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给女儿的信教案语文版九上(9).docx
给女儿的信教学目的:1 .让学生初步思考认识“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2 .体会用童话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3 .学会前后照应、层层推进的叙述手法。教学设想: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打算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上,尽量使教学过程与学 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程序相吻合;采用师生讨论的形式,研讨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己感悟 和思考。真正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预习要求:自读课文,准备说说自己的体会,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或不同的看法。教学步骤:一,谈话(要点):同学们满十四岁了吗?你们的爸爸妈妈给你们说过什么是“爱情”吗?你们能否试着回答“什么是爱情”?除了概念性地下定义,可不可以形象地表述什么是“爱情”?(过渡到课文)通过预习,你们已经阅读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复述课文内容)这我接到上这堂课的任务时,在可供选择的许多课文中,我亳不犹豫地选了这篇!因为二 十年前,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时,非常感动。我不止一次地给我的 处于青春花季的学生读这些充满父爱的信。开头的几句话我至今还能背诵一一'亲爱的女儿: 你提出的问题使我忐忑不安。今天你已经14岁了 ,已经迈进开始成为一个女人的年龄时期。 你问我说:“父亲,什么叫爱情? ”我的心经常为这种思想而跳动,就是今天我不再是和一 个小孩子交谈了。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期,你将是幸福的。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 才是幸福的。”你们怎样评价这位父亲?(引出对作者的介绍)二、关于苏霍姆林斯基(选自拙著走进心灵)作为饮誉全球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是一位充满童心的真诚人道主义者。他的名字是 和他创办的帕夫雷什中学联系在一期的。苏霍姆林斯基每天的工作、生活规律总是这样的: 五点钟就开始起来写教育口记,一直写到八点钟;然后,他便来到校门,以亲切慈祥的笑容 迎接每一位上学的孩子。学校上课期间,在校长办公室里是很难找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不过, 在教室里、体育馆里、学校养蜂场或教研组会议上倒是可以见到他。到了下午,放学的时候, 他乂来到校门口,以深情眷恋的神情目送每一个孩子回家在帕夫雷什中学,每一个学生 都不怕校长;相反,苏霍姆林斯基在哪儿出现,哪儿就会有一群孩子围上来和他说笑。看着他那精力充沛、仿佛永远年轻的身影,人们很难想像这是一个长期受着伤病折磨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以连政治指导员的身份奔赴反法西斯战场,因身负重伤而被抬下战场,两块 弹片一直残留在他的胸部。尽管这样,他仍然一刻不停地从事着教育实践与教育科研,因为 他实在太爱他的学生了。为了直接与孩子打交道,他放弃教育局长的职位,而甘愿当一名校 长和教师一一在他担任校长的同时,他一直还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和教学工作。他与学生朝 夕相处,在教室中给他们上课,在假日里带领他们去郊游,他甚至还曾和学生一起去荒无人 烟的小岛探险。他称学校的每个学生为“我的孩子”。正是由于他几乎整天都泡在孩子当 中,所以他对孩子们了如指掌,经他长期观察并跟踪记录起成长历程的学生共有3700多人! 1970年9月3日,还不到52岁的苏霍姆林斯基阴残留在胸部的弹片侵入心脏旁那根主要的 血管而去世了。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仍然怀念他的孩子们,渴望回到学校去,同孩子们 在一起,听孩子们的笑声。他虽然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却给后来的教育者留下了 40多部专著、600多篇论文、10()0多篇小说和童话故事。他的著作被称为“教育百科全书”。 这位伟大而充满童心的教育家,在晚年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前言中这样深情地写 道:“在一所农村学校身不离校地工作32年,这对我来说是无与伦比的幸福。我把自己的一 生献给了孩子们,所以考虑很久之后给这本书题名叫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认为,我 是有这个权利的。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亳不犹豫地说:爱孩子。”(展示图片)三,生研讨:你最深的体会?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你不理解的问题?(这一部分是课堂的主体部分和高潮,我无法预想和预设会出现什么情况,或者学生会提出 什么问题。但我会重视学生研讨中出现的任何生成性问题,并与学生对话。) 四,教师发言:(这一部分内容实际上是适时穿插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用形象的故事和人物形象表达抽象的感情和道理。前后照应和层层推进的写法。为什么说人是“大地上的上帝”?故事:巴莱特对勃朗宁的爱。金岳霖对林徽音的精神之恋五、总结:请学生起来说各自的收获。教师:过十天,我将去江苏江阴华土学校参加一个国际研讨会,将再次见到苏霍姆林斯基 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同学们准备让我带几句话给她吗?8致女儿的信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歌德说过:“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必然对爱情充满 了好奇和遐想。爱情,可以说是人生命本能的一种活动,一种体验。作者说“做一个幸福的 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其意义在于,只有积累了 “生活的智慧”,才能完 整地、真实地为爱下一个定义。