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群落-2021届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12月).pdf
种群和群落-2021届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12月)25.(云南省文山州2020-2021学年高三10月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种群自然调节是指自然界控制生物种群规模的过程。生物具有很强的繁殖力,但没有一个自然种群能够无限增长,因为自然界存在多种控制生物种群的客观因素。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样方法只能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B.种群的数量变化只有J”型增长和“S”型增长两种模型C.自然种群不能无限增长的原因是存在负反馈调节D.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以“种群自然调节 为引入点,涉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种群的数量变化模型和种群的空间特征相关知识,考查考生对相关内容的识记能力,明确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对选项逐个判断。【详解】A、样方法除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外,也能调查部分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如蛎虫,A 错误;B、种群的数量变化有增长、波动和下降等模型,B错误;C、自然种群不能无限增长的原因是种群内部存在负反馈调节,捕食关系也可以通过负反馈调节来制约种群数量的变化,C E确;D、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集群分布、随机分布,D 错误。故选C。21.(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生物的进化就是生物在变化中不断发展。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B.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D.突变和基因重组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无法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答案】D【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其基本观点有:(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种群中每个个体往往具有基因的差异性,不可能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A错误;B、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B错误;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D、突变和基因重组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 iE确。故选D。28.(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下列有关生物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花博园中的滁菊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统计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C.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作物植株上蛎虫的种群密度D.自然环境中增加某种群的天敌数量可能影响其K值【答案】D【解析】【分析】I、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空间特征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等。2、群落的空间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上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2)群落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阴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密度也有差别。【详解】A、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滁菊高低错落有致,但只有一个种群,不能构成群落,A 错误;B、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统计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而取样器取样法是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采集方法,B 错误;C、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应用样方法调查作物植株上蜡虫的种群密度,C 错误;D、K 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环境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增加某种群的天敌数量可能影响其K 值,D 正确。故选D。29.(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下图所示(其中 1=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区域中田鼠存在水平结构分布B.该田鼠种群增长方式为“S”型增长,c 点时种群密度最小C.田鼠种群数量在ad 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d 期间一直在下降D.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仅由图可知,a、b 两点时对应的种群的年龄组成分别为增长型和衰退型【答案】C【解析】【分析】题意分析:出生率/死亡率的比值等于I 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意味着种群数量处于稳定状态;当出生率/死亡率的比值大于1时,种群数量增长;出生率/死亡率的比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下降。【详解】A、田鼠属于一个种群,而水平结构属于群落的特征,A 错误;B、据图分析: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先大于1后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则 d 点时种群密度最小,B 错误;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田鼠种群数量在ad 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d 期间R 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增长;2015年到2017年,入=1,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动物A、B从2011年 到2016年,入V I时,表示种群数量在下降;2016年到2017年,动物A数量不变,动物B数量增多。【详解】A、20112015年,X 1,表示种群数量在增长;2015年到2017年,入=1,表示种群数量相时稳定,种群C最可能为外来入侵物种,该生物能较好的适应当地环境,C正确;D、20162017年,1=1,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D正确。故选CD。2 4.