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3年最新都江堰旅游导游词(八篇).docx

    • 资源ID:94113662       资源大小:33.43KB        全文页数:3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3年最新都江堰旅游导游词(八篇).docx

    2023年最新都江堰旅游导游词(八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育人的视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共享阅读。 都江堰旅游导游词篇一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限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退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始终发挥着防洪浇灌作用。截至1998年,都江堰浇灌范围已达40余县,浇灌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浇灌。飞沙堰起泻洪、排沙和调整水量的作用。宝瓶口限制进水流量,因口的形态如瓶颈,故称宝瓶口。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浇灌农田。从玉垒山截断的山丘部分,称为“离堆”。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依据江河出山口处特别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浇灌,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浇灌、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其最宏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 都江堰工程至今犹存,仍发挥着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起先,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修理、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变更,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水利专家细致观看了整个工程的设计后,都对它的高度的科学水平惊羡不止。比如飞沙堰的设计就是很好地运用了回旋流的理论。这个堰,平常可以引水浇灌,洪水时则可以排水入外江,而且还有排砂石的作用,有时很大的石块也可以从堰上滚走。当时没有水泥,这么大的工程都是就地取材,用竹笼装卵石作堰,费用较省,效果显著。 都江堰这一带风景美丽,有不少名胜古迹,又是一处非常志向的巡游胜地。都江堰一带有二王庙、伏龙观、安澜索桥等名胜古迹。 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公元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庙内主殿分别供奉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 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内。传闻李冰治水时曾在这里降服恶龙,现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东汉时期(公元25220xx年)所雕的李冰石像。殿内还有东汉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时的遗物飞龙鼎。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始建于宋代以前。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现在的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都江堰不仅是闻名遐迩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是闻名的风景名胜区。1982年,都江堰作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20xx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旅游景区。 依据联合国爱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其次款有关文化遗产定义的规定:“建筑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匀称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价值的单体或连接的建筑群”。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20xx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都江堰旅游导游词篇二 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头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都江堰旁边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限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退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始终发挥着防洪浇灌作用。