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实验专题复习2.pdf
2011届实验专题复习(-)1.考纲要求:I.理解能力要求:(1)能根据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2)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3)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II.实验与探究能力要求:(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列表中”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综合应用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设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III.获取信息的能力:(1)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IV.综合运用能力:能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2.实验考查范畴:1)教材实验:考纲中明确划定了所要考察的教材实验。2)经典实验:教材中隐含的经典实验。3)以实验题形式为载体,考查知识的综合运用。3.教材实验:序号实验名称实验类别补充基础实验: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学会使用显微镜1观察D N 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 P 2 6)显微观察类2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 白 质(必修一 P 1 8)鉴定类3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必修一 P 7)显微观察类4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必修一 P 4 7)显微观察类5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必修一 P 6 1 “探究”)显微观察类6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必修-P 7 8、P 8 3)探索类7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必修一 P 9 7)鉴定类8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必修一 P 9 1)探索类9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必修一 P 115)显微观察类10探究模拟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必修一 P 110)模拟类11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必修二P 2 1)显微观察类12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必修二P 8 8)显微观察类13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必修二P 9 1)调查类14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杆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必修三P 5 1)探索类15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必修三P 6 8)探索类16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必修三P 7 5)调查类4.实验类别(1)验证性实验:特点是验证前人科学研究过程和结论,而这种结论在理论课中已经讲过。例如观察有丝分裂。这种实验重点是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步骤,解释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2)探索类实验:特点是实验目的和结果带有不确定性,要经过实验或研究得出结论。例 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这类实验应注意变量的控制,实验步骤的正确与否,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3)模拟类实验:特点是所用材料全是非生物材料和替代材料,通过对实际研究过程相似的情景分析,模拟实际研究过程。例如:探究模拟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通过此类实验,同学们能理解掌握科学研究的殷方法,加深对课本相关知识点内容的理解。(4)调查类实验:特点是研究的对象是客观的事实、现象,通过对客观事实和现象之间联系的了解,得出结论,提出自己的观点。例如,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5)设计类实验:特点是根据学过的生物学原理设计完整的研究过程,包括仪器、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等。例如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杆插枝条生根的作用等。