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语文试卷(含解析版).pdf
-
资源ID:93954498
资源大小:511.65KB
全文页数:3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7.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8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语文试卷(含解析版).pdf
第 1页(共 30页)2018 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语文试卷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语文试卷一、知识运用(一、知识运用(12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2 分)分)1(2 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匀称(chng)慰藉(ji)扶掖(y)广袤无垠(mo)B追溯(s)亵渎(xi)谄媚(chn)即物起兴(xng)C狩猎(shu)提防(t)羸弱(li)相形见绌(ch)D殷红(yn)懵懂(mng)差使(chi)忍俊不禁(jn)2(2 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暮色戈壁滩严惩不贷转瞬既逝B诀窍口头禅入不敷出汗流浃背C皈依笑吟吟苍海桑田殚精竭虑D蓦然文绉绉不可名状眼花瞭乱3(2 分)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近年来,州委州政府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老百姓收入稳步增长。B是什么把全世界的中华儿女连接在一起?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C 天鹅湖欧洲之旅今天完美收官,连续演出 40 场,场场座无虚席,一票难求,创造了一个演出奇迹。D骗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4(2 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所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教师和学生精神成长而提供的图书,那就是学校了。”应该认识到,阅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孩子如果在十多年的教育历程中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一旦离开校园,很可能把书永远丢弃在一边,这样的结果一定是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不想看到的。对教育来说,阅读是最基础的教学手段,教育里最关键、最重要的基石就是阅读。但是现在,我们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不够重视阅读,尤其是延伸阅读和课外阅读。ABCD5(2 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这次培训,大家懂得了责任重于泰山的道理,受益匪浅。第 2页(共 30页)B为了杜绝不出安全隐患,当地政府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C小勇说他被骗的原因是由于轻信骗子,错输验证码造成的。D 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以便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6(2 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有阴影,光明才更加耀眼,复杂的全球经济形势让世界更加意识到中国方案的重要。B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C读实用书,做更强大的人;读审美书,做更有情趣的人;读哲学书,做深度思考人生价值的人。D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与魅力,放大了当代传媒的“圈粉”、“造星”功能。二、文化积累(二、文化积累(6 分)分)7(6 分)古今诗文名句默写。(1)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无题)(2),关山度若飞。(木兰诗)(3)野芳发而幽香,。(欧阳修醉翁亭记)(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艾青我爱这土地)(5)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望月思人,表达美好祝愿的两句词是“,。”(6)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人们心目中的君子洁身自好,应当具有“,”的美好品质。三、诗文阅读(三、诗文阅读(46 分)分)8(6 分)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各题。既没地方坐一坐,只好慢慢的走吧;可是,上哪里去呢?