当然,这种定义是非常个性化的。当作者14岁的女儿询问 “什么是爱情”的时候,作者给他讲述了一个极其动人的故事,给她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体 验过爱情的个体,对爱情的界定。故事本身并不费解,耐人寻味的是故事背后的寓意。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宇宙万物都是上 帝创造的,上帝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可是在这个童话里,为什么上帝没有创造、也不 能理解人类的“爱情”?上帝恼怒于人类的自我创造,几次三番地要毁灭人间的“爱情”, 为什么最终无可奈何又若有所思地离去?理解这些寓意的文眼,正在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故 事开头说,上帝创造世界时,“把切生物分散安置在地上并且教会他们传宗接代,繁衍自 己的子孙”;结尾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 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种 生物罢了。”这些议论,点明了全文的主旨: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故事中,上 帝没有创造爱情,是因为他仅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而爱情的无法毁灭和上帝的沉思离去, 正说明了人将永远不会再沦为动物,将成为自己人性的主宰,成为“大地上的上帝”。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神里先后读到了三种东西: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 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谈论,是别有深意的。人在年轻的时候,异性间很“容易”产生爱慕之 心,但岁月和生命是对爱情的最大考验:只有能经得起时间砺磨的忠诚,能超越死亡的心灵 追念,才配得上称为真正的爱情。上帝在人的目光中三次发现了“美和力量”一人间的挚 爱,正是“美和力量”的最高体现!故事的构思颇具匠心。一、前有暗示,后有点睛。故事开头说,上帝把“一切”生物安置在 地上并教他们传宗接代、繁衍子孙;最后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 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 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 J前后对比,凸显出人之区别于动物的关键。二、层 层推进,起伏有致。故事以上帝三次视察人间为叙事框架(这也是民间传说和童话常用的叙 事模式),对这三次视察的描写有必要的重复,又有变化和递进:从人们的目光里,上帝分 别发现了 “一种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不 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故事最后再次强调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展”; 上帝的态度由“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再到“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 离去了”。上帝态度的前后对比,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 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 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 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二、问题研究.怎样理解作者的爱情观?作者在这封信里谈论爱情,主要是谈“情”与“性”、或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关 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这一思想,可以说是贯穿 在作者所有爱情论述中的一个主旋律(见作者著爱情的教育)。但是,毋庸讳言,“性” 也是人生的重要内容。作者曾批判“西方资产阶级”受弗洛伊德“性本能”学说的影响,夸 大了本能、性欲对于人格的作用。对此,我们应客观而辩证地分析。作者之所以强调他的爱 情观,既是与当时苏联弘扬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合拍,也是和他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中学 生)有关的。我们在和学生研讨本文及爱情问题时,应该坦诚而审慎地把握“情”与“性” 的分寸,不能偏执一端。另外,爱情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可谓包罗万象。本文及作者其他的爱情论著,不可能面面 俱到。对此不应求全责备。1 .怎样理解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中,上帝是世间万物(包括物质与精神)的主宰,是弱小卑微的人类 的救世主,是人们心灵的最高信仰与终极皈依。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上帝的威严渐 趋幕后,人类自己开始登上历史的前台。文中这句话,即表现了坚定乐观的人本主义信念。 在故事的最后,“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 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 的精神和幸福。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于是,人“成了大地上的上 帝”。练习说明一、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 东西?想一想,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此题意在让学生把握全文的主旨和脉络。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里读到了 “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这三者有 着紧密的联系: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 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 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二、联系全文,讨论下面三句话的深层含义。