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河洲岛文化中心景观规划设计.pdf

    • 资源ID:93963372       资源大小:60.92MB        全文页数:9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河洲岛文化中心景观规划设计.pdf

    3目录一、场地认知.11.区域背景分析.12.场地周边分析.43.场地现状分析.54.场地适宜性分析.6二、总体方案.81.设计依据与原则.82.概念构思.93.概念解读.104.总体布局.125.交通分析.166.景观结构分析.227.公共服务设施.238.夜景照明.24三、专项设计.261.梗道系统.262.栈道系统.293.构筑物设计.494.竖向设计.525.标牌设计.536.灯具设计.557.座椅设计.568.垃圾桶设计.57四、生态专题设计.591.现状分析.592.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633.湿地生态系统循环体系.684.监测与管理体系.68五、经济技术指标及投资估算.834设计说明一、场地认知1.区域背景分析1.1区位分析 宏观区位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面积为46万多平方公里,省会哈尔滨。北部、东部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与俄罗斯相望;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南部与吉林省接壤。中观区位 哈尔滨市位于黑龙江省南部,是我国纬度最高、气温最低的大都市。微观区位 场地位于哈尔滨松北开发区文化中心岛,西起拟建的经纬街过江隧道,东至滨洲铁路桥,北起三环路,南至太阳岛围合区域的外贸堤以内。1.2 自然条件分析 气候 哈尔滨的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凉爽。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12个,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1.94万公顷。列入国家一二类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50种,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7种。水文 哈尔滨市境内的大小河流均属于松花江水系和牡丹江水系,松花江发源于吉林省长白山天池,其干流由西向东贯穿哈尔滨市区中部,是全市灌溉量最大的河道。林产 哈尔滨市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山区,张广才岭西北麓,小兴安岭南坡。主要树种有红松、落叶松、樟子松、水曲柳、黄菠萝、胡桃楸以及柞、椴、榆、杨、桦等。此外,还有黄太平、大秋果、苹果、葡萄等温带果木林,以及特种经济林、黑豆果等。植物 哈尔滨市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包括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具有分布集中、经济价值高的特点。1.3 历史文化分析 哈尔滨具有中西合璧的城市风貌,粗犷豪放的北方民族风情,一道道亮丽的风景令人流连忘返,一年一度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冰灯游园会、冰雪大世界等大型活动显示了哈尔滨深厚的文化底蕴。哈尔滨极地馆、防洪纪念塔、文庙、极乐寺、圣索非亚教堂、俄罗斯风情的中央大街、萧红故居等文物古迹和东北林园、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原始森林等500余处人文自然景观,与哈尔滨周边的镜泊湖、五大连池、扎龙自然保护区一起构成了中国北方别具一格的特色旅游地,凭藉这些优势,哈尔滨市1998年被国家旅游局评选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哈尔滨素来有着“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美名。市内建筑中西合壁,格调鲜明。人文历史悠久,不仅荟萃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且是中西文化结合的名城。庄严雄伟的圣索菲亚教堂,神秘气氛笼罩的尼古拉教堂,造型奇巧的俄罗斯木屋,典雅别致的歌特式楼宇,欧式建筑的中央大街,雅洁明快的建筑色调,灯红酒绿、繁华如锦的都市风貌,一年一度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冰雪节”国际冰雕雪塑比赛,以及“国际经贸洽谈会”,处处折射出“东方莫斯科”的独特魅力。