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渔家傲李清照教案渔家傲李清照优质课教案(实用七篇).docx
-
资源ID:94144742
资源大小:36.77KB
全文页数:3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年渔家傲李清照教案渔家傲李清照优质课教案(实用七篇).docx
2023年渔家傲李清照教案渔家傲李清照优质课教案(实用七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老师,经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胜利、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当怎么制定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渔家傲李清照教案 渔家傲李清照优质课教案篇一 请依据我的描述说出古代诗词作家的姓名。 1、他,唐代闻名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妙,富有浪漫主义色调,被后人称为“诗仙”。代表作有静夜思-李白 2、他,唐代闻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民生疾苦,有“诗史”之称,他的组诗“三吏”“三别”喜闻乐见,他本人被誉为“诗圣”-杜甫 3、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散文,并开创了豪放词派,字子瞻,我们学过他的词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4、他,北宋闻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曾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反映边塞生活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今日我们再学一首渔家傲,那是一位跨南北两宋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历城人(今山东济南),是婉约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华蜜美满,父李格非为当时闻名学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化。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地度过了晚年。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起先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有漱玉词传世。 1、读准字音:帆殷勤嗟谩 2、读出节奏 3、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 4、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梦) 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用原句回答)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看到了一幅宽阔、壮丽的海天一色图: 师:这两句写了哪些景物? 生:写天、云、雾、星河、千帆, 师: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生:瑰奇宏伟 师:在这两句中找出四个动词来。 生:“接”、“连”“转”、“舞” 师: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一幅宏伟壮美的海天相接图,精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充满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师: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视天空,天上的银河好像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多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飘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师: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到哪里?-天国, 师:在天国见到了谁?-天帝。 师: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天帝? 生:看法温柔、关切民疾的天帝。 师:“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样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始终飘泊无依,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如今日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暖和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3、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师:词人有才华吗? 师:你从那句可以看出来? 生:“学诗谩有惊人句” 师:词人有卓越的才华,辛苦求索,但她找到光明的出路吗? 生:没有 师:从哪可以看出来? 师:“路长嗟日暮”,这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生:用典 师:此句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徬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 师:谁能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师:对,意思是我告知天帝,我所要走的路程还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 师: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 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明珠暗投之感同时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4、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wòchuò肮脏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逍遥自在华蜜的生活。 