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教案.pdf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教案【#初二#导语】虽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不顺心的事,但古人说得好一一吃一堑,长一智。多了一次失败,就多了一次教训;多了一次挫折,就多了一次经验。没有失败和挫折的人,是永远不会成功的。本篇文章是;小编为您整理的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教案,供大家借鉴。L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重、难点:1、试验的过程。2、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器材: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1、演示试验: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 表示。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 V 表示。焦距:用f 表示 2 倍焦距:用 2f表示 注意事项: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A、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C: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 3、凸 透 镜 成 像 的 规 律(对照电脑模拟)物距像距倒、正大、小虚、实 u2f u=2f 4、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作图法)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虚像:讨论其特点 讨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写出凸透镜成像时各种的规律。2.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教案 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重、难点:照相机的原理。凸透镜成像的特征。教学器材: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进行新课: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镜头 凸透镜 胶卷 快门 图 3.2-1示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图 3.2-4示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教学后记: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3.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教案 学习目标:1.知道滑动摩擦产生的条件,会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2.会用公式F=N 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大小因素。3.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以及大小和方向。4.理解静摩擦力。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学习重点: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 会 用 F 摩=N 解决具体问题。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静摩擦力的概念。学习难点:L 正压力FN的确定。2.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的判定。主要内容:一、摩 擦 力 一 个 物 体 在 另 一 个物体上滑动时一,或者在另一个物体上有滑动的趋势时我们会感到它们之间有相互阻碍的作用,这就是摩擦,这种情况下产生力我们就称为摩擦力。固体、液体、气体的接触面上都会有摩擦作用。二、滑动摩擦力 L 产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时 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2.产生条件:相互接触、相互挤压、相对运动、表面粗糙。两个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摩擦力与弹力一样属接触作用力,但两个物体直接接触并不挤压就不会出现摩擦力。挤压的效果是有压力产生。压力就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也叫正压力,压力属弹力,可依上一节有关弹力的知识判断有无压力产生。接触面粗糙。当一个物体沿另一物体表面滑动时.,接触面粗糙,各凹凸不平的部分互相啮合,形成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即为摩擦力。凡题中写明接触面光滑、光滑小球等,统统不考虑摩擦力(光滑”是一个理想化模型)。接触面上发生相对运动。特别注意:相对运动 与物体运动 不是同一概念,相对运动是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以施力物体为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而物体的运动一般指物体相对地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3.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这里的“相对”是指相互接触发生摩擦的物体,而不是相对别的物体。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但并非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4.大小:与压力成正比F=(1FN 压 力FN与重力G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它们在大小上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也可以毫无关系,用力将物块压在竖直墙上且让物块沿墙面下滑,物块与墙面间的压力就与物块重力无关,不要一提到压力,就联想到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认为物体对支承面的压力的大小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是比例常数,称为动摩擦因数,没有单位,只有大小,数值与相互接触的、接触面的 程度有关。在通常情况下,H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4、焦点和焦距: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焦点有几个?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单位是什么?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教学后记: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会聚、发散的结论。5.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L 根据相关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熟练操作。2.会运用已学知识处理纸带,求各点瞬时速度。3.会用表格法处理数据,并合理猜想。4.巧用vt 图象处理数据,观察规律。5.掌握画图象的一般方法,并能用简洁语言进行阐述。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完成某种规律的探究方法。2.对打出的纸带,会用近似的方法得出各点的瞬时速度。3.初步学会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猜测、探究、发现规律的探究方法。4.认识数学化繁为简的工具作用,直观地运用物理图象展现规律,验证规律。5.通过实验探究过程,进一步熟练打点计时器的应用,体验瞬时速度的求解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小车运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并锻炼其思考的全面性、准确性与逻辑性。2.通过对纸带的处理、实验数据的图象展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3.在对实验数据的猜测过程中,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4.在对现象规律的语言阐述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体现了各学科之间的系,可引申到各事物间的关联性,使自己融入社会。5.通过经历实验探索过程,体验运动规律探索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L图象法研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对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探究。教学难点 1.各点瞬时速度的计算。2.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规律的探究。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 学 过 程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2.利用v-t图象处理数据,并据此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3.能根据实验数据求加速度。二、实验器材 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交流电源。三、实验原理 L利用打点计时器所打纸带的信息,代入计算式 即用以n点为中心的一小段位移的平均速度代替n点的瞬时速度。2.用描点法作出小车的v-t图象,根据图象的形状判断小车的运动性质.若所得图象为一条倾斜直线则表明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3.利用v-t图象求出小车的加速度。四、实验步骤 1.如图所示,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使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钩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 下 一 列 小 点.4.换上新的纸带,重复实验两次。5.增减所挂钩码,按以上步骤再做两次实验。五、数据处理 1.表格法从几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始一些比较密集的点,在后面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点,作为计数始点,以后依次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并标明0、1、2、3、4 测量各计数点到0点的距离X,并记录填入表中,如图所示。(2)分别计算出与所求点相邻的两计数点之间的距离A xl、Ax2,Ax3 (3)计算平均速度,用平均速度代替相关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填入上面的表格中。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速度随时间怎么变化。2.图象法 在坐标纸上建立直角坐标系,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并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画一条直线,让这条直线通过尽可能多的点,不在线上的点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偏差比较大的点忽略不计,如图所示。(3)观察所得到的直线,分析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据所画v-t图象求出其斜率,就是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六、误差分析 1.木板的粗糙程度不同,摩擦不均匀。2.根据纸带测量的位移有误差,从而计算出的瞬时速度有误差。3.作v-t图象时单位选择不合适或人为作图不准确带来误差。七、注意事项 1.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2.先接通电源,等打点稳定后,再释放小车。3.打点完毕,立即断开电源。4.选取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适当舍弃点密集部分,适当选取计数点(注意计数点与计时点的区别),弄清楚所选的时间间隔T 等于多少秒。5.要防止钩码落地,避免小车跟滑轮相碰,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及时用手按住。6.要区分打点计时器打出的计时点和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一般在纸带上每隔4 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即时间间隔为t=0.02x5s=0.1s。7.在坐标纸上画v-t图象时,注意坐标轴单位长度的选取,应使图象尽量分布在较大的坐标平面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