5.实验考查的角度1)实验原理:实验的依据(生物学原理、实验装置原理)从实验步骤中推得(即设置每一步骤的依据:即为什么要进行这步操作?),进而进一步总结归纳。2)实验目的:从目的中寻找变量和测定目标(例如:探究C O?是否为植物光合作用原料)确定变量:(如:有无C O?)设置实验组、对照组测定目标:最终测定目标(如:是否进行光合作用)间 接 测 定 目 标(如:可多角度:淀粉或氧气)直接测定目标(如:不同角度则不同,碘液处理变蓝情况或密闭环境中的气体变化情况)3)实验步骤(实验设计主体):分为三大方面:(尤其针对探究性和验证性实验)材料处理及实验分组编号:设置变量:与测定H标联系的条件,设立对照组和实验组(施加实验变量),控制无关变量,即其它条件要相同且适宜。注意常用原则:对照,等量,单一因子变量,可操作性等原则。观察记录:可操作性的观察指标(颜色、沉淀、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等变化)或测量指标(速率)、记录数据。4)实验结果:常是实验直接测定目标,可观察到的现象。验证性实验结果预测通常不需要讨论;探索性实验结果预测通常要根据实际情况讨论。5)实验结论:由实验结果推出,与实验目的相一致。6.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这是实验方案设计的首要原则(原理、材料、方法操作、程序、实验结果处理等要正确)2)对照性原则:设置对照的目的通常有两种情况:突出变量,说明问题,验证推论:排除无关干扰,消除或减少实验误差。设置对照组有4种方法:空白对照:即不给对照组做任何处理,或虽给对照组施以部分实验因素,但不是所研究的实验处理因素;例1 验证光是光合作用必需的条件”:实验组为 _ 光照,对照组为光照。自身对照:指实验组和对照组都在同一实验对象上进行。例1: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对照组即正常的洋葱表皮细胞和实验组即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细胞是同一组细胞,是典型的自身对照实验。例2:“验证M g元素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条件对照:给对照组施以某种处理,但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的自变量。例1:“验证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生长发育,如A组加入甲状腺激素,B组加入甲状腺抑制剂,(条件对照),C组不加任何 药 物(空白对照)。相互对照:不单独设置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相互为对照。例1:“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 e,彳崔化效率”实验中,分别用过氧化氢酶和F e 去催化过氧化氢分解,进行相互对照,以得出酶的高效性结论等。例2:“验证根的生长与重力方向一致”。3)随机性原则实验设计中的随机性原则是指被研究的样本是从总体中任意抽取的。这样做是山于:可以消除或减少系统误差,使显著性测验有意义;平衡各种条件,避免实验结果中的偏差。4)单一因子变量原则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处理只能有一项条件不同,其他实验条件要求做到前后一致。该原则可使实验中的复杂关系简单化,使结果更准确。其含义是:不论一个实验有几个实验变量,都应做到一个实验变量对应观测一个反应变量;实验中要尽可能平衡或避免无关变量及额外变量的干扰。5)等量原则:每次实验所加试剂的量要相等6)可操作性原则:安全:尽量避免危险性操作(如果必须使用,要注明,防止环境污染和人身伤害。2可行:实验设计应切实可行,所选取药品、仪器、设备在中学现有实验室内能够完成。简约:实验方案尽可能简易方便(用药少/步骤少/时间短)7)简便性和重复性原则教 材 实 验基础实验:实验目的: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初步掌握使用显微镜的方法。一、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呈像原理、放大倍数计算方法1、2、3、结构:光学部分:目镜、镜筒、物镜、遮 光 器(有大小光圈)和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机械部分:镜座、镜臂、镜臂、载 物 台(上有通光孔、压片夹)、镜头转换器、粗、细准焦螺旋。注:目镜无旋转螺纹,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有旋转螺纹,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呈像原理:映入眼球内的是倒立放大的虚像。(物镜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成像的清晰程度)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二者放大倍数的乘积。注:显微镜放大倍数是指直径倍数,即长度和宽度,而不是面积。1粗准焦螺施细准焦螺催转换器物假通光孔钱物台普泄光7:辕微设超光辟压片夹反比虢二、显微镜的使用:置 镜(装镜头)一对光一置片f调焦一观察1.安放:显微镜放置在桌前略偏左,距桌缘8 10cm处,装好物镜和目镜(目镜1 0 X 物 镜 10义)。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选取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H镜,同时把反光镜转向光源,直至视野光亮均匀适度。调节视野亮度只可用遮光器和反光镜,光线过强,改用较小光圈或用平面反光镜;光线过弱,改用较大光圈或用凹面反光镜。