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经方度量古今对照_中学教育-中学课件.pdf

    • 资源ID:93976126       资源大小:710.61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经方度量古今对照_中学教育-中学课件.pdf

    汉代度量衡古今折算、汉代 1 石=四钧=29760 克 1 钧=三十斤=7440 克 1 斤=16 两=248 克=液体 250 毫升 1 两=24 铢=15.625 克 1 圭=0.5 克 1 撮=2 克 1 方寸匙=金石类 2.74 克=药末约 2 克=草木类药末约 1 克 半方寸匙=一刀圭=一钱匙=1.5 克 一钱匙=1.5-1.8 克 一铢=0.65 克 一铢=100 个黍米的重量 一分=3.9-4.2 克 1 斛=10 斗=20000 毫升 1 斗=10 升=2000 毫升 1 升=10 合=200 毫升 1 合=2 龠=20 毫升 1 龠=5 撮=10 毫升 1 撮=4 圭=2 毫升 1 圭=0.5 毫升“石”:读 sh,后来读 d n“龠”:读 yu 圭:读 gui 匙:chi 1 引=10 丈=2310 厘米 1 丈=10 尺=231 厘米 1 尺=10 寸=23.1 厘米 叮叮小文库-2 1 寸=10 分=2.31 厘米 1 分=0.231 厘米 梧桐子大=黄豆大 蜀椒一升=50 克 葶苈子一升=60 克 吴茱萸一升=50 克 五味子一升=50 克 半夏一升=130 克 虻虫一升=16 克 附子大者 1 枚=20-30 克 附子中者 1 枚=15 克 强乌头 1 枚小者=3 克 强乌头 1 枚大者=5-6 克 杏仁大者 10 枚=4 克 栀子 10 枚平均 15 克 瓜蒌大小平均 1 枚=46 克 枳实 1 枚约 14.4 克 石膏鸡蛋大 1 枚约 40 克 厚朴 1 尺约 30 克 竹叶一握约 12 克 二、清代 1 石=120 斤=70800克 1 斤=16 两=590 克 末约克半方寸匙一刀圭一钱匙克一钱匙克一铢克一铢个黍米的重量一分克斛斗毫升斗升毫升升合毫升合龠毫升龠撮毫升撮圭毫升圭毫升石读后来读龠读圭读匙引丈厘米丈尺厘米尺寸厘米寸分厘米叮叮小文库分厘米梧桐子大黄豆大蜀者克强乌头枚大者克杏仁大者枚克栀子枚平均克瓜蒌大小平均枚克枳实枚约克石膏鸡蛋大枚约克厚朴尺约克竹叶一握约克二清代石斤克斤两克叮叮小文库两克钱分克石斛毫升斛斗毫升斗升毫升升合毫升合毫升引丈厘米丈尺厘米尺寸物用量问题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衡重单位其实这一点并不困难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就是说个黍米重铢两个铢是一叮叮小文库-3 1 两=36.9 克 1 钱=10 分=36.9 克 1 石=2 斛=100000毫升 1 斛=5 斗=50000 毫升 1 斗=10 升=1000 毫升 1 升=10 合=1000 毫升 1 合=10 毫升 1 引=10 丈=355 厘米 1 丈=10 尺=35.5 厘米 1 尺=10 寸=3.55 厘米 1 寸=10 分=2.31 厘米 附:郝万山老师讲解 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折算 1.度量衡制要用好伤寒论中的方剂还要注意它的药物用量问题,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衡重单位:其实这一点并不困难,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就是说 1200个黍米重12 铢,两个 12 铢是一两。明确的指出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度,用量单位和进位关系。单位应用了铢、两、斤、钧、石。石这里读 shi,在后来读 dan,是个衡量单位。但是现在要用黍米来推测汉代的度量衡不能得到公认,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物考察来解决这个问题。