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pdf
高三复习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2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区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4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工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一太阳系一银河系(河外星系)一总星系6,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1、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9.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10.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氨。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U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H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 斑(最激烈)。U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n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 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n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影响气候影响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1 8 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1 9 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20.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21、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 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2 2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2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1970年“东方红”一号、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2 4 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2X 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2 6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27.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2&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 1个纬度为111.1千米;OQ 30-6Q 60-9CL2 9 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3 0.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 经 2 0 和东经1 6 0 的经线圈。31、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3 2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 2 6 和 66 3 4 纬线3A 本初子午线G 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3 4 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3 5.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3 6 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3又南 北 纬 的 判 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3&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3 9.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 3小 时5 6分4秒(真正周期);太 阳 日,2 4小 时。4Q地 球 自 转 的 速 度 角 速 度(每 小 时1 5 ),线 速 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4 1、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 月 初(近日点),七 月 初(远日点)。4 2,施徐公转的方向首西向东。从地球北极工空观察,呈逆时针诡转。4 3.地 球 公 转 的 周 期 恒 星 年(3 6 5日6时9分1 0秒)、回 归 年(3 6 5日5小时4 8分4 6秒)44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黄苏交扁簧道平面与赤道下面的夹角,目 前 为2 3 2 6 o4 6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4久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4&地 方 时 的 计 算 每 往 东1 ,时 刻 增 大4分 钟。4 9.已 知 经 度 求 时 区 数 经 度 除 以1 5,再四舍五入。工0区 时 的 计 算 每 往 东1个 时 区,时 刻 增 大1个小时。5 1、北 京 时 间 以 东 八 区(1 2 0 E地 方 时)为标准时间。52世 界 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5 3.国 际 日 期 变 更 线1 8 0经 线(理论上),不 通 过 陆 地(实际)。5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 平 运 动 物 体 的 偏 移(北右 南 左)5工5 6.51、5&5 9.6 Q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 方 时 为1 2点。春 分 日(3月2 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夏 至 日(6月2 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秋 分 日(9月2 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6 1、6 2.6次6 46工冬 至 日(1 2月2 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 半 年的概念:3月2 1日 至9月2 3日冬 半 年 的 概 念:9月2 3日 至3月2 1日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 北 下 南,左西右东。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 针 自 转,中心为南极。昼 夜 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 5度 为1小 时。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根 据 昼 长 以 标 准 日 出(6时)和 标 准 日 落(1 8时)前 后 推 算。6 6.61、昼 夜长短的判断:夏 半 年,越北白 昼 越 长,冬 半 年,越南白昼越长。6&6 9.7Q正 午 太阳高度的计算与。一(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天 文 四 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我 国 传统四季:以 立 春Q月4日)、立 夏、立 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 至、秋 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7 1、二 十 四 节 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7 27区74动7 5.7 6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 寒 带。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7 7.