选低倍镜一选较大的光圈f选反光镜。3.观察:将切片或装片放在载物台上,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顺时针),俯首侧视镜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切片(约 0.5cm),左眼观察目镜,(反时针)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看到物像时轻微来回旋转细准焦,直到物像清晰。(找不到物像时,可重复一次或移动装片使标本移至通光孔中心)。.观察时两眼都要睁开,便于左眼观察,右眼看着画图。侧面观察降镜筒一左眼观察找3物像一细准焦螺旋调清晰4.高倍镜的转换。找到物像后,把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把低倍镜移走换上高倍镜,只准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清晰,直到物像清楚为止。注意顺序:移装片一转动镜头转换器一调反光镜或光圈一调细准焦螺旋注:换高倍物镜时只能移动转换器,换镜后,只准调节细准焦和反光镜(或光圈)。问题1.低倍镜换为高倍镜后,若看不到或看不清原来的像,可能原因?(A B C)A、物像不在视野中B、焦距不在同一平面C、载玻片放反,盖玻片在下面D、未换目镜2 .放大倍数与视野的关系: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视野越亮,工作距离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工作距离越短。3 .装片的制作和移动:制作:滴清水一放材料一盖片移动:物像在何方,就将载玻片向何处移。(原因:物像移动的方向和实际移动玻片的方向相反)4 .污点判断:1)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目镜后消失,则位于目镜;2)污点随载玻片的移动而移动,则位于载玻片上;3)换物镜后消失,则位于物镜;5 .完毕工作。使用完毕后,取下装片,转动镜头转换器,逆时针旋出物镜,放进镜头盒;取出目镜,插进镜头盒,盖上。把显微镜放正。强化练习1.观察细胞中染色体行为并计数时,使用光学显微镜的正确方法是()A.B.C.D.2.甲、低倍镜对焦,低倍镜对焦,低倍镜对焦,高倍镜对焦,乙、丙、丁、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转用高倍镜并增加进光量,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转用高倍镜并减少进光量,转用高倍镜,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减少进光量,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增加进光量,调焦观察调焦观察调焦观察调焦观察戊是有关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下面两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番茄果肉细胞,要 将 图1转换为图2,所 列A、B、C、D 4种操作顺序中,正确的是)甲、转 动 粗 准 焦 螺 旋 乙、转 动 细 准 焦 螺 旋 丙、调节光丁、转 动 转 换 器 戊、移动装片A.甲f乙f丙f JC.戊f J 丙一乙B.丁一丙f乙D.J -戊一甲一丙3.(多选)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切片,当用低倍物镜看清楚后,转换成高倍物镜却看不到或看不清楚原来观察到的物体。可能的原因 是()A.物体不在视野中央C.低倍物镜和高倍物镜的焦点不在同一平面图1B.切片放反,盖玻片在下面D.未换目镜(圈4 .显微镜目镜为10X,物 镜 为10X,视野中被相连的6 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若物镜转换为4 0X后,则在视野中可检测到的分生组织细胞数为()A.2个B.4个C.8个D.16 个5 .用显微镜的一个目镜分别与4个不同倍数的物镜组合来观察血细胞涂片。当成像清晰时,每一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如图所示。如果载玻片位置不变,用哪一物镜在一个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最多(6 .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同一标本,视野中看到细胞数量最多的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D.dg-aB.bA.目镜10X,物镜10XC.目镜1 5 X,物镜15 XB.目镜10 X,物镜15 XD.目镜15 X,物镜4 5 X47 .某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落花生子叶的切片,当转动细准焦螺旋时,有一部分细胞看得清晰,另一部分细胞较模糊,这是由于()A.反光镜未调节好B.标本切得厚薄不均 C.细准焦螺旋未调节好 D.显微镜物镜损坏8.生物学实验中常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试回答:在光照明亮的实验室里,在显微镜视野中能清晰看到细胞壁,但看不清楚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为便于判明,此 时 应()A.改用凹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B.改用凹面反光镜、缩小光圈C.改用平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D.