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 1 斤250g,汉代的 1 两15.625g,约末约克半方寸匙一刀圭一钱匙克一钱匙克一铢克一铢个黍米的重量一分克斛斗毫升斗升毫升升合毫升合龠毫升龠撮毫升撮圭毫升圭毫升石读后来读龠读圭读匙引丈厘米丈尺厘米尺寸厘米寸分厘米叮叮小文库分厘米梧桐子大黄豆大蜀者克强乌头枚大者克杏仁大者枚克栀子枚平均克瓜蒌大小平均枚克枳实枚约克石膏鸡蛋大枚约克厚朴尺约克竹叶一握约克二清代石斤克斤两克叮叮小文库两克钱分克石斛毫升斛斗毫升斗升毫升升合毫升合毫升引丈厘米丈尺厘米尺寸物用量问题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衡重单位其实这一点并不困难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就是说个黍米重铢两个铢是一叮叮小文库-4 等于 15g。容量单位: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读 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龠、合、升、斗、斛就是五个容量的计量单位。还是通过文物来考察它实际容量。结果是:1 合20ml、1 升200ml、1 斗2000ml、斛。故麻黄汤每次服用 8 合,就是 160ml,桂枝汤每次服用 1 升就是 200ml,和现在的服药量差不多。麻杏石甘汤后说温服升。本云黄耳杯。通过文物考察,黄耳杯刚好装。度量单位:伤寒论中还用到了度量,如五苓散说白饮和服方寸匕,方寸匕为正方形边长为寸的药勺。麻子仁丸中说厚朴用 1 尺。那么 1 寸和 1 尺究竟是多少呢?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一黍为分(这句不是原书的话,是从其它文献引用),“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所以分、寸、尺、丈、引是汉代关于度量的 5 个计量单位。进位关系都是十进位。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收集的全国博物馆所保存的 14 把汉代尺子测量来看,1 寸2.3cm,1 尺23cm,三国大将关羽身高 8 尺,也就是 184cm,相当于女排郎平的高度。晋朝 晋朝在衡重的两和铢之间加了分,6 铢1 分、4 分1 两。在伤寒中只有一个方子用了分,就是麻黄升麻汤,显然在仲景时代是不会用分来最单位的,是后人在传抄的时候进行了换算,或者这张方子不是仲景的方子。在金匮要略中出现了许多用以分作为计量单位的方子,肯定是晋唐以后的人在抄写时给改过的,不是张仲景原来的东西。当然有的方剂如三物白散,说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这个分不是实际的衡重单位,而是药物之间的剂量比例,是份的意思。四逆散中各十分也是一样的意思。从晋朝到宋朝,我国的度量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 1 斤从 20g 上升到了 600g末约克半方寸匙一刀圭一钱匙克一钱匙克一铢克一铢个黍米的重量一分克斛斗毫升斗升毫升升合毫升合龠毫升龠撮毫升撮圭毫升圭毫升石读后来读龠读圭读匙引丈厘米丈尺厘米尺寸厘米寸分厘米叮叮小文库分厘米梧桐子大黄豆大蜀者克强乌头枚大者克杏仁大者枚克栀子枚平均克瓜蒌大小平均枚克枳实枚约克石膏鸡蛋大枚约克厚朴尺约克竹叶一握约克二清代石斤克斤两克叮叮小文库两克钱分克石斛毫升斛斗毫升斗升毫升升合毫升合毫升引丈厘米丈尺厘米尺寸物用量问题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衡重单位其实这一点并不困难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就是说个黍米重铢两个铢是一叮叮小文库-5 左右,1 升从 200ml 上升到 1000ml,1 尺从 23cm 上升到了 33cm。在不到 1000 年的时间里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为什么呢?根据中国计量科学研究员他们的理解认为,在这个时期地主收租想多收一些,国家收税想多收一些,于是有的地主偷偷的把斗给扩大了,后来大家都这么作,国家就从新制定度量衡了。