师:“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 师:“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句什么意思? 生:看注释 5、作者为什么幻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答: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志向,有理想,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幻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哀痛,没有孤凄和苦痛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孤独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主动的,有现实意义的。 6、小结: 师:这首词中充分表示李清照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板书) 师:但这种愿望在她生活的时代的现实生活中是不行能实现的,因此她只有把它寄予于梦中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在这境界中寻求出路。 然而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而能担心于社会给她支配的命运,大胆地提出冲破束缚、憧憬自由的要求,的确是很难得的。而正是这样的一特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这和她的其它词作风格迥jing然不同. 师:好同学们,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覆盖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调。在风格上走豪放一路,为我们创建了开阔的意境。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shù玉集中语。” 李清照是一位婉约派的女作家,她的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等是大家熟识的名作。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它的风格是清爽、含蓄、缠绵的。其中一剪梅还编成了现代流行歌曲月满西楼。 渔家傲李清照教案 渔家傲李清照优质课教案篇二 渔家傲选自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六单元,李清照作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渔家傲却是她的一篇豪放之作。本节课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去体会,老师抓住此词中“梦”事绽开教学,以李清照的一生为纵线贯穿全课,使课堂结构紧凑,板块清楚,主线分明,层层绽开,按部就班。并将李清照其他词作与渔家傲进行对比,在朗读中感悟婉约与豪放词风的区分,引导学生体会该词的情感,了解李清照传奇的一生。从而激发学生对宋词的爱好。 通过比较诵读体会,学生感知宋词婉约派、豪放派的不同风格特征;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领悟李清照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慨。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验、品尝词的语言和意境,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 (一)导入新课,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不同风格。 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史上两颗绚烂的明珠,今日我们一起来观赏宋词。 对比诵读醉花阴渔家傲,体会词风不同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 学生谈读后的感受。 明确:醉花阴表达了词人诗酒自娱的闲谈,暗香盈袖的浪浸,明丽而继绵的甜蜜哀愁。 渔家傲表达了词人豪迈的气度,阔大的形象,雄奇的志愿。 介绍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特点。 任何一个优秀的作家都不是一种写作风格,正如“大江东去”苏轼,也有着“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柔情,李清照亦有着刚柔相济的美。我们进一步学习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独具匠心的豪放词渔家傲。让我们一同走进李清照。 (二)读通顺。 1、感知内容 2、读准字音:帆殷勤嗟谩 3、读出节奏 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 (三)读梦事 1、读梦 明确:渔家傲记梦之作。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了一幅宽阔、壮丽的海天一色图。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美。细读词作,勾画梦事的动词。接”、“连”二字把重重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充满的云雾。“转”,“舞“两字,则书词人在风浪联题加人适当的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词中最能触动你的画面接云涛、星河流转、天人对语。 2、品梦 再读品梦。 用典引用贴切自然。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水击三千里,抟扶据而上者九万里。庄子逍遥游 李清照通过这首词要表达什么? 明确:此时的李清照不再是以泪洗面的弱女子,她有着真实的情感,真实的忧愁。优愁中有愤懑,感伤有倔强,有一种骨气在支撑着。