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项练习(共三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
-
资源ID:94274533
资源大小:68.50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8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项练习(共三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奇之,除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不可”。固议曰:“汉兴已来,旷世历年,兵缠夷狄。绥御之方,其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设后北虏稍强,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为上策。”固后以母丧去官。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朝见天子,宪遣固将数百骑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论曰:固文赡而事详,固伤迁博物洽闻不能以智免极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呜呼,古人所以致论于目睫也。(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3分)固伤迁博物A洽闻B不能以智免C极刑D然亦身陷E大戮F智及之而G不能守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归乡里”与“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两句中的“归”字含义不同。B.“除兰台令史”与“除臣洗马”(陈情表)两句中的“除”字含义相同。C.“或卑下以就之”与“三径就荒”(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就”字含义不同。D.“通之不闻其害”与“臣具以表闻”(陈情表)两句中的“闻”字含义和用法相同。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班固才华出众,为人低调。他九岁能著文诵诗,长大后诸子百家的言论没有不刨根究底的;他从不因为自己的才能而自觉高人一等。B.班固继承父业,被告下狱。他潜心精思,研究史料,想成就父亲的事业,不久就有人上告他私自修改、撰写历史,他被搜捕收押在京兆狱中。C.班固出征匈奴,因坐免官。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受命率领数百骑兵出居延塞迎接北单于;窦宪战败时,他首先受到牵连并被免官。D.班固得罪他人,含冤被害。班固的孩子大多不遵守法度,得罪了洛阳令种兢;等到窦氏落难时,种兢逮捕了班固,致使班固死在狱中。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4分)(2)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4分)5.班固赞同和北单于和亲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67题。乡村四月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山 雨翁卷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6.下列对这两首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一前两句写自然景象,视觉与听觉结合,突出水乡初夏生机之景,为后两句作铺垫。B.诗一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使全诗意境色调和谐,显得更加从容恬静。C.诗二题为“山雨”,开篇紧扣题下笔,描写雨前情景,与后两句构成因果,构思巧妙。D.诗二在跳动的景物描写中透露诗人心理,“忽见”表现作者由惊奇到惊喜,耐人寻味。7.翁卷的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雨,在表现手法方面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中“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而“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2)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的句子“_,_”。(3)陈情表中,李密自陈家外家里都无人照应的句子是“_,_”。(二)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者。