改用平面反光镜、缩小光圈9 .观察玻片标本时,若发现视野前方较暗后方较亮,应 调 节()A.目镜 B.物镜 C.光 D.反光镜10.某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在低倍物镜下发现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然后转换高倍物镜后,异物仍存在。则异物可能在()A.反光镜上 B.物镜上 C.目镜上 D.装片上11.(多选)某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见视野中有甲、乙、丙三异物。为判断异物的位置,他先转动目镜,见甲异物动,然后转换物镜,三异物仍存在。据此,三异物可能在()A.目镜 B.物镜 C.反光镜 D.装片12 .下列关于光学显微镜高倍镜使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换高倍镜前,需在低倍镜下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B.换高倍镜后,必须先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再用细准螺旋调焦C.换高倍镜后,物镜镜头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减小D.换高倍镜后,视野会变暗,需增加进光量1 3.下面甲图表示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在细胞周期各个时期细胞核内DNA 含量的测定结果,乙图是组目镜标有5 X和 1 6 X 字样、物镜标有1 0 X 和 4 0 X 字样的镜头,丙图是某同学在乙图中选用的一组能放 大 1 6 0 倍的镜头组合所观察到的图像。欲将内图视野中处于甲图e 时期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进行6 4 0倍高倍镜观察,正确的镜头组合及操作程序应是()000(2)W乙A.(1)X (4);向左上方移动装片C.(2)X (3);向左上方移动装片B.(2)X (3);D.(1)X (3);向右下方移动装片向右下方移动装片1 4 .下面是某同学在练习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1)取出显微镜后,放在实验台中间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2)转动转换器,使高倍镜对准通光孔。(3)调整光圈,左眼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直到看到白亮的视野。(4)把玻片标本用压片夹夹在载物台上,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5)左眼注视目镜,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再转动粗准焦螺旋升镜筒,直到看到清晰的物象。(6)使用高倍物镜观察时,先用粗准焦螺旋升镜筒,再转动转换器换高倍物镜,然后用细准焦螺旋调至看到清晰的物像。(7)观察完毕,直接取下玻片标本,用纱布擦拭显微镜后还原,并放回原处。指出上述操作中的错误,并改正。()()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归 纳 (显微镜使用的一些注意问题:)1、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和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该放大倍数指的是长度或宽度,而不是面积和体积。52、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物镜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目镜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3、视野:视野是指一次所能观察到的被检标本的范围。视野的大小与放大倍数成反比,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工作距离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工作距离越短。4、镜像亮度:镜像亮度是指视野里所看到的像的亮暗程度。它与放大倍数成反比,即在光源一定的情况下,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在用高倍镜或物镜观察标本时,根楣实际情况可使凹面反光镜、大光圈来增强光源,以改善视野亮度而使物像明亮清晰。5、视野中物像移动与标本移动的关系:视野中某观察对象位于左前方如要移到中央,应将装片或切片向左前方移动。也就是同向移动。原因是视野中物像移动的方向与装片或切片移动的方向相反。6、显微镜使用时的异常现象与原因:(1)有气泡:制作装片不规范;材料厚薄不均匀;水太少(2)同一视野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不清晰:材料厚薄不均匀(3)视野太亮:光线太强;光圈太小;反射太强7、生物绘图:点线绘图法。如绘细胞结构模拟图,用线绘制细胞壁及生物膜,用点的密度来表示细胞质和细胞核的明暗程度。注意图的各部分比例适当,细胞结构名称拉水平线注明,一般标在图形右侧。8、显微镜使用时异物的判断:目镜、物镜或装片上,通常通过移动玻片(是否在玻片上),转动转换器(是否在物镜上)来判断,剩下在目镜上。实验一: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 P 2 6).实验目的:初步掌握观察D N A和R N 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二.