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考点智能测评与辅导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古代中国的科技文艺.docx
-
资源ID:94128702
资源大小:34.03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中历史考点智能测评与辅导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古代中国的科技文艺.docx
高中历史考点智能测评与辅导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古代中国的科技文艺一、单选题(共72分)1.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脾、残酷的时代,也是宽 容、自由的时代,“宽容”“自由”主要指A.诸子百家争鸣B.商人地位提高C.土的兴起D.兼并战争【答案】A【详解】百家争鸣时期思想自由,可以发表不同的言论,A正确;古代是重农抑商政策, 商人地位较为低下,B错误;土的兴起是百家争鸣时期原因,C错误;兼并战争 属于“血腥、残酷”表现,D错误。2.春秋战国时期有一思想家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下列言论与 此同属一派的是A. “兼相爱,交相利”B.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C.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D.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答案】C 【详解】 现实生活问题的工具,不必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因此B项正确。A选项错误, 钱宝琮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的是适可而止,并非钱宝琮自 己的观点;C、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中“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 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等信息可知,九章算术比较注重实用性,注 意结合实践。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6.宋朝文人认为“唐诗无避讳”,论及本朝时则说:“今之诗人,不敢尔也。” 由此可见A.唐人写诗不受礼义纲常约束B.政治环境对文学创作影响很大C.文学的使命就是反讽现实政治D.唐诗水平明显高于宋诗【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与唐朝相比,思想控制较严格,这种情形反映在诗词创作上, 说明政治环境对文学影响较大,选项B正确;选项A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文学的使命不仅仅是讽刺现实政治,更主要的是反映社会现实,选项C排除; 材料未对唐宋诗水平高下进行比较,排除D。17 .明朝末年,钦天监依据大统历推算日食多次出现错误。1610年再次在推 算日外发生日食,有官员认为“天人感应”“灾异尤甚”,有官员认为是钦天监 推测日食方法有误,还有官员提出利用西洋历法补充改革传统历法。这表明当时 A.天人感应的思想被否定B.经世致用成为社会思潮C.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D.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还有官员提出利用西洋历法补充传统历法”,说明当时西方科学 技术已传入中国。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BD项材料 不能反映,排除。18 .农历2014年腊月腊八前后,我省各地普降大雪,应验了 “大雪年年有,不在 三九在四九”的谚语。这反映了我国传统科学()A.服务农业以农业为中心B.精准的预测性C.建立在经验和总结的基础上D.在当今社会不可替代【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可见对天气的预测并不精准,而只 是一种根据“惯例”的经验总结,故我国传统科学建立在经验和总结的基础上, C项正确。我国传统科学有一部分是服务于农业,但材料信息无法推断是否以“农业为中心”,排除A。材料中对天气的预测是根据经验,而不是精准的预测, 排除B。材料中没有涉及中国传统科学在当今社会的地位,而是强调我国传统科 学建立在经验和总结的基础上,排除D。19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在技术方面停滞于 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 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 分。”材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A.轻视理论构建B.注重人与自然和谐C.长期领先世界D.重视经验和实验【答案】A【详解】由材料“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 反科学的成分”可知,中国古代科技更多停滞于工农业经验水平上,忽视了对科 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故选A。BC属于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褒扬,而材料的主 旨在于强调对古代科技发展的反思与批判,排除;中国古代科技发展重视经验, 但却轻视实验,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原因的相关知识和认识,解题的关键信息是 材料转折部分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反思。20 .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 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 此类小说A.折射出当时的社会价值观B.旨在维护君主专制统治C.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D.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所强调的“忠 义''正式当时社会所倡导的,也就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C选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看出这类小说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B选项错误, “忠义”是中国传统美德之一,这类“忠义''人物的出现并不能代表宣扬宋明理学; D选项错在材料与民主思想无关,与民主思想对立的是专制思想。21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理即是气之理,理不先而气不后。”他还说: “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王夫之对“理”的阐述承袭了朱熹的天理观体现了朴素唯物精神宣扬了经世致用观念具有个性解放的色彩A.B.C.D.【答案】D【详解】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理即是气之理,理不先而气不后。”、”礼虽纯为天理之 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王夫之对“理''的阐述体现了朴素唯物精神,具有个性解放的色彩, 故、正确;材料否定了朱熹的天理观,故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经世致用观 念,故错误。故组合错误,故A排除。组合错误,故B排除。 组合错误,故C排除。组合正确,故D正确。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王夫之思想 【名师点睛】王夫之认为气是唯一实体,不是“心外无物王夫之还指出,天地 间存在着的一切都是具体的实物,一般原理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决不可说具体 事物依存于一般原理。王夫之认为“形而上'与"形而下”虽有上下之名,但不意味 着上下之间有界限可以分割开来。从知识的来源上看,原理、规律是从对事物的 抽象而得来的,因此,应该是先有具体形器,后有抽象观念。22 .公元1175年,朱熹、陆九渊、陆九龄讲学论辩于鹅湖书院,史称“鹅湖之会”, 也称“千古一辩”。在千古一辩归途中,朱翼写了一首五言绝句过分水岭有感:“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朱熹以水流分合的情 景,表达“求同存异”的哲理。