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费.pdf

    • 资源ID:93978930       资源大小:20.61MB        全文页数:9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费.pdf

    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1.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有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和共用电子对的偏移)或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 应.如 2 N a+C 1 2=2 N a C l(有电子得失)、&+C 1 2=2 H C 1(有电子对偏移)等反应均属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电子对偏移)。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在反应前后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特征可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某一化学反应中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则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否则为非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与还原剂概 念含 义概 念含 义氧化剂反应后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还原剂反应后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被氧化还原剂在反应时化合价升高的过程被还原氧化剂在反应时化合价降低的过程氧化性氧化剂具有的夺电子的能力还原性还原剂具有的失电子的能力氧化反应元素在反应过程中化合价升高的反应还原反应元素在反应过程中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氧化产物还原剂在反应时化合价升高后得到的产物还原产物氧化剂在反应时化合价降低后得到的产物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相互关系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I氧化剂+还 原 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f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1)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处在最高价的物质只能得到电子,只具有氧化性,只能作氧化剂(注:不一定是强氧化剂)。重要的氧化剂有:活泼非金属单质,如 X?(卤素单质)、。2、0,3 等。所含元素处于高价或较高价时的氧化物,如 M n O?、N O?、P b O z等。所含元素处于高价时的含氧酸,如浓H 2 s o 4、H N O3.所含元素处于高价时的盐,如 K M n O c K C I O 3、K zC n C h 等.金属阳离子等,如 F e?+、C u2+、Ag酎等.过氧化物,如 N a 2。?、出。2 等.特殊物质,如 H C 1 0 也具有强氧化性.(2)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处在最低价的物质只能失去电子,只具有还原性,只能作还原剂(注:不一定是强还原剂).重要的还原剂有:活泼金属单质,如 N a、K、C a、M g、A l、F e等.某些非金属单质,如 C、H2 S i 等.所含元素处于低价或较低价时的氧化物,如 C O、S O 2 等.所含元素处于低价或较低价时 2 +4 1-1+2的化合物,如含有 S、S、I、B r、F e 的化合物 H 2 S、N a2S H 2 s o 3、N a 2 s O 3、H L H B r、F eS C)4、N H 3 等.(3)当所含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时的物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 H 2 O 2、S 02.F e?+等.(4)当种物质中既含有高价态元素又含有低价态元素时,该物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例如,盐酸(HC1)与Z n反应时作氧化剂,而浓盐酸与MnO?共热反应时,则作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的分类(1)不同反应物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不同元素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例如:MnO2+4HCl(浓)金=MnCl2+C I2 t+2H2O 绝大多数氧化还原反应属于这一类.同种元素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例如:2H2S+SO2=3S+2H2O KC1O3+6HC1(浓)=KC1+3C12 t+3H2O在这类反应中,所得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是同物质,这类氧化还原反应又叫归中反应.(2)同一反应物的氧化还原反应.