正如梁启超对此词曾指出:“此似苏辛派,” 3、释梦 悟归情:领悟主旨思索:词人要归何处?为什么要归哪里? (四)读出情。 读如梦令读醉花阴声声慢 明确: (1)她生于书香门第,这个待字闺中的少女,羞怯淘气,聪敏率性。 (2)她与赵明诚结为夫妻,弹唱出一曲高山流水的琴瑟和鸣,纵使哀愁也是那般温柔。 (3)49岁的丈夫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后改嫁的遇人不淑,被诬陷的牢狱之灾,时间在她的意念中度日如年的停滞了。随者金人南下的铁蹄,李清照沉没在国破家亡的历史之中,但她以女子之身,怀天下大事。体会着宋代士大夫共同的时代悲伤。留下了:“自今思项羽,不愿过江东。”的千古名句和这首豪迈之词渔家傲。 再读: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读出浪漫与豪迈!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词。 2、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李清照或者其他词人及其作品,收集整理一些你喜爱的宋词。 渔家傲李清照教案 渔家傲李清照优质课教案篇三 1、学会抓住关键意象,来分析意境,体会诗人剧烈的爱国情感。 2、培育学生的想像力,提高学生鉴赏实力。 3、激发学生学习宋词的爱好,驾驭诵读的方法。 抓景物,析意境,品情感 一、古诗导入 1、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且留下了很多喜闻乐见的边塞诗词,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哪些? 2、今日我们要学习另外一首边塞诗的名篇:渔家傲。 二、知人论世 1、这首词的作者是范仲淹。所谓“知人论世”,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近范仲淹。 2、(出示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他不仅是北宋闻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让人惊羡。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其中的两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他的词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风流人物”。 了解了范仲淹,下面我们就要来诵读这首词了!还记得我们的三步读诗法吗? 三、倾情诵读 (一)出示:三步读诗法 1、整体感知,字正腔圆地读, 2、理解词意,有板有眼地读。 3、赏析品悟,有情有味地读。 (二)诵读第一步:整体感知,字正腔圆地读 1、字正腔圆字音精确、清楚、洪亮,腔调圆润、饱满、宛转。 2、初读此词,你知道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什么吗?(板书: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3、男女生分读。留意字正腔圆。 (三)诵读其次步:理解词意,有板有眼地读 1、有板有眼把握节奏、韵律、轻重缓急等。 2、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词意。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同桌探讨探讨,也可以问问老师。 3、指名说说上下阕的意思。 4、指导有板有眼地读。 (四)诵读第三步:赏析品尝,有情有味地读。 1、抓景物,析意境(赏析上片) (1)请学生读上片,其他学生思索:上阕中哪个字是关键,也就是上片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2)“异”在何处?再读上片,画出词中描写的景物。 (3)请你再读读上片,关注这些景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能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来比较比较边塞秋景与江南秋景有何不同吗? 这些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或者说上片的写景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4)这样的景物和下片抒情有什么联系呢? 插入写作背景:1038年西夏李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1040年,因为守边官员贪生怕死,范仲淹主动要求调到军事要地延州(今陕西延安),主动挑起了这保民卫国的重担,希望能击退外敌。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西夏不但不敢入侵,还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2、品情感(赏析下片) (1)诗人的情感集中体现在哪个字上面? 明确:泪 (2)将士们流下的是什么样的泪?这一“泪”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流下的是思念家乡的泪,更是功业未成、壮志未酬的英雄泪。 (3)这些情感体现在哪些诗句中? 明确:“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全诗核心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范仲淹心中,大丈夫就应当像窦宪一样“北击匈奴,去塞三千余里,刻石记功。”就应当像霍去病一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就是他为什么夜不能寐,辗转反侧的缘由。齐读下片。 今日咱们重新相识了范仲淹。在苍凉悲壮的情境里,作者用短短几句词写出了自己和很多的将士们思乡又忧国的冲突心理,一位巍然的令人敬畏的文人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让我们也仿佛置身于边塞的萧索中感受着将士们悲凉的心情。 五、拓展延长 古往今来,有着满腔爱国情怀却壮志未酬的词人又何止范仲淹一人! 六、课堂小结 一曲渔家傲唱出了范仲淹的思乡报国,唱出了他的无奈与哀痛,也写出了他的壮志未酬,更让我们知道了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不完的情怀,写不尽的思乡,让我们再次吟诵他的这首渔家傲,希望范仲淹那宏大的人格恒久激励着我们每一位中国人! 渔家傲李清照教案 渔家傲李清照优质课教案篇四 1、学问目标: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背诵本词。 