2.场地周边分析场地北侧主要为居住区、学校和工厂设施,有零星村落、绿地和农田穿插其中;场地南侧为松花江,生态环境良好,河汊密布,主要为河滩及部分绿化及公园用地。3.场地现状分析场地内部自然资源状况良好,主要由自然水系及河滩绿洲组成,高大乔木与水生植物交织分布,场地北侧防护堤内侧植被为人工林及野草;河心洲上人为干预较少,植被盖度较高,种类丰富;场地植被由中心向四周由乔灌植被向灌草植被演变。二、总体方案1.设计依据与原则设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年);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71年拉姆萨尔);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2005年);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技术导则(试行);哈尔滨市湿地生态保护工程建设规划(2002);哈尔滨市松北区总体规划;现场踏勘资料及其他相关文献。2 设计原则(1)自然保护原则:以自然为本,回归天然风貌。(2)生态优先原则:强化生态系统的培育,保护人与自然的共生。(3)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原则:适度开发,加强服务配套。(4)可持续发展原则:人工建设调控逐步向自然演替过渡。(5)地方性原则:显现地方精神,增强地方景观特征。2.概念构思生命的脉动可 呼 吸 的 湿 地 公 园变化万千的水系。奏响城市生活。是生命与自然的交融。是人类与自然的交融。从东逝的江水到阵阵的林涛;从清脆的鸟鸣到喧闹的蛙声,大自然无时不在奏响生命之音。人们对自然的情感和精神寄托构成了人文与自然关怀交融的和鸣之曲。3.概念解读突出建筑生态功能人的体验空间多样性展示空间低维护成本4.总体方案场地景观设计以生命的脉动可呼吸的湿地公园为基本概念。依据场地现状及水位变化和湿地修复的需要,将场地分为保护区、缓冲区及活动区。场地中116.8标高以下为生态湿地保护区,保护现状河流湿地,增补相关湿地植物,减少人为干预,最大限度的尊重场地现状。116.8至118.0标高之间为缓冲区,该区域在尊重场地现状的基础上对场地进行整理,保留原有池塘及树林,增加人工湿地,构建碎石梗道系统,并串联起各个主题休闲活动场地,游人可以在这里下棋、遛鸟、放风筝等。118.0标高以上为活动区,活动区集中在大剧院广场及周边,场地以铺装为主,可以举行各种大型活动,其中的小型活动节点,为游人提供休息交流空间。场地北侧环湖设置圆形栈道系统,将文化岛与北侧堤岸连为一体,栈道系统由一条主径和两条支径构成,栈道高低起伏互相交错,形成丰富的空间体验,栈道上分布活动空间,景观亭廊等各种功能设施,形成一个完善的游憩系统。环湖栈道系统将成为场地景观的核心元素,如同一条钻石项链环绕在湖边。5.交通分析5.1 道路级别5设计说明场地道路级别分为主干道(交通性)、次干道(生活性)、城市次干道(交通性)和景观大道.城市主干道和次干道位于园区北侧和西侧,与场地内交通网络相接。景观大道贯穿于园区内部,双向三车道,满足文化中心内部交通需求。5.2 交通流线交通流线包括过境交通流线,岛内交通流线和专用交通流线.其中过境交通流线为对外交通,满足公园对公众服务的功能需求,在两个主入口处设停车场,满足公园部分停车需求.岛内交通流线环绕核心建筑,满足文化中心的交通需求和过境交通需求。专用交通流线为紧急交通路线,与大剧院广场铺装相同,是广场的一部分,为紧急情况提供交通疏散5.3 内部交通流线内部交通流线包括远期观演流线、近期观演流线、滨水游园流线、湿地游园流线。近期观演流线位于场地北侧连接城市干道,满足近期观演客流的交通需求。远期观演路线位于南侧新堤顶路,建成后与北侧道路一同成为大剧院观演路线。滨水游园流线为北侧环湖栈道,由一条主径和两条支路构成,贯穿多处景观节点充分满足游览者的观赏需求,高低起伏,交错曲折,同时与梗道建立了更好的交通关系,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滨水步行体验。湿地游园流线即穿梭于湿地泡与地形之间的梗道系统,为游人近距离感受和体验湿地提供步行体验。5.4 静态交通静态交通包括地下停车和地面停车.场地停车总量为1386个停车位,其中地上停车位为120个,服务半径为200米,地下停车位为835个.在园区景观大道两端分别设有2个停车场,每个停车场提供20个大巴车位,服务半径为1500米,满足文化中心大型活动时的停车需求。地上停车位采用生态停车,车位间通过绿化相隔,停车场外部设有绿化带,弱化停车场对景观的视觉干扰。5.5 公交停靠点场地内设有公交停靠点,出租车停泊港,电瓶车换乘点,旅游巴士临时停靠站及交通换乘枢纽.公交停靠点与出租车停泊港布置原则为500米,重要的交通节点设置交通换乘枢纽,电瓶车换乘点和旅游巴士临时停靠站设置在场区各出入口,交通换乘枢纽区,方便换乘。