同一反应物中,不同元素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例如:2KC1O3=2KC1+3O2 t同一反应物中,同种元素不同价态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例如:NH4NO3=N2O t+2 H2O同一反应物中,同种元素同一价态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例如:C l2+2NaOH=NaCl+NaC10+H2O3NO2+H2O=2HNO3+NO在这类反应中,某一元素的化合价有一部分升高了,另一部分则降低了.这类氧化还原反应又叫歧化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如右图所示.由图可知: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数目的表示方法(1)单线桥法.表示在反应过程中反应物里元素原子间电子转移的数目和方向.用带箭头的连线从化合价升高的元素开始,指向化合价降低的元素,再在连线上方标出电子转移的数目.2 e-C u O +H 2今 C u +H Q1 2 e-2K(SO3 2 K C l+3 O2t在单线桥法中,箭头的指向已经表明了电子转移的方向,因此不能再在线桥上写“得”、“失”字样.(2)双线桥法.表示在反应物与生成物里,同一元素原子在反应前后电子转移的数目和方向.在氧化剂与还原产物、还原剂与氧化产物之间分别用带箭头的连线从反应前的有关元素指向反应后的该种元素,并在两条线的上、下方分别写出“得”、“失”电子及数目.例如:失e,被氧化IIC 12+H2O=H C 1+H C 1 O得 屋 被还原失6 x2 e-,被氧化2 K C 1 O3 吸2 K C 1+3 O2 t得2 x 6 e 被还原 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规律(1)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判断的一般规律.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取决于得失电子的难易;而与得失电子数的多少无关.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金属的活动性越强,金属单质(原子)的还原性也越强,而其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如还原性:MgFeCuAg;氧化性:Ag Cu2 Fe2 Mg2同种元素的不同价态.氧化性逐渐减弱:高 价 态 中 间 价 态 低 价 金 还 原 性 逐 渐 增 强 特殊情况;氯的含氧酸的氧化性顺序为:HC1OHC1O3HC1O4.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一般而言,氧化还原反应总是朝着强氧化性物质与强还原性物质反应生成弱氧化性物质与弱还原性物质的方向进行.在一个给出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中,氧化剂和氧化产物都有氧化性,还原剂和还原产物都有还原性,其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关系为: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 还原产物反之,根据给出的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可以判断某氧化还原反应能否自动进行.反应条件的难易.不同的氧化剂(还原剂)与同一还原剂(氧化剂)反应时,反应越易进行,则对应的氧化剂(还原剂)的氧化性(还原性)越强,反之越弱.浓度.同一种氧化剂(或还原剂),其浓度越大,氧化性(或还原性)就越强.H+浓度.对于在溶液中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若氧化剂为含氧酸或含氧酸盐,则溶液中H*浓度越大,其氧化性就越强.(2)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规律.一种元素具有多种价态时,处于最高价态时只具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态时只具有还原性,而处于中间价态时则既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但须注意,若一种化合物中同时含最高价态元素和最低价态元素时,则该化合物兼有氧化性和还原性,如H C 1.价态不相交规律.同种元素不同价态间相互反应生成两种价态不同的产物时.,化合价升高与化合价降低的值不相交,即高价态降低后的值一定不低于低价态升高后的值,也可归纳为“价态变化只靠拢、不相交”.所 以,同种元素的相邻价态间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同种元素间隔中间价态,发生归中反应.(3)氧化还原反应中的优先规律:当一种氧化剂(还原剂)同时与多种还原剂(氧化剂)相遇时,该氧化剂(还原剂)首先与还原性(氧化性)最强的物质发生反应,而只有当还原性(氧化性)最强的物质反应完后,才依次是还原性(氧化性)较弱的物质发生反应.(4)电子守恒规律.在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总数(即氧化剂化合价升高的总数等于还原剂化合价降低的总数).这一点也是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基础。2.离子反应 离子反应 有离子参加或有离子生成的反应,都称为离子反应.离子反应的本质、类型和发生的条件:(1)离子反应的本质:反应物中某种离子的浓度减小.(2)离子反应的主要类型及其发生的条件:离子互换(复分解)反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就可以使反应朝着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即离子反应就会发生.a.生成难溶于水的物质.如:C u 2 +2 O H-=C u(O H)2 I注意:当有关离子浓度足够大时,生成微溶物的离子反应也能发生.如:2 A g +S O/=A g 2 s O 4 I C a2+2 O H =C a(O H)2 I或者由微溶物生成难溶物的反应也能生成.