2、实力目标: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品尝我国古代诗词深邃的内涵和美丽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实力。 3、情感、看法和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概。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验、思想倾向,品尝词的语言有意境。 1课时 1、诵读法 2、探讨法 3、提问点拨法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想想有哪些词人的作品是以清丽婉约著称的,总结;柳永、秦观、欧阳修、李清照、李煜等,这些作者的词作是否都一贯秉承宛转优美的写作风格呢?明显并非如此,婉约派词人也可以作出豪放宏伟的词作,今日我们就来赏析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一首与之以往风格大为不同的词作渔家傲 (二)教学新课 1、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诵,要求学生听的过程中留意字音字形标注不懂的字词,留意语句的节奏,停顿和感情。 2、学生齐声朗读本词,读准字音:帆/殷勤/嗟/谩,读准节奏。 3、写作背景:“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地度过了晚年。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起先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4、结合课件梳理出文章生字词,弄通文义,老师对疑难词句进行指导 5、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梦) 6、词人做梦梦见了什么呢?用文中原文回答(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7、这种景象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请同学读前面一句两遍后后感悟(奇丽雄奇、宽阔壮丽、气概磅礴)(一片烟波浩渺的海上,天与云与海浑茫难辨,海上的船只颠簸,这种动态如同海船舞蹈起来,坐在这样的船只中,自然看到天上的星河也好像在转动,作者用天、云涛、星河、千帆这些壮阔的景物构成了一副气概雄奇的海天相接图,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8、在这种迷漫虚幻的景象之中,作者仿佛进入了什么地方呢?我们一起朗读词中其次句(仿佛梦魂归帝所,一缕梦魂仿佛升入了天宫) 9、在天国见到了谁?这个人是什么样的形象呢?(见到了天帝,他看法温柔,关切民疾。殷勤问我归何处虽是一句异样简洁的问话,却饱含了深厚的感情,结合词人自身及整个宋朝百姓的遭受,当世正是靖康之变之后,人间的皇帝徽钦二宗都被金兵掳去了,宋高宗也是偏安一隅,自身难保,更不行能来关切人民的遭受。此时却有天帝来亲切问话,使词人感到暖和。) 10、词人面对天帝的问话有什么样的回答呢?大家一起来朗诵词人的回答,感悟词人的内心(学生齐读“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感受到词人迷茫不知所措,人生过半却有才不能施展,一个“谩”字将作者明珠暗投的心情跃然纸上,而自然也有对当世国家危难的现实不满) 11、面对残酷的现实,自身飘舞的身世,作者是否就消极沉沦了呢?(生答没有),从哪里可以看到词人没有消极沉沦呢?我们一起来读,学生齐读“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并提问,作者在此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学生回答是豪迈的。 12、为什么作者会一转而变为豪迈磅礴的词调呢?结合当世的历史大事务我们来分析一下,当世有一位名垂千古的大英雄和作者同处一个时代,在1130年取得了抗金大捷,正好和作者写此词的时间接近,大家知道是哪位英雄吗?学生回答岳飞。师说正是岳飞这位民族英雄,在词人写作本词的期间取得了抗金的牛头山大捷,收复了失地,词人受到鼓舞,在词中暗中赞美了岳飞,大家可以找出来是哪句吗?提示岳飞的字为鹏举,和文中的哪句相照应呢?生答“九万里风鹏正举”。 13、大鹏展翅高飞,词人又怎么表达自己的愿望呢,请同学们一起读词中最终一句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学生齐读这句。老师:作者希望风不要停,这样就能使大鹏飞的更高更远,也就意喻了希望岳飞能战胜金兵获得更大的成功,从而收复国土,而词人自身所在的人生之舟也能到达一个志向的彼岸,过上志向中的生活。这里是作者对志向的追求。若是词人是一名男儿,定会和岳飞一道保家卫国抗金擒 胡,这在词人的其他词作中有表露,ppt展示李清照诗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学生齐读这两句诗词,读出作者视死如归、捐躯报国的壮烈情怀。 14、作者作为当时的婉约派大词人,能写出如此豪迈雄奇的词作实数稀有,词人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也可见一斑,那么在同时期岳飞也有一首名垂千古的的词作满江红,抒发了保家卫国及壮志难酬的剧烈悲愤情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ppt展示岳飞满江红,并由学生朗诵。 15、同学们再一起来诵读一遍渔家傲,将词作的豪迈浪漫之情读出来 本文用豪迈雄奇的笔墨,描绘了梦中海天相接及梦回天宫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明珠暗投的慨叹及对志向境界的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岳飞抗金大捷的赞美和对收复失地的期望。 渔家傲 渔家傲李清照教案 渔家傲李清照优质课教案篇五 1、有感情的朗读,品尝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 2、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知这首词慷慨壮烈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清楚地了解整首词分上、下两阕写景和抒情,以及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解读全词,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体会作者的政治志向和理想。 