1 .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2 .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3 .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此题意在让学生理解文中的哲理,学生只要有所领悟即可,不必统一认识。参考答案如下: I.这一句饱含了人生哲理的话语,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就本文而言,在异性或爱人之 间的交往中,只有保持一定的理智、慎重和机警,才可以和谐相处、共创幸福。2 .故事中,上帝没有创造爱情,起初,他仅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是人类自己创造了爱 情。爱情的无法毁灭使上帝从“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但最终“久久地伫立凝视着。 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 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 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 “爱情,它高于上帝”, 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3 .文章结尾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 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种生 物罢了。”这些话都很好地解释了 “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的含义: 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 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三、作者在另一封给女儿的信中谈到自己对爱情的认识:“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 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 深入理解这段话的含义,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此题意在延伸课文内涵,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爱情的真谛。教学建议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文学作品和大众文化(影视、歌曲、杂志 等)对爱情的渲染,更催化了他们对爱情的好奇与遐想,甚至有些学生已经初涉“爱河 但“什么是爱情”,是需要人生的经历和“智慧”的积累,才能给自己一个答案的。教师可 以借助这篇课文,引导学生借鉴他人的“生活的智慧”,好好思考与品味爱情的含义。教学 中,教师可以多提供一些动人故事,少一些抽象的教条。有关资料一、作者简介(杜殿坤)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9361939年就 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 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一帕甫雷什中学的校长。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 国功勋教师称号。自1957年起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是苏联教育科 学院通讯院士。曾获两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等。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 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他探讨了学 生个性全面发展、在学校集体中和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农村学校的教育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以及校内领导等问题。他在著作中,宣传苏维埃人道主义教育学思想,他的著作 富有生动的教育实例,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他写有教育专著和小册子40余本。主要的分别收入乌克兰基辅“苏维埃学校”出版社编选 的著作选集(5卷本)和苏联教育科学院编的教育著作选集(3卷本)。其中给教师 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1969)帕甫雷什中学(1969)和青年校长的谈 话(1973)公民的诞生(1974)等,己有中译本。(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二、苏霍姆林斯基论爱情(戈洛瓦诺夫)他用了多年时间研究这个问题,他认为爱情问题是个性形成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他说得很对。 人的全部道德观念集中地表现在爱的情感里,表现在爱的内容和形式里。苏霍姆林斯基在学校执教35年,这使他有机会细心观察自己的学生在其个性形成的最活跃 阶段的许多情况。他不是凭从外部观察所得的印象,而是作为一个经常过问这类事情的人, 根据长期积累的经验,全面地研究了儿童怎样发育成长为少年、青年的过程,怎样进入成人 期,怎样结婚,怎样建立新的家庭关系,最后,他们怎样生儿育女,把自己的孩子送进了学 校。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即苏霍姆林斯基)的家里也有孩子。他每天观察他们,同妻子安 娜伊万诺芙娜一道抚育他们成长。这种情况也为他思考”这个难以给予教育、且常被教师 忽略的人的心灵深处这一隐秘地方”,提供了不少材料。爱的欲望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在各民族的语言里,恐怕只有“母亲”这个词可以同它相提 并论。