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钢筋错位连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ocx
-
资源ID:94198324
资源大小:811.82KB
全文页数:4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7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钢筋错位连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ocx
装配整体式钢筋错位互锚连接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目次1 总则12 术语和符号22.1 术语22.2 符号23 基本规定44 材料55 结构设计65.1 一般规定65.2 结构分析及接缝承载力设计75.3 连接构造96 施工146.1 一般规定146.2 构件安装146.3 后浇区混凝土浇筑167 验收187.1 一般规定187.2 主控项目187.3 一般项目19附录 A 超高强纤维混凝土回弹-取芯法强度检验20本规程用词说明22引用标准名录23条文说明245Contents1 General provisions12 Terms and symbols22.1 Terms22.2 Symbols23 Basic requirements44 Materials55 Structural design65.1 General Requirements65.2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Joint Bearing Capacity Design75.3 Connection Structure96 Construction146.1 General Requirements146.2 Component Installation146.3 pouring167 Acceptance187.1 General Requirements187.2 Dominant Items187.3 General Items19Appendix A Strength test of fiber reinforced ultra high-strength concrete byrebound coring method20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22List of referenced standards23Addition: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241 总则1.0.1 为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合理采用钢筋错位连接技术,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 理,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不超过 8 度地区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采用钢筋错位连接技术的设计、施工和验收。1.0.3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采用钢筋错位连接技术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工程 建设规范和标准的规定。21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钢筋错位连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precast concrete structure with rebar staggered connection采用钢筋错位连接技术形成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简称钢筋错位连接结构。2.1.2 钢筋错位连接 rebar staggered connection相邻预制构件对应位置的纵向钢筋在横向错开位置的连接方式。2.1.3 钢筋错位间距 rebar staggered distance相邻预制构件对应位置的纵向钢筋净间距。2.1.4 超高强纤维混凝土 ultra high-strength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强度等级不低于 CU80 的纤维增强混凝土。2.1.5 错位连接混凝土后浇区 concrete post pouring area of rebar staggered connection在钢筋错位连接部位采用现浇超高强纤维混凝土连接预制构件的区域。简称混凝土后浇区。