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整册教案.pdf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设计第1课时牛顿第一定律SB知识目标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笫一定律。教学难点: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教具准备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微机、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等。新课引入实验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演示1: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使它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木块(或板擦)立即停止。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如推桌子)。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继续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即板擦的运动需要推力去维持。于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去维持”。这种观点在历史上曾被沿用两千多年,但是沿用两千年是否就一定正确呢?也可能有人曾表示过怀疑或有人认为就是错误的,但没有能说服别人的理由。演示2: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使之向前运动,用力推出,木块或板擦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分析:推力撤掉,木块(或板擦)还要向前运动,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符。讨论:木块:静止一运动一静止。这两个过程中是否都有力存在?在这两个过程中力的作用是维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还是改变运动状态?新课教学探究点牛顿第一定律1.伽利略的贡献:理想实验。实验探究:阻力对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让学生阅读教材P 126-127实验探究,完整地看一遍实验内容。分组实验: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桌面上运动的距离,每次记下小球停下时的位置。毛巾棉布实验记录:木板实验次数表面材料阻力大小滑行距离1毛巾最大最短2棉布较大较长3木板较小最长推理想象光滑表面阻力为零无限长实验分析: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1)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2)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3)小车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4)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5)根据上面的实验及推理的思想,还可以推理出什么结论?(6)推理:小车在光滑的(阻力为零)表面,将会怎样运动?实验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即做匀速运动。微机模拟实验:笛卡尔的补充: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师:除了运动的物体以外,还有静止的。那么,静止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保持什么状态呢?牛顿补充:将保持静止状态。师(引导学生概括):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又有了笛卡尔和牛顿的补充,把这两者进行一下概括: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如何呢?(对概括出来大致意思的同学给予鼓励。)介绍:牛顿抓住时机,概括总结得出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2.定律分析。(1)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物体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由于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2)切”,表示这个定律具有普遍性,没有例外。“不受外力”是本定律成立的条件,定律要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不受外力。“总保持”是指物体不受外力时只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两种可能,要改变这种状态,物体必须受力的作用。强调: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不是直接的实验结论,但其中符合逻辑的科学推理是非常重要的。师(回应课题引入实验):回想我们最开始的实验,有推力,木块(或板擦)运动;撤去推力,木块(或板擦)停下来。从表面现象上得到的结论一一运动需要力维持是错误的,但这种现象是千真万确摆在我们面前的,我们如何用牛顿第一定律的观点正确地解释这个现象呢?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交流。请同学回答。麒 鳏第1课时 牛顿第一定律一、阻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平面越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运动的距离越远。二、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教甑思1.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作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2.通过探究实验来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3.本节课可按照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这一条线来进行教学。第2课 时 惯 性SB知识目标i.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2.会用惯性知识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任何物体在任何运动状态下都具有惯性;2.解释日常生活中简单的惯性现象。教学难点:1.认识任何物体在任何运动状态下都具有惯性;2.正确解释惯性现象;3.