陋。(报任安书)2、加深度:弥、愈、益、尤、更、滋。可译成“更加、尤其”。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尤倍重于三十年前。((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3、极高度:最、极、殊、甚、太、至、良、大、绝、特、颇、酷、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很、极、太、非常、分外、特别”等词。座中泣下谁最多?(琵琶行并序)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廉颇蔺相如列传)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种树郭橐驼传)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孟子·公孙丑上)秦王目眩良久。(荆轲刺秦王)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六国论)黄山绝胜处。(徐霞客游记)况臣孤苦,特为尤甚。(陈情表)(二)范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的范围。1、表总括:悉、皆、尽、毕、咸、胜、俱、具、举、凡、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全、都、共”。赵王悉召群臣议。(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珍宝尽有之。(鸿门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大喜,笼归,举家庆贺。(促织)轩凡四遭火。(项脊轩志)2、表仅限:唯、特、徒、独、直、第、但、仅、止。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只、仅、单单、只是”。方今唯秦雄天下。(战国策·赵策三)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虽鹫,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直不百步耳。(寡人之于国也)第归,杀而篱之。(宋史·包拯传)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陈情表)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项脊轩志)3、表共同:共、同、并、相、相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共同、互相”。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张衡传)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井序)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何方園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离骚)于是舍人相与谏曰。(廉颇蔺相如列传)(三)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或持续等与时间有关的词语。1、过去、一向: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1)表示“已经、曾经”意思的有“业、既、已、曾、尝”。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2)表示“以前、起先、当初、过去”意思的有“向、初、囊、始、昔”。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赤壁之战)初,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囊者辱赐书。(报任安书)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3)表示“常常、经常、向来”意思的有“常、素、雅、恒”。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苏武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张衡传)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始得西山宴游记)2、正在、变化: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发生变化。(1)表示“正在、恰逢”意思的有“方、正、会、适”。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鸿门宴)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声声慢)会缑王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苏武传)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孔雀东南飞并序)(2)表示“一会儿、片刻、随即、不久”意思的有“俄、旋、寻、须臾、未几、无何、既而、斯须、俄而”。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过小孤山大孤山)既斩吴、蜀,旋取山东。(平淮西碑)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未几,成归。(促织)居无何,使者果召参。(汉书·曹参传)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促织)(3)表示“突然、急忙、立刻”意思的有“遽、卒(同“猝”)立、即”。北亦未敢遽轻吾国。(指南录后序)卒然边境有急。(论积贮疏)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鸿门宴)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4)表示“将要、接近”意思的有“将、且、行将、欲、方、行、垂”。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并序)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5)表示“终于、终归”意思的有“终、卒、竟”。秦亦不以城子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四)语气副词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多种语气的副词。1、表肯定、确认:固、必、诚、信、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定、实在、果真”。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鸿门宴)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2、表否定、禁止。(1)表否定语气的副词有“不、弗、非、未、靡、亡、否”。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否定动作、行为或状态,作状语。相于现代汉语的“不、没有”。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劝学)若弗与,则请除之。(郑伯克段于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诗经·卫风·氓)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苏武传)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论毅力)(2)表禁止语气的副词有“勿、毋、莫、无”,用于祈使句,表禁止或不同意,作状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要、别”。汝其勿悲!(与妻书)毋从俱死也。(鸿门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定风波)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3、表推测、估量:殆、盖、庶几、或、其、无乃、得无。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也许、几乎、可能”。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中兴机会,庶几在此。(指南录后序)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其皆出于此乎?(师说)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4、表反诘:岂、宁、庸、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哪里”。岂得之难而失之易软?(五代史伶官传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滕王阁序)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五)频率副词1、表经常、多次:屡、数、累、辄、每、频。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陶庵梦忆序)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巍观。(苏武传)大将军邓璧奇其才,累召不应。(张衡传)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汉书·艺文志)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廉颇蔺相如列传)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后汉书·范升列传)2、表重复:复、亟、更、再、又。今年欢笑复明年。(琵琶行并序)亟请于武公,公弗许。(郑伯克段于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府吏再拜还。(孔雀东南飞并序)子又生孙,孙又生子。(愚公移山)(六)谦敬副词表示对自己谦卑和对对方恭敬的副词。无实意义。1、表谦卑:窃、辱、伏惟、猥、忝。寡人窃闻赵王好音。(廉颇蔺相如列传)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孔雀东南飞并序)2、表恭敬:幸、敢、请、敬、谨。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信陵君窃符救赵)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陈情表)三、介词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它常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方式、对象、原因等。