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3年地质地貌实践报告格式地貌实训总结(汇总九篇).docx

    • 资源ID:94028369       资源大小:31.56K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3年地质地貌实践报告格式地貌实训总结(汇总九篇).docx

    2023年地质地貌实践报告格式地貌实训总结(汇总九篇) 目的:为更好稳固课堂所学理论学问,得到第一手野外资料,将理论学问与实际相结合,以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根底,同时培育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系统地了解秦皇岛柳江盆地的地质地貌概况,学会野外实习所必需把握的根本要领和考察方法,把握肯定的野外工作技能。主要任务有: 1、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的识别 2、河流阶地、海岸地貌等的识别 3、野外地貌素描的练习 4、学会野外实习报告的编写 实习基地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上庄坨村,位于秦皇岛市北部,其中心距秦皇岛市区28km,地理纬度119°3445e119°3650e,40°745n40°950n,位于燕山山脉东段。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管辖。 俯视秦皇岛地区,表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滨浅海四个地带组成,总体上属于丘陵区。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为低山区,低山区以东、以南为丘陵地区,山体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并且多孤山,少线性山脊。柳江盆地地处燕山山脉东段,为南北延长的低山丘陵区。北、东、南三面为燕山期花岗岩形成的陡峻山岭所包围,东南面多为丘陵。最顶峰为西北部的老君顶,海拔493。7米,最低处为东南部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村,海拔70米左右。盆地中西部火山岩分布区山高坡陡,多在海拔400米以上,东部山丘的海拔高度一般为160300米。总的地貌特征与全区一样,亦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 整体构造为一复向斜,东翼宽浅,西翼较陡。断层有正断层、逆断层、平推断层。可依据统一岩层的高度比照来推断断层的类型。该地区的地貌类型有河流地貌、海岸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等。 整个柳江盆地是个不对称的复向斜,褶曲核部新,两翼老,为向斜,西翼东倾,动翼西倾;且西翼窄,东翼宽,即西翼倾角大,东翼倾角小,两翼不对称,且西翼上有多个小背斜。综上可得:柳江盆地是一个两翼不对称的复向斜。 实习区气候属暖温带,半潮湿,季风型大陆气候。最底气温21。5摄氏度(1959。1。1),最高气温39。9摄氏度(1961。6。10),年平均气温11。3摄氏度。暑期(69月)气温高于30摄氏度的天数仅为15天。年降水量在4001000mm之间,多集中在78月份,可占全年降水量的70%,山洪也主要集中在这个季节。 该区工农业并重,农业主要种植玉米,小麦,高粱等。山坡多种果树,尤以桃树较多,盛产蜜桃。矿产以煤,耐火粘土为主。其中煤矿开采历史悠久,煤质为无烟煤,局部为劣质煤。柳江煤矿为区内最大工矿企业,年产60万吨。其次是北山发电厂,主要满意秦皇岛市工业和居民用电。此外,水泥厂,建材厂在盆地内星罗棋布。 盆地内起伏小,河流广布,地处山海关与秦皇岛之间,陆上交通便利,大路四通八达,另有铁路纵贯其间。 a)内营力 内营力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重力能及地球旋转能等所产生的作用力。内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及火山、地震等,内力作用不但可以转变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和构造,同时还可以转变地表的起伏,造成多种多样的地表形态。比方造山运动,板块运动等。 b)外营力 外营力是指主要由太阳能、重力能及生物活动产生的作用力。它们经常是通过水、冰、大气和生物等介质的运动推动地表物质发生位移,从而转变地表形态的。