爱的真正实质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一种非同寻常的倾慕、依恋之情,直至情感在 意识中排除自己,在另一个“我”中忘却自己,而恰是在这种“排除”和“忘却”中获得了 新我,并以新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感情,在另一方的幸福中找到自己的幸福。爱情是人类关系 创造的花冠。随着这种关系的建立,眼前出现许多美好事物,但主要是新的生活。帕夫雷什 中学的教师们对爱情的看法是正确的。他们认为,“爱情属于人的高级感情。年轻一代德育 的实质就在于培养和建立这种感情”。他呼吁自己的同事们要细心观察这种感情,深深尊重 这种感情,并要竭尽全力用人的这种最高尚美德填满年轻人的心田。应当不失时机地教育未来公民懂得这一切。正如从一开始就要教导他们怎样劳动(虽然他们 在年满18岁的时候才正式参加劳动)一样,也需要在他们刚懂得爱情的时候就教育他们怎 样去爱。(摘自爱情的教育一书的序言,世敏、寒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三、苏霍姆林斯基给他女儿的另外两封信I.第四封信亲爱的女儿:青少年时代是你们生命中的曙光,这一时期需要积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东西,其中包括为 人类明智而勇敢的爱所创造的精神力量。是的,孩子,你要深思,需要有自己的力量,包括 心灵上的爱情的力量,这种力量需要坚持终生。珍惜它、爱护和发扬它直到进入棺木之前, 使之成为专一不二忠贞不渝的思想力量,避免犯错误和遭到失望。我把爱情称之为明智的、 勇敢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人类真正的爱。但是,如果一个年轻人缺乏意志,随波逐 流,如果在他的感情中没有人类的智慧和勇敢,什么幸福他也得不到,相反,他会遇到巨大 的灾难。如果一个人易性冲动和缺乏思考能力,又热切地追求一时的快乐和追求强烈的快感 这就意味着,他正处在可怕的危险之中。一朵鲜花,一眼看上去,好像是美丽迷人的, 但是它蕴藏着一种毒素。缺乏理智的性欲,这是巨大的邪恶。它潜藏在生活之中,有时你也 会碰上一我们可以直言不讳地承认这点。年轻小伙子要求姑娘满足他的欲望,好像他不 是有意干坏事,他像是真的爱这个姑娘,这样他的罪过就更加严重了。但糟糕的是在思想道 德上,他对待爱情的理解还不成熟。按他的体质发育来讲,他已经可以做个父亲了,但是 其道德思想上的发展还仅是一个小孩子。这个小孩子并不是怀有恶意,然而是可怕的。事情 所以可怕就在于:他的身体虽已发育成熟,但还缺乏社会阅历,可是就做“父亲”了。我用 引号把“父亲”二字括起来并不是偶然的,我是想强调我使用这个词是附有条件的,因为通 常这个词是含有另一种更崇高的思想的。产生祸害的原因是由于他在社会和文化方面不成熟,没有培养出一种情操,他易动感情和无 知,由于这一切而发生了下流行为,没有向着人类真正爱情迈开一步。我的女儿,你要想一 想我的意见:那些追求性爱,而且在思想上也不想成为真正男子汉的小伙了是无知的;随意 在“不负责任”的感情的海浪中嬉戏的姑娘,也是无知的。她一千次地用众所周知的那句话 为自己的无知作辩解:“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我就是爱他,就是这样。”如果小伙 子由于自己的无知而给别人带来了灾难,归根到底是给社会造成了灾难。如果他不明白,不 懂得给他本人也带来了损害,那么你们一姑娘们的无知首先给自己带来了灾难。你的本性 可以使你成为聪明的、勇敢的、深思的、谨慎的、严格要求自己的、有判断能力的人。只有 当你的本性在你身上表现出来的时候,那时你才能成为真正的妇女。我常劝告姑娘们,要慎 重、再慎重地选择配偶一不要害怕,可怕的是在对待这一问题上所表现出的轻率思想。我相信,如果女人在爱情上是主宰者的话,那么姑娘的心灵上就会产生智慧和勇敢,在精神 心理和道德审美关系上将会出现全面的协调一致。2.第五封信亲爱的女儿:我想再重复一遍:女人在爱情上是主宰者。她是教育男人成为真正的人的强大力量。我一干 次地确信,女人的勇敢和勇气可以创造男人的精神财富、高尚的思想、美好的心灵、忠诚和 信任。你问我,怎样才能成为爱情的主宰者呢?怎样才能在爱情中表现出智慧和勇敢精神 呢?这种力量的源泉在哪里呢?女孩、姑娘、孩子的母亲应当吸取这一真理,即爱情是一种责任,首先是尽责任,然后才能 获得快乐,包括爱情生活的幸福。而爱情的幸福在于对一个人负有很大责任。我认为教育的 重要规律在于:在学校和家庭里要充满一个人为他人的幸福、快乐、命运和生活而负责的精 神。要使孩子们从小就懂得和领会到:他的每一步、每一个行动都会在他身边的人一同志、 父母、教师和“陌生者”的精神生活中引起反响。只有当他不给别人带来灾难,不欺负和扰 乱别人时才能成为一个生活得平静而又幸福的人。不能使一个刚进入校门的小孩子、少年和 青年人安然地睡大觉,应当让他们懂得,由于自己不慎重的态度,会给他人的心灵上带来痛 苦。亲爱的女儿,这就是我上边所说的创造爱情的力量。在一个人身上创造这种力量,需要另外一个人,而他在精神上应当是更坚强、更丰富,心地 更无私的。但是,每一个人同时也应当成为自我教育者。一个善于明智而勇敢地去爱的人必 须善于了解与自己共同生活的人,对他内心细微活动作出回应。只有一个感情细腻的、敏感 的、知心的、善良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严格要求的,对邪恶不妥协、不留情,对轻浮思 想、精神心理的奴性和卑鄙行为不容忍的人。人人相互负责任的精神一应当充满学校生活的整个环境,关于这一问题,以后有机会,我 再给你写信。(选自爱情的教育,世敏、寒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四、卢梭论爱情教育一到人觉得他需要一个伴侣的时候,他就不再是一个孤独的人,他的心就不再是一个孤独的 心了。他同别人的种种关系,他心中的一切爱,都将随着他同这个伴侣的关系同时发生。他 这第个欲念很快就会使其他的欲念骚动起来。这个本能的发展倾向是难以确定的。这种性别的人为另一种性别的人所吸引,这是天性的冲 动。选择、偏好和个人的爱,完全是由人的知识、偏见和习惯产生的;要使我们懂得爱,那 是需要经过很多时间和具备很多知识的。只有在经过判断之后,我们才有所爱;只有在经过 比较之后,我们才有所选择。这些判断的形成虽然是无意识的,但不能因此就说它们是不真 实的。真正的爱,不管你怎样说,都始终是受到人的尊重的,因为尽管爱的魅力能使我们陷 入歧途,尽管它不把那些丑恶的性质从感受到爱的心中完全排除,而且,甚至还会产牛.一些 丑恶的性质,但它始终是受到尊重的,没有这种尊重,我们就不能达到感受爱的境地。我们 认为是违反理性的选择,正是来源于理性的。我们之所以说爱是盲目的,那是因为它的眼睛 比我们的眼睛好,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关系。在没有任何道德观和审美观的男人看来,所有 的妇女都同样是很好的,他所遇到的头一个女人在他看来总是最可爱的。爱不仅不是由自然 产生的,而且它还限制着自然的欲念的发展;正是由于它,除被爱的对象以外,这种性别 的人对另一种性别的人才满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