但是到宋代以后一直到清代的库平制,中国的度量衡制基本就稳定了下来。没有随意扩大,主要是我国的经济发生了变化,地主收租,国家收税不再单纯的收粮食,而是收银子或银票,再改度量衡已经失去了意义,所以就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晋、唐、宋的度量衡发生了变化,但是从晋书、唐书记载,当时国家规定,医药和天文是关系到人命和国家兴衰的大事,故度量衡均用旧制,其他行业用新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王焘的外台秘要它的药物计量仍然保留的是汉制,宋朝以前的中药书都是应用的汉制。宋朝在各方面都进行了改搞,包括中药的服用方法,包括中药剂量,宋朝应用煮散的方法,就是把药物作成粗散,煮过后连药渣一起吃,这是宋朝的独特的服药方法,如果连药渣一起吃的话,药量一定要减少,这样它就用了宋朝当时的度量衡制,从衡重的方面来看,宋朝用了斤、两、钱、分、厘、毫。从宋代到清代,度量衡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故以后的方书基本用的是宋代这种度量衡制。因此说虽然度量衡在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大的变化,但是在中医药方面确很简单,就是宋朝以前是汉制,宋朝到解放前初的是宋制。解放后一斤克,钱克 个别地方,如黑龙江把钱克,一两克 2.经方药量的折算 如麻黄汤: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折算过来就是:45g 30g 15g 28g。但是从麻黄汤的煎煮方法上来看: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所以是三次的治疗量,如服药发汗后,余药不再服用。那么一次量就是 15g、末约克半方寸匙一刀圭一钱匙克一钱匙克一铢克一铢个黍米的重量一分克斛斗毫升斗升毫升升合毫升合龠毫升龠撮毫升撮圭毫升圭毫升石读后来读龠读圭读匙引丈厘米丈尺厘米尺寸厘米寸分厘米叮叮小文库分厘米梧桐子大黄豆大蜀者克强乌头枚大者克杏仁大者枚克栀子枚平均克瓜蒌大小平均枚克枳实枚约克石膏鸡蛋大枚约克厚朴尺约克竹叶一握约克二清代石斤克斤两克叮叮小文库两克钱分克石斛毫升斛斗毫升斗升毫升升合毫升合毫升引丈厘米丈尺厘米尺寸物用量问题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衡重单位其实这一点并不困难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就是说个黍米重铢两个铢是一叮叮小文库-6 10g、5g、9g。仲景对中药只煮一次。现在煮两次,有效药量几乎是煮一次的两倍。和我们现在一次开的麻黄汤的用量是基本上一样的。再如桂枝汤: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它也是三次治疗量,故折算为:15g 15g 15g 10g 4 枚 我们在换算的时候要记住两点:一是汉代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克,还要记住这个方子分几次吃。如四逆汤等救急的方子是一次服用,而吴茱萸加生姜汤是分五次服用的,这样折合才能准确。这样记起来就有点麻烦,再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你了解了当地的药物用量习惯后,按照伤寒论的比例套用,比如:北京的桂枝常用量是 10g,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5g、10g、5g,如果它的桂枝常用量是 6g,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0g、6g、4g 就可以了,这个方法是最简便的。即符合的当地的用药习惯,又符合经方的用量。以容量来计算的药物:有的药物我们现在仍用容量来计量,如水。但是许多我们现在已经不再用容量来计量了,如半夏半升,粳米一升。那么我们今天如何折算呢?可以先折算为现代的容量然后再称重。粳米是旱地长的稻子,就是旱稻子。