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曲当为时代留声.docx
金曲当为时代留声近年来,乐坛关于金曲的讨论从未停止,但对于金曲的定义 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我们一旦谈起金曲,总会提到“经 典”二字。很多乐迷习惯把至今仍在传唱的晴天恋曲1990 这样的经典老歌称为金曲。这些经典老歌,无不经受了岁月的洗 礼,且持续散发着艺术魅力。由此可见,一首歌曲要成为金曲, 首先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腾讯音乐数据研究院日前发布的金 曲研究实验报告提出了类似的观点:除了歌曲品质外,金曲需 要具备持久的流传度,这是反映大众接受度的关键指标。什么样的歌曲能够经受住时间的洗礼,成为经久不衰的金 曲? 1920年,刘半农先生在英国留学期间创作了教我如何不 想她这一著名诗篇。赵元任先生根据诗词内容创作的同名歌曲, 成为一首跨世纪、跨时代的金曲。在这首歌曲中,有人听到爱情, 有人看到四季,但更多的,还是感受到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海 外学子对祖国母亲的忧思和热爱。所谓时间的洗礼,其实就是对一代人的情感及一个时代烙印 的记录。被刻写进音符的时代性其实是金曲最为珍贵的内涵。由 此可见,无论是高雅音乐,还是通俗歌曲,只要能承载一代人的 回忆,传唱一个时代的精神,同时兼具一定的艺术品质,就能成 为历史的留声机和人们传唱的金曲。在艺术美学的视野下,音乐作品的价值最终要通过受众来实 现。德国文艺理论家姚斯和伊塞尔曾指出,一部艺术作品的价值 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来源于作品本身,另一方面则是受众赋予 的。每个时代的受众,受年龄、文化、职业、环境、兴趣、爱好 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各自的特殊性,但又因生活在同一时代而 存在某种一致的审美倾向。因此,金曲是在宏观的时代背景下基 于大众审美和情感的一致性逐渐形成的。在受众个性与共性的共 同作用下,一个时代的金曲既特色鲜明,又百花齐放。金曲研 究实验报告列出了一份近五年的金曲歌单,歌单中有近两年大 火的孤勇者,也有如愿光的方向等影视歌曲,还有 万疆九张机等国风歌曲。从中可以看出,当下流行的金 曲无论风格还是形式,都没有固定范式。任何艺术的发展,都会受到技术的影响。在技术快速发展的 全媒体时代,歌曲的制作、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很多音乐 作品被流水线般的生产线快速制作出来,网络歌曲大量涌现。未 来,金曲何去何从?新的时代环境下,金曲的走势有两个趋向。 一方面,技术的便利性降低了音乐的创作和发布门槛,因此金曲 创演者不再只是专业音乐人,音乐的创演能够全民参与,音乐的 传播渠道和载体也由以往的广播、电视、唱片,转向以移动互联 网为平台的各种App,传播形式也将由过去单纯的音频转向音视 频相结合。另一方面,金曲创作也面临着挑战。随着审美水平的 提升和审美需求的多样化,人民群众对金曲的内容、形式、品质 等要求会越来越高,广大音乐工作者只有守正创新,努力提升自 身业务水平,才能不断创作出留得下、唱得响、传得开的金曲。如何才能创作出呼应时代精神、满足人民需求的金曲?从近 几年的金曲创作来看,无论是灯火里的中国万疆,还是 星辰大海看山看水看中国,它们无不散发着以爱国主义 为主线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主线的时代精神,体现出当代 时尚的审美趣味,实现了潮流与传统相交融。“红日升在东方, 其大道满霞光” “灯火里的中国胸怀辽阔,灯火漫卷的万里山河” “携青春向你走来,跨越星辰大海,赤子心热血澎湃,用青春谱 写精彩”一首首金曲,既是时代的图像,又是时代的回响。 当这些新时代的金曲响起,我们热泪盈眶,我们充满力量。心有 所向,和歌而行。新时代的音乐工作者,应守正道、谱新曲,为 人民而歌、为时代留声,以更多的金曲凸显中国精神、中国气派, 唱响伟大新时代的美好华章。(作者:司思,系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副教授、中国音乐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202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