2.2 符号2.2.1 材料性能CU超高强纤维混凝土强度等级;fckf 超高强纤维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cttkf f 超高强纤维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f f 超高强纤维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 f f 超高强纤维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fy普通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fyv横向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2.2.2 作用、作用效应及承载力N 轴向力设计值; Ak键槽面积;Ac叠合梁叠合层面积;lab纵向受拉钢筋的基本锚固长度; la纵向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za 锚固长度修正系数;laE纵向受拉钢筋的抗震锚固长度;zaE 抗震锚固长度修正系数;Vmua被连接构件端部按实配钢筋面积计算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V剪力设计值;Vjd持久设计状况下接缝剪力设计值; VjdE地震设计状况下接缝剪力设计值; Vu持久设计状况下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VuE 地震设计状况下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2.2.3 几何参数s钢筋错位间距; h截面高度;Asd垂直穿越接合面全部钢筋的截面面积; b叠合面的宽度;h0截面的有效高度; d钢筋直径。2.2.4 计算系数及其他g0 结构重要性系数;g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j 接缝受剪承载力增大系数。3 基本规定3.0.1 钢筋错位连接结构的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 55002 的规定。除本规程另有规定外,钢筋错位连接结构的设计、施工、验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 55008、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 的有关规定。3.0.2 钢筋错位连接结构应遵循标准化与模数化设计原则。3.0.3 钢筋错位连接结构的连接和节点构造应受力明确,并应满足结构承载力、刚度、延性和耐 久性要求。3.0.4 钢筋错位连接结构连接区段的后浇混凝土应采取措施与预制混凝土可靠连接。3.0.5 钢筋错位连接结构外伸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1 满足锚固长度要求;2 满足预制构件制作、安装及后浇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要求。3.0.6 错位连接后浇区的尺寸应满足钢筋错位连接和施工工艺的要求。3.0.7 预制混凝土构件加工前宜进行符合工艺要求的深化设计。3.0.8 钢筋错位连接后浇区应采用超高强纤维混凝土浇筑。3.0.9 施工单位宜针对工程特点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相应的施工技术方案。4 材料4.0.1 超高强纤维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确定。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系指 按标准方法制作、养护的边长为 100mm 的立方体试件,在 28d 或设计规定龄期以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具有 95%保证率的抗压强度值。4.0.2 超高强纤维混凝土宜采用干混料制作。干混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 原材料应分布均匀,无受潮、结块现场;钢纤维无锈蚀、结团现象;2 应按品种、规格和生产厂家分别标识和贮存,并应防潮、防锈;3 贮存期不应超过 3 个月。4.0.3 超高强纤维混凝土干混料成品的水泥宜采用强度等级为 42.5 及以上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4.0.4 超高强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指标宜按表 4.0.4 采用。表 4.0.4 超高强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指标(MPa)强度强度等级CU80CU100CU120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 f fck56.070.084.0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f fc38.448.058.0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 f ftk5.35.46.5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f ft3.73.74.55 结构设计5.1 一般规定5.1.1 钢筋错位连接结构的房屋最大适用高度应满足表 5.1.1 的规定。在规定水平力作用下,当钢筋错位连接剪力墙结构中预制剪力墙构件底部承担的总剪力大于该层总剪力的 80%时,其最大适用高度应取表 5.1.1 中括号内的数值。