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的为官从政之道.docx
狄仁杰的为官从政之道兰台世界杂志2014年第S3期一、唯才是举,胸襟宽广武则天是一个爱惜人才的君主,狄仁杰身为一朝宰相,为国举才 是理所当然的事。他活跃在官场时,秉着“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的原则,为国家推举了大量人才,真正做到了唯才是举。他的“荐贤 为国,非为私也”的举才目的,一方面为国家的强大提供了人才基础, 另一方面,也真正做到了 “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收获了好人缘 和好名声。在他举荐的人才中,其中最有名的张柬之、桓彦范、敬晖、 姚崇、李楷固、骆务整、狄光嗣等人,甚至做到了公卿的位置,这也 为狄仁杰的万世流芳起到了传承的作用。狄仁杰对人才的举荐,有两 个特点需要特别注意。一是从国家利益出发、不谋私、不谋利的开阔 胸襟。例如对李楷固的举荐。李楷固原本是李尽忠和孙万荣手下的部 将,李尽忠和孙万荣谋反时,李楷固骁勇善战,指挥有方,多次打退 朝廷军。李、孙二人死后,李楷固投降。有人认为他没有早日投降、 杀死了太多朝廷军,建议杀掉。狄仁杰却认为“:楷固等并骁勇绝伦, 能尽力于所事,必能尽力于我,若抚之以德,皆为我所用矣。”很多 人都无法接受李楷固,狄仁杰却在奏折中对他说尽了好话,终于被武 则天采纳。后来武则天封李楷固左玉铃卫将军,李楷固很快带兵平定 了契丹的叛乱。凯旋而归之时,武则天封他为燕国公并赐姓武,在庆 功宴上,武则天将此功劳都归于狄仁杰。狄仁杰谦虚地说“:此乃陛 下威灵,将帅尽力,臣何功之有? ”狄仁杰敢于举荐降将,且不计功、 不图名,充分体现了他的开阔胸襟和一心为国的豁达。二是内举不避 亲,外举不避仇。狄仁杰对人才的举荐,真正做到了唯“才”是举, 不顾其他。例如他对狄光嗣的举荐。狄光嗣是狄仁杰的儿子,当武则 天命宰相各举尚书郎一人,狄仁杰就推荐了狄光嗣。一般爱惜名节的 大臣若遇到此事,为了避嫌,肯定不会直接举荐自己的亲生儿子,或 者至少让其他人开口举荐。如果说对狄光嗣的举荐做到了 “内举不避 亲”,那么狄仁杰对霍献可的举荐就体现了 “外举不避仇”的原则。 狄仁杰被贬时曾路径汁州(今河南开封市),因为当时生病,他想在 汁州停留半天治病。当时的开封县令霍献可认为此举有违朝廷规制, 坚决逼迫狄仁杰当天就离开汁州地界,狄仁杰只得抱病离开。狄仁杰 复宰相位之后,有一次武则天需要从御史中挑选一个任中丞,狄仁杰 就举荐了霍献可。这是狄仁杰“外举不避仇”的典范。二、以智为盾,老谋深算1 .机智过人。武则天掌权之初,为了打击反对势力,重用了一批 酷吏。这些酷吏为了邀功,除了用酷刑打击反对势力外,对一些正直 人士也痛下毒手,狄仁杰就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被抓进监狱受尽 了酷刑。狄仁杰知道,若不承认谋反,就会被来俊臣活活整死,若承 认谋反,会有辱士大夫的气节,但根据当时的法律条款“一问即承反 者例得减死”,起码能保住自己的性命。既要保住自己的名节,又能 活命,这需要极大的智慧。狄仁杰在自己的招供书中这样说“:大周 革命,万物唯新,唐朝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 ”在这个供词中, 狄仁杰首先承认了 “反是实”,承认了自己的谋反,来俊臣要的就是 这个结果,狄仁杰顺了他的意思,这样起码能保住自己的身体不受折 磨,甚至能保住性命。但这个供词还有另一个意思:大周是新建立的 朝廷,万象更新,我是唐朝的旧臣,甘心被清洗。言外之意,在大周 统治者眼里,只要是唐朝的旧臣,就是谋反者,哪怕我根本就没有谋 反的举动,正直的人都能看出来这是一个歪理。短短19个字的供词, 却达到表面招供其实并没有招供的目的,既保住命又保住气节,充分 体现了狄仁杰的智慧。后来,狄仁杰趁来俊臣放下警惕时,偷偷将事 先写好的上诉材料放到棉衣中,拖狱吏转给家人,并辗转到了武则天 手中,成功逃过一劫。狄仁杰运用自己通晓法理狱政的优势和神鬼莫 测的机智死里逃生,成为被酷吏构陷过的少数活命的官员之一。2 .老谋深算。随着武则天的衰老,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日趋敏感起 来,武则天对选武家做继承人还是选李家做继承人一直犹豫。武家当 时在朝廷有很大的势力,百官畏惧,武家的核心人物武承嗣谁都不怕, 就担心宰相狄仁杰,因此常在武则天面前中伤狄仁杰,多次奏请诛杀 狄仁杰。好在武则天认为狄仁杰是个人才,非常信任他,武承嗣才没 有得手。对于武承嗣的小动作,狄仁杰不是不知道。他一有机会就劝 说武则天慎重考虑太子的人选,并说合适的太子会继续先皇所制定的 方针政策,武则天要想自己的治国理念传下去,并且被后世子孙供养, 就要选择血缘与自己最近的人,言外之意,选李家人为太子。并说, 如果选了儿子,儿子会将自己的母亲放在太庙中供养,侄子怎可能将姑母放在太庙中供养呢? 一席话打消了武则天立武家人为继承人的 想法,为逃脱武承嗣的清算作出了体制上的保障。为了确保自己死后 武承嗣不会死灰复燃,狄仁杰生前还精心挑选了接班人张柬之 张柬之是李唐江山的坚决拥护者。当武则天向狄仁杰征求宰相人选时, 狄仁杰毫不犹豫地推荐了张柬之。武则天不以为意,只是将张柬之由 长史升为司马而已。又过一段时间,武则天再次向他征询宰相人选, 狄仁杰再提张柬之。当武则天表示已经擢升过张柬之时,狄仁杰仍然 不满意,说张柬之是宰相人选,不能做司马。于是武则天就任张柬之 为宰相。武则天衰老到难以控制局势时,李唐王朝的复辟时机也就来 了,张柬之只用了半个时辰就成功发动了政变。不久,唐中宗即位, 李唐江山复辟,狄仁杰被追赠为司空,又封梁国公,生前贡献被高度 表彰。综上可知,狄仁杰为官刚正,举荐人才毫无私心,对国家、对人 民都能很好地交代。他不媚上,不携私仇,只要认为是对的,就据理 坚持,哪怕触怒圣颜也无所畏惧,成全了知识分子的气节。当个人安 危遇到危险时,他又能从大局出发,以独一无二的智谋脱身,在险恶 的局势中功德圆满,成全了自己。对国、对民、对气节、对生命、对 后世都能完美交代,狄仁杰的为官之道,的确值得我们后世借鉴。作者:张引周颖单位:保定学院