有些人在开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的时候,药房没有粳米,他就告诉病人,回去抓把大米放进取。从理论上来讲大米不能代替粳米,白虎汤证和白虎加人参汤证是热盛伤津,津液不足的证候,用粳米在这里是养胃气的,要用大米的话,它除了保胃气的作用之外,还有一点利尿作用,所以对于一个热盛伤津的病人,严格的来说用大米是不科学的。用数量和容量来计算的药物,我们今天还有用数量来计算的如大枣等。但是这种方法已经不常用了,都改成了称重的方法。粳米(旱稻米)升()克 半夏升()克 五味子升()克 末约克半方寸匙一刀圭一钱匙克一钱匙克一铢克一铢个黍米的重量一分克斛斗毫升斗升毫升升合毫升合龠毫升龠撮毫升撮圭毫升圭毫升石读后来读龠读圭读匙引丈厘米丈尺厘米尺寸厘米寸分厘米叮叮小文库分厘米梧桐子大黄豆大蜀者克强乌头枚大者克杏仁大者枚克栀子枚平均克瓜蒌大小平均枚克枳实枚约克石膏鸡蛋大枚约克厚朴尺约克竹叶一握约克二清代石斤克斤两克叮叮小文库两克钱分克石斛毫升斛斗毫升斗升毫升升合毫升合毫升引丈厘米丈尺厘米尺寸物用量问题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衡重单位其实这一点并不困难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就是说个黍米重铢两个铢是一叮叮小文库-7 杏仁 100 粒去皮尖是 40g,桃仁 100 粒称重是 30g,枳实一枚是 18g(中等大小),附子一枚 20g,大的附子一枚 25g,野乌头枚克 五苓散用一方寸匕,我用一个 2.3cm 见方的纸板来取五苓散,称重大概是 56g。医心方引小品方麻子仁丸厚朴长尺,即、宽寸半、后分,现代将中等厚度长,宽.的厚朴称重为克,一钱匕,说法很多,没有考察清楚,大概是 11.5g。仅供参考。临床还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还要考虑药柴是否道地。按:此文为我发表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的论文,是讨论经方的量值的,贴在这里,欢迎讨论。试论汉唐时期的药用衡制及量值 摘要:东汉至隋唐,药用衡量单位采用斤、两、分、铢制,与唐以后采用斤、两、钱、字、分制不同。在量值上,隋唐时期通行大小两套衡制,大两是小两的三倍,医药用小升小两,小两的量值与汉魏时期相同。经方中的一两,折合今制约 13.8 克。关键词:汉唐衡制;衡值;经方剂量 汉唐时期的药用衡制关系及其量值,特别是汉方剂量古今的折算,是个长期困扰学界的问题。自明?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 中提出:“古今异制,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今天医家在汉方剂量的折算上多因之,把仲景方的一两折为 3 克更有主张折为 11.6 克者,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 年第 12 期发表柯雪帆等的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药物剂量问题,折东汉一两约 15.6 克。搞清汉方的真实剂量,对于澄清末约克半方寸匙一刀圭一钱匙克一钱匙克一铢克一铢个黍米的重量一分克斛斗毫升斗升毫升升合毫升合龠毫升龠撮毫升撮圭毫升圭毫升石读后来读龠读圭读匙引丈厘米丈尺厘米尺寸厘米寸分厘米叮叮小文库分厘米梧桐子大黄豆大蜀者克强乌头枚大者克杏仁大者枚克栀子枚平均克瓜蒌大小平均枚克枳实枚约克石膏鸡蛋大枚约克厚朴尺约克竹叶一握约克二清代石斤克斤两克叮叮小文库两克钱分克石斛毫升斛斗毫升斗升毫升升合毫升合毫升引丈厘米丈尺厘米尺寸物用量问题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衡重单位其实这一点并不困难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就是说个黍米重铢两个铢是一叮叮小文库-8 明清以来在汉方剂量上的错误认识,很好地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特别是继承以张仲景伤寒论为代表的汉方医学成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从新莽至唐末的的几百年间,存在着一个相对稳定的药秤衡制,这是汉唐医家代代相传,虽经多次朝代的变迁而沿用不变的药用衡量单位,其衡值也是相对稳定的。