使用频率较高、用法较复杂的介词有“以、于”。四、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短语或句子并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1、并列关系表并列关系的连词有“与、及、而、且、以、则、且且、载载”。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蟹六跪而二螯。(劝学)河水清且涟骑。(诗经·魏风·伐檀)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史记·李将军列传)2、递进关系表递进关系的连词有“而、且、尚况、非惟抑亦、非独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劝学)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隆中对)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苏廷评行状)3、选择关系表选择关系的连词有“如、其其、或、抑。”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者。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其其”,是还是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吕氏春秋·察今)“或”,或者。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五代史伶官传序)“抑”,或者。4、承接关系表承接关系的连词有“而、乃、则、遂、即、于是、然后、若夫”。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张衡传)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指南录后序)5、转折关系表转折关系的连词有“而、然、但、则、乃、顾、虽”。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促织)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不改过自新,乃益骄恣。(汉书·吴王刘溪传)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刺秦王)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曲情。(兰亭集序)6、因果关系表因果、目的关系的连词有“以、为、故、是故、是以、因、由、以故”。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7、假设关系表假设关系的连词有“若、今、荀、使、虽、则、向使、假令、而、向、即、纵、纵使、纵令”。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庄暴见孟子)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子虽浩然无所愧作,然微以自文于君亲。(指南录后序)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种树郭橐驼传)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史记·高祖本纪)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六国论)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报任安书)8、修饰关系“以”“而”常用于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表示二者的修饰关系。可译成“地”,或不译。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并序)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五、助词助词是在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在句子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一)结构助词 使用频率较高的结构助词有“之、者、所”。之定语的标志,可译成“的”,或不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补语的标志,译成“得”。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柳敬亭传)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蚓无爪牙之利。(劝学)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者 作结构助词时,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战)所 常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性短语。表示人、事物、处所等,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有下面三种情况:如果“所”字结构里的动词所涉及的对象没有出现,“所”具有指代的作用。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如果“所”字结构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在动词后面出现了,“所”字结构便作定语,修饰后面的人或事物。“所”字结构后出现“者”,可看作“者”字结构,其指代任务由“者”字来承担,“所”字结构作定语,修饰后面的人或事物。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二)语气助词1、陈述语气:也、矣、焉、耳。“也”可表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多种语气,它在表示上述语气的同时,对某种事物或情况表示肯定或确认,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呢、吧、吗”等。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矣用于句尾,表示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的变化或情况:同时有加重语气的作用,译为“了、啦”。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用于句尾,表示将要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表达一种确有把握的语气,或表达一种命令、决断或请求的语气。可译为“了”,或不译。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焉用于句尾,表一般的陈述语气,有引人注意的意味。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耳用于陈述句句末,表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鸿门宴)用于陈述句句末,表肯定语气。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赤壁之战)2、疑问语气:乎、与(欤)、邪(耶)、兮、诸。乎用于各种疑问句句末,表询问、反诘等语气,可译为“吗、呢”。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安能复为之下乎!(赤壁之战)用于祈使句、感叹句的句中或句末,表祈使、感叹等语气。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与(欤)可得闻与?(齐桓晋文之事)“与”表询问,译为“吗”。子非三间大夫欤?(屈原列传)“欤”用于是非问句,译为“吗”。邪(耶)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赵威后问齐使)“耶”用于是非问句,译为“吧”。3、感叹语气:哉、夫、也、乎、兮。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4、句首语气:唯、维、惟、夫、盖。“唯”用于句首,表希冀语气,有时译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夫”“盖”用于句首,引起议论,可不译。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答司马谏议书)(三)音节助词音节助词是指没有实在意义、以协调音节为主的助词。常见的有“之、者、其、言”。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季氏将伐颛臾)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纤其骇瞩。(滕王阁序)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诗经·卫风·氓)六、叹词叹词是表示强烈的感情以及用于招呼、应答的词。它不作句子成分,也不和别的词组合,而是独立于句子成分之外,或作独立成分,或作独词句。常用的有“嗟乎、呜呼、唉”等。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唉!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七、兼词古代汉语中,有的单音词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这个单音词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单音词便是兼词。常见的有“诸、焉、盍、叵”等。诸“诸”相当于“之于”。“之”,代词;“于”,介词。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诸”还相当于“之乎”。“之”,代词;“乎”,语气词。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焉“焉”,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于之”或“于是”。“于”,介词;“之”“是”,都是代词。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青麻头伏焉。(促织)盍“盍”是“何不”的合义。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公治长)叵“叵”相当于“不可”。居心叵测。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