这里的“同”是A.万物的本原B.探究天理的途径C.儒家的纲常伦纪D.发明本心【答案】A【详解】试题解析:依据材料内容可知,本题考查的是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共同点。依 据所学知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认同世界的本原是天理(陆王心学也认为 “心即理也”),故选A。儒家的纲常伦纪随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程朱理学主张 通过格物致知以探究天理,陆王心学主张通过加强内心的修养以体验天理,排除 BCD三项。23.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 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对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 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 动”是指A.宋明理学统治地位丧失B.彻底否定传统儒学C.批判继承传统儒家思想D.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答案】C【详解】材料主要是讲官方正统思想是程朱理学,非官方出现了有悖于宋明理学的思想。 联系明清时期的史实可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批判宋 明理学,实际上是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 承,而不是彻底否定,也未动摇儒学的正统地位,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 实,明清时期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排除;明清时期出现的黄宗羲等人并不是 彻底否定传统儒学,而是批判继承传统儒家思想,排除B;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学 正统地位被动摇,排除D。24.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 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 A.由人治转向法治B.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C.建立君主立宪制D.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法制【答案】A【详解】试题分析:“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是在批判封建君主制下,法律为君主一 人之法,是人治的表现,“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指的是先制定一部法律,然 后再由人去执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括君主),这指的是法治,故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的法治思想 二、材料分析题(共9分)25.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 列材料:材料一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 国总笄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 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 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 出身或是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 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材料二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 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 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 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 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 哲学。马克直世界文明史(1)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 是按照出身中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 趋向“精微”的原因。(3)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答案】(1)因素:充分保留传统;合理选官;实行德政;汉字文化延续 功能强。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2)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 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3)特质:延绵不断(尊王传统);兼收并蓄(与时俱进)。【详解】试题分析:第(1)题主要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 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答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因素”,由材料一中的信 息“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即可得出“充分保留传统”的结论;由材料一中的信息“皇 帝按才干选拔官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即可得出“制定合理的选官 制度,实行德治'的结论;由材料一中的信息“中国的文字有着更大的文化上 的连续性”即可得出“汉字延续功能强''的结论。第二小问“制度”,由材料一中的 信息”按照出身选拔.官僚''可知此应为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由材料一中 的信息“按才干选拔官僚'可知此应为注重才干的科举制。第(2)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 合所学答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积极作用''由材料二中的信息“理学家充分肯定 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即可得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注重道德品质的 培养”的结论;第二小问“原因”可从佛道思想对儒学的挑战、宋明理学家的创新 等角度思考作答。 第(3)题据材料一“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中国 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得出延绵不断(尊重传统),据材料二“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 的精粹”得出兼收并蓄(与时俱进)的特点。【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占代选官制度;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演变宋明理学影响26.非选择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守I日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 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货族分封制 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 为“显学”以及虽然在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 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 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 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三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 现了精神上的反叛。