如当石灰乳与N a 2 c C h溶液混合时,发生反应:C a(O H)2+C O32-=C a C O3 I +2 0 Hb.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即弱电解质).如:H+O H-=H2O H+C H 3 c o e =C H 3 c o O Hc.生成挥发性物质(即气体).如:C O3+2 H!=C O2 t +H20 N H4+O H =N H3 t +H2O 离子间的氧化还原反应.由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反应,生成弱氧化剂和弱还原剂,即反应朝着氧化性、还原性减弱的方向进行.例如:F e +C u2+=F e2+C u C l2+2 B r =2 C 1 +B r22 M n O J+1 6H+1 0 C r=2 M n2+5C 12 t +8H2O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应注意的问题:(1)电解质在非电离条件下(不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虽然也有离子参加反应,但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因为此时这些离子并没有发生电离.如N H 4c l 固体与C a(0 H)2 固体混合加热制取氨气的反应、浓 H 2 s C U 与固体(如N a C l、C u 等)的反应等,都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相反,在某些化学方程式中,虽然其反应物不是电解质或强电解质,没有大量离子参加反应,但反应后产生了大量离子,因此,仍可写成离子方程式.如N a、N a2O.N a2O2,S O 3、C b 等与H20的反应.(2)多元弱酸的酸式盐,若易溶于水,则成盐的阳离子和酸根离子可拆开写成离子的形式,而酸根中的H+与正盐阴离子不能拆开写.例如N a H S、C a(H C O 3)2 等,只能分别写成N a+、H S-和 C a 2+、H C O 3 一 等酸式酸根的形式.(3)对于微溶于水的物质,要分为两种情况来处理:当作反应物时?,微溶物要保留化学式的形式,不能拆开.当作反应物时,若为澄清的稀溶液,应改写为离子形式,如澄清石灰水等;若为浊液或固体,要保留化学式的形式而不能拆开,如石灰乳、熟石灰等.(4)若反应物之间由于物质的量之比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反应,即反应物之间可发生不止一个反应时,要考虑反应物之间物质的量之比不同,相应的离子方程式也不同.例如,向N a O H 溶液中不断通入C O 2 气体至过量,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依次为:C O2+2 O H =C O 32+H2O (C O 2 适量)C O 2+O H =H C O 3 一(C O 2 足量)在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的判断方法:几种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实质上就是看它们之间是否发生反应.若离子间不发生反应,就能大量共存;否则就不能大量共存.离子间若发生下列反应之一,就不能大量共存.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如C a 2+与 C O 3 2,S O42-.O H-;A g+与 C l,B r,、S O32-,等等.(2)生成气体.如 N H 4+与 O H ;H+与 H C O 3,C O32-.S2-.H S-H S O 3 一 等.(3)生成难电离物质(弱酸、弱碱、水).如 H 与 C 1 C T、F C H 3 c o0一生成弱酸;O I F 与 N H 4+A l3+,F e3+,F e2+C+等生成弱碱;H*与 O H 一生成H 2。.(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具有氧化性的离子(如M nOJ、C K T、F e 3+等)与具有还原性的离子(如S2、S 0,2 F e 2+等)不能共存.应注意的是,有些离子在碱性或中性溶液中可大量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不能大量共存,如 S C 一与S 2,N O?-与、S2-S O.?,F e?+等.*(5)形成配合物.如F e +与 S C N 一因反应生成F e(S C N)3 而不能大量共存.*(6)弱酸根阴离子与弱碱阳离子因易发生双水解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例 如+与 H C O.C,CO32-X A I O 2 一 等.说明:在涉及判断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的问题时,要注意题目中附加的限定性条件:无色透明的溶液中,不能存在有色离子,如 C i?+(蓝色)、F e 3+(黄色)、F e 2+(浅绿色)、M n O4一(紫色).在强酸性溶液中,与 H 一 起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在强碱性溶液中,与 0 H 一起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电解质与非电解质(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者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电解质不一定能导电,而只有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时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后才能导电(因此,电解质导电的原因是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能导电的不一定是电解质,如金属、石墨等单质.