这个银白的世界,没有他坐下的地方,也没有他的去处;白茫茫的一片,只有饿着肚子的小鸟,与走投无路的人,知道什么叫作哀叹。不知不觉的,他来到了中海。他在桥上立了许久,世界像是已经死去,没一点声音,没一点动静,灰白的雪花似乎得了机会,慌乱的,轻快的,一劲儿往下落,要人不知鬼不觉的把世界埋上。在这种静寂中,祥子听见自己的良心的微语。先不要管自己吧,还是得先回去看看曹家的人。只剩下曹太太与高妈,没一个男人!难道那最后的五块钱不是曹先生给的么?不敢再思索,他拔起腿就往回走,非常的快。不敢过去推门,恐怕又被人捉住。左右看,没人,他的心跳起来,试试看吧,反正也无第 3页(共 30页)家可归,被人逮住就逮住吧。轻轻推了推门,门开着呢。顺着墙根走了两步,看见了自己屋中的灯亮儿,自己的屋子!他要哭出来。弯着腰走过去,到窗外听了听,屋内咳嗽了一声,高妈的声音!他拉开了门。“谁?哟,你!可吓死我了!”高妈捂着心口,定了定神,坐在床上。“祥子,怎么回事呀?”祥子回答不出,只觉得已经有许多年没见着她了似的,心中堵着一团热气。“这是怎么啦?”高妈也要哭的样子的问,“你还没回来,先生打来电,叫我们上左宅,还说你马上就来。你来了,不是我给你开的门吗?我一瞧,你还同着个生人,我就一言没发呀,赶紧进去帮助太太收拾东西。你始终也没进去。黑灯瞎火的教我和太太瞎抓,少爷已经睡得香香的,生又从热被窝里往外抱。包好了包,又上书房去摘画儿,你是始终不照面儿,你是怎么啦?我问你!糙糙的收拾好了,我出来看你,好,你没影儿啦!太太气得一半也是急得直哆嗦。我只好打电叫车吧。可是我们不能就这么空城计,全走了哇。好,我跟太太横打了鼻梁,我说太太走吧,我看着。祥子回来呢,我马上赶到左宅去;不回来呢,我认了命!”祥子没的说。“说话呀!楞看算得了事吗?到底是怎回事?”“你走吧!”祥子好容易找到了一句话,“走吧!”“你看家?”高妈的气消了点。“见了先生,你就说,侦探逮住了我,可又,可又,没逮住我!”“这像什么话呀?”高妈气得几乎要笑。(节选自骆驼样子,有删节)【注释】横打了鼻梁:即打保证。(1)骆驼祥子 的作者是。初中语文课本中,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作品 。(2)上文中划线部分的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3)上文结尾处祥子说“侦探逮住了我,可又,可又,没逮住我!”这句话指的是原著中的哪个情节?第 4页(共 30页)9(13 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各题。奶奶的玉簪子王秋珍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那个玉簪子,是当年奶奶的爸爸送给奶奶的妈妈的定情信物,奶奶一直视之如命。每天早上,奶奶再忙都会把发髻梳得一丝不乱。玉簪子被奶奶摸得日益剔透,散发着温润的光。它安安稳稳地插在奶奶的发髫上,就像奶奶平静的生活。丢了玉簪子就是丢了奶奶的命。奶奶终日愁眉紧锁。爷爷帮奶奶找了这头翻了那头。“咱们眼睛花了记性差了,还是叫儿子回来找吧。小时候,他找东西可机灵了。”奶奶茫然而凄切的眼神,让爷爷心痛。爷爷想不出别的法子,就五次三番地给父亲打电话。父亲回家了。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父亲宽慰道:“妈,玉簪子会找回来的。”奶奶拉住父亲的手,就像拉住了救命稻草。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父亲让奶奶好好回忆回忆。玉簪子丢之前,自己去过哪些地方。父亲跟着奶奶来到了田野。田垄上,奶奶种的扁豆开花了,它们仰着小鸟一样的嘴巴,好像在和奶奶说话。奶奶轻轻地碰了碰它们的小脑袋说:“两天不见,又长大了。”父亲蹲下身,拨弄起扁豆。也许奶奶和扁豆聊天的时候,玉簪子掉了下来。奶奶看着父亲的侧影说:“小时候,你不爱吃扁豆,却爱画扁豆花。我就买了个大花盆,把扁豆种在家门口。”父亲“哦”了一声,直起身来,看着扁豆花,似乎想起了久远的时光。走进菜地,一畦畦的菜好水灵呀。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髻一样,整整齐齐,乖巧听话。奶奶带父亲来到空心菜前。奶奶问:“还记得那个空心菜的故事吗?”父亲站在陌生的土地上,拨弄着和他生分的空心菜说:“记得记得。狐狸精妲己在纣王面前进谗言,要宰相比干挖心表忠诚。比干临死前,姜子牙给了他一道符,教他挖心后,将符贴于胸口,立即策马飞奔,不要回头,即使无心也不会死。比干照着做了,没想到中途遇到一个妇人,在叫卖空心菜。比干好奇地一回头,立科摔下马死了。”奶奶点了点头,说:“小时候,你最爱看小人书。”奶奶老了,也许,她只想陷进回忆,徜徉老时光了。第 5页(共 30页)奶奶又带着父亲来到老房子里。老房子并不住人,但奶奶还是经常要去走走。二楼放着奶奶的织布机。这些年,奶奶不用它了,可她还是经常要去擦拭一番。父亲埋头细细地查找,织布机的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都不放过。奶奶在一边絮絮叨叨:“咱们东阳的土布很有名,你以前盖的荷花被就是我在这儿织的。”父亲不由得感叹道:“想不到一晃就这么多年了。”在织布机边上,父亲发现了一个樟木箱子。箱子一尘不染,铜环上还泛着光,显然是有人经常打开它。玉簪子会不会遗落在里边?父亲打开了樟木箱,他的眼睛突然定住了。他看到了什么?一把已经缺脚的弹弓、一个早已褪色的风车、一沓发黄的小人书还有涂鸦着很多扁豆花的画。奶奶正要开口,父亲抢了先:“就是用这把弹弓,我打破了人家的玻璃。是您带着我向人家登门道歉,还给人家装上了新玻璃。这个风车,是有一次赶会场时看见的,我很喜欢,您就省下了自己的午餐钱”父亲说着说着,眼睛有些发涩了。父亲闭了闭眼睛,稳了稳情绪,继续翻找。他的眼睛又一次定住了。他看到了什么?一只玉簪子!一只剔透的玉簪子!奶奶的玉簪子就这样被父亲找到了。奶奶的精气神全回来了。