这种生活本体的变化引发了作家创作意识变化,时代前进的 要求也为时代前进的思想变化提供了基础。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 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 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 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 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在先秦一度成为“显学''的原因,儒家学 说是怎样被“捧上独尊地位”的?(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它对中华 民族的性格产生了什么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4)综上,说明儒家思想为什么能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答案】(1)"显学''原因:社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儒家学说的二重性特点;孔 孟诸人对自身学说的宣传、办学活动扩大影响。独尊地位: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社会 的主流思想: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 官授爵的标准,儒学大兴;汉武帝时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兴办太学 和地方学校,教育为儒家垄断,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2)朱熹(或程颐、程颍、陆九渊、王阳明,答出一人即可)。影响: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具有历史使命感。(3)背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宋明理学日益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名言,孟子是儒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A选项是墨子的名言,故排除;B选项是法家思想的体现,故 排除;C选项是荀子的思想,荀子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因此本题选择C选 项。D选项是道家庄子的思想,故排除。3 .易中天曾经说道:“这(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 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裨阖,机锋迭起,智慧纷 呈。”材料中“争”的核心问题是A.争夺政治统治的权力B.寻求社会稳定发展的途径C.争夺学术霸主的地位D.探寻实现专制集权的途径【答案】B 【详解】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各学派争鸣探求的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途径,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 “百家争鸣”局面,他们之间并不是争夺国家的最高 统治权力,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中学术讨论只是表面现象,不是争夺学术霸 主地位,故C项错误;各学派宣传自己的主张并不是探寻实现专制集权的途径, 故D项错误。4 .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理论前提是“君王 受命于天”。其思想主张A.为加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B.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C.是当时社会民本思想的体现D.得到广大人民的抑护【答案】A 【详解】 僵化;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4)原因:儒家主张尊重传统,又能根据时代需要吸收其他学说不断丰富自己 的思想;儒学家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改造儒学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详解】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原因,注意材料一中的“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说 明儒家学说具有二重性的特点,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变变化,孔孟等儒家 学者对儒学的宣传等,可概括出原因;第二小问怎样,儒家学说被“捧上独尊地 位“发生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期,儒学成为选官的标准,汉武帝重 用儒家学者参与国家大政,在教育上,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教科书,西汉兴办太学 和地方学校,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细腻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所学代表人物从“朱熹 (或程颐、程颍、陆九渊、王阳明,答出一人即可)。“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影 响从程朱理学的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具有历史使命感积极方面作答。(3)注意材料三的关键信息,经济上“物质生活富足”可见李贽生活的明朝中叶, 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 上的地位''说明市民阶层的壮大;思想上,“突破儒家民本思想''可见宋明理学僵 化,“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说明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儒家之所以能长期居于主流,一是由于儒家本身既尊 重过去,又能与时俱进丰富自身思想,二是由于儒家的社会责任感,时刻关注社 会发展。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 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康思想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表是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世界地位变化的统计表年代科技发明(总件)中国世界其他国家C /件%公元1一400年4528(21738公元4011000 年45V211329公元1001-1500 年678£72943公元1501-1840 年4721945396材料二 所有这些(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包括其改进的策略, 都完全可以由中国人在14世纪时所具有的科学知识中研发出来。但当时的中国 人却没有加以制作或利用,以致后来这些机器由于无人使用而消失了。因此,我 们必须推断在纺织业的领域中,中国传统的工业技术未能有进一步的开展,基本的阻力不在于缺少更高的科学知识,而在于那些促进工业技术的发明与进步更新 的经济动力与智识思想力量的减弱。马克-尔文中国历史发展的型式材料三 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 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 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 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外出生事冒险(这也与明代专制政治和清代异族统治 下法网严峻和地方势力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在此情境下,“浪费人力的文化” 逐渐形成:妇女裹小脚、坐八人大轿、妻妾奴婢成行,都是浪费人力的社会文化 行径。与此对应,为节省人力而创设的各种机器,便变为“非当务之急” 了。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1)根据材料一,概述中国科技在16世纪之前的世界地位如何?(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科技处于这样一种世界地位的原因是什 么。