实验原理:1 .甲基绿和毗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 N A和R N 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 N A呈现绿色,口比罗红使R N 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毗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 N A和R N A在细胞中的分布。2 .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休中的D N 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三.方法步骤:四.结 论:操作步骤注意问题解释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载玻片要洁净,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 a C l溶液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刮几下取细胞将载玻片在酒精灯下烘干防止污迹干扰观察效果保持细胞原有形态消毒为防止感染,漱口避免取材失败固定装片水解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溶液中,用3 0 C水浴保温5 m i n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促进染色体的D N A与蛋白质分离而被染色冲洗涂片用蒸镭水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10S洗去残留在外的盐酸染色滴2滴毗罗红甲绿染色剂于载玻片上染色5 m i n,吸去多余染色剂,盖片观察先低倍镜观察,选择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移至视野中央,调节清晰后才换用高倍物镜观察使观察效果最佳强化练习1、在“观察D N A和R N 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将口腔上皮细胞置入8%的盐酸溶液中水解的主要目的是:()A.使细胞中的D N A解旋成脱氧核甘酸单链B.使细胞中蛋白质全部水解,D N A能游离出来C.利用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D.使染色体中的D N 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蛋白质与染色剂结合2、利用含有甲基、毗罗红绿这两种物质的混合染色剂对真核细胞进行染色,显微观察可以发现:()A.红色主要位于细胞核中 B.绿色主要位于细胞核中6C.只有细胞核被染成红色 D.只有细胞质被染成绿色3、在观察D N A 和 R N A 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盐酸的作用可以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同时使染色体的D N A 与蛋白质分离B.甲基绿能使R N A 呈现绿色,毗罗红能使D N A 呈现红色C.可以用清水代替0.9%的 N aC l 来制作装片D.在高倍显微镜中可以看到,绿色主要呈现在细胞质,红色主要呈现在细胞核。4、下列试剂与鉴定的物质及颜色变化对应不正确的一组是()A.双缩版试剂-蛋白质-紫色;健那绿染液-线粒体-蓝绿色B.苏丹I I【染液-脂肪-橘黄色;碘液-淀粉-蓝色;重倍酸钾溶液-酒精-灰绿色C.甲基绿-D N A-绿色;苏丹I V 染液-脂肪-红色;斐林试剂-麦芽糖-砖红色D.龙胆紫染液-染色体-紫色;叱罗红-D N A-红色5、观察DNA和 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下列哪项操作是正确的()A 染色时先用甲基绿溶液染色,再滴加毗罗红染液B 将涂片用8%盐酸处理后,接着用染色剂染色C 观察时应选择染色均匀、色泽较浅的区域D先用低倍物镜找到较清晰的细胞,然后换上高倍物镜6.对“观察DNA和 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实验原理理解不正确的是()A.甲基绿和DNA的亲和力更强,可使DNA呈绿色B.毗罗红和RNA的亲和力更强,强使RNA呈红色C.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并水解DNA,促使组成染色质的DNA与蛋白质分离D.利用甲基绿叱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 R NA在细胞中的分布7 .对 D N A,RN A,线粒体,染色体进行染色观察时所用的染色剂分别是:()健那绿染液;龙胆紫染液;毗罗红染液;甲基绿染液A.B.C.D.8 .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A.观察细胞质流动时.,换用高倍镜后视野会变暗,这时应该使用较小的光圈或换平面镜采光B.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在高倍镜的视野中可以找到并看到一个细胞从分裂前期到末期的变化C.观察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时,最好选择处于分裂中期的正常细胞和变异细胞进行观察比较D.取人口腔上皮细胞,用吐罗红和甲基绿染色并制成临时装片,在高倍镜下可观察到蓝绿色的线粒体9.取洋葱叶内表皮细胞和人口腔上皮细胞为实验材.料,利用甲基绿吐罗红染色剂染色,可以显示D N A 和RN A 在细胞中的分布。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B.