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包括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岩溶作用、冰川作用、冻融作用、风力作用、波浪作用等。各种外力作用又都可以划分为剥蚀和积累两种根本形式。主要由剥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称剥蚀地貌,主要由积累作用形成的地貌称积累地貌。剥蚀、积累与内力作用也有亲密的关系,在构造上升的地区一般形成剥蚀地貌,在构造下沉的地区则形成积累地貌。随着构造升降的变化,剥蚀地貌可以转化为积累地貌,积累地貌也可以转化为剥蚀地貌。 柳江盆地的地貌形成是在多种多样的地貌营力下形成的。本区地壳活动频繁,屡次地壳抬升和下降,造成盆地内的多个沉积和沉积连续,以及四周火山及地震活动,造成柳江盆地地表较大尺度的凹凸起伏。柳江盆地在内力作用下形成大体轮廓,再在外力作用如风、水、太阳能、生物和人类活动等作用下渐渐演化成为现在的地貌形态。通过风化、流水、岩溶、冻融、风力、波浪等作用,形成地表一系列地貌。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地表变得丰富多彩,千姿百态。 任何一个地区的地貌,都不是单纯地由外力作用或单纯地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尽管在某个地区和某个时期,内外营力可能是不平衡的,但在地貌的发育过程中,两种营力总是彼此消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般认为,地球外表大的起伏主要是由内力作用所奠定的,外力主要是刻削这些大型起伏,造成更简单的形态,并最终趋于将地表夷平。很多地貌学家认为,就整个地球外表说来,内营力与外营力的地貌作用在数量上具有同等的意义。地貌营力的作用与地表组成物质(包括地质构造与岩石性质)也有亲密的关系。正由于此,现代地貌学的一个重要原理是:地貌是内营力与外营力共同作用于地表的结果。 地质地貌实践报告格式 地貌实训总结篇二 实习一、矿物(一) 熟悉矿物的形态及主要物理性质,学习肉眼识别矿物物理性质的方法。 实习二、矿物(二) 观看熟悉常见矿物的特征,初步把握矿物的鉴定描述方法。 实习三、风化作用 在校园后山观看、熟悉风化作用产生的地质现象,观看风化壳剖面特征并画素描图;初步把握野外观看分析地质现象及地质素描的方法。 实习四、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通过教师供应的图片、录像,观看熟悉地面流水的种类及产生的地质现象;初步把握冲沟、河谷的特征及河床、河漫滩的沉积物特征;观看分析河流阶地的形成和类型。 实习五、常见的沉积岩 观看熟悉常见沉积岩的矿物成分、颜色、构造和构造,初步把握岩石的鉴定描述方法,根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沉积岩。 实习六、地质构造与阅读地质图 1.通过构造模块熟悉褶皱、断层的类型,以及在平面上、剖面上的表现特征; 2.通过阅读一幅地质图,把握地质图读图步骤与方法。 实习七、常见的岩浆岩 观看熟悉常见岩浆岩的矿物成分、构造和构造,初步把握岩浆岩的鉴定描述方法,根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岩浆岩。 实习八、常见的变质岩 观看熟悉常见变质岩的矿物成分、构造和构造等鉴别特征,初步把握变质岩的鉴定描述方法,根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变质岩。 实习九、参观熟悉古生物(化石) 通过参观地质陈设室,初步熟悉地壳历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化石),理解生物演化规律及在地质学中的讨论价值。 地质地貌实践报告格式 地貌实训总结篇三 从5月30号到6月1号,我们在教师的带着下分别在肇庆七星岩,黄埔区蟹山公园,华农树木林及教三四周进展了地质地貌学的实习。 石灰岩山峰 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七星岩由风岩、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阿坡岩七座石灰岩山峰组成,排列就像北斗七星般撒落在碧波如镜的近600公顷湖面上。 从外表观看,七座山峰为灰色与少量白色相夹杂,可以初步推断为石灰质岩石;由于此地区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峻,灰岩山外表有很多较大的裂痕。通过这些裂痕,可观看到其解理完整。 