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校内部审计概述.docx
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第一章总则第一条 为了规范高校内部审计的内容、程序与方法,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 制定本指南。第二条 本指南所称高校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 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 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第三条 高校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规模较大的高校(年收入5亿元以上或教职工人数在 3000人以上)应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第四条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配备足够的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数量应不低于教职 工总数的2%。内部审计队伍应由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建设工程、信息系统等方面专业 素质的人员组成,并具备必要的职业资格。第五条 高校内部审计应遵循以下原则:(一)高校内部审计应关注学校资源,对本单位利用资源、开展业务、取得绩效的过程 和结果进行审计。(二)高校内部审计应坚持业务活动审查与财务活动审查相结合,运用业务入手审计方 法,开展财务审计与业务审计相结合的综合管理审计。(三)高校内部审计应坚持审计控制与审计评价相结合,根据业务特点,采取事前审计、 事中审计、事后审计等方式组织审计业务。(四)高校内部审计应根据学校治理结构、管理体制等有关内部环境和内部审计资源状 况,把握总体、突出重点,科学合理地确定内部审计业务战略。(五)高校内部审计应着眼于促进问题解决,立足于促进机制建设,通过与相关部门合 作促进学校事业发展。第六条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定期接受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内部审 计机构对所属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进行的质量评估。第七条 本指南适用于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其 他教育部门和单位可以参照执行。规定;5、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与财务信息系统是否定期形成一定的报表,报表内容的设计是否合 理,是否将上述报表报送相关人员;6、是否依据相关规定将有关信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告。(五)教学管理的监督1、是否定期不定期的对教学管理中的控制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中的 相关内容进行评估;2、评估的内容是否全面、充分并突出重点,评估的目标是否着眼于内容控制体系的健全、 有效;3、是否根据评估结果对教学管理中的相关内容加以改进,并对改进的内容进一步评估, 在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机制;4、是否将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等相关部门的检查处理意见落实到位。第二十六条教学管理内部控制审计主要采用观察作业现场、询问相关人员、审阅学生管 理数据库、审查教学经费收支会计资料、研究分析教学管理制度、对教学管理流程进行穿行 测试等方法对内部控制进行了解和测试。第二十七条 通过对教学管理内部控制的了解、记录和对教学管理内部控制的多项测试后, 审计人员在审计报告中要对教学管理内部控制设计的健全性和是否有效运行做出评价,说明 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及风险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第四节 科研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第二十八条科研管理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保证学校科研资金(包括横向科 研和纵向科研)和知识产权的安全完整、降低学校科研风险、保证学校遵守科研管理法规制 度和提高学校科研资金、资产、资源使用效益,而对学校科研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和 有效性进行的分析、测试和评价活动。