汉唐时期的一两折合今制约 13.8 克。一、自汉至唐,均采用斤、两、分、铢制 从度量衡发展的历史来看,汉代是我国度量衡的完善时期。汉书律历志首先明确了五量制,即铢、两、斤、钧、石。律历志:“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本起于黄钟之重。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二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其衡量关系为:24 铢=1 两 16 两=1斤 20 斤=1 钧 4 钧=1 石 其后,南朝梁著名医家陶弘景(公元 456 536 年)在本草经集注中说:“古秤惟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十六两为一斤。虽有子谷秬黍之制,从来均之已久,正尔依此用之。”与汉书律历志所记载的衡制相比,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陶弘景的药秤在铢两之间多了“分”,其衡量关系是:6 铢=1 分 4 分=1 两 16 两=1 斤;其次,他提出了“分”这个衡量单位的起源,即“古秤惟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即南北朝时期才有“分”这个衡量单位。斤、两、分、铢制是不是起源于南北朝时期?东汉张仲景(约公元 150 219 年),在其伤寒杂病论中已经使用了陶弘景所说的斤、两、分、铢制,如:金匮要略中“侯氏黑散”。比张仲景晚约一百多年的晋?葛洪(约公元 283 363 年)肘后备急方也使用这个衡制。隋唐时期的医家沿用汉魏的衡制,外台秘要、医心方引六朝、隋、唐医家方皆采用斤、两、分、铢制,孙思邈也如此。唐末宋初,衡制发生了变化,医家逐渐采用新的末约克半方寸匙一刀圭一钱匙克一钱匙克一铢克一铢个黍米的重量一分克斛斗毫升斗升毫升升合毫升合龠毫升龠撮毫升撮圭毫升圭毫升石读后来读龠读圭读匙引丈厘米丈尺厘米尺寸厘米寸分厘米叮叮小文库分厘米梧桐子大黄豆大蜀者克强乌头枚大者克杏仁大者枚克栀子枚平均克瓜蒌大小平均枚克枳实枚约克石膏鸡蛋大枚约克厚朴尺约克竹叶一握约克二清代石斤克斤两克叮叮小文库两克钱分克石斛毫升斛斗毫升斗升毫升升合毫升合毫升引丈厘米丈尺厘米尺寸物用量问题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衡重单位其实这一点并不困难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就是说个黍米重铢两个铢是一叮叮小文库-9 斤、两、钱、字、分制,如北宋?钱乙(约公元 1035 1117 年)的小儿药证直诀,刊于北宋元丰年间(公元 1078 1085 年)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都出现了汉唐时期没有的衡量单位“钱”、“字”。那么,张仲景方使用斤、两、分、铢制,是不是现今所见最古的例证呢?东汉早期汉墓出土的武威汉代医简中相对完整的方计 36 个,除了用斤、两、升等衡量、容量单位外,大量用到了“分”,如简 4243:麻黄三十分 大黄十五分 厚朴、石膏、苦参各六分 乌喙、付子各二分,凡七物皆并冶这里的“分”是估量单位“份”,还是衡量单位,尚需研究。二、汉唐时期医方中的一两相当于 13.8 克 隋唐药用衡量单位沿用旧制不变,其量值是不是也随着朝代的变迁,而是汉魏的二倍三倍呢?从苏敬、孙思邈、李时珍到今天的医家,一直对这个问题有争议。我们认为,自汉至唐,药用衡量单位未变;如从新莽始建国(公元 9 年)起,至唐末昭宗天祐年(公元 904 年),其间近 900 年药用单位的量值,也未发生明显的变化。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1、南朝依古制,隋唐通行两套衡制,医药用小升小两 隋书?律历志 在讲到衡量时指出:“梁陈依古称,齐以古称一斤八两为一斤。”