实习指南上对七星岩的形成过程的图解,可知为先由于地质运动,在七星岩四周形成了一个褶皱背斜山脉,正是由于肇庆地处亚热带,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峻,尤其是流水侵蚀,这些岩石的抗蚀力都比拟弱,因此背斜被破坏,局部岩石受风化成土,最终土山出露和石山形成当地低矮的地形。再由于进一步流水侵蚀,成排的背斜谷地两侧开头形成今日的七座石灰岩山峰。 溶洞 肇庆七星岩地区另一个特色之处就是其岩洞。实习过程中,教师指出溶洞形成之处是位于地表水层的水平流淌带,由于流水侵蚀而形成的地窖,这些地窖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地下河的通道。由于地质运动,这些溶洞渐渐上升出了地表,消失在了人们视线。我们在一溶洞入口处观看时,教师还指出在我们所在的这个溶洞经受过4次发育,可是我们观看到洞内顶部都比拟平滑相连,是由于再溶洞露出地面的漫长时间里,由外力作用使得洞内每个发育的连接处发生岩石的掉落,使得顶较为平滑,而在地上,还可以见到坍塌下来的大石块。 我们进入溶洞,里面处处都有石钟乳。而石钟乳的成因是:由于洞顶部渗入的地下水co2含量很高,对石灰岩具有较强的溶蚀力,呈饱和碳酸钙水溶液。溶液下渗时失去局部co2而处于过饱和状态,于是碳酸钙在水滴外表结晶成为极薄的钙膜,水滴落下时钙膜裂开,残留下来的碳酸钙与顶板连接成为钙环。下渗水滴不断供应碳酸钙,钙环不断外下延长形成瘦长中空的石钟乳。七星岩溶洞内喀斯特地貌极其发育,石钟乳随处可见,并被加以人工遐想,成为千姿百态的景观。 平原 在来回肇庆的路上,我们并没有发觉高楼大厦,而且听身边的同学说,肇庆没有高过20层的大楼。一开头我们觉得很惊奇,后来认真想了想,还是有缘由的。肇庆位于西江四周,其陆地为冲积平原。地面可见河漫滩相红黄、红黄白花斑色粘性土占踞了肇庆冲积平原大局部面积。这样的土地不易于建太高层的楼宇。 进入蟹山公园后,我们对这里的岩石和地质进展了观看。蟹山从外表上看,出去植物和人工建筑后,其泥土和岩石主要为红褐色。我们对这里的岩石进展了分析。 这里的岩石主要是砂岩、粉砂岩,此外还有泥岩和页岩。在一处多岩石碎块的地方进展了观看,发觉这里的岩石碎块硬度较低,用手指就可以揉碎,揉碎后的颗粒特别细,应属粉砂岩。教师讲解的时候告知我们,这里的物理风化相当剧烈,因此形成的碎屑特别细小。通过对某一大石块观看见到,石块明显分为好几层,每层之间有一条约5厘米后的、由鹅卵石排成的一个面。由此可以知道,这个地区为河流冲击成的平原,经过屡次沉积下来的泥土经过物理变化又形成了沉积岩。教师后来还说到,这里的岩石固结时,气候特别稳定,为类似扬沙的天气。而这里的岩石为红色,是由于岩石形成时,主要胶结物含有3价铁离子。 教师带我们去了树木园看已经风化完全了的花岗岩。我们发觉,这里的花岗岩风化之后的层黄色为主,夹杂了红色及白色。用手对风化了的花岗岩搓揉,可感到里面有很多细小颗粒。经过较完全风化后的花岗岩,只剩下透亮细小的石英,由于花岗岩的成分中,石英最不易分解。花岗岩的风化为化学风化,主要由肉红色的正长石,白色的斜长石,黑色的黑云母和透亮无色的石英组成。在华农教三四周的花岗岩化学风化得特别好,用手就可以从石头上弄下写石块。而华农教三四周的花岗岩有呈椭圆的,也有呈片状的。教师解释,这是由于由于某些花岗岩本身有裂缝,而有的却没有,通过流水侵蚀,有裂缝的花岗岩裂缝越来越大,使花岗岩不断侵蚀形成片状;没有裂缝的,由流水侵蚀使外形越来越趋向球状。 我们这次的实习尽管只有短短三天,不过我们从中实在学到了不少东西,能把所学的学问运用到实习中更使我们提高了连续学习的热忱。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地质地貌学的了解,更深刻熟悉到了学习地质地貌学的意义,稳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并且学会了肯定的考察地质地貌的方法要领和细节。 地质地貌实践报告格式 地貌实训总结篇四 羚羊峡作为珠江流域西江下游的最终一道峡口门户,我们对其的讨论有着重要的意义。此次的地理野外实习,羚羊峡是我们实习的重要地点之一,因此,本文依据此次的野外调查结果及一些前人的调查资料,将对羚羊峡的地形地貌进展初步的探讨。对此,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展探讨 羚羊峡的地貌概况 羚羊峡的地貌发育成因及过程 羚羊峡形成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 实习的工具本次的讨论主要用到的工具是地质罗盘,通过地质罗盘,我们可以测量目的物方位,测量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走向的测定,岩层倾向的测定,和岩层倾角的测定,在教师的指导下,我们根本把握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羚羊峡是西江的现河道,穿越烂柯山的低山地区,为一狭长断裂峡谷。