5.6 临时交通临时交通为大量人流及紧急情况提供交通解决方案,设置人流疏散方向及临时停车区,保证紧急情况下的客流疏散和临时性停车需求。人流集散方向分别设在游览集中区的西侧、北侧和东侧,并在东、西两侧设有两个旅游巴士停车场,可容纳旅游巴士各20辆。6.景观结构分析场地共分为四大区域,即活动区、缓冲区、保护区、原生态湿地区。活动区位于场地南侧,是配合建筑以及游人活动需求设置的景观区域,是举行大型集散活动、文化演出、参观游览等公共活动的区域。场地中两处缓冲区分别位于原生态地区和保护区外围。是自然性景观向人为影响下的自然景观过渡的区域,其主要目的是保护自然湿地,以缓冲外来干扰对保护区的影响,尽最大可能保存包括土壤资源在内的自然过程和生物多样性。缓冲区设置部分限制性活动,以满足游人亲近生态的欲望,有利于增强环保意识。原生态湿地区和保护区被缓冲区环绕,是各种原生性生态系统保存最好和珍稀濒危动植物集中分布的区域,具有丰富的自然多样性。重点是保护完整的、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并且使保护过程得到持续发展。原生态湿地区和保护区被缓冲区与外界隔离,一定程度的缓冲了外界对其不必要的影响,以达到更好的保护效果。7.公共服务设施哈尔滨文化中心是未来城市中较为重要的具有现代气息的城市湿地,涵盖公园,建筑和各类型绿地,根据市级公园公共设施标准进行设计。服务设施系统的建立是以功能服务核向功能服务点发散形成网络为特征。核与点形成的网络布置有利于建立完善的服务机制,形成完善的功能体系。根据大剧院功能布局和交通组织的特点,功能服务区可分为三个等级。一级服务区涵盖了所有的服务功能,包括集中停车场、休闲、码头、游客服务中心(含信息中心)、标识、垃圾收集点、公厕等等。二级服务区涵盖了基本的服务功能,如休闲、码头、公厕等等,具体功能包括观景平台、公用电话亭等等。均匀的分布于场地的节点中。三级服务区主要包括具有简单服务功能的节点,结合滨水的观景点设计,按照一定密度布置于场地中,满足游客基本需要,由栈道和主路沿线的景观节点构成。8.夜景照明设计目的确定规划区域内的照明分区和各分区定位,根据安全照明、节能照明、人性化照明、艺术化照明的原则,统筹完善照明设施系统。同时,根据深层生态学原则,充分考虑其他生物群种对光环境的需求,避免人造光对其他动植物的负面影响。环境区域照度依据各地块的功能需要和活动强度,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按照度的强弱依次为:(1)高亮度照明区该区为场地内主要的空间和人流集散和活动区域,场地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其即使夜晚也是人们活动的重要时段,根据不同节点的主题可设置趣味性照明设施及灯光景观小品。形式上,要与场地基调相统一。(2)中亮度照明区该区为场地次重要的空间和人流集散活动区域,主要为生态居住与复合功能等区域。主要考虑保障夜间交通通行的基本光线需求,但又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为宜;干道、步行道等处的照明要能够保证交通安全;栈道平台区域满足基本的亮度需要,同时形式上要与场地相结合。(3)低亮度照明区该区域主要包括生态体验区及栈道、草坪、水体等区域等,其主题都是生态保护,掺杂少量的市民休闲。因此采用低照度照明,减少灯光对场地动植物的干扰,照明以宁静平和、简明单纯为基调,选用高效节能灯具。三、专项设计3.1 梗道系统3.1.1 梗道梗道系统位于缓冲区,穿插于该区人工湿地泡之间,互相联系,成为该区域景观步行系统。梗道随场地的高差变化而变化。成为场地中步行体系的一部分。在进行湿地教育的同时为游人提供丰富的湿地景观体验,将大剧院、湿地、河流更好的融合在一起。通过环绕人工湿地泡的梗道系统,形成一条独特的景观游线。一条亲近湿地的游览路径。一条生态自然散步通廊。一条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化游线。3.1.2 主题花园主题花园分布于梗道系统之中,是场地进行文化及湿地教育的文化性景观节点。“地质+湿地”园展现地质构造的千变万化“森林+湿地”园展现森林植物的丰富多彩“净水+湿地”园展现湿地植物的神奇功能“鸟类+湿地”园展现动物与景观和谐共处3.2 栈道系统栈道系统位于场地北部水域边缘,环绕水面分布,是本方案的核心亮点。6设计说明栈道临水而布,略微高于地面,由一条主径及两条支路构成,主径宽两米,是主要的通行线路,支路宽一米,穿插于水陆林间,为游客提供丰富景观体验和湿地感受。多条栈道高低起伏互相交织,形成独特的景观空间,使游人在穿行其间的同时体验丰富的空间变化。另外,造型简洁别致的景观亭点缀其间,为游客提供休息停留的功能空间。3.2.1 分析级别栈道由两级组成,分别为一条两米宽主径和两条一米宽支路组成,栈道以主径为核心,多级栈道在高差变化的同时栈道宽窄亦有变化,形成丰富的景观体验。关系栈道主径以路上为主,支路栈道则在水路之间穿插,三条栈道互相交错,在演绎水陆变化的同时栈道之间还交错出多种活动空间,增强栈道的开合变化。