朗读法、问答法、教读法 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比照课文注释,通读全词; 2、了解作者的生平概况以及写作背景。 二、导入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奇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前两节课我们已经领会了盛唐诗歌的风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宋词的学习。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刚刚我们列举的这些诗歌,它们所描写的都是同一个主题边塞,因此,人们把这一类的诗歌称之为“边塞诗”。今日,我们将要学习的渔家傲也是反映边塞主题的。但是,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由于作者有丰富的边地生活阅历,所以词中洋溢着深厚的生活气息。 三、初步感知,学生朗读 1、现在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体会词中的韵味,以及词人的'思想感情。(老师领读,学生齐读) 2、同学们朗读得很好,已经把词中慷慨壮烈的韵味读出来了。那么,这样一首充溢着志向和理想的词,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呢? 四、文本赏析 (一)导入作者介绍以及写作背景介绍: 1、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事实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兴师动众,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主动抵挡。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2、作者介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范仲淹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而且还有卓越的军事实力,这就与他被称为北宋闻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相符合。 现在请同学们看看注释中的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北宋闻名政治家、文学家。 (二)分析全词 此时的范仲淹肩负着国家的重担,我们知道,诗词的创作往往讲究情景交融,那么,当词人身兼重任之时,他的笔下又会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词人眼中的西北边塞大漠风光。 1、分析词的上片 这首词创作于边塞是自不待言的,那么,同学们知道它是创作于哪个详细的季节的吗? 秋天。 很好,你们又是从哪里得知这一信息的呢? “塞下秋来风景异“ (1)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季节。此时此刻,词人身处西北边地,我们刚刚介绍过词人的家乡在苏州吴县,这样一南一北的差异原委会有何不同的风景呢?我们接着往下看看其中的异别之处。 (2)“衡阳雁去无留意” a、这句词运用了一个典故。古代传闻,雁南飞,到了衡阳即止,同时,衡山的回雁峰也因此得名。 b、在古文中,“去”是离开的意思。那么,这里“衡阳雁去”的语序是否符合我们现代的阅读习惯呢?假如不符合,那么正确的语序又是什么样的呢? “雁去衡阳”这里运用了倒装的手法。 c、秋天到了,大雁往南飞,这是正常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为什么呢?同学们想一想,大雁南飞是自然界的常态,而这里作者却给予大雁以人的情感,这是运用的拟人的写作手法。同时,这从侧面反映出边塞环境恶劣,以致连大雁都不愿久留,可想而知,戍边战士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辛。 (3)“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a、首先,我们来找出这里所出现的意象: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b、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注释,一起看看这些词的意思: 边声:指边塞马鸣、风号等声音。 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斗争的混杂声音在宁静、祥和的南方是否能够常常听到?不能。它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才会出现的,由此可见当时斗争的惊慌程度。 c、千嶂:层层叠叠险峻的山峰。 孤城:孤寂的边城。 同学们想象一下,在层层叠叠的山峦中,长烟与日落同时升起,这种情景与我们学过的哪一句诗相类似呢?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者无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d、既然有如此奇妙的风景,词人又为何用了“孤城闭”这三个格调与之相反的词呢?我们想一想,斗争的双方,假如我军的兵力足够强大,那是不是就无需紧闭城门,大可主动出击,由此可见,此时的形势是惊慌而又不利的,处于“敌强我弱”的状态。 (4)词的上片,词人充分运用了听觉、视觉、感觉,将所听、所见、所感等现象连接起来,描绘出一幅萧瑟、荒芜、惊慌的边地风光。 2、分析词的下片 在这样荒芜、萧条的环境下,词人的心情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接着来学习词的下片。 (1)“浊酒一杯家万里” a、这里,词人借酒消愁,请同学们留意一下,这杯酒是“浊”的,“浊”与“清”相反,混乱浑浊的意思。可见此时词人心情紊乱,连所喝的酒都是浑浊的。 b、其次,“一杯”与“万里”,两个数量词形成显明的对比,也就是说,用悬殊的差别来突显词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恋,仅仅一杯浊酒是消解不了万里的乡愁。既然思家,为何不回家呢?因为“燕然未勒”。 (2)“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燕然,山名。公元89年,东汉大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曾登北山,“刻石勒功而还”。但是,词人这时还是“未勒”,说明还未功成名就,斗争还没有结束,因此,归家之期是无法计量的,可以说是“归期无期”。 