截至1998年,都江堰浇灌范围已达40余县,浇灌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浇灌。飞沙堰起泻洪、排沙和调整水量的作用。宝瓶口限制进水流量,因口的形态如瓶颈,故称宝瓶口。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浇灌农田。从玉垒山截断的山丘部分,称为“离堆”。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依据江河出山口处特别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浇灌,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浇灌、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其最宏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 都江堰工程至今犹存,仍发挥着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起先,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修理、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变更,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水利专家细致观看了整个工程的设计后,都对它的高度的科学水平惊羡不止。比如飞沙堰的设计就是很好地运用了回旋流的理论。这个堰,平常可以引水浇灌,洪水时则可以排水入外江,而且还有排砂石的作用,有时很大的石块也可以从堰上滚走。当时没有水泥,这么大的工程都是就地取材,用竹笼装卵石作堰,费用较省,效果显著。 都江堰这一带风景美丽,有不少名胜古迹,又是一处非常志向的巡游胜地。都江堰一带有二王庙、伏龙观、安澜索桥等名胜古迹。 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公元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庙内主殿分别供奉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 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内。传闻李冰治水时曾在这里降服恶龙,现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东汉时期(公元25220xx年)所雕的李冰石像。殿内还有东汉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时的遗物飞龙鼎。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始建于宋代以前。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现在的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都江堰不仅是闻名遐迩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是闻名的风景名胜区。1982年,都江堰作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20xx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旅游景区。 依据联合国爱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其次款有关文化遗产定义的规定:“建筑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匀称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价值的单体或连接的建筑群”。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20xx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都江堰旅游导游词篇三 欢迎各位来到都江堰市巡游。现在我们的车正经过宽敞平直的华蜜大道转上玉垒山马路,去参观著名中外的都江堰景区。 大家从成都来,都看到沿途犬牙交错的河渠,奔涌着盈盈清水,流淌进远近碧绿的田畴,那就是都江古堰的灌渠。两千多年以来,古堰把滔滔东泻的岷江水引到广袤的成都平原,造就出“天府之国”的富裕和漂亮。 在此以前,由于成都平原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从高山连绵的松茂峡谷中汹涌而下的浩荡岷江,一到涨水季节,总是顺地势四下漫流,经常给平原生息的远古生灵带来可怕的洪涝灾难。后来经过距今大约三千年前的鳖灵治水,才使这片土地初步得到平安。鳖灵的巨大功绩,使蜀王杜宇把王位让给了他,成为开明王朝的第一位蜀王。 而真正把岷江引进平原,缔造了“益州天府”的大功臣,则是公元前三世纪的蜀郡太守李冰。是他带领人民群众建立了绝无仅有的都江堰工程,特别科学地实现了导江、防洪、引流浇灌的一系列功效。其后,由于都江堰水利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设置特地的官员管理,前后有不少为政高超的管理者,又在管理和维护中不断地将积累的阅历变成规范性的典章制度,使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始终发挥着巨大的水利功能。