(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因为非电解质归属于化合物,故如C12等不导电的单质不属于非电解质.(3)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比较.电解质非电解质区别能否导电溶于水后或熔融状态时能导电不能导电能否电离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能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不能电离,因此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所属物质酸、碱、盐等蔗糖、酒精等大部分有机物,气体化合物如N小、SO2等联系都属于化合物说明 某些气体化合物的水溶液虽然能导电,但其原因并非该物质本身电离生成了自由移动的离子,因此这些气体化合物属于非电解质.例如;氨气能溶于水,但NH3是非电解质.氨水能导电是因为NH3与H20反应生成了能电离出N H J和OFT的NH3 H20的缘故,所以NH3-H2O才是电解质.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1)强电解质:溶于水后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2)弱电解质:溶于水后只有部分分子能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3)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比较.注意:(1)在含有阴、阳离子的固态强电解质中,虽然有阴、阳离子存在,但这些离子不能强电解质弱电解质代表物质强酸:如H2SO4、HNC3、HC1等强碱:如 KOH、NaOH、Ba(OH)2 等盐:绝大多数可溶、难溶性盐,如NaCl、CaCO3 等H2。弱酸:如CH3COOH、HF、HC1O、H2cCh 等弱碱:N%)、A1(OH)3、Fe(OH)3 等电离情况完全电离,不存在电离平衡(电离不可逆).电离方程式用“=表示.如:HNO3=H+NO3不完全电离(部分电离),存在电离平衡.电离方程式用&示.如:T HJCOO一+H十水 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水合离子(离子)和H2O分子大部分以电解质分子的形式存在,只有少量电离出来的离子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情况拆开为离子(特殊:难溶性盐仍以化学式表示)全部用化学式表示自由移动,因此不导电.如氯化钠固体不导电.(2)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浓度的大小(注意:不是取决于自由移动离子数目的多少).溶液中离子浓度大,溶液的导电性就强;反之,溶液的导电性就弱.因此,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强.但在相同条件(相同浓度、相同温度)下,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比弱电解质的导电能力强.离子方程式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所谓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即是在反应前后数目发生变化的离子.离子方程式不仅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可以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如:H+0H=氏 0 可以表示强酸与强碱反应生成可溶性盐的中和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1)“写”:写出完整的化学方程式.(2)“拆”:将化学方程式中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强酸、强碱、可溶性盐)拆开改写为离子形式;而难溶于水的物质(难溶性盐、难溶性碱)、难电离的物质(水、弱酸、弱碱)、氧化物、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3)“删”:将方程式两边相同的离子(包括个数)删去,并使各微粒符号前保持最简单的整数比.(4)“查”:检查方程式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左右相等.复分解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复分解反应总是朝着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减少的方向进行.具体表现为:(1)生成难溶于水的物质.如:Ba2+SO?=BaSO4 1(2)生成难电离的物质(水、弱酸、弱碱).fl H+OH=H2O(3)生成气体.如:CO32+2H+=CO2 t+H203.化 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放热反应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在放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热 量+其他形式的能量放热反应可以看成是“贮存”在反应物内部的能量转化并释放为热能及其他形式的能量的反应过程.吸热反应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在吸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热 量+其他形式的能量吸热反应也可以看成是热能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并“贮存”为生成物内部能量的反应过程.*反应热(1)反应热的概念: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统称为反应热.