如今,当奶奶和我讲起这个故事,我总是问:玉簪子怎么会掉到樟木箱子里?为什么以前总也找不到?奶奶总是笑而不语。一旁的父亲搔了搔头皮,说:“那时,我已经三年没回家了。”(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 年第 7 期)(1)根据下面的提示填空,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不见簪子爷爷寻找(田垄上找菜地里找)找到簪子(2)文中划线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奶奶怎样的内心世界?(3)“玉簪子”这一物品在小说结构上起到了什么作用?第 6页(共 30页)(4)阅读全文,概括小说的主题。(5)小说最后三段能否删去?为什么?10(11 分)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下列各题。盥洗,这是每个人日常起居最先做的功课。早在西周时期,我们的祖先便已形成了这一习惯。礼记内则云:“鸡初鸣,咸盥漱。”说明古人有早起盥洗、漱口的习惯。那时筷子还没有被广泛使用,就餐时人们往往共用一个盛饭器,以手抓饭,所以饭前也需要洗手。除此之外,盥洗还是古代仪礼之一,用水使手洁净,以示对神对人的恭敬。那么,古人又是怎样盥洗的呢?有哪些细节可值得我们后人借鉴?古汉语“盥洗”一词,所指的范围较广,当然主要是指洗脸和净手,与我们今天使用的词义相近。不过,古人把盥洗用具归在礼器一类,故具有相应的礼仪性质。这一点,又与我们现在的生活习惯有着很大的不同。“盥”字甲骨文,是一上下结构的会意字。上面,是手的象形,下面,为一有水的盆。两者相合,像一只手放在盆里承水冲洗。造字本意就是在盆里洗手。金文与甲骨文字形相近,但又有所不同。上面,由原一只手变成两只手,而盆里的水则由水滴变成,像有水从上倒下,两手接水冲洗;下面(皿)是接水的容器。说文解字曰:“盥,澡手也。从臼、水,临皿。”徐中舒甲骨文字典云:“盥字的甲骨文字形从爪,在皿中,象于皿中澡手之形。”“盥”字初文反映其本义仅指洗手,后来词义扩大,洗脸洗手均称为“盥”,如盥栉指梳洗,盥沐指洗脸,而现代的盥洗室,是既可洗手也可洗脸,爱美女性还可用来化妆的。从“盥”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我们可大致知道古人是怎样洗手的。那时洗手的器皿主要有两件,且是配套的:一件叫匜(y),用来往手上浇水;一件是盘,用来接洗手洒下来的水。匜和盘都是盥洗用具,前者注水,后者承水,两者相互配套。先秦时期,匜、盘多以青铜制作,十分精美,这在先秦乃至秦汉的墓葬中常有发现。匜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其形制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瓢,底部常铸有三足或四足。青铜器中的盘最早出现于商代早期,到战国时才逐渐消失。第 7页(共 30页)(1)请给上文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2)第段中划线部分除了运用作诠释、举例子外,还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段中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什么?(3)第段中“那时筷子还没有被广泛使用”中的“广泛”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4)仿照示例,从“歪、休”两个字中任选一字加以解说。示例:“盥”字,上面是手的象形,下面表示有水的盆,意思是在盆里洗手。11(6 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1)描述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呈现的画面。第 8页(共 30页)(2)通读全诗,概括诗人表达的情感。(3)品味颔联中“钟”字或“割”字的妙处。12(10 分)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选自孟涂文集)【注释】奚:怎么。(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不知其旨也旨:然后能自反也反:君子之学必好问好:舍问,其奚决焉舍:(2)请用“/”给【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划两处。相 辅 而 行 者 也 非 学 无 以 致 疑 非 问 无 以 广 识。(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第 9页(共 30页)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4)【甲】【乙】两段文字的中心论点分别是什么?(用原文作答)(5)【甲】【乙】两段文字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相同之处?四、综合性学习(四、综合性学习(6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6 分)分)13(6 分)恩施是民歌的海洋,恩施民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最动人的音符之一。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名曲“下里巴人”就盛传于巴山楚水;2012 年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曾多次播出“恩施民歌”专题。