低 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干洁空气的组成:氮 和 氧,二氧化碳和臭氧氧、氮、臭 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的作用生命活动;构 成 生 物 体;吸收 紫 外 线;光合、保 温 作 用;成云致雨7&大 气 污 染 二 氧 化 碳 的“温室效应”,氟氯烧破坏臭氧层79 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8Q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关系最密切。攵。与人类的81、828A8485.86.平流层的主要特征: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大气上界离地面约20 0*0()0千米。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阳高度角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作用。辐射定律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87.大气逆辐射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8&大气的保温效应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8 9.全球的热量平衡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9 Q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9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9 2.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9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越大,血力越大。9 4 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95,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9 6 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1SI由合力91、小气篌: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9&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9 9 大气环流的意义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10Q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101、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大致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1 0 2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高压(大陆)、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压(大西洋)103.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低压(大陆)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1 0 4 季风的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1 0 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东北、西南风)。1 0 6 锋面的分类与天气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气温、气压、天气。1 0 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我国冬季爆发的寒 潮(冷锋)108,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低气压;上升气流;阴雨。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逆时针。109.反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高气压;下沉气流;晴朗。北半球永幸气流无膜时针。11Q锋面气旋锋前锋后的天气情况。冷气团一侧阴雨。111、气候要素气温、降水量。1 U 气候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113.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日较差、年较差、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114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 带(三种)、i n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判断南北半球,判断热量带,判断雨型。116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季风影响;大陆东岸2(M 51 U 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制。3(M 0西岸1 1&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季风。4(M(J大陆东岸。m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暖夏凉,降水均匀。终年盛行西风。4(M Q大陆西岸。1 2Q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少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带内陆121、122123.124125.气候的变化地质时期、历史时期、19世纪末以来。气候资源的特点可再生,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有较大的变率气候资源与农业种植制度(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气候资源与建筑小区街道与子午线成30 T O夹角。风与城市规划工业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盛行风的上风向1 2 6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铁路、机 场(暴雨、泥石流、风速、桥涵、云雾、地势等,1 27.台 风(飓风)热带气旋强烈发展形成的大旋涡。1 28,热带气旋强度等级热带低气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1 2 9台风的监测与预报利用气象卫星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强度,监测移动方向和速度。ua暴雨形成条件充足的水汽强烈上升运动持续的天气系统洪涝灾害的防御提高预报的准确率,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干旱的危害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干旱的防御改善生态、选择耐旱作物、开展水利建设、改进耕作制度等。寒潮的危害带来严寒、大风、霜冻。对春秋季的农作物危害最大。寒潮的防御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131132133.134135.136.137.全球变暖趋势及其人为原因燃烧矿物燃料毁林全球变暖造成的后果海平面上升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氟氯胫化合物消耗臭氧。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危害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13813A渔造成破坏。1 4 0.臭氧层的保护研制新型制冷系统参与国际合作141、酸雨的成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1 4 2我国酸雨区的分布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1 4 3,酸雨的危害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土壤酸化腐蚀建筑物危及人体健康1 4 4酸雨的防治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硫资源综合利用。1 4 大气环境保护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烧破坏臭氧层,酸雨。