(湖南省郴州市2021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试卷)当海拔增加到一定限度,直立树木将不能生长,这个限度被称为树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科研人员可以用样方法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一定区域内某植物的种群密度,需要先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该植物的种群密度,再求出,作为此区域该植物的种群密度。(2)树线之上的植被主要为灌丛或草甸,树线之下为森林,这种空间结构属于群落的结构。树线之,上和树线之下的动物种类不尽相同,这是由于植被不同,为动物创造的一条件不同。(3)树线位置上升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演替,演替过程中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填“增加”、“减少”或“不变”)【答案】(1).随机取样(2).所有样方该植物种群密度的平均值(答出平均值给分)(3).水平(4).栖息空间和食物(5).增加【解析】【分析】1、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是指由于地形、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及任何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的现象。【详解】(1)植被类型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在调查过程中,取样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对一定区域内的植物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时,先计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再求出平均值作为该区域的植物种群密度;(2)树线上下植被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由于树线上下植物种类不同,为动物提供的栖息空间和食物不同,使动物也不尽相同;(3)树线上升过程中,是在已有土壤条件下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在该过程中树木越来越多,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增加。【点睛】本题考查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结合题目中给出的树线概率,合理的利用课本知识进行作答。1 4.(福建省福州一中2021届 9 月开学质量检查生物检测卷)在温室中混合播种不同比例的大麦和燕麦,结果如下表:如果在温室中,混合播种50%的大麦和50%的燕麦,其他条件不变任其发展,若年后温室中的植株数:()大麦播种量的比例收获种子的产量大麦燕麦大麦燕麦0.20.8421330.40.681560.60.498320.80.210513A.大麦和燕麦各占一半B.大麦远远多于燕麦C.燕麦远远多于大麦D.大麦和燕麦均减少【答案】B【解析】【分析】大麦和燕麦属于竞争关系,由图表数据可知,二者的播种比例不同,收获的种子数不同。【详解】根据“大麦0.4+燕麦0.6,大麦收获种子81、燕麦收获种子56及大麦0.6+燕麦0.4,大麦收获种子9 8,燕麦收获种子32”可知,二者播种量均为0.5时,收获的种子中大麦会多于燕麦,故推测若干年后大麦的数目会远远多于燕麦。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 符合题意。故选B。3 3.(福建省福州一中2021届 9 月开学质量检查生物检测卷)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因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藏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可以用样方法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以估算其种群密度B.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C.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衰退型D,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答案】BCD【解析】【分析】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2、群落演替的概念: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详解】A、在利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A 错误;B、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B 正确;C、由题干信息“无瓣海桑幼苗在隐蔽环境中成活率低 可知逐渐被本地植物代替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 正确:D、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没有天敌抑制其快速繁殖,导致本地物种缺乏资源而灭绝,D 正确。故选BCD。1 1.(南通市如东高级中学、沐阳如东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10月联考生物试题)某班欲调查学校四个校区乔木的种类,将同学分为A.B、C、D 4 个小组,分别调查东、南、西、北四个校区的乔木种类。发现东区有17种,南区有14种,西区有13种,北区有16种。问:该校四个校区的乔木有多少种?()A.15种B.17种 该校的乔木60种C.60种D.17种0 该校的乔木W60种【答案】D【解析】【分析】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本实验要调查乔木的种类数,不能求平均值。【详解】根据题意分析,本题中调查学校四个校区乔木的种类,分为A、B、C、D 4个小组,分别调查学校东、南、西、北四个校区的乔木种类,发现东区有17种,南区有14种,西区有 13种,北区有16种,因为这四个区中的乔木种类可能存在相同类型,也可能均不相同,故不能简单相加求和为6 0,也不能求平均值为1 5,若四区乔木种类均不同则最多为60种,若有相同的最少为17利 1故选D16.(浙江省杭州建人高复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生物试题)如图是甲、乙两种群的种群数量增长方式,N 表示种群数量,dN/dt表示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增长数量。下列叙述合理的是()A.食物是影响甲、乙种群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B.甲、乙种群之间的竞争关系导致乙种群被淘汰C.甲种群的年龄结构始终处于稳定型D.乙种群数量增长方式为逻辑斯蒂增长【答案】D【解析】【分析】1、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2、dN/dt表示种群增长速率,甲种群的增长速率一直增加,可表示J”型曲线;乙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说明为“S”型曲线。【详解】A、气候是影响甲、乙种群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特别是极端的温度和湿度,A 错误:B、据图示信息,不能确定甲、乙种群之间一定是竞争关系,B 错误:C、甲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增加,说明甲种群的年龄结构始终处于增长型,C 错误;D、乙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其增长方式为逻辑斯蒂增长,D 正确。故选D。22.(浙江省五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温带草原在一年中其组成和外貌发生较大变化属于群落演替B.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C.