靖郭君谓谒者曰:“毋为客通。”齐人有请见者曰:“臣请三言而已。过三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进曰:“海,大,鱼。”因反走。靖郭君曰:“请闻其说”。客曰:“君闻大鱼乎?网不能止,缴不能絓也,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海也。君长有齐,奚以薛为?君失齐,虽隆薛城至于天,犹无益也。”靖郭君曰:“善。”乃辍,不城薛。【注】靖郭君即田婴,齐威王少子,齐宣王异母弟,孟尝君田文之父。“靖郭”是封邑,指古薛城;“君”是封号。(选自韩非子·说林下材料二:靖郭君善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又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刬而类,破吾家,苟可慊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大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靖郭君A之交B大不善C于宣王D辞E而之F薛G与齐貌辨H俱留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3分)A.“说”指说的话。“说”与氓“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中的“说”意思不同。B.“辍”指停止。“辍”与种树郭橐驼传“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中的“辍”意思相同。C.“而类”指你们这些人。其中的“类”与成语“有教无类”中“类”意思相同。D.“薨”,死也。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齐人敢于冒死进谏,阻止靖郭君高筑薛邑城墙,是因为抓住了他的心理。B.齐貌辨为人毛病不少,门客们因此都讨厌他,可靖郭君对他却非常友好。C.靖郭君让齐貌辨住上等的客舍,并且派他去给长子驾车,朝夕侍候不懈。D.靖郭君劝齐貌辨不要去见齐王,是怕因为齐王不喜欢自己而连累齐貌辨。4.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君失齐,虽隆薛城至于天,犹无益也。(2)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5.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靖郭君与门客之间的关系。(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和王正之右司吴江观雪见寄辛弃疾造物故豪纵,千里玉鸾飞。等闲更把,万斛琼粉盖颇黎。好卷垂虹千丈,只放冰壶一色,云海路应迷。老子旧游处,回首梦耶非。谪仙人,鸥鸟伴,两忘机。掀髯把酒一笑,诗在片帆西。寄语烟波旧侣,闻道莼鲈正美,休制芰荷衣。上界足官府,汗漫与君期。【注】此词约作于淳熙二年(275)或三年。王正之原唱已佚。颇黎:大德本作“玻璃”。“上界”句,韩愈奉酬卢给事云夫云:“上界真人足官府,岂如散仙鞭答凤终日相追陪。”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是一首应和词,右司王正之在吴江观雪写词送给作者,作者因此作词回应。B.上片就吴江观雪展开铺陈,词人看到万斛琼粉盖在玻璃上,看不清前方的道路。C.下片叙写旧侣情谊。“谪仙人”三句仅用九字,王正之的高士形象便呼之欲出。D.尾句用典,表明了与友人相期约会之意,语辞之间充满豪情,语意潇洒飘逸。7.明代卓人月、徐士俊评价这首词说:“佳句忽来,正如一片远帆,从天际落。”辛词擅长奇特景物描写,从而造就绝妙艺术效果。请结合词的上片,对此加以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是表现梦境破灭,在惊恐中转入现实的过渡句。(2)归去来兮辞中,“_,_”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提到“我们的太空之家遨游苍穹”,体现了我国航天科技高速发展的成果;而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情感细腻、想象丰富的诗人们则常常借用美丽神秘的太空中的星辰来表情达意,如:“_,_。”(三)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文本一:骊姬谮申生于晋献公,公将杀之。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盖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遂自缢而亡。(节选自礼记·檀弓上)文本二: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孝闻于楚国。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其父曰:“王欲相汝,汝何不受乎?”