节点栈道系统并非单纯的线性关系,丰富的构筑物会依据不同的场地需求而出现,为游人提供便捷舒适的休息空间,构筑物根据人在户外的活动习惯设置不同的形式,方便游人使用。3.2.2 分类a.功能栈道北侧与堤防相交处采用垂直相交,栈道通过踏步解决高差问题,同时在一侧采用折线坡道,为残疾人提供便捷。同时形成一个有高低变化,层次丰富而有趣的入口空间。栈道南侧与道路采用平行相交的模式,栈道做为人行道的一部分而出现,交接处做三角形空间放大处理,设置座椅及指示标志,使该空间在解决栈道交接问题的同时成为人行道上的一处休闲场所。栈道跨入水中部分采用栏板防护,保证游人的行走安全,栏板延续栈道材质,与栈道相融合。b.空间三条栈道的相互交接营造了丰富的景观变化,丛林成为栈道的一部分,开合变化成为栈道的独特风景,软硬的巧妙衔接和微妙的高差变化使得栈道系统富有趣味和变化。c.与构筑物栈道系统不单纯是一条通过性的步道,它还被注入了充满构成感的构筑物,简洁却又硬朗的景观亭将为游人提供可停留的景观空间,景观亭在满足游客停留需求的同时其自身形态还会依据栈道形态的变化而调整,使之更好的与栈道体系融合为一体。3.3 构筑物设计3.3.1 景观栈道设计景观栈道是栈道系统的基本架构,所有功能均承载其上,面材采用亲切自然的防腐木,结构层采用坚固而易于加工的钢材,混凝土支撑柱为栈道系统提供稳固的基础保障。3.3.2 景观亭设计景观亭是栈道系统最为突出的设计亮点,亭子结构简单,造型独特,延续了栈道的折线元素及材料语言,亭子依据景观界面和游人的使用习惯做了相应的设计修正,亭子上檐向景观界面略微打开,使亭中游客有良好的视线通廊。依据人体工程学设置不同服务于游客的设施,使游客在简单的构筑物中获得丰富的休闲享受。景观亭不仅是简单的基本形重复,在充分分析游人的功能需求后,依据游人的常见休息形式:坐、靠、躺。进而衍生出不同的亭子形态,为游人提供充满趣味的场所体验。3.4 竖向设计场地竖向设计基本原则是在满足各专项设计需求下,尽可能尊重场地现状,场地以大剧院和工人文化宫为核心向四周分为三个区域。大剧院竖向标高为125,广场和工人文化宫标高为123,建筑外围缓冲区标高为118-116.8,最外侧保护区标高为116.8-115.6,场地内环路标高为117.7,栈道系统标高为117-117.5。南侧堤顶路标高为123,北侧堤防现状标高为123,改造后标高为119。场地内湿地泡底标高为115.6-114.7之间。北侧水面平均标高为115.6。3.5 标牌设计指示牌的设计延续了栈道设计的折板形式,加入了具有指示性的三角符号,折起的三角板更好的起到了指示方向的作用,金属板的材质体现出场地的现代感,力量感,刚性十足,引人注目。此套指示牌系统的设计以折板为原型,与栈道和折亭相统一,经过不同的折叠产生不同的层级说明,富有空间感。上扬的锐角使标识牌具有向上的力量,显得更加修长。标识牌的材质选用了金属板和锈钢板两种材质。金属板标识牌现代醒目,锈钢板标识牌则更能体现场地的历史感并能更好的与栈道系统相融合。3.6 灯具设计功能上求其舒适宜人,照度不宜过高,辐射面不宜过大,距离不宜过密,白昼看上去是景观的必要点缀,夜幕里又要给人以柔和之光的照明感觉。造型上力求简洁,统一,明亮的生态效果,充分渲染场区各个景观体系,烘托场区气氛,体现宁静、典雅、舒适、安逸、柔和的视觉效果。形式上与场区其他景观小品相统一,材料选择尽量质朴,并与园区自然景观相融合,体现其生态效果。可设置趣味性的照明设施及灯光景观小品,活跃场区夜景气氛,以达到多层次,立体化的景观效果。3.7 座椅设计座椅造型应力求简洁,大方,线条流畅,与场地景观设计风格相匹配,尽量结合周边场地的景观变化,以实现环境舒适感,材料选择经久耐用和易于维修的材质,可选择自然质朴的石材,木材为主,结合钢材,不锈钢,使其融于自然,融于场地,为人所用,并起到活跃场地气氛的作用,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典雅的休闲娱乐空间。3.8 垃圾桶设计垃圾桶选型应以简洁实用为基本原则,符合场地景观设计风格,材质上结合场区其他景观小品材质选择,功能设计合理,易于维护,方便垃圾的清理及分类回收,引导人们低碳,生态的生活观。四、生态专题设计4.1现状分析4.1.1 现状地表植被分析哈尔滨大剧院主要的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草原草甸、沼泽草甸等构成。温带落叶阔叶林:位置:主要位于场地北侧,紧邻城市道路地段以及现状防洪堤以下部分。植物结构:乔木层主要由大青杨为优势物种,灌木层由柳丛构成,主要建群种为沼柳、松江柳、蒙古柳等。主要下层草有拂子茅、小叶樟、蔓萎陵菜、问荆和旋复花等。草原草甸群落:位置:主要位于低平地至岗坡地之间地段。是水生生境与陆生生境过渡地段。植物结构:该群落植物分层结构比较单一,主要由草本植物构成。主要优势物种为拂子茅和羊草。伴生种主要有蔓陵菜、地榆、牛鞭草、蒙古蒿、旋复花等。沼泽草甸群落:(1)沼柳小叶樟、三棱草沼泽草甸群落位置:主要位于湿地中央的河滩岛屿,周边被水系包围。植物结构:灌木层主要由柳丛构成。