退耕还林属于次生演替,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D.演替中的群落用于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比顶极群落的少【答案】A【解析】【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详解】A、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A 错误;B、原生演替是从来没有植被或植被被彻底覆盖后开始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发生,起始条件不同,B 正确;C、退耕还林保留了原有的土壤、甚至植物种子和其他繁殖体,属于次生演替,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C 正确;D、演替中的群落用于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比顶极群落的少,D 正确;故选A23.(浙江省五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科研小组对某地的两个种群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M/NI;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表示第 t 年的种群数量,Nt+i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乙在h 前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B.种群乙在b 点时数量达到最大值C.种群乙在t2时数量最少D.种群甲在0七段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N,表示第I年的种群数量,NI+1表示t+1年的种群数量,则Ni+JNt比值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比值等于1,种群数量稳定;比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小。【详解】A、种群乙在h前 NE/NJ匕值大于1,且保持不变,可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A正确:B、种群乙在b点之前种群数量一直增加,到b时数量达到最大值,B正确;C、种群乙在be段 NM/NJ匕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故乙种群在t3时数量最少,t2时数量最少,C错误;D、种群甲在0七段的Nt+i/N,比值先小于1,种群数量减小,故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正确。故选C。【点睛】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属于图形分析题,利用好相关的知识,读懂图意,进行图文转换即可得出正确选项。14.(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广东省名校联盟十月高三联考)生态学家研究发现,植物群落中的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的比率(黄一绿比率)与群落的P(光合作用)/R(呼吸作用)比率呈现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如图所示,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在春暖花开的自然水域,黄一绿比率有升高趋势B.在水稻收获时,群落P/R值可能在a点C.幼年植物的黄一绿比率一定在b点D.通过适当采伐可降低人工林的年平均黄一绿比率【答案】D【解析】【分析】1.根据坐标图中的植物群落中的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的比率(黄一绿比率).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2.叶绿素含量高,植物的光合作用程度应该比较大,说明植物生长比较旺盛,而类胡萝卜素含量高,往往预示着植物已接近衰老,其呼吸作用的程度就大于光合作用的程度了;黄-绿比率的升高不利于光合作用(如水稻叶片发黄),有机物积累减少。【详解】A、在春暖花开的自然水域,各种植物生长旺盛,叶绿素含量高,植物的光合作用程度应该比较大,黄绿比率有下降趋势,A 错误;B、在作物收获季节,类胡萝卜素含量高,群落的P/R值可能在b 点,B 错误;C、幼年栽培植物叶绿含量可能较高,所以黄-绿比率可能在a 点,C 错误;D、通过适当的砍伐去除老化的叶片可以降低人工林的年平均黄一绿比率,D 正确。故选D。15.(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广东省名校联盟十月高三联考)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草原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植物总种数16010080平均种数(种数/米2)201810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2000900200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25.049.178.0据表可以确认的是()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答案】D【解析】【分析】1 .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2.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详解】A、使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为求调查结果准确,应严格随机取样,而不是在植株丰富的区域取样,A 错误;B、由表中数据可知:典型草原每平方米的平均种数大于荒漠草原,但是缺乏单位面积中每种种群的个体数量,故不能说明典型草原中任意种群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B错误;C、流经某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仅根据表中两种草原的平均产量,不清楚其他能量情况,无法比较2 个草原上的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C 错误;D、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由表中数据可知,荒漠草原中旱生植物种数为80 x78.0%=62.4%,典型草原中旱生植物种数为100 x49.1%=49.1%,草甸草原中旱生植物种数 为 160 x25%=40%,故比较可知,荒漠草原中旱生植物种数最多,即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D 正确。故选D。16.(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广东省名校联盟十月高三联考)某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随时间的关系如图,下列相关阐述正确的是()6 B 10A.种群密度一定也随时间呈现上图趋势B.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呈现趋势一定与上图相反C.引入某物种可能会导致上图趋势D.K 值的变化趋势与上图趋势一定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物种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现象。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题图分析,图中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少,说明在该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物种数目逐渐减少,营养结构越来越简单,稳定性越来越差。