申鸣对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胜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父止之,曰:“弃父而死,其可乎?”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以兵围之。白公胜谓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白公胜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定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于是自刎而死。(节选自说苑·立节)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圈出正确答案的序号。(3分)子A与B吾C吾D与E子F分G楚H国I子J不K与L吾M子N父O则P死Q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盖,同“盍”,指何不,与庖丁解牛中“技盖至此乎”的“盖”意思不同。B.爱,文中指吝惜,与阿房宫赋中“使六国各爱其人”的“爱”意思相同。C.士,指品德好、有学识的人,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惟士为能”的“士”意思相同。D.劫,文中指挟持,与六国论中“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的“劫”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骊姬僭越,晋献公想要杀了她。公子重耳劝申生向父亲说明情况,申生认为晋献公会伤心,坚持不这样做。B.申生觉得晋献公年事已高,献公的儿子年龄尚小,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于是恳求狐突出山为晋献公出谋划策。C.申鸣认为做官的人,身体属于君王,而俸禄归于亲人,既然选择了在朝为官,侍奉君王,就应该以身殉国。D.白公胜被申鸣领兵包围,他忌惮申鸣是名冠天下的勇猛之士,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向石乞寻求突围之策。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2)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5.申生与申鸣在尽孝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二、古诗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林逋底处凭阑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注】孤山寺:在杭州西湖边孤山上。眇:通“渺”,辽远、高远。葑上田:又称架田,在湖泽中以木作架,铺上泥土及水生植物等,浮于水上的农田。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全诗围绕“望”字构思,抒写了诗人在孤山寺端上人房中观景的所见所感。B.首联以设问起笔,诗人在何处凭栏远眺?在那孤山塔后阁子西边的幽僻处。C.诗人寓情于景,秋意下伶仃的飞鸟和袅袅寒烟使诗人的孤寂、愁绪更浓厚。D.诗人久留孤山寺并期待再来,“吾庐近”暗含其与端上人情致相投的意味。6.本诗颔联写景造境独具匠心,请简要赏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9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比如冉有述志时说“_,_”,从中可以看出他比较谦虚。(2)谏逐客书中,写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直接影响的句子是:“_,_。”(3)谏太宗十思疏中表达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的两句是:“_,_。”附:参考答案和解析(一)1.BDF(正确标点为:“固伤迁博物洽闻,不能以智免极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2.D(两句中的“闻”字含义和用法不同,“通之不闻其害”的“闻”是动词,是“听说”的意思,而“臣具以表闻”的“闻”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使知道、使上闻、使报告”的意思。)3.D(文中未提及班固得罪他人,得罪洛阳令种兢的不是班固的孩子,是班固家的奴仆。)4.(1)班固的弟弟班超担心班固被郡吏审核拷问,自己不能申辩清楚,便立刻赶到朝廷上书,得到皇帝的召见。(“核考”“自明”“诣阙”各1分,句意1分)(2)(此时)正赶上南匈奴趁其不备突袭攻破北匈奴,班固抵达私渠海,听说匈奴内部发生内乱,便带兵返回了。(“会”“掩破”“引”各1分,句意1分)5.