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孟子》选段阅读答案.docx

    • 资源ID:94270317       资源大小:24.46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孟子》选段阅读答案.docx

    孟子选段阅读答案10篇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小题1:以下关于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并不是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而是奇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B本文写国君是否与民同乐,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运用的是比照方式。两段话在内容上是对立的,但语言上既有相对之句。C本文用平实的语言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从正反两面进展阐述,对齐宣王进展说教,用严密的论证使齐宣王承受自己的观点。D孟子抓住齐王的心理,因利势导,借题发挥,转换内容,把“好乐”与治国联系起来,引起齐王的兴趣,缓和了谈话的气氛。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6分) (1)(3分)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2)(3分)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小题3:(3分)孟子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观点的?这表达了他什么思想?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1)几天后,孟子在觐见齐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子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语”、“诸”各1分,句子通顺1分)(2)单独一人观赏音乐欢乐,与和他人一起观赏音乐也欢乐,哪个更欢乐?(“乐”、“乐”各1分,句子通顺1分) 小题3:本文就君王“独乐乐”还是“与人乐乐”的问题进展论证,假设百姓对齐宣王演奏音乐和打猎的态度,通过比照的方法,(说出“比照”得1分)描绘出“与民同乐”和“不与民同乐”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说明了要取得天下就必需得民心,(1分)“与民同乐”,这表达了孟子的民本思想。(说出“民本”得1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本文虽是谈论文,语言却很生动形象,孟子在论述自己观点时,完全没有用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两幅图画,生动自然地得出结论。解答此类题时,阅读肯定要细致,要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前提下分析每一项。 小题2: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语”为动词,解释为“谈论或告知”,“诸”为兼词,本句中相当于“之乎”;其次句中第一个“乐”为“观赏音乐”,其次个“乐”为“欢乐”。做翻译题时,肯定要先回到语境中,依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索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展翻译。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第一问借助第一小题C选项就可答复,分析时要结合详细内容绽开,不能仅仅答出论证方法,还要分析论证过程;其次问体会“与百姓同乐”这一短语,就能体会出“民本”思想。 【参考译文】 庄暴进见孟子,说:“我被大王召见,大王告知我(他)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 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么样啊?” 孟子说,“大王假如特别喜好音乐,那齐国唯恐就治理得很不错了!” 几天后,孟子在觐见齐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子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 齐王脸色一变,不好意思地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清静高雅的音乐,只不过喜好当下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大王假如特别喜好音乐,那齐国唯恐就治理很不错了!在这件事上,现在的俗乐与古代的雅乐差不多。” 齐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 孟子说:“单独一人观赏音乐欢乐,与和他人一起观赏音乐也欢乐,哪个更欢乐?” 齐王说:“不如与他人一起观赏音乐更欢乐。” 孟子说:“和少数人一起观赏音乐欢乐,与和多数人一起观赏音乐也欢乐,哪个更欢乐?” 齐王说:“不如与多数人一起观赏音乐更欢乐。” 孟子说,“请让我给大王讲讲什么是真正的欢乐吧!假设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音声,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别流散。假设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华美的仪仗,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围猎,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别流散。这没有别的缘由,是由于不和民众一起消遣的原因。 “假设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知说:我们大王也许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设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华美的旗帜,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知说:我们大王也许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别的缘由,是由于和民众一起消遣的原因。 “ 假设大王能和百姓们同乐,那就可以成就王业,统一天下。” 孟子选段阅读答案2 (一)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导也者,是亦教导之而已矣。(孟子· 告子下· 一六)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 尽心上·四十) (二)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论语·阳货) 【解释】 达财:就着学生本有的才质加以教导,使学生能充分发挥才能。财,同材。 私淑艾:淑,拾也。艾,同刈,取也。私下拾取以修养自身。 (1)以下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 A孟子提倡教育方式应多样,他所说的教育方式考虑到了受教育者的不同特点。 B孟子认为人只有承受了时雨化之、成德、达财、答问、私淑艾等教育方式,才能成为君子。 C有成德者这种教育方式,是指教师应当帮忙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 D孔子以生病为由推辞不见孺悲,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取瑟弹唱,有意让孺悲听见。 (2)材料(二)中孔子对孺悲的教育方式与材料(一)中孟子所阐述的哪一种教育方式相像?请说说这种教育方式的合理性。(3分) 参考答案: 9(1)B 孟子意在说明君子用以教育他人的方式有时雨化之等五种,而非告知人们要承受这五种教育才能成为君子。 (2)孔子对孺悲的教育方式与孟子的不屑之教类似;(1分)不屑之教即用轻视的态度来教育对方,(1分)这种激将法或许有伤受教育者的自尊,但假如能因此而让受教育者由于惭愧而奋勉向上,(1分)那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 【参考译文】 (一) 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导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导。(孟子·告子下· 一六) 孟子说:君子用以教育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准时雨那样滋润教化的,有成全德行的,有通达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让学生私下拾取以修养自身的。这五种就是君子用以教育的方式。(孟子· 尽心上·四十) (二) 孺悲想见孔子,孔子以生病为由推辞不见。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取来瑟边弹边唱,有意让孺悲听见。(论语·阳货) 孟子选段阅读答案3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告子上,第十七章) (1)以下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 A尊贵的地位需要靠自身的修养和努力获得。 B人人都有珍贵的东西,只是不去想到它罢了。 C别人尊贵的东西,不是正真的尊贵。 D精神上的富足比华衣美食更加珍贵。 (2)请依据上面的文字内容,联系下面选段,说说孟子的修养观。(3分)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即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告子上,第十六章) 参考答案: 9. (1)C(应为别人赐予的尊贵,不是真正的尊贵,由于赵孟赐予了一个人尊贵,赵孟也能使他低贱。) (2)孟子认为要坚持自身修养,才能得到真正的尊贵,假如为了名利地位而放弃培育自身的美妙品德,那么名利地位最终也会丢失。 孟子选段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敢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 【解释】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陵:侵害,这里是违背的意思。犯禁:触犯禁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委而去之 (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是以善为国者 ( ) 必先富民 ( ) 2.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得道者多助伐无道,诛暴秦 C.然后治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民富则安乡重家然则何时而乐耶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奚以知其然也? 4.理解填空。 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了 ,【甲】文从 的角度来论述,【乙】文则从 的角度来论述。 参考答案 1.委:放弃 域:限制 为:治理 富:使 富有 2.B 3.帮忙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依据什么知道这个道理呢? 4.以民为本(或“人的重要性”) 施仁政 富民。 孟子选段阅读答案5 文言文选段,完成1619题。(共12分) (一)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东自西,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二)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 【解释】待:必要。赡:充分。 16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以力假仁者霸( )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3)亲戚畔之 ( ) (4)天下顺之( ) 17.(1)以下句中加点词与“此之谓也”中的“之”字用法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 ) A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B马之千里者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以 德 行 仁 者 王 18翻译选文(一)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来 译文: 19(1)从以上两段选文中,我们可知孟子的治国策略是 。(1分) (2)两段选文主要运用 进展论证。(1分) 16【答案】(1)暴力 / 武力 / 力气(2)限制(3)通“叛”,背叛 / 叛乱 (4)归顺 / 服从 【评分标准】每题1分,共4分。第(3)小题答出“通叛”才得分。 17【答案】(1)D(2分)(2)以 德 / 行 仁 者 / 王【评分标准】共2分。断对一处得1分。多断不得分。 18【答案要点】凭借德行使人信服,(百姓)心悦诚服,就像孔子的弟子信服孔子一样。/ 凭 借德行制服(百姓),(百姓)心悦诚服,就像孔子的七十弟子信服孔子一样。 【评分标准】 共2分。“以”译为“用/凭借”,“如”译为“像一样”全译对得1分“心悦诚 服”可不译。意思对流畅得1分。消失错别字扣分。 19【答案】(1)以德服人 / 以德治国 / 仁政 / 得道者多助 / 行仁道 / 得道 (2)正反比照 / 比照【评分标准】每题1分,共2分。第一小题意思对即得分。 孟子选段阅读答案6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有场师,舍其梧槚,养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孟子·告子章句上) 【注】檟:梧桐。檟(ji):即楸树,也是一种木质很好的树。樲(èr):酸枣。棘:荆棘。狼疾:同“狼藉”,昏乱,糊涂。适。通啻”(chì),仅仅,只。 (1)以下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孟子认为,人们对于自己身体的每一局部都爱惜,看一个人对身体的护养好不好,应当看他注意的是身体的哪一局部。 B孟子认为作为一位园艺师,就不应舍弃梧桐楸树,却去培育酸枣荆棘,同样的道理,人们不能为护养一根指头而失去整个肩背。 C孟子指出,身体的组成局部分为大的即重要的局部和小的即次要的局部,只晓得吃喝、护养小的局部而失去大的局部的人自然就受到了人们的鄙视。 D孟子主见一个人的吃喝不要只为了护养那一尺一寸的肌肤,还应当有更高的追求,否则,他将失去一些更为重要、更为珍贵的东西。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章句上),说的也是取舍的道理,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明你对“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的理解。 答:_参考答案:(1)C (2)【参考答案】孟子的“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说的是不要由于小的局部而损害大的局部,不要由于次要局部而损害重要的局部。“小”和“贱”指的是饮食、生命等的东西,“大”和“贵”指的是仁义道德,假如两者发生了冲突,肯定要舍小取大。(意对即可) 孟子选段阅读答案7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行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 材料二: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自然,似不行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孟子·尽心上) 注 孳孳:同“孜孜”,勤勉。彀率:拉开弓的标准。跃如:跃跃欲试的样子。 (1)孟子以“大匠”“羿”为例,是要说明什么问题? (2)从以上两个选段看,孔孟的教育方法怎样表达“中道而立”的思想? 