【详解】A、图中群落的物种丰富的越来越低,但并不意味着某种群密度一定也随时间呈现上图趋势,A 错误;B、自然界的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呈现趋势不一定与上图相反,因为演替的方向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B 错误;C、引入某物种,若该物种的引入属于物种入侵,则可能会导致上图趋势,C 正确;D、K 值的变化趋势与上图趋势未必相同,影响K 值变化的因素也很多,D 错误。故选C.o18.(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广东省名校联盟十月高三联考)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演替阶段群落类型植物种类数/种草木植物灌木乔木1草丛34002针叶林521213针、阔混交林6724174常绿阔叶林1063116A.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B.上述群落构成的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草丛生态系统C.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D.群落依次更替中,每一种植物的种群密度都在不断增加【答案】D【解析】【分析】表格表示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群落类型变化为:草丛一针叶林一针、阔叶混交林一常绿阔叶林,随着演替的进行,草本、灌木和乔本的种类数都逐渐增多。【详解】A、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的常绿阔叶林中的植被未被彻底破坏,因此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 正确;B、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因此常叶阔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最高,草丛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最高,B 正确;C、影响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和栖息场所,与草丛相比,针叶林的植物分层现象更复杂,给动物提供的食物种类和栖息场所更多,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C 正确;D、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生物的优势被另一些生物代替,有的植物种群密度增加,有的植物种群密度减少,D 错误。故选D。1 1.(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10月联考)种植过大片草莓的农田,闲置数年后被柳等木本植物覆盖,成片的草莓不见了。为什么草莓不能和柳等木本植物共同繁盛呢?下列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不合理的是:()A.优势物种草莓被柳等木本植物取代是次生演替的结果B.柳树高大,占据更多的空间和阳光,在与草莓的竞争中有优势C.草莓被淘汰的主要原因是无法获取生长所需的充足的阳光,难以生存D.所有的陆生生态系统,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均能演替成森林生态系统【答案】D【解析】【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详解】A、由分析知,种植过大片草莓的农田,闲置数年后被柳等木本植物覆盖,成片的草莓不见了符合次生演替,A正确;B、柳树属于乔木,高大占据空间阳光比较多,与草莓竞争中占优势,B正确;C、草莓属于草本植物,在柳树下,无法获得充足的阳光,难以生存,C正确;D、并不是所有的陆生生态系统,都能演替成森林生态系统,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概念,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记忆。(山东省青岛市十七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性检测)1 4.下图中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B人乔木层 灌木层一莫本层二N苔 原 高 原 蕈 就针 讦 林 一绿藻阔叶林A-200-3800m的海拔高度内,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A.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B.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D.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的分层现象是植物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都影响植物的生长,由图示可知,温度是造成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而森林和决定植物的分层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光照强度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农业生产中,可以合理密植,提高产量。【详解】A.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为不同地点的植物分布,不属于同一个生物群落,A 错误;B.温度是造成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而森林和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受光照的影响,B 错误;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为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的影响,C 正确;D.森林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受光照的影响,决定植物的分层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D 错误。故选C。(山东省青岛市十七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性检测)3.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右图所示的曲线图。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发生改变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血细胞计数板,盖上盖玻片显微镜观察计数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有变化,其 中 ac段为增长型,cd 段为稳定性,de段为衰退型,A 正确;B、ab段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升高,到 b 点时到达最大值,而 be段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因 此,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B 正确;C、应先盖上盖玻片,再在血球计数板上的盖玻片边缘滴一滴培养液,C 错误;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少实验误差,D 正确。故选C。(2021届山东省新高考一轮备考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卷四)1 0.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与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B.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的不同位置能有效减小种间竞争C.