第二十九条科研管理内部控制审计应获取的资料主要有:(一)科研管理机构及科研相关单位的岗位职责、工作手册;(二)科研申报、立项、实施、结题等制度或程序性文件;(三)各类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四)科技合同管理制度;(五)科技成果鉴定、验收(评审)、奖励制度;(六)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七)科研经费收支报表、账簿、凭证等会计资料;(八)各类科研项目档案,包括申报文件、合同书(任务书)、实施过程记录、科研成果 文件等等;(九)其他有关资料。第三十条科研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主要有:(-)科研管理的控制环境1、学校是否有明确的中长期科研发展规划或目标,并有具体可行的操作计划;2、管理层的分工是否明确,是否严格在授权范围内处理相关事项,分管领导不能处理相 关事项时,是否授权其他领导进行处理,授权范围及期限是否明确;3、是否贯彻科研廉政责任制,是否在科研管理过程中贯彻遵纪守法思想,并制订了惩防 措施;4、科研管理机构职责是否明确,与校内相关部门、院系等单位之间的科研管理职责划分 是否合理;5、科研管理机构和校内相关部门、院系等单位的科研管理岗位设置是否合理,各岗位工 作人员是否明确自身职责,是否胜任;6、科研管理机构是否针对各类科研管理业务制定了完整的业务流程,并能让校内相关部 门、单位和人员知悉;7、是否依照有关程序对员工进行招聘和培训;8、各项科研管理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奖惩措施是否得当;9、学校是否定期组织人员对校内相关部门、院系等单位的科研管理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成效如何;10、学校是否有科研人员科研业绩考核评价制度或措施,执行情况如何;是否有完善的 考核评价信息系统;11、是否制订了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是否明确、切实可行,并 得到有效执行。(二)科研管理的风险管理1、是否对不同的科研管理业务建立了不同的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目标是否明确并切 实可行;2、是否采取措施加强对随意编报科研预算、挤占挪用科研经费进行管理;3、是否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风险评估机制,对风险的考虑是否全面;4、是否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或风险预案,对风险的管理是否灵活有效。(三)科研管理的控制活动1、合作(1)对横向科研合作与纵向科研合作是否制订了不同的管理措施;(2)科研合作是否都签订了相关协议,责权利是否明确;(3)重大的科研合作合同是否经过审批;(4)是否建立科研合作协调机制,是否对科研合作各方的科研进度进行协调;(5)对外科研合作拨款是否严格按合同执行,并取得合作单位收款收据;(6)是否收取科研合作费用,科研费用的收取是否按相关合同执行;(7)科研合作经费支出是否按预算或科研合作合同执行,科研经费支出是否与其他支出 相区别。2、项目调整(1)是否制订项目调整审批流程,该流程是否切实可行;(2)项目的调整是否有充足的理由,是否得到原审批机关的批准;(3)项目调整方案是否与原审批文件一起归档保存;(4)项目调整方案涉及到科研资金追加的,追加资金是否得到落实;(5)项目调整方案涉及到减少科研资金的,节省的科研资金是否按有关规定进行了处理。3、基地建设(1)学校成立科研机构,是否有制度规定,明确指导方针、成立条件和审批程序;执行 情况如何;(2)学校是否有与科研发展规划或目标相适应的实验室重点建设计划;是否制定重点建 设实验室的申请、遴选、审批制度,是否有建设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办法、建设验收的管理办 法或措施,执行情况如何;(3)拟进行的实验室重点建设项目是否经过可行性论证,相关的科研人员、建设经费、 房屋及水电等资源保障是否充分;(4)学校是否有检查和评估实验室等各类科研机构的制度或措施,明确评估标准、办法 和程序;执行情况如何;(5)学校是否有实验室设备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如何;各类实验室是否有适当的实验技 术人员管理仪器设备,各类仪器设备的管理责任是否落实到人;学校是否有仪器设备使用效 益的管理评价办法,执行情况如何;是否有机构负责仪器设备的调配,调配效果如何;(6)国家、部级重点实验室是否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制定了完善的资产、经 费、课题等建设和管理制度;是否按规定成立了建设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机构,形成 了完善的学校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并按规定配备专职副主任和专职秘书;(7)学校是否按建设项目任务书的要求安排国家、部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配套资金和必 要的运行费用;其建设经费是否按规定主要用于先进仪器设备的购置,仪器设备的更新是否 纳入学校的重点建设范畴;是否按规定设立主任基金和开放课题研究基金,并按规定使用; 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健全,财务机构的核算和管理是否规范。