反应热用符号H 表示,单位一般采用k J m oL.(2)反应热与反应物、生成物的键能关系:!1=生成物键能的总和一反应物键能的总和(3)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的比较.说明: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如图312 所示.反应热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含义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时放出热量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时吸收热量反应本身的能量变化反应放出热量后使反应本身的能量降低反应吸收热量后使反应本身的能量升高表示符号或H值“一 AH0图 3-1-2 热化学方程式(1)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意的问题:需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因为反应的温度和压强不同时,其4 H 也不同.若不注明时,则是指在lOlkPa和 25时的数据.反应物、生成物的聚集状态要注明.同一化学反应,若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则反应热就不同.例如:H2(g)+l/2O2(g)=H2O(g)AH=-241.8kJ,mol H2(g)+l/2O2(g)=H2O(l)H=-285.8kJ mol 1比较上述两个反应可知,由 H2与 反 应 生 成 1 m ol也0(1)比生成1 mol%0但)多放出44kJ,mol 1的热量.反 应 热 写 在 化 学 方 程 式 的 右 边.放 热 时 用“一”,吸热时4 H 用“+例如:H2(g)+l/2O2(g)=H2O(g)-241.8kJ mol 1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而只表示物质的量(m ol),因此,它可用分数表示.对于相同物质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A H 也不同.例如:2H2(g)+O2(g)=2H2O(g)AH|=483.6 kJ,mol 1H2(g)+l/2O2(g)=H2O(g)氏=-24I.8kJ mol 显然,H|=24H2.*盖斯定律 对于任何个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时的反应热是相同的.*4.燃烧热和中和热燃烧热中和热定义在 101 kPa时,1 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所放出热量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 1 mol H2O 时所放出的热量热化学方程式中的表示形式以燃烧Imol物质为标准来配平其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平其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注意点“完全燃烧”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燃烧的物质全部燃烧完;生成稳定氧化物,如 C 完全燃烧生成CO?,s 完全燃烧生成SO2:等等当强酸与强碱在稀溶液中发生中和反应时,1 molH+与 1 molOPT发生反应生成 1 molH2O,都 放 出 57.3 k J 的热量.即:H+(aq)+OH(aq)=H2O(l)H =-5 7.3 k J m o l1说明利用燃烧热可以计算物质在燃烧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当强酸与弱碱或弱酸与强碱或弱酸与弱碱发生中和反应时,因生成的盐会发生水解而吸热,故此时中和热要小于5 7.3 k J m o F1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碱金属1.钠 钠的物理性质 很软,可用小刀切割;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但常见的钠的表面为淡黄色):密度比水小而比煤油大(故浮在水面上而沉于煤油中);熔点、沸点低:是热和电的良导体.钠的化学性质 N a与。2反应:常温下:4N a +O2=2 N a2O,2 N a 2。+O 2=2 N a 2()2 (所以钠表面的氧化层既有N a?。也有N a2O2,且 N a zC h 比 N a?O 稳定).加热时:2 N a +O 2速 丝N a zO X钠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2)N a与非金属反应:钠可与大多数的非金属反应,生成+1价的钠的化合 物.例如:2 N a +C l2聋 鹭 2 N a C l 2 N a +S-研磨 N a 2 s失去2 x e-2 N a+2 H2O=2 N a O H+H21I*(3)N a与H 2 O反应.化学方程式及氧化还原分析:得到2 x e-离子方程式:2 N a +2 H2O=2 N a+2 0H +H2 tN a与H20反应的现象:浮 熔 游 鸣 红.(4)N a 与酸溶液反应.例如:2 N a +2 H C l=2 N a C l+H2 t 2 N a +H 2 s C)4=N a 2 s O 4+H 2t由于酸中H+浓度比水中H+浓度大得多,因此N a与酸的反应要比水剧烈得多.钠与酸的反应有两种情况:酸足量(过量)时:只有溶质酸与钠反应.酸不足量时:钠首先与酸反应,当溶质酸反应完后,剩余的钠再与水应.因此,在涉及有关生成的N a O H或H2的量的计算时应特别注意这一点.(5)Na与盐溶液的反应.在以盐为溶质的水溶液中,应首先考虑钠与水反应生成N a O H和H2,再分析N a O H可能发生的反应.例如,把钠投入C u S C U溶液中:2 N a +2 H2O=2 N a O H +H2 t 2 N a O H +C u S O4=C u(O H)2 l +N a2S O4注意:钠与熔融的盐反应时,可置换出盐中较不活泼的金属.