毗罗红能促进染色体中D N A 和蛋白质的分离,有利于甲基绿与D N A 结合C.染色时间越长,观察效果越好D.该实验的结论是D N A 分布在细胞核中,RN A 分布在细胞质中1 0.用甲基绿吐罗红染液对人口腔上皮细胞进行染色,结果发现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下列解释中正确的是()甲基绿、毗罗红两种染色剂对 D N A 和 RN A.的亲和力不同 细胞核由D N A 构成,细胞质由RN A 构成真核细胞中,D N A 不分布在细胞质基质中,RN A 不分布在细胞核中该实验的结果反映了 D N A 和 RN A 在真核细胞中的分布状态A.B.C.D.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 P1 8)实验目的: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二.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1 .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 u 2。沉淀。如:葡萄糖+CU(OH)2加 热A 葡萄糖酸+C U 2 O I (砖红色)+H 2。2 .脂肪可以被苏丹n i 染液染成橘 黄 色(或被苏丹w染液染成红色)。3 .蛋白质与双缩服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 a O H 溶液中能与双缩胭试剂中的C u,一 作用,产生紫色反应。)4 .淀粉遇碘变蓝色。7三.生物材料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还原性糖高(单糖:教材中提到的都是;,二糖:麦芽糖、乳糖 蔗糖不是,甘蔗、甜菜;多 糖 都 不 是),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 时(也可用蒐麻种子).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四、实验试剂斐 林 试 剂(包括甲液:0.1g/m LNaO H溶液和乙液:0.05g/mL CuSCU溶液)、苏丹山或苏丹W染液、双缩 胭 试 剂(包 括A液:0.1g/mLNaOH溶液和B液:0.01g/mL CuSCU溶液)、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碘液、蒸储水。五、方法步骤:(一)可溶性糖的鉴定(50-65C,不用显微镜)(二)脂 肪 的 鉴 定(不加热、用显微镜)操 作 方 法注 意 问 题解 释1.制备组织样液。(去皮、切块、研磨、过滤)苹果或梨组织液必须临时制备。过 滤 用1层纱布。因苹果多酚氧化酶含量高,组织液很易被氧化成褐色,将产生的颜色掩盖。2.取1支试管,向试管内注入2m L组织样液。3.向 试 管 内 注 入1 m L新制的斐林试剂,振荡。(或用班氏试剂可以事先配置好)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甲液、乙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前才将甲、乙液等量混匀成斐林试剂;切勿将甲液、乙液分别加入苹果组织样液中进行检测。斐林试剂很不稳定,甲、乙液混合保存时,生 成 的Cu(OH)2在7090C下分解成黑色CuO和水;甲、乙液分别加入时可能会与组织样液发生反应,无Cu(OH)2生成。4.试管放在盛有50-65C温水的大烧杯中,水浴加热约2分钟,观察到溶液颜色:浅 蓝 色 棕 色【CU2。少、C u(OH2)多】f 砖红色(沉淀)Cu2O 最 好 用 试 管夹夹住试管上部,使试管底部不触及烧杯底部,试管口不朝向实验者。防止试管内的溶液冲出试管,造成烫伤;缩短实验时间。三蛋白质的鉴定操 作 方 法注 意 问 题解 释1.花生种子浸泡、去皮、切下一些子叶薄片,将薄片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用吸水纸吸去装片中的水。干种子要浸泡3 7小时,新花生的浸泡时间可缩短。因为浸泡时间短,不易切片,浸泡时间过长,组织较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切片要尽可能薄些,便于观察。2.在子叶薄片上滴23滴苏丹HK 1分钟)或苏丹W染 液(2分钟)。染色时间不宜过长。3.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染液,用50%酒精洗去浮色,吸去酒精。酒精用于洗去浮色,不洗去浮色,会影响对橘黄色脂肪滴的观察。4.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酒精,滴上 广2滴蒸储水,盖上盖玻片。滴上清水可防止盖盖玻片时产生气泡。5.低倍镜下找到花生子叶薄片的最薄处,可看到细胞中有染成橘黄色或红色圆形小颗粒 在细胞内。装片不宜久放。时间一长,油滴会溶解在乙醇中。8应用:材料能否替换、鉴定某组织中是否含某种化合物、检验尿液中是否含蛋白质等。操 作 方 法注 意 问 题解 释制备组织样液。(浸泡、去皮研磨、过滤。)黄豆浸泡1至2天,容易研磨成浆,也可购新鲜豆浆以节约实验时间。鉴定。加样液约2 m l于试管中,先加入双缩胭试剂A 1m l,摇匀;再加入双缩胭试剂B液3-4滴,摇匀,溶液变紫色。A液 和B液也要分开配制,储存。鉴定时先加A液后加B液。C u S C 4溶液不能多加。先加N a O H溶液,为C u 与蛋白质反应提供一个碱性的环境。A、B液混装或同时加入,会导致C u”变成C u(O H /沉淀,而失效。否 则C u(O H )2的蓝色会遮盖反应的真实颜色。可用蛋清代替豆浆。蛋清要先稀释。如果稀释不够,在实验中蛋清粘在试管壁,与双缩胭试剂反应后会粘固在试管内壁匕使反应不容易彻底,并且试管也不易洗干净。