汉兴以来,虽因时势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安抚抵御方式,但从未拒绝和他们打交道。拒绝匈奴找不到好处,和匈奴打交道也没有坏处。趁匈奴还未强大就对他们施以恩惠可收买人心。(每点1分)文言文参考译文:班固字孟坚,九岁时能著文诵诗作赋,长大后,诸子百家的言论,没有不刨根究底的。(他)性情温和宽容,不因为自己的才能而高人一等,许多儒生因此而仰慕他。永平初年,东平王刘苍任用亲戚为骠骑将军辅佐政务,广纳英雄。当时班固才二十岁,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说刘苍,推荐了桓梁、晋冯几位贤士,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父亲班彪去世,(班固)回到家乡。班固因为班彪先前继史记所写史书还不够详备,于是潜心精思,研究史料,想成就父亲的事业。不久有人上书给显宗皇帝,告班固私自修改、撰写国史,有诏书下至郡署,收捕班固系押在京兆狱中,又把班固家中的史书全部取来。班固的弟弟班超担心班固被郡吏审核拷问,自己不能申辩清楚,便立刻赶到朝廷上书,得到皇帝的召见。(班超)全面细致地说明了班固所著书的内容意义,而(这时)郡府也把班固所写之书呈上。显宗(阅后)感到惊奇,任命为兰台令史。皇帝于是又命令他继续往下写,完成先前所著之书。当时北单于派遣使者来纳贡,要求和汉和亲,皇帝下诏询问众官。参与议论的人,有人认为“匈奴是多变善诈之国,没有归向汉朝之心,不能答应匈奴的要求”。班固发表议论说:“汉朝建立以来,历经数世,经历多年,总是和夷狄有兵戈纠缠。安抚抵御的途径也不一样,或者行文道来与他们和好,或者用武力来征伐他们,或者以谦卑的态度来迁就他们。虽然屈申没有定规,所凭借的只是时势不同,但是从来没有拒绝放弃,不和他们打交道的。匈奴使者来两次,然后我们派使者去一次,(这样)既向他们表明了我汉朝持旨在于忠信,而且又让他们知道圣朝礼义是有常规的。拒绝他们,(我)不知道这样做的利(在哪里),和他们打交道(我)也未听说它有什么害处。假设匈奴以后逐渐强大,在那时再想同他们交好来往,将怎么来得及呢?不如趁现在就对他们施以恩惠,这才是高明的计策。”班固后来因母丧而辞去官职。永元初年,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任命班固为中护军,参加议论军事。北单于听说汉朝军队出征,派遣使臣在居延塞等候款待,想去朝见汉朝天子。窦宪派遣班固率领数百骑兵出居延塞迎接北单于。(此时)正赶上南匈奴趁其不备突袭攻破北匈奴,班固抵达私渠海,听说匈奴内部发生内乱,便带兵返回了。等到窦宪战败时,班固首先受到牵连而被免官。班固不教育他的儿子们,他的子孙们多不遵守法度,让官吏很苦恼。当初,洛阳令种兢曾在街上行进,班固家的奴仆冒犯种兢的车马,吏卒呵斥了奴仆,奴仆醉酒谩骂,种兢大怒,但因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心中记下仇恨。等到窦氏家族及门下宾客都被逮捕拷问之时,洛阳令种兢趁此机会逮捕关押了班固,致使班固最终死在狱中,时年六十一岁。论曰:班固文辞丰富,而且叙事详尽。班固感伤司马迁博闻强记知识丰富,但却不能免予受刑;但他也身受杀戮,智慧虽与司马迁相同却依然不能自保。呜呼,这就是古人之所以对眼睛看不到睫毛而发表议论的原因吧!6.C(“开篇紧扣题下笔,描写雨前情景”错误,开篇紧扣一个“晴”字下笔。)7.第一首诗中写雨的句子为“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其中“白满川”侧面烘托出雨水多。“雨如烟”是运用比喻手法,把雨比喻成烟,突出细雨蒙蒙之状,属于实写。(3分)第二首诗中写雨的诗句是“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忽见溪流急”是通过眼前溪水突然流得急了,来侧面烘托雨下得突然,下得大,也属于侧面烘托。“知是他山落雨来”,是由眼前的溪水突然变得急了,联想到别处下了大雨,是虚写。(3分)8.(1)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2)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每空1分,错字、增字、减字不得分)(二)1.BDG【解析】句意:靖郭君与齐宣王交往很不友善,就离开都城到自己的封土薛地,和齐貌辨一起居住在薛地。“靖郭君之交”是句子主语,可独立成句,起强调作用,应在其后断开,选B;“大不善于宣王”状语后置句,“宣王”后断开,选D;“辞而之薛”省略主语“靖郭君”,构成完整的主谓句,应在宾语“薛”后断开,选G。2.C【解析】“有教无类”中“类”是“种类”。“类”含义不相同。3.C【解析】“并且派他去给长子驾车”错误。由原文“令长子御”可知,是让长子给齐貌辨驾车。4.(1)你失去了齐国,即使将薛邑的城墙筑得跟天一样高,又有什么作用呢?(2)靖郭君对我的感情竟然深到这种程度吗?我太年轻了,很不了解这些事情。采分点:(1)“虽”,即使;“隆”,使动用法或形容词作动词,使高或加高;“犹无益”,又有什么作用。(2)“一”,乃,竟;“少”,年轻;“殊”,很,非常。5.靖郭君对待门客非常友好,能听从门客正确的谏言;门客也愿意帮助靖郭君,积极进谏,成就靖郭君。参考译文:材料一:靖郭君田婴准备在封地薛修筑城防工事,(因为会引起齐王猜疑,)不少门客去谏阻他。