4、验收(1)学校是否有科研成果鉴定、项目验收(评审)和结题的管理办法,具体规定科研成 果鉴定、项目验收(评审)和结题的工作程序和要求,是否严格按程序和要求执行;(2)按照制度规定需要进行成果鉴定或验收(评审)的科研项目,科研管理机构是否按 规定组织鉴定或验收(评审);(3)项目结束后,项目负责人是否及时向科研管理机构提交结题申请和最终成果;经过 鉴定或验收(评审)的,是否提交鉴定文件或验收报告(评审文件);(4)所有结题的横向课题是否都有结题报告,并报科研管理机构备案;结题报告是否经 所在校内单位、科研管理机构审查,并加盖所在校内单位、科研管理机构和学校法人印章;(5)学校是否有完善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所有结题的科研项目,科研管理机构能否及 时归档;应由校内相关部门、院系等单位提供的科研档案,提供单位是否对档案材料进行了 认真审查、核实;项目所有的实验报告、记录、图纸、手稿等原始资料是否齐备;(6)验收结束后的科研项目资金是否按规定进行处理,是否按规定进行上缴,是否作为 发展基金补充事业发展基金的不足,有无将结余资金发放奖金津贴现象。5、成果管理(1)学校是否有科研成果审核登记制度,明确科研成果审核登记的程序和要求,执行情 况如何;(2)科研管理机构是否有统一的申报和登记文件,统一登记管理学校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校工作人员和学生取得的科研成果,以及校外人员以学校名义取得的科研成果,报送前是 否都经所在部门、院系等单位审核批准;(3)学校是否有完善的科研成果奖励制度,详细规定申报条件、申报程序和评审办法, 执行情况如何;(4)学校是否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明确相关人员在各种条件下取得的知识产权的产 权归属,执行情况如何;制度制订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制度的规定;(5)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管理中所作的职务发明创造和形成的职务技术成果,是否及时向 科研管理机构提出申请专利的书面文件;科研管理机构是否对其提供的材料进行严格审查, 可申请专利的及时申请专利,不宜申请专利的采取措施保护;(6)学校下属单位对外进行知识产权转让或许可使用,相关协议是否经科研管理机构审 查,并报学校批准;校内单位与外单位或个人开展合作科研,涉及知识产权转让或许可使用 的,合作双方是否依法签订合同,知识产权的权属及双方权利义务是否规定明确;学校取得 的知识产权转让或许可使用收入是否纳入学校财务统一核算与管理;(7)学校教职工或学生申请非职务专利,登记非职务计算机软件,进行非职务知识产权 转让或许可使用的,是否都向科研管理机构申报,科研管理机构是否予以认真审查;(8)学校是否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或措施,执行情况如何;(9)学校是否有畅通的沟通渠道,及时获得申报科技成果奖励的信息,并及时使校内相 关单位和个人知悉;(10)申报奖励的成果是否已经鉴定或验收,是否已在科研管理机构登记;奖励申请是 否经所在单位审核并签署意见,经科研管理机构审批,由科研管理机构代表学校统一申报;(11)学校所属单位或个人以剽窃、纂改、非法占有等方式侵害他人科研成果,私自转 让或许可使用学校知识产权,泄露学校技术秘密,学校是否制定处罚措施,执行情况如何;(12)学校是否设置有专门用途的专利基金,用途是否明确,是否按规定的用途进行使用。6、科研经费管理(1)所有科研项目经费是否都统一在财务机构管理,且按项目设立专门账号或明细科目 进行收支核算;(2)学校是否有合理的经费到账通知凭证,在科研管理机构、财务机构、项目所在单位 及项目负责人之间流转,确认、证明和记录已进账的科研经费;流转程序是否合理,流转凭 证是否统一编号;(3)科研经费不按规定及时到账的,科研管理机构是否积极组织项目负责人进行协调; 需要学校配套资金的项目,学校是否按规定拨付配套资金;(4)财务机构能否提供各项目经费具体收支情况的查询服务,能否定期向科研管理机构、 项目所在单位提供科研项目经费收支情况的报告;(5)科研经费支出是否经项目负责人和所在单位授权的人员签字批准;重大、特殊科研 经费支出或向外单位转出科研经费是否按规定经项目所在单位、科研管理机构和财务机构授 权的人员签字批准;向外单位转出科研经费是否有合理理由,并有合同等有效财务凭据;(6)学校是否建立和完善全额成本核算制度,并制定了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对从各类科 研经费中提取管理费、条件占用费,支出固定资产购置费、人员费等进行具体规定,执行情 况如何;学校从科研经费中提取管理费、条件占用费的办法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7)科研经费是否按照法规、制度或合同规定使用,纵向科研经费未用于罚款、捐款、 赞助、投资、福利等国家规定禁止列支的支出;(8)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是否纳入学校资产进行管理,或按合同规定处理;按合 同规定处理的,是否取得合同对方的确认,无损害学校利益的行为;(9)学校是否设置控制措施,保证科研经费不超预算;(10)学校是否经常委托社会审计或内部审计对各类科研经费进行专门审计;(11)学校是否有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明确项目结账时间和剩余经费的用途,执行 情况如何;(12)所有结题项目的经费决算报表是否都经学校财务机构的审核并签章,按规定需内 部审计机构审签的,是否都经内部审计机构审签;(13)科研项目结题后,是否有书面文件通知财务机构办理结账手续;学校财务是否按规定及时办理结账手续。