因此,说都江堰是孕育出四川天府的第一奇功,闪射出中华民族才智之光的典范,是毫不夸张的。新中国成立以来,都江堰可说是古堰逢春,浇灌面积已由建国时的200万亩扩展到1000多万亩。都江堰能有此千古长效的宏大功能的奇妙所在。 我想这也是各位今日巡游的目的吧!现在,我们走上了景区马路,沿途森林夹道,空气清爽,使大家的旅游有了更好的心情。我们从观景楼往下巡游。 都江堰俯视 站在楼台的敞廊上远看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可以望见岷江从山里滚滚而来,在拐弯处被一条像鱼头的长坝一分为二,堤坝这边的江水顺玉垒山脚流到一座孤立的山头前,堤坎矮下去了,而水流都靠着山这边走向远方,这就是都江堰的渠首工程。长堤的头部叫鱼咀,堤尾矮下去那段叫飞沙堰,孤立的山头和玉垒山之间的水道叫宝瓶口。鱼咀、飞沙堰、宝瓶口是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鱼咀用于分水,让浇灌的水进内江,多余的水走外江;飞沙堰用于溢洪排沙;宝瓶口用于引流入渠。就是这三部份工程的奇妙协作,奠定了都江堰千古长存的“不坏金身”。今日我们看起来,它们是那样的简洁。甚至觉得平凡。其实正印证了句“宏大出于平凡”的格言。都江堰渠首工程蕴涵着极大的科学性,其设计和建立所体现的相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水平之高,即使是二千多年后的今日,仍旧可以称之为最高水平的成就。等一会我们到了现场再作具体介绍。指物说理,可能比较简单说明白一些。现在我们去看二王庙。 二王庙 二王庙座落于玉垒山麓,是纪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庙宇。这座庙宇原是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时迁“望帝祠”于郫县后,为表达对李冰父子功德的崇敬之意,后来这里就被更名为“崇德庙”;宋朝,由于李冰父子相继被救封为王,便改崇德庙为“王庙”;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为“二王庙”。 都江堰旅游导游词篇四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世界文化遗产地都江堰。我是你们的导游。 我们今日的巡游路途是,从秦堰楼下去,依次参观二王庙、安澜索桥、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最终我们在离堆公园门口集合登车。整个行程大约须要两个小时。在巡游过程中,请大家爱惜景区环境,紧跟团队,以免丢失;同时,希望大家记号我们的停车位置和车牌号,以及我的联系方式。 先为大家介绍一下景区概况。都江堰修建于公元前256年的秦昭王时期,蜀郡首李冰率民众耗时约20_年修建而成,距今已经有20_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年头最久远,并且依旧发挥巨大效益的无坝引水工程。难怪余秋雨先生会说:“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烈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都江堰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大部分组成。现在我暂且不讲飞沙堰如何排水防洪,也不讲宝瓶口怎样限制水量。重点给各位讲讲都江堰的渠首部分鱼嘴。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去,位于江心位置形如鱼嘴的就是鱼嘴分水堤。 鱼嘴为都江堰水利工程奠定了至关重要的三大基础,我个人对它做一个总结,就是巧夺天工的一个“巧”字! 第一个巧:分四六,平涝旱。 大家请看,面对滚滚而来的岷江水,河床中心的鱼嘴将它一分为二:一条外江接着担当主河床的作用;一条内江为都江堰新建的引水道。当年李冰特殊将内江的河床深度挖到低于外江河床三尺三,又使外江的河床宽度宽于内江河床九丈九。这样一来,岷江水流量小的时候,六成的水就流入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农业浇灌用水。到了洪水季节,岷江水流量大增,河床宽广的外江就会容纳近六成水流量,以免成都平原遭遇洪涝之灾。这种功能就是二王庙石崖上刻着的六个字-分四六,平涝旱。 鱼嘴的其次巧,就是它发挥了排沙排石的功能。 由于都江堰处于岷江中游,所以,上游大量的沙石顺流而下。依据河水在弯道处的环流原理,江水冲击在弯道的崖壁上会产生漩流,将下层的沙石卷到水流表层;并且,水流越大卷起的沙石越多,因而大部分的沙石都会自动被带到外江而不会进入内江。同时,鱼嘴又处于“正面取水,侧面排沙”的志向位置。因此80%的沙石就会从这里排走,这样就大大的削减了内江淤塞之害。 第三个巧:中流砥柱 大家设想,在没有钢筋水泥的两千多年前,眼前这个坚如磐石的鱼嘴堤坝是用什么材料构筑的呢?李冰奇妙的运用土石和装有卵石的竹笼,相互连接,形成堤坝。因为用料简陋,历朝历代有不少人想要变更工程用料。元代官员曾在鱼嘴这一关键部位铸造一个一万六千斤的铁龟;明代地方官又以铁牛镇守鱼嘴,但是都被洪水冲走,以失败告终。直到明代御史卢翊巡查四川考察水利时提出,只有李冰用竹笼装卵石的古法才符合以柔克刚的自然规律。把竹子编成竹笼,用竹笼装卵石,层叠堆垛,连接成坝才能削减堤坝断裂的可能,加上卵石之间的空隙可使水缓慢渗出,也就削减了溃坝的危急,从而形成既坚实耐冲又不积水的堤坝。同时,由于工程修建时不追求一劳永逸,取材因陋就简,所以每年的岁修又可使都江堰实现持续更新,体现了因势利导朴实无华的东方思路。 当然,仅有鱼嘴的作用是不够的,都江堰的三大工程是相互依存,共为体系的。 都江堰旅游导游词篇五 各位挚友:欢迎大家巡游都江堰。 