主要优势种为沼柳,下层草本植物优势种为小叶樟、三棱草,生长茂盛,草高一米余。伴生植物有水蒿、黄连花、地瓜苗、抱茎白杄、野薄荷、毛水苏、薄州黄芩等。(2)芦苇沼泽化草甸位置:主要分布在丘间碟形泛滥低湿地上。群落覆盖度在90以上。植物结构:主要是以芦苇形成的单优势种群落。(3)苔草塔头沼泽。位置:分布在低洼地上,一般长年积水。土壤为沼泽土,群落覆盖度在80左右。植物结构:主要优势种为塔头苔草、三棱草。伴生种为毛茛、水蒿、小白花地榆和驴蹄菜等少数种类。4.1.2 现状水文条件分析哈尔滨的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全年平均降水量612.8毫米,最大值出现在1994年的818.8毫米,最小值出现在1989年的345.5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0%。场地内部的水流方向为从西向东。场地内部有一条为位于场地北侧的主要水系,水深1-4m,平均水深为2-3m。7设计说明由GIS分析可见,场地中的坑塘较多,分布在江心洲到主体水系的过渡地段。场地内部主要的补水形式有降雨补水、河流径流补水、地表径流补水集中补给方式。现状湿地内部水质未受到生活污水等污染,水质良好。4.1.3 现状地形及土壤条件分析现状地形起伏较小,相对较为平坦。场地状况北高南低,南部最低处高程约为106m,场地最高处为南侧的堤顶路处,高程约为125m左右。场地高程主要分布在110m到120m之间。由GIS分析场地高程可知,场地主要性质为河漫滩湿地,有一岛屿位于场地中心位置,周边均为水淹湿地。该城市湿地地貌为松花江一级阶地及漫滩,系堆积地貌发育,侵入下切弱,沟谷少,排水不急,易形成凹地沼泽,区内地势较低,地下水埋藏浅且水量丰富。主要土壤类型有沼泽土、草甸土、黑钙土等。坡度:总体来说,场地内部坡度变化很小,较为平坦只有在沿堤和江心洲与水面的过度地带的坡度稍大,变化较复杂。坡向:场地内部的坡向变化主要以东北坡和西南坡为主。4.1.4 现状场地植被及演替过程分析根据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对于场地内部自然植物群落成因的分析,可以认为:该区自然植物群落的演替也是随着水分的变化而进行。本区域地带性植被为森林草原。由于植被类型不同,所处的自然条件不同,而引起的演替也不相同,总的来看可分为两大演替系列。沙生植被演替系列:沙生植被演替是从流沙裸地上开始的,可分为先锋、过渡、成熟3个阶段,各个阶段的植物种类不同。先锋阶段最早,首先是一些甚为耐风沙的植物,如:沙蓬、刺沙蓬、绿珠藜、细叶白杄等充当先锋植物侵人沙地,这些植物的生长为以后的植物侵入奠定了基础。后来由于水分条件等的改善,寸草苔侵人并大量繁殖起来,而使基质进一步固定,但这时的植被仍很脆弱,易遭破坏,要加以很好地保护。进一步发展,禾本科根茎性禾草羊草及杂类草日益增多,并且占了优势,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植被,这种类型的植被经过相当时期的生长以后,又可演替为榆树疏林和落叶阔叶林。而目前场地内部的森林群落处于温带落叶阔叶林阶段,需要增加群落内的植物多样性,维持并加强其稳定状态。水生演替系列水生植被演替是从明水面开始的,也分为先锋、过渡和成熟3个阶段。首先侵入水体的先锋植物为一些自由漂浮在水面上的一些小型植物,如浮萍、品藻、紫萍等,由于它们的生长使水体中有机质不断增加,这就为沉水植物的浸入创造了条件。进而就有杉叶藻、黑藻、狐尾藻、茨藻、眼子菜等沉水植物侵入生长,由于它们的尸体在水底沉积,使水层变浅,继而又有蕃菜、睡菜、格菱,两栖蓼等浮水植物侵入生长。随着水体的进一步变浅,挺水植物逐渐侵入,并且占据了优势地位,如芦苇、香蒲,莒蒲、水葱等。进而又出现了矮挺水植物,如黑三棱、雨久花、慈菇、泽泻等,由于这些植物的大量堆积,使池底升高,水位进一步降低,则水生植被逐渐为沼泽植物所代替,从而出现了苔草、小叶樟沼泽。由于水分的逐渐递减,相继形成了小叶樟、芦苇草甸和柳丛。场地现状的湿地植物群落处于湿生草本植物阶段向木本植物阶段演替状态。4.2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世界上对于湿地的分类多种多样,然而不论哪种定义方式,湿地都会有以下的几种基本特征:(1)至少周期性地以水生植物为植物优势种;(2)底层土主要是湿土;(3)每年生长季节,底层有时被水淹没。定义还指明湖泊与湿地以低水位时水深2m处为界。这个定义目前已被许多国家的湿地研究者所接受。无论具体定义如何,充分的水分、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及适应于此环境的植被是划分湿地的三条标准。故我们的评价指标体系也围绕着湿地的水文状况、土壤状况以及植被状况这三个评价因子进行评价。4.2.2 评价因子分析水文因子由 GIS分析可见,场地的不同位置水淹深度也不同。场地北部的的水淹深度最深,平均水深为2-4m。北部水系一年四季均有水系存在,为永久性淹没区域。