(四)科研管理的信息与沟通1、重大决策是否形成会议记录,会议记录是否完整;2、各项制度及签订的各项协议是否装订成册,是否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进行修订;3、是否有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与财务信息系统是否完善,是否安全可 靠,两个信息系统是否进行数据共享;4、各项信息录入流程是否清晰,修改是否得到授权,对有关信息的接触是否制订了限制 规定;5、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与财务信息系统是否定期形成一定的报表,报表内容的设计是否合 理,是否将上述报表报送相关人员;6、是否依据相关规定和程序进行信息公开。(五)科研管理的监督1、是否定期不定期的对科研管理中的控制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中的 相关内容进行评估;2、评估的内容是否全面、充分并突出重点,评估的目标是否着眼于内容控制体系的健全、 有效;3、是否根据评估结果对科研管理中的相关内容加以改进,并对改进的内容进一步评估, 在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机制;4、是否将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等相关部门的检查处理意见及时落实到位。第三十一条科研管理内部控制审计主要采用观察作业现场、询问相关人员、审阅科研档 案、审查科研经费收支会计资料、研究分析科研管理制度、对科研管理流程进行穿行测试等 方法对内部控制进行了解和测试。第三十二条 通过对科研管理内部控制的了解、记录和对科研管理内部控制的多项测试后, 审计人员应在审计报告中对科研管理内部控制设计的健全性和是否有效运行做出评价,说明 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及风险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第五节 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第三十三条 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是内部审计机构为保证学校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资 产资金安全完整、财务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效果、降低财务风险、保证学 校遵守有关财经法规制度,而对学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测 试和评价的活动。本指南所述财务管理活动包括货币资金、预算、收入、支出、分配、投资、 筹资。第三十四条 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应获取的资料主要有:(一)学校制定的财务管理制度;(二)学校各类财经业务的流程设计;(三)学校的财务管理相关岗位设置、岗位职责及人员配备文件;(四)学校制定的与财经业务相关的授权审批制度;(五)学校预算资料及相关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六)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相关资料;(七)与经济决策有关的会议记录、纪要、形成的文件等;(A)学校签订的与财经业务相关的经济合同;(九)学校制定的财务风险控制措施、办法等;(十)学校制定的与财经业务相关的内部报告制度;(十一)其他有关资料。第三十五条 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主要有:(一)财务管理的控制环境1、学校是否有与学校发展规划相适应的中长期财务计划;2、学校是否设立了财经领导小组、预算管理委员会、收费立项审核委员会、收费标准审 批领导小组、分配审查委员会等经济决策机构,是否有完善的议事和决策制度,各决策机构 权限是否合理分散;3、学校是否设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制度运行是否有效;4、学校是否建立管理层约束监督机制,各部门财务负责人是否在其权限范围内执行职责;5、学校是否针对各类经济业务制定了完整的财务处理流程,并能让校内相关单位和人员 知悉;6、学校所采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是否经过国家权威部门的认证,各类财务数据的安全能 否得到保障,是否配备了一定资质的管理和维护人员;7、财务机构各类人员招聘是否履行相关程序,各财务人员是否具备规定的上岗资格,是 否定期进行业务培训或后续教育;8、财务机构是否制定合理的业绩考核与激励机制;9、是否制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内容是否明确、切实可行,并是否 得到有效执行。