“梁陈依古称”这句话很重要,郭正忠指出,李淳风提到的“梁陈”,应泛指南朝的宋齐梁陈。“既云梁陈依古,其梁陈之前的宋齐,自必更为依古。”也就是说,南朝衡制已发生了变化,而药秤则依陶弘景古秤。隋唐时期衡量的量值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药秤沿用古制不变,通行大小两套衡制。在社会上通行大斤大两的时候,小斤小两即古药秤在金银玉帛及合汤药中运用,两者并行不悖。旧唐书卷 48“食货上”:“权衡:以秬黍中者百黍之重为铢,二十四铢为两,三两为大两,十六两为斤。合汤药及冠冕,制用小升小两,自余公私用大升大两。”通典、唐六典、唐会要等书也明确记载医药用小升小两,其余公私用末约克半方寸匙一刀圭一钱匙克一钱匙克一铢克一铢个黍米的重量一分克斛斗毫升斗升毫升升合毫升合龠毫升龠撮毫升撮圭毫升圭毫升石读后来读龠读圭读匙引丈厘米丈尺厘米尺寸厘米寸分厘米叮叮小文库分厘米梧桐子大黄豆大蜀者克强乌头枚大者克杏仁大者枚克栀子枚平均克瓜蒌大小平均枚克枳实枚约克石膏鸡蛋大枚约克厚朴尺约克竹叶一握约克二清代石斤克斤两克叮叮小文库两克钱分克石斛毫升斛斗毫升斗升毫升升合毫升合毫升引丈厘米丈尺厘米尺寸物用量问题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衡重单位其实这一点并不困难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就是说个黍米重铢两个铢是一叮叮小文库-10 大升大两,大小衡制之比是三比一,即大两的一两是小两的三两。孙思邈(公元 581 682)备急千金要方:“隋人以三两为一两,今依四分为一两称(秤)为定。”孙思邈是生活在隋代和唐高宗时期的医家,他指出,隋人已通行大两,其大小两之比为三比一,他开方用药“依四分为一两称(秤)为定”,即依陶弘景以来医家共用的斤、两、分、铢制,亦即小升小两。2、唐代医家对药量的标注 唐代医家王焘于天宝十一年(752)完成的外台秘要卷 31 乌麻地黄酒方:六月六日曲四升 忘斯油麻六斗五升 生地黄四斗,前三味并用大斗大升 丹参 生石斛 牛膝 杜仲 萆薢 生姜各二斤 人参八两,以上并药秤秤之。在“代茶新饮方”,中,要求将“右十四味并拣择,取州土坚实上者,刮削如法,然后称大斤两”这里提到了“大斗大升”、“药秤秤之”、“秤大斤两”。为什么要特别标出来呢,因为合汤药用药秤,药量皆为小升斗,小斤两,若需用通行的大斤大两,则需标出。3、宋代医家对古方剂量的注解 大约以唐末宋初为界,前后的医家开方用药使用的衡制及量值都有很大的差别。汉唐时期用斤、两、分、铢制,宋元以来使用斤、两、钱、字、分制。前者用的是小两,唐末宋初以后用的是相当隋唐时期的大两,两者相差约三倍,所以唐以后的医家读古方时多对剂量加以注释,以示古今的不同。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隋唐医家用小升小两。如:庞安时(约公元 1042 1099 年)伤寒总病论:“按古之三两,准今一两。古之三升,今之一升。”成书于北宋元祐四年(公元 1089 年),朱肱类证活人书:“古之三两,即今之一两也;二两即今之六钱半也。古之三升,即今之一升也。”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一陶隐居名医别录合药分剂法则引金?李杲曰:“六铢为一分,即二钱半也。二十四铢为一两。古云三两,即今之一两;云二两,即今之六钱半也。”这些医家非常准确的解释了古今衡量的演变,汉唐时期 4 分等于 1 两,唐以后 10 钱等于 1 两,末约克半方寸匙一刀圭一钱匙克一钱匙克一铢克一铢个黍米的重量一分克斛斗毫升斗升毫升升合毫升合龠毫升龠撮毫升撮圭毫升圭毫升石读后来读龠读圭读匙引丈厘米丈尺厘米尺寸厘米寸分厘米叮叮小文库分厘米梧桐子大黄豆大蜀者克强乌头枚大者克杏仁大者枚克栀子枚平均克瓜蒌大小平均枚克枳实枚约克石膏鸡蛋大枚约克厚朴尺约克竹叶一握约克二清代石斤克斤两克叮叮小文库两克钱分克石斛毫升斛斗毫升斗升毫升升合毫升合毫升引丈厘米丈尺厘米尺寸物用量问题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衡重单位其实这一点并不困难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就是说个黍米重铢两个铢是一叮叮小文库-11 古今衡制相换算,则 4 分=10钱,一分等于二钱半。