例如:4N a +T iC I K 熔融)=4N a C l+T i 实验室中钠的保存方法 山于钠的密度比煤油大且不与煤油反应,所以在实验室中通常将钠保存在煤油里,以隔绝与空气中的气体和水接触.钠在自然界里的存在:由于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故钠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化合态的形式(主要为N aC I,此外还有Na2so八 Na2cO3、NaNCh等)存在.钠的主要用途(1)制备过氧化钠.(原理:2Na+C2点 燃Na?。?)(2)NaK 合金(常温下为液态)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原因:Na K 合金熔点低、导热性好)(3)冶炼如钛、钻、锯、锂等稀有金属.(原理:金属钠为强还原剂)(4)制高压钠灯.(原因:发出的黄色光射程远,透雾能力强)2.钠的化合物 过氧化钠说 明(l)Na2O2与H2O、CO?发生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如下:物理性质淡黄色固体粉末化学性质与 出。反应2Na2O2+2H2O=4Na0H+O2现象:反应产生的气体能使余烬的木条复燃:反应放出的热能使棉花燃烧起来与C02反应2Na2O2+2CO2=2Na2co3 +O 2 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强氧化剂能使织物、麦秆、羽毛等有色物质褪色用 途呼吸面具和潜水艇里氧气的来源;作漂白剂失去2xe-2Na2O2+2H2O=4NaOH+O2 t1 1得到2 x2Na2O2+2CO2=2Na2CO3+O2I+失去2xe-得到2 x f由此可见,在这两个反应中,NazCh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H 2 O或 C02只作反应物,不参与氧化还原反应.能够与NazCh反应产生。2的,可能是CO2、水蒸气或C02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3)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原理是实验室制氧气方法之一,其发生装置为“固+液 一 气体”型装置.碳酸钠与碳酸氢钠Na2CO3NaHCO3俗名纯碱、苏打小苏打颜色、状态白色粉末.碳酸钠结晶水合物的化学式为 Na2cO3,10H2O白色晶体.无结晶水合物水溶性易溶于水溶于水,但溶解度比Na2c。3小热稳定性加热不分解加热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A=N a2CO3+C02 t+H2O与酸反应较缓慢.反应分两步进行:CO32+H=HCO3HCO3+H+=C02 t+H20较剧烈,放出C02的速度快HCO3+H+=c o21 +H2O与 NaOH反应不反应NaHCO3+NaOH=Na2CO3+H2O酸式盐与碱反应可生成盐和水与 CaCl2CO32+Ca2+=CaCO3 I不反应。Ca(HCO3)2溶于水溶液反应鉴别方法固态时:分别加热,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体的是N a H C C)3溶液中:分别加入C a C h或B a C k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是N a 2 cO 3主要用途用于玻璃、制皂、造纸等制烧碱用作制糕点的发酵粉用于泡沫灭火器治疗胃酸过多相互关系K T口 cc 或 N a O H 、K T ccN=S,2 +HQ 叱。3说明 由 于N a H C C h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N a 2 cC h,因此,向饱和的N a 2 cO 3溶液中通入C O 2气体,能析出N a H C C h晶体.(2)利用N a 2 cC h溶液与盐酸反应时相互滴加顺序不同而实验现象不同的原理,可在不加任何外加试剂的情况下,鉴别N a 2 cC h溶液与盐酸.*侯氏制碱法制N a H C O j 和 Na2C O3的原理 在饱和N a C l溶液中依次通入足量的N H3C O 2气体,有N a H C C 3从溶液中析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 H3+H2O +C 02=N H4H C O3 N H 4 H C O 3 +N a C l =N a H C O3 I +N H4C 12N a H C O3=A=N a2C O3+H20 +C 02 t3.碱金属元素 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碱金属元素包括锂(L i)、钠(N a)、钾(K)、锄(R b)、铜(C s)和放射性元素钙(F r).(1)相似性: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个,次外层为8个(L i原子次外层电子数为2个).因此,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而显+1价.(2)递变规律:随着碱金属元素核电荷数增多,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失电子能力增强,金属活动性增强.碱金属的物理性质(1)相似性:都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其中的略带金黄色):柔软:熔点低:密度小,其 中L i、N a、K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导电、导热性好.(2)递变规律:从L i f C s,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密度逐渐增大(特殊:K的密度小于N a的密度),但熔点、沸点逐渐降低.碱金属的化学性质碱金属的化学性质与钠相似.