河道较平直,河身狭窄,两岸没有积阶地,在峡谷的西北岸山脚与江面呈波状接触,东南岸则呈锯齿状。该地区以沟谷流水地貌为主,水流湍急,两岸地势险要,并没有形成河漫滩。西江在羚羊峡口有三条河道,一为肇庆东面的早期河道万都坳,另一为羚羊峡西北面的中期河道旱峡。羚羊峡为现在的西江河道。由于肇庆地处亚热带,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峻,这里岩石的抗蚀力都比拟弱,因此背斜被破坏,形成当地低矮的地形。因此,羚羊峡四周多低山。 图羚羊峡四周现代河道与古河道位置图 一西江早期古河道一西江中期古河道一西江现河道 羚羊峡地貌发育与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造成地球外表的巨大起伏,因而成为形成地表宏观地貌特征的打算性因素。大约距今三至四亿年前,在肇庆地区首先沉积了砂岩和页岩,后来又沉积了一层厚达百多米深的石灰岩。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向上弯曲突起的构造,即“背斜构造”,原来水平排列的底层变成了向侧斜倾的地层,两侧岩层倾向相反,分别形成南北两翼。在区域构造划分上,羚羊峡位于粤西隆起与粤中褶皱带之接界处,发育于燕山运动时期,羚羊峡位处背斜地带,在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的升降作用下,背斜断裂下沉,形成了今日的羚羊峡。 羚羊峡地貌发育的气候因素 气候水热条件组合状况不同导致外动力性质、强度和组合状况发生差异,最终将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由于肇庆地处亚热带,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峻,这些岩石的抗蚀力都比拟弱,因此背斜被破坏,形成当地低矮的地形。而且,水表径流丰富,加剧了河流对两岸山的侵蚀,于是有陡峭的陡崖的形成。 羚羊峡地貌发育与岩性 各种岩石成分、硬度、水理性质、构造与产状不同,抗风化和抗外力剥蚀的力量常表现很大区分,形成的地貌类型或地貌轮廓往往很不一样。羚羊峡的岩石主要由泥盆系和石炭系砾岩、砂岩、页岩及灰岩组成,南岸为更新世晚期的砂质粘土夹腐植粘土,北岸为更新世中晚期残坡积红色。由此可以推断,西江南北两岸在进展上是不平衡的。产生的缘由可能与更新世时羚羊峡断裂的活动有关。西江就是沿此断裂带冲刷授蚀形成河床,在全新世时沉积了现代沉积粘土。 羚羊峡的形成,是和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的升降作用亲密相关。更新世中晚期,西江在西部沿现道至肇庆市后,非取道于羚羊峡或旱峡,而是以袭夺湾指的方向东经万都坳至金利接现道西江,更新世晚期新构造的差异运动,使烂柯山南部上升,河道最狭处万都坳上隆,造成了河道闭塞,河水倒流,需要查找新的河道。与此同时,旱峡地区相对下降,在更新世中晚期仍为喀斯特山的七星岩至黄岗好一带,经长期风化夷平,倒流的河水夺此而过,成为第一次改道的旱峡中期古河道。在此之前,羚羊峡断裂斜切烂柯尾山,断裂破裂带一方面受到西江倒流的河水冲击,另一方面在烂柯山与龙门山之间的支谷和冲沟,由于地壳上升而底蚀作用剧烈,并选择了羚羊峡断裂带进展刻蚀。更新世末期,烂柯山北部上升,旱峡缓慢抬起,河道渐趋缩小。而此时,正面而来的西江水流与烂柯山、龙门山的溪流经较长时期的冲刷,羚羊峡谷初具规模,当峡谷所成的新河床低于旱峡原河床时,今日之西江水,便袭夺了原河道之水,作其次次改道,形成了闻名的“羚羊峡”,而被遗弃的水基头河道,就是当地居民俗称为“旱峡”。 实习总结在五月初,我们在学院教师的带着下在肇庆进展了为期三天的野外实习。这次短暂却充实的实习让我收获颇丰!野外实习将教师课堂所讲的学问与详细实际相结合,加深了对课堂所学根本学问和理论的理解,培育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力量。 这次实习也是一次艰难的行程,爬鼎湖山,游七星岩,同学们不怕苦不怕累,顶着烈日,积极参加,逐步树立艰难奋斗的思想作风和勇于探究的科学求实精神。在行进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熬炼了大家的团队精神,增进了相互之间的友情! 这次的野外实习使同学们对地理科学有一个根本的初步的了解,培育同学们对大自然的喜爱,陶冶同学们的情操,到达转变和稳固学生专业思想和提高从事专业工作的兴趣。 通过实习,也发觉了自己地理方面学问的匮乏,对野外实习的预备不充分等问题。在实习过程中,自己缺少做笔记的力量,往往不能捉住教师讲解中的扼要。 实践出真知,自然地理学更是如此,我们的实习也正是把我们所学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逐步成长。 