世界文化遗产地都江堰景区位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都江堰市城西,距四川省会成都市仅30分钟车程,双流国际机场58公里,交通非常便捷。景区地处内陆亚热带地区,年平均气温15.2,冬无寒冷,夏无酷暑,环境美丽,气候宜人,水质、空气都达到国际标准,全年均相宜旅游。 景区面积为220公顷,核心巡游面积120公顷,是由离堆古园、都江堰渠首工程、二王庙、玉垒山、松茂古道等20多个重要景点串联成的旅游环线。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造就了都江堰山、水、城、林、堰、桥融为一体的独特风光,具有极强的欣赏性、生态性、特色性。 清溪园由于园中的美景是以澄澈的岷江水为主线来串缀,因此称它为清溪园。清溪园占地约8000平方米,园林建筑风格取材于川西民居,造园手法以水生景,清泉在岷江特有的各色卵石的衬托下,凸显出浓浓的野趣。透过照壁的漏框,我们可以望见览秀亭屹于小山之上,山间溪流潺潺而下,使画面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同时也使这里成为整个园林的组景中心,我们眼前的这些盆景,有全国罕见的上千年的树桩盆景,也有再现巴山蜀水幽、险、雄、秀自然风貌的山水盆景。 园中最闻名的树叫紫薇佛掌,紫薇树在民间始终是祥瑞的象征。看它象不象如来佛祖的手掌,它历经沧桑,阅尽世间万象,是一件活的文物。您向它祈祷或许会带给你好运。这就是园内镇园三宝之一的紫薇花瓶,已经有13_年的历史了。请看瓶口与瓶底是合拢的,而瓶身是镂空的。每年的610月满树盛开的紫薇犹如插在一个镂空的花瓶里,活灵活现,堪称盆景艺术中的珍品,在中国花经中有特地介绍。 园中镇园三宝之一的紫薇屏风,它制作于明末清初,是用紫薇、银薇、翠薇三件花木编制而成。其大胆的想象,独特的构思,在全国尚属首例。它取意于古园林建筑中园门造型,虚实相间,既美观又好用,盘扎艺术大气而精致,显示了园艺师精湛的技艺。 堰功道这条宽敞的大道,叫做堰功道.道旁矗立着十二位堰功人物。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经有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都江堰的社会功效与日俱增,这不仅要归功于李冰科学的选址、设计、施工,更要感谢从秦汉以来的历代驻川官吏和有识之士对都江堰的悉心维护。为了纪念治水先贤,都江堰人修建了这条长150米,宽14米的堰功道。左右分置了十二尊古朴凝重的青铜雕像。12尊青铜像分别代表了从秦汉时期唐、宋、元、明、清历代各历史时期治水建堰功绩卓越的有功之臣,就是靠他们对都江堰水利工程不断的加固修理,才使都江堰至今青春常在。 他们大部分是蜀地的最高行政长官,又是兴修水利的专家。作为一方的执政者,他们在深刻相识到水利对于农业、民生和社会稳定意义的同时,更是领悟了都江堰“道法自然”的科学观和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他们当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治蜀的一个大事是提倡农耕,要抓农耕,其中最大的一个事情是抓水利,抓水利最大的事情就是维护都江堰。在历史上诸葛亮第一次派了1200人长期驻守和维护都江堰工程,也是他第一次在都江堰设了特地管理都江堰工程的堰官。这个传统始终流传到后来。诸葛亮治蜀,政绩昭然。其中一个重要缘由,就是受到了李冰治水精神的深刻启迪和影响。 在成都平原,了解了水情就是了解了民情,治理了水情就是疏导了民心。而能够疏导的根本,就在于体察民情、了解民心、顺应民意。其疏导之法的精髓就在于:不是堵、不是围、不是截,而是导、而是开、而是放。伏龙观 伏龙观伏龙观前身名叫“范贤馆”,始建于公元4世纪,是纪念成(汉)(302-347)时青城山天师道首领、天地太师西山候范长生而建。 因范长生被人称为“范贤”,这馆因之而命名为“范贤馆”,五代十国时,李冰先后受封为“大安王”和“应圣灵感王”,在此修李公祠。又因宋代民间传闻的二郎伏龙,最终定名伏龙观。伏龙观前殿,供奉的是李冰神像。神像是东汉建宁元年(168年)石刻像,像高2.9米,重4.5吨。于1974年修建外江水闸才从河床中挖掘出来。石像胸前文清楚可见。 中间有文:“故蜀郡李府君讳冰”,两袖有文:“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椽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镇水万世焉”。这段文表明,此石像雕刻时间是东汉灵帝建宁元年闰三月二十五日,迄今已有1800多年了。都水椽是东汉郡府管理水利的行政官员,是郡太守府的掾史,他代表郡太守常住都水官府。 其次年在距李冰像出土南37米处又出土了一尊持锸石人像,惋惜缺头残肩,背部被水冲蚀,石像宽衣重袖,双手持锸而立。通高1.85米,经考定为李冰石像题记中“造三神石人”中的一人。同年立于伏龙观大殿左侧。前殿的另一侧,陈设着都江堰市出土的汉墓石刻,其中有石俑、石马以及石刻水塘。眼前的石人石马是是汉代仿李冰治水时留下的文物雕凿成的。古书记载,造石俑放入内江江心,在淘滩的时候,以石人(马)为标准,在保证岷江江水既造福于民、浇灌良田,又避开水量过大造成成都平原水灾。当然,在后来以卧铁代替石人石马,石人石马便成古迹。 石刻水塘呈现了建都江堰后,农田自流浇灌的旺盛景象和庄园主的生活。石刻水塘之间的凹槽,这些凹槽中间刻有水闸,其作用是限制田间进水量,照实反映了都江堰的“自流浇灌”,是与水利相关的汉代石刻艺术珍宝。沿着天井的石阶进入中殿,中殿原名铁佛殿,现为文陈设室,这里展示的是有关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文物、文献和中外嘉宾在伏龙观的留影和题词。后殿原名玉皇殿。殿四周均有回廊,视野开阔,移步换景,山光水色令人沉醉。左侧开阔处有一亭子,名“观澜亭”,在这里可见内外江奔腾咆哮,脚下的离堆此时更显出“中流砥柱”的气概。 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宏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绚烂明珠。