由于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个,因此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具有强还原性,是强还原剂;又由于从L i f C s,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吸引力减弱,故还原性增强.与0 2等非金属反应.从L i -C s,与O 2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增加.L i与O2反应只生成L i20:4L i +C h聋 鹭2L i2O在室温下,R b、C s遇到空气立即燃烧;K、R b、C s与O 2反应生成相应的超氧化物K O 2、R b 02 C s 02.(2)与H 2O反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R +2H 2。=2R 0 H +H 2 t (R 代表 L i、N a、K、R b、C s).从L i-N a,与H 2O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增加.K与H z O反应时能够燃烧并发生轻微爆炸;R b、C s遇H20立即燃烧并爆炸.生成的氢氧化物的碱性逐渐增强(其中L i O H难溶于水).焰色反应 是指某些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在火焰中灼烧时,火焰呈现出的特殊的颜色.(1)一些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的颜色:钠黄色;钾紫色;锂紫红色;锄紫色;钙一一砖红色;银洋红色;钢黄绿色;铜绿色.(2)焰色反应的应用:检验钠、钾等元素的存在.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卤素1.氯气 氯气的物理性质(1)常温下,氯气为黄绿色气体.加压或降温后液化为液氯,进一步加压或降温则变成固态氯.(2)常温下,氯气可溶于水(1 体积水溶解2 体积氯气).(3)氯气有毒并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吸入少量会引起胸部疼痛和咳嗽,吸入大量则会中毒死亡.因此,实验室闻氯气气味的正确方法为: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氯气的化学性质画出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氯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很容易获得1 个电子.所以,氯气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是一种强氧化剂.(1)与金属反应:C u +CL 叁 丝 C u C b 实验现象:铜在氯气中剧烈燃烧,集气瓶中充满了棕黄色的烟.一段时间后,集气瓶内壁附着有棕黄色的固体粉末.向集气瓶内加入少量蒸储水,棕黄色固体粉末溶解并形成绿色溶液,继续加水,溶液变成蓝色.2 N a +C 12=B=2 N a C l 实验现象:有白烟产生.说明 在点燃或灼热的条件下,金属都能与氯气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氯化物.其中,变价金属如(C u、F e)与氯气反应时呈现高价态(分别生成C u C b、F e C l3).在常温、常压下,干燥的氯气不能与铁发生反应,故可用钢瓶储存、运输液氯.“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物质.如铜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的棕黄色的烟为C u C k 晶体小颗粒;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的白烟为N a C l 晶体小颗粒;等等.(2)与氢气反应.H2+C l2点燃或光照2 H C 1注意 在不同的条件下,比 与 C 1 2 均可发生反应,但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的现象也不同.点燃时,纯净的H 2 能在C1 2 中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色的火焰,反应产生的气体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并有小液滴出现;在强光照射下,出 与 C 1 2 的混合气体发生爆炸.物质的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属于燃烧.如金属铜、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等.雾 是小液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物质;“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物质.要注 意“雾”与“烟”的区别.%与 C 1 2 反应生成的H C 1 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H C 1 的水溶液叫氢氯酸,俗称盐酸.(3)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C 12+H2O =H C 1 +H C 1 O 离子方程式:C l2+H2O=H+c i-+H C 1 0说明 C 1 2 与 H 2。的反应是一个C 1 2 的自身氧化还原反应.其中,C b 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H 2 O 只作反应物.在常温下,1 体积水能溶解约2体积的氯气,故新制氯水显黄绿色.同时,溶解于水中的部分C 1 2 与 H 2。反应生成H C 1 和 H C 1 0,因此,新制氯水是一种含有三种分子(C 1 2、H C 1 O、氏。)和四种离子(H+、0、C I O-和水电离产生的少量0 H-)的混合物.所以,新制氯水具有下列性质:酸性(H+),漂白作用(含H C 1 O),C 1 一的性质,CL的性质.