地质地貌实践报告格式 地貌实训总结篇五 实践出真知,通过一学年的自然地理学的学习,我们根本把握了书上的理论学问,但作为当代大学生,死读书是不行的,我们必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在日后的社会竞争中被社会所淘汰,地貌讨论实习报告。于是,学院组织了本次的肇庆野外自然地理实习,通过野外调查的方法来稳固我们的自然地理学问。 羚羊峡位于西江上游,在肇庆城区东北部。峡谷左右为高山相扼,左为龙门山,海拔 615米,右为烂柯山,海拔达903米。羚羊峡的形成,是与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的作用有关。更新世末,羚羊峡断裂斜切烂柯尾山,破裂带一面受西江正面而来的河水冲击,一面在山区沿破裂带受支沟的底蚀作用.当新河床低于旱峡原河床时,便袭夺了原河道之水,作其次次改道,形成了闻名的“羚羊峡”,实习报告地貌讨论实习报告。羚羊峡峡谷深而窄,最窄之处仅有220米,全峡长度约为7000米(自羚山寺至砚坑口)。 西江 地貌 羚羊峡 新构造运动 河道 羚羊峡作为珠江流域西江下游的最终一道峡口门户,我们对其的讨论有着重要的意义。此次的地理野外实习,羚羊峡是我们实习的重要地点之一,因此,本文依据此次的野外调查结果及一些前人的调查资料,将对羚羊峡的地形地貌进展初步的探讨。对此,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展探讨: 羚羊峡的地貌概况 羚羊峡的地貌发育成因及过程 羚羊峡形成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 本次的讨论主要用到的工具是地质罗盘,通过地质罗盘,我们可以测量目的物方位,测量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走向的测定,岩层倾向的测定,和岩层倾角的测定,在教师的指导下,我们根本把握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一、·羚羊峡的地貌概况 羚羊峡是西江的现河道,穿越烂柯山的低山地区,为一狭长断裂峡谷。河道较平直,河身狭窄,两岸没有积阶地,在峡谷的西北岸山脚与江面呈波状接触,东南岸则呈锯齿状。该地区以沟谷流水地貌为主,水流湍急,两岸地势险要,并没有形成河漫滩。西江在羚羊峡口有三条河道,一为肇庆东面的早期河道万都坳,另一为羚羊峡西北面的中期河道旱峡。羚羊峡为现在的西江河道。由于肇庆地处亚热带,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峻,这里岩石的抗蚀力都比拟弱,因此背斜被破坏,形成当地低矮的地形。因此,羚羊峡四周多低山。 图羚羊峡四周现代河道与古河道位置图 一西江早期古河道一西江中期古河道一西江现河道 二、·羚羊峡的地貌发育成因及过程 羚羊峡地貌发育与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造成地球外表的巨大起伏,因而成为形成地表宏观地貌特征的打算性因素。大约距今三至四亿年前,在肇庆地区首先沉积了砂岩和页岩,后来又沉积了一层厚达百多米深的石灰岩。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向上弯曲突起的构造,即“背斜构造”,原来水平排列的底层变成了向侧斜倾的地层,两侧岩层倾向相反,分别形成南北两翼。在区域构造划分上, 羚羊峡位于粤西隆起与粤中褶皱带之接界处,发育于燕山运动时期, 羚羊峡位处背斜地带,在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的升降作用下,背斜断裂下沉,形成了今日的羚羊峡。 地质地貌实践报告格式 地貌实训总结篇六 一、实习概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协作地质地貌学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并且使同学们对所学地质地貌学学问有更感性的熟悉,稳固教学成果,20xx年7月13日,我们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01级的同学在高教师和刘教师的带着下,到全国首批旅游城市之一的肇庆七星岩地区进展了为期三天的地质地貌实习。尽管只是三天的时间,我们的地质地貌学问也相当有限,但是在已经把握了当地具体地质地貌状况的高教师和刘教师的细心讲解和急躁指导下,加上不少学者之前做的调查资料,我们得以比拟系统地了解把握了当地的地质地貌状况,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习的根本要领和考察方法,同时也通过实践,验证和稳固了所学的学问。 