它的最宏大之处,乃是建堰2260多年仍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造福人类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和谐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宏大的“生态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才智的结晶,堪称中华文明划时代的里程碑。 公元前256年,秦蜀郡守李冰率民众历尽艰辛建成了闻名遐迩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至此,被洪水许久肆虐、蜀人几为鱼的川西泽国摇身一变,成为沃野千里、遍地桑麻、满目稻麦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是世界公认的历史最悠久的无坝引水工程,它是中华民族勤劳才智的象征。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的天府之国,成为秦统一中国强大的后方战略基地和大粮仓,它无可置疑地推动和加速了华夏文明的进程。 造福万代的都江堰是一个浩大的水利系统工程。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岁月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政权如何更迭,都江堰都得到了很好的爱护和修理。它的水利网络渐渐扩大,目前已覆盖四川省36个县的1000多万亩良田,并向成都等数十座城市供应工业和生活用水,成为成都平原和川东北数千万人的生命之源。 世界上最宏大的无坝引水工程都江堰,除了它下游密如蛛网极其浩大的浇灌水网河渠系统外,其主体部份为渠首三大工程: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引水口。鱼嘴分水堤,因形似鱼嘴而得名。分水堤位于渠首顶端,修筑在岷江弯道的中部,迎着古老的波涛,奇妙地将一条岷江剖为内外二江。内江是人工河,外江是岷江的自然河道,内江主要作用浇灌,外江则肩负着泄洪的重任。水流平缓的枯水期岷江六成水沿凹岸流入内江,外江占四成,水流湍急的洪水期,六成水在凸岸的反作用务下冲入外江,这就是治水三经中所说的“分四六,平潦旱”。由此可见鱼嘴修建时的科学选址是何等奇异。鱼嘴分水堤因长期面对洪水巨大的冲击力,所以修筑非常坚实,且世代修理,后人不敢有丝毫懈怠。 飞沙堰距鱼嘴分水堤顶端不到一公里,与西关、玉垒关遥遥相望。飞沙堰古称“侍郎堰”,主要功能是泄洪排沙和调整内、外二江水量。飞沙堰建在内江弯道凹岸,利用水流的弯道环流引力排沙,其作用非常明显,若遇大洪水之年,甚至成吨的巨石都能冲上堰坝。飞沙堰严格根据治水六诀“深淘滩,低作堰”的原理修建,若堰坝太高,不利于泄洪排沙,太低则不能保证内江流量,影响浇灌。所以,飞沙堰堤坝比内江河床高2米是铁定的原则。以飞沙堰对面河床下埋的“卧铁”作淘滩标准,千古不变。 在没有现代化工具的两千多年前,李冰率众人烧水浇岩石,用人工艰难地将一座山断开,形成了一个窄窄的进水口,进水口因形似瓶颈而得名“宝瓶口”。江面在这里由70米骤减为28米,滔滔江水经窄窄的进水口涌入宽敞的内江,渐渐形成密如蛛网的水系,浇灌着川西平原千里沃野。它是都江堰系统工程的关键环节之一.宝瓶口是内江水进入成都平原的咽喉,如同瓶口一样,严格限制着进入成都平原的江水流量。这种稳定的进水量,对成都平原的农田浇灌,抗旱防洪,生活用水等都产生了特大效益。_多年前的李冰能利用岷江和玉垒山的山形水势,设计出这样妙绝古今的水利枢纽工程。安澜桥 安澜桥是我国闻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261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笮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 清嘉庆八年,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它是沟通内、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桥的原址原来在鱼嘴处,1974年因兴建外江水闸,将索桥下移了100多米,改用钢索建立。索桥是我国古代人民为折服高山峡谷、急流险滩,利用本地竹木资源创建的悬空过渡桥梁形式之一,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 二王庙二王庙坐落于玉垒山麓,是纪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庙宇。这座庙宇原是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时迁“望帝祠”于郫县,为表达对李冰父子功德的崇敬之意,后来这里就被更名为“崇德庙”;宋朝,由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便改崇德庙为“王庙”;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为“二王庙”。二王庙的建筑有五大特点:一是依山随形占地少,仅10072平方米;二是建筑密度高,达到60%;三是不强调中轴对称,这与大多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点相悖;四是上下高差大,有63米;五是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令人赏心悦目。 前面这小楼叫“乐楼”,是清代典型的仿道教建筑,每逢清明节放水,要实行隆重的“放水典礼”,成都的大官员来时,这里就奏乐迎接。