新制氯水中含有较多的C I 2、H C 1 O,久置氯水由于C 1 2 不断跟H 2 O 反应和H C 1 O 不断分解,使溶液中的CL、H C 1 O 逐渐减少、H。逐渐增多,溶液的p H 逐渐减小,最后溶液变成了稀盐酸,溶液的p H 大化学性质的递变性原子得电子能力单质的氧化性强-弱单质与氢气化合易-难单质与水反应剧 烈-缓慢(微弱)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弱-强(2)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F2C l2B r212与%化合的条件冷、暗点燃或光照5 0 0 持续加热反应情况爆炸强光照射时爆炸缓慢化合缓慢化合,生成的HI同时分解产生卤化氢的稳定性HFHC l HB r HI(3)卤素单质与水的反应.2 F2+2 H2。=4 HF+。2(置换反应)注意:将F2通入某物质的水溶液中,F2先跟H2 O反 应.如 将F2通入NaC l的水溶液中,同样发生上述反应,等等.(2)X2+H2O =HX +HX O (X=C 1、B r、I).(4)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2 NaB r +C 1 2(新制、饱和)=2 NaC l +B r 2 2 B r-+C 12=2 C 1-+B r2说 明 加入C C L并振荡后,液体分层.上层为含有NaC l的水层,无色;下层为溶有B 2的C C L层,显橙色.2 NaI +C L(新制、饱和)=2 NaC l +b 2 1-+C l2=2 C 1-+I2说 明 加 入C C 1 4并振荡后,液体分层.上层为含有Nai的水层,无色;下层为溶有1 2的C C L层,显紫红色.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蒸干灼烧,生成的1 2升华,故残留的固体为NaC KC b足量时)或NaC l和Nai的混合物(CL不足量时).2 NaI +B2 =2 NaB r +I 2 2 1 +B r 2 =2 B r +I 2说明 加入C C L并振荡后,液体分层.上层为含有NaB r的水层,无色,卜层为溶有b的C C I 4层,显紫红色.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蒸干灼烧,生成的1 2升华,故残留的固体为NaB r(B r 2足量时)或NaB r和NaI(B r?不足量时).Fz+NaX(熔融)=2 NaF+X 2 (X=C 1、B r、I)注意 将F2通入含0、B r或1一的水溶液中,不是发生卤素间的置换反应,而是F2与H20反应.(5)碘单质(切的化学特性.b+淀粉溶液-蓝色溶液说明 利用碘遇淀粉变蓝的特性,可用来检验h 的存在.只有单质碘。2)遇淀粉才显蓝色,其他价态的碘无此性质.例如,向 Nai 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颜色无变化.若再滴加新制氯水,因有1 2 被置换出来,则此时溶液显蓝色.可逆反应 向生成物方向进行的反应叫正反应;向反应物方向进行的反应叫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说 明(1)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可逆反应,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在同一条件下;正、逆反应同时进行.如生成的H I 在持续加热的条件下同时分解,故该反应为可逆反应.而如:2 H2+O 2 燮=2%0 2 H2。迪 鹭 2 H2 t +O2 t 这两个反应就不是可逆反应.(2)在化学方程式中,用可逆符号“、”表示可逆反应.卤化银A gFA gC lA gB rA gl颜 色白色白色浅黄色黄色逐渐加深溶解性易溶于水难溶于水,也难溶于稀HNC)3感光性见光分解:2 A gX =S=2 A g+X 2(X=C l、B r、I)用 途检验X-:A g+X-=Ag X l (试剂为A gNC h溶液和稀H N O3)制作感光材料(常用A gB r)A g l 用于人工降雨 碘的化合物 碘的化合物有K K)3(碘酸钾)、K I 等.人体中的碘主要存在于甲状腺内,人体如果缺碘,就会患甲状腺肿症(大脖子病).为防止碘缺乏病,最为方便、有效的方法就是食用加碘盐,通常加入的是碘酸钾.3.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1)原理: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可以表示各物质的:微粒数之比:物质的量之比;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之比;并可计算质量之比。例如:(2)注意点: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时,同物质的物理量的单位要保持一致,不同物质的物理量的单位要相互对应,即单位的使用要“上下一致、左右相当”.2 C O+O 22 C O2化学计量数比212物质的量比2 m o lI m o l2 m o l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比2 体积1 体积2体积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比2 X 2 2.4 L1 X 2 2.4 L :2 X 2 2.4 L质量比2 X 2 8 gI X 3 2 g2 X 4 4 g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1.原子结构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及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原子核外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费.pdf)为本站会员(奔***)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