本次实习从7月13日开头,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动身,途经中山,江门等市,中午到达高要市,实习考察正式开头,首先在西江南岸卸煤码头考察滑坡和河流阶地,再经西江大桥抵达肇庆市,下午到北岭考察洪积扇,最终是到东岗村观看并争论了当地冲积平原与洪积扇之间的过渡地貌。14日考察重点在七星岩风景区的地貌考察,主要地貌有地下溶洞,落水洞,干溶洞,断层带等。第三天上午考察了西江三榕峡东岸的北岭背斜,总结了实习成果,下午离开肇庆返回珠海,完毕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考察。 二、实习内容 7月13日早上,我们乘车动身,所经过的大路根本上都是沿着珠江三角洲的边缘开拓的。南方多丘陵,沿着三角洲冲积平原的边缘建立大路难度一般都较低。大路两旁可以看到低矮的丘陵,这些丘陵的岩石大多已经风化成砖红壤了,很少有完整的基岩保存下来。而正是由于肇庆的基岩出露状况比拟好,所以我们选择它作为地质、地貌实习的基地。 整体上来看,肇庆七星岩地区北部是山地,南部是丘陵,中部是西江冲积平原,肇庆七星岩喀斯特丘陵就是位于这个平原上。下面我们就三天实习所考察的地貌类型来分类来说明肇庆七星岩地区的地质地貌状况。 1.滑坡与侵蚀阶地 坡面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积累,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肯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滑坡是山区建立中常常遇到的一种自然灾难。1 7月13日早上我们从珠海动身,首先到达的第一个实习地点是处于西江南岸西江大桥东侧的一个小卸煤码头,也称上南岸,属于半埋藏阶地。 上南岸是一个潜在的滑坡,但是目前没有再次滑坡的趋势和迹象。该地区在20年前发生过一次大滑坡。1983年12月16日晚上约9时至11时该地发生一般性规模的突然滑坡,塌方200多米,沉降深度10米。2事发时该处卸煤码头上有四个民工在小屋内睡觉,后来只有一人逃脱。据讲,滑动是首先从下面开头的,后来才看到上部滑动,由此可分析推断此滑坡属牵引式或称拖带式滑坡,广东地区的滑坡多是这种小型滑坡。 此滑坡范围在130m140m内,滑动后滑坡体伸入西江,由于规模较小,所以没有造成西江淤塞。造成此滑坡的缘由主要有以下四点: (1)该地处在西江凹岸,受凹岸侵蚀使土石坊削减,导致不稳定。 (2)滑坡体上部原本有一蓄水池(现已填平),与山体旁的西江距离不远,水的下渗对滑坡体的滑动起了润滑作用。 (3)该地原本的卸煤码头比拟大,卸下的煤多,加大了滑坡体的负荷,促进滑坡的产生。 (4)滑坡体由第四纪粘土组成,是松散的积累物,简单产生滑动。 该滑坡滑动后形成了45个滑坡阶地。如今的滑坡体由于采山造石和植树造林等缘由已经看不出,只有滑坡壁依旧可见。 2.河流阶地 河流阶地是洪水不能沉没的原先谷底地形,即常态阶地。这里的洪水不是一般洪水,而是百年一遇的洪水。原先谷底必需有残留冲积物,假如河流谷坡仅有阶梯状的岩石坡面,可称之台地或古剥蚀夷平面,它不肯定是河流形成的。1 肇庆市西江河谷地貌横剖面图3 阶地的类型有常态阶地(或阶地)、半埋藏阶地和埋藏阶地,其中后两种是阶地变形的结果。 (1)常态阶地分布在河流上游或源头区。如鉴江信宜、漠阳江春湾、北江韶关,是洪水不能沉没的阶地,故称常态阶地,简称阶地。 (2)半埋藏阶地是原先的第一阶级地主要因海平面上升引起的均衡构造下沉,而与全新世积累的高河漫滩类高、至今能被洪水沉没的阶地,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冲积平原,如肇庆市西江与七星岩之间的地貌即为第一级半埋藏阶地。 (3)埋藏阶地是半埋藏阶地向三角洲延长渐渐被全新统掩盖形成,分布在入海三角洲,这是最高和最年轻的埋藏阶地。3 上文所说的滑坡历时一个多小时,形成四五个台阶。如今的大路就修在一级阶地,朝上是三级阶地。阶地是河流历史时期的河漫滩下切或抬升造成,由鹅卵石可以推断。 沿西江边一滑坡壁往上走到二级阶地,在第四纪,此处曾是西江河漫滩,后来由于构造运动使河漫滩抬升,形成现在的二级阶地。此现象表达了西江是摇摆的,河流是下切的,两岸是抬升的。沿途可见地上鹅卵石的成分多样,表达此处基岩的多样性。 该地的三级阶地高50米,地势平坦,鹅卵石风化程度更深,形成历史更长,但现被水泥盖住了。由于鹅卵石形成的致密隔水层比拟坚实,现此处建有一供水站。 通过观看,得出此处阶地鹅卵石的几个特点: (1)磨圆度好,粒径不大,硬度不大,是河流长时间的搬运,所经距离远; (2)具有多种多样的岩性,由于是主干流形成,上流许多物质被带下来沉积,形成当地简单的岩性; (3)阶地级数越高,形成时间越长,风化作用越强,岩性越脆,越易碎。 因此,要确定各级阶地可依据以上三个特点,通过找砾石,观看岩性,风化程度,磨圆度等方面来确认。 3.