乐楼的雕塑和装饰特别精致,通过谐音、会意或直书其等方法,反映了道教中清静无为、祥瑞如意、健体长生、羽化登仙等题材。色调上给人以亲切、明快、素雅、安祥之感。乐楼左、右两边分别塑的是汉代的文翁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们都是发展和爱护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臣。走上台阶,摩崖雕刻着历代积累的都江堰修理治理的阅历,句精练,含义精确,很有科学价值。比如:这是修都江堰的“六诀”深淘滩,低作堰。 “低作堰”是说飞沙堰不能加高,这“深淘滩”的“滩”指的是凤栖窝的一段河床,在每年枯水季节岁修清淤时,要深淘。深到什么程度呢?最早水下埋的是三个石人马,以前以涨水不过肩部,水枯时不低于人的足部为标准。现今淘滩,以看到四根卧铁为标准,这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清和民国时期以及90年头埋下的,只要淘见四根卧铁就行了。淘得过深,宝瓶口进水量偏大,会造成涝灾;淘得过浅,水量不足,难以浇灌。 大门里的“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称为八格言,是治理岷江和解决灌区输水及疏通排洪河道的方法,也可以说是一切治理疏浚河道的通则。“遇弯截角”指岁修时遇河流弯道,在凸岸截去锐角,减缓冲势,使其顺直一些,减轻主流对河岸的冲刷,“逢正抽心”就是遇到顺直的河段或河道汊沟许多时,应当把河床中间部位淘深一些,达到主流集中的目的,使江水“安流流轨”,避开泛流毁岸、淹毁农田。 大殿就是李冰殿。战国时期是一个产生杰出人物的时代。李冰也是这个时代的杰出人物,诸子百家也应有水利家的一席之地。李冰是一名政治家,更是一名杰出的水利科学家。李冰是先秦时期的蜀郡守,但蜀郡当时所管辖的区域比现在的四川要小。李冰一方面因为忠于王事,多才能干,治蜀有方,受到秦王的信任;另一方面,他信任群众,依靠群众,能够为民办实事,所以得到广阔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只有处理好对上和对下的关系,他才能任职40年,办了很多实事造福于民,所以承认李冰是一位宏大水利专家的同时,也得承认他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 在这尊塑像中,李冰儒雅仁厚、勤于政务的风貌得到了淋淳尽致的展示。李冰殿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筑,殿的对面是戏楼。戏楼顾名思义就是唱戏的地方,不过这戏可不是唱给凡人看的,而是唱给已被奉为川主神的李冰看的。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这里,是二王庙庙会,明清时代,每到这天,这里都要唱戏,人们赶庙会敬神、祈福、看戏,甚为喧闹。1992年后,赶庙会的风俗又重新复原。 松茂古道又称茶马古道,或合起来称松茂茶马古道。是从今日的都江堰市为起点,至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为终点的一条古代交通要道。游人登上都江堰景区玉垒山的青石路面,还能依稀透过历史的厚重帷幕,想像这条古道的光荣与辉煌,凝视古旧的关隘、雉碟与城墙,领会历史给予这条古道的重任。 茶马古道早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蜀汉时期就已经开通。当时的茶马古道并非为贸易而开,主要是出于拓展疆域,便于军事行动的须要。到了唐代,松茂古道成了战略物资互换为主的战略交通要道。在四川,茶叶、布匹、铁器等内地物资在都江堰集中,组成几十上百匹的马帮,经松茂古道运往松潘.再把战马赶回都江堰。所以这条道成为了重要的“茶马古道”。 都江堰清明放水节都江堰的清明放水节又称开水节,源于古代对水神的祭祀(清代就称为祀水),因秦时蜀郡太守李冰建堰有功,后改为祭祀李冰。正式把清明节定为开水节,是在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从那时起先至今,这项古老的水利民俗仪式已有1026年的历史了。都江堰的清明放水节与都江堰严格的岁修制度亲密相关。 在较早的时候,每到冬天枯水季节,就在渠首用特有的”杩槎截流法”筑成临时围堰,修外江时拦水入内江,修内江时又拦水入外江。清明季节,内江灌区须要放水春灌,便在渠首实行隆重的仪式,拆除拦河的杩槎,放水进入灌区,这就是放水仪式。在清代,每年清明开水春灌时,四川的总督,巡抚等官员还要到都江堰主持大典,担当主祭官,仪式特别隆重。开水后,还要坐着轿子赶在水头之前赶回成都,以求风调雨顺。 都江堰旅游导游词篇六 世界古老水利工程之一。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岷江中游。又称百大堰、犍尾堰、金堤等。始建于公元前250年,公元1335年正式命名为都江堰。现为中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渠首在灌县境内,包括“鱼嘴”、“金刚堤”、“飞沙堰”和“宝瓶口”4个主要工程和数以千计的渠道与分堰。岷江水流至玉垒山下时,被“鱼嘴”工程分成两股,南侧称外江,是岷江正流,以排泄洪水为主,兼有浇灌之利;北侧为内江,又称都江堰,长约160公里,以浇灌农田为主。其下游分汊为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渠系。 其中,走马河和柏条河的一部分尾水,在成都以南入府河后,再重返岷江正流。“鱼嘴”后面是由巨大的鹅卵石筑成的内外“金刚堤”,与“鱼嘴”连成一体,是分水工程的主要部分。“金刚堤”后是“飞沙堰”,以排洪排沙为主,使内江江水保持适当的水量。堰后即为离堆巨崖,崖下就是“宝瓶口”工程。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成都平原上河流走向与等高线相垂直的自然地形条件而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都江堰灌区工程进行了彻底改造和扩展,使灌区面积由原来的14县市,17.3万多公顷农田,快速扩大到30县市,57.3万多公顷农田。 