3)“羌管悠悠霜满地” 在这种有家无法归的状况之下,词人的所见所闻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a、羌管,即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声音哀婉、凄切。 b、对于“霜”这个意象,我们可以通过两句闻名的诗句来解读,“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枫桥夜泊)、“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从这两句诗中可以推出,霜出现在深夜,而且是寒霜,属于冷色调的一个意象。所以,同学们以后可以运用“以文解文”的方法来解读文本,这样既温故又知新。 c、在深秋的深夜,词人听到悠悠的羌管,看到满地寒霜,心中难免顿生悲凉。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这样凄凉的夜晚,词人睡不着,心愁满绪,连白发都发白了,眼泪都流下来了。 b、同学们留意一下,这里仅仅是将军头发发白了,征夫流泪了吗?不是。正确的说明应当是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这是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国壮志的情怀。 3、归纳总结 整首词,上片以“异”字统领全局,借助“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荒芜、萧瑟的边塞秋景图,同时,揭示了边地环境恶劣、战事的惊慌氛围,由景入情,下片抒发了词人思家忧国、壮志难酬的情感。 五、拓展学习 在解析完整首词后,我们再回头来看看这三个字“渔家傲”,从词的结构来说,“渔家傲”是什么呢? 词牌名。 对,很好,词牌名。词牌名是词的格式名称,很明显,仅仅从“渔家傲”,我们是很难联想到这首词的内容,其实,这首词有一个题目“秋思”。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一篇与之相像的课文天净沙秋思,你们还有印象吗? 有。 好,那我们就一起把它背诵出来吧。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际。 很好,看来大家对学过的学问都驾驭的不错。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两部作品的区分之处。 (1)首先,从文体上看,渔家傲属于宋词,而天净沙秋思是元曲小令。二者的产生时间不同,词产生于晚唐,盛于宋;元曲产生于金元时期,盛于元。从风格上来看,词比较妩媚清丽,而小令则比较通俗易懂。 (2)从内容上来看,这两部作品都选用了一些意象来描写秋景,但是,渔家傲的意象(边声、号角、长烟、落日、孤城)大部分都是西北边塞特有的,而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则是江南水乡常见之景。 (3)那么,通过这些景物描写,作者各自又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渔家傲抒发的是戍边将士的壮志难酬、思家忧国之情; 天净沙秋思则是抒发天际游子的思乡之情。 无论是哪一种情感,作者都把他们切身的感受融入到作品中,所以,我们才会被感染。我觉得,在我们的日常写作中,只有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更好的打动读者。 同时,在比较阅读两篇相类似的文本时,同学们应当从“文体、内容、情感”,这三方面来分析其中的异同点。 六、课后作业 那么,对于这两部作品的比较阅读就先到此为止,现在,全班同学再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最终,我来布置一下今日的作业: (1)背诵渔家傲; (2)从中选择一首扩写成现代,绽开想象,不用拘泥于逐字逐句的翻译,字数300字左右。 渔家傲李清照教案 渔家傲李清照优质课教案篇六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精确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 2、学习观赏诗词的方法。 有感情的诵读诗歌,精确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 学习观赏诗词的方法。 (一)导入: 在宋词的天空中,群星绚烂,但被文学史上称为一代词宗的只有李清照。今日我们就来学习她的渔家傲 ppt出示课题 学习诗词,我们多是从哪入手?诵读!当代文人朱自清也说“诗歌的灵魂,一半在天上,一半在诵读里。”在天上那一半我们是抓不住的,诗无达诂!因此我们要抓住诵读的那一半。古人观赏诗词也常说“因声求气”,因:依靠、凭借、通过,今日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贴近李清照。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就是我们课堂的方向,诵读是我们抵达目标的途径,请大家自读,留意读准字音。 (三)初读:知事 1、自读:读准字音。重点:嗟转 2、齐读:读准停顿。 学生齐诵先自评、老师评价 老师提示:略显平淡。说话的停顿完全用自然地语言节奏,读诗词却必需带几分形式化的音乐节奏,体现诗词作为歌的一面。请同学们听录音:留意听准节奏,思索:这首词写了些什么内容? 3、听读:(播放录音) 重点:九万里风/鹏正举 学生回答听到的内容:梦境、两个人的对话等 朗诵无论是节奏,还是在情感起伏改变上都处理的比较细腻,让我们沉醉。 你们仔细倾听的看法更令人欣喜,这份仔细将是我们领会李清照风采的最好姿态。请同学们再次读词,并用你自己的语言写出梦的内容(学生写),然后说给大家听。 4、默读:熟知内容 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早晨,漫天的云涛汹涌翻滚,雾气充满漂移,(海面上刮起大风)多数舟船破浪前进,(我坐在颠簸的船上,仰视天空,只觉得)天河都要旋转起来了。(模模糊糊中)仿佛我的灵魂回到了天帝住的地方,听到天帝在说话,恳切的问我要到哪里去。 我回答说,路途遥远而天色已晚,我虽然能写出惊人的诗句,但毫无用处。大风正起,我就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风啊,你不要停,把我的小舟吹到海上的神山上去吧。 你们的回答体现了你们仔细的看法,假如用一个字来概括应当是什么?(梦)假如用一句话呢? 指名回答: 老师总结:(天接云涛,星河流转)天人对语 天帝:问/归/何处?(板书) 诗人:报/去/三山(板书) 梦是人心中最真实的折射,你们李清照的这场梦又折射出了她怎样的内心世界呢?这就须要同学们深化去读词。请拿起笔用批注阅读的方法,写一写你读到李清照,然后在小组内沟通。 (四)品读:知情(批注阅读,合作探究) 思索:说说你读到的李清照? 学生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