(二)财务管理的风险管理1、风险管理目标是否明确并切实可行;2、是否建立识别财务管理风险的适当机制;有无识别财务管理风险的适当办法;3、是否有适当层次的管理部门建立财务管理风险的评估机制;对财务管理风险的评估是 否全面;是否对人事、控制程序等变化设立反应机制;4、是否及时进行风险管理;是否建立财务管理风险的控制机制,包括风险管理的预警机 制、监控机制、应急措施等;各项风险管理机制是否有效执行。(三)财务管理的控制活动1、货币资金(1)学校是否建立货币资金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是否制定了货币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 分离、制约和监督的制度;是否对货币资金业务配备了合适的人员,并根据具体要求进行岗 位轮换;(2)是否建立货币资金收支控制制度,该制度是否得到严格执行;(3)现金日记账是否如实序时逐笔登记,是否做到日清月结,现金日记账与总账余额是 否相符,账实是否相符;(4)现金结算额度是否符合现金结算规定的标准;是否严格执行现金库存限额管理制度, 将超过库存限额现金及时存入银行;现金收入是否及时入账,有无私设“小金库”;(5)库存现金保管地是否安全,是否仅由指定人员接触,是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清点, 是否保存盘点记录;(6)银行存款日记账是否序时如实逐笔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是否与总账余额相符;银 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是否定期及时核对,是否由出纳员以外的人员来执行;(7)学校是否严格遵守国家及相关部门关于银行账户管理制度;是否定期检查、清理银 行账户的开立与使用情况;是否存在违规开立和使用银行账户的现象;是否存在出租、出借 或转让银行账号的现象;是否存在以个人名义存放单位资金或为个人或其他单位提供信用的 现象;(8)是否对银行对账单实行“双签”制度,即每月的银行对账单是否由财务处长审核签 字后,再由审计机构负责人复核签字,并报经主管财务的校长或总会计师审签后与当月的会 计凭证一同保存;(9)二级核算单位在银行或非金融机构开立的账户、账号以及有关会计资料,是否主动 上交财务及审计部门备案;是否存在挪用公款、公款私存现象;(10)是否严格遵守银行结算纪律,学校签发支票的人员是否经过授权;学校是否存在 签发无资金保障票据的现象;是否存在无真实交易票据;非金融机构签发的外来票据是否经 仔细的审核验证后才接收;(11)学校是否集中统一管理全校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和其他合法票据;是否建立明 确的票据的购领、使用登记、背书转让、检查和核销等管理制度和程序;(12)行政事业性收费是否按规使用收费票据,是否与其他票据互相串用;对收费票据 存根是否妥善保管;(13)票据的销毁是否经过校财务部门或其委托的票据管理机构核准;收费单位是否存 在私自转让、转借或销毁收费票据现象;(14)学校是否设置票据登记簿正确登记票据,空白收据、发票是否有专人保管和登记, 作废的收据和发票是否加盖“作废”戳记,并连同存根一并保存;收付款后,是否在收付款 凭证及其所附原始凭证上加盖“收讫”、“付讫”戳记;每张付款凭证的制单、复核、审批、 付款是否经有关人员盖章;(15)财务专用章、法人章是否由经授权的专人分开保管,个人名章是否授权他人保管; 支付款项的全部印章是否分开保管。2、预算(1)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复核等岗位是否分离,各岗位之间职责、权限是否明确;(2)学校是否制定了预算授权批准制度,是否明确审批人、经办人的职责,审批人、经第二章内部控制审计第一节一般原则第八条 本指南所称内部控制是指为了实现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保证资金、资产、资源安 全、完整,并得到合理有效利用;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准确,保证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 贯彻实施而制定与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保证措施和业务程序。第九条 本指南所称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了促进完善内部控制,保证其有效 执行而对本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有效性所进行的了解、测试和评价活动。第十条 本指南所称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资 产管理、采购管理等活动中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第十一条被审计单位的各项业务的内部控制体系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 信息与沟通、监督等要素组成,对高等学校各项业务的内容控制审计主要围绕这些要素来进 行。