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教具准备硬币、硬纸板、水杯、多媒体课件、展示台、生熟鸡蛋各一枚、象棋子、钢尺等。新课引入多媒体课件展示,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教师设疑: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那么是什么维持了物体的运动呢?为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入 惯性这个课题。新课教学探 究 点 一 惯 性演 示1:如图所示,迅速击打硬币下的硬纸板,上面的硬币会怎么样?演示2:如图所示,用尺子迅速打出下面的棋子,上面的棋子会怎么样?教师提问:(1)弹飞纸片的时候,硬币为什么没有飞出,而是落进杯子?(2)为什么打出下面的棋子,其他的几个棋子能够保持原来的状态?以四人为小组,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所观察到的演示现象,积极展开讨论。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分析实验现象:演 示1:因为硬币原来是静止在硬纸片上的,当纸片飞出去时,硬币由于惯性依然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硬币最后没有随硬纸片飞出去,而是掉进玻璃杯里。演示2:用尺迅速打出下面的棋子,上面的棋子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就会落在正下方。教师总结: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关于惯性的几点理解。多媒体展示:对惯性的几点理解:(1)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2)惯性与运动状态无关:不论物体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惯性总是存在的。(3)惯性与是否受力无关,与速度大小无关。多媒体展示:乘客坐在行驶的汽车上,汽车转弯时,乘客倾斜;汽车急刹车,乘客向前倾倒。学生分析:解释看到的现象。(从“研究对象一原来的运动状态一受力情况一运动状态变化情况”来分析)教师随时订正不准确之处。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与联系。1.教师先引出上节课所学的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由于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2.教师利用表格对两者进行对照比较,并跟学生一起总结填写表格内容。多媒体展示:惯性(性质)W惯性定律(运动规律)。两者的区别及联系:探究点二生活中的惯性现象活 动1:多媒体演示以下两实验(如图)。惯性惯性定律区别固有性质运动规律物体处于任何运动状态都存在物体不受外力的作用时才成立联系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惯性的直接表现(1)突 然 拉 动 小 车(2)小车突然停下来学生观察实验后,小组讨论分析现象,学生大胆举手发言,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对此现象的分析结果。最后跟随老师一起得出,分析惯性现象这类问题的一般解题思路。学生分析现象(1):木块处于静止状态,突然拉动小车时,木块下部随车一起运动,上部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向后倒。学生分析现象(2):木块处于运动状态,小车突然停下时,木块下部随车一起停止运动,上部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向前倒。教师归纳总结: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解题思路:(1)交代研究对象原状态。(2)物理过程(突然发生的情况)。(3)研究对象由于惯性要保持原状态。活动2: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区分生鸡蛋和熟鸡蛋呢?教师拿两枚鸡蛋演示,学生观察现象并总结结论。观察实验后,小组讨论分析现象,学生大胆举手发言,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对此现象的分析结果。综合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因为生鸡蛋里面的蛋黄和蛋白是液体,当我们转动鸡蛋后,蛋壳开始旋转,而鸡蛋里面的液体由于惯性的作用,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生鸡蛋转起来比较慢!活动3:请学生列举惯性现象的实例,分析它的应用和危害。教师点拨:如:奔跑的人不易停下来;公共汽车在进站前几米处就关闭油门;用力甩手可将手上的水甩掉;翻滚过山车向最高点运动(如图)靠什么;宇航员走出飞船后,仍然能与飞船并肩前进,不会落在飞船的后面等。第 2 课 时 惯 性一、惯性1.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2.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3.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是一种性质;而惯性定律则是一种运动规律。二、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解题思路:(1)交代研究对象原状态。(2)物理过程(突然发生的情况)。(3)研究对象由于惯性要保持原状态。歙甑恩对于惯性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但惯性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同学们理解不深。因此,在 上 惯性这一节内容时,我在教学中紧扣物理学科的特点,突出实验教学,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增强实践能力。通过在课堂上演示这些实验,化抽象为具体,由静到动,由易到难,使学生更易理解所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个课堂十分轻松活跃。第二节力的合成知识目标1.认识合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什么是合力、分力,什么是二力的合成。3.能计算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确定合力的方向。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认识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情况。教学难点:1.合力的概念;2.同一直线上同方向的二力合成,同一直线上反方向的两个力的合成。教具准备铁架台、两个弹簧秤、大弹簧、刻度尺。新课引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一个人用力推一个物体或提起一个物体时,如果力气不够,这时再过来一个人帮忙则往往会达到目的;但是如果换一个力气比较大的人,他一个人也可以达到目的。这时我们就说一个人经过努力达到的效果与两个人相同,今天我们就来专门研究这样的问题。