(3)根据材料一,指出16世纪以后中国科技发展的状况如何?根据材料二、 三,概括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地位: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出同时代的欧洲,中 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并且向世界各地传播,对世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 要的贡献。(4分)原因(8分,任写4点即可满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和物质 条件封建教育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进步,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条件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功不可没,科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开明的文化、宗教、民族与对外政策,有利于科技文化正常交流和发展文化发展的继承性,前代科技成就为后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重视为“农本”思想的服务,如天文历法、数学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广大科技劳动者积极进取、勤奋钻研的精神(8分)(2)状况:16世纪以后,中国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2分)原因(8分):经济饱和,投资无利可图。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重农抑商)劳动力充足,机器的使用和推广缺乏必要性。传统文化缺乏创新精神。【详解】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世界地位变化的统计表,结 合所学知识即可概述中国科技在16世纪之前的世界地位:远远超出同时代的欧 洲,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并且向世界各地传播。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 从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分析当时中国科技处于这样一种世界地位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世界地位变化的统计表,结合所学知识 即可指出16世纪以后中国科技发展的状况如何:16世纪以后,中国科技开始落 后于西方。根据材料二提到,基本的阻力不在于缺少更高的科学知识,而在于那 些促进工业技术的发明与进步更新的经济动力与智识思想力量的减弱,据材料三 提到,与明代专制政治和清代异族统治下法网严峻和地方势力的改变有密切关 系”浪费人力的文化''逐渐形成都是浪费人力的社会文化行径,并结合 所学知识即可从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概括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特点原因【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中外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原因的相关知识和认识,属于归纳 性较强的题型,是备考重点。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中国 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自然科 学重理论。中国古代科技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近代中国 的科技特点带有较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产物,各 阶级都有其进步性和局限性。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汉代儒学以“君王受命于天”作为的理论前提其目的 为提供加强君主专制的理论根据,所以答案选A;材料体现的是“君权神 授”,B项错误;材料同民本思想无关,C项错误;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表述 不符合材料和史实,D错误。5 .先秦时期儒家父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父慈子孝,体现在道德方面。汉代以后儿 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了义务。这种变化主要说明当时A.儒家伦理上升为政治法统B.生产方式影响到家庭关系C.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D.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答案】A【详解】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了义务''可知,董仲舒 的三纲五常儒家伦理道德,迎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儒家伦理上升为政治法统, 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讲到“生产方式”,B项错误;“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恰恰与 材料的意思相反,C项错误;”开始依附于政治”表述错误,D项错误。所以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三纲五常6 .二程文集载:“以富贵为贤者不欲,却反人情.人无利,直生不得,安得 无利? ”该观点A.肯定人正当利益的诉求B.阐述先理后物的哲学观点C.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D.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要求【答案】A【详解】试题分析:材料意思为“富贵不是贤者所祈求的,但违背人情。普通人没有好处, 简直活不下去,怎么可以没有好处呢?”由此可见A符合题意。故选Ao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北宋五子7 .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 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朱熹意在 A.适应皇权的需要8 .倡导重德修身C.宣传“存天理,灭人欲”D.维护纲常名教【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诗 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可知,朱熹强调道德和礼仪,这反映不出朱熹适应 了皇权的需要,故A项错误,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 合题意,均排除。点睛:材料“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 之”“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是解题的关键信息。8.南宋思想家叶适认为,要实现对道的全面认识,就必须要全面观察事物,并亲 身实践然后进行考核验证。据此分析叶适A.主张万物皆理8 .反对空谈性理C.提倡经世致用D.否定格物致知【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叶适的观点主要强调的两点:一点是全面性,一 点是实践性。他没有突出万事万物皆为理,所以排除A选项。他主张要实践来 检验正确性,所以反对空谈,B选项正确。叶适的观点无法体现出“致用”二字, 所以C选项错误;D选项错误,格物致知是指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 性知识,也强调对事物进行考察。9 .葛兆光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说:“(理学)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 规则,而规则就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 地成了 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对这种社会现 象,表述正确的是A.汉代儒学吸收宗教思想的结果B.宋明理学的系统化、哲学化的结果C.宋明理学世俗化的社会影响D.