第十二条 在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时,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结合本单位内部审计资源和实 际情况,既可以对单位内部控制进行全面审计与评价,也可以对单位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进 行审计与评价。第十三条 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与方法。(一)内部控制审查与业务活动、财务活动审查相结合;(二)内部控制审查与风险管理审查相结合;(三)内部控制审查与促进推动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相结合;(四)根据不同的审计对象,审计目标和审计所需的证据选择不同的方法,以保证审计 工作的质量和审计资源的有效配置。第十四条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是高校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方式之一。开展内部控制审 计应充分关注这一有效方式,利用、指导、推动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开展,促进完善内部控 制体系建设。第二节控制自我评估的应用第十五条 控制自我评估,是指由对内部控制的制定与执行负有责任的组织相关管理人员 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的过程。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应用控制自我评估法来协助内部控制的审查 和评价。第十六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内部控制审查与评价之前应适当应用控制自我评估法,根办人是否在授权范围内履行职责;(3)学校是否制定预算编制手册,预算编制是否符合学校发展战略、经营目标、投筹资 计划和其它重大决议;预算编制是否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4)学校是否建立了预算编报质询制度,即由预算编制单位向预算委员会、预算领导小 组等专门机构就编报理由进行解释和答辩;(5)预算管理部门是否对各预算执行单位的预算方案进行严格审查,并将审核意见反馈 给有关单位予以修正;(6)学校是否建立预算调整批准程序,是否按照所制定程序进行预算调整;即学校预算 调整是否先由预算执行单位递交调整申请,再由学校预算管理部门对其进行审核,审核通过 后,集中编制学校年度预算调整方案,提交学校预算决策机构审议批准执行;(7)学校预算管理部门是否根据预算编制单位调修正后的预算,编制出学校年度预算方 案;学校年度预算是否及时提交学校预算审批领导小组等专门机构进行审批;预算经批准后, 是否及时下达各预算执行单位执行;(8)学校是否建立预算执行责任制度,相关部门及人员的责权是否明确;(9)学校是否将各项收入纳入了学校预算管理,对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 属单位上缴款和其他收入等均纳入学校预算,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核算;是否建立相关措施 和办法保证各项收入及时足够到位;(10)纳入学校预算的资金拨付,是否按照授权审批程序拨付;各预算支出项目是否按 预算标准执行,是否存在擅自调整预算项目额度的现象;是否存在列支未纳入单位预算的支 出项目或虽已纳入单位预算,但支付手续不健全、凭证不合规的支出项目;是否存在无预算、 超预算的支出;(11)是否建立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制度,及时掌握预算执行动态;即预算管理部门是否 定期或不定期对预算执行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和分析,并将预算执行进度、执行差 异及其对单位预算目标的影响、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等报告给学校决策机构,并反馈给各 预算执行单位;(12)是否建立预算执行结果质询制度,对预算执行结果和实际结果之间的重大差异进 行解释和答辩;(13)学校是否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考核制度,是否落实预算责任制,奖惩措施;预 算管理部门是否在年度终了后,对预算执行单位进行考核;考核是否坚持了公开、公平、公 正的原则,是否有完整的考核记录,考核结果是否是下年度预算的确定依据之一。