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丛路升级改造工程一期--路线设计说明.docx
第二篇路线设计说明1、路线本次设计路线起于兰家城子附近与现状省道S301平交,通过S301可以快速的通往县城和通城, 路线经香龙岩、楼底、丛树、包子铺,终点与原有道路XC68相接,路线全长6.892Km,老路最小半 径为10m,且路面病害较多。XC68位于巫溪县东南部,距离县城27公里,项目主要连接通城、丛树乡、长桂村。路线沿线覆 盖人群约1.8万人。同时XC68公路连接城厢、通城花台的一条重要的纵线,全线长约22. 067km。 终点位于花台大桥,接巫山境内,本次改建仅为XC68的一部分。主要控制点为:香龙岩、楼底、丛树、包子铺、沿线居民聚集点及场镇。项目起点:K0+000项目终点:K6+892. 4021.1路线平面、纵面线形设计说明1)设计依据(1)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2)交通部部颁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17);(3)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4)勘察设计合同:2)路线主要技术指标本项目沿线地形、地质较为简单的特点,经仔细研究沿线地形、地物的实际情况,结合业主的 要求,在路线测量阶段,我们确定了如下设计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避让房屋密集区,降低公路对沿线居民的影响。(2)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树立节约资源的理念,利用老路,减少新征土地。(3)坚持系统论思想,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在工程量增加不大的前提下,尽量采用较 高的平、纵面指标。(4)坚持质量第一,树立让公众满意的理念。(5)坚持生态选线,尽量减少对保护区自然环境的影响。总之路线布设时“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通过灵活设计和创作设 计,实现“安全”、“环境优美”、“节约资源”、“质量优良”、“系统最优”的设计目标。技术标准按 三级公路技术标准执行,设计车速30km/h。根据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及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20-2017)。3)路线布设路线设计按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部颁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17),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的规定执行,结合地形、 地质、工程量、拆迁赔偿、环境保护等具体问题进行路线平纵面布设。本路段平面线形要素的组合 主要采用基本型,还因地制宜的采用了 “S型”、“C型”平曲线组合。4)主要技术指标的采用情况:本项目平曲线最小半径15m/l处(加宽受限路段为Um/1处),最大纵坡9.5%/1处(加宽受限 路段为10.6%/1处),最小坡长60m,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397m/l处,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700m/l 处。由于本项目沿线较多高边坡,部分段落存在顺层等不良地质,路线穿越居民聚集点及丛树村场 镇,受沿线地质、结构物影响,平面布置如下:、改扩建路段路基宽度7. 5m.、加宽受限路段 平面、纵面拟合既有道路,宽度维持原有路基宽度不变。全线共设平面转角点80个,平均每公里转角数为11. 602个,平曲线长度占路线全长51. 725%; 纵面变坡点73个,竖曲线长度占路线全长39. 178%。改扩建路段平纵组合大部分满足路强设计规范 中“组合得当”的要求。平纵面线形设计基本满足视觉连续、协调,行车安全顺适的要求。本项目坐标系统为CGCS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5)路线平、纵面线形设计具体情况:平纵面布置具体情况:路线平面布设本次设计采用三级公路指标,设计时速30km/h,公路最大纵坡为9%进行改扩建。由于本项目 沿线较多高边坡,部分段落存在顺层等不良地质,路线穿越居民聚集点及场镇,受沿线地质、结构 物影响,平面布置如下:口、改扩建路段K0+000-K0+300 、 K0+890-K1+067 、 K1+190-K1+340 、 K1+480-K1+580 、 K1+710-K1+980 、 K2+760-K3+145. K3+350-K3+570、K4+606-K4+730, K4+900-K5+270. K6+330-K6+450 段共计 2. 216km, 该段受结构物及沿线地质情况影响较小,本次设计采用三级公路指标进行改扩建,设计时速30km/h, 路基宽度7. 5m,最大纵坡为9. 5%,位于K0+885-K0+950段。、加宽受限路段其余路段为加宽受限路段,受沿线地质及结构物影响较大,本次设计中考虑作为加宽受限路段, 平面、纵面拟合既有道路,宽度维持原有路基宽度不变,路线长度共计4. 676km。路线纵断面布设、改扩 建路段 K0+000-K0+300 . K0+890-K1+067、K1+190-K1+340、K1+480-K1+580、K1+710-K1+980, K2+760-K3+145, K3+350-K3+570, K4+606-K4+730, K4+900-K5+270, K6+330-K6+450 段共计2. 216km,纵坡采用三级公珞指标进行改扩建,公路最大纵坡为9. 5机、其余路段保持既有道路纵坡不变,K0+130-K0+670段原路连续上坡,其中K0+550-K0+630 段最大纵坡为10.6与; K1+080-K1+145原路回头弯最大纵坡为8.6冬,回头弯处内侧边坡约15m,外 侧邻崖;K3+440-K4+390段原路连续上坡,其中K3+815-K3+905段最大纵坡10.1%。由于上述路段 存在边坡较高、挖方工程量较大、外侧挡墙高度较高、且遒路两侧为居民房屋等加宽受限因素,不 具备展线降低纵坡及加宽的条件。因此本次设计中部分段落作为平面、纵面拟合既有道路,宽度维 持原有路基宽度不变,并在纵坡超坡段考虑加强交通安全措施,保证行车安全。K0+550-K0+630连续上坡纵坡超坡段K1+110处回头弯平面K0+740处顺层边坡K2+280处顺层边坡K4+505处危岩清方K4+720处路线穿越居民聚集点1.2施工注意事项1、施工前应对全线布设的控制网进行联测,以确保路线线位放样的准确性。2、路线设计标高位置为路基中心线。3、公路用地为路堤两侧排水沟(无排水沟时为坡脚)或路堑坡顶(截水沟)以外1米。4、施工放样时,应注意起终点与原道路的平面、纵面衔接顺适。5、在施工过程中严禁乱挖乱弃,取料场及弃土场均应整平、还耕,避免水土流失。6、施工过程中应加强与文物保护部门的协商,确定明确的施工范围,保护区域内的文物资源, 发现文物应及时上报管理部门。7、施工时必须注意电力、电讯、自来水、天然气公司的管线干扰。8、应科学施工、文明施工,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创造和谐的施工环境,尽可能地减少 对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2、安全设施详见S2-14安全设施相关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