优秀的文化需要保护、传承和推介。为了让恩施民歌这朵奇葩常开不败,学校开展“恩施民歌”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三个任务。(1)请你从地位或内容方面,用简明的语言为恩施民歌名曲龙船调写一段推介词。(50字左右)(2)请将下面清江河歌词选段仿写完整。清江河水清又长,五里沙洲十里浪。妹摇桨来哥撒网,滩上滩下忙又忙。清江河水清又长,五星沙洲十里浪。,歌满江来鱼满舱。(3)结合题(2)中清江河选段和下面筛子关门眼睛多选段,说说恩施民歌有哪些主要特点。第 10页(共 30页)男:对河对面斜对门,看到我小妹长成人。早盼爹妈来下聘,晚盼父母请媒人。女:铜盆淘米用手搓,事事难为我情哥。本想留郎吃顿饭,筛子关门眼睛多。五、个性表达(五、个性表达(50 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14(50 分)命题作文请以“手机响了”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 600 字,文中不出现可能泄漏考生自己信息的真实地名、校名和人名。15情境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600 字,文中不出现可能泄漏考生自己信息的真实地名、校名和人名。一个晴朗的傍晚,放学了,爸爸在校门口等着接我回家,我扑进爸爸怀里,说:“我都一天没见到太阳了!”爸爸说:“阳光一直都在呀”第 11页(共 30页)2018 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语文试卷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知识运用(一、知识运用(12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2 分)分)1(2 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匀称(chng)慰藉(ji)扶掖(y)广袤无垠(mo)B追溯(s)亵渎(xi)谄媚(chn)即物起兴(xng)C狩猎(shu)提防(t)羸弱(li)相形见绌(ch)D殷红(yn)懵懂(mng)差使(chi)忍俊不禁(jn)【考点】11:多音字;12:易误读常见字【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课本内出现的常用重点生字词的准确识读能力以及对形近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识辨能力,难度不大。【解答】A“匀称(chng)”读作“chn”;B“即物起兴(xng)”读作“xng”;C“提防(t)”读作“d”;D正确;故选:D。【点评】汉字当中有很多字读音相同,要结合平时的课文学习来归类整理。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能准确辨析。2(2 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暮色戈壁滩严惩不贷转瞬既逝B诀窍口头禅入不敷出汗流浃背C皈依笑吟吟苍海桑田殚精竭虑D蓦然文绉绉不可名状眼花瞭乱【考点】14:常见易错字【分析】本题考查字形,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写汉字题要注意形近字、同音字辨析。【解答】A书写有误,“转瞬既逝”应写作“转瞬即逝”;B书写正确;第 12页(共 30页)C书写有误,“苍海桑田”应写作“沧海桑田”;D书写有误,“眼花瞭乱”应写作“眼花缭乱”。故选:B。【点评】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3(2 分)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近年来,州委州政府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老百姓收入稳步增长。B是什么把全世界的中华儿女连接在一起?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C 天鹅湖欧洲之旅今天完美收官,连续演出 40 场,场场座无虚席,一票难求,创造了一个演出奇迹。D骗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考点】49:成语【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解答】A因地制宜:依据不同的地方特点,制订解决问题的合适的方法。合乎句意,是正确的;B源远流长:形容历史悠久。合乎句意,是正确的;C座无虚席: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客观众、听众或出席的人很多。合乎句意,是正确的;D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属褒贬不当,是错误的;故选:D。【点评】成语的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题型。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运用是否恰当。要做好该类题,平时的积累是离不开的。在出题时尤其是词义正确,而感情色彩不合乎题意的更应该注意。4(2 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所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教师和学生精神成长而提供的图书,那就是学校了。”