表 5.1.1 钢筋错位连接结构房屋最大的适用高度(m)结构类型抗震设防烈度6 度7 度8 度(0.2g)8 度(0.3g)框架结构60504030剪力墙结构130(120)110(100)90(80)70(60)框架-剪力墙结构130(120)110(100)90(80)70(60)5.1.2 钢筋错位连接高层建筑结构的高宽比不宜超过表 5.1.2 的数值。表 5.1.2 钢筋错位连接高层建筑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宽比结构类型抗震设防烈度6 度、7 度8 度框架结构43剪力墙结构65框架-剪力墙结构655.1.3 钢筋错位连接结构抗震设计时,应根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结构类型、房 屋高度等因素采取适宜的抗震等级,并应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丙类钢筋错位连接结构房屋建筑 的抗震等级应按表 5.1.3 的确定。表 5.1.3 丙类钢筋错位连接结构房屋的抗震等级结构类型设防烈度6 度7 度8 度框架结构高度(m)242424242424框架四三三二二一大跨度框架三二一剪力墙结构高度(m)70702424 且707024>24 且70>70剪力墙四三四三二三二一框架-剪力墙结构高度(m)60602424 且606024>24 且60>60框架四三四三二三二一剪力墙三三三二二二一一注:大跨度框架指跨度不小于 18m 的框架。5.1.4 抗震等级为一级时,高层建筑底部加强部位应采用现浇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二、三级且底 层墙肢轴压比不应大于 0.3 时,高层建筑底部加强部位可采用钢筋错位连接,此时结构最大适用高度应降低 10m。5.1.5 预制构件受力主筋直径不宜大于 28 mm。5.1.6 纵向受力钢筋应采用 HRB400 及以上规格热轧带肋钢筋,钢筋错位间距不应大于 5d 且不宜小于 2d,此处 d 为钢筋公称直径。5.1.7 超高强纤维混凝土中纵向受拉钢筋基本锚固长度 lab 应按表 5.1.7 确定。超高强纤维混凝土中纵向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 la 应按下式计算:la = za lab式中:la 纵向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lab 纵向受拉钢筋的基本锚固长度;za 锚固长度修正系数,按本规程第 5.1.8 条的规定采用。表 5.1.7 纵向受拉钢筋基本锚固长度 lab(5.1.7)强度等级CU80CU100CU120lab12d11d10d5.1.8 钢筋锚固长度修正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带肋钢筋直径大于 25mm 时取 1.1;2 当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小于 3d 时,修正系数可取为 0.85;3 当纵向受力钢筋的实际配筋面积大于其设计计算面积时,修正系数取设计计算面积与实际配筋面积的比值,但对有抗震设防要求及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构件,不应考虑此项修改;4 当多于一项修正时,修正系数可连乘计算,但不应小于 0.8。5.1.9 纵向受压钢筋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相应受拉锚固长度的 80%。5.1.10 超高强纤维混凝土中纵向受拉钢筋的抗震锚固长度 laE 应按下式计算:laE = zaEla式中:zaE 纵向受拉钢筋抗震锚固长度修正系数,按表 5.1.10 取值。表 5.1.10 纵向受拉钢筋抗震锚固长度修正系数zaE抗震等级一、二级三级四级zaE1.151.051.005.2 结构分析及接缝承载力设计(5.1.10)5.2.1 钢筋错位连接结构可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的分析方法进行结构分析。5.2.2 结构抗震分析时,对同一楼层内既有现浇混凝土墙肢也有预制混凝土墙肢的钢筋错位连接 剪力墙结构,现浇混凝土墙肢水平地震作用弯矩、剪力标准值宜乘以不小于 1.1 的增大系数。5.2.3 钢筋错位连接结构的节点承载力计算时,混凝土后浇区强度等级按相邻预制构件取值。5.2.4 预制构件与后浇超高强纤维混凝土之间接缝的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1 持久设计状况时,接缝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式要求:g0Vjd £ Vu2 地震设计状况时,接缝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式要求:VjdE £ VuE /gRE(5.2.4-1)(5.2.4-2)在梁、柱端部箍筋加密区及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尚应符合式(5.2.2-3)的要求:hjVmua £ VuE(5.2.4-3)式中:g0 结构重要性系数,安全等级为一级时不应小于 1.1,安全等级为二级不应小于 1.0;Vjd 持久设计状况下接缝剪力设计值;VjdE 地震设计状况下接缝剪力设计值;Vu 持久设计状况下梁端、柱端、剪力墙底部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VuE 地震设计状况下梁端、柱端、剪力墙底部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g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规定采用;Vmua 被连接构件端部按实配钢筋面积计算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设计值;j 接缝受剪承载力增大系数,抗震等级为一、二级取 1.2,抗震等级为三、四级取 1.1。