1 4 6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海洋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1 4 海岸带从滨海平原到大陆架之间的广阔区域。1 4 8.海岸带与人类活动全球5 8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60千米的范围内。145115Q151、152153.154155.156157.人一海岸相互作用阶段很少干预开始干预海岸开发海岸管理海水热量的收入太阳辐射15&海水热量的支出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影响海洋表层水温的因素太阳辐射、沿岸地形、气象、洋流等。海水温度的空间变化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灌水温度的垂直变在袤底港永温蔗委花软关,深层海水温度变化不大。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洋面积广,水量大,而且热容量又很大。海水中主要盐类物质氯化钠、氯化镁。盐 度 的 概 念1000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海洋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1 5 9.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降水量、蒸发量、洋流、河流淡水汇入(径流量)。1 6 Q盐度最高的海区和最低的海区红海(亚非交界)、波 罗 的 海(北欧附近)16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潮 汐(大潮和小潮)、洋流1 6 2 洋流的概念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1 6 3.洋流的成因分类风海流、补偿流(大多南北向)、密度流(直布罗陀海11)O1 6 4/风海流的成因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1 6、世界洋流模式低、中纬)反气旋型。北半球为顺时针流动,南半球为反时针流动。1 6 6 世界洋流模式中、高纬)北半球中高纬是气旋型大洋环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1 6 久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冬逆夏顺。冬季洋流向西流,夏季洋流向东流。1 6&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1 6 9 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流。1 7 Q 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亚寒流。1 7 1、北大西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利寒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墨西哥湾暖流、北太西洋暖流、加那1 7 2 南大西洋的流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本哥拉寒流。1 7 3,海水等温线的判读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高高低低规律判断寒暖流1 7 4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海洋生物污染航海1 7 5.海洋资源的分类化学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1 7 6,各类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化工;养殖、增殖;波浪发电。海洋能源。深海镒结核;潮汐和m渔业资源的形成因素大陆架、河流带来营养物质、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补偿流。1 7&世界主要渔业国中国、日本。m 世界渔场分布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东北大西洋、东南大西洋1 8 Q 海洋油、气开发利用地震波寻找。海上钻井平台、装油站、海底管道。8 1、海洋空间利用的特点复杂性和特殊性(海洋气象多变、深海环境差、海水腐蚀性等)1 8 2 海洋空间利用的方式交通运输、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1 8 3.著名海峡马六甲、霍尔木兹、直布罗陀、英吉利、麦哲伦、白令、曼德等。1 8 4 著名运河和港口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鹿特丹1 8 5.腹地港口的服务区域。1 8 6 海洋货物运输条件港口、集装箱船、无线电导航、全球定位技术、最佳航线服务。1 8 世界围海造陆的典型地区荷兰、日本、澳门。1 8&海洋环境问题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破坏。1 8 9.海洋污染的产生原因陆地上的生产过程(废弃物、冷却水、杀虫剂、石油渗漏)1 9 Q1 9 1、化。1 9 21 9 3.海洋污染的危害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海洋生态破坏的原因海岸工程建设、围海造田、过度捕捞、自然环境变石油泄漏清污方法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1 9 9 4 年 1 1 月 1 6 日正式生效。领海宽度、国际海底资源。1 9 4 凝海、专属经济区1 2 海里,2 0 0 海里。1 9 5,岩石圈的范围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1 9 6 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197、矿物的概念单质或天然化合物。1 9 a 岩石的概念由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199矿产的概念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的要求。20Q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201、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变质岩。20 2常见岩石玄武岩、花岗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大理岩、板岩。203,地壳物质循环规律冷却凝固一岩浆岩一外力一沉积岩一变质一变质岩-熔化一岩浆204205.206地质作用的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地质作用的分类内力作用、外力作用。207.运动208.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壳运动的两种类型及其影响水平运动(褶皱山系、裂谷海洋)、升降(海陆变迁)。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板块交界地壳活动。板块运动形成地貌。209六大板块的名称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板块。21Q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貌张裂(裂谷、海洋)、相 撞(海沟、岛弧链、海岸或褶皱山脉)211、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海岭和断层(大多在洋底)、海沟和造山带(大多在陆地边缘)21 2地质构造的概念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2 H地质构造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 层(上升岩块、下沉岩块)21 4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的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接受沉积物,成为山岭。211断层构造分布的实例东非大裂谷;华山、庐山、泰山;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21 6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 斜(储水)、断 层(隧道、永库)。2 U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甬21 a流水与威力作用所塑造的地貌类型黄土高原、瀑布、峡谷、冲积扇、三角洲;风蚀洼地、沙丘等。水资源的概念陆地上的淡水资源。陆地水的分类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冰川)和地下水21922Q221、22222122422226陆地力t的基本来源大气降水。227.228229.23Q静态水资源冰川冰、内陆湖泊水、深层地下水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潜水埋藏在地下第一人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承压水蛆藏在两个隔水层之而承受一定压力的地下水。