洪冲积阶地和洪积扇 肇庆市西江和北岭间有洪积扇地貌。13日下午15:30我们来到了该洪积扇所在的耀辉园艺场,这里和我们所住的党校都是建在北岭的洪积扇上的,地上原积的土都是来自洪积扇的,广茂铁路的肇庆市北端局部也是修在洪积扇上。从来的路上我们也看到不少依山而建的度假别墅,洪积扇是经过很长时间积累而成的,坡度相比照较平坦,在上面搞建筑是可行的。我们观看到眼前的洪积扇剖面有五六米高,岩层组成是第四纪时代的岩石,北岭的岩石主要是泥盘系的砂岩滚下来再积累成第四纪岩层的。暴露在外的红色岩石是砂岩,由长石、石英组成,风化后易敲碎,在大气中变质后变黄生成fe2o3。岩石特征自上而下,从扇顶到扇缘,依次是由粗到细的砂岩。 接着,我们来到东岗村一洪积扇和冲积平原的过渡地带进展考察。肇庆市北部是北岭山脉,西江从肇庆市的西部流进,在肇庆市的南端向东拐弯从肇庆市的南端流过,所以整个肇庆市自北向南的地貌构成根本上是从山脉到洪积扇,再到冲积平原的过渡。 洪积扇是由于山上下雨的雨水自沟谷出山口后,坡度骤减,沟谷水流所携带的物质大量积累,就形成了以沟口为顶点的冲积锥或洪积扇。1 过渡地带的地面有许多白色的泥土,踩上去比拟松软。过渡地带的物质组成根本是粘土物质,既有冲积物又有洪积物,岩性简单。冲积平原和洪积扇共有的特点是前缘较薄,地下水较浅,物质较细。两者的区分是: (1)冲积平原是远距离搬运所致,而洪积扇是近距离搬运所致。如我们所考察的过渡地带中的冲积物就是从西江中上游远距离搬运来的。 (2)构造成分上,冲积平原的砾石成分可以是任何岩石,而洪积扇由砂岩组成。 (3)构造上,冲积物的颗粒磨岩度好,而洪积物的颗粒磨岩度差,并呈红色。 4.喀斯特丘陵和地窖 旅游胜地七星岩因七座奇峰列峙如北斗七星,故得名。七星岩的七个秀丽喀斯特石峰是阆风岩(峰顶高程103.3m)、玉屏岩(99.8m)、石室岩(89.8m)、天柱岩(108.0m)、蟾蜍岩(89.9m)、仙掌岩(61.8m)和阿坡岩(119.6m)。这七座岩是背斜中部被侵蚀挖空后的两翼形成的山岩,称为残峰。这里各级溶洞发育良好。溶洞发育初期是地下水沿着细小的裂隙,如层面、节理面、断层面等流淌,并进展溶蚀,当孔隙完全被水布满后,水就有了承压性,溶蚀力量加强。随着空隙的扩大和水流量的增加,地下水具有了机械侵蚀的力量,加上重力作用,溶蚀快速扩大并合并,形成地下河。 7月14日早上8点多,我们到达七星岩开头新一天的实习。步入七星岩风景区,一路向前走,路的左边是砂质岩形成的侵蚀丘陵,路的右边是石灰岩喀斯特地貌。途经一招财佛石像前,抬头仰视,只见招财佛后面的山岩是一分界处,左边是砂页岩,右边是石灰岩,两边的植被也有所不同。 接着我们来到位于阿坡岩下的双源洞,它是七星岩最长的静水地下河,全长320米,洞中有两条溪水集合,向东流出洞外,故称“双源洞”,洞内有钟乳石。双源洞是发育在石炭系中上统的壶天群灰岩,之前我们沿路看到的是石炭系下统的,比拟老。双源洞洞口上,断层、节理、褶皱均有。 岩溶发育须具备的条件是:(1)岩石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2)岩石的透水性好。岩石的透水性影响着水向地下渗流,关系到地下喀斯特作用的进展。岩石裂隙更加育,岩石的透水性就越好。(3)地下水须具有侵蚀性,例如要具有co2,能形成hco3。(4)地下水必需是流淌的,否则hco3饱和后不再形成。由以上条件形成溶洞,时间越长,溶洞越大。双源洞具备以上条件,其岩性为石灰岩,位于两节理的交汇处,裂隙发育,洞内有两条水源与外面的湖相连,使地下河水不断循环流淌。 我们连续向前走,据教师介绍,此处的喀斯特溶洞在60年月作为军事用地,小的用作防空洞,大的用作军用机场。 转过禾原岩我们来到一题为“奇观”的钟乳石前,钟乳石就像在山的外表长出的一大石柱,它是由二氧化碳溢出而形成。 双源洞还有另一个出口,北岭流过来的河流流进溶洞,形成断头河。溶洞水冬暖夏凉(地下水20米恒温),地表水与此汇合到落水洞。 离开双源洞后,我们登上马栏岗,该处是一个石灰岩侵蚀坍塌后形成的大落水洞。落水洞是开口于地面而通往地下深处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地窖。落水洞发育于不行溶的砂页岩和可溶的石灰岩交界处,喀斯特作用特殊旺盛。由背斜理论可知,落水洞上面的岩石看上去是山,实则多是谷。落水洞四周长满了植被,阳光很难直射到落水洞底,所以从岗上望下去,一片漆黑,很难推断落水洞有多深。由于很难深入落水洞去考察,所以我们无法得知雨水落入洞后,是沿什么路径流淌的。 在玉屏岩西面山脚,我们考察了玉屏岩和七星岩之间的断层面。这是一个右行平锥平移断层,玉屏岩本与观音岩相连,后来观音岩向南东移动,玉屏岩向北西移动,从而形成一左旋断层。中间破裂带易被风化侵蚀,形成的粘土不透水,从而蓄水成湖。观看此断层面走向的方法是:微观上依据擦痕推断:用手摸断层面,若光滑则是沿其走向。综观上依据断层阶步,顺则是其走向。 接着,我们还学习了如何用罗盘定地物方位。