5.2.5 地震设计状况下,剪力墙水平接缝的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应按式(5.2.4)计算:VuE = 0.6 f y Asd + 0.8N式中: fy 垂直穿过结合面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5.2.5)N 与剪力设计值 V 相应的垂直于结合面的轴向力设计值,压力时取正,拉力时取负;Asd 垂直穿过结合面的抗剪钢筋面积。5.2.6 地震设计状况下,预制柱底水平接缝的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当预制柱受压时,应按下式计算:fc fyVuE = 0.8N +1.65Asd(5.2.6-1)fc fy ê1-é N ()2ùëAsd fyúû当预制柱受拉时,应按下式计算:VuE=1.65Asd(5.2.6-2)式中: fc 预制柱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y 垂直穿过结合面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N 与剪力设计值 V 相应的垂直于结合面的轴向力设计值,取绝对值进行计算;Asd 垂直穿过结合面的抗剪钢筋面积;VuE 地震设计状况下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5.2.7 叠合梁与柱竖向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应按下列规定计算:1 持久设计状况,应按下式计算:fc fyVu = 0.07 fc Ac + 0.10 fc Ak +1.65 Asd2 地震设计状况,应按下式计算:fc fyVuE = 0.04 fc Ac + 0.06 fc Ak +1.65Asd式中: fc 预制构件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y 垂直穿过结合面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Ac 叠合梁端截面现浇超高强纤维混凝土叠合层截面面积;Asd 垂直穿过结合面的抗剪钢筋面积;(5.2.7-1)(5.2.7-2)Ak 各键槽的根部截面面积之和,按后浇键槽根部截面和预制键槽根部截面分别计算, 并取两者的较小值。5.3 连接构造5.3.1 结构竖向构件错位连接混凝土后浇区宽度应与构件同宽,后浇区高度不应小于竖向构件错 位连接的外伸钢筋长度加 15mm,且不应小于楼板厚度。5.3.2 预制剪力墙的顶部和底部应设置粗糙面,且粗糙面的面积不应小于结合面的 80%、凹凸深度不应小于 6mm。5.3.3 预制剪力墙宜采用边缘构件与墙身同时预制。预制剪力墙的边缘构件与墙身同时预制时, 应符合下列规定:1 边缘构件钢筋错位连接锚固长度不应小于 1.2laE,墙身钢筋错位连接长度不应小于 laE(图5.3.3),锚固长度应按最大直径钢筋确定;2 钢筋错位连接的混凝土后浇区内应设置不少于两根连续水平钢筋(图 5.3.3),其直径不应小于 8mm。B | C_AAB | C(a)预制剪力墙竖向钢筋错位连接示意(b) A-A 剖面图(c) B-B 剖 面图(d)C-C 剖面图图 5.3.3 预制剪力墙竖向钢筋错位连接示意1上层预制剪力墙;2下层预制剪力墙;3混凝土后浇区;4楼板;5水平附加筋;6边缘构件纵向钢筋;7附加水平 U 型钢筋;8附加水平拉筋5.3.4 楼层内水平相邻预制剪力墙之间的竖向接缝后浇混凝土可采用普通混凝土,并应符合现行 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 中的有关规定。5.3.5 预制剪力墙与叠合梁在平面内连接且混凝土后浇区设置于叠合梁梁端时(图 5.3.5),叠合梁顶部、底部纵向钢筋在后浇区内错位连接长度均不应小于 laE。_A_A (a)立面图(b)A-A 剖面图图 5.3.5 预制墙与叠合梁在平面内连接节点示意1预制剪力墙;2叠合梁;3预制墙预埋连接钢筋;4叠合梁下部纵向钢筋;5叠合梁上部纵向钢筋;6混凝土后浇区5.3.6 叠合梁下部纵向钢筋在混凝土后浇区进行搭接连接设计时(图 5.3.6),搭接连接长度不应小于 1.6laE。混凝土后浇区内应设置箍筋,箍筋间距不应大于 5d(d 为纵向钢筋直径),且不应大于 150mm;箍筋间距不应小于 50mm。B |_AAB |(a) 平面图(b) A-A 剖 面图(c) B-B 剖面图图 5.3.6 叠合梁错位连接后浇区搭接连接构造示意1预制梁;2下部纵向钢筋;3混凝土后浇区5.3.7 对于预制柱与叠合梁的中间层中节点,预制柱纵向受力钢筋在混凝土后浇区进行搭接连接设计时(图 5.3.7),搭接连接长度不应小于 1.6laE。预制柱与叠合梁顶层节点构造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 的有关规定。