新课教学探 究 点 一 合 力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一个人用力作用的效果与两个人共同用力作用而产生的效果相同。1.两个小孩一同努力可以提起一桶水,一个大人就可以提起来。2.一个人拉一辆车拉不动,再有一个人在后边推就可以把车推动;如果换一个力气大的人一个人就可以拉动。3.一根木头一人扛起来比较费劲,如果两个人一人扛一头则可以比较轻松地扛起来,但效果是相同的。4.众多船帆对大船产生的作用效果和发动机对大船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发动机所产生的推力就是许多船帆的推力的合力。船帆的推力就是发动机的推力的分力。5.数只蚂蚁挪动一片树叶的作用效果与一只甲壳虫挪动一片树叶的作用效果完全相同,甲壳虫的力是蚂蚁的力的合力,蚂蚁的力是甲壳虫的力的分力。总结:一个力(用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Q和B)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那两个力(Fi和B)的合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二力的合成,组成合力的每一个力叫分力。以上同学们举的实例都非常对,这里所说的效果相同,在物理学中我们叫它等效,也可以叫等效替代,在学习物理中建立等效的观念十分重要。下面我们用实验来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探究点二同一条直线上二力的合成1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如图所示,我们把大弹簧的下端固定在铁架台上,旁边立一个刻度尺。现在,我们用一个弹簧秤拉着弹簧使其伸长,同时用另一个弹簧秤通过一根细绳也拉着弹簧使其伸长。这时弹簧受到两个向上的拉力F i和&,它们的大小分别由两个弹簧秤的示数表示出来。读出F.和B的大小,并记录大弹簧伸长到的位置。Is现在,我们用一个力拉大弹簧,使它伸长到跟刚才相同的长度,读出这个拉力F多大?实验发现:F=F i +B。通过实验可知,力F产生的效果跟力Q和B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所以尸是F i和B的合力。结论: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练习:(1)同一直线上两个向上的力分别是2 0N和4 0N,它们的合力为 N,方向(2)同一直线上同方向的两个力的合力是2 00N,方向向下,其中一个力的大小是8 0N,另一个力的大小为 N,方向。练习答案:(1)6 0向上(2)1 2 0向下2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成。如图所示,我们将弹簧的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用一个弹簧秤向下拉弹簧,拉力为人。用一根细绳拴在弹簧下端的钩上,用弹簧秤通过细绳向上拉,拉力为B,此时弹簧伸长。这时我们读出拉力B和 尸2的大小,并记录弹簧伸长到的位置。然后我们用一个力拉弹簧,使弹簧伸长到同样的位置,请同学读出这个拉力F的大小。甲F=FF,乙实验发现:F=F|-F2O通过实验可知,拉力尸的作用效果跟拉力a和B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所以力尸是力q和 尸2的合力。结论: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练习:(1)水桶所受重力是3 00N,用竖直向上4 00N的力拉水桶,此时水桶受到合力大小为N,方向。(2)耕地时,马的水平拉力是2 000N,土地对犁的阻力是1 7 00N,犁受到的合力为N,方向,练习答案:(1)1 00竖直向上(2)3 00与马的水平拉力方向相同例:跳伞运动员背着打开的降落伞从空中竖直跳下,它所受的重力和空气阻力的合力为1 0N,方向竖直向下。已知运动员和伞具的总重为8 00N,求运动员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及方向。僦幽爵*第 二 节 力的合成一、合力I-等效耕代-1合力-等 效-分力(一个力)(儿个力)t-力的合成-1二、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1 .同向时:大小:F=Ft+F2.方向:尸与F i、尸2同向。2 .反向时:大小:尸=尸|一尸2。方向:尸与F l同向。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本节课设计时我就是以这一理念为依托,让学生带着生活中的疑问去经历物理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整个过程,经历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及众多策略的最优化,体验到合作的重要和真正的自主学习,从而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作用,这又体现了“让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第三节力的平衡SB知识目标1 .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条件。2 .知道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3 .进一步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二力平衡的物理意义。教学难点:二力平衡的探究及其应用。教具准备卡片、棉线、铁架台、木块、两个定滑轮、两个大吊盘、大祛码、细绳、多媒体课件。瞬 述 昌新课引入播放视频:匀速上升的潜水艇、缓缓降落的降落伞、放在课桌上的书本、吊在天花板下的电灯等。思考:这些物体分别做什么运动?它们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新课教学探 究 点 一 二力平衡提出问题:惯性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那么为什么有些物体还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探究:(1)让学生提着书包不动。书包受重力和手对它向上的拉力,为什么书包受两个力作用会保持静止?(2)在平直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到牵引力和阻力,为什么水平方向汽车受两个力作用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小组讨论、交流、分析:如果将手松开,书包将落到地上,显然向上的拉力将书包下落的效果抵消了,使书包不至于下落;同样道理,也可以说阻力将牵引力产生的效果抵消了,使汽车的速度不发生变化。结论:一些物体虽然受力,但是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就相当于不受力。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相互抵消,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这时的物体我们就说它处于平衡状态。