半永久性淹没区域位于永久性淹没区域外围,平均水深为1-2m,此部分区域大部分时间也被水淹没,只有在偶尔极度干旱情况下外露。季节性淹没范围水深约为0-1m,水体大部分时间都存在,水体深度较浅。遭遇干旱时候容易外露。暂时性淹没范围仅在雨季时候出现。当暴雨来临时场地局部被淹,但淹没时间较短,一般在24小时内水体均会排去,解除水淹状态。不淹没区域是指不被水系淹没的范围,高程相对其他区域较高,但是土壤水分条件较好。植被因子(1)植被盖度由现场的植被调查分析可见,场地内部大部分地区的植被覆盖良好。植被覆盖度较高的的部分主要位于场地北侧的防护堤一侧,此处是人工种植的植被,盖度较好。除此之外,水系中心的心滩和河心洲上由于未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植被盖度也较高。场地中心岛由于哈尔滨大剧院等工程的逐步深入,场地植被已被去除,目前中心岛上的植被盖度最低。而位于中心岛外围与水系过渡地段的植被由于受到部分人类活动的干扰,植被盖度处于中等水平。(2)植物多样性由对现场植被调查分析可见,植物多样性最高的地段出现在位于河心地段未受干扰的河心洲上。这些地段未受任何干扰,完全按照自然状况生长,植物多样性相对较高。位于防护堤上的植被为人工种植植被,植物多样性较单一,主要由大青杨构成。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又增添了一些当地的乡土物种如沼柳等,适当丰富了植物多样性,总体上说植物类型相对单一。植物多样性最低的地段位于场地被的中心岛屿上。由于人工建设活动的影响,岛屿上的植被消失殆尽,几乎没有遗存。(3)植物分层结构植物的分层结构主要由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构成。植物分层结构越复杂,预示着植物群落的结构越稳定,越能够抵御外来侵害的不良影响。通过针对场地现场的调查可以发现,植物分层机构最完整的地段位于防护堤段,由于地形坡度加大,乔木层主要由大青杨构成,灌木层主要由沼柳等构成,草本层由禾草类的植物构成。而河心洲和心滩主要有灌木层和草本层构成。由于河心洲和心滩位置土壤水分充足,但土壤层较薄,不足以承受大乔木的生长,所以植物分层相对简单。植物分层最简单的地段位于场地的中心岛屿上,由于人类活动的破坏场地植物基本消失,偶尔有杂草生长。土壤因子根据对现状土壤情况的调查发现,场地内的主要土壤有以下几种类型:沼泽土、黑钙土、草甸土、砂土。沼泽土主要位于低洼湿地、水泡和丘间碟形泛滥湿地上,此种土壤类型适宜生长水生植物群落(沉水、浮水、挺水植物)和水边灌丛以及沼泽草甸植物群落。土壤常年积水或地下水1m,含水率为49.80%。沼泽土的有机碳储量最高,约为6200 t/km2。而营养物质氮、磷、钾的含量低于草甸土和黑钙土,约为2.714%。黑钙土主要位于岗地和土丘上,此种类型土壤适于生长森林植物群落,植物群落分层明显。土壤湿润,含水率51.40%,地下水位位于地下6-8m。黑钙土的有机碳含量也较高,约为3922t/km2,但低于沼泽土。而黑钙土的营养物质即氮、磷、钾的含量最高,约占总含量的3.57%。草甸土主要位于坡地、河漫滩地及平地上,此种类型土壤适宜生长草甸草原群落。土壤水分含量较高,含水率约为43.30%。地下水位位于地下2-5m。草甸土的有机碳含量少于黑钙土,约为3783t/km2。草甸土的营养物质氮、磷、钾的含量低于黑钙土,高于沼泽土,约占总含量的3.053%。砂土位于地形起伏较大的坡地和丘岗地带。此种类型土壤适宜生长温带落叶阔叶林群落。土壤水分含量一般。风沙土的有机碳含量最低,约为1953t/km2。砂土的营养物质含量约占总含量的2.4%。4.2.3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综合评价根据以上的分析,将水文因子、植被因子和土壤因子叠加,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现状。将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分为高、中、低三级,根据不同级别进行不同的或保护或修复或利用等措施。湿地生态系统高级别的位置列为自然湿地核心保护区,在该区域内基本保留湿地的原始状态,禁止人类活动对其造成任何干扰。湿地生态系统中级别的位置列为人工湿地缓冲区,该区域内以湿地系统的修复为主,并引入湿地的观赏和教育功能,使其既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有提供给市民教育休憩的场所。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较差的位置为大型公共活动区,本区域配合哈尔滨大剧院等三个大行公建,旨在建成一个提供给人们集会娱乐休闲的场地。场地中尽量利用现有资源,在其基础上进行开发设计,以满足市民需求。4.3 湿地生态系统循环体系4.3.1 分层模式的建立建立湿地分层式保护模式在对哈尔滨大剧院湿地的保护与恢复模式研究中,借鉴自然保护区理论中常用的分层式保护模式,即“核心保护区-人工缓冲区-大型活动区”的划分与利用模式,在现状场地天然湿地核心保护区与外围大型公共活动区之间建立人工湿地缓冲区,达到对外界不良生态干扰的屏蔽,以及对场地内部原生湿地的保护和过渡。