调查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D.环境容纳量受自然条件限制,会因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反馈调节广泛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在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都存在,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数量变化能体现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植物的分层决定了动物的分层,影响动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因素主要是食物和栖息空间,而食物和栖息空间是由植物提供的。标记重捕法一般针对的是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而许多土壤动物拥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调查土壤动物时不宜采取样方法或是标志重捕法,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 值,同一种生物的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若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时,K值会上升。【详解】A、被捕食者的数量增加会导致捕食者的数量增加,而捕食者数量的增加会导致被捕食者数量的减少,可见两者之间的数量变化存在负反馈调节,正确;B、树林中同一位置的食物有限,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会因争夺食物发生种间竞争,因此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的不同位置能有效减小种间竞争,正确;C、而许多土壤动物拥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调查土壤动物时不宜采取样方法或是标志重捕法,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错误;D、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同一种生物的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若环境遭受破坏,K 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时,K 值会上升,正确。故选C。(2021届山东省新高考一轮备考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卷四)12.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如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水)嘲龄7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其生活的无机环境之间完成B.短时间内,昆虫乙的数量增加对提高丝瓜产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C.昆虫甲、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昆虫甲为被捕食者D.当能量传递效率维持在10%时,该生态系统不一定达到稳态【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该图表示的是某年度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自变量是时间,因变量是种群数数量的变化,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据图数量变化的先后关系判断,丝瓜一甲一乙。据此答题。【详解】A、碳循环发生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A 错误;B、分析题图知:此生态系统中捕食关系丝瓜t甲一乙,昆虫乙的数量增加,会使昆虫甲的数量减少,对提高丝瓜产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B 正确;C、昆虫甲、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题图中甲的数量先变化,乙随甲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昆虫甲为被捕食者,C正确;D、当能量传递效率维持在1 0%时,无法判断该生态系统是否达到稳态,D正确。故选A o(2 02 1 届山东省新高考一轮备考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卷五,1 0.某同学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实验发现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等于0 时,出生率与死亡率均为0B.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 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实验过程中,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酵母菌种群密度D.该种群的K值只与培养基中养分、空间和温度有关【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详解】A、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等于0 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但不一定均为0,A错误;B、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 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种群数量会增加,B正确;C、实验过程中,可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酵母菌的种群密度,C错误;D、该种群的K值与培养基中养分、空间、温度、p H 和有害代谢产物等因素有关,D错误。故选B(2 02 1 届山东省新高考一轮备考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卷五)1 1.某地爆发山火,焚烧了数千万亩的土地,不仅将美丽的森林烧成灰烬,也给当地人们带来无尽的伤感和挑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此地区生物群落需经过初生演替才能恢复原来的样子B.火灾产生的后果已超出了该地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将无法恢复C.火灾过后,受灾地区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可能比原来的强D.森林能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答案】C【解析】【分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的裸岩、沙丘和湖底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洪水和人为破坏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A、火灾过后该地区生物群落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B、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火灾产生的后果没有超出了该地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限度,仍然可以恢复,B错误;C、火灾过后,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变得简单,因此其恢复力稳定性增强,C正确;D、森林能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故选C。