探究点二二力平衡条件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保持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来研究这种情况。问题: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举例: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受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但要沿斜面向下滑;电梯受重力和向上的拉力,起动时,速度越来越快。问题: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应该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见解。实验探究:1.猜想与假设。让学生猜想在什么条件下二力平衡。(可能与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位置等有关)2.制定实验计划与设计实验。学生根据桌上所准备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还有若干质量相等或不等的祛码),自己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应该有什么关系。各实验小组交流设计的实验方案,并对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修改。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实验方法:在两边盘子中放质量相等的祛码,使木块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力。木块处于平衡(静止)状态。改变木块的受力情况:改变其中一边盘子的祛码的质量,使木块受到的力大小不等。将其中一边盘子的祛码移到另一边使木块受到的力方向相同。转动木块,使木块受到的力不在同一直线上。垂直于木块受力方向移动木块,使木块受到的力不在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同或不相同。将实验条件和现象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4.分析与论证。引导学生分析,哪些情况下木块不能保持静止,哪些情况下木块能保持静止,从而得出结木块所受二力情况木块运动情况(静止与否)大小方向是否在一条直线上论。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5.评估。可以向学生指出,木块在水平方向还会受到摩擦阻力,但实验中控制这个阻力很小,与拉力相比可以忽略。教师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八字口诀:同体、等值、反向、共线。探究点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1.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受力情况。思考:如图所示,吊在空中静止不动的电灯,若电线的拉力为2 N,则灯受到的重力是多少?学生分析:电灯受重力和电线的拉力,处于静止状态,所以重力和电线的拉力是平衡力。那么这两个力一定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所以灯受到的重力为2N。教师总结:根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判断出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是平衡力,进而判断所求力的大小和方向。2.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思考:如图所示,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在水平方向上受牵引力和阻力。如果牵引力大于阻力,火车将怎样运动?如果牵引力小于阻力,火车又将怎样运动?牵引力和阻力相等时,火车又将怎样运动?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牵引力大于阻力,火车将加速;牵引力小于阻力,速;牵引力和阻力相等时,水平方向二力平衡,火车匀速直线前进。教师总结:物体不受力时,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物体受一个力,生改变,这是力产生的效果。物体受平衡力时,应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做匀速直线运动。3.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区别。思考: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也有不同的地方,火车将减运动状态发静止的物体试着把它们加以区别。学生交流后,回答:相同点是都满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不同点是一对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力,而一对相互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力。两个力,只要不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就不可能是平衡力;两个力中,发生作用的物体只要出现第三个,就不可能是相互作用力。蟒 鳏第 三 节 力的平衡一、二力平衡平衡状 态 一 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一受平衡力二、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本节内容由二力平衡的条件和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两部分内容组成。教学的重点是二力平衡的条件,关键是让学生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是本节教学的难点,突破它的关键是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观察与分析,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第1课时认识压强SB知识目标i .知道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与重力的区别,会作压力示意图。2.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压力的概念:2.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教学难点:1.压力与重力的区别;2.压强的概念及有关计算。教具准备海绵状泡沫塑料、破头、三角板。新课引入1.实验:如课本P142图82所示,让学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夹着三角尺,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何不同?生:食指感觉有点疼,且肌肉凹得深;拇指不觉得疼,肌肉凹得浅。师:实验做得很好,讲得也很好。2.