(1)学校各项收费是否获得收费许可证,是否存在乱收费现象;各项收费是否“统一管 理、统一核算”,是否严格执行相关收费标准;是否存在擅自扩大收费征收范围、提高征收 标准的现象;特殊的收费项目是否经收费标准审批领导小组批准,并按标准收取;收费时是 否出具由学校财务机构管理的合法收据;(2)集中收费项目是否集中办理;退费时审批、复核等手续是否齐全,收据是否收回; 学校收费是否实行公示制度,建立收费透明制度,即将学校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资 金的使用情况和投诉电话等向社会公示,主动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3)学生学费、宿费收入是否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收费;收费收入是否 按规定上缴财政专户或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对特殊学生的收费减免是否由指定 部门审核,报学校审批后交财务管理部门备案;是否向学生收取各种押金;代收性收费项目 是否实行专项管理;(4)学校是否制定科研经费分配管理制度,以实现科研经费在学校、项目人工费支出和 其他支出之间合理分配;分配管理制度是否经过合理程序,决策机构集体决定;分配时是否 通过审批,审批是否在授权范围内;科研项目是否按规进行验收或考核,结题后剩余经费是 否在有效期限办理财务结题,是否按规定进行再次分配,如不进行分配,是否及时结转为事 业发展经费或按项目合并;(5)对学校承接科技项目、开展科研协作、转让科技成果、进行科技咨询等收入是否建 立相应管理制度,以控制收入进款额是否与服务合同金额相一致;(6)学校其他教学服务收费是否按照合规程序办理收费立项申请,是否经物价部门批准 或备案,是否按照收费标准进行收费;(7)学校取得的捐赠收入、利息收入、固定资产出租转让收入及其他零星收入等是否合 理、合法,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是否存在损害国家及学校利益的行为;(8)基层收款单位的收入款项是否及时足额按规定比例上缴学校统一管理,各单位是否 存在截流、谎报收入、拖欠、以收抵支、公款私存、私设“账外账”、“小金库”等现象;收 入分配制度是否合理;是否经学校相关决策机构审议通过;是否进行定期修正,以保证收入 分配的合理、合规;(9)学校是否经常组织人员清查各基层单位的收入管理情况,并分析清查结果,编制清 查报告;(10)学校是否建立了签署附属单位缴款任务书管理制度,以确定附属单位当年应缴款 额或计提的比例;是否有专职人员负责对附属单位缴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催缴;是否有职 能部门对附属单位缴款情况进行监控,并于年末向学校最高决策层报告;(11)校办企业是否及时、足额按规定比例上缴利润;(12)学校签订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经济合同是否符合相关法规和学校有关规定;是否经单位负责人、学校主管部门及学校领导审批;签订的合同是否有专人登记、保管、归档;(13)收入科目设置是否合理,核算是否准确;收入的款项是否及时入账;“应缴财政专 户”核算的款项,其上缴与返还是否履行完备手续;应收未收的款项是否设置了登记簿进行 记录。4、支出(1)学校是否建立了资金支付的分层授权审批制度;各项支出是否由指定人员审批;审 批人是否在授权范围审批,经办人是否在职责范围内办理业务;对于超出会计人员审核权限 范围的,是否报经授权的人员审批;货币资金支付业务是否经过申请、审批、复核程序,支 付业务的全过程是否进行恰当分工,是否存在一个人办理支付业务全过程的现象;(2)对于大额资金的流动,以及非常规资金支付业务(如借出款、为外单位垫款、超预 算付款等),是否建立集体讨论决策制度;即先由学校财务机构对其真实性、合理性、合法 性进行审查,并根据校内用款部门的书面申请提出初步意见,报校财经领导小组等决策机构 审查、讨论和决策;财务机构是否依据决策办理;是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3)是否根据实有人数和规定标准发放工资、津贴、补贴和抚恤救济费等;是否取得由 本人签字或有法律效力的证明凭证;是否存在擅自增加人数和任意改变标准的现象;(4)学校每月是否按规定标准和实有人数计提社会保障费、职工福利费和工会经费等;(5)学校是否建立了报销审核制度;各项费用是否都取得了合法的原始凭证,手续是否 完备;是否按照审核报销制度和相应的支出标准列支;费用报销时是否有相关的审批人签字; 超过支出标准的,是否经相应主管部门审批;是否存在以领代报、以拨代支等现象;(6)专项资金(如“985工程”、“211工程”、高校修购等)是否严格按照专项资金有关 管理办法和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预算和项目执行,是否实行专款专用、按项核算;是否存 在违规挤占、挪用等现象,其中必须实行政府采购或公开招投标的项目或内容,是否按有关 规定和程序执行;管理层是否对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实施全面监督,是否及 时、准确地反映项目执行情况;(7)学校有关部门是否对重大支出项目的支出效果进行效益评价,并向学校决策层提交 评价报告;(8)暂付款是否由专人进行管理;是否建立暂付款卡片;是否正确记录暂付款的单位、 日期、借款期限、借款用途及借款人;是否定期、及时对暂付款进行催收、处理;(9)支出科目设置是否合理;是否准确划分各项支出的界限;是否按规定填写年度决算 报表各支出项目,是否存在人员支出占用公用支出等违规现象。