应该认识到,阅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孩子如果在十多年的教育历程中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一旦离开校园,很可能把书永远丢弃在一边,这样的结果第 13页(共 30页)一定是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不想看到的。对教育来说,阅读是最基础的教学手段,教育里最关键、最重要的基石就是阅读。但是现在,我们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不够重视阅读,尤其是延伸阅读和课外阅读。ABCD【考点】72:排列句子顺序【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句子的排序。【解答】阅读语段可知,此题是阐述“读书”的句段。通读句段可以发现,句首先明确指出文段话题“阅读”,故置于首位。句紧跟上句,进一步指出阅读的重要途径“图书”。句从反面角度,阐述了现代教育,不够重视阅读。句正面论述阅读的意义。排序:故选:B。【点评】排序题要理清逻辑,可以借助“首先”“其次”“再次”等关联词语,或事物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来判断,首先整体把握,找出中心句、起始句或总括句,然后按时间、空间、逻辑或认知不同进行梳理,再找准领字,看准关联词及其他表示起承转合的标志性词语综合排出合理的句序。5(2 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这次培训,大家懂得了责任重于泰山的道理,受益匪浅。B为了杜绝不出安全隐患,当地政府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C小勇说他被骗的原因是由于轻信骗子,错输验证码造成的。D 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以便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考点】79:病句辨析与修改【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解答】A正确;B“杜绝不出安全隐患”否定不当;C“原因是由于轻信骗子,错输验证码造成的”句式杂糅;D“干预、发现和制止”语序不当;故选:A。【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第 14页(共 30页)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确定最后选项。6(2 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有阴影,光明才更加耀眼,复杂的全球经济形势让世界更加意识到中国方案的重要。B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C读实用书,做更强大的人;读审美书,做更有情趣的人;读哲学书,做深度思考人生价值的人。D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与魅力,放大了当代传媒的“圈粉”、“造星”功能。【考点】56:标点符号【分析】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要做到结合语境,准确规范的使用标点。【解答】A“有阴影,光明才更加耀眼”是一完整的句子,后的逗号改为句号;B选择问句只在最后用问号,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C正确;D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可不用顿号,删除“圈粉”和“造星”之间的顿号;故选:C。【点评】标点的种类较多,知道各种标点的作用是做题的关键。二、文化积累(二、文化积累(6 分)分)7(6 分)古今诗文名句默写。(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5)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望月思人,表达美好祝愿的两句词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6)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人们心目中的君子洁身自好,应当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好品质。【考点】EF:名篇名句默写【分析】该题考查的是古诗词、古文以及现代诗的背诵与默写。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第 15页(共 30页)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解答】答案:(1)蜡炬成灰泪始干(注意“蜡炬”的书写)(2)万里赴机(注意“戎”的书写)(3)佳木秀而繁阴(4)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注意“婵娟”的书写)(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注意“濯”的书写)【点评】做该题时首先要认真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是注意错别字,对于这些应背诵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三、诗文阅读(三、诗文阅读(46 分)分)8(6 分)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各题。