请同学们再看图81滑雪,说说为什么雪地行走,脚容易陷入积雪中,有了宽宽的滑雪板,运动员不仅不会陷入雪里,而且还能在雪地上滑行?生:在雪地上行走,对雪地压力比较大,所以脚容易陷入积雪中,用宽宽的滑雪板滑雪,对雪地的压力比较小,所以运动员不会陷入雪里。生:在雪地行走,脚与雪地接触面积比较小,所以会陷下去,而用宽宽的滑雪板滑雪时与雪地的接触面积比较大,所以不会陷下去。师:很好,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将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上述现象均由压力的作用产生,这一节课我们先来认识压力,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及什么叫压强等。新课教学探究点一压力的概念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茶杯放在桌面上;木块放在斜面上;往墙上按图钉。请同学们画出三种情况下压力的示意图。学生画压力示意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请几位同学将压力示意图拿上来投影,交流。师生共同讨论,得出三种压力的示意图。(多媒体展示)通过画出以上三种压力的示意图,同学们能交流概括出什么是压力吗?生: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作压力。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画出以上三种情况下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压力和重力一样吗?学生画重力的示意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请几位同学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生:甲图中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是由它的重力产生,压力与重力方向相同。乙图中木块对支持它的斜面的压力也是由重力产生的,但压力与重力方向不同。丙图中图钉对墙的压力与重力无关,压力方向也与重力方向不同。所以,有些压力是由重力作用产生,但大小不一定都等于重力,方向也不一定相同;有些压力与重力无关。我们可以得出压力的产生及压力大小与重力的关系。(多媒体展示)探究点二压力的作用效果师:我们来观看一幅有趣的插图。(多媒体展示)压力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不一样,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生:(1)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2)压力的作用效果跟物体间受力面积有关。(3)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都有关。(4)可以通过比较压力作用下物体凹陷的深度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师:你们准备如何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呢?生:可以像课本P 1 4 3图8 3,图(a)、(b)、(c)那样,将砖放在海绵状泡沫塑料上,第一次一块砖平放,第二次两块砖平放,第三次一块砖竖放,通过观察图(a)、(b)中海绵状泡沫塑料的凹陷深度,来比较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通过观察图(a)、(c)中海绵泡沫塑料的凹陷深度,来比较当压力相同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师:实验设计很好,我们把这种方法叫什么?生:控制变量法。师:很好,同学们如果没有不同意见,可以分组进行实验,并讨论得出实验结论。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教师巡视。师:请各组交流实验结论。生:我们通过实验得到的实验结论是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生:我们的实验结论与他们组相同,通过实验验证了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师:祝贺同学们通过实验得出正确结论。现在我们知道压力作用效果的决定因素: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探究点三压强的概念师: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都有关,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最简单的是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请同学们比较如图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多媒体展示)生:左图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 0 0 N,右图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8 0 N。师:物理学中引入压强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受的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叫作压强。压力由压强的定义可以得到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受;湍积。通常用P来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则压强公式为夕=1师: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由公式确定压强的单位是牛每平方米。人们给压强规定了一个专门的单位叫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 a。这是为了纪念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研究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l P a=l N/m 2。师:IPa的压强很小,相当于把3 粒芝麻压成粉,均匀地分布在Icm?的面积上所产生的压强。下面有一些小数据可以让同学们对IPa形成具体的概念。(多媒体展示)领 令 鳏第一节压力的作用效果第 1 课时 认识压强一、压力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二、压强1.压强的物理意义: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2.定义:物体所受的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3.公式:压强=武磊,即。点4.单位:帕斯卡(帕 Pa),lPa=lN/m2教 亭 鳗针对本节教学的基本要求,压强的概念是本节的教学重点。理解压强概念关键在于认识压力产生的效果跟受力面积有关系。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感受压力的效果,对压力有个感性的认识,再通过作压力的示意图来概括出压力的概念。