宋之一两约等于汉唐之三两,六钱半乘以三,即朱肱所谓“二两即今之六钱半也”。4、自然科学史家的考证 卢嘉锡主编,丘光明等著中国古代科技史?度量衡卷对汉唐时期各代的衡量值考证结论如下:朝代 斤 升 两 新莽 245 克 200 毫升 15.3 克 东汉 222 克 200 毫升 13.875 克 曹魏 220 克 200 毫升 13.75 克 晋 220 克 200 毫升 13.75 克 隋 660 克 600 毫升 大:41.25 克 小:13.75 克 唐 662 672 克 600 毫升 大:41.4 42 克 小:13.8 14 克 宋 661 克 41.3 克 从上表可以看出,汉魏至隋唐时期一两的衡值,没有大的变化,与文献所记隋唐沿用旧制相符。西汉到唐,一两的平均值是 14.05 克,新莽一两最大,为 15.3 克,与最小的 13.75 克相比,相差 1.55 克。考虑到经方出自东汉,则东汉与隋唐只有 0.025 克的细微差别,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汉唐时期的一两折为 13.8克应符合实际。三、经方药量的比较及药与水的比例 1、唐代医家用经方药量与仲景同 隋唐医家用的是小升小两,剂量和汉魏时期没有大的不同。孙思邈千金翼方所末约克半方寸匙一刀圭一钱匙克一钱匙克一铢克一铢个黍米的重量一分克斛斗毫升斗升毫升升合毫升合龠毫升龠撮毫升撮圭毫升圭毫升石读后来读龠读圭读匙引丈厘米丈尺厘米尺寸厘米寸分厘米叮叮小文库分厘米梧桐子大黄豆大蜀者克强乌头枚大者克杏仁大者枚克栀子枚平均克瓜蒌大小平均枚克枳实枚约克石膏鸡蛋大枚约克厚朴尺约克竹叶一握约克二清代石斤克斤两克叮叮小文库两克钱分克石斛毫升斛斗毫升斗升毫升升合毫升合毫升引丈厘米丈尺厘米尺寸物用量问题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衡重单位其实这一点并不困难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就是说个黍米重铢两个铢是一叮叮小文库-12 录伤寒论方和张仲景使用的剂量基本一样。这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孙思邈认为古今剂量一样,毋须改动,完全可供当前临床实践用;一是古今剂量虽不一样,但为了存古,不能改动。我们认为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医家所录方剂是供临床使用的,如果剂量不能作临床使用而不作任何交代,那是不可想象的。唐以后,药用衡制及量值都有很大的变化,所以,宋元的医家,在供临床使用的方书中录用张仲景方的时候,基本上是两种情况:一是交代古今剂量的不同,而后直接录用汉方,如明?许宏 金镜内台方议:“伤寒方中,乃古分两,与今不同,详载之。铢:曰铢,二十四铢为一两。两:曰两,古之三两为今一两。分:曰一分者,即今之二钱半也。”他交代了古今剂量的不同之后,照原剂量录用仲景方而不加改动。徐灵胎在 伤寒论类方 交代了古今剂量的不同之后,也照原剂量录用仲景方而不加改动。而陈修园等医家在书中未交代古今剂量的不同,则按当时的用量改动仲景方的药量。2、一两折 13.8 克,药和水的比例恰当 分析汉唐医家汤方药量与水的关系,说明汉唐药用一两折今约 13.8 克,药量与水的比例关系是合理的。从千金翼方中随便抽一汤方看其药量和水的比例。防风汤八味计 19 两,“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小两小升则:13.8 克 19=262克 水1800 毫升,药水比例合理;如是大两则一副药 798 克,药量太大,不合理。王焘外台秘要卷十五载南朝宋齐间医家深师的防风茯苓汤方,七味计 21 两,“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绞去滓,分三服”。小两小升则药水为:290 克,2000 毫升;大两则 882克。该方人参三两,如是大两,则每天需人参 120 克,无理。隋唐药秤沿古制,近 900 年间药用衡值基本不变这个结论,不仅要经得起唐人方子的检验,重要的是,还要经得起张仲景方的检验,也就是说,药量和水的比例要恰当,剂量要合理。