既没地方坐一坐,只好慢慢的走吧;可是,上哪里去呢?这个银白的世界,没有他坐下的地方,也没有他的去处;白茫茫的一片,只有饿着肚子的小鸟,与走投无路的人,知道什么叫作哀叹。不知不觉的,他来到了中海。他在桥上立了许久,世界像是已经死去,没一点声音,没一点动静,灰白的雪花似乎得了机会,慌乱的,轻快的,一劲儿往下落,要人不知鬼不觉的把世界埋上。在这种静寂中,祥子听见自己的良心的微语。先不要管自己吧,还是得先回去看看曹家的人。只剩下曹太太与高妈,没一个男人!难道那最后的五块钱不是曹先生给的么?不敢再思索,他拔起腿就往回走,非常的快。不敢过去推门,恐怕又被人捉住。左右看,没人,他的心跳起来,试试看吧,反正也无家可归,被人逮住就逮住吧。轻轻推了推门,门开着呢。顺着墙根走了两步,看见了自己屋中的灯亮儿,自己的屋子!他要哭出来。弯着腰走过去,到窗外听了听,屋内咳嗽了一声,高妈的声音!他拉开了门。“谁?哟,你!可吓死我了!”高妈捂着心口,定了定神,坐在床上。“祥子,怎么回事呀?”祥子回答不出,只觉得已经有许多年没见着她了似的,心中堵着一团热气。“这是怎么啦?”高妈也要哭的样子的问,“你还没回来,先生打来电,叫我们上左宅,还说你马上就来。你来了,不是我给你开的门吗?我一瞧,你还同着个生人,我就一言没发呀,赶紧进去帮助太太收拾东西。你始终也没进去。黑灯瞎火的教我和太太瞎抓,少爷已经睡得第 16页(共 30页)香香的,生又从热被窝里往外抱。包好了包,又上书房去摘画儿,你是始终不照面儿,你是怎么啦?我问你!糙糙的收拾好了,我出来看你,好,你没影儿啦!太太气得一半也是急得直哆嗦。我只好打电叫车吧。可是我们不能就这么空城计,全走了哇。好,我跟太太横打了鼻梁,我说太太走吧,我看着。祥子回来呢,我马上赶到左宅去;不回来呢,我认了命!”祥子没的说。“说话呀!楞看算得了事吗?到底是怎回事?”“你走吧!”祥子好容易找到了一句话,“走吧!”“你看家?”高妈的气消了点。“见了先生,你就说,侦探逮住了我,可又,可又,没逮住我!”“这像什么话呀?”高妈气得几乎要笑。(节选自骆驼样子,有删节)【注释】横打了鼻梁:即打保证。(1)骆驼祥子的作者是老舍。初中语文课本中,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作品济南的冬天。(2)上文中划线部分的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3)上文结尾处祥子说“侦探逮住了我,可又,可又,没逮住我!”这句话指的是原著中的哪个情节?【考点】9E:小说阅读综合【分析】本文主要运用心理刻画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反映了祥子与环境抗争而最终被环境所吞灭的全过程。表现了这时的祥子,陷入了一片茫然之中,迷失了自己未来的方向。【解答】(1)本题考查骆驼祥子的文学常识。骆驼祥子的作者老舍是北京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被称为“人民艺术家”。初中语文课本中,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作品济南的冬天。(2)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文章中运用环境描写,作用一般有: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主题。当然,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还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切忌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一种作用。从“已经死去,没一点声音,没一点动静,”可以看出这里环境很寂寥,从“灰白的雪花似乎得了机会,慌乱的,轻快的,一劲儿往下落”“灰白”是浅灰色的意思,第 17页(共 30页)这里是指祥子心灰意冷或失落的心,从“一劲儿往下落”渲染了环境的凄凉,为下文写祥子的悲剧命运作了铺垫。(3)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及情节的识记。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准确写出结尾处祥子说“侦探逮住了我,可又,可又,没逮住我!”这句话指的是原著中的情节:孙侦探以曹先生是乱党的罪名敲诈祥子的全部积蓄。答案:(1)老舍济南的冬天(2)描写了死一般寂静的环境;渲染了作品的悲剧气氛;暗示了祥子走投无路的境况;预示了祥子的悲剧命运,突出作品的主题。(3)孙侦探以曹先生是乱党的罪名敲诈祥子的全部积蓄。【点评】这类题考查名著的名称、作者、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内容理解较多。一般选取的片段应该是该名著中比较经典或者是特征明显的片段,建议考生对于课本提供的精彩片段阅读要认真阅读,烂熟于心。9(13 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各题。奶奶的玉簪子王秋珍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那个玉簪子,是当年奶奶的爸爸送给奶奶的妈妈的定情信物,奶奶一直视之如命。