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93909846
资源大小:29.66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年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docx
2023年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九课:桃花源记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虚构的用来寄托作者社会理想的作品。它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自给自足、鸡犬之声相闻、老幼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图景。尽管这样的社会在当时根本不可能存在,但从中透露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愿望。这同陶渊明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全文叙述委婉曲折,层次分明,语言质朴自然,写景明丽如画,虽幻似真,虽虚似实,用艺术的手法展示了一幅古代东方“乌托邦”的图景。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2)准确朗读并流利背诵课文;理解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积累常用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3)整体感知,把握课文通过对桃花源“美”与“乐”的分析,领会本文的主题。、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全文,培养文言文语感;(2)参考注释,理解文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自读能力;(3)通过对桃花源美景的描绘,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思维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的生活而努力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对于刚刚升入初二的学生来说,虽然在初一学段已经认识了文言文,有了一点点的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但毕竟太少,文言基础很薄弱,加之本班学生基础很差,因此,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还很差。针对这种情况,应让学生在课前先自己预习,结合课下注释或其他工具书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扫清文字障碍,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经历。在此基础上,再来进行本节课的学习或许会较顺利些。 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正是由少年向青少年过渡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有待形成时期。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动,爱发表见解,希望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一特点,创造条件和机会,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通过对内容由浅入深的学习,逐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又能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对 学生阅读技巧的培养,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思维的理性,突破阅读“瓶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1、先行组织者策略:调动学生联系旧有知识点,进入新课的学习。以旧导新,新旧结合,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 2、诵读法:朗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能习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3、想象法: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源社会。 4、自主、合作、探究法。新的语文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的诸多问题,如“桃源”是否存在?你如何评价世外桃源?这些问题都需要自主思考,讨论探究来完成。 5、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教学重点:1、准确朗读并流利背诵课文;积累常用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2.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第一课时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在舒缓的音乐中,展现几幅景色唯美的画卷。教师提问:同学们,这些画儿美吗?(学生:美!)教师继续提问:美在哪儿?(学生:景色优美,寓意人们的生活美好。)2、有一个成语比喻与外界隔绝的幽静美好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这是哪个成语呢?(世外桃源) 导语:是的,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田园诗人陶渊明就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景美人乐,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课文,一起走入桃源胜境。(板书课题)学生听音乐,看美图,沉浸在美中,并根据老师的提问作感性认识。通过声音、画片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走进作者,知人论世: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东晋文学家,世称五柳先生。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封长沙郡公。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因他洁身自好,后人称其“靖节先生”。青年时期,陶渊明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但东晋时代社会黑暗,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二十九岁时,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四十一岁辞归。“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他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 辞官之后直到逝世,诗人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他特别爱菊,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田园居、饮酒、桃花源诗等。著有陶渊明集。 晚年,他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并诗,阐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边听讲边结合课下注释了解作者生平。积累文学常识;便于学生理解他产生“世外桃源”这种理想社会的思想及其社会根源,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三、题义简介、知识积累: 1、作品背景: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 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社会理想 2、体裁“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来记载事物,有的作者还会在记载事物的同时发一些议论或感慨。桃花源记是诗的小序,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的说明。序用客观记叙的方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诗则直接表达作者对桃花源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和议论。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所以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可以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后来就有人索性将标题写为桃花源诗并记,终至于“喧宾夺主”了。学生边听边记,掌握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题目的由来;了解作品时代背景,便于学生下一步理解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播放配乐朗读音频。要求学生注意字音。2、矫正字音。3、视频示范朗读。4、学生自由朗读。认真听读,注意字音。初步掌握朗读的语速、语调、停顿。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及文言文语感。 五、疏通文意、理解课文: (一)二人小组,翻译课文。 (二)集体质疑 (三)重点分类区别 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2、古今异义词: 词语 古义 今义 鲜美 鲜嫩美丽 味道好 交通 交错相通 交通运输事业 妻子 妻和子女 男子的配偶 无论 更不必说 连词,不管 如此 像这样 这样 仿佛 隐隐约约 好像 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境地 3、一词多义舍:舍弃、房子 具:都、详细地 之:这;见到景象志:作标记、所作的标记 其:那、他的,他 寻:寻找、随即,不久 为:给;对、向;作为 4、词类活用(1)渔人甚异之。异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对感到诧异。(2)复前行,欲穷其林。前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穷 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3)初极狭,才通人。通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通过。5、特殊句式(1)省略句(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二人小组,翻译课文,在疑难之处做上记号,留待集体讨论。集体质疑掌握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的词义、一词多义以及词类活用,为下节课课文分析打好基础 六、再读课文,融会贯通 有感情的再次朗读课文。有感情的再次朗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语速、语调、停顿。准确掌握朗读的语速、语调、停顿。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七、作业: 1、 熟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读音; 2、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完成课外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为学习第二课时做好准备第二课时一、检查预习,奠定基础: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无人问津;怡然自乐; 鸡犬相闻;黄发垂髫;落英缤纷学生说出这些成语的含义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好基础二、复习巩固,强调重点:1、初步翻译课文,2、分析解决学生的质疑。3、强调重难点词句。 提出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并联系上下文自主疏通文意;学生不能自主解决的可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展示自学成果:解释词语、翻译句子。学生质疑。听老师点拨,纠错,修改笔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理解文言文意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释疑解难,正确译文: 1、引导学生正确翻译课文。 2、复述课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翻译课文培养学生文言文意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四、抓住“美”“乐”,品析文本: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2、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3、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的?4、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情况的?5、找出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淳朴的社会风尚的语句?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中人为什么“皆叹惋”?根据老师的提问,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思考问题,并派代表发言。在课文中勾画出描绘桃花源美景的句子,并大声的朗读出来;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中一二段。 按照要求,发挥想象力,用现代汉语来描绘一番桃源美景。通过此教学环节的设计,突出重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加深理解和体验,实现研究体验式教学法。六、问题探究,深入主题: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2、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刘子骥再寻,“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3、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社会?4、作者为什么要虚构出这样一个理想社会?5、今天我们应怎样看待陶渊明的这种政治理想呢?6、揭示主题:本文借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人生活美满的情景,虚构了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根据老师的问题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积极思考。使学生明确作者借此文表达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这一意图。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小结、作业,温故知新: (一)小结; (二)作业:1、背诵课文2、整理本课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同义词及成语。3、再造想象(任选一题,400字左右)(1) 我来到桃花源(2) 今日桃花源(3) 我心中的世外桃源课后作业夯实基础,积累沉淀七、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1、小组间展开的朗读比赛先由学生评价再由教师评价。2、分小组合作探究自学解词,翻译句子这一环节由小组长评价。 3、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回答老师的问题,答后先由学生评价,老师再评价。八、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桃花源记 陶渊明进 出 景 美:清新、美好、宁静、迷人 人 美:淳朴、热情、友善、好客 社会生活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老有所养、幼有所长,人人安居乐业 人 乐:黄发垂髫,并依然自乐 踪 奇:处处志之;遂迷,未果 对现实社会(政治黑暗、连年战乱)的不满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