我们看伤寒论中桂枝汤方:前四味药计 11 两,13.8 克 11=152克。柯雪帆先生测十二枚大枣约 30 克,则总量为 182 克,水 1400 毫升,煮取 600 毫升,末约克半方寸匙一刀圭一钱匙克一钱匙克一铢克一铢个黍米的重量一分克斛斗毫升斗升毫升升合毫升合龠毫升龠撮毫升撮圭毫升圭毫升石读后来读龠读圭读匙引丈厘米丈尺厘米尺寸厘米寸分厘米叮叮小文库分厘米梧桐子大黄豆大蜀者克强乌头枚大者克杏仁大者枚克栀子枚平均克瓜蒌大小平均枚克枳实枚约克石膏鸡蛋大枚约克厚朴尺约克竹叶一握约克二清代石斤克斤两克叮叮小文库两克钱分克石斛毫升斛斗毫升斗升毫升升合毫升合毫升引丈厘米丈尺厘米尺寸物用量问题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衡重单位其实这一点并不困难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就是说个黍米重铢两个铢是一叮叮小文库-13 药水之比约 1:8,是合理的。如将药量增加一倍,水则太少,或象今天把一两折为 3克,则水又太多。葛根汤共七味药,前六味计 16 两,13.8 克 16=221克,加大枣 11枚约 25 克,总计 246 克,水一斗煮麻黄用去二升,八升水为 1600 毫升,煮取 600毫升,药水之比约 1:7。综上所述,汉唐时期的药用单位及量值,历经数百年而没有明显的变化,自宋开始,采用新的衡制,到了元明,医家在用经方时,药量较仲景已有很大的变动。今天,医家则依据自己的医疗实践改动经方的药量,随意性太大。如果能准确地确定汉方的剂量,分析古今剂量不同的原因,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经方用量,对中医药的现代化及走向国际,无疑有重要意义。李培生主编.伤寒论讲义.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6.326 王伊命.为古方权量正本清源.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6,(2)甘肃省博物馆.武威汉代医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1 郭正忠.三至十四世纪中国的权衡度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5 卢嘉锡主编,丘光明等.中国古代科技史:度量衡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44.249.274.281.304.347.391 个别方与现今通行的宋本不同,疑为依据的版本不同或有讹误 李铁君校注.清?徐灵胎.伤寒论类方.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 陈竹友校注.陈修园.伤寒真方歌括.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柯雪帆.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伤寒与金匮.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5.141 末约克半方寸匙一刀圭一钱匙克一钱匙克一铢克一铢个黍米的重量一分克斛斗毫升斗升毫升升合毫升合龠毫升龠撮毫升撮圭毫升圭毫升石读后来读龠读圭读匙引丈厘米丈尺厘米尺寸厘米寸分厘米叮叮小文库分厘米梧桐子大黄豆大蜀者克强乌头枚大者克杏仁大者枚克栀子枚平均克瓜蒌大小平均枚克枳实枚约克石膏鸡蛋大枚约克厚朴尺约克竹叶一握约克二清代石斤克斤两克叮叮小文库两克钱分克石斛毫升斛斗毫升斗升毫升升合毫升合毫升引丈厘米丈尺厘米尺寸物用量问题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衡重单位其实这一点并不困难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就是说个黍米重铢两个铢是一

    注意事项

    本文(经方度量古今对照_中学教育-中学课件.pdf)为本站会员(c****4)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