每天早上,奶奶再忙都会把发髻梳得一丝不乱。玉簪子被奶奶摸得日益剔透,散发着温润的光。它安安稳稳地插在奶奶的发髫上,就像奶奶平静的生活。丢了玉簪子就是丢了奶奶的命。奶奶终日愁眉紧锁。爷爷帮奶奶找了这头翻了那头。“咱们眼睛花了记性差了,还是叫儿子回来找吧。小时候,他找东西可机灵了。”奶奶茫然而凄切的眼神,让爷爷心痛。爷爷想不出别的法子,就五次三番地给父亲打电话。父亲回家了。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父亲宽慰道:“妈,玉簪子会找回来的。”奶奶拉住父亲的手,就像拉住了救命稻草。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父亲让奶奶好好回忆回忆。玉簪子丢之前,自己去过哪些地方。父亲跟着奶奶来到了田野。第 18页(共 30页)田垄上,奶奶种的扁豆开花了,它们仰着小鸟一样的嘴巴,好像在和奶奶说话。奶奶轻轻地碰了碰它们的小脑袋说:“两天不见,又长大了。”父亲蹲下身,拨弄起扁豆。也许奶奶和扁豆聊天的时候,玉簪子掉了下来。奶奶看着父亲的侧影说:“小时候,你不爱吃扁豆,却爱画扁豆花。我就买了个大花盆,把扁豆种在家门口。”父亲“哦”了一声,直起身来,看着扁豆花,似乎想起了久远的时光。走进菜地,一畦畦的菜好水灵呀。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髻一样,整整齐齐,乖巧听话。奶奶带父亲来到空心菜前。奶奶问:“还记得那个空心菜的故事吗?”父亲站在陌生的土地上,拨弄着和他生分的空心菜说:“记得记得。狐狸精妲己在纣王面前进谗言,要宰相比干挖心表忠诚。比干临死前,姜子牙给了他一道符,教他挖心后,将符贴于胸口,立即策马飞奔,不要回头,即使无心也不会死。比干照着做了,没想到中途遇到一个妇人,在叫卖空心菜。比干好奇地一回头,立科摔下马死了。”奶奶点了点头,说:“小时候,你最爱看小人书。”奶奶老了,也许,她只想陷进回忆,徜徉老时光了。奶奶又带着父亲来到老房子里。老房子并不住人,但奶奶还是经常要去走走。二楼放着奶奶的织布机。这些年,奶奶不用它了,可她还是经常要去擦拭一番。父亲埋头细细地查找,织布机的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都不放过。奶奶在一边絮絮叨叨:“咱们东阳的土布很有名,你以前盖的荷花被就是我在这儿织的。”父亲不由得感叹道:“想不到一晃就这么多年了。”在织布机边上,父亲发现了一个樟木箱子。箱子一尘不染,铜环上还泛着光,显然是有人经常打开它。玉簪子会不会遗落在里边?父亲打开了樟木箱,他的眼睛突然定住了。他看到了什么?一把已经缺脚的弹弓、一个早已褪色的风车、一沓发黄的小人书还有涂鸦着很多扁豆花的画。奶奶正要开口,父亲抢了先:“就是用这把弹弓,我打破了人家的玻璃。是您带着我向人家登门道歉,还给人家装上了新玻璃。这个风车,是有一次赶会场时看见的,我很喜欢,您就省下了自己的午餐钱”父亲说着说着,眼睛有些发涩了。父亲闭了闭眼睛,稳了稳情绪,继续翻找。他的眼睛又一次定住了。他看到了什么?一只玉簪子!一只剔透的玉簪子!奶奶的玉簪子就这样被父亲找到了。奶奶的精气神全回来了。第 19页(共 30页)如今,当奶奶和我讲起这个故事,我总是问:玉簪子怎么会掉到樟木箱子里?为什么以前总也找不到?奶奶总是笑而不语。一旁的父亲搔了搔头皮,说:“那时,我已经三年没回家了。”(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 年第 7 期)(1)根据下面的提示填空,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不见簪子爷爷寻找父亲寻找(田垄上找菜地里找老屋里找)找到簪子(2)文中划线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奶奶怎样的内心世界?(3)“玉簪子”这一物品在小说结构上起到了什么作用?(4)阅读全文,概括小说的主题。(5)小说最后三段能否删去?为什么?【考点】9C:记叙文阅读综合【分析】本篇文章记叙了母亲丢簪子叫回儿子找簪子的经过,在找玉簪的过程当中,一家人也一点一点找回了曾经美好的旧时光,同时也让儿子顿悟:应该多回家陪陪父母。【解答】(1)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根据已给出的事件,找到相应的段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爷爷找不到丢的玉簪,于是叫回儿子继续找,田里,菜地,老屋,最后在老屋的木箱里找到簪子。读到这里,就可以补充情节了。(2)本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答题时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分析。这句话中,“抚摸”一词能够看出奶奶看儿子的眼神的温柔与慈爱;结合后文得知,儿子三年没回家,奶奶甚是想念,于是设计骗回儿子,非常珍惜与儿子在一起的时光,才“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地会长了翅膀飞走”。(3)本题考查的是文章的线索。通读全文,文中的故事情节是围绕“玉簪子”展开的,所以,“玉簪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4)本文考的是提炼文章主题。从结尾“那时,我已经三年没回家了”一句话我们很快就能明白,母亲找不到丢了的簪子,叫回儿子找,目的就是想和儿子见面。找簪子的过程当中一家人回忆起当年美好的时光,也让儿子恍然大悟:应该多回家看看,多陪陪老人。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5)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用意和对作品的认识。