我国东部河流的径流变化河流径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我国西北河流的径流变化河流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补给高水位补给给低水位。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水循环的意义水量平衡更新水资源联系四大圈层物质迁移能量交换231、气候对生物分布的影响光(喜光植物、喜阴植物)、热、水(森林、草原、荒漠)23 2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莲(水生)、骆 驼 剌(旱生)、矮 牵 牛(二氧化硫)、树(风向)23 a光合作用的意义把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糖类),并释放出氧气23 4生物循环的作用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23、原始大气的成分二氧化碳、甲烷、氢、氨和水汽。23 6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改造大气改变陆地水促成土壤形成创造生物物质环保23久土壤的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238.土壤的作用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239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1 1 21H1 1 42 4 Q 土壤的肥力特征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执量的能力2 4 1 .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矿物质(4$、有机质(5、水 分(2(MQ)和 空 气(2 0 0 o2 4 2 .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2 4 3 4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导作用改造成土母质(有机质的积累、养分元素的富集)244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改良土壤引起土壤退化2 4 5 .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整体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2 4 6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温带、寒带2 4 7,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沿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热量为基础)。2 4 a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水分为基础)。2 4 9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从山麓到山顶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水热状况)2 5 0.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开发自然资源生产与消费产品排放废弃物改造陆地环境2 5 1、陆地自然资源的分类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252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和规律总量有限潜力无限分布的规律性组成的整体性2 5 3,能源资源的分类常规能源、新能源(太阳能、地热能、核能)254陆地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2 5 5.能源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柴草时代煤炭时代石油时代新能源时代256地震的构造震源、震中、震中距、:震线2 5又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25&地震震级的大小三级以下为微震、五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每增一级能量增大3 0倍25A火山的分类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26Q滑坡的成因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2 6 1、泥石流的成因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饱含泥沙、石块、砾石等。262原发性地质灾害诱发其他灾害地震诱发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等。26a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破坏植被诱发滑坡、泥石流等。264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加强管理实施预防措施开展宣信我育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生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m 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的意义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1 1 6.清洁生产的全过程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1 1 久中国古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封山育林定期开禁休养生息1 1 8 .中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深刻的环境危机1 1 9 .中国2 1 世纪议程的发布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1 2 Q 中国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农业生态平衡农业可持续发展1 2 1、生态农业采取的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开展综合利用利用新能源疆式备者身分布原始型(高高很低)、传统型(高较高较低)、过渡12 3.世界人口自然变化(2 0 0 0 年)出生率(2加、死亡率(Q筋、自然增长率(1.收1 2 4 中国人口自然变化(2 0 0 1年)出生率(1.3 4%、死亡率(0.64%、自然增长率(0.冽12 5.人口自然变化典型地区欧洲的德国和匈牙利(负增长)、非 洲(2 4%、韩国和古巴1 2 6 人口数量的变化自然增长(出生率一死亡率)、机械增长(人口迁移)1H、生育率指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1A 4 9岁)数之比1 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生育率(主要是社会环境因素)、死亡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12 9,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环境污染加剧(但不是主要原因)1 3 Q 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所能承载或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13 1、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科技、对外开放、文化生活消费水平13 2 环境人口合理容量某地区最适宜人口的规模(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13 3.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16亿(人口承载量),8-亿(合理容量)1 3 4 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原生环境因素(水土)、次生环境因素(噪声和微波辐射、食品)1 3%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影响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13 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因素)13 久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迁出地(缓解人口压力,加强与外界的联系),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力)1 3&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使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人口。