为了开展互为补充的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各种活动,根据针对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哈尔滨大剧院湿地被划分为相互关联的三个区,即自然湿地核心保护区,人工湿地缓冲区和大型公建活动区。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由于三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地位和功能不同,保护的重点和方式也有所不同。自然湿地核心保护区是各种原生性生态系统保存最好和珍稀濒危动植物集中分布的区域。它突出反映湿地区的保护目的,具有丰富的自然多样性和一定程度的文化多样性,重点是保护完整的、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并且使保护过程得到持续发展。湿地区域内存在多个自然湿地核心保护区,以确保将镶嵌分布的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都覆盖8到。通常情况下,核心区的人为活动应严格限制,一般仅限于物种调查和生态监测,不能采样或采集标木。为保持自然状态还应限制其中科学考察活动的频率和规模。人工湿地缓冲区位于核心区外围。是自然性景观向人为影响下的自然景观过渡的区域,其主要目的是保护自然湿地核心区,以缓冲外来干扰对核心区的影响,尽最大可能保存包括土壤资源在内的自然过程和生物多样性。缓冲区的生物群落应与核心区相同或与其中的一部分相同,其宽度应根据保护性质和实际需要确定。缓冲区是湿地区域内开展定位科学研究的主要区域,可以适当采样和采集标本,开展实验以探索如何恢复退化的区域,还可以容纳教育、培训和有限制的旅游及娱乐活动。大型活动区位于核心区和缓冲区的外围。它包括部分景观效果较好的原生植物群落以及配合建筑以及人类活动需求设置的人工景观节点。大型活动区主要是探索如何最大化利用场地现有资源,并结合设计手法对资源进行适度改造利用,并成为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休憩、集散的活动场地以及表达场地风格的景观风貌。4.3.2 湿地循环水网的构建水是湿地的生命源泉,补水增湿、保持合理的水量、调节补排水频率,对湿地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依据湿地生态恢复经验,当湿地内有较大的永久性水域时,可以为该水域生境内的动植物及微生物生存提供基础环境;除永久性湿地外,当场地内伴随有半永久性间歇湿地,并有主要径流路径与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生境相通时,生境之间的物质能量流动与循环效果更佳;当湿地内水量足够充分,形成斑廊相扣的生态水网(大面积集中水域形成水网心脏,不同级别的径流形成水网动脉循环系统)结构时,整个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用达到最大化,为形成良好的自循环奠定了基础。湿地深水系水网构建由现状分析可知,场地水系局部地区深度较深,最深处高达4m左右,但是深水区域相互孤立,缺乏联系。根据现状的基础情况,对联系水系的重要地段进行深挖,使场地内部的深水系能够相互联系,形成连续的深水网络。场地内部水系在不同的时期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水淹范围,在景观上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形成适宜北方的随季节变化的可呼吸的景观水体。场地大型活动区的径流均经过缓冲区人工湿地泡的净化后流入核心保护区中4.3.3 湿地植被系统的构建太阳岛风景区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在松花江北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2631-12636,北纬4541-4547。与哈尔滨大剧院紧邻,处于同一纬度带以及气候带上,故太阳岛的自然植物群落对本次湿地中的植物配置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3.1湿地植被系统构建共将湿地系统中植被分为五种类型,分别为乔、灌、草构成的三层结构植被;乔、草二层结构植被;灌草二层结构植被;单草本结构植被;水生植被群落。乔灌草三层植被主要位于场地边界,形成高大浓密的密林特色景观,但在边界的密林中适当留有引导人们视线的视线通廊,视线通廊位置种植低矮植被,防止高大乔木遮挡视线。核心保护区的岛屿内局部地区增植乔灌草三层植被,增加植物群落多样性。