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答题比较第 20页(共 30页)自主。发表观点后,不管是赞同还是反对,都要有具体理由,并且不能脱离文本。答题时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如情节是否完整,主题是否明确,是否影响人物塑造,能否与前文照应等。答案:(1)父亲寻找老屋里找(2)奶奶心中充满了对儿子的慈爱与思念,十分珍惜相见的时光,生怕儿子很快离开。(3)“玉簪子”起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4)小说叙述了奶奶“骗”父亲回家找玉簪子的故事,表现老人需要子女更多的关爱,子女应该常回家陪伴老人的主题。(5)不能删去。因为:交代了奶奶要父亲回家的真正原因,情节更加完整;深化了小说主题;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结尾产生了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能删去。因为:删去后情节结构是完整的;仍有明确的主题;仍有较鲜明的人物形象;结尾“奶奶的精气神又回来了”照应前文。【点评】提炼主题的方法:(1)从分析文章标题入手。(2)从分析文章开头入手。(3)从分析文章结尾入手。(4)从分析文章议论、抒情句入手。(5)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6)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入手。概括记叙文主题的常用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揭露了、歌颂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如果原文有对主体的明确表述,也可引用原话。10(11 分)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下列各题。盥洗,这是每个人日常起居最先做的功课。早在西周时期,我们的祖先便已形成了这一习惯。礼记内则云:“鸡初鸣,咸盥漱。”说明古人有早起盥洗、漱口的习惯。那时筷子还没有被广泛使用,就餐时人们往往共用一个盛饭器,以手抓饭,所以饭前也需要洗手。除此之外,盥洗还是古代仪礼之一,用水使手洁净,以示对神对人的恭敬。那么,古人又是怎样盥洗的呢?有哪些细节可值得我们后人借鉴?古汉语“盥洗”一词,所指的范围较广,当然主要是指洗脸和净手,与我们今天使用的词义相近。不过,古人把盥洗用具归在礼器一类,故具有相应的礼仪性质。这一点,又与我们现在的生活习惯有着很大的不同。“盥”字甲骨文,是一上下结构的会意字。上面,是手的象形,下面,为一有水的盆。两者相合,像一只手放在盆里承水冲洗。造字本意就是在盆里洗手。金文与甲骨文字形相近,但又有所不同。上面,由原一只手变成两只手,而盆里的第 21页(共 30页)水则由水滴变成,像有水从上倒下,两手接水冲洗;下面(皿)是接水的容器。说文解字曰:“盥,澡手也。从臼、水,临皿。”徐中舒甲骨文字典云:“盥字的甲骨文字形从爪,在皿中,象于皿中澡手之形。”“盥”字初文反映其本义仅指洗手,后来词义扩大,洗脸洗手均称为“盥”,如盥栉指梳洗,盥沐指洗脸,而现代的盥洗室,是既可洗手也可洗脸,爱美女性还可用来化妆的。从“盥”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我们可大致知道古人是怎样洗手的。那时洗手的器皿主要有两件,且是配套的:一件叫匜(y),用来往手上浇水;一件是盘,用来接洗手洒下来的水。匜和盘都是盥洗用具,前者注水,后者承水,两者相互配套。先秦时期,匜、盘多以青铜制作,十分精美,这在先秦乃至秦汉的墓葬中常有发现。匜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其形制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瓢,底部常铸有三足或四足。青铜器中的盘最早出现于商代早期,到战国时才逐渐消失。(1)请给上文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2)第段中划线部分除了运用作诠释、举例子外,还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段中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什么?(3)第段中“那时筷子还没有被广泛使用”中的“广泛”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4)仿照示例,从“歪、休”两个字中任选一字加以解说。示例:“盥”字,上面是手的象形,下面表示有水的盆,意思是在盆里洗手。【考点】A7:说明文阅读综合【分析】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对象是盥洗。第一段引出说明对象。第二段和第三段介绍了盥洗的内容和一些细节。第四段介绍了盥洗的器具。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解答】(1)本题考查给由于说明文拟题,一般情况下,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说明文的题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盥洗。所以可以用“盥洗“作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