田婴于是对传达人员说:“不要为劝谏的门客通报。”齐国有个门客请求谒见田婴,(他保证)说:“我只说三个字就走,要是超过三个字,愿意领受烹杀之刑。”田婴于是召见他。客人快步走到他跟前,说:“海、大、鱼。”然后转身就走。田婴赶忙问:“先生还有要说的话吧?”客人说:“你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鱼网不能阻止它,钓钩对它无能为力,但一旦因为得意忘形离开了水域,那么蝼蚁也能随意摆布它。(以此相比)现在齐国也就如同殿下的“海。如果你永远拥有齐国,要了薛地有什么用呢?你如果失去了齐国,即使将薛邑的城墙筑得跟天一样高,又有什么作用呢?”田婴称赞说:“对。”于是停止了筑城的事。材料二:靖郭君对待门客齐貌辨非常友好。可是齐貌辨为人不拘小节,门客们都讨厌他。士尉为此劝说靖郭君不要亲近齐貌辨,靖郭君没有听从,士尉告辞离开了。孟尝君也私下劝说靖郭君不要亲近齐貌辨,靖郭君非常生气,说:“铲除你们这些人,毁坏我们的家业,如果能让齐貌辨满意,我也毫不推辞地去做!”于是靖郭君就给齐貌辨上等的客舍住,并且派长子去给他驾车,朝夕侍候不懈。几年以后,齐威王驾崩,齐宣王即位。靖郭君与齐宣王交往很不友善,就离开都城到自己的封土薛地,和齐貌辨一起居住在薛地。没多久,齐貌辨决定辞别靖郭君,请求回都城去拜见齐宣王。靖郭君说:“君王非常讨厌我,你前去拜见他,必定会被处死。”齐貌辩说:“我根本就不想活,请允许我一定去。”靖郭君无法阻止他。齐貌辨动身到达齐国都城,齐宣王听说后,满心怒气地等着他,齐貌辨拜见齐宣王,齐宣王问他说:“你是靖郭君言听计从宠爱的人吗?”齐貌辨回答说:“靖郭君宠爱我,却没有言听计从。当君王正做太子时,我曾对靖郭君说:太子面带不仁之相,不如把太子废掉,改立卫姬的儿子郊师为太子。可是靖郭君竟然哭着对我说:不可以,我不忍心这样做。靖郭君如果听我的话去做,一定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祸患。这是第一件事。靖郭君到了薛地,楚国令尹昭阳要用几倍的土地来换薛地,我又向靖郭君说:一定要接受这个请求。靖郭君说:从先王那里接受薛地,虽然与后王关系不好,(如果把薛地交换出去)将来死后我如何向先王交待呢?况且先王的宗庙就在薛地,我难道能把先王的宗庙交给楚国吗?又不肯听从我的。这是第二件事。”齐宣王听了不禁长声叹息,变了脸色,说:“靖郭君对我的感情竟然深到这种程度吗?我太年轻了,很不了解这些事情。你愿意替我把靖郭君请回来吗?”齐貌辨回答说:“好吧。”靖郭君穿上齐威王赐给的衣服,戴上齐威王赐给的帽子,佩戴齐威王赐给的宝剑。齐宣王亲自到郊外迎接靖郭君,望着他哭泣。靖郭君到了朝廷,齐宣王就请他做国相。6.B【解析】“盖在玻璃上”说法错误。“玻璃”是比喻,大雪落在结冰的江上,犹如铺上了一层琼粉碎玉,这里并不是指真正的“玻璃”。7.本词是辛弃疾和王正之的吴江观雪词,上片是对雪景的描绘。“玉鸾飞”,写雪花飘摇之状,以洁白的玉鸾比喻雪花,写出大雪在空中飞舞的灵动。“万斛琼粉”则以巧妙的比喻,夸张地描绘了雪之大,同时进一步写其洁白:“盖颇黎”是说雪花落在江上犹如盖上一层琼粉碎玉,美妙无比。“好卷”三句是说千丈长虹似乎被风雪席卷而不见踪影,云海茫茫,道路莫辨,天地之间只剩玉壶般的冰雪世界。一句一比,将漫天风雪、洁白世界描绘得大气磅礴而奇幻非常。尾句“老子旧游处”,更突出了仙境之美,增添了神秘感,为读者留下无限遐想。8.(1)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3)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三)1.CIM2.【答案】B。B项,两个句子中“爱”的意思不同,文中指“吝惜”,阿房宫赋中的“使六国各爱其人”的“爱”指“爱护”。3.【答案】A。A项,“骊姬僭越,晋献公想要杀了她”错误。文本一中的“骊姬谮申生于晋献公,公将杀之”说得是骊姬在晋献公面前诬陷申生,晋献公想要杀了申生。4.(1)如果能在国家享受俸禄,在朝堂上奉行大义,你快乐我也就没有忧愁了。我希望你做国相。(“使”译为“假如、如果”,“于国”“于庭”译为“在国家”“在朝堂上”状语后置,“相”译为“做国相”各1分,句子大意1分。)(2)申鸣拿起鼓槌击鼓,最终杀了白公胜,他的父亲也因此而死。楚王赏赐他百斤黄金。(“援”译为“拿起”,“桴”译为“鼓槌”,“遂”译为“最终”,各1分,句意1分。)5.(1)相同之处:二者都不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矢志尽孝。(1分)(2)不同之处:申生始终站在晋献公的角度考虑问题;(1分)申鸣开始时尽心做孝子,后听从父命入仕,在国难之时违背父命为国赴难。(1分)6.【答案】C。“秋意下伶仃的飞鸟和袅袅寒烟使诗人的孤寂、愁绪更浓厚”错误,由尾联中的“爱”字可知,诗人并无愁绪,而是对这种清寂的景色十分喜爱。7.【答案】运用比喻手法写景,新奇贴切。林间寺庙如同褪了颜色的画,水面上漂浮着的一块块架田,犹如棋盘上的方格子。远近结合,层次分明,颔联先写近处的寺庙处于阴沉的天色中,再写远处的架田稀稀落落。颔联整体营造出幽深静谧的意境,映衬出诗人的恬淡心境和闲情逸致。(每点2分)8.【答案】(1)如其礼乐,以俟君子(2)民以殷盛,国以富强(3)鸣琴垂拱,不言而化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