13 9,八十年代中期前人口净迁出地区辽宁、山东、上海、四川1 4 Q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和工矿区。务工和经商为主。14 1、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管理中心、服务中心、经济增长中心1 4 2城市的地域形态集中式(成都)、组团式(重庆)、条带式或放射状(兰州)14 3.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住宅区(最基本职能)、商业区、工业区、1 4 4中心商务区(H)的特征经济繁忙、昼夜人口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有明显分区。1 4 5.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同心圆状(成都)、扇状或方块状(沈阳)1 4 6,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地租高低)、社会因素、行政因素1 4 城市的合理规划有便利的交通、合理安排工业用地、设置防护带、留有发展余地。1 4 8.文化的定义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 4 9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生活用具)和精神文化(文艺)1 5 Q文化景观的构成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固定在地表上的人类创造物)。1 5 1、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功能性、空间性、时代性41又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指示物(有一定的局限性)o1 5 2文化景观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关系了解当地物质文化环境(公交汽车站牌)和精神文化环境(地名)153.文化源地文化事物、文化现象(常点状)和文化系统(常面状)最初产生1 5 4 文化区的空间特点范围有大有小、边界有实有虚、不一定与自然区重合155.有关文化概念的关系文化事物一文化综合体(汉文化、少数民族)一文化系统(中华文化区)156.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级划分地区(东部农业、西南农业、西部游牧)一一亚区-副区15久文化扩散类型扩展扩散(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迁移扩散15&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者(主体)、旅游资源(客体)和旅游业(媒介)15H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主体的大众化、空间的扩大化、方式和内容的多样化、目的的娱乐性16Q旅游活动的作用满足人类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扩大交流161、旅游资源及其特性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长存性。1 6 2旅游资源的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1 6 3.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选择观赏位置、把握观赏时机、抓住景观特点。以懵观景。全面了解1 6 4 园林常用的构景手法主配、层次、框景、借景。1 6 工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破坏生物资源、背景环境、文物古迹;冲击社会秩序。1 6 6.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容人量1 6 久世界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国家间的政治和经济冲突以及国际竞争。1 6 8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美国、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多个政治经济力亶中心。1 6 9.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科技进步(交通和信息)、跨国公司的建立。1 7 Q 主要区域经济集团西欧、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1 7 1、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基本实体、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内政和外交、科学和技术。1 7 2 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坚持改革开放、科教兴国、重视三农、计划生育、独立自主的外交。1 7 3,三大自然区及其划分依据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气候和地貌)1 7 4 三大自然区的特点地形地势、气候、植被土壤、水文、人类活动1 7 5 .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东北、华北、华中、华 南(热量差异)1 7 6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 区(距海远近)m 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山地森林一高山草甸一高山草原一高山荒漠(地势高低)1 7 8.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东部(沿海)、中部、西 部(陕甘宁青新、云贵川藏渝)1 7 A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及其原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自然原因、社会和经济原因)1 8 0.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1 8 1、国土整治的概念对国土资源拟定规划,提出措施,制定政策的国土管理工作。1 8 2我国开展国土整治的背景地域差异显著人口众多基础薄弱1 8 3.我国国土整治的主要工作大江大河跨流域调水防护林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1 8 4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步骤方法(分析区域的资源优势和主要限制性因素)1 8%遥感技术从传感器接收信息到遥感信息应用的全过程(航片和卫片)。1 8 6.地理信息系统(GI 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1 8 7,全球定位系统(GP$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1 8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脆弱的环境尖锐的人地矛盾1 8 9.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自然原因(土壤、气候)人为因素(毁林、轮荒、开矿)1 9 a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改善天然草场开展土地复垦1 9 1、黄土高原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保嫄、护坡、固沟)1 9 2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地理背景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发展(古代、近代、现代)1 9 3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发展表现旱农垦区草原牧区绿洲边缘河流下游基本建设1 9 4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自然原因(气候)人为原因(过樵、过牧、过垦)1 9 5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协调人地关系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建立完整的系统1 9 6.三峡工程的建设意义和作用防洪发电航运调水养殖旅游1 9 三峡移民的艰巨性规模大难度大关系重大1 9 8.