根本原理是先翻开罗盘盖,让罗盘盖上的镜子中轴线前端对准远方需要定位的地物,线的后端指向观看者的胸前。稍后,指北针转动、静止至微动,其所指的角度就是地物的方位了,而指南针所指的角度就是人相对所指地物的方位。 当天13:15我们来到高108米的天柱岩脚下,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石峰非常笔直、陡峭,很少有石峰连接而成山脉。13:30我们到达山顶的摘星亭。从山顶远眺,北岭山脉自北向南过渡,北面有别墅建在洪积扇上。地形分布是:山前由倾斜平原过渡到冲积平原;向南是西江水到阶地,接着是喀斯特丘陵;冲积平原上是市区;七星湖上是七个喀斯特丘陵,石上的坑洼是由雨点的机械侵蚀和雨点的侵蚀造成的。 5.皱褶和断层 7月15日早上8:30,我们到达正位于西江的峡谷地段三榕峡。峡谷段处在西江中游,峡谷段河流狭窄,水流速度快,侵蚀力量强。我们所在考察的地点位于背斜的北翼,面前的大山是北岭山脉的延长,岩性是砂页岩。背斜的轴部往往是比拟低洼的地区。该背斜发育于最古老的泥盆系地层,主要是砂页岩,页岩具有岩理,与泥岩都是由粘土矿物组成。整个背斜朝北倾斜。 三榕峡这一段的岩层倾向整体上朝北倾斜,目视倾角大约为30度。我们朝南走,找到一处岩层外表比拟平滑的地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使用罗盘来测量岩层的倾向、倾角和走向。由于岩层倾角与走向相互垂直,所以一般只需要测量岩层的倾角,然后加上或减去90度就可得出其走向了。 9:40我们连续向另一个考察地进发,9:45到达了一个采石场。此时我们根本到了背斜的轴部,岩层倾角近似水平,有一点往南倾斜,此处岩石易破裂,节理最发育,人工采石时,不需要花太大的人力、物力,固然,这里生产的岩石也有一个缺点坚硬度不高,一般不适合作为现代高层建筑物的用材。 从采石场再往南走就是北岭的背斜南翼,岩层往南倾斜。至此,我们根本观看完北岭山脉的背斜。再往南走时,我们发觉发育于泥盆系的岩层突然消逝,从我们手上的地质地貌剖面图,可以看到北岭山脉上标有一个大断层,该处断掉从泥盆系到第四系6个系的地层形成断层。然后我们就在采石场观看和拣石头标本。我们发觉有不少石英砂、粉砂岩,而肇庆闻名的端砚就是用很细的石英砂和粉砂岩制作的。 中午时分,我们乘车回到党校。党校的大路也是修在洪积扇上,我们途中下车选择两个点用罗盘测量了倾角,大约为4、5度,越往上角度越大。 三、地质地貌进展史 1.地质进展史 下古生代(pzl)大地构造为地槽构造特征,这个时期的褶皱比拟剧烈。在距今5.7-5.0亿年的寒武纪时期,肇庆地区是个浅海地区,有些地方的海相泥沙积累达1000-1500m厚,这些积累来自华夏古陆(即今潮洲一带)。到奥陶纪(o)时期,发生了广东范围的郁南运动使奥陶纪地层不整合于寒武纪地层之上。海一样时发生了变化,海水深度受地壳、气候等的影响而由深变浅。志留纪(s)后,距今4.0亿年,发生了闻名的加里东运动,影响整个肇庆地区抬升为陆地,而高要、德庆、罗定等地还剩余狭长的海湾。 到了上古生代(pz2),大地构造进入了准地台阶段,七星岩地区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下泥盆世(d1)为陆地相,肇庆地区已形成山地丘陵,没有沉积。中泥盘世(d2)有桂头群石英岩和粉砂岩(d1-2gt),海陆相交互,有浅海相沉积。海水从广西方向涌来,发生海侵现象,肇庆地区由陆地向海洋转移,沉积物自西向东由粗变细,沉积物厚度由厚变薄,形成了老虎坳和桂头群的不整合地层。到了距今3.42.8亿年的石炭纪时期(c),整个肇庆地区连续沉积成浅海环境。初期气候暖和,贝壳类生物生殖很快,由于海水碳酸钙浓度高,含量大,形成沉淀,石磴子灰岩(c1ds)由此形成。后来又发生海退,很多地区都形成了滨海环境,消失滨海和沼泽,形成测水灰岩(c1dc),存在煤系。到了中石炭世时期,气候酷热,海水运动不剧烈,流淌性差,开阔的浅海台地生物不发育,在化学作用下,生物化学风化、海水蒸发浓缩形成层理不发育的白云石灰岩,即壶天组灰岩(c2+3ht)。从二叠纪到三叠纪,仍呈海陆交相互,为滨海沼泽环境。 至中生代(mz),三叠纪时期(t)大地处于大陆边缘活动带,上三叠纪(t3)到下侏罗纪(j1)发生的印支运动使整个广东省大局部地区抬升为陆地。肇庆地区也从今脱离了海洋环境。 中侏罗纪(j2)至白垩纪(k)(距今1.950.55亿年),发生了五幕燕山运动。其中第三幕燕山运动(距今1.551.35亿年)时期,花岗岩体入侵,熔岩侵入,后来钙质被剥蚀使花岗岩出露地表,形成现在西江南岸的花岗岩群。至此,地质发育状况趋于稳定。 2.地貌进展史 第四纪中更新世(q2)以前,主要包括白垩纪(k)、早第三纪(e)、晚第三纪(n)、早

    注意事项

    本文(2023年地质地貌实践报告格式地貌实训总结(汇总九篇).docx)为本站会员(1513****116)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