参考答案: (1)是要说明教学不能降低“道”的标准。 (2)孔子主见因材施教,依据从学者才智水平的凹凸传授相应的学问,这种恰到好处的教育,正是中道的表达。孟子要求教育既要启发到位又不要包办代替,这种恰到好处的指导也是中道的表达。(此题的难点在于理解“中道而立”的含义,从其次则料可知,“中道而立”强调的是“示范”而不是“代替”“降低”,联系第一则材料的“中”,就可以推断出“中”其实就是“中庸”。明确了“中”的含义后,结合两个语段的教育方法,略加阐述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行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材料二:公孙丑说:“道是很高很好啊,(但要学它,)那就像登天那样,好像不行能到达;何不让它变得有盼望到达从而使人每天不懈地追求它呢?”孟子说:“高超的木匠不会由于笨拙的徒工而转变、废弃绳墨,羿不会由于笨拙的射手而转变拉开弓的标准。君子(教育别人,正如教人射箭,)拉满了弓却不射出箭,只是跃跃欲试(地做示范)。君子站立在道的中间,有力量的人便会跟从他学。” 孟子选段阅读答案8 孟子选段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史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幽鹿攸伏。幽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轫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快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梁惠王 上 (1)以下选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本段话用了周文王和夏桀两个例子进展正反比照论证。 B文中所谈到的“乐”其实是一个物质问题,只要物质条件和环境到达就可以了。 C孟子认为真正的贤者,是要等到天下太平,大家都享受到安乐的生活之后,才会去享受这种园林的乐趣。 D从上面一段话可以看出孟子推行的仁政之道是比拟委婉的。 (2)在上面选段中,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主见,请结合孟子的仁政思想谈谈你对这个主见的理解。 答案: (1)B。乐的问题原来就不是一个物质的问题,而是一个精神的问题。虽然物质条件和环境的好坏可以影响精神和心理,但它究竟不是打算的因素。打算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虽有台池鸟兽,其能独乐哉?” (2)与民同乐,其实就是孟子“民贵君轻”观念的延长,也是其“仁政”思想的核心。统治者应当保持对民众疾苦的热切关心,爱护人民,与民同乐,而不是把自己的享乐建筑在广阔群众的苦痛之上。只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就可以得到人民的拥护,因而必定能够一统天下,即“仁者无敌”。 孟子选段阅读答案9 阅读以下文言文段,完成711题。 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缺乏以事父母。” 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尊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尊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3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4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5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稊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6孟子曰:“自暴者不行与有言也,自弃者不行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行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7.对以下句中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 A.贼其君者也 贼:偷窃 B.反身而诚 反:反过来 C.方命虐民,饮食若流 方:违反 D.自暴者不行与有言也 暴:突然消失 8.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 ) A.功成名就 金就砺则利 B.天下恶乎定 非恶其声而然也 C.仁之端也 仁,人之安宅也 D.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强恕而行 9.以下对原文比方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 A.“泉之始达”比方仁义礼智的扩大充实。 B.“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稊稗”比方人天性中的仁之端的珍贵。 C.“人之有是四端也”比方人有四肢。 D.“非由外铄我也”的“铄”是用金属自外至内而熔化比方从外部赐予。 10.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 A.人与禽兽不同的地方虽然很少,但也有几点,除去一般人,只有君子有。 B.把仁、义、礼、智四端发扬光大一点都不难。 C.仁义是君子努力推行的结果。 D.“强恕而行”中“恕”的意思是宽恕,而非推己及人。 11.依据原文内容,翻译以下句子(10分)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5分) 。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5分) 。 参考答案: 7.贼:残害。反:反省。暴:残害。8.就:成就靠近。恶:疑问代词厌烦。之:的。而:转折连词修饰连词。9. A.“泉之始达”比方仁义礼智的的发端。B.“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稊稗”比方人天性中的仁之端当然是珍贵的,但是假设不扩大充实它,也没有太大价值。C. 用“其有四体也”比方“人之有是四端也”。D.正确。 10. A:“但也有几点”改为“只有一点点”,“除去一般人”改为“一般人丢弃了它”。B:与“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全都,正确。C:与“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冲突。D:“恕”的意思是推己及人,讲解在67页相关链接。 11. 依据原文内容,翻译以下句子。(10分,每题5分)(假如)现在突然观察一个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面,(那么)人们都会有恐惊怜悯的心理。不是为了跟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为了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 孟子选段阅读答案10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1)以下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 A孟子批判杨子“为我”的利己,赞扬墨子“兼爱”的“利天下”。 B“子莫执中”的“中”即儒家的中庸思想。 C孔子提倡中庸,并以此为立身行事的标准。 D“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与“为其贼道也”的“道”意思不同。 (2)请谈谈孟子对“执中”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9.(1)A(孟子对杨朱和墨子都是否认的,由于他们都各执一端,不是中庸) (2)孟子认为“执中”只是接近正确。“执中”要是不懂得变通就变成了“执一”,这将损害“道”的原则。 【孟子选段阅读答案10篇】

    注意事项

    本文(《孟子》选段阅读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1564****060)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