5、分配(1)是否按照规定的程序、方法对学校结余合理进行结转、分配;事业结余是否全额转 入事业基金;经营结余是否单独反映,经营结余是否按照规定弥补以前年度亏损、提取有关 专用基金后,将结余转入事业基金;专项基金是否如实结转;(2)是否制定各项基金提取比例标准;是否按照规定比例提取各项基金;(3)是否制定各项基金管理制度;是否存在收入、支出直接增加、减少事业基金的现象; 是否存在将专用基金占用、挪用等违规现象。6、投资(1)学校对外投资业务岗位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存在不相容职务混岗现象,人员 配备是否合理;(2)学校是否建立对外投资业务授权批准制度,是否存在越权行为;是否建立责任追究 制度;(3)学校对外投资(包括对校办产业投资)是否经过严格、科学的可行性论证和专家评 议,经学校财经领导小组等决策机构集体讨论决策,并指定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对投资项目进 行管理;(4)学校是否建立对外投资执行控制制度,实际投资内容与发生额是否与批准文件、投 资协议等相吻合;是否对投资项目进行跟踪管理,是否定期或不定期与被投资单位核对投资 项目,进行对外投资质量分析;对外投资实施方案变更时,是否经学校财经领导小组等决策 机构审查批准;(5)学校是否存在进行股票和风险性债券投资的违规行为;(6)是否存在将国家拨款、上级补助或者维持事业正常发展、保证完成事业任务的资产 转作投资使用的违规行为;是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的程序对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进行 报批;(7)对校办产业的投资手续是否齐全,是否制定了投资项目管理制度和办法,是否定期 对校办产业的经营状况、运营风险、管理情况等进行评价;(8)投资是否按形式分类列示,是否同时反映了因发生投资活动而导致的资产用途的改 变;(9)学校是否有专门的组织或人员负责对其他对外投资收益核算及监控;年末是否有对 各项其他对外投资项目收益情况的监控报告;是否定期清查各项对外投资,是否建立及时有 效的控制措施处理经营不善、管理混乱、出现亏损等情况的投资项目;是否及时将投资收益 纳入单位统一管理与核算;(10)对外投资的处置(收获、转让、核销等)是否经过集体决策,是否符合授权批准程序,投资资产的处置是否真实、合法,完整,对外转让时资产是否经过有关机构和专家合 理确认价格。7、筹资(1)学校是否建立筹资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与权限,是否存 在由同一部门或个人办理筹资业务全过程的现象;办理筹资业务的人员是否胜任合格;(2)筹资方案是否符合筹资预算的要求;筹资业务是否建立授权批准制度,明确授权批 准方式、程序和相关控制措施;是否存在越权审批现象;(3)筹资业务是否经过财经领导小组等机构集体决策;是否建立筹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4)筹资合同是否按照规定程序签订;重大筹资合同的订立是否征询了法律顾问和专家 的意见,筹资合同的变更是否按照原授权审批程序进行;单位是否对筹资合同的合法、合规、 完整性进行审核;(5)是否按照批准的筹资方案办理筹资业务;单位是否及时取得筹资资产,对取得的非 货币资产是否合理确认价格;是否合规支付筹资费用;(6)学校贷款是否有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明确的使用方向;是否有明确的贷款额和贷款期 限;是否制订了举借计划,是否签订了借款合同;(7)学校是否建立了贷款还款计划和偿债应急计划;是否按合同规定还本付息;(8)贷款资金是否按计划或方案使用,是否做到专款专用;是否存在超标准,超计划使 用资金的现象;是否存在将贷款资金用于对外投资(含对校办产业投资)、科技开发、捐赠、 支付罚没款项及平衡预算抵补日常经费开支不足等违反高等学校贷款资金使用方向相关规 定的行为;(9)大额贷款项目是否报主管部门备案,即将所有贷款余额达到本校近三年平均总收入 10%的贷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分年度贷款额度方案、具体还贷计划和措施等相关材料 报送主管部门备案;(10)学校是否存在为其他单位(包括校办企业)或个人的经济活动提供担保的违法行 为。(四)财务管理的信息与沟通1、重大决策是否形成会议记录,会议记录是否完整;2、各项制度及签订的各项协议是否装订成册,是否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进行修订;3、财务信息的获取是否及时、完整,财务信息的编制是否规范、恰当、真实;4、是否建立信息数据库,信息录入流程是否清晰,修改是否得到授权,对有关信息的接 触是否制订了限制规定;是否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信息公开;5、信息系统是否定期形成一定的报表,报表内容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将上述报表报送 相关人员,是否对反馈意见及时妥善处理。(五)财务管理的监督1、是否对各财务管理情况定期进行自我评估、自我调整;评估的内容是否全面、充分并 突出重点,评估的目标是否着眼于内容控制体系的健全、有效;2、是否根据评估结果对相关内容加以改进,并对改进的内容进一步评估,在评估的基础 上进一步改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