三峡移民的有利条件环境容量大就近后垓置工程周期长政府重视199,三峡移民的方针开发性移民(一次性补偿、移民投资)20Q 三峡工程生态环境效应有利影响(中下游)不利影响(库区)201、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问题对策不可逆转的影响作用较大的影响作用较小的影响20 2三峡工程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影响形成新景观迁建、保护、抢救203.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的原因地势低平气候因素人为因素(旱涝、盐碱、风沙)20 4 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低湿地的治理与开发盐碱地的治理与开发205.南方低山丘陵区的地理背景优势(气候、生物、土地资源)问题(红壤、生态)206.南方低山丘陵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立体农业生态建设207、东北地区农林基地的地理背景土地资源优势森林资源优势20&东北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黑土的利用沼泽的保护20 9 东北商品粮基地特点主要农产品发展方向21Q 东北林区开发现状与问题采育失调覆盖率下降以皆伐为主211、东北林区的合理利用及保护合理采伐人工林促进更新提高利用率自然保护区建设21 2东北林区的综合开发木材采运业木材加工业林副业213.西南区交通建设的地理背景区位条件自然条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21 4 西南区发展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政治意义经济意义战略意义215 西南区交通面貌的变化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21 6 西南区交通运输存在的对策扩建新建铁路提高公路等级发展对外贸易2 U 海南岛开发的地理背景地理区位优势热带资源优势海洋资源优势218.海南岛的开发和保护合理布局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海洋环境保护2 H 天然气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天然气资源特点天然气分布开发和利用格局22Q 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的条件资源和技术保证市场前景221、西气东输工程的双赢战略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促进东部地区的发展222.上海浦东新区的地理背景区位条件城市规模的扩大老城区的问题223.上海浦东新区的开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本试题满分100分时间100分钟一、选 择 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 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项目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人口、城市与环境近年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据此回答1 3 题。1.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和西安、郑州、成都等区域中心城市人口增长很快,下列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这些城市的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都快B这些城市的人口自然增长趋缓,机械增长加快C这些城市的人口自然增长加快,机械增长趋缓D主要是受国际移民的影响2 人口增长过快,可能给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口数量的增长是环境污染的唯一决定性因素B环境污染与人口数量的多少呈正相关C为实现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我们坚定不移的执行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D人口数量的变化不受自然环境的直接影响。3.与环境人口容量不呈正相关的因素是()A 资源数量 B 科技发展水平 G 生活消费水平 D 地区开放程度2 0 0 5 年 1 月 6 日,中国内地迎来了第1 3 亿人口日。2 0 0 4 年北京市自然增长8 0 0 0 人,因人口迁移带来的机械增长达1 L 4 万。读下面甲、乙二图,回答 7 题。4引起阶段人口出生率波动的最主要原因是().A经济增长和衰退周期性波动.B全球气候冷暖周期性波动C国家人口政策的周期性波动D全球传染性疾病传播的周期性爆发5.图乙中的阶段b最有可能处于下列经济发展中的()A原始农业阶段 B传统农业阶段C工业化初期 D工业化阶段6近年来人口大量迁入北京市的根本原因是()A允许农民进入城镇落户政策的出台B农村劳动力潜在过剩C扩大北京城市人口规模D北京经济发展,收入高于其他地区7.读图回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已接近图甲中的阶段B德国、匈牙利等国家人口已连续多年出现负增长C韩国和古巴等国正在或者已经进入图甲中的阶段D非洲国家是图甲中阶段的典型代表农 药“EDT又名氯苯乙烷,是有机氯农药,极易溶于有机溶剂,喷 洒 过E D 的植物,其毒素便通过植物根系或叶脉进入植物的细胞液中,当溶有氯苯乙烷的食用植物进入人体后,通过人体内异化作用合成毒昔类及有毒氯化物,诱发癌细胞裂变。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在人迹罕至的北极,科学家也检测到.口工讷踪迹,并在北极熊体内的基因细胞里发现了 U五的影子,据 此 回 答 8 9 题&口五对人体和其他生物产生的危害,属 于()A原声环境因素的影响 B次生环境因素的影响C遗传因素的影响 D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9.发现口五对人体和其他生物产生危害,并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其间体,说 明 了()A人口身体素质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B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治理环境和保护环境有着特殊的作用C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D科学文化素质相同的人口,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相同读美国1 9 6 5 n 9 8 3年不同地区的净移民人口数量表(单位:千人),回 答1 0-1 2题1 0 .美国有很多老年人在退休以后向南方的“阳关地带”迁移,最主要的原因是()A实现家庭团聚,按享晚年 B交通通讯发展,缩小了地区差异C气候温暖宜人,自然环境优越 D开发高新产业,经济飞速发展1 1 .下列有关美国人口迁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8 0年代以后,中北部地区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B 8 0年代以后,迁 往“硅谷”地区的人口数量明显减少。C导致美国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的调整D 8 0年代东北部地区迁出人口多于迁入人口1 2 .与美国相比,我 国8 0年代中期以来,原先有些人口迁移的净迁出地区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有下列城市()A四川B西藏C北京D上海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形成受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据此分析下列问题1 3.北京的市中心是天安门广场,这里交通便捷,但却看不到摩天大厦的原因是 天 安 门 广 场 在 市 中 心,地价太高 北京是中国的古都,应保留历史风貌 天 安 门 广 场 是 商 业 中 心 天 安 门 广 场 是 中 国 的 象 征,为了保证其安全A B G D 14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内在原因是()A城市规划的需要B经济活动之间的空间竞争和聚集C交通条件的发展D人口的消费需求和收入高低下列四幅人口变化曲线图中,横轴表示时间,读图回答1 17题15.若纵坐标表示人口总量,目前人口增长控制较为合理的()A 甲 B 乙 C丙.D 丁16.若纵坐标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四图中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变化趋势是(0A 甲 B 乙 C丙 D 丁17.形成我国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现状的原因是()A 出生率上升 B 出生率下降C死亡率上升 D死亡率下降读图,X Y Z为某城市的局部区域,据此回答题18-201&若图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