为了突破本节的难点一一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再让学生在原图上作出重力的示意图,以此来得出压力的产生及压力大小与重力的关系。学生知道压力的概念后,用一幅幽默插图引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还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由此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实验探究如图83 所示,此现象学生易于理解并可由实验观察得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压力的大小有关,还与受力面积有关。为了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就应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由此引入压强的概念。再由简单的实例及压强概念得到压强的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介绍压强的单位帕斯卡,并列举一些小数据使学生对IPa的压强形成具体的概念。第2课时 压强的增大与减小SB知识目标i.巩固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2.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使学生养成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减小和增大压强的方法,并能对一些简单的现象进行解释。教学难点:学会应用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新课引入多媒体展示: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知识。(1)什么叫作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2)什么叫作压强?写下计算压强的公式和压强的单位。(3)说出你测量物理课本一张纸对桌面的压强的办法。新课教学探究点一增大压强的方法思考:增大压强的方法有哪些?教师引导:根 据 公 式 来 思 考。同学交流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总结:1.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通常采用的办法);2.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3.同时增大压力和减小受力面积。活动:让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增大压强的例子。举例:1.如图所示,菜刀磨得很锋利,是为了减小与菜的接触面积(即受力面积),以便用较小的力就能产生很大的压强,容易把菜切开。2.如图所示,针、箭和斧头等工具都是采用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这样容易刺穿物体或砍碎物体。3.如图所示,压路机的碾子质量很大,增大了压力,增大了压强。探究点二减小压强的方法思考:当我们需要压强小一些时,可采用什么办法?教师引导:根 据 公 式 来 思 考。学生分组交流讨论,然后回答。教师归纳总结:1.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通常采用的办法);2.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3.同时减小压力和增大受力面积。活动:让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减小压强的例子。举例:1.如图所示,坦克很重,不用轮子而装上履带,是为了增大受力面积从而减小压强。2.如图所示,滑雪者站在雪橇上或脚蹬滑雪板,可以在松软的雪地上滑行,而不会陷入雪中,因为用了雪橇或滑雪板,增大了雪地的受力面积,从而减小雪地所受的压强。3.如图所示,钢轨铺设在枕木上,是为了增大地面的受力面积,减小压强,防止破坏路面。4.如图所示,严禁汽车超载,减小质量,减小了压强。教师归纳总结:方法应用举例增(1)压力一定,减小受力面积铁钉一端做得尖锐大(2)受力面积一定,增大压力压路机压强(3)增大压力同时减小受力面积将菜刀磨一磨,且用力切菜减(1)压力一定,增大受力面积坦克装履带小(2)受力面积一定,减小压力严禁汽车超载压强(3)减小压力同时增大受力面积增大地基面积的同时控制楼层高度思考与练习:1.书包的背带是宽一些好,还是窄一些好?为什么?2.骆驼的体重比马大不了一倍,而它的脚掌面积是马蹄的三倍。这 为“沙漠之舟”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3.下列事例中,为了增大压强的是()A.菜刀钝了磨一磨,使刀刃锋利些B.在铁路的钢轨下铺设枕木C.把书包带做得宽些D.在坦克的轮子下安装履带思考与练习答案:1.宽一些好。因为在书包重一定的情况,宽的书包带比细的对肩的压强小,人感到舒服些。2.骆驼的体重虽然比马大,但是它的脚掌面积比马更大,所以它对地的压强比马小,在沙漠中行走时不会陷下去。3.A蟒 鳏第2课时 压强的增大与减小一、增大压强的方法1.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2.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3.同时增大压力和减小受力面积。二、减小压强的方法1.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2.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3.同时减小压力和增大受力面积。本节课首先回顾了上节课的知识,然后提出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最后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这些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很容易理解,也把握的不错。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压强和生活、生产实际及自然现象的联系极为密切,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规律解决身边常见的现象,进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差,所以加强了学生自主发言的过程。第1课时液体压强的特点SB知识目标知道液体有压强,知道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到液体压强的存在,并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教学难点:实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教具准备水、盐水、橡皮膜、U 形管压强计、底部和侧壁带橡皮膜的容器、大可乐瓶、水槽、形状不同的容器、矿泉水瓶、塑料袋、皮筋、锥子等。新课引入师:同学们看大屏幕图片(如图所示):1.水坝为什么要上窄下宽?2.