乔草二层结构主要位于场地核心保护区的一片原生森林群落,在设计过程中保留原有的植被形态,不再进行人工干预。灌草结构位于湿地水系与岗丘的结合地带,主要由耐湿的灌木和一些禾草类的草本植物构成。单草本植被主要位于水系及坑塘边缘,主要由耐湿的草本植物构成。4.3.3 湿地植被系统的构建核心区湿地植被系统构建 温带落叶阔叶林群落:乔木层:建群种:小青杨(原有物种)。伴生物种(增植种):小叶杨(populus simonii)、家榆(ulmus pumila)、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银中杨(populus alba berolinensis)、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山杏、山丁子、榆树、紫丁香、糖槭、红皮云杉。灌木层:建群种:沼柳(Salix rosmarinifolia)。伴生物种(增植种):蒿柳(Salix viminalis)、三蕊柳(Salix triandra)和杞柳(Salix integra)、兴安胡枝子(Lespsdega schindler)、细叶胡枝子、(Lespsdega hedysaroides)、刺玫蔷薇。草本层:建群种:拂子茅、小叶樟(原有物种)伴生物种(增植种):有绿珠藜(Chenopodium acuminasum)、刺沙蓬(Salsola ruthenica)、叉叶萎陵莱(PrtentiUa bifurca)、地黄蓄(Astragalus chinensis)、山野豌豆(Vicia amoena),东北鹤风(Lappula eahinuta Gilib varhetero antha),扫帚鸡儿肠(A5一teromaea intogrifolia),紫苑(Aseer tataricus)、沙蓬(Agriophyllum arienarrium)、扭果虫实(Corispermom retortum),地肤(Kochia seoparia)、猪毛菜(Salsola coilina),问荆(Equisetum arvense)、细叶白杄(Cynanchum sibiricum)、早迟熟禾(Pova annula)和寸草苔Carex duriutcula)等 草原草甸群落:草本层:建群种:拂子茅、羊草(原有物种)伴生种(增植种):伴生种有蔓陵菜、地榆、牛鞭草、蒙古蒿、旋复花等。寸草苔(Carex duvisufa)、野古草(Arundinellahirta)、野火球(Trifoium cupinoster)、黄花菜(Hemerocallis 0 minor)、五脉山里豆(Lathyrus koamarovii)、广布野碗豆(Vicacracca)、伪泥胡菜(Serratula cororata)、突节老观草(Geraniumsieboldii)、鼠掌草(Geranium sibiricum)、箭头唐松草(Thalictrum si mlex)、叉分蓼(Polygonum divaricatum)、凹头苋(Amaranthusascen beas)歪头菜(Vicia unijuga)、打碗花(Culgseteaiahederacea)、蓍草(Achillea sibirica)、牡蒿(Artemisiajaponia)、黄蒿(Artemisia scoparia)、烟管蓟(Cirsiumpendlum)地榆(Sanguisorba aftcinalis)、狼尾巴草(Calamagrostis epgieos)稀花米口袋(Amblytropis qauciflora)、柳穿鱼(Linaria vulgaris)、山天冬(Asparagas gilbus),稀有兴安胡枝子等。沼泽草甸群落:沼柳小叶樟、三棱草沼泽草甸群落灌木层:建群种:沼柳(原有物种)伴生物种(增植种):蒿柳(Salix viminalis)、三蕊柳(Salix triandra)和杞柳(Salix integra)、兴安胡枝子(Lespsdega schindler)、细叶胡枝子、(Lespsdega hedysaroides)、刺玫蔷薇。草本层:建群种:小叶樟(Deyeuxia angastifolia)、三棱草(原有物种)伴生物种(增植种):伴生植物有水蒿(Artemisia selengensis)、黄连花(Lusimachia davurica)、地瓜苗(Lycopus eucidus)、抱茎白杄(Cynacham amplexicaule)、野薄荷(Memha sachalinensis)、毛水苏、薄州黄芩(Scutellaria ikannikovii)芦苇沼泽化草甸草本层:建群种:芦苇(原有物种)伴生物种(增植种):宽叶香蒲(Typha latifolia)、狭叶香蒲(Typha angustifolia)、菰(Zizania caducifolia)、水葱(Scirpus taberna

    注意事项

    本文(河洲岛文化中心景观规划设计.pdf)为本站会员(鸥鸥)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