叠合梁下部纵向钢筋在混凝土后浇区内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 laE,当梁截面尺寸不满足钢筋直线锚固要求时,宜采用钢筋锚固板锚固或弯折锚固。当叠合梁腰筋因抵抗扭矩作用而需伸入梁柱节点核心区时,叠合梁端宜采用局部现浇。_AA(a) 立面图(b) A-A 剖面图图 5.3.7 叠合梁与预制柱的中间层中节点构造示意1上层预制柱;2下层预制柱;3叠合梁;4叠合梁下部纵向钢筋;5叠合梁上部纵向钢筋;6预制柱箍筋;7混凝土后浇区;8上层预制柱连接钢筋;9下层预制柱连接钢筋5.3.8 预制板端支座处,预制板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伸入混凝土后浇区中锚固长度不应小于 5d;预制板上部纵向受力钢筋锚固长度不应小于 lab,且宜延伸过梁中心线。图 5.3.8 叠合梁与预制板端支座连接构造示意1叠合梁;2预制板;3预制板上部纵向受力钢筋;4预制板下部纵向受力钢筋;5混凝土后浇区5.3.9 预制板按连续板设计时(图 5.3.9),预制板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在混凝土后浇区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 5d,且宜伸至梁中心线;叠合梁两侧预制板上部纵向受力钢筋在混凝土后浇区的错位连接长度不应小于 1.2lab。_AA(a) 叠合梁与预制板中间支座连接构造(b) A-A 剖面图图 5.3.9 叠合梁与预制板中间支座连接构造示意1预制剪力墙;2预制板;3上部纵向受力钢筋;4下部纵向受力钢筋;5混凝土后浇区后浇区5.3.10 预制板整体式接缝宜设置在板的次要受力方向上且应避开最大弯矩截面。预制板纵向受力钢筋错位连接长度不应小于 1.2lab;单向预制板板侧的分离式接缝宜配置附加钢筋,预制板上部钢筋应伸出板端,其在错位连接后浇区的连接长度不小于 lab。(a) 预制板整体式接缝连接构造(b) 预制板分离式拼缝连接构造图 5.3.10 预制板接缝连接构造示意图1预制板;2预制板上部纵向钢筋;3预制板下部纵向钢筋;4错位连接后浇区;5附加钢筋5.3.11 预制悬挑板纵向钢筋锚固于钢筋错位连接混凝土后浇区时,上部纵向受力钢筋锚固长度不应小于 1.2lab;当错位连接后浇区截面尺寸不满足直线锚固要求时,可采用弯折锚固(图 5.3.11), 上部纵向受力钢筋直线锚固长度不应小于 0.6lab,弯折锚固的弯折段直线长度不应小于 5d。图 5.3.11 预制悬挑板连接构造示意1预制悬挑板;2预制悬挑板上部纵向钢筋;3预制悬挑板下部纵向钢筋;4混凝土后浇区5.3.12 当采用叠合板进行钢筋错位连接时,叠合板预制底板的相关构造应符合本规程 5.3.8 条5.3.11 条的相关规定。6 施工6.1 一般规定6.1.1 钢筋错位连接结构工程施工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6.1.2 钢筋错位连接结构施工前,应选择典型节点进行预安装和工艺评定。预制墙、柱混凝土后 浇区浇筑前应进行超高强纤维混凝土施工密实度工艺试验及评定。6.1.3 预制构件进场应履行验收手续。进场验收应包括下列内容:1 型号、规格、数量、完好性;2 预埋件、预留孔和外伸钢筋尺寸、规格、数量和位置;3 混凝土与钢筋的力学性能复检资料。6.1.4 预制构件现场堆放位置选择和叠放顺序应与安装要求相协调。6.1.5 构件安装前应复核构件型号与位置,构件临时支撑应与施工方案一致。6.1.6 钢筋错位连接结构后浇超高强纤维混凝土干混料应三证齐全,并应提供产品说明书、使用 说明书和产品性能检验报告。6.2 构件安装6.2.1 钢筋错位连接结构的施工应依次按吊装准备、构件吊装就位、临时固定、浇筑准备、后浇 区混凝土浇筑和养护、支撑拆除的顺序进行。6.2.2 安装施工前,应进行结合面清理、测量放线、校正构件错位连接钢筋、设置构件安装定位 标识、复核并安装构件临时支撑系统。6.2.3 预制构件吊装就位后,应及时调节构件水平位置及垂直标高至设计要求,并采取临时固定 措施。6.2.4 应根据设计要求、施工方案设置临时支撑;预制墙、柱除应设置临时斜向支撑外,尚应设 置临时垂直支撑。临时垂直支撑应可调节预制构件高度。临时支撑系统应进行承载力、变形及稳 定性验算。6.2.5 预制墙、柱吊装时,可采取下列措施设置临时垂直支撑:1 预制墙吊装时,可在预制墙两端预埋调节螺杆并设置支撑套筒作为临时垂直支撑(图6.2.5 a);预制墙临时垂直支撑数量不应少于 2 个。2 预制柱吊装时,可在预制柱中间调节螺杆并设置支撑套筒作为临时垂直支撑(图 6.2.5b)。3 预制墙、柱吊装前,应先安装临时垂直支撑并进行标高初平;吊装后,应进行校准调节 使构件标高准确调整至指定位置。(a) 预制墙竖向支撑构造(b) 预制柱竖向支撑构造图 6.2.5 竖向结构构件临时垂直支撑构造示意1上层竖向结构构件;2下层竖向结构构件;3预埋套筒;4调节螺杆;5预留键槽6.2.6 预制墙、柱标高调整到位后,吊装工具松勾前应设置临时斜向支撑,临时斜向支撑应符合 下列要求:1 预制墙的临时斜向支撑应设置在墙的大面,宜单面设置且不少于 2 根;预制柱的临时斜向支撑应在柱的两个垂直面同时设置。2 临时斜向支撑上端在墙、柱上的作用点不应低于墙、柱高度的 2/3 且与墙柱面的夹角不应小于 450,临时斜向支撑的下端应锚固于刚性楼板面。3 临时斜向支撑主体可采用圆钢管,其长细比不应大于 150,壁厚不应小于 3mm。4 临时斜向支撑下端应设置长度可调节装置,可调节装置应具有足够的刚度且其调节范围应满足校正墙柱垂直度的要求。5 下层墙、柱的临时斜向支撑在上层墙、柱后浇区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70%后方可拆除。