潜水员为什么到不同深度时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问:这些现象跟什么有关?生:跟液体压强有关。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液体的压强。新课教学探究点一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师:在同学们桌上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器材:矿泉水瓶、塑料袋、皮筋、锥子、水槽,同学们可以尝试着通过不同的实验器材具体感受一下液体压强的存在,并注意观察液体压强有哪些特点,看哪个组想到的办法更多、更好,注意先讨论后实验。学生讨论后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并发现学生好的做法。(1)往矿泉水瓶中注入水,然后在侧壁不同高度用锥子扎上小孔,会发现水从小孔中喷出来,证明水对侧壁有压强,而且我们还发现,下面的小孔比上面的喷得远,说明越深的地方压强越大。(2)向塑料袋中注入水,发现塑料袋鼓起来了,同样说明水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而且方向是向四面八方的。(3)同样也是用塑料袋,把它套在手上,用皮筋固定住上面,然后放入水中,这时就会感觉到塑料袋紧贴在手上,这说明水的内部有压强,这个压强的方向是向四面八方的。(这个实验不但利用了视觉,而且同时还调动了感觉,这一点很好,值得大家学习,他们又得出了水的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4)利用矿泉水瓶,在矿泉水瓶周围扎上小孔,然后把它按入水中,发现水从小孔流了进去,同样也证明水的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师生一起总结出结论:液体压强的特点:(多媒体展示)1.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2.液体的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师:那么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稍作讨论,然后回答。多媒体展示: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1.由于有重力,所以对容器底部有压强;2.由于有流动性,所以对容器侧壁和内部都有压强。探究点二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师:通过刚才的图片和同学们的实验我们知道了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和特点,那么,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呢?能否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和今天的实验,提出你们的猜想?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发言。(由于有了前面的学生实验作为铺垫,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对液体的压强不再陌生,自然会结合刚才的实验和生活中的经验提出自己的猜想。学生猜想的同时,应让学生说明猜想的依据,并指出这样才是科学的猜想。如果猜想得不够全面,老师要从旁引导。)1.提出猜想。(1)与深度有关:可以从刚才学生的实验中总结出。(2)与重力、体积、质量有关:如果学生猜想不到,可以引导学生,想刚才的实验中,如果塑料袋里多装一点水,塑料袋会鼓得更大。(3)与容器形状有关:如果学生想不到,可以出示可乐瓶和矿泉水瓶,观察它们什么不同,猜想液体压强是否与容器的形状有关。(4)与液体密度有关:由于实验桌上摆有三种标有不同标签的液体,学生容易想到。(如果可以让他们观察桌面)(5)与压强方向有关。可以从刚才学生的实验中总结出来。师:刚才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猜想,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用U形管压强计来进一步验证。师:介绍压强计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先用摄像头对U形管压强计实物进行放大展示,然后演示:把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水中,观察U形管中液面情况,得出结论:液体内部有压强。从科学的仪器中进一步验证刚才的结论。2.设计实验。师:考虑到液体压强可能与多个因素有关,因此在探究中应采用控制变量法。讨论(同组间进行):应怎样控制变量(保证哪些量相同,哪些量不同)?讨论后请学生回答,老师补充。3.进行实验。老师先通过演示否定猜想(2)、(3),这样可以扫清探究中的障碍,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然后依次探究猜想(5)、(1)、(4),先探究方向,再探究深度和密度,这样做更方便,快捷。探究后由学生派代表发言,说出实验现象和结论:液体压强与所在液体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4.分析论证。师:介绍方法(课件演示图片)重点介绍液柱模型的建立。设想水中有一高度为,底面积为S的水柱,水的密度为以学生推导:(由于学生独立推导有难度,所以有如下设计)v=_m=_F=G=mg=_FP=E=-师:从推导出来的公式p=pg可以进一步说明液体压强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跟液体的重力和体积无关。为了便于学生记忆,给出一个顺口溜:不管容器粗和细,哪怕管子斜又曲,液体压强真稀奇,只看g 与 值。师:强调公式p=pgh:1./7指深度,即研究的点到最高液面的距离;2.公 式 原 则 上 只 适 用 于 液 体 压 强。3.公式中单位统一用国际制单位。领傩加第二节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第 1课时 液体压强的特点一、液体压强的存在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二、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1.U 形管压强计。2.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3.公式p=pgh。液体压强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感受很少,在教学时如果用简单的几个实验演示就说明液体内部的压强的特点,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变成学生强记老师说什么是什么了。因此,本人在上这节课时,大胆地用一些简单方便的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亲身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并通过观察和感受来归纳液体压强的特点,从中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锻炼。然后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