附:淀粉的检测和观察用试管取2ml待测组织样液,向试管内滴加2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碘液不要滴太多以免影响颜色观察强化练习1.下列实验中所用试剂错误的是()A.在观察植物细胞有热分裂实验中,使用醋酸洋红溶液使染色体着色B.在提取叶绿体色素实验中,使用丙酮提取色素C.在D N 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使用氯化钠溶液析出D N AD.在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使用苏丹山染液鉴定蛋白质2.将小麦种子分别置于20和3 0培养箱中培养4天,依次取等量的萌发种子分别制成提取液I和提取液I I。取3支试管甲、乙、丙,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然后按下图加入等量的提取液和蒸储水,4 5C水浴保温5分钟,立即在3支试管中加入等量裴林试剂并煮沸2分钟,摇匀观察试管中的颜色。结果是(A.甲呈蓝色,乙呈砖红色,丙呈无色B.甲呈无色,乙呈秽红色,丙呈蓝色C.甲、乙皆呈蓝色,丙呈砖红色D.甲呈浅砖红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3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三种有机物的蒸 幅 水鉴定实验中,以下操作错误的是()A.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 B.只有脂肪的鉴定需要使用显微镜C.用双缩服试剂检测蛋白质不需要加热 D.使用斐林试剂和双缩胭试剂最好是现配现用4.检验苹果中是否有还原性糖,可以选用的试剂是()A.碘液 B.苏丹H I染液 C.双缩胭试剂 D.斐林试剂5 .下列关于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A.将在蔗糖溶液中已发生质壁分离的洋葱表皮细胞转到更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则发生质壁分离复原B.将斐林试剂加入到蔗糖溶液中,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C.将肝脏研磨液煮沸冷却后,加入到过氧化氢溶液中立即出现大量气泡D.将双缩胭试剂加入到蛋清稀释液中,溶液变成紫色6.在生物学实验中,关于引流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盖玻片一侧滴加试剂,然后将装片倾斜B.引流目的是让试剂渗到盖玻片下C.还原性糖鉴定实验中需要用引流法 D.引流法可防止装片中产生气泡97 .在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叙述中,错误的是:()A.甘蔗茎的薄壁组织、甜菜的块根等,都含有较多的糖且近于白色,因此可以用于进行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B .花生种子含脂肪多且子叶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的理想材料;C.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高,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理想植物组织材料;D.鸡蛋清含蛋白质多,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动物材料;8 .(多选)鉴定薨麻籽粒中的贮存脂肪,采用的实验步骤应包括()A.用1 0%盐酸解离液处理种仁薄片 B.用9 5%酒精溶液处理种仁薄片C.用碘液染色 D.用亚甲基蓝染液染色9 .(多选)下列物质鉴定的实验中,都不需要加热处理的是:()A.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 B.二苯胺鉴定D N AC.苏丹H I鉴定脂肪 D.双缩胭试剂鉴定蛋白质1 0 .下面是“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蛋臼质及D N A的鉴定”实验的部分操作,请对其中的错误加以订正:(一)选取材料:选取苹果、新鲜牛奶、兔血分别做还原糖、蛋白质、D N A的鉴定实验。(二)鉴定实验:鉴定还原糖时加入刚配制的斐林试剂,立即观察颜色变化。鉴定蛋白质时取牛奶样液加入双缩胭试剂A后立即加入双缩胭试剂B,观察是否出现紫色。鉴 定D N A时,取一支试管,将D N A溶于0.0 1 5 m o l/L氯化钠溶液中,再加入二苯胺试剂,加热并观察其颜色变化。订正:;1 1 .据药理研究,一种茅草的根内含有降血糖的因子及多种有益于健康的成分,某公司将它开发成一种保健饮料。该产品是否适用于糖尿病患者,生物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以此作为研究课题。请你完成卜一面的实验鉴定报告。(1)实验目的:鉴定一种茅草的根是否含有还原性糖和淀粉。(2)实验原理:还原性糖可用 试剂、淀粉可用 试剂来检测。(3)实验器材:一种茅草的根、所需试剂、刀片、载玻片、酒精灯、试管夹、火柴、滴管。(4)实验步骤:.鉴定还原性糖: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鉴定淀粉: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5)实验现象: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6)结果分析: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7)在鉴定还原性糖的实验操作中应注意:1 2.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曝光后,有关部门对收缴的劣质奶粉进行了化验,发现不法商人为了降低成本,在其中添加了大量糖类物质,让婴儿喜欢吃却无法得到足够的蛋白质营养。