(2021届山东省新高考一轮备考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卷二)19.蔗蟾蛛曾被某国引入,用来控制甘蔗园中的害虫,但除控制害虫外,蔗蟾蛛还能捕食多种动物。荒蟾蛛本身有毒,在当地鲜有天敌,且繁殖速度快,变异率高,几十年来迅速扩散,已成为入侵物种,造成了生态灾难。研究发现,它们的进化速度惊人,已经进化出长而有力的后腿,生存能力剧增 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蔗蟾蛛与害虫等当地动物会发生协同进化B.蔗蟾蛛的变异主要来自基因突变C.自然选择导致蔗蟾蛛种群长腿基因频率增加D.当地蔗蟾蛇种群的增长不受任何因素制约【答案】BD【解析】【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详解】A、协同进化指生物和生物之间、生物和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生,所以蔗蟾蛉与害虫等当地动物会发生协同进化,A正确;B、蔗蟾蛛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其变异主要来自基因重组,B错误;C、自然选择使腿长的蔗蟾蚁生存能力强,所以长腿基因频率增加,C正确;D、种群的增长受到自然资源、天敌等因素的限制,D错误。故 选B D(2 0 2 1届山东省新高考一轮备考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卷二)2 4.某草原中有黑尾鹿种群,也有其主要捕食者美洲狮和狼。1 9 0 5年以来,该地黑尾鹿群保持在4 0 0 0头左右的水平,为了发展鹿群,美洲狮和狼被大量猎杀,鹿群数量开始上升。到1 9 2 5年达到最高峰,约 有1 0万头,由于连续多年的过度利用,草场极度退化,结果使鹿群数量猛降。(1)多数情况下鹿的雌雄个体常常分群活动,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来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草原上的雌鹿群(填“能 或 不能”)看作一个种群。草原上鹿群的这种同性聚群分布属于种群的_ _ _ _ _ _ _ _ _ _ _ _ 特征。(2)美洲狮和狼的存在,在客观上对鹿群进化起促进作用,理由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o(3)美洲狮和狼的存在对该草原群落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原因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4)美洲狮和狼一般不能将所有的鹿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这就是“精明的捕食者策略该策略对人类利用生物资源的启示。【答案】(1).不能(2).空间(3).美洲狮和狼吃掉的大多是鹿群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有利于鹿群的发展(4).美洲狮和狼的存在制约并稳定了鹿的数量,同时可以让植物资源也比较稳定,进而使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5).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解析】【分析】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此外,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这就是所谓“精明的捕食者”策略。【详解】(1)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地域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草原上的雌鹿群只有雌性个体,没有雄性个体,不能繁殖,故不能看作一个种群。草原上鹿群的这种同性聚群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2)根据分析可知,美洲狮和狼吃掉的大多是鹿群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因此,美洲狮和狼的存在,在客观上对鹿群进化起促进作用。(3)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美洲狮和狼的存在制约并稳定了鹿的数量,同时可以让植物资源也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4)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美洲狮和狼一般不能将所有的鹿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这就是“精明的捕食者”策略。该策略对人类利用生物资源的启示是合理地开发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之间的关系,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再根据题意作答。(广 东 省 2021届高三年级上学期调研考试生物)11.如图为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o时间A.A 点、B 点、C 点中,A 点时环境阻力最小,增长倍数最高B.A 点、B 点、C 点中,B 点时增长速率最大,出生率最高C.由 B 点到C 点,增长速率在减小,C 点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D.C 点时,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雄性个体后,会降低环境容纳量【答案】A【解析】【分析】曲线中的关键点:B 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C 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详解】A、随时间推移,环境阻力加大,增长倍数和出生率都将下降,都是A 点最高,A正确;B、B 点增长速率最大,但出生率不一定最高,B 错误;C、C 点种群数量达到K 值,数量相对稳定,因此年龄组成是稳定型,C 错误;D、环境容纳量只与外界环境因素有关,与种群内因无关,D 错误。故选Ao(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交大附中、龙岗中学第一次联考)1 4.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无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 和 a 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 群 1 的 A 基因频率为80%,a 的基因频率为20%;种群2 的 A 基因频率为20%,a%的基因频率为80%。假设种群1的大小是种群2 的二倍,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A.75%B.50%C.48%D.24%,【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频率是指种群基因库中,某基因占所有等位基因的比例,哈迪温伯格定律:种群足够大,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没有自然选择等、没有发生变异,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保持平衡,如果A 基因频率为p,a 基因频率为q,则 AA=p2,aa=q2,Aa=2pq。【详解】种 群 1 的 A 基因频率为80%,a 基因频率为20%,种群2 的 A 基因频率为20%,a基因频率为8 0%,由于种群1 的大小是种群2 的二倍,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A 的基因频率是(80%*2+20%)-3=60%,a 的基因频率是(20%*2+80%)+3=40%,按照遗传平衡定律,随机交配一代,Aa=2pq=2x60%x40%=48%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