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头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都江堰旁边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限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退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始终发挥着防洪浇灌作用。截至1998年,都江堰浇灌范围已达40余县,浇灌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浇灌。飞沙堰起泻洪、排沙和调整水量的作用。宝瓶口限制进水流量,因口的形态如瓶颈,故称宝瓶口。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浇灌农田。从玉垒山截断的山丘部分,称为“离堆”。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依据江河出山口处特别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浇灌,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浇灌、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其最宏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 都江堰工程至今犹存,仍发挥着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起先,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修理、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变更,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 水利专家细致观看了整个工程的设计后,都对它的高度的科学水平惊羡不止。比如飞沙堰的设计就是很好地运用了回旋流的理论。这个堰,平常可以引水浇灌,洪水时则可以排水入外江,而且还有排砂石的作用,有时很大的石块也可以从堰上滚走。当时没有水泥,这么大的工程都是就地取材,用竹笼装卵石作堰,费用较省,效果显著。 都江堰这一带风景美丽,有不少名胜古迹,又是一处非常志向的巡游胜地。都江堰一带有二王庙、伏龙观、安澜索桥等名胜古迹。 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公元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庙内主殿分别供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 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内。传闻李冰治水时曾在这里降服恶龙,现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殿内还有东汉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时的遗物飞龙鼎。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始建于宋代以前。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现在的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都江堰不仅是闻名遐迩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是闻名的风景名胜区。1982年,都江堰作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20_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依据联合国爱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其次款有关文化遗产定义的规定:“建筑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匀称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价值的单体或连接的建筑群”。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20_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编辑本段名称由来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四周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方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为什么称都江堰,都江是哪条江呢?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

    注意事项

    本文(2023年最新都江堰旅游导游词(八篇).docx)为本站会员(1868****340)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