6.2.7 预制板吊装后,应与相邻构件设置临时拉结点,且拉结点每侧不应少于 2 个。可通过在预制板内预留抗侧移钢板并进行焊接连接的措施设置临时拉结点(图 6.2.7)。图 6.2.7 预制板抗侧移施工措施1叠合梁;2预制板;3预埋抗侧移钢板6.2.8 预制构件安装后,应及时复核预制梁、柱、墙、板纵筋钢筋错位连接长度和钢筋错位间距。6.3 后浇区混凝土浇筑6.3.1 钢筋错位连接后浇区超高强纤维混凝土浇筑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 超高强纤维混凝土搅拌应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搅拌机一次拌合量不宜大于其额定搅拌量的 80%;搅拌应保证拌合物质量均匀,同一盘混凝土的匀质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 的规定;不得有钢纤维结团的现象。2 超高强纤维混凝土应采用现场搅拌;当采用搅拌运输车时,超高强纤维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搅拌运输车GB/T 26408 的规定。超高强纤维混凝土拌合物从搅拌机卸入搅拌运输车至卸料时的时间不宜长于 90 分钟;如需延长运输时间,应采取有效技术措施,并应通过试验验证。3 超高强纤维混凝土的流动性应符合表 6.3.1 的规定;其扩展度、塌落度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0 的相关规定。表 6.3.1 超高强纤维混凝土流动性要求强度等级扩展度(mm)塌落度扩展度经时损失(mm)扩展时间(s)CU100、CU120600 mm800 mm/100310CU80/100 mm150 mm/4 在超高强纤维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随机抽样制作同条件试件。同条件试件应在与结构或 构件相同的环境条件中成型和养护。6.3.2 超高强纤维混凝土浇筑前,应对混凝土后浇区尺寸进行检验,每一个结构楼层可作为一个 检验批。在同一检验批内,对梁、柱,应抽查构件数量的 30%,且不少于 3 件;对墙,应按代表性的自然件抽查 30%,且不少于 3 件。混凝土后浇区沿连接方向的高度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应符合表 6.3.2 的规定。表 6.3.2 混凝土后浇区沿连接方向的高度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项次检验项目及内容允许偏差(mm)检验方法2错位连接后浇区高度墙+20,-10量尺检查柱+20,-10量尺检查梁+20,-10量尺检查6.3.3 超高强纤维混凝土浇筑前,应对错位连接钢筋的外伸长度及错位连接间距进行检验,其允 许偏差及检验方法应符合表 6.3.3 中的规定。表 6.3.3 错位连接钢筋尺寸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项次检验项目及内容允许偏差(mm)检验方法1错位连接长度墙、板+5量尺检查梁、柱+5量尺检查2错位连接间距墙、板±10量尺检查梁、柱±20量尺检查6.3.4 后浇区混凝土宜采用铝合金模板,其安装允许偏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 中现浇模板安装允许偏差的要求。模板拼缝及模板与预制构件的接缝应采取封闭措施。6.3.5 超高强纤维混凝土浇筑前,宜在模板内表面刷涂脱模剂;应检查模板支撑的稳定性以及接 缝的密合情况,并应保证模板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失稳、不跑模和不漏浆;应按工艺要求准备 振捣器、养护保湿膜等振捣养护设备。6.3.6 梁、板后浇区混凝土浇筑前,应采取可靠的拦截措施防止混凝土流入墙柱节点后浇区,拦 截位置距离墙柱节点后浇区边缘不应小于 200mm 且不小于梁板后浇区混凝土的厚度。楼板与楼板拼接后浇区宜采用悬挂式模板。6.3.7 墙、柱后浇区模板应在混凝土灌注一侧设置斜向开口,斜向开口的起点与预制墙柱底端的 距离不小于 50mm,斜向开口顶端应高于预制墙柱底端 50mm,斜向开口模板面与墙柱面的夹角宜为 450。6.3.8 剪力墙结构施工时,待本层预制楼板吊装完毕后,宜先对梁板节点、板间接缝进行浇筑; 待预制墙吊装完成后,宜再对预制墙下的混凝土后浇区进行浇筑。6.3.9 超高强纤维混凝土浇筑时,每处(条)湿接缝宜一次连续浇筑完成;应顺着超高强纤维混 凝土的流动从接缝的一端向另一端浇筑前进。6.3.10 超高强纤维混凝土浇筑时,应及时进行振捣。对于竖向结构,宜将模板角修成圆形,可采用模板附着式振动器进行振动,对于上表面积较大的平面结构,宜采用平板式振动器进行振动。6.3.11 超高强纤维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立即覆盖其外露部分,保湿养护 7 天以上。同条件养护试件的抗压强度达到 30% 后方可拆模。养护时环境平均气温宜高于 10,当环境平均气温低于 10或最低气温低于 5时,应按冬季施工过程处理,采取保温措施。现场养护时需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超高强纤维混凝土构件出现收缩裂缝。