明清时期儒学新发展的表现【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宋明理学的影响。从材料中看,葛兆光认为理学从原则变为规则再 转变为常识,这是一种世俗化的过程,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 没有涉及到宗教的内容;B选项与材料反映的内容相悖;D选项错在材料没有涉 及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1(). “明清之际,旧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与新的先进的价值理念发生了激烈的冲击 和碰撞,社会面临着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价值冲突和社会转向。”导致材料中“碰 撞” “转向”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黄宗羲等人对君主专制的抨击B.理学思想日益走向僵化C.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加强D.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答案】D【详解】依据“一定思想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这一理论,可知这一时期 理念发生碰撞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方面的。而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是经济方面的 原因,所以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唯物史观的理解与运用。在近儿年的高考中,对 唯物史史的考查时有体现,我们应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1、生产力决定生 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或阻碍作用: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3、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4、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根本动力。请在此填写本题解析!11.李贽说:“商贾亦何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 于市易,辛苦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明代蒲州商人王文显训诫其子说: “夫商与土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 污。”上述主张A.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B.奠定了 “工商立国”思想的基础C.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D.肯定了商人追逐功利的精神【答案】D【详解】材料中没有体现民本思想,故A项错误;“工商立国”的思想基础说法错误, 故B项错误;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仍然是农业思想,不是商业,故C项错误;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李贽等知识分子对商业和商人的看法有了改变, 认为商人通过辛苦劳动赚取钱财,商人与土异业而同途,均属崇高之业,故D 项正确。点睛:从材料“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官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善 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中可以看出,材料体现了重 商的思想,结合时代背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在一定程度 上冲击了人们的思想观念。12.顾炎武以一种历史自觉,对传统思想观念所造成的负面国民性进行了深刻的 反思。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条可以为全社会所遵守的“行己有耻”的道德底 线和一系列基本原则。这里,顾炎武所遵循的“道德底线”或“原则”是指。A.忠君爱民,保国有责B.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C.仁孝当先,舍生取义D.以天下为己任,“经世致用【答案】D【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 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顾炎武,对传统的思想 观念”、"可以为全社会所遵循''等,本题实际上考查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顾炎武 思想主张相关内容。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C三项 明显不属于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排除ABC。进一步可知,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 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顾炎武 的思想主张13 .黄宗羲等提不出新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 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材料意在说明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A.是资本主义萌发发展的产物B.本质是传统儒学思想的发展C.适应了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答案】B【详解】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是对明朝灭亡的反思,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无关,排除A;黄 宗羲修补封建专制制度的主张,体现出他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故排除G明 清之际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本质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故选B;当 时宋明理学占统治地位,排除D。14 .唐朝节度使冯宿上奏章说: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的百姓都用刻板印刷日历, 在市上售卖。每年中央司天台还没有颁布新历书时,这些印好的日历已满天下皆 是。这说明()A.雕版印刷术在民间流行B.买卖日历成为普遍现象C.新技术影响了行政管理D.活字印刷技术己经出现【答案】A【详解】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的百姓都用刻板印刷n历”、 “这些印好的日历已满天下皆是''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雕版印刷术推动的 结果,A符合题意,正确;B项“普遍现象”没有依据,仅从几个地区不能得出; C项属于无关项;D项本身不符合史实,活字印刷术在北宋才出现的。故选A。 考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四大发明雕版印刷术15 .数学史专家钱宝琮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 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 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J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钱宝琮认为科研应该适可而止B.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探究C.九章算术的实用性相对有限D.数学知识很难应用于生活实践【答案】B【详解】依据材料中“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 题”、“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等信息可知九章算术认为数学是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