请回答:(1)长期以劣质奶粉为主食的婴儿会成为“大头娃娃”,这是由于缺乏蛋白质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血浆中的大量水分进入 造成的。(2)有些劣质奶粉中含有大量还原糖,如果用斐林试剂鉴定,则该试剂与待测样液在试管中混合均匀后,还必须经过 处理;预计试管内混合液的颜色变化是 o(3)如果用双缩腺试剂鉴定劣质奶粉是否含有蛋白质,那么,将待测样液注入试管之后,注入试剂的顺序应该是 O(4)如果劣质奶粉含有大量脂肪,则用苏丹n i染液鉴定时,预计染液与待测样液混合后的颜色是。1 3.胰高血糖素对小白鼠和人具有相同的生理作用。为了验证“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请以小鼠为实验对象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和解释实验应出现的结果,并写出实验结论。(一)实验材料和用具:正常实验小白鼠2只,生理盐水,用生理盐水配制的适宜浓度的胰高血糖素溶液,斐林试剂,注射器,试管等。(二)实验步骤:(实验提示:采用腹腔注射给药,给药剂量不作实验设计要求;给 药1小时后,用注射器在小鼠膀胱处穿刺取尿液。)10(三)实验结果的预测、解释和结论:实验三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必 修-P 7)实验目的: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2)运用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二.材料用具:真 菌(如酵母菌)、低等植物(水绵等丝状等丝状绿藻)、高等植物(如叶的保卫细胞)、动物细胞(如鱼的红细胞和蛙的皮肤上皮细胞)。三.实验原理:利用高倍镜可以看到某些在低倍镜下无法看到的细胞结构,例如:可以看到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从而能够区别不同的细胞。四.方法步骤:第一步:转动反光镜使视野明亮第二步: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第三步:用转换器转过高倍物镜问(1)是低倍镜还是高倍镜的视野大,视野明亮?为什么?提示:低倍镜的视野大,通过的光多,放大的倍数小;高倍镜视野小,通过的光少,但放大的倍数高。问(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提示:如果直接用高倍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对象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问(3)用转换器转过高倍镜后,转动粗准焦螺旋行不行?提示:不行。用高倍镜观察,只需微调即可。转动粗准焦螺旋,容易压坏玻片。第四步:观察并用细准焦螺旋调焦。四:讨论:1 .使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和要点是什么?答:(1)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2)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并轻轻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楚材料为止。2.试归纳所观察到的细胞在结构上的共同点,并描述它们之间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可能的原因:答:这些细胞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是: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各种细胞之间的差异和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是:这些细胞的位置和功能不同,其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是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分化产生的差异。3 .P 8图是一个大肠杆菌的电镜照片和结构模式图,大肠杆菌与本实验中观察到的细胞有什么主要区别?答:从模式图中可以看出,大肠杆菌没有明显的细胞核,没有核膜,细胞外有鞭毛,等等。强化练习1.制作临时装片时,须让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再轻轻地盖上,其主要目的是()A.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 B.防止水溢出C.增强透明度 D.防止实际材料被损坏2 .盖盖玻片正确方法是()A.B.C.D.113.如图是制作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方法步骤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用字母表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2)图E的操作目的是 o(3)图D和图G所滴的液体分别是 和。(4)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时,颜色最深的是细胞的 o(5)显微镜的镜臂不能向后倾斜的原因是。4.某同学在观察变形虫临时装片时,发现视野中有一较大的变形虫,但在图像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