7 验收7.1 一般规定7.1.1 超高强纤维混凝土检验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 超高强纤维混凝土检验评定应以同条件养护试件 28d 年期强度作为评定依据;2 参与评定的试件强度值应在试件实测强度值基础上除以 0.88;3 超高强纤维混凝土检验评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 50107的规定。7.1.2 同条件养护试件的取样和留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同条件养护试件所对应的结构构件或结构部位,应由施工、监理等各方共同选定,且同 条件养护试件的取样宜均匀分布于工程施工周期内;2 同条件养护试件应在超高强纤维混凝土浇筑入模处见证取样;3 同条件养护试件应留置在靠近相应结构构件的适当位置,并应采取相同的养护方法;4 同一强度等级的同条件养护试件不宜少于 10 组,且不应少于 3 组。每天取样不应小于 1组;每 50m3 取样不得少于 1 组,且每层不少于 1 组。5 每组同条件养护试件的强度值应根据强度试验结果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 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1 的规定确定。6 对同一强度等级的同条件养护试件,其强度值应除以 0.88 后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 50107 的有关规定进行评定,评定结果符合要求时可判结构实体混凝土强度合格。7.1.3 同类预制构件外伸纵向钢筋,小于钢筋错位间距最小限值 2d 的钢筋数量应控制在 5%以内。7.2 主控项目7.2.1 超高强纤维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检查数量:按批检验,以每层为一检验批;每工作班应制作一组且每层不应少于 3 组 100mm× 100mm × 100mm 的立方体试块,标准养护 28 天后进行抗压强度试验。检验方法:宜采用同条件养护试件方法;当未取得同条件养护试件强度或同条件养护试件强度不符合要求时,可采用回弹-取芯法进行检验。超高强纤维混凝土同条件养护试件强度检验应符合本规程 7.1.1 条的规定;超高强纤维混凝土回弹-取芯法强度检验应符合本规程附录 A 的规定。7.2.2 待预制构件安装就位后,应及时进行后浇区混凝土浇筑,浇筑应饱满、密实。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观察、检查错位连接后浇区施工记录。7.2.3 混凝土后浇区在浇筑混凝土前应进行隐蔽工程验收。错位连接钢筋的外伸长度及错位连接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检查错位连接后浇区的隐蔽工程验收文件。7.3 一般项目7.3.1 后浇区混凝土的外观质量不应有一般缺陷;当出现一般缺陷时,应按技术处理方案进行处 理,并重新检查验收。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技术处理方案和处理记录。7.3.2 后浇区混凝土嵌填应均匀、顺直、密实、表面平滑,不应漏浆。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观察。附录A超高强纤维混凝土回弹-取芯法强度检验A.0.1 强度检验构件的抽取及回弹仪应符合下列规定:1 同一强度等级的柱、梁、墙、板错位连接后浇区,抽取构件最小数量应符合表 A.0.1 的规定,并应均匀分布;2 不宜抽取截面高度小于 300mm 的梁和边长小于 300mm 的柱;3 取芯时不应截断或破坏错位连接钢筋;4 应采用高强混凝土回弹仪。表 A.0.1 回弹构件抽取最小数量构件总数量最小抽样数量20 以下全数2015020151280262815004050112006412003200100A.0.2 每个构件应选取不少于 5 个测区进行回弹检测及回弹值计算,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 23 对单个构件检测的有关规定。楼板构件的回弹宜在板底进行。A.0.3 对同一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后浇区,应将每个构件 5 个测区中的最小测区平均回弹值进行排序,并在其最小的 3 个测区各钻取 1 个芯样。芯样应采用带水冷却装置的薄壁空心钻钻取,其直径宜小于 100mm,且不宜小于混凝土骨料最大粒径的 3 倍。A.0.4 芯样试件的端部应采用磨平机磨平。加工后芯样试件的尺寸偏差与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 定:1 芯样试件的高度与直径之比实测值不应小于 0.95,也不应大于 1.05;2 沿芯样高度的任一直径与其平均值之差不应大于 2mm;3 芯样试件端面的不平整度在 100mm 长度内不应大于 0.04mm;4 芯样试件端面与轴线的不垂直度不应大于 1°;5 芯样不应有裂缝、缺